同样是婚礼随份子,有些是红包,有些是写账,这是怎么回事?
ㄨ同样是婚礼随份子,有些是红包,有些是写账,这是怎么回事?▲
婚礼随份子每家都有一份礼单,把所有的份子钱都记在礼单上,写上那单位,那个村的人姓名,多少钱,关系亲戚,朋友,同事,庄邻,等。第一好安排席位,第二以后别人办婚事好随份子钱。
在一个红包的事,在以前红事把份子钱都用红纸包着钱,或用红线缠着钱。后来有了双喜红包装钱,在后来直接把钱给记账先生记上账。现在有的地方还用红包,有的地方记帐,总的还是一回事,望题主能知道了吧。
红白大事主要不是三五个人能办的事,得需要很多人,所以谁有事得互相帮忙,这就是走人情世路,不走人情世路自己有事作难。
问题就回答这为止,水平有限,是否能看明白,留言指正。
┰同样是婚礼随份子,有些是红包,有些是写账,这是怎么回事?﹠
一地一风俗,十风九不同。
拿我们甘肃陇南来说,多盛行于写账:
一、承袭于传统。凡参加婚礼的,不分亲疏远近,入席之前都要随份子(礼金)。过去,这随份子的情况分两种:一种是“恭喜”。早期酒炮礼对齐全,后来只注重于酒炮和份子钱。属于底亲、好友才这样,礼情较重;另一种是“行情”。普通人一般只上份子钱,不带酒炮之类。恭喜与行情,大有区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给主家“凑体面”、长精神。
二、便于“礼尚往来”。凡婚礼场所都设有专门的“礼房”,有接管物质的,有接收份子钱的,也有负责记账的,互相监督,分工明确。来客随到随接待,礼薄上的钱物记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甚至于连一挂鞭炮也不忽略。俗话说,“先是人情后是债,提起人情把锅卖。”为什么这样,就是便于以后给人家还“情”。
红包只在近些年来才时兴,只盛行于部分婚礼场中,可以说是时代新风。
红包有红包的好处:
一、简便易行。份子钱置于红包中,来客少了入礼等候的麻烦。
二、避免了尴尬。份子钱是多是少,来客相互间都不知道,场面上好看。
▴同样是婚礼随份子,有些是红包,有些是写账,这是怎么回事?♔
把这个事儿与文化相联系有些小题大做吧?
如果非要与文化联系起来的话,倒是可以说:中国从很久很久以前到现在,都有去别人家参加婚宴等宴席的时候“随份子”的传统。
只不过以前随物比较多。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手中的票子不再那么紧张,随物又不知道随啥(人家什么都不缺),于是慢慢地演变为直接点钱了。中国文化有些避讳送钱,于是起个名字叫“随份子”。
我小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赴宴还是随身背几斤麦子了事。
就像问题中提到的,“随份子”也有不同的形式。
比较好看的,当然是红包了。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自古就代表着喜庆。红红火火,红彤彤……,这些词一出来就会让人感到开心。
红包也不例外。
亲戚朋友结婚是一件大喜事,自己有幸被邀请是一种情面,见面寒暄之余,红包奉上,自然皆大欢喜。
简单直接的,直接点钱也行。
虽然不多见,但也还是有的:发展到今天,直接点钱显得麻烦多余,现场摆上刷卡机,多方便!
猜想不定哪一天就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婚礼现场贴着大大的二维码,扫码支付。
点钱有一个小小的不足:刷刷刷,钱全部进入了一个账户。那么,到底谁点了多少钱?谁点的多,谁点的少?不好区别。
有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记账。
其实红包也是记账的。
尽管红包表面不会写上金额,但是没有一个送红包的人会连自己的名字也省掉,要不然就回家等着耳朵发热吧。
东家背后会画个圈圈诅咒你的。
既然红包上肯定有名字,红包又是封着口的,那新郎新娘在洞房花烛春宵一刻之余,肯定会一个红包一个红包的拆开记账的。
尽管不同于现场记账,但背后记账这一步必不可少。
道理很简单——
中国文化中关于人际交往有一条经久不衰的习俗:来而不往非礼也。今天我结婚我收了人家的红包,明天人家家里办喜事必须酌情还回去。
有来有往,是为人之常情。
不要以为某些时候送钱的没打算被回礼、收钱的也没打算回礼是破坏了这习俗,那只不过是送钱的盯着更大的回礼而已。
您说呢?
⇐同样是婚礼随份子,有些是红包,有些是写账,这是怎么回事?↘
我遇上过这样的事,有时候随礼是直接奔账桌,有的是发个红包,需要自己写上名字和金额,主事家人直接收红包,然后回家再立账。
我经历的是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家都是立账桌,红白喜事,有写账的,收款的,事罢,记账的和收款的核对无误后交给事主人。
那红包又是什么情况呢?最早,发红包收礼金是受限办宴的,比如官职人员,国家政策不允许大办宴席的那一类人,有纪检委监督,随时查账桌或没收礼金的情况。
多年前,我第一次看见没有账桌的宴请,是一个公职人员的儿子办升学宴,发红包自己写名字,写礼金数,交给指定收红包的人,随时可以躲过稽查,不会手忙脚乱,不会把礼金被没收。
那一天的宴席都是委托别人坐镇,当事人家主没到场,参加的人都心照不宣,都理解。
再后来,陆陆续续的随礼发红包收礼金的情况就多了,现场根本看不见账桌,可能就不违规了,抓不到现型收礼。
这些是政策和对策的产物。我所在地方,老百姓家办宴,没有发红包写礼金的,穷百姓接不多少礼金,也没有实力超过限制范围,不怕查。
再后来,有实力的办宴分拨办,今天是同学,10桌;三天后是亲戚、朋友,20桌;五天后是同僚,15桌。
就是有100桌,该办也一个都不能少,没有账桌,分批招待,红包礼金,这是普遍现象,既顾及国法,又不失个人利益,中国人的睿智周旋从来都是滴水不漏的。
可能现在大城市追求时尚,玩高雅?红包普遍了。
▴同样是婚礼随份子,有些是红包,有些是写账,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不管是写账,还是送红包,最终主人家都会写账的。
其实大多数地方都是写账,但仍有部分地方或人用红包的方式。
为什么用红包呢?一:节约挂礼时间,斌客快速入席,不需要等待;二:红包看不见多少钱,给客人留有面子,不会攀比;三:部分公职人员,用红包更加私密;四节约写礼的成本啊,且不会算错。
红包这么方便,那为何还要坚持写账呢?
一:显得正式,自古都有写礼的传统,古代一般还当场念礼单;
二:写礼的时间,便于主人家知道谁来了,谁没来,也便于和亲戚朋友打招呼啊
三:写礼有效防止礼金写丢啊(当然,红包让心腹收也没问题)
不一样的方式,一样的祝福,大家就不要计较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