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提问者使出了卧龙岗的绝招“偷梁换柱”加“乾坤大挪移”!即把东汉指南阳郡的“南阳”移植到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和“南阳市”身上,甚至直接等同于“卧龙岗”!这种不敢面对史实的行为表现出的是没有底气的心虚!
回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山东诸葛家谱无一字提及“卧龙岗”,反而都证明,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而不是后世改名为南阳县的宛城。
如《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这里的“南阳林氏”是“郡望”,即指南阳郡的望族林氏。古代表示哪里人,都是“郡+人名”或“郡+县+人名”,从来没有“县+人名”的。卧龙岗在这里把“南阳郡”林氏偷换成“南阳县”林氏,真是无知者无畏!
又如: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这里南阳还是指南阳郡。为什么?因为“琅琊”是郡啊!这是简单的排比句式。“生于琅琊”是指东汉南阳郡,“官于西蜀”是指蜀郡,前后都是指郡一级地名,怎么到了“迁居南阳”就变成了南阳县了?可见这里的南阳和琅琊、西蜀一样都是指“郡”,即“南阳郡”。从而可证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无疑!
以上山东诸葛亮家谱的“南阳”和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一样都是指东汉“南阳郡”,都没有提及具体的地点,更没有提及卧龙岗,根本不能成为南阳市卧龙岗的证据!
卧龙岗把所有的与躬耕有关的“南阳”都豪无根据的偷换成南阳县,这种伎俩证明了其来路不正,没有堂堂正正的史料依据!更何况没有任何诸葛亮家谱提到卧龙岗!反倒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却被诸葛亮后裔认可!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有个著名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中的一支在宋代迁徙定居于此。该村原名“高隆村”,取“高卧隆中”之意。在该村“大公堂丞相祠” 上方悬挂一匾额上书“隆中云礽”四字,意即:隆中诸葛亮的子孙。表明浙江兰溪的诸葛亮后裔认同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而不是什么卧龙岗。这与正史裴注《三国志》的记载完全一致。2018年9月8日,浙江兰溪、广西阳朔以及江苏、江西等省市的二十多名诸葛亮后裔代表相约来到襄阳古隆中祭祀诸葛亮。此次祭祀诸葛亮大典的主祭是来自广西阳朔诸葛亮文化研究会会长、诸葛亮第48代孙诸葛保满。全国诸葛亮后裔来隆中祭祀诸葛亮证明隆中为诸葛亮故居、为诸葛亮躬耕地的事实得到了诸葛亮后裔的普遍认同。
不仅诸葛亮后世子认可隆中,诸葛亮故乡山东的地方志也都认可隆中!
明嘉靖陆釴编撰的《山东通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避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昭烈屯新野,徐庶器而荐之。先王凡三往顾亮乃见。”清雍正岳浚编撰的《山东通志》也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隐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清嘉庆许绍锦编撰的《莒州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亮早孤随从父玄往依刘表,居襄阳隆中,自比于管乐……”而莒州在东汉就属琅琊郡管辖且就与诸葛亮故乡琅琊阳都县接壤。
民国王元一编撰的《桓台县志》记载“诸葛陂:在城东北二十五里诸葛庄北。桓台胜览载:诸葛孔明未隐隆中时尝游齐作梁父吟……”
可见诸葛亮故乡山东各地的地方志也都认可诸葛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
综上可知,诸葛亮家谱中都没有提及卧龙岗,所谓的“南阳”都是指南阳郡。卧龙岗将指南阳郡的“南阳”挪移到后世的南阳市、南阳县身上是典型的篡改史料。而诸葛亮后裔都认可隆中是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诸葛亮故乡山东地方志也都明确记载诸葛亮隐居躬耕于隆中。可见诸葛亮家谱中所谓的“南阳”的具体地点其实就是“南阳郡邓县隆中”,后世划给襄阳,就成为了今天的襄阳隆中。这才是1700年来各种史料公认的史实!
▭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隆中在哪里?汉水以南,南阳是怎么跨汉水去治理襄阳城边的隆中?当时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是以汉水为界,你给大家讲讲南阳如何跨界管理襄阳城边的隆中的?三国时期火烧新野,新野也属于南阳,为啥不说火烧南阳?因为发生那个县,就会以区域县名记载,诸葛亮自己说躬耕于南阳,南阳就代表当时的政府所在地宛城!要是诸葛躬耕邓县,他可以直接说他躬耕于邓县呀,为何要说南阳呢?难道是要蹭南阳的知名度吗?
↓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东汉末年,他的一生可谓传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其中的卧龙便指的是他,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于他的评价已经非常之高。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表现近乎妖,军事才能秀出天际,有人说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可能并没有那么优秀,他们的理由很充分——《三国演义》成书于三国之后一千多年的元末明初时期,什么真实历史,在一千年后也会演变为段子。
小说固然有失偏颇,但凭此便认定诸葛丞相不中看不中用,也有主观意识太重之嫌。扣除了三国演义里神话级别的表现,我们仍然要说,诸葛亮或许不是会跳大神的神汉,但至少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文学家,这才是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态度。
早在三国演义并未创作出来的时期,已经有很多文人墨客用自己的作品展示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诸葛亮的看法,如唐朝的杜甫,就曾经盛赞诸葛亮“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引用自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
正式史书对于诸葛亮也多半是正面评价,由此可见,诸葛亮身为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名副其实的担当,虽然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确实进行了一定程度神化,但仍旧不影响诸葛亮在历史上优秀的表现,以及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此人一生可谓是传奇颇多,抛弃那些被神化的部分来说,不管是开始三顾茅庐还是隆中对(一做草庐对),还是之后为刘备出谋划策了三分天下,七出祁山等,都堪称是诸葛亮大智慧的表现,诸葛亮青年时期就聪慧远超常人,经常自比管仲乐毅。
为何诸葛亮经常自比此二人呢,因为这两个人都帮助自己的主公,成功夺取了江山霸业,前者帮助当时的土豪国齐国最终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称霸中原,把齐桓公小白推到了春秋五霸之一的位置上。
另外一位就更厉害了,当时的燕国曾经被齐国欺负到不行,燕国太子继位后忍辱负重,促使燕国在众多国家之中脱颖而出,草鸡变凤凰,在乐毅的率领之下差点儿没把齐国给反杀成功,连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最后要不是有田横的火牛阵,齐国就要遗憾地头一个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诸葛亮经常自比此二位,其志向抱负昭然若揭,何其远大。而诸葛亮曾经未得遇明主之时,就隐身在南阳耕读,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在南阳所写出的。但是到了近年间,开始有所争议,争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诸葛量所耕种的地方,究竟是南阳还是襄樊。
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从诸葛亮家族的的族谱记录之中来寻求答案。
在古代,虽然皇帝的权力最大,但是下面还有很多门阀世家,他们往往千年传承,掌握着国家一定的权力和财富,诸葛家正是其中的一员,当时诸葛家广布子弟到各派势力之中,比如东吴有诸葛瑾,西蜀有诸葛亮,曹魏有诸葛诞,如此大面积的撒网下注,绝不孤注一掷押宝一家,正是这些世家千年不败的原因,不管哪一股势力胜利或者失败,都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我葛氏家于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引用自《诸葛氏祖碑文》摘选)
而结合另外一篇文献所言“亮生于琅琊。迁于南阳,官于西蜀。”(引用自《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
可以得知诸葛亮虽然之前在琅琊郡生活,但是之后就前往南阳卧龙岗,开始了他的耕种生活,隆中对也正是在这里写出的。
而诸葛家的族谱中还记载着诸葛姓氏的来源,诸葛这一姓氏,最早来源于夏朝时候的古葛国,葛国覆灭之后,里面的国人变以葛为姓,而诸葛也是源自于一支葛姓族人。
这支葛姓族人中,因为一人有功,被天子分封到了诸城,但是诸城当时已经有一支葛姓大族,于是,这只后来到达的葛姓族人便以诸为前葛为后,复姓诸葛,这便是诸葛姓氏的来源。
诸葛家族的族谱一脉相承,到今天已经1000多年,里面关于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记载无疑是可靠的。
(本文素材引用自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诸葛氏祖碑文》《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
➹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躬耕地在今河南南阳。
❥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诸葛亮看作智慧的化身,并称之“智星”,但对其青少年时代的情况却知之甚少。自上世纪末平顶山诸葛武侯祠的突出价值被史学界认识之后,诸葛亮这一伟人就和鹰城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也让世人对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初步确定平顶山地区是诸葛亮青少年时代主要学习、生活、成才的地方,从而使鹰城的诸葛文化日益显现出灿烂之光。
1 诸葛亮与平顶山的关系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省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公元181年农历七月出生,54岁病逝于陕西五丈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才有了汉魏时期三分天下的历史局面。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更把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以及此后的风云壮观,进行了神话般地描写,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佳话。但是,彼时诸葛亮已27岁,他满腹经纶,号称“卧龙”,胸怀天下,待时而飞。这样一位青年才俊又是如何成才的?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留下片言只语,自然引起了一千多年来人们的诸多猜测,直到平顶山诸葛武侯祠重显于世。
平顶山市诸葛遗迹的发现,并非是空穴来风。除了明代《南阳府志》、明清叶县县志记载外,还有遗迹、村落、出土文物和历代研究成果。种种论据证明: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从小就饱受离乱之苦。其父诸葛珪,字君贡,为泰山郡丞。汉末黄巾起义之后,山东郡县官员多被斩杀,诸葛珪为躲避灾难,扶老携幼,踏上了西去中原的征途,本想投奔世交好友刘表,但到了平顶山下时,因南阳一带战乱而不得已滞留于此,垦荒结庐,以求温饱。
诸葛亮此时年方8岁,而后其祖父、母亲、父亲相继病故,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和读书。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南阳局势稍定,诸葛玄与刘表有了联系,受邀到襄阳出任豫章(今南昌)太守。不料,汉帝另任朱皓赴任,朱皓与刘繇联手,诸葛玄被迫离开,后或病或伤抑郁而亡。诸葛亮葬叔于平顶山下的父祖坟旁,躬耕垄亩,同时四方拜师学艺,广结朋友,终成奇才。
建安六年,他与徐庶拜谒谋圣张良并留字刻石后,方离开平顶山南下。正如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碑文中所写:“躬耕南阳,尚在厥后。”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是20出头的有志青年了。因而平顶山诸葛武侯祠在上世纪80年代受到史学界关注之后,立即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而平顶山市本身,就是在诸葛庙村的基础上建成的,所以也有一种说法,说诸葛庙是平顶山市的“根”。
2 平顶山诸葛文化遗迹择要
(一)古老的诸葛庙村
诸葛庙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村以祠名,沿袭下来。这又是平顶山诸葛武侯祠存在和诸葛亮少年居留地的侧证。因为村名是古代历史的活化石,代代相传,成为口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此地发现大煤田,就在村里安营扎寨,后建成平顶山市,诸葛庙村也变成了诸葛庙社区。除那通《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外,往日的庙宇和村庄已无踪影可寻。但是,诸葛武侯祠的存在是有籍可考的。
(二)平山诸葛武侯祠
有关平山(今平顶山)诸葛武侯祠较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代南京太常寺卿、叶县人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碑文中。该祠遗址在卫东区建设路街道诸葛庙社区(原诸葛庙村)繁荣街中段。据古稀老人们讲,原诸葛武侯祠规模相当大,香火很盛,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兵荒马乱,才香灭僧去,逐渐败落。
平顶山煤炭基地发现后,地质勘探队就驻扎在祠宇之内,由于当时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勘探队员冬天生火做饭都拆用本就破败不堪的建筑木料,部分房屋被毁坏;文革时“破四旧”,祠内碑刻又遭浩劫,只有牛凤碑和几间旧房被保护下来。改革开放之后,卫东区妇幼保健院(即现在的卫东区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入驻,客观上保护了诸葛武侯祠的遗存。上世纪90年代初,大众路周围进行改造,诸葛武侯祠逐渐被蚕食。中原商场兴建时,占压了武侯祠的大部遗址,平山诸葛武侯祠消失在高楼大厦中。
(三)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
牛凤,明代南京太常寺卿,其《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是平山诸葛武侯祠现存的唯一物证。
1995年夏,在部分政协委员的呼吁下,牛凤碑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卫东区委、区政府和该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及诸葛庙社区居委会根据市政府指示,邀请市社科联、市历史学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同志开了一个联席会议,就诸葛武侯祠的保护重修和旅游开发等进行了讨论,决定把诸葛武侯祠这唯一的物证——牛凤撰文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保护起来,并加强对诸葛武侯祠和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的研究论证。
该碑明确记载了明代重修武侯祠的情况,还提到了隋代开皇年间的旧石幢——上书“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把平山诸葛武侯祠兴建的确切年代上推到隋开皇二年以前,并经考证得出:“侯之父若祖自琅琊避地,曾寓于此而葬焉。躬耕南阳,尚在厥后。”最后,牛凤还充满感情地说出立碑刻石之目的,为“吾生千百年后得有所据”。从碑文内容看,诸葛亮青少年时代在平顶山一带度过是确切无疑的。
(四)《南阳府志》和《叶县志》的记载
明代《南阳府志》中有一段话明确记载了平山诸葛武侯祠的存在:“诸葛遗墟在县北平山下,有一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坟墟高阳华里。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此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本琅琊人,避地而西,盖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必自孔明始也。此断幢岁月实隋开皇二年物。此时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据而书之。”
清代《叶县志》中亦记载:“诸葛遗墟,在县北平顶山下,有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隋去三国未远,言必有据。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即武侯父祖葬处。盖武侯本琅琊人,避地而西,或自其前世已寓于叶,居南阳则自武侯始,未可知也。”
上文出自明嘉靖年间所编修的《南阳府志》,下文出自清同治欧阳霖主持编纂的《叶县志》,两下相照,足可为据。
(五)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保护函
在对诸葛武侯祠的保护中,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也给予了极大支持。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诸葛武侯祠与牛凤碑的发现,在我市文史工作者和诸葛庙村村民的呼吁下,经平顶山市有关部门上报,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于1994年7月27日发文函告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原文如下:
关于保护诸葛遗墟和碑刻文物的函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
据调查,平顶山市老市场街(原名诸葛庙村)发现的诸葛遗墟及明代石碑一通,对研究诸葛亮少年时代的生活、学习及其以后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脉络,三国旅游线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为保护好这处遗址,请你们责成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以下四条要求略)
到了次年,碑刻得到保护,平顶山市诸葛武侯祠的价值才逐渐为世人和史学界所知。
(六)金鸡冢与诸葛旧坟
《叶县志·舆地志·诸葛遗墟》载:在县北平顶山下,有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隋去三国未远,言必有据。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即武侯父祖葬处,盖武侯本琅琊人,避地而西,或自其前世已寓于叶,居南阳则自武侯始,未可知也。
关于金鸡冢的来历及金鸡冢、金鸡石、鸡更石、金鸡枕和诸葛武侯定更枕,平顶山技师学院原高级讲师张西庆先生在《平顶山诸葛遗墟及其价值》一文中,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说明。他是我市诸葛武侯祠研究的发起者之一,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为诸葛文化的研究走访当地宿老,踏勘荒山野岭,为保护祠宇遗存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金鸡冢就在诸葛武侯祠东北方向不远的地方,当年繁荣街拓宽工程中,在其处发现了汉代墓葬,由于墓葬一半在路东房屋之下,也没有重要文物出土,并未引起当时有关部门的重视,遂就地封存了事。
(七)西湖村诸葛庙
西湖村位于平顶山市区东,叶县城东北三十余里处,近沙河,东与舞阳县北舞渡镇相近。
西湖村诸葛庙记载于清同治年间《叶县志》,该志《祠宇》篇“诸葛武侯庙”条中记:“在平顶山下稍西。据断石碣云:旧有诸葛遗墟,今止有庙。明洪武中里人萧田重修。县东北三十里西湖村,亦有诸葛庙,咸丰八年重修。”该志《建置志·村庄》中载:“西湖村在县东北三十三里,附庄七。”证明西湖村是个大村子,且村里自古就流传诸葛孔明青年时曾移居此地,躬耕学艺。
由此可知,西湖村诸葛庙当是继高阳华里之后诸葛亮曾居平山的又一遗迹,时间在诸葛亮为其叔父守孝三年之后。
(八)寺沟断石幢
在牛凤的碑文中,有一段“隋开皇二年断石幢”的记载,该断石幢上有“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曰高阳华里”。历史上我市东北部(紧邻今平煤股份八矿北部的高阳山)曾设高阳县,古称高阳。华里是对一些有文化的知名村镇的颂称。诸葛旧坟墟,指碑文中所述的诸葛亮父祖坟茔。那么,断石幢的发现地是哪里呢?经过考察,基本确定为市区北部平顶山下的寺沟村,该村原有潮云寺,现古寺无存,但留下了以寺为记的村名和古树。
作为平顶山人,牛凤回到故里踏荒寻古,到了寺沟,见到潮云寺中记载诸葛遗墟的断石幢,又见当时诸葛武侯祠因风雨侵蚀而破败,就捐资重建了诸葛武侯祠,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撰成碑文刻石以记,留存永远。他还有一首七律诗:“峰头高望两南阳,遵养当年寓此邦。山麓断幢题姓字,道周荒草没行藏。卧龙一去风云散,梁父感吟感慨长。墟畔至今存古庙,衣冠尤侍汉中王。”其情之深,令人扼腕。
(九)大关口
大关口,又名古缯关,在今方城县与叶县交界处,两边有楚长城,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诸国相抗衡的第一道雄关。关为两山夹峙,唯一数丈宽的大山口连通南北,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非常险要。
诸葛亮在受到刘备三顾而出山之后,要创造奇迹以镇服包括关、张在内的军中诸将,否则将难以立足。《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件得意之作。当时,刘表让刘备屯兵新野,刘备为拒曹兵,引兵到叶,即今天的叶县南部叶邑、常村一带。
根据刘表及刘备当时的实力,其本意只为防御,并不为进攻,那么,刘备在哪里布防才最有利呢?考山川地势,只有一个地方,就是大关口。
大关口与书中所述地形相合,又有刘备引兵至叶拒曹的史实记载。要到叶县地界,大关口是必经之路,而博望周围并无险要地势,形似平川,不可能形成书中所讲的阵势。那么,诸葛亮初用兵的第一战场,很可能是大关口。
潘民中先生对此曾有分析,博望只是刘备与诸葛亮指挥战斗的行营,大火烧的应该是大关口而不是博望坡。说明诸葛亮是十分熟悉叶县周围情况的,这与其青少年时代在此地生活有着紧密关系。
(十)张良故里碑
2003年春,郏县李口镇张店村村民李国盛挖房基时,挖出一块刻字石碑,当时人们并没有太过留意。2006年2月13日,村民张振洋擦去泥土查看时,却惊奇地发现上面有诸葛亮的名字。其文为“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此为诸葛亮拜谒留侯碑石刻,其长106厘米,宽60厘米,厚19厘米,现存于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张良故里张店村展厅。石刻初拓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俊杰鉴赏后认为:“此石隶书结体方正,清隽而舒朗。因非庙堂之用,故又具洒脱飘逸之气。文字线条瘦劲而爽健,尽管已到汉末,线的起收与转折处已出现圭角,这是汉以后所有隶书最明显的特征。但此石气息上仍然弥漫着只有汉人才有的淳厚、高古、苍茫之气。年青的诸葛亮并非以书名世,而此偶尔乘兴所书的数十字,却使我们感受到了其文之畅、其书之精、其情之诚。”
此为诸葛亮于东汉建安六年,时年亮21岁,与好友徐庶踏勘郏县留侯宗祠,拜谒张良像时所书。此石隶书,结体方正、清隽、舒朗,弥漫着汉人才有的醇厚、高古、苍茫之气,为最新面世之汉隶,亦亮世所存唯一书迹,又为初拓,故极珍贵也。
3 做好诸葛文化,守好鹰城名片
从以上诸多方面看,平顶山诸葛庙村因庙而建,诸葛庙和诸葛武侯祠在过去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诸葛文化现象。它和应国文化一样,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平顶山市的文化之根。在如今的全域旅游开发中,也是宣传平顶山的一张亮丽名片。
虽然,平顶山诸葛武侯祠逃不脱历史上的战火与风雨焚蚀,有多次修葺重建;现代矿区开采,又让本就破败的武侯祠雪上加霜,但诸葛庙矿的早期名字,也把平顶山诸葛武侯祠的存在公诸于世。随着平顶山市这座工业城市的兴建和扩张,诸葛庙已经不见以往的踪影,仅余一通可以证明其历史渊源的明代石碑,孤零零地竖立原址,被诸葛庙村的老百姓自发保护着。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明初以来数百年间,平顶山诸葛庙村及其附近的村民,也有像牛凤那样的乡贤名宦,曾多次对诸葛武侯祠进行修建和悉心保护。尽管诸葛庙遗址和金鸡冢已湮没于繁华街道和高楼大厦之下,但老百姓还是把珍贵的牛凤碑保护了下来,并且沿袭了“诸葛”这一名称。他们还专门成立了诸葛庙保护协会,轮流值守,保护碑刻,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诸葛庙作为一个千年传统文化村落,到了今天彻底消失,固然可惜可叹,但诸葛武侯祠的文化符号,却在平顶山人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灵魂,在全国人民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让诸葛亮这位智星永远闪亮在鹰城上空而不至于黯然失色,应该是现代平顶山人的历史责任。
------------------
推荐阅读:
明日霜降,俗语“霜降一碗汤,不劳医生帮”,一碗汤指的是什么?
在古代历史上能同时称得上军事家、政治家、大诗人的除了曹操还有几位?
上一篇:南阳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躬耕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