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古代将军训话都是对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后面的人能够听得到吗?
▍⇕感觉古代将军训话都是对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后面的人能够听得到吗?
题主说的这个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几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建军九十周年,朱日和阅兵,一万多人,就是图中的这个规模。
在这种场景下喊话,如果没有大功率扩音器,站的稍微远点就听不清了。冷兵器时代那种条件,恐怕一场动员做完,几个主将的嗓子全都喊哑了。
古代作战,杀声震天,没那个条件去喊话,主要的通讯方式是旗语,根据旗帜的动作来决定下一步的动作。每一面旗帜代表着不同的将领,旗帜的大小代表着将领职务的高低。所以进入战场时都要寻找并占领制高点,一方面是观察战场态势,另一方面就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将旗,也就能指挥更多的人从而夺取战场主动权。《三国演义》长坂坡特地提到赵云曾经砍倒大旗两面,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战绩,说明赵云单枪匹马摧毁了至少两支部队的司令部!冷兵器时代,失去了大旗就等于指挥机构被毁,没有指挥士兵就只能各自为战了,再精锐的部队此时也成了散兵游勇。
明清时期,战场最高指挥旗是总兵旗(军级),最低是千总旗(连级),中间可能还有副将(师级),参将(旅级),游击(团级),守备(营级),分别用不同的尺寸和颜色代表,合格的将领都要熟记旗帜(包含敌人)的含义。所以,战前动员,主将布置任务最多到千总一级,因为千总以下没有资格打旗。
最重要的一点,有没有全员喊话的必要性,我认为没有。古代信息相当闭塞,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士兵与将领之间的见识程度相差天壤之别。现在我们跟普通士兵谈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大家都能理解。要是古代,忠君节义报效朝廷这种话只能针对将领说,底层的士兵应该由千总告诉他们:“兄弟们,将爷说了,打胜仗后每人分两亩地一头牛!”这种更能激励士卒。
所以,古代几万人的训话是不可能存在的,没那个必要更没那个条件。
我是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感觉古代将军训话都是对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后面的人能够听得到吗?
你知道天安门广场多大吗?0.4平方公里。天安门广场能容纳多少人?100万。
古代出兵仪式,一般也就几万人甚至更少,而古代武将(包括现代军人)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喊号令。我们军训时,教官站在标准田径场的一角,不用扩音器喊操,操场每个角落对他的话听得清清楚楚。而一个田径场容纳两三万人应该没问题。
不要小看军人的基本功。
▍✐感觉古代将军训话都是对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后面的人能够听得到吗?
答:在各种天马行空的古装剧里,“将军战场训话”是个常见的给力桥段,往往是千军万马的阵前,满满主角光环的将军慷慨陈词,刹那间就激得全军士气暴涨,然后就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大捷。类似的情节套路,中外影片里都不少见,常见观众们看到燃。但放在真实历史上,却是严重不现实。
因为这就涉及到一个最基本技术问题:没有“扩音”技术的古代,到了要“训话”的关键时刻,哪怕将军们天生神技,拥有武侠小说里“千里传音”的硬功夫,想叫千军万马“听清楚”都非易事。更何况,这功夫还真没有。
而在“扩音”的问题上,中国古人其实也一直在动脑筋:比如中国古代乐器上的“木声”,就是利用共鸣原理扩音的“共鸣箱”。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北京天坛公园,也是巧妙利用了共振原理,有着强大“扩音”效果。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戏场,整体设计也是极致讲究“回声”效果,北京故宫的畅音阁下还挖了五口井——都为了把声音“扩”到最大。
但类似这些技术,放在特定环境下有用,放在大多数战场环境下,别说关键时刻提升士气,就算是战场上传达军令,也是基本用不上。换句话说,在科技有限的古代战场上,谁能完美解决“传声”问题,谁就能率先触摸到胜利。
而在“鼓士气”这件事上,历代名将们也有个基本共识——说的再漂亮,不如以身作则。典型大英雄岳飞,在宋金那场震撼天下的郾城大战里,战斗的关键时刻,身为主帅的岳飞亲自上阵冲锋。部下霍坚苦劝他“相公国重臣,奈何轻敌?”却被岳飞二话不说,一鞭子抽一边去。而后岳飞亲率精兵“突敌阵前,左右驰射”,拼赢了这场杀得金人连呼“今完矣”的大战。
放在战事最艰苦甚至最绝望的时刻,将军“做什么”也比“说什么”更重要:明末良将卢象升带兵时,曾突陷断水断粮的境地。理论上说,全军士兵几天没吃没喝,再“训话”也要崩。可卢象升却带头三天“水浆不入口”,反而把将士们激励得上下齐心。一口气把对手杀得大败。唐代战神李光弼更狠,在那场陷入叛军“群殴”的太原保卫战上,他干脆把帐篷搭在太原城头上,这下全军都能看得见,再苦再累士气也暴涨,终于反杀叛军。
但即使“以身作则”,千军万马的战场上,将士们也不能做聋子。“基本信息”传达不畅,有时就会误了大事。比如宋夏战争里的三川口血战,本来宋军占着优势,一路压着西夏军打。谁知宋军监军黄德和贪生怕死,竟带人提前开溜。他这一跑,身边的部将不知道情况,还以为前面吃了亏,也跟着拔腿就跑。这下就和“传染”似的,原本占据主动的宋军顿时跑了大半,原本一场胜仗,瞬间反转成惨案。
所以,虽然“训话”不容易,但“信息传递”的畅通,却是战场上的重中之重。以《孙子兵法》的形容说,这就要“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即以军旗、战鼓、战金来传递信息。无论是行军的进退,部队派兵布阵,乃至攻守的命令,不同的旗号鼓点,对于将士们来说,就是必须坚决服从的死命令!
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横屿之战”,就是古代“信息传递”的典型:当时数千戚家军将士,在凌晨里发起奇袭,负重冲过倭寇军营前的沼泽地。他们每前进百步,都有战鼓鼓点的指挥,耐心的按照“鼓点”的指令前行结阵,然后在极度疲惫的时刻,又听到鼓声的激励,向着横屿岛上目瞪口呆的倭寇发起浴血突击。一场酣畅淋漓的奇袭战,烈烈鼓声里,戚家军以阵亡十三人的代价,全歼岛上上千凶残“真倭”,为福建父老报了血仇。
正如横屿岛上的豪迈鼓声一样,中国几千年古战场上,那些战场上看似低调的“鼓手”“旗手”“号手”“乐手”,就是战场上绝不能缺的“信息化部队”。每一次经典战役,都有他们沉默的功劳。
而且,到了明代这种“冷热兵器混合”的时代,多兵种配合越发重要,“战旗金鼓”的角色,也自然更重量级。
就以戚继光麾下,那支战力凶悍且装备先进的戚家军来说。单是步兵在草原上列阵作战,就有非常复杂的“信息传递操作”——当敌方零星骑兵来试探时,没有命令绝不能开火。当敌方大股骑兵冲击时,火枪手火箭手炮手听着“旗鼓”与“天鹅号”的不同指令,轮番发起攻击,“仍前放铳,与机、箭相轮,周而复始”,就让敌人在“鼓号声”,被埋进一片火海。
如此打法,看上去酣畅淋漓。但要想实现,却需要一支军队,经过何等艰苦的磨练。
而这,也恰是“信息传递”背后,一支军队打胜仗的根本原因:历代科技不同,信息手段不同,但畅通的信息传递与执行,首先建立在严明的纪律与严格的训练上。比如“城墙上搭帐篷”的李光弼,带兵就有着严明的纪律,他麾下的部队,就算是日常休息时,只要鼓声一响,立刻“闻鼓角而出,分而翼阵……其众如一”。如此“用兵如使自家胳膊”的带兵艺术,才打造出了一支坚韧不拔的铁军,把濒临灭亡的大唐救了回来。
而在大英雄戚继光看来,要做到这样的带兵境界,一要“练将”,必须要打造一批忠勇的军官,形成令行禁止的体系。二要“练兵”,练兵不止是练武艺,更要“练心”,既要以严明的纪律约束士兵,更要让士兵们形成坚定的信仰,给他们“倡忠义之理”,让他们“练心则气自壮”。那支如锋锐出鞘的戚家军,乃至历史上气壮山河的“岳家军”等英雄部队,都是这么练出来的。
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更让我们看懂古代不少军事悲剧。比如蒙受靖康之耻的北宋,其军队士兵就曾到了“闻金鼓之音皆鼓战胆销”的地步。所以金军南下时,只是在黄河边敲了一夜鼓,对面宋军就跑了个精光,直接把汴京城暴露在人家铁蹄下。明末萨尔浒战役开打前,更有明朝官员质疑明军训练“皆其形似”,也就是训练都是走样子,士兵们连基本的鼓角声都听不明白。这样的队伍别说十万,就是再多几十万,上了战场也是被砍。
近代的甲午战争,带来的更是类似痛苦的领悟。陆战战场上,手握先进装备的清军,为何面对日军兵败如山倒?以袁世凯的痛斥说,就有“信息传递问题”:“洋人用兵”一般都是分四排,层层推进密切配合,败了也有序撤退。清军呢?却是没头苍蝇一般扎一堆,看见敌人就凑一起乒乓乱打,别管打着打不着,弹药打光了拉倒。而是敌人冲上来呢?日军随军记者写的很形象:“他们都把子弹上了膛的步枪丢弃一旁,一溜烟的逃跑。”
这样缺乏训练,丝毫没有默契度的队伍,一如任何行业里一盘散沙的团队,就算白给他们最先进的枪械,该垮还是要垮,再好的信息传递,都是白搭。
通畅的信息传递,其实就是一支铁军强大战斗素质的缩影。这个道理,古代如此,今天如此,沙场内外都如此。带给我们的,更有多少超越战争的深深思考。
参考资料:张超丽《发声的建筑》、杨英杰《先秦时期的战金、战旗、战鼓》、黄晓峰《漫说古代军事信息传递》、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录》、陆干斌《太平军早期战斗力探源》、王治新《李光弼军事领导艺术探析》、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感觉古代将军训话都是对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后面的人能够听得到吗?
古代的将军什么时候会对士兵训话,这个事情一般发生在军队要打仗前。动员大会是行军打仗中还算得上是重要的事情,一般在行军前,军中会张贴告示。在告示中,会给士兵许多的激励的条件。上阵杀敌,可以得军功。虽然将士们,参军是为了保家卫国,但是参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也是他们所想要的。
当然,提前公示之后,也还会有将军例行公事一样的进行动员大会。这个大会非常简单,将军在台上,士兵整齐的列队。而将军的前面有一排特殊的士兵,他们负责接收将军说出的话,然后再一起吼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军把自己的动员词说明白,更是让将士们在出发前热血沸腾。而古代的将军,就是用这种方式才让士兵可以听得到自己的声音
▍◒感觉古代将军训话都是对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后面的人能够听得到吗?
人的声音,有效传送约200米。
以200米为半径,画个圆,面积是200*200*3.14,等于125600平方米。每平方米可站立二人,约二十五万人!也就是说:不用扩音器,多者可为三十万人讲话,少者也不低于二十万人讲话!
------------------
推荐阅读:
我今年36岁痛风好多年,你身边有朋友得痛风吗,谈谈你的看法?
网友自爆湘雅二医院一医生的黑幕?住一趟ICU,究竟该花多少钱?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