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将傅恒是怎样的一个人?
▍♚清朝名将傅恒是怎样的一个人?
清朝的内阁大臣死后,朝廷都会给他们上一个谥号。在这些谥号中,以文正的等级最高,文忠其次。而傅恒的谥号,就是文忠。需要说明的是,傅恒病死之前,文正和文忠各只有一个人(汤斌和索尼)。清朝的历史上,文正只授予汉臣,文忠才是满臣的最高谥号。由此也可以想象,傅恒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了。
傅恒,全名富察傅恒。他是乾隆皇帝的原配皇后,富察皇后的弟弟。乾隆一辈子只认可一个女人,她就是富察皇后。因此,乾隆也是爱屋及乌,对傅恒也是非常信任。但是傅恒并不是常人想象中的那种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他的能力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的。很像汉武帝时期的卫青,虽然是外戚,但却是很争气的外戚。
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朝的死敌准噶尔汗国因为争夺汗位,爆发了内乱。乾隆皇帝认为这是一个机会,非常想趁此机会一举灭了准噶尔。但这是大事,乾隆他一个人也不敢拿定主意,便召开朝会询问众大臣的意见。由于雍正晚年的和通泊惨败,满朝文武对乾隆进攻准噶尔的建议,基本上都持否定态度。甚至还有人故意夸大难度,想借天意难为让乾隆就此打消念头。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傅恒挺身而出,他对主和派大臣一通斥责,并且与之辩论。主和派大臣当时就不乐意了,出言讽刺他。傅恒也不甘示弱,当即向乾隆请奏,愿意接手出兵准噶尔的工作。乾隆批准后,傅恒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军务办理的工作中。他带领军机处官员日夜随侍,候报抄录,对前线的战况非常关心。并且积极协助乾隆皇帝在后方运筹帷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及调兵拨饷,以保障前线的军需。
第二年,清军以五万人的兵力攻克了准噶尔汗国的首都伊犁,并且俘虏了准噶尔的大汗达瓦齐。与清朝大战了将近七十年的准噶尔,就此覆灭。乾隆皇帝收复新疆,这是中原王朝从安史之乱丢掉西域后,第一次收复故土。此时距离中原王朝上一次在西域驻军,已经过去了九百多年。(为我们国家现在拥有新疆主权,提供了“自古以来”的法理依据)
能够灭掉准噶尔,并一举收复新疆,乾隆也非常意外。在论功行赏时,乾隆想起回想起上年决策用兵之时,文武百官均不支持,唯有傅恒赞成。便特地颁谕,封傅恒为一等忠勇公。而傅恒在此之前已经封过一次一等忠勇公了,两次被封为一等公,这是前所未有的。对此,傅恒上疏力辞,执意谢绝了乾隆的恩赐。乾隆也被傅恒感动了,将他的画像陈列在了紫光阁之中,排在所有功臣的第一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清史稿》中,傅恒的主要事迹都是用兵打仗,给人一种傅恒的主要成就在军事上,是个武将的错觉。但是其实,傅恒从乾隆十三年开始,就是领班军机大臣了,一直干到了去世。他是文官,而且是乾隆很信任的文官。在历史上,乾隆和傅恒的君臣关系还是和谐的,算得上是君臣相得。甚至于,乾隆经常在傅恒身上玩双重标准!
曾经有一次,有个大臣上疏弹劾傅恒,说他目空一切,有违礼制。(根据记载,确实是傅恒的问题)
结果,乾隆没有治傅恒的罪,反倒还明发上谕替傅恒辩解。这么干,乾隆还不安心,又让张廷玉亲自去调查。张廷玉老狐狸,他哪能不懂乾隆的意思?在调查结果上写明,这是有人在诬告。然后,上书弹劾的人就被革职了……
皇帝袒护自己的小舅子,而且袒护的这么不低调,把小舅子的责任撇的干干净净。由此也可见,乾隆和傅恒的关系真的不一般。
还有一次。乾隆十三年,清军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由于前线的进展不利,乾隆大骂清军统帅讷亲无能,就知道躲在后方,你怎么不敢上前线拼命呢?结果当他听说副统帅傅恒要亲自上带兵前线玩命的时候,把乾隆给吓得哟。反而是下谕旨给傅恒,拼命的劝傅恒,差不多就行了呀,你不要这么拼啊!是讷亲那个废物没打好,跟你没关系。(这些谕旨,现在都有资料存档)
上谕一:
谕军机大臣等。朕夜间接到经略大学士傅恒所奏事件,系寅刻拜发,计算大学士又复经夜不寝矣。大学士责任重大,此身尤宜保爱。可传谕达勒当阿等,嗣后朕所发事件,若在酉戌间到者,则告知大学士,听其阅看办理。倘在戌刻以后,即暂行收贮,不必告知大学士,俟次日清晨,或带至下站俱可。闻大学士起身甚早,行走甚急,着达勒当阿等,留心视大学士体中若何,如行走从容,则可不必劝阻。倘稍有勉强,伊等即当竭力劝阻。伊等乃朕特命随大学士前往之人,大学士亦应听伊等之言也。将此一并传谕大学士知之。
乾隆的上谕用大白话说,就是说:我跟你们这些人讲啊!大学士(傅恒)就是朕的心腹,你们抱大学士的大腿就等于抱我大腿。大学士对朕来说,是很重要的人。我听说他又是一晚上没睡觉,这怎么行呢?!你们要记住,以后我发下来的上谕,如果是下午到的,可以拿给他看;如果是晚上到的,你们就藏好了,不许让他看!你们累点没关系,别把大学士累着了。
上谕二:
谕军机大臣等。金川用兵,定不可过四月初旬之期。朕已屡经传谕。今晨恭请皇太后圣母万安,蒙询及此事。……经略大学士傅恒忠勇奋发,勤劳任事如此,何不可见众人之有。且人事既尽,成功与否,则当听命于天。若天意不欲殄灭丑类,人力何能强违。经略大学士傅恒之出力,期于国事有益也,必谓不能成功,即不可见众人。试思果如所见,于国事有益乎?否乎。自宜遵奉朝廷前旨为是。朕思皇太后谕旨圣明,洞悉事理,益觉经略大学士傅恒所见之偏于建功立业也。然以朕观皇太后之意,亦非止为经略大学士傅恒而发,乃为朕躬宵旰焦劳,仰廑慈念也。可将此传谕经略大学士傅恒。令其敬体懿训,以慰朕怀至进兵取道。
乾隆的上谕用大白话说,就是说:我说过很多次了,你们在金川打仗不能超过四月上旬!今天早上我妈(皇太后)还在问这事儿呢。金川不好打,我们都能理解。傅恒你这么玩命,是不行的。你已经很努力啦,剩下的就顺其自然吧。所以傅恒你就听我的话,四月上旬就回来吧。你不给我面子,难道还不给太后面子?现在不是我让你回来,而是太后让你回来。你自己看着办吧!
从乾隆的这些上谕中可以看得出,他是真的很关心傅恒。一方面,傅恒是皇后的亲弟弟,自己的小舅子;另一方面,傅恒的处事态度,以及他的办事能力,也让乾隆对他格外青睐。甚至很高调的玩双标,袒护傅恒。别人打不下金川就治罪,傅恒打不下来就以各种理由调他回去。而傅恒回去后,乾隆也怕他再去玩命,就让他领了首席军机大臣的差,就在北京城里待着吧,哪也别去了。一直到二十年后,清朝与缅甸的战事不利,三任云贵总督都翻车的情况下,乾隆才不得已让傅恒去前线。
但是傅恒挂帅,乾隆也是再三的强调,你去归去啊,不要玩命啊!当得知清军难以适应缅甸的气候,傅恒也未能幸免的染上恶疾,腹泻一天比一天厉害,以致一病不起后。乾隆大惊失色,急调傅恒班师回京。在乾隆眼里,仗可以暂时先不打,傅恒的命才是最重要的。只不过傅恒这一次,还真就把自己的命赔进去了。回京后两个多月,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傅恒也因此而病逝,死时还不到五十岁。
傅恒的一生,不能否认的是,他沾了皇后姐姐的光。乾隆十三年,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上了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理川陕总督等一系列要职。但是,傅恒也确实是有真才实学。三个月拿下金川;消灭准噶尔时坚决的支持乾隆的决定,这都是他的过人之处。乾隆能自称“十全老人”,傅恒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在傅恒死后。乾隆的赏赐也是极尽的奢华。先是亲登其府在灵前祭酒,并谕示丧礼按宗室镇国公规格办理;接着又赐其“文忠”的谥号;后来乾隆退位后,又追封傅恒,推恩赠郡王衔,并配享太庙。这些都是乾隆对傅恒一生功绩的充分肯定。
▍✦清朝名将傅恒是怎样的一个人?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十三,正在圆明园避暑的乾隆帝接到急报:太保兼太子太傅、领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因年前征讨缅甸时受瘴疠感染、撤军回朝后依旧不得痊愈,病势延宕日久、隐疴愈发沉重,药石无效,于当日薨逝于乾隆帝特别赐予他的、距离圆明园只有一箭之地的春和园别业中。
傅恒在世时,是乾隆帝第一心腹重臣,同时也是朝廷重臣中少有的文武兼备之人才,出将入相、安邦定国,功勋卓著,一直被乾隆帝倚为肱股和臂膀,信任有加。再加上他又是乾隆帝嫡妻孝贤皇后的亲弟弟、乾隆帝本人的小舅子,所以乾隆帝爱屋及乌,对傅恒尤其青睐,多次超等擢拔,使得他不到三十岁就成为正一品大员,还兼军机处领班、保和殿大学士,这都是其姐夫乾隆帝一手安排的。
不过,即使飞速升官,傅恒也没有忘乎所以,而是兢兢业业、勇于任事、不辞劳苦地为乾隆帝办差,数十年公忠体国、不敢懈怠,因此乾隆帝对他非常认可,多次下诏赞誉、嘉奖,傅恒在朝中的尊贵地位,并不全是因为他是孝贤皇后的弟弟,而是凭借着多年的显著军功和不俗政绩换来的。
傅恒去世后,乾隆帝悲伤不已,亲自前往他位于皇城东安门内的宅邸祭奠致哀,对去世的傅恒大加赞扬:“世胄元臣,与国休戚。早年金川,亦建殊绩。定策西师,唯汝予同。酇侯不战,宜居首功”,称呼他为“社稷之臣”,并追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忠”,下谕以宗室镇国公的典仪规格操办葬礼,以诸多崇高的身后荣誉来显示自己对傅恒的重视和悼念之情。
傅恒,富察氏,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第九子,也是最幼子。李荣保所在的沙济富察家族是清朝顶级贵胄之家,在努尔哈赤起兵建国的初期,这一支富察氏的始祖旺吉努就率部前来主动投靠,被努尔哈赤授予佐领之职,颇受重用。旺吉努和其子万济哈都在后金担任佐领,到了他的孙子哈什屯的时候,因为屡立军功、劳绩久着,先后被清太宗皇太极晋封为礼部参政、副理事官,封爵一等男。顺治元年(1644年),哈什屯擢升内大臣、议政大臣,正式进入了清朝最高决策层,这也是富察家族开始成为显贵家族的起点。
哈什屯在康熙二年(1663年)去世后,其长子米思翰承袭了世职,被授为内务府总管,以后逐渐晋为礼部侍郎、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等职。米思翰有四个儿子:马斯喀、马齐、马武、李荣保。而李荣保就是傅恒的父亲。
傅恒两岁时,李荣保就去世了,不过此时傅恒的兄长们有的已经成人,先后出仕为官,家境并不因为李荣保的去世而败落。并且李荣保的三个哥哥:马斯喀、马齐、马武都身居要职,虽然马斯喀已经去世,但是马齐、马武依旧在朝,而且权力很大,当时有民谣“二马吃尽天下草”,说的就是马齐、马武兄弟在康熙朝末期位居要职、执掌朝政的故事,当时马齐是武英殿大学士,马武则是领侍卫内大臣,都是煊赫无比的重臣。
在这样的达官显宦之家出生并成长的傅恒,虽然父亲已经离世,但依旧衣食无忧、生活优裕,并从小就接受了相当良好的教育,从而打下了远胜常人的素质基础。在他刚刚满六岁的时候,就被伯父和兄长们送到贵胄学堂: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学习,一面熟读儒家典籍,一面训练弓马骑射,以提高他的学识、磨炼他的意志。经过十年的刻苦研习,傅恒学有所成、文武兼备,成为了当时京师贵胄子弟中少有的佼佼者,这也是他日后能够飞速晋升、成就功业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傅恒除了有八个哥哥之外,还有两个姐姐,二姐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子辅国公韬塞的孙子萨喇善为继妻,这倒没什么。但是他的大姐富察氏在雍正五年(1727)七月被雍正帝指婚,嫁给了皇四子弘历,这也将是富察氏一门将来在显贵高门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四子弘历晋封和硕宝亲王,富察氏也随之成为宝亲王嫡福晋,这是富察家族所出的第一位亲王嫡福晋(旺吉努后裔)。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宝亲王弘历凭借“秘密立储”制度,依照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鐍匣内的雍正帝遗诏内容,正式继位,登基称帝,即清朝第六代皇帝——清高宗乾隆帝。
乾隆帝登基后,晋封富察氏为皇后,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富察氏行册封礼,正式正位中宫,即孝贤皇后(孝贤是富察氏驾薨后乾隆帝追谥给嫡妻的名号,为了方便称呼,以下都称孝贤皇后)。而孝贤皇后成为中宫之主后,她的父亲、察哈尔总管李荣保被追赠为一承恩公。
孝贤皇后正位之后,时年十九岁的傅恒也因皇后之弟的身份,被推恩授官,以景山官学学生身份入仕,于乾隆五年(1740年)成为銮仪卫蓝翎侍卫(六品),随后很快晋升为一等侍卫(正三品),乾隆七年(1742年),二十一岁的傅恒被乾隆帝调到身边担任御前侍卫,并兼管圆明园、内务府事务。乾隆八年(1743年)任户部右侍郎,乾隆十年(1745年)入军机处学习行走,乾隆十二年(1747年),升户部尚书,兼任銮仪卫、议政大臣。至此,傅恒进入了清朝最高权力机构,虽然还没有真正执掌中枢大权,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在姐夫乾隆帝的精心栽培下,将来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如果傅恒就这样在中枢按部就班地升迁、晋爵的话,那他顶多是一个少年得志、圣恩眷顾的贵胄外戚子弟而已,或许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在朝堂中地位显赫、红极一时,就像他的伯父马齐、马武一样,也算一代重臣,但绝不会有后世这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说白了就是因人成事,一个优秀贵族高官罢了。
但是傅恒并没有沉溺于皇帝的恩宠中而不自知,他恪尽职守、用心办差、处事干练、勤勉上进,并根据乾隆帝的心意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见和执行方式,使得乾隆帝大感傅恒确实和自己心意相通、办事得力、用起来得心应手,因此更加器重和依仗这个小舅子。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四川大金川(今四阿坝州金川县)嘉绒土司莎罗奔依仗强大实力,出兵掠夺附近的小金川、革布什咱、巴旺、明正等土司辖地,并攻击驻防清军,造成清军重大伤亡。乾隆帝闻讯后勃然大怒,为了平息地方土司挑衅叛乱,他将之前平息土司作乱时办事不利的川陕总督庆复罢免,调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川陕总督,率领重兵出征大金川,以平定金川叛乱。
张广泗抵达大金川后,先胜后败,所属大军折损过万,其他物资损失巨大,乾隆帝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闻报金川用兵失利后大怒,下诏斥责张广泗劳师糜饷,无功而返,严令其继续作战,一定要将大金川平定。但清军在之后没有摆脱被动局面,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张广泗也毫无办法,只能苦苦支持。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大金川战事正酣之时,傅恒的亲姐姐、乾隆帝的原配、皇后富察氏在随同乾隆帝南巡途中薨逝于山东德州,乾隆帝对发妻的去世悲痛万分,中止了南巡,立即带着皇后的灵柩返回京师,预备给皇后操办盛大的葬礼。但是在孝贤皇后葬礼期间,乾隆帝多次发现办事官员的疏忽和纰漏,由此迁怒群臣,问罪甚至诛杀了多位犯错大臣。但是作为皇后亲弟弟的户部尚书兼议政大臣傅恒,却在给姐姐办理葬礼典仪期间认真负责、诸事精细,同时态度上也哀恸万分,使得乾隆帝即欣慰又感动,对其大加赞赏:“敕奖其勤恪,赞叹其友悌,加太子太保嘉其忠勉。”
在办理孝贤皇后葬礼的同时,乾隆帝对于西南平乱作战中毫无进展的结果也是极度不满,无法再容忍张广泗的无能,准备换马,另以他人指挥作战。
而换谁前去指挥作战,乾隆帝起初并没有想派小舅子傅恒出征,认为他年仅尚轻(此时傅恒才二十七岁),不宜过早担当如此重任,于是乾隆帝以领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兼兵部尚书讷亲为新一任经略大臣,让他前往西川统筹大军,平定叛乱。
讷亲是一个勤勉能干的循吏,但是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实在不堪,绝非统兵良将。他抵达大金川后,先是轻敌冒进,几次遭遇大败后又畏敌不前,被原本的统帅张广泗所鄙视,这使得前线清军军心涣散,不堪再战。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乾隆帝得到大金川真实战报后大失所望,对于讷亲颠三倒四的行为忍无可忍,于是再一次决定临阵换将,将办事不利的讷亲、张广泗撤职查办。乾隆帝还愤怒地下诏说:“讷亲误国之罪,岂可轻纵!不重治其罪,将视朕为何如主?”(讷亲后来被赐自尽,张广泗被军前正法)。
在乾隆帝举行的平定大金川御前会议中,傅恒毛遂自荐,主动提出自己前往大金川前线,统领大军平定莎罗奔叛乱。乾隆帝大为高兴,授其为保和殿大学士、署理川陕总督,经略金川军务,即刻出征大金川。
傅恒领命之后,日夜兼程、一刻不停赶赴大金川,只用了二十二天就从京师抵达金川前线。当快要到达金川时,因为天寒路险、前行困难,下属们都劝他或者稍微减慢行进速度,或者骑马由士兵牵引前行,但是傅恒拒绝减慢进军速度或者骑马,对下属们说“汝等皆步行,我独乘马,心亦不忍”,于是下马和与士兵们一起步行,走完七十余里路途。
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当傅恒不畏艰险、身先士卒,抵达清军前线大营后,又将乾隆帝出兵时赏赐之物分给驻守将士们,以激励他们作战。年轻的傅恒第一次担负重任,就以不辞劳苦、和诸将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鼓励了军队士气,使得他到来之后的大金川作战局势焕然一新,军队士气高昂。
傅恒在大金川前线督办粮务、严肃军纪、厘定各项军事章程,使得大军行动井井有条,局面为之扭转。此后清军分两路出击莎罗奔,避开坚固的碉堡,绕道敌后直捣巢穴,“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一举包围了大金川土司所在的勒乌围寨。
经过和清军近两年的作战,莎罗奔所辖的地盘几乎弹尽粮绝,虽然多次击败清军进攻,但也兵疲马困,无力把战争再打下去了。于是,在傅恒整顿军队、加强号令,步步紧逼的时候,莎罗奔就屡次向其请降,以求结束和清军的战争。但傅恒则坚持要求莎罗奔亲缚赴大营投降,才可以代表皇帝饶恕他的叛乱之罪。
乾隆帝当时有谕旨,要求随机行事,条件允许时可以接受莎罗奔投降,于是莎罗奔派人到清军副帅岳钟琪军营乞降,岳钟琪以乾隆帝谕旨为由允准了,随后禀告主帅傅恒。傅恒虽然心里遗憾,但是也不能违反乾隆帝谕旨,于是也顺水推舟同意了莎罗奔的乞降,(第一次)金川战事至此结束。
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傅恒班师回朝,并向乾隆帝奏凯告捷。乾隆帝对于平定大金川之事兴奋不已,下诏褒奖有功诸臣,其中傅恒以经略首功被晋封太保、晋爵一等忠勇公,并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朝服,任领班军机大臣,还为他在皇城东安门内建造府邸(京师皇城内,除了睿亲王多尔衮和已革英亲王阿济格曾经有过王府外,在傅恒之前没有其他王公贵胄建造过府邸)。至此,二十八岁的傅恒正式成为乾隆帝第一心腹重臣,和朝廷首揆,在这个位置上,他呆了二十一年。
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内部四分五裂,乾隆帝于是打算出兵,消灭这个困扰了清朝三代皇帝的心腹大患。但囿于当年雍正帝几次征讨准噶尔都没有获胜,还产生过和通泊之战这样的大败仗,所以朝廷重臣们大多不赞同乾隆帝用兵准噶尔,还是小心谨慎为上。在朝议结果对乾隆帝出兵准噶尔执否定意见且非议纷纷时,只有身为军机领班的傅恒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向乾隆帝奏请由自己负责办理征准之役。乾隆帝着实欣慰,于是将出兵准噶尔的一切军政后勤大权全部交予傅恒,由他负责主持,指挥作战及后勤供应。
获得皇帝大力支持后,傅恒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平准军务的差使中。他虽然没有直接上阵,但在后方带领军机处全班人员“日夜随侍,候报抄录”,不分昼夜处理军务,并协助和听从乾隆帝的诏令,制定各项战略目标,调运粮秣军饷,保证充足后勤军需,运筹帷幄,决胜前方,使得乾隆帝称赞不已。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线清军在傅恒等人的全力支持和襄助下,攻克伊犁,俘获准噶尔汗达瓦齐,平定了准噶尔部。
准噶尔平定后,乾隆帝在战后论功行赏,傅恒虽然没有直接出征,但是在后方办理军务、居中运筹,身体力行支持皇帝,是乾隆帝心中平准之战的最大功臣。乾隆帝极为赞赏傅恒“至同朕办理军务者,惟大学士公傅恒与朕一心,日夜不懈”,所以特颁谕旨,再授傅恒为一等公爵。
傅恒在平定大金川后就被封授一等忠勇公,此次再加一等公爵,殊典旷恩无比。但是他头脑清醒,不因此而得意忘形,依旧低调内敛,上疏向乾隆帝恳陈辞谢,执意谢绝再封公爵。乾隆帝拗不过他,只得作罢,但在平准之后绘功臣像紫光阁、供王公大臣观瞻之时乾隆帝把第一的位置授予傅恒,亲拟赞语,夸耀他的功绩: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世胄元臣,与国忧戚,早年金川,亦建殊绩,定策西师,惟汝予同,赞侯不战,宜居首功。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月,清缅战争爆发,在此后三年里,清军胜少负多,屡次失利,三任云贵总督刘藻、杨应琚、明瑞(傅恒之侄)都因作战不利而或自杀、或阵亡。当时有朝议说不如和缅军休战讲和,乾隆帝本人也左右为难。这个时候,身为领班军机大臣的傅恒坚决反对示弱,强烈要求继续出兵征讨,以免西南不稳,之前的作战成果也因此前功尽弃。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在傅恒的坚持下,乾隆帝于太和殿举行出征仪式,授予傅恒敕印、王旗,和自己的御用甲胄,命他代替自己,第四次出征西南。四月,傅恒率大军抵达云南永昌府,立即开始伐木打造战船准备渡江作战。
七月二十日,清军在傅恒亲领之下誓师出征,渡过大金沙江深入缅甸境内。此后清军和缅军多次交战,在傅恒等人的精心策划下,清军水陆并进,击败缅军,拿下孟拱、孟养等地,直抵缅军驻守的老官屯。
虽然清军首战获胜,但是缅甸境内山路崎岖难行、天气炎热潮湿、使得瘴气横行:“军士或枵腹露宿于上淋下湿之中,以致多发疾病”,傅恒本人也因此染上了瘴疠之症。清军后续作战陷入困难。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月,清军和缅军在老官屯激战二十多天,彼此都不能击败对方。虽然清军稍占上风,但是军中瘟疫爆发,士兵大量减员,原本三万人的军队,因阵亡或者染病,只剩下了一万三千人。缅军方面也损失不小,明白无力继续支撑和清军长期交战,于是决定和清军议和。
傅恒原本还想继续作战,但是清军已经精疲力尽,厌战情绪高涨,再加上自己也染上了瘴疠,实在不能坚持,于是傅恒上奏乾隆帝,汇报前线军情,将实际情况告知皇帝。乾隆帝得知傅恒也染上疫病后大惊失色,急忙下谕旨要傅恒即刻班师,并同意了和缅军的议和。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在和缅军达成和议、缅甸名义向清朝称臣纳贡之后,傅恒率军回国,在天津拜见了前来迎接的乾隆帝。乾隆帝对于傅恒的功劳和辛苦深切感动,除了按制予以嘉奖之外,还特别授予他“配三眼花翎”的荣耀,这是清朝第一个额外获赐“三眼花翎”的臣子(整个清朝,也只有七个人获得了这个荣誉。)
如同文章开头所描写的那样,因为在西南作战时染上了瘴疠,所以傅恒的身体几乎因此垮掉,在勉力支撑着回国后,就再也不能坚持,一病不起。虽然乾隆帝对自己的心腹重臣多方看顾,派御医精心诊治,最后也没有能够挽回傅恒的生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十三,傅恒病逝于京师私园,年四十九岁。
傅恒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成为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以来,在朝廷首揆的位置上坐了二十一年。期间他兢兢业业、勇于任事、不辞劳苦,公忠体国,对乾隆帝忠心不二、鞍前马后尽心效力,乾隆帝对这个小舅子放心托付、器重无比,傅恒在世之时,一直都是乾隆帝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傅恒深受乾隆帝的赏识与青睐,手握大权二十多年,可以说位高权重,但他并没有居功自傲、飞扬跋扈,而是谨守本分、谦逊低调,不利用自己的权势组成朋党以谋私,并爱才惜才、“惟以尊奉前辈,引擢后进为要务”,经他的手,给乾隆帝推荐了孙嘉淦、岳钟琪、卢焯、毕沅、孙士毅、阿尔泰、阿桂等文武人才,这些人日后大多成为了清朝的中枢重臣、封疆大吏。傅恒以低调的行事和谦逊的姿态,忠实地为乾隆帝履行了一个臣子应尽的本分,确实没有辜负乾隆帝无条件的信任和期待。
傅恒大约在景山官学读书时迎娶了那拉氏为福晋(非某些资料中所说的瓜尔佳氏),那拉氏是康熙朝太傅明珠的曾孙女、永寿的女儿。
傅恒有四个儿子,在傅恒身后继续延续着富察一族的荣耀,承荫父恩,担任朝廷高官,显赫一时。
傅恒长子福灵安,官至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其妻是康熙帝之孙、愉郡王弘庆之女,所以福灵安被授予多罗额驸头衔。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福灵安在云南永北镇总兵任上去世,比傅恒还早三年离世。
傅恒次子福隆安,承袭一等忠勇公,先后任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镶黄旗满洲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加太子太保,尚乾隆帝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授和硕额驸。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去世。
傅恒第三子福康安,出仕后任四川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职,还先后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并以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第二次大金川之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平定甘肃民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七年(1791年)击败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乾隆六十年(1795)平定贵州苗民起义等战功,被晋封一等忠锐嘉勇公、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还如同其父傅恒一样,被额外授予三眼花翎荣耀。乾隆六十年(1795)十二月,福康安因平定苗疆起义,被乾隆帝晋封为贝子,这是清朝唯一一位在宗室和外藩之外,取得如此显爵的臣子。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福康安在军中病逝,已经禅位为太上皇帝的乾隆帝痛惜不已,追赠他为嘉勇郡王,其父傅恒也因此被推恩追赠为郡王,父子都配享太庙。(也有野史说福康安是乾隆帝私生子,所以才有如此显爵。)
傅恒第四子福长安, 曾任銮仪卫掌卫事大臣、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武备院卿、户部尚书等职,获封一等侯爵。福长安是乾隆帝晚年宠臣和珅的死党,阿附和珅多年。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嘉庆帝逮捕和珅,下狱论罪赐死,福长安也被以“和珅朋党”之罪下狱,夺爵籍没家产。和珅被赐死时,嘉庆帝特别命福长安在和珅监房中观刑,以震慑其心。后来福长安被赦免,贬为员外郎,再逐渐升迁为围场总管、马兰镇总兵、古北口提督。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福长安被授予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第二年去世。
傅恒还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睿亲王淳颖,为睿亲王嫡福晋,次女嫁给乾隆帝第十一子永瑆,日后永瑆晋封成亲王,傅恒次女也成为成亲王嫡福晋。
傅恒的子女们几乎都与皇室联姻(福康安除外),儿子们是额驸,女儿们是亲王福晋,富察氏家族与皇族的联姻在乾隆一朝十分紧密,这也代表了富察氏一门显赫的家族地位。傅恒在世时受到乾隆帝的赏识与重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也很好地承担起光大门楣的责任,非常出色地为皇帝分忧、为朝廷效力,使得富察氏家族在乾隆帝在位时期恩宠不衰、常居高位。
傅恒的一等忠勇公爵位由他的次子福隆安承袭,此后传承了六次,光绪十七年(1891年),傅恒的七世孙松椿承袭一等忠勇公,这是第七任、也是最后一任一等忠勇公。辛亥之后,清朝灭亡,王公贵胄都成为平民,傅恒的后裔也失去了世袭公爵爵位,成为平民,融入了普通百姓之中,至今仍生活在北京某个不起眼的胡同或者小区里,过着平淡的日子。
▍☝清朝名将傅恒是怎样的一个人?
傅恒是乾隆的小舅子,他很像汉武帝时的卫青,居功却不自傲,位高却不自负,虽备受乾隆恩宠,却从不恃宠而骄,知分寸、懂进退,这就是对傅恒最贴切的评价。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乾隆皇帝收到一份来自缅甸战场前线的急报,急报中称,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一等忠勇公傅恒,在前线染上恶疾,并且病情不断恶化。
看完急报后,乾隆皇帝大惊失色,当即下诏,用严厉的口吻,命令傅恒火速班师回朝,并且还在上谕中强调,仗可以不打,但傅恒必须完完整整的回到京师。
仅此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乾隆对傅恒的偏爱,为了他情愿放弃战机,而纵观傅恒的一生,类似的事情可谓是数不胜数。
毫不夸张地说,乾隆对傅恒,称得上是宠到了骨子里,甚至为了他大行双标也不在乎。
但傅恒却犹如汉代的卫青一般,虽贵为外戚,又屡立奇功,却依然行事低调谨慎,《清史稿》有云:“傅恒乃慎重将事”,是对他最真实的形容。
傅恒全名富察傅恒,他的亲姐姐,是乾隆皇帝心中唯一的白月光富察皇后。
乾隆皇帝一辈子有不少女人,但最爱的一个,莫过于是皇后富察氏,两人从年少时结为连理,一路相知相伴,感情极为深厚。
而得益于乾隆对于富察皇后的深厚感情,富察家族也由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额外照顾,而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就是这份照顾的最大收益者。
不过,傅恒与其他喜欢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不同,他用自己的能力,赢得了乾隆皇帝的厚爱。
早在乾隆登基之前,傅恒就被选入宫中,担任乾隆的伴读,到了乾隆登基之后,傅恒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乾隆的贴身侍卫。
而他的官职,也从当上侍卫不久之后,开始了火箭般的蹿升。
乾隆五年,傅恒被提拔为蓝领侍卫,仅仅一年后,他又升任头等侍卫,到了乾隆七年,乾隆皇帝更是大笔一挥,晋升傅恒为御前侍卫兼内务府大臣。
这还不算完,又过了一年,傅恒再次得到升迁,出任户部右侍郎,算是正式在朝堂上有了一席之位。
而在四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二年,傅恒已经升任户部尚书,同时身兼军机大臣以及议政大臣等多个重要职位。
从乾隆五年到乾隆十二年,短短七年的时间,傅恒从一个普通的六品侍卫,一路蹿升至一品大员,这种升迁速度,用火箭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那么,乾隆如此厚爱傅恒,并给他了常人所没有的殊荣,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很简单,乾隆如此升迁傅恒,大致有三点原因:
其一,傅恒是富察皇后的亲弟弟,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这一点在前文就已经讲过,乾隆皇帝出于爱屋及乌,给与了傅恒这个机会。
其二,傅恒这个人的能力确实不错,他很早的时候就是乾隆的伴读,史载他生性谨慎,勤奋好学,因此就深得乾隆的喜爱。
其三,傅恒的家世显赫,除了他的姐姐是皇后之外,傅恒的祖父米思翰,是康熙朝时的重臣,父亲李荣保也是雍正朝时的重臣之一,另外,傅恒的伯父马齐,更是康熙、雍正两朝时的显赫人物。
当然,不管是家世还是背景,这些都是外在因素,乾隆提拔傅恒确实考虑到了这些不错,但与傅恒有着一样背景和家世的八旗子弟不在少数,为何就偏偏提拔他呢?
这要是说起来,就要说到乾隆登基之初,当时朝堂上的局势了。
乾隆登基时,朝中有张廷玉、鄂尔泰以及讷亲三个旧臣,他们均属于雍正临终时留下的顾命大臣,但对这三个人中的张廷玉和鄂尔泰,年轻的乾隆着实喜欢不起来。
为什么呢?一来这二人是雍正的嫡系,二来即便是乾隆想把他们培养成自己的心腹,难度也确实太大,毕竟当时这两人的年纪也着实不小了。
因此,初登大宝的乾隆皇帝,急需培养一个自己的嫡系之人,看来看去,他就看上了讷亲。
讷亲是满洲贵族出身,其人品和能力都十分出色,并且当时他还算年轻,把他培养出来的话,就足以顶替张廷玉和鄂尔泰在朝中的地位。
乾隆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而讷亲从乾隆二年开始,就屡次升职,不仅进入军机处,还在之后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到了后来鄂尔泰病逝时,讷亲就名正言顺的顶替了鄂尔泰。
不过,在讷亲被提拔起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将来谁去制衡讷亲呢?
俗话说有备无患,况且乾隆皇帝历来喜欢利用一方势力来制衡另一方势力,因此,为了将来考虑,乾隆皇帝就开始寻找另一个新的人选。
而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就成了当时最合适的人选。
之所以合适,有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傅恒的人品和能力确实不错,加上又是乾隆的伴读,这就让乾隆对他极为熟悉,因此就优先考虑;
第二呢,就是傅恒的家世,祖上都是有功之臣,称得上是名门之后,又是满洲贵族,这一点也是加分项之一。
第三嘛,那就比较直接了,毕竟他是乾隆最爱的那个女人的亲弟弟,不提拔他提拔谁呢?
于是,在乾隆五年开始,乾隆皇帝就开始有意识地提拔傅恒,而傅恒也从一个普通侍卫一路升迁至朝廷的一品大员,这一切,既是命运的结果,也是时运的使然。
当然,这些也是乾隆有意扶持的结果,而傅恒在被扶持的同时,确实也不负众望,用自己的能力,给乾隆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乾隆十一年,大金川发生叛乱,乾隆皇帝先后多次派兵前去平叛,但屡遭失利,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在乾隆十三年,乾隆委任讷亲为经略,主持征讨大小金川战事。
不过,讷亲虽说政务能力不错,但军事能力较差,在到达前线后,他从不亲临一线了解战事,只是坐在大帐中遥控指挥,并且,他与大将张广泗不合,造成了军中政令不一。
而在这种情况下,征伐大小金川的战事再次遭到惨败,而讷亲在战事失利后,上书给乾隆皇帝,先是陈述战局艰难,之后建议乾隆做好打长期仗的准备,最后,提出自己想回京。
这意思十分明白,就是讷亲不想打,也不愿意打,而根据当时军中秘密奏给乾隆的线报称,讷亲的厌战情绪十分严重。
而这样一来,就让乾隆分外生气,要知道讷亲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如今却这么没用,这简直是在打乾隆的脸。
最终,乾隆下旨,痛斥讷亲劳师糜资,损兵折将,将其定为死罪,随即处斩。
十分讽刺的是,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乾隆处斩讷亲的那把刀,还是讷亲的爷爷遏必隆当年用过的刀,用爷爷的刀砍孙子的头,乾隆出的这个主意也是没谁了。
但讷亲被治罪后,大小金川还得打,关键时刻,乾隆小舅子傅恒主动请缨,表示愿意揽下这一摊子烂事。
于是,傅恒代替讷亲,成为了主持大小金川战役的经略,而在他上任之后,吸取了讷亲失败的经验,同时主动来到前线,与将士们同吃同住,极大提升了当时的士气。
最终,在大将岳钟琪的配合与帮助之下,傅恒只用了半年,就平定了大金川的叛乱。
乾隆十四年二月,傅恒得胜班师还朝,大喜过望的乾隆皇帝晋封傅恒为忠勇一等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并在不久后,特意在东安门附近为傅恒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府邸。
通过征伐大金川一战,傅恒奠定了他在朝中的地位,虽说他是乾隆的小舅子,但其能力也得到了朝堂上下的普遍认可。
在此之后,傅恒再接再厉,又多次为姐夫乾隆分忧解难,而最帮助乾隆分忧的一次,是清廷征讨准噶尔一战。
乾隆十九年,准噶尔发生内乱,乾隆皇帝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有意出兵,想一举平定准噶尔。
但在乾隆一心主战的同时,朝中的大臣却大多并不赞同,不少人提出了主和的条陈。
之所以大臣们一心主和,主要是当年雍正皇帝在位时,对准噶尔发动的和通泊一战,最终以惨败收场的阴影还未散去,因此,这就让大臣们提到准噶尔,不由自主的就有些发怯。
关键时刻,又是傅恒站了出来,力挺乾隆皇帝,主动表示愿意负责此次战役。
傅恒主动请战的举动,在当时可谓是深得乾隆之心,最终,欣慰加高兴的乾隆批准了傅恒的申请,任命他为最高统帅。
之后,傅恒全身心地投入到此次战役的各项筹备工作中,针对前线战况,傅恒带着军机处官员,“日夜随侍,候报抄录”,并积极配合乾隆皇帝指定各种策略。
在姐夫和小舅子的密切配合下,清军于次年攻克准噶尔,并且还俘虏了准噶尔大汗达瓦齐,至此,令清廷头疼了七十多年的准噶尔终于彻底平定。
准噶尔一战,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最值得引以为傲的战役之一,而这场战役的成功,离不开当初傅恒力排众议支持姐夫乾隆,因此,在战后,乾隆皇帝论功行赏时,对傅恒尤为大方。
原本,在大金川一战后,傅恒因为战功已经被封为一等忠勇公,而这次准噶尔一战,乾隆再次加封傅恒为一等公,这种再次封公的待遇,实属旷世恩典。
不过,傅恒却十分有自知之明,他坚持向乾隆辞去封赏,称自己在大金川一战中受封一等公就“已为过分”,因此,坚决不肯接受这次封赏。
最终,乾隆皇帝同意了傅恒的请求,转而安排人将傅恒的画像,列于紫光阁,并居功臣首位。
至此,傅恒成为了朝堂上下炙手可热的人物,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数不胜数,既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又是屡立战功的能臣干吏,这就让无数人对主动示好,溜须拍马者也不在少数。
而傅恒在这种最容易出错的时候,保持了难得的清醒,这种定力和能力,才是傅恒一生能深得乾隆看重的最大本事。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高气傲,说白了就是自负。
在他眼里,没有人能比他优秀,也不允许有人比他优秀,因此,在傅恒逐渐炙手可热的时候,来自姐夫乾隆的敲打,就无时无刻的存在于傅恒的工作和生活中。
比如某次,乾隆皇帝在瀛台召开宴会,宴请包括傅恒在内的多名官员,而当傅恒赶到时,有两个官员看到他后,居然单膝下跪请安。
如果这两个官员是普通低级官员倒也没什么,问题是这二人可是大学士。
而这一幕,刚好让乾隆看见,对此,乾隆认为十分不合规矩,不由自主地就把这种情绪发泄了出来,在整场宴会上,乾隆对傅恒态度十分冷淡。
还有一次,是傅恒的大哥去世,在举办葬礼时,满朝文武几乎都前去吊唁,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导致傅恒家附近出现了交通堵塞的盛大场景。
当然,这件事同样被乾隆皇帝得知,之后在某次议政时,乾隆特意提了出来,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批评傅恒。
更有意思的是另外一次,当时的傅恒已经人到中年,身材上略有些肥胖,有天上朝时,因为担心迟到就紧跑了两步,在他跑的气喘吁吁时,刚好被乾清门的侍卫看到,侍卫们就调侃傅恒“身肥了”。
其实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传到乾隆皇帝的耳朵里后,乾隆皇帝悠悠地来了一句,说傅恒不是身肥,而是心肥了。
类似于这样的小敲小打,可谓是无处不在,乾隆在大力提拔傅恒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不忘记用各种方式来警醒傅恒,而傅恒对此也十分清楚,每一次敲打,他都会铭记在心,在之后做起事来,更加的低调和谨慎。
这也就是为何在平定准噶尔后,傅恒坚决不接受乾隆再次加封他为一等公的赏赐,不为别的,就为了让姐夫乾隆对自己放心。
汉朝时,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其平定匈奴的功绩有目共睹,也因此获得的汉武帝的诸多封赏,但卫青也是行事低调,虽然是功勋卓著的外戚,但从不恃宠而骄,时时刻刻保持谨慎。
傅恒的功绩也许比不上卫青,但他这份谨慎,与卫青一般无二。
而看到小舅子这么上道,乾隆也就越发对傅恒好到没边,在清朝征讨缅甸一战中,乾隆对傅恒的这种好,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乾隆三十年前后,缅甸多次派兵侵扰西南边陲,不胜其烦的乾隆皇帝决定要给缅甸一点颜色看看,但在派兵征伐其时,却多次遭遇了惨败和失利。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缅甸当地的热带气候,让清军极为不适应,士兵们大多染上瘴疠之疾,因此丧失了极大的战斗力。
由于战事多次失利,导致前后有三名云贵总督自尽,一时间,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为了解决缅甸的战事问题,乾隆皇帝无奈之下,只能再次找到了自己的小舅子傅恒,让他担任主帅,负责征缅甸的全部事宜。
作为久经沙场的傅恒来讲,他不是不知道缅甸前线的情况,也知道这是一个烫手山芋,但他没有犹豫,十分痛快地接下了这份差事,在乾隆三十四年率军出发,并在到达后,主动寻找战机,靠着发动突袭战,第一次反败为胜。
但不久后,受到恶劣的气候环境影响,傅恒与军中多位将领不出意外地也染上了瘴疠,甚至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
得知傅恒病倒的消息后,乾隆可谓是心急如焚,连续下了好几道上谕,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意思,赶紧麻溜回京。
甚至到了后来,乾隆担心傅恒太过拼命不回来,就以皇太后的名义,下旨送到前线,“勒令”傅恒火速回京。
在这些上谕中,乾隆十分明确的表达,仗打不打都无所谓,但傅恒的命金贵得很,不能有丝毫意外。
最终,傅恒拖着病体回到了京城,但可惜的是,在回京两个多月后,还是没能抵挡住愈发厉害的病情,在乾隆三十五年七月病逝,年仅48岁。
傅恒死后,乾隆极为伤心,为了送自己小舅子最后一程,亲自来到其府邸在灵前祭酒,并且,赐给傅恒了一个规格极高的谥号“文忠”。
不要小看这个谥号,在清朝,文忠是满族大臣能获得的最高一个谥号,在傅恒之前,也就汤斌和索尼死后才有,由此可见,傅恒在乾隆心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所以,傅恒是清朝历史上,难得的一个名将,他的人品以及处事方式,是清朝其他战功显赫的武将所不具备的,居功不自傲,懂进退知方寸,就是傅恒最真实的写照。
▍↬清朝名将傅恒是怎样的一个人?
傅恒坐像:收藏于俄圣彼得堡的紫光阁第一功臣
傅恒是文臣,亦是武将,他与乾隆的关系不一般。他的人生与汉朝名将卫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有皇后姐姐当靠山,但他们自己也的确都是一个实力派。
傅恒的崛起
傅恒,姓富察氏,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是乾隆第一任皇后孝贤纯皇后的弟弟,也是乾隆的小舅子。
傅恒的家族很早就与爱新觉罗家族结缘了,他的先祖曾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曾祖在太宗和世祖两朝是议政大臣,祖父在康熙朝也是议政大臣,包括他的几位伯父都是康、雍两朝地位极显赫的人物。
即使没有他的皇后姐姐,傅恒的出身本身也已经决定了他在乾隆朝必然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更何况他的姐姐当了皇后,他的地位就显得更加特别了。
傅恒幼年丧父,姐姐与他感情很深,从小在姐姐的教导下长大。更何况,乾隆对富察皇后十分宠爱,爱屋及乌,傅恒也就得到了乾隆更多的关注,仕途之路格外顺利。
乾隆五年(1740年),他就入宫做了皇帝身边的侍卫,之后升为内务府大臣、户部右侍郎,乾隆十年(1745年),他已经在军机处走动了。
乾隆十三年(1748年),傅恒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首席军机大臣:从讷亲到傅恒
乾隆执政初期,为了培养自己的亲信大臣,将讷亲划为重点培养对象。在一帮顾命大名中,讷亲年轻有为、办事麻利,而且廉洁自律,亦没有结党营私的恶行。
再加之他出身于满洲贵族世家钮钴禄氏,曾祖额亦都是开国元勋,祖父遏必隆是康熙朝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父亲尹德是雍正朝授领侍卫大臣,姑母则是康熙帝的皇后。显赫的家世也为他加分不少,因此,备受乾隆青睐。
乾隆二年(1737年),讷亲进入军机处,成为六名军机大臣之一,起初只能排在鄂尔泰、张廷玉之后,但随着乾隆对鄂张党争越来越不满的情况下,讷亲逐渐成为军机大臣中最具实权的一位。可以说,虽无首揆之名,却有首揆之实。
讷亲成为乾隆打击旧朝老臣,培植亲信,追求大权独揽的一个关键人物。乾隆十年(1745年),讷亲官阶连升,从协办大学士到保和殿大学士,在首席军机大臣鄂尔泰去世后,他马上就成为军机处领班大臣,从此,讷亲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要人物。
盛极而衰,这个恒定的规律在冥冥之中主宰了很多东西。在强势的乾隆面前,讷亲要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只有不断地取得乾隆的欢心,一旦他的办事能力达不到乾隆预期,那么他的位置就难保住了。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当现实逼来时,他连保命的机会都没有。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诸事不顺,接连迎来丧妻失子之祸,西南金川战事失利的消息也接踵而至。
金川地区位于大渡河上游,是藏族聚居区,大金川、小金川就是盘踞在此的两大部落。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日渐强盛,于是便图谋兼并小金川及邻近诸土司。
乾隆十一年(1746年),莎罗奔开始闹事,至乾隆十二年,乾隆任张广泗为四川总督,出兵平定金川叛乱,约定期为半年。但由于莎罗奔占据地理优势,居高临下,在高坡上筑起大批石碉,躲在里面放暗枪,张广泗强攻占不到半点优势,总是被打得落花流水。
半年一过,战绩一点没有,军饷和援兵倒是要了不少。张广泗在前线作战不利,治军乏术。在这种情况下,乾隆认为前线最缺一位统筹的官员,于是,讷亲临危受命,被派往金川督战,同去的还有老将岳钟琪,。
乾隆以为讷亲可以很好地执行自己的旨意,可以早点收获捷报。但没想到,到了前线的讷亲,由于不懂兵事,还争功近利。他强令清兵要在三日内攻破叛军,这当然是天方夜谭。
结果可想而知,清兵遭到重创,数名将领战死,清兵数量从5万锐减到2万。在一次战斗中,三千清兵居然敌不过几十人的叛军。失败带来的是,军中士气低落,前线战事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然而面对失败的局面,讷亲为推脱责任,与张广泗又起了内讧,互相拆台,这些都让乾隆非常恼火。眼看着金川战事毫无进展,乾隆终究忍无可忍,最终将张广泗和讷亲先后问斩。
讷亲,这位由乾隆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大臣,就这样又被乾隆在怒火中杀了。
有人说,讷亲被斩与傅恒上位有关,因为乾隆整顿官场,加快了廷臣换班和权力的交替。讷亲前脚前往疆场,傅恒后脚就被乾隆加官晋爵,升任协办大学士,大有取代讷亲之势。从这一点看,确实有些可疑。
但事实是,讷亲的确在前线表现不佳,令乾隆失望,以至于乾隆都没让他回京,在半路就将他斩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乾隆想要的首席军机大臣不仅仅只是会写写画画的文士,而且也必须懂得军事。
从讷亲到傅恒,再到之后的阿桂,军机处的首席军机大臣都曾先后参与过军事行动,而且是担任一线的军事指挥。这一情况也表明,在乾隆心中,他认为合格的首席军机大臣是文武双全的人。这才是讷亲被斩的根本原因。
讷亲被斩后,同年九月,乾隆命傅恒暂管川陕总督,随即又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并被赋予经略金川的重任,接手经营金川这个烂摊子。那么,傅恒能顶住压力,平定金川吗?
平定大小金川第一次叛乱
傅恒出征时,还未满27岁,为了提高他的威信,乾隆打破常规,赐给他花翎二十、蓝翎五十、白银十万两,以此让傅恒来嘉奖军前立功的将士。
乾隆十三年十月,当傅恒正式出征时,乾隆又在重华宫大摆宴席,特命皇子及大学士等来送行至良乡,再次以隆重的出师礼来增加傅恒的威望。
在后勤上,乾隆的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除了划拨十万两用作犒赏官兵外,还从户部和各省划拨银四百万两补给军需,从各地抽调满汉官兵三万五千人,加上原来的六万大军,基本凑齐了十万大军。为了保障军情通畅,从京师到成都的大小驿站,也都进行了整顿。由此可见,其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就这样,傅恒带着乾隆的万般宠爱和期待上路了。然而乾隆对他的关爱才刚刚开始,两个月后,当他抵达四川时,乾隆赞他一路与士卒同甘共苦,急速行军,公忠体国,因此晋衔太子太保,加军功三级。
试问赶路不是应该的吗?出师未捷,便提拔至三公之位,这恩赐也太浩荡了吧。不得不说道傅恒在乾隆心里的地位真的太高了。然而乾隆所做的这些都是有目的的。
其实早在傅恒出征时,乾隆已经无意再打金川之战了,因为战争消耗太大了,令他都头疼。乾隆让傅恒督师的目的,并非真要让他攻下金川,而是意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帮他树立威望,为他自己培养一位可靠的首席军机大臣。
所以,没过多久,乾隆便催傅恒班师回朝。而傅恒刚刚才有一些小成绩,更何况皇恩浩荡,他怎么能无功而返呢?他屡次上疏表达必胜的信心。但乾隆退意已决,始终没有准奏,还催他回京。
傅恒受到乾隆如此的器重,如果无以为报,他内心也是不安的。他在回秦中写到:
金川事一误,贼焰愈张,众土司皆罹其毒,边宇将无宁日。臣受诏出师,若不扫穴擒巨,何颜返命。
于是,他冒着抗旨的危险,于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亲自督师进攻叛军,由于战略得当,清兵连克叛军,拿下数个石碉,令军威大振。
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终于也坚持不下去了,清军围困大金川也已接近两年了,内部已是弹尽粮决,在清军占据有利的形势下,莎罗奔只好选择投降。他们宣誓永不再犯周边诸番,并送回了掠夺来的所有财物,还上缴了枪炮军器。(第一次叛乱平息,之后还有第二次。)
就这样,历时近两年的第一次大小金川叛乱,以清军胜利结束。这个功劳乾隆自然记在了傅恒头上,因此,在傅恒凯旋而归时,乾隆又为他准备了一场隆重的欢迎大典,并命皇长子率诸王大臣前去迎接。
通过这一战,傅恒在朝中树立起威望,此后稳坐军机处领班大臣,一直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病殁为止。
从讷亲到傅恒,都是乾隆自己提拔起来的首席军机大臣,待遇却千差万别。除了傅恒与乾隆有妻舅之亲外,傅恒还有一点与讷亲不同,那就是,他既年轻又非常了解乾隆,办事能办到他的心坎上,而且为人还低调,这种新生力量才是乾隆真正需要的人。
协助平定准噶尔叛乱
清朝同准噶尔的战争一共打了三个阶段,从康熙经雍正一直打到了乾隆朝。乾隆初年,准噶尔形势发生变化。
乾隆十年(1745年),汗王噶尔丹策零去世,准噶尔内乱加剧。噶尔丹策零的侄子达瓦齐自立为汗王,残暴凌虐,众判亲离。
在这样的背景下,乾隆意识到平定准噶尔的机会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召集文武大臣讨论这件事,令他意外的是,众臣之中多数人沉默不言以示反对,毕竟大小金川用兵消耗巨大,死伤重,朝廷元气尚未恢复,再度向西北用兵,取胜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诸臣都不轻易言战。
唯有傅恒站到了乾隆的一边,他赞成乾隆雄图远见,认为战机不容失,否则后患无穷。傅恒与皇上的心思一拍即合,因为他有实际指挥战争的经验,而且他一向谨慎,他的赞成决不是奉迎阿谀。
他的表态坚定了乾隆出兵的信心,傅恒为备战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带领军机处官员,积极收集和整理军情,协助乾隆制定战略战术和调兵拔饷等工作,为最后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乾隆二十年,清军挥师北征,所向披靡,攻克伊犁,俘虏了头目达瓦齐汗,解除西北之患,稳定了边疆。(实际之后还有一次叛乱再起)
事后,乾隆回忆说:“在廷诸臣,只有大学士傅恒与我协心赞画,断在必行,我心里十分欣慰啊。”,为了表彰功臣,乾隆为他们画像于紫光阁,列傅恒为首。同时还授予傅恒一等忠勇公,但是傅恒自认自己在金川之役已经得到太多,所以上疏力辞。
可见,傅恒很有自知之明,办事很有分寸,也特别了解乾隆的脾性。致力追求“十全武功”的乾隆帝,本身极富主见,对于准噶尔一战,即使满朝文武反对,他也很可能会坚定发起战争。傅恒作为他身边的一位近臣,对于帝王怎么可能不了解呢?
督师缅甸,死于瘴病
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军队多次侵扰云南。云贵总督刘藻不谙军事,指挥不利,屡吃败仗。乾隆一怒之下撤了他的职,没想到的是,年逾七旬的刘藻经不住打击,就此自刎而亡。
刘藻死后,由杨应琚接替他的位置,发动了第二次征缅战争,结果再次兵败,又丢失了之前已收复的地盘。之后杨应琚一病不起,属下虚报战果,最后被乾隆识破。
乾隆龙颜大怒之下,令杨应琚自尽,随后命伊犁将军明瑞为云贵总督,发起了第三次征缅甸战争。明瑞倒是给力,曾一度攻入缅甸心脏地带,但终因后勤补给不力而被对手击退,最后明瑞自缢。
在三次征缅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三位云贵总督相继身败名裂的情况下,乾隆又把首席军机大臣,一等忠勇公傅恒,这张王牌亮了出来。他认为傅恒是位福将,由他来收拾残局,希望能挽回一点颜面,但傅恒这次也要让他失望了。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早春,寒风尚且凛冽,傅恒踏上了征程。第四次征缅之战,在傅恒的指挥下,推进的很顺利,但由于地理气候恶劣、烟瘴弥漫等原因,清军官兵纷纷染病,作战计划最后落空,缅甸之战再次陷入僵局。
疫疾夺去了不少重要将领的性命,就连傅恒也难逃厄运。主帅染上恶疾之后,一病不起。乾隆闻讯后,急令傅恒班师回京。
傅恒自知身为主帅责任重大,虽然乾隆已有撤兵之旨,但傅恒仍然觉得难以复命,就在他犹豫之际。缅军在清军的攻势下也感到了恐惧,此时清军的战船已经截断了东西岸的缅军。他们也不愿再打下去了,于是向清朝求和。
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二月,缅甸答应清方的条件,十年一贡,乾隆批准,征缅战争结束。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傅恒班师回朝,三月赴天津觐见正在巡幸的乾隆。七月十三日,傅恒因病不治身亡,时年未满五十岁。
傅恒之死,乾隆十分悲痛,他令户部为傅恒举办高规格的丧事,允许他进入贤良祠,赐谥号“文忠”。
在清朝,内阁大臣死后,朝廷都会给他们上谥号,其中以文正等级为最高,文忠次之。一般来说,文正只授予汉臣,文忠则是满臣的最高谥号。在傅恒之前,文正和文忠各有一人,分别是汤斌和索尼。
傅恒死后,他被赐予谥号“文忠”,已然足见他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
综上所述,通过傅恒一生中几件重要的大事,了解了傅恒其人。他低调果断,能站在乾隆的角度为其考虑问题,为皇帝分忧,效忠朝廷,不愧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但实际上,他除了在武治方面的突出成就,在文治上也有不俗的表现。比如他还参与主编了不少书籍,如《平定准噶尔方略》、《皇朝职贡图》等作品,也颇受乾隆赞誉。
所以说,傅恒是一位能文能武的人才。
▍✓清朝名将傅恒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近有点火的于妈新剧《延禧攻略》里除了男主角乾隆之外,男配角就是傅恒本人了。
(傅恒剧照)
傅恒,全名富察·傅恒,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其祖父任康熙朝户部尚书,支持撤藩,积极促进平定三藩之乱;其父亲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也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还珠格格》里的皇后是第二任)的弟弟,其妻和硕和嘉公主,有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因出身名门,所以仕途之路比较顺遂。
(富察皇后)
1.斩露头角,直上青云。
乾隆五年(1740),傅恒初任蓝翎侍卫,稍后就升任头等侍卫。
乾隆七年(1742)崭露头角,被封为御前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时管理圆明园事务。
乾隆八年(1743)迁为户部右侍郎,随后不久兼任山西巡抚。两年后,进入清朝核心政务机构——军机处。
乾隆十二年(1745)转户部尚书,同时兼任议政大臣、会典馆编纂正总裁等要职。
乾隆十三年(1748),傅恒25岁,就被封为首席军机大臣,成为清朝最年轻的军机大臣。
2.赫赫战功
1748-1749年,指挥大金川战役。因为大金川土司相继攻打小金川土司和明正土司,朝廷多次派大臣去镇压,屡次失败。十三年,傅恒毛遂自荐,以代理总督的身份亲自去金川平定,次年年初即取得胜利,回朝后被封为一等忠勇公。
(平定两金川得胜图)
1754-1755年,平息准噶尔部叛乱。1754年准噶尔部内乱,受金川战役败绩的影响,朝廷大臣都不赞成领兵镇压。傅恒又挺身而出,研究前线密报和战略战术,调整兵饷。不久大军攻克伊犁,抓获达瓦齐。同年六月,准噶尔叛乱在傅恒的指挥下平息。
(平定准噶尔)
1769年,亲临缅甸督军。因缅甸军队多次对西南边境骚扰,刘藻、杨应琚、明瑞前后三任云贵总督,因征缅战争失败而自杀,最后仍是傅恒出面,览此重任,在到达缅甸边境后,命人造战船,采取突袭、水陆并进的战术攻打都城阿瓦,初战告捷。但因西南环境恶劣,战争伤亡人数众多,缅甸也有罢兵乞和之意,最后双方议和休战。1770年二月傅恒班师回朝,因为缅甸水土湿热,不幸染上疟疾,不久病重而亡。
(傅恒出征缅甸)
3.能文能武,谦和礼下。
傅恒除去军事才能之外,担当殿试读卷官、会典馆总裁等文职,主持参与《周易述义》、《春秋直解》、《平定准噶尔方略》、《皇朝职贡图》、《钦定大清会典》、《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此外,对待军队下属和善;为故友汪由敦之子代请恩荫;解囊相助军机司员赵翼等等。
总之,傅恒一生为大清朝立下赫赫军功,能文能武,成就突出,位于乾隆紫光阁百名功臣画像首位,除自身能力强之外,与乾隆的信任和恩宠有很大关系。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