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为何那么高?
ℴ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为何那么高?┩
罗丹众多的作品中,引起最大争议的是他晩年所作的《巴尔扎克像》。罗丹很欣赏诗人拉马丁形容巴尔扎克时说的"他代表着大自然的威力"。罗丹用极奔放的手法,塑造了披着睡衣、在深夜写作时起身绯徊的巴尔扎克。作者正仰首远望,似乎在向黑暗势力挑战,他的硕大的头脑里装着那个想象岀来的充满激荡的社会,正使他激动不安。他那气度,使人想起作家自勉的铭言:“拿破仑用剑做不到的,我的笔要能做得到!”。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与他的许多作品一样,在19世纪法国雕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为何那么高?✂
题主问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为何那么高?
这应该有两个原因,首先雕塑作品的原型巴尔扎克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很高,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世界级的文学巨匠,被称为“法国小说之父”,他一生只有短短的50年,却写了90多部小说,我们熟悉的有《高老头》、《欧也尼•葛朗台》、《人间喜剧》等等。
罗丹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世界最伟大的雕塑家。十九世纪的法国巴黎不只是世界绘画艺术的中心,雕塑艺术也成为这个世界艺术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罗丹接到为巴尔扎克做雕像的订单时,巴尔扎克已经走了48年,罗丹花了几年时间搜集素材,做了几十件习作,为了准确地了解衣服的尺寸,还专门去巴尔扎克的家乡探访曾经为他做过衣服的裁缝。
我们来看这件雕塑作品,巴尔扎克散着乱糟糟的头发,身上穿着睡衣,没有手臂,这在当年引起很大的争议,而罗丹所要表现的是一个正在思考的作家的形象,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面貌。
ϟ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为何那么高?✛
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为何那么高?
法国雕塑家罗丹是欧洲雕塑史上继米开郞琪罗之后最具世界性影响的雕塑大师。他是古典主义雕塑的最后一位大师,同时又为现代主义雕塑开启了新的道路。在《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一书了解到,他为同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创作了肖像,在这些肖像雕塑中,罗丹显示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巧,他运用了古典主义的手法,将肖像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充满个性色彩。
《巴尔扎克像》是罗丹的最后一座伟大雕像,是罗丹在1891年接受的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的定件。为了创作这件雕塑,罗丹亲自到巴尔扎克的出生地进行了考察,还找来了同巴尔扎克形象相似的模特,并根据他们做了17座10尺高的巴尔扎克像。但罗丹还不满意,他经过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雕塑出二十多座巴尔扎克像,最后才将巴尔扎克的形象确定下来。在这件最后完成的雕塑中,巴尔扎克穿着邋遢的睡衣式的长袍,头发蓬散,好像雄狮一般。他的表面凹凸不平,但却产生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光影变化。巴尔扎克套在长袖之中的双臂低垂着,没有手。罗丹曾精心塑造了巴尔扎克的手,但由于他作的手太出色,有些喧宾夺主,因此罗丹毫不犹豫地将那一双手砍掉了。罗丹摒弃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没有去修复雕塑上那经过确凿的“伤口”而就此将巴尔扎克的雕像定型。通过形体塑造表现人物的心灵、思想和激情;通过人体的运动表现出人的内在的生命力,他的雕塑表面起伏变化,保留了活跃多变的塑痕,加强了雕塑的戏剧性和文学性。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除)
➝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为何那么高?↰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
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一、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 罗丹对巴尔扎克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罗丹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
罗丹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罗丹认为:“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二、饱受社会激烈的争议
这尊耗时七年的伟大塑像融合了无数关于这位法国大文豪的史料和罗丹最深邃的理解。但当这座傲然独立的纪念碑展出在沙龙的时候,却遭到了文人学会的猛烈抨击。紧随其后的是罗丹支持者的反击,造成当时美术界一场浩大论争。
《巴尔扎克像》,形神俱备,是一个全新的人体雕塑理念,当作品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说它是“印象主义”,是怪异的、病态的表现,脱离现实的人体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作协拒绝接受它,作协主席——诗人扬·爱卡德因拒收订货而气愤得辞了职。作家左拉、法朗士、画家莫奈、劳特累克、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支持罗丹,并发表了宣言。最后,罗丹不堪忍受这种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把作品运回自己的工作室,退还了稿费。但他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此时,罗丹已逝世22周年。
三、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罗丹为雕塑像花费了六年时间,数易其稿,最后选择了《人间喜剧》作者在灵感的召唤下,半夜披衣起床的情景。人物的全身包含双手在内,都被裹在宽大的睡袍之中,以突出那毛发散乱硕大智慧的头颅。手法的奔放可比中国画酣畅的泼墨。
结果,这件神品却被讥为“麻袋片中的蛤蟆”而遭拒绝。人们当时认识不到它已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事实上,甚至连罗丹自己也未能再超越它。罗丹作为一位真正的雕塑家,始终关注着人,但他并不把精神集中在人的形体上,而更关心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命运和人的力量。这种态度贯穿在他富于创造性的一生中。在表现伟大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时,他不斤斤计较于细节的精雕细琢,反复探索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展示这位天才的精神气质。他为此选择了极其简单而又极富特色的构图,披裹着睡袍的巴尔扎克昂首凝思的瞬间,生动有力地体现了他在夜晚沉迷于创作的情景。
正如德国大诗人里尔克形容的,这一雕像传达出巴尔扎克创作时感到的“骄傲、自大、狂喜和陶醉”。罗丹创作时,力求捕捉住最关键的东西,而不追求面面俱到,他这种写意性的处理方式,从他在雕像上删除巴尔扎克手的传说中可以感觉得到。
⇆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为何那么高?↘
罗丹创作这尊《巴尔扎克像》塑像花费了七年时间。巴尔扎克身披睡袍,昂首仰视前方。罗丹将这位文学大师睿智、深邃而又富于激情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这尊雕像却没有手,原来,他的一位弟子看完雕像后对其赞不绝口,并将目光停留在雕像的手上,大声地喝彩说:“先生,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精美的一双手啊!”不料罗丹听了这话,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
他再次审视自己的作品,仿佛看出了问题的所在。他又叫来几位弟子,他们同样对雕像的双手感兴趣,罗丹变得异常不安,他决然地抄起斧头砍去了巴尔扎克雕像的手。原来罗丹以为:巴尔扎克是个有着丰富思想的伟大作家,要通过他硕大的头颅和伟岸的身躯来表现。
而雕像的手太突出,它有了自己的生命,已不属于这座雕像的整体,反而破坏了这尊雕塑的完整性,所以必须砍掉它。被卸去双手的巴尔扎克雕像却因此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成为罗丹雕塑作品的传世之作。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