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或《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又经过明、清两代许多文人的不断增补,才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在《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结交僧侣、道士的人就不是好人吗?难道佛教、道教不是劝人向善的宗教吗?
其实古人,特别是古代读书人眼中的出家人形象一直都不太好。如果看《三言二拍》之类的古典小说就知道,其中描绘了很多贪婪、狠毒的出家人,代表着古人眼中出家人的一般形象。对于出家人,古人还有很多侮辱性的称呼,比如管僧人叫贼秃,管道士叫牛鼻子、妖道等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很多出家人并非因为信仰,而是为了谋生计才出家的。
在古代,百姓们都需要交丁税,也就是所谓的人头税。但是,出家人却是不需要纳税的。其他百姓辛辛苦苦劳作赚钱,而出家人呢?混得差的可以给人做法事赚钱,好一点的坐在庙里等人送香火钱,混得最好的则坐拥大片土地,就像俗世的地主一样。所以很多人看到了这其中的好处才出家的,他们并非真心想修佛、修道,仅仅将出家视作一种职业,自然不会认真遵守戒律,因此出现了很多酒肉和尚,喝酒吃肉甚至犯淫戒。
而且,古代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性比较低,但出家人们可以利用行脚、化缘的机会云游四方、走家串户。所以他们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打听、传递各种流言蜚语,东家长李家短,那些居心叵测的出家人还可能利用这一机会作奸犯科。因此在老实本分的人看来,这些走街串巷的出家人无疑是一种不稳定因素,会带来很多治安问题。
居士我认为,可能正因为这些原因,《增广贤文》才会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当然这一句话并非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僧人、道士,但是那些真正修行的出家人,他们一心向佛、求道,也不会轻易与俗世之人交往。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增广贤文》经过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修订,该书中很多句子也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可以说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家经典,可以看做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其中强调的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更是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
该书中所说的“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意思很直白明了,就是劝人不要结交僧人(和尚)和道士。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儒、释(佛家)、道三家曾经长期争夺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他们骨子里是不和的,儒家排斥僧道两家是很自然的。
传统儒家对佛教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以攻击与排斥为主。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大儒韩愈,他在给唐宪宗上的反对迎奉佛骨的奏章中说:佛法的事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等等。
儒家是入世观;佛教是超世观。儒教讲的是今世,即世间法。佛教认为法通前世、今世、来世这三世代,有世间法,还有佛法。儒教重做人,佛教重心理。儒教受众主要是读书人;佛教受众更多的是庶民百姓。
儒家和道家又如何呢?儒家讲入世,道家讲无为。儒家要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道家垂拱而治。儒家说行为要合乎客观规律,道家说人即自然。所以儒家学者基本上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负,在学术上,儒家重视道德,注重品性;而道家自老子创立以来,就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道家崇尚“无为”,即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定数,不应该人为的去干涉。
当然儒释道在长期的争斗中也有互相融合、吸收;互相影响、借鉴的部分,这是题外话了!
所以基本上是儒家思想世俗化的《增广贤文》训导世人不要搅和到僧和道那一滩去也是很自然的,即所谓“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谢题主提问!
《增广贤文》集名言、俗语、警句之大成,古往今来,很多人爱不释手,其言教人如何洞明世事,如何处事做人,其言通俗易懂而又博大精深,也是古代儿童启蒙所读之书。
读古人的书,必须一分为二的去读,分清精华与糟粕。
《增广贤文》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之说,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真正为僧为道者,那是一心向善,不为利不为欲的人们,无官欲无色欲,是绝对的休生养性怒视邪恶的人。然而,道中有盗,盗中有道,无数世人中也包括了很多读书人,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把物欲和美色当成终身追求的唯一目的,真正僧道者视金银如粪土,视王侯如浮云,真正的僧道也绝非是"假洋鬼子"。但是,有些出家人,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家,或腰缠万贯,或美女左右,或为了某些不可告人之目的。所以,我们看问题当辩证的去看,正如那些中饱私囊,欺压良善的贪官污吏,什么时候都让
百姓痛恨,但这些货色毕竟是少数,都是会被历史的洪流湮没。由此,看问题要全面,切莫以偏概全,要看主流,看大方向。
所以,本人认为《增广贤文》里"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有失公允,有偏颇之嫌。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答:《增广贤文》说的并不代表真理,里面的有韵谚语和文献佳句只是某人、某时、某地、某境况的有感而发,绝大部分都是处世心得,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应性,但也不乏偏激、狭窄之言。
举一例,比如其里面说的: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出这句话原创者因为穷、因为遇难,在求援、求助过程中受到过的奚落、挖苦和白眼;他在愤慨无限地说出这句话时,不但是对世道的控诉,也是对自己的激励,更是对身边人的惇惇告诫。
现在,我们读这句话,不但要深切感受人情冷暖的残酷,更要时刻告诉自己要自珍、自尊、自爱、自强。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金玉良言,足以指导我们谨记行事,少吃亏,少碰壁,少招人烦,少招人嫌。
但前面说了,既然只是经验之谈,自然就有片面性,不能代表全部。
你比如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说的是封建社会司法黑暗,权钱勾结,黑白颠倒。
在旧社会,这句话无疑是有一定的广泛性、有一定代表性的;但现代社会就不适用了,申张正义、惩恶除奸就全靠司法部门了。
同样,“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从普遍社会经验来说,这句话真的充满人生哲理。
要知道,僧人中,有一心向禅的高僧;道人中,也有追求清静无为地修行的道人。
但这部分人,绝对是少数。
更多的,是一些好吃懒做的无良子弟、流浪破落户、甚至地痞、流氓、盗匪、杀人犯为了生存,挂羊头、卖狗肉,加入到僧道队伍中的。
《水浒传》中有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形容和尚队伍: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为什么对和尚的评价这么低呢?书里面的解释是,和尚每天就是打木鱼念佛经,既枯燥无聊,又没有俗事烦身,堪称世上第一闲。并且,他们一日三食由善士施主供着养着,住在高堂大殿僧房,高枕无忧,那么,就容易胡思乱想,生出事端。
一句话,僧人队伍和道人队伍中,有绝大多数是“假僧人”、“假道人”。
去和这些“假僧人”、“假道人”厮混的人,能好得了吗?
最后补一句,宋朝大词人苏东坡一生就爱与僧道为伍,但是,他结交的都是得道高僧、道学宗师,自然就不在“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的范围内了。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ℝ
我本是正一道士,因没读过《增广贤文》,不妄加评说此书,只是身在玄门,知其中之黑暗,真修者几人?贪婪狠毒,同门相残,弱肉强食,坑谋拐骗是现世玄门中普遍现象,美其名曰宗教信仰,其实是某些所谓大德高道谋生的职业,那有半点信仰,真修者又处处被打压,修行无门,只能仰天叹曰:真道何在?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今年立春很特别,农村谚语“早立春堆谷,晚立春堆人”,可信吗?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