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民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1946年11月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条约约定:中美两国人民与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另一个国家旅游、求学、定居、做生意(关税低至只有几个百分点)。
是不是看上去很公平?是不是有似成相识的感觉?和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时,公知们吹嘘的一样:“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更便宜的价格买国外商品。”
在1946年,但是一个全球最强大的工业国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自由“友好通商”会是什么后果?
大量外国货(主要是美国货)潮水般涌进中国:从汽油到汽车,从电灯到电影,从面粉布匹到棉纱白糖,从口红丝袜到领带皮鞋,甚至铁钉和香烟都是USA制造!国内民营企业几乎无法生存,纷纷倒闭——大量民族企业倒闭的后果就是大量工人、职员失业,城市次序失控。老百姓连饭碗都丢了,还能“过上好日子吗”?1947年10月国民政府财政就崩溃了。
当全民都开始使用美国货的时候,意味着全国老百姓吃穿用度都在用国民党政府外汇储备!这么干别说是民国,就是现在的美国也扛不了几天啊!
以史为鉴,大家明白中国政府为什么硬怼美国贸易战了吧。同时,贸易战时宣传美国是为中国老百姓谋福利的公知有多么混账!
▍▦民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知道我军历史上,有一次可怕的江难事故,淹死了800多人吗?
我军历史上最大的海难惨案--淹死800多新四军的中安轮事件
我萨沙可不是浪得虚名,冷门历史也难不倒我。嘎嘎嘎!
1945年重庆谈判开始。根据《双十协定》,我军必须将江南的新四军全部撤退到长江以北。
这包括苏南、江浙、皖南等地的新四军。
9月19日,撤退命令下达。
当时苏南新四军数量并不多,分为三批次撤退。
其中最后一批也就是第三批,在10月15日由政委韦一平率领下渡江。
当时的撤退有一定特殊性。
皖南事变的教训在前,大家都怕撤退途中被国军袭击。
所以,撤退都是偷偷摸摸,迅速渡江。
第三批渡江时,共有1000多名官兵要全部撤走。
按照前两批的惯例,要用渔船在夜晚一次性渡完。
渔船不会很大,一次最多乘坐10到20人。
那么,这1000多名官兵,就需要70多艘渔船。
其实,当时搜罗70多艘渔船还是可以的,只是需要时间,而且很容易被敌人发现。
经过再三考虑,政委韦一平等人决定,临时征用中华轮船公司镇江分公司“镇江——泰兴口岸”线的“中安”号渡轮。中安轮是一艘大轮船,可以搭载500到600人,只需要1到2次来回就可以全部运完。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草率的。
中安轮是一艘陈旧的轮船,已经使用30多年。由于保养不利,船只严重老化,连传递钢板都已经腐朽穿孔。
当时只要在江中行驶,中安轮就会进水,必须同时用抽水机排水。
中安轮的老板认为船太老了,与其去返修,还不如报废。
所以,当时中安轮已经是报废状态,等待拆卸。
如果不是这样,中安轮也不可能被新四军轻易搞到。
对于中安轮的情况,新四军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之前中安轮也曾来往于长江两岸,并没有发生险情,新四军就认为没有问题。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15日当晚,政委韦一平率领四纵队1000多人赶到偷渡点,中安轮就在不远的江上。
此时,渡江部队又犯了一个大错误。
本来中安轮最多可以搭载600人,1000多人就要分为两次运输。
长江来往一次需要好几个小时,还要将官兵先用渔船运到中安轮后才能够行驶,这也要几个小时。
那么,如果分为两次运输,就得将运输分为两天进行。
这样有一定的危险!
因为国军不是傻子,他们不可能发现不了中安轮这么大的轮船在运输军人。
于是,当时有人拍脑子决定,干脆一次性运过去算了。
虽然船只超载,但还是能够承受的,不会有危险。
这样一来,本来只能容纳600人的中安轮,前后搭载了新四军第四纵队一个全副武装的特务营和江南被服厂的职工干部及地方干部大队,总数有1000人之多(被服厂女工约200—300人),超载近一倍。
当然,超载本身不致命,中安轮过于老旧本身也不致命。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致命了。
由于严重超载,船只吃水比平时深得多。加上长江上当晚起大风,船只就吃不住了。
当中安轮新式到长江中时,船员发现船底进水速度远比平时要快,抽水机全部开动仍然赶不上进水的速度。
当时已经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
没想到,当船行至泰兴县天星桥西南约两公里的江面时,老朽的船底钢板突然大面积破裂。
一瞬间,江水大量涌入底层。船员们为了自救,拼死排水。
这边一部分新四军官兵,也赶来排水。
然而,进水速度太快,实则轮船底部已经破裂。
不到15分钟,船只开始大面积倾斜,就要沉没。
当时此时中安轮刚刚过江心,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非常危险。
长江不是普通的小江小河,非常宽阔,水流湍急。
在夜晚游长江,即便水性极佳的人也要带漂浮物,不然很容易送命。
船上的1000多新四军官兵,绝大部分不会水或者仅有在小池塘游水的经历,甚至还有几百名女同志,根本不可能游过长江,幸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幸存的老兵叶春荣回忆:江浪啪啪地拍打着船体,大家都屏着气,谁也不讲一句话。有人说船舱底下漏水了,大家的情绪顿时慌乱起来。一位领导(韦一平)带着警卫,上下走动交待坐船行军的纪律,他还对大家说:“同志们,现在轮船已航行到长江中间了,船底舱有点漏水,不要紧,再坚持一下就可以越过江中心了。如果有谁不服从命令,不听指挥,坚决按军纪处置!”大家的情绪这才暂时平定了下来。但很快,船舱下的漏水愈加严重,船体失去了控制,船舱内的人向船上涌,站立着的人也跟着船体失去了重心,一会儿向左倾,一会儿向右斜。悲剧顷刻间就发生了,气笛拉响了呼救信号,船上顿时一片哗然,轮船急速沉向江底,近900名新四军指战员掉入滔滔江水中,其余都被困在船内。
前后只有10多分钟,轮船沉没。
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韦一平、苏浙公学政治部副主任王绍杰、苏南行政公署财经处长李建模、溧阳县县长徐公鲁、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司令部侦察科长彭安、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长吴志斌、宣教科长王一、宣教科副科长司徒阳等800多人人,全部牺牲。
船只沉没时,会水性的官兵纷纷跳水逃生。长江水流湍急,人一下水立即被江水冲走,不见踪影,绝大部分被淹死。
大部分官兵根本不会水,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抱着暂时没有沉没的轮船部分,拼命呼救。
数百人的惨烈呼救声,竟然越过宽阔的长江,惊动了天星桥附近的渔民。
渔民们急忙驾驶七八艘小船,根据呼救声来救人。
但渔船都很小,最多可以乘坐20人。
当时大家性命都危在旦夕,见到渔船都拼死往上爬。
最先的一艘渔船一瞬间就被几十人抓住,翻覆沉没。船老大靠抱着船桨跳水,才侥幸生还。
这样一来,其他渔船不敢靠的太近,只能捞起一些零散落水的人。
这也前后一共救了100多人。
沉船的一瞬间,景象无比凄惨。
渔民丁广田回忆:中安轮沉下去之后,只有一段烟囱露出水面,沉船时间很快,最初烟囱还是滚烫的,足以将人的皮肉烧焦。但就是这段烫得入肉的烟囱上,10来个人一直抱着不肯撒手。
▍▃民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圌山关之战:一发炮弹打翻日军驱逐舰,救下南京10万人
圌山关炮台位于镇江市东北约30公里的地方,与镇江焦山炮台、象山炮台、江北都天庙炮台同属镇江要塞司令部。
1937年12月,日军进逼镇江,台长卢佐周和要塞司令林显扬撤往苏北,临行前命令炮台班长骆熺标炸毁炮台、撤走大炮。骆熺标和手下11名弟兄,对长官的逃跑行为深感失望。出于民族义愤,他们主动留下来与炮台共存亡。
圌山
此时, 圌山关炮台的9尊大炮已经有8尊被拆除带走或者沉入江底,仅有1尊在龟山头还没来得及撤走和销毁。骆熺标立刻派人将龟山上的大炮修复好,再把散落在江边的炮弹搜集搬运到山顶的炮座边,并组织人员在江边瞭望,准备痛击来犯之敌。
自江阴失守后,日舰一路畅通无阻,沿江西上。于12月8日进抵圌山前面的宽阔江面,鬼子的计划是拿下圌山关,攻克镇江,最后与南京的陆军会师,围攻南京。
要塞锁江
这支鬼子舰队有大小舰只15艘,先锋舰是一艘朝潮级驱逐舰。日军鱼贯而来,如长蛇般在江面展开。骆熺标沉着指挥,命令炮手彭永义开炮、刘福贵、谢翔贵等人装填。
当敌舰进入有效射程后,鬼子竟然没有发炮试探,估计是看到要塞已无人迹,故而志得意满,不屑发炮试探的缘故。此时,日军驱逐舰已经尽在眼底,骆队长一声令下,一发炮弹直向敌舰飞去,落在敌军驱逐舰的船头旁边,激起的水柱高达两三丈,敌舰船头满是淋漓水沫。
大炮
骆队长见一炮未中,立刻调整好发射角度,迅速又发出第二炮,可惜第二炮稍有偏差,又未中目标。骆队长再次瞄准,发出了第三炮,这一炮不偏不倚,正中敌舰的尾部,敌舰舵机被打中失灵,在水面上失去控制。
骆队长立刻下令装填第4发,此时日军舰上的大炮也开始轰击炮台,但鬼子的炮弹大多落在炮台前面的山壁下,并没有对炮台造成杀伤。众人以为第4炮能够将敌舰击沉,没想到由于炮弹质量不合格,炮弹非但没有打出,还把炮身炸坏了。
骆队长知道鬼子定然会来报复,于是连夜带队退出圌山,向苏北方向撤退。
被击中的敌舰指挥官晕头转向,以为在圌山关遇到了劲敌埋伏,于是下令调转船头,退到距离龟山头30里的北岸三江营江面暂泊。
第二天,日军派出飞机侦察,由于圌山和五峰山森林密布,鬼子无法看清,随后又调来轰炸机对山谷、森林进行狂轰滥炸。
第三天,持续轰炸2天后,鬼子还不放心,又派出攻陷丹阳的久保田大队攻上圌山炮台。当鬼子冲上炮台时,发现仅有废炮1座,并没有发现一个守军。日军这才发出旗语,让龟山头的日军舰队通过。当这支舰队抵达南京时,比原定日期推迟了3天。
而就因为这短短的3天时间,南京城有将近10来万人得以安全撤到北岸。原来,日军准备用这支舰队封锁长江航道和北岸,因为在圌山炮台的耽误,日军的围攻计划被迫推迟。
骆熺标等人用一尊大炮阻击日军舰队,迫使日军停留3昼夜,并且用一发炮弹打翻日军驱逐舰,救下南京10万人。这样的战绩和壮举在战史上是鲜有的,他们的英雄壮举和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1980年代,当年的炮手彭永义在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圌山之战的经过,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资料:《南京史志》、《镇江县志》
▍ℳ民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著作家丁玲,年轻时同时爱上两个优秀男人,三个人曾经在西湖边的一间小屋里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成就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恋情。
丁玲在延安
初恋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出生在湖南临澧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与杨开慧曾是同学。
当她4岁时,行医的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和尚在母亲肚子里的弟弟回到娘家,与闺蜜向警予一起创办了进步学堂。
此后不久,在长辈的安排下,丁玲与舅舅的孩子、也就是她的表哥定下了娃娃亲。
但是,受母亲进步思想的影响,丁玲也很有主见,长大后,她执意与表哥退了亲,并与自己的闺蜜王剑虹一起,想要追随老师瞿秋白去上海求学。
其实,瞿秋白不仅是丁玲的老师,更是她暗恋的对象,这是她的初恋!
但令丁玲意想不到的是,闺蜜也恋上了老师,最终,瞿秋白选择了王剑虹。
丁玲的初恋就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气之下,丁玲孤身一人来到了北平。
当然,闺蜜后来也极为不幸:婚后不到7个月,王剑虹突然去世。更令人奇怪的是,瞿秋白不仅没有参加妻子的葬礼,而且在服丧期间迎娶了有夫之妇杨之华。
匆匆而来的第一次婚姻
1924年,丁玲在北平认识了《民众文艺周刊》的编辑胡也频。
熟悉鲁迅文章的人都知道,鲁迅曾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中,评价“左联五烈士的牺牲”,是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
胡也频正是“左联五烈士”之一,1931年2月7日,他与左联会员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一起,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
回到1924年,长相不佳的胡也频并未受到丁玲的青睐,但性格泼辣、面容姣好的丁玲,却深深地吸引了胡也频。
此后不久,因为弟弟突然离世,丁玲回到湖南处理丧事。此时被爱情的烈火冲昏了头脑的胡也频,找人借了路费后,不顾一切地追到了湖南。
彼时的湖南并没有那么开放,乡邻们见一个男人为了丁玲而追来,认为他们之间一定关系不简单,说不定早已在北平同居。
乡邻们背后的指指点点,一下点燃了丁玲的爆脾气,当然也不排除胡也频的行为多多少少感动了她,一气之下,丁玲与胡也频结了婚。
三人行
回到北平后,两人的生活虽然温馨,但也显得平淡,丁玲不时觉得生活中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
1928年,当另一位才子冯雪峰出现在北大的时候,丁玲那颗“驿动的心”,无可救药地被他深深地吸引了。
她开始向冯雪峰展开疯狂的追求,她的情书在今天看来都令人面红耳赤:
我真真的只追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使我起一些狂炽的欲念……这男人就是你!
面对如些火辣辣、赤裸裸的追求,试问有几个男人能够抵抗?很快,胡雪峰就被她征服了。
可是,问题来了,胡也频怎么办?
丁玲承认,自己也爱着胡也频,胡也频当然也是爱着她的。于是,丁玲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三个人共同生活!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两个男人竟然都同意了这个想法。于是,三个人就在杭州西湖边住了下来。
就这样,白天,丁玲来到冯雪峰房中与他畅谈文学与人生,晚上则回到胡也频房中相拥而眠。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胡雪峰也是著名作家,在左联五烈士去世后,他担起了左联重任,与鲁迅编辑出版《前哨》,二人相知相契,从学生到战友,共同领导左联文化运动。
狱中怀孕
“三人行”的时间并不长,在鲁迅、沈从文等人的劝说下,冯雪峰率先逃离。
此后,胡也频去世,丁玲欲与冯雪峰再续前缘,怎奈冯已娶妻生子。于是,丁玲将她与胡也频之子蒋祖林送回湖南老家后,重归单身。
丁玲之子蒋祖林
再后来,著名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来到中国,对丁玲进行采访,这时一个名叫冯达的男人闯入了她的生活。
冯达是冯雪峰介绍来的,担任史沫特莱的翻译,平时经常对孤身一人的丁玲嘘寒问暖。10个月后,二人正式同居。
实际上冯达是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盟员,为延安从事秘密工作。
1933年5月14日,冯达被捕,当天晚上,丁玲被捕。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冯达被捕后叛变,出卖了丁玲。
随后,二人被关进同一间牢房,不久后,丁玲在狱中怀上了丁玲的孩子,第二年,她生下一名女婴,也就是后来的蒋祖慧(随母姓)。
蒋祖慧
姐弟恋
丁玲入狱后,社会各界进行了大力营救。1936年,丁玲出狱后辗转投奔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人的热烈欢迎,她也成为第一位投奔延安的著名作家。
在担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期间,丁玲认识了比她小13岁的宣传股长陈明,二人不顾年龄差距相爱了。
但周围人的眼光却又让陈明犹豫了,他火速与一名女演员结婚,想要逃避这段爱情。但他终究拗不过心中那道坎,一年后,在妻子临产前,陈明提出了离婚。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一些人的嘲讽与讥笑声中正式结婚。此后的岁月,无论是被批判还是被流放到北大荒,甚至是被错误地投入监狱,都没能动摇二人的感情。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民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我来介绍下军阀刘镇华统率的土著武装--“镇嵩军”!镇嵩军是15军整编前的名字。镇取自第一任军长刘镇华,嵩指的是驻守的嵩洛地区。
镇嵩军组建基础是王天纵为首的河南绿林义军。1925年,刘镇华在豫西招集散在各地的镇嵩军旧部、土匪、红枪会、大刀会,并以阎锡山供给的枪支炸弹,又重新以乌合之众重新组建镇嵩军。1926年刘镇华的部队发展到10万人,于是他就率领镇嵩军围困西安。最终,失败而回。
《白鹿原》也有这段戏,在白鹿原征粮食的流氓部队,就属于镇嵩军。可见,其组成基本上都是土匪流氓。而且,炸了慈禧墓的孙殿英也在镇嵩军混过。
可是,就是这样的乌合之众,流氓部队。八年抗战有七年上了前线,和日军从山西打到河南,最终在洛阳保卫战中,几乎全军殉国。
到1944年,15军军长为武庭麟(洛阳伊川人),副军长姚北辰。两人都是跟随刘镇华一路杀过来的老人手,从团长旅长一步步升上来的。十五军下辖64师,65师,其中64师师长刘献捷是刘镇华的儿子。(大家再看下这几个人的名字吧,课本上没有的。)
1944 年3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以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5月11日,日军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洛阳城,洛阳保卫战全面展开。
蒋介石命令司令长官蒋鼎文死守,但是蒋鼎文怕死,5月7号跑了;汤恩伯说"反正我是守不了,谁能守谁来守。"他妈的也跑了。只留下命令:
一、着15军军长武庭麟统一指挥94师担任洛阳之守备;
二、着94师死守洛阳城,15军即占领洛阳外围既设阵地,协同94师固守洛阳10至15日。
5月10日下午,蒋介石又下令:
"若15军固守洛阳十至十五天,即督促外围大军增援洛阳。"
此时,有三支队伍被留下来保卫洛阳:15军的64师、65师和14军的94师(川军)。94师共计8000余人,15军参战官兵共计15980人。当时,洛阳阵地需要12个团守卫,而这三个师才7个团,兵力严重不足。
但是,15军(原镇嵩军)大多数是豫西人,为了保卫家园,大家群情激昂,斗志旺盛。日军已经击溃几十万国民党正规军,所以没把15军和94师放在眼里。5月13日,日本让大部队追击溃散的国民党正规军,只让日军战车第三师团进攻洛阳。日军遭到守军顽强抵抗。5月14日,日军第63师团在坦克、飞机、大炮配合下,奉命对洛阳实施第二次攻击。
5月22日,15军主力全部撤人城内,与94师一起全力守卫城厢。23 日拂晓,日军12军司令司令官内山英太郎开始劝降:
“皇军自入中国以来,所向无敌,攻城没有超过一周而不下者,今将军及其将士坚守洛阳,十日有余,尽到了守土之责,......而今洛阳外围百里内已无中国军队,援军无望,坐以待毙,实属不智......为防止洛阳古迹毁于战火,切望守军停止作无益之抵抗......"
15军全体官兵拒绝日本劝降。
5月24日日暮后,洛阳全城进入混战状态。经过激烈战斗,共毙伤敌人8000余名,15军官兵也伤亡3000余人。
由于无力再坚持战斗,守军指挥官15军军长武廷麟召集各师长决定突围。5月24日22时许,三个师各自分路突围,共突围2406人左右。在突围的时候,还打垮了不少日军后勤兵站。
以血肉之躯,坚守洛阳14天。八年抗战,镇嵩军展现了自己的民族英雄的本色,值得后人敬仰。
(文|勇战王聊历史)
------------------
推荐阅读:
画油画的朋友,绘画风格丰富多彩,比如写实、表现等等,您认为哪种风格为当下主流?
上一篇:清朝名将傅恒是怎样的一个人?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