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棣没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会灭亡?
▍❥假如朱棣没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会灭亡?
如果朱棣不迁都北京,那明朝可能只有几十年的命运。
明朝之所以能够276年的国祚,其实这跟朱棣的这项决策有着重要的关系。正是因为迁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明王朝才得以在高压之下延续如此之久。
一、朱元璋修订的户籍制度,有点儿反人类。
朱元璋老爷子是个思虑周详的人,他是什么都要考虑到位才行。为了防备北方的敌人,朱元璋把儿子们封为诸侯王镇守边关,为了让孙子朱允炆坐稳皇位,他诛杀了若干功臣。
同样为了让明朝迅速走向正轨,朱元璋又出台了这项户籍制度。当时明朝刚刚建立起来,天下百姓因为战国流离失所,经济凋零,良田荒废。
而且人口变动太大,所以户籍一时间压根就无法统计,因此税收和徭役,是很难搞的。因此朱元璋老爷子开始修订户籍制度,以此强化对全国百姓的管理。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将天下人的户口,按照各行各业来划分,比如有民户、军户、匠户等等。
民户的老百姓,你们家负责给国家缴纳农业税,而且世世代代不允许更改,只能做耕地的农民。军户的老百姓,那就是世世代代去当兵,不允许参与其他工作。至于匠户,那就是世世代代做手工业服务,不允许去做其他营生。
这绝对就有些反人类了,因为这一代人种田,难道就代表他们家的子孙后代里没有喜欢读书的?没有喜欢手工艺的?没有愿意上战场打仗的?
祖先的职业,决定了子孙后代们从事的事情,这未免也太武断了吧?为了更好管理百姓,所有人只要离开家乡超过百里,都必须要有路引,也就是所谓的介绍信。没有介绍信,对不起,你根本就寸步难行。
这么做的确有利于国家管理了,但是老百姓还有自由可言吗?还有喘息的机会吗?所以说明初对老百姓的压迫力,那是相当大的。除了不要你的命以外,一切你都要听上头的安排。
二、朱棣迁都北京,将内部矛盾转移。
为什么要提一下这个户籍制度呢?因为这属于导致内部矛盾出现的一种制度。内部矛盾,其实比任何外部矛盾都要可怕。
秦朝不是被六国灭了的,而是被赵国和胡亥给灭了的。汉朝不是被匈奴灭了的,而是被内部的外戚给灭了的。唐朝也不是被外敌所灭,而是被自己的节度使给灭了的。
强大的王朝,从来不是因为对手的强大而灭亡,而是因为内部的问题导致了它们的灭亡。同样的道理,明朝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一旦内部矛盾变得尖锐起来,肯定比外部矛盾要更加致命。如果明朝的首都一直在南京的话,那这帮当权者,整天研究的,就是如何对付内部的人。
因为他们养尊处优惯了,既没有外部矛盾的威胁,内部还能镇得住人,他们自然可以瞎搞。因此朱元璋才会对功臣下手,朱允炆才会一上台就要搞削藩。
朱棣把首都迁徙到了北京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为啥?因为当时的北京,紧挨着明朝的边境,那个时候北元还没有被消灭,所以一直都对明朝虎视眈眈。
一下子内部矛盾都被掩盖了,取而代之的,是近在眼前的外部矛盾。所有人的眼光都从内部转换到了外部,因为在他们看来,对付外敌显得更加重要。
自己人搞自己人的时代,必须要建立在没有外敌干扰的情况下。所以朱棣的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团结一致地与外敌相抗衡,所以才会保住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国运。
要是继续按照朱元璋、朱允炆这种搞内部人的方法做下去的话,那大明王朝不出100年,肯定是要被自己人给干垮的。
三、不迁都北京,那北方早就被北元给占了。
元朝其实没有灭亡,就连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都没有被朱元璋的人马给抓住,怎么能说他们灭亡了呢?
当时元朝只是退到了长城以北,退回了他们的老家,也就是后来史料里的北元。北元王朝虽然远不及此前的元朝,却也是比较强大的。
尤其是后来分化成了瓦剌、鞑靼和兀哈良等集团力量以后,他们各自发展,都成为了大明朝巨大的威胁。
比如说瓦剌的首领也先,就曾经在土木堡之战中,将明朝20万大军给击溃,还抓了明英宗朱祁镇,并且围住了北京城。差点就把明朝给灭了,可见他的实力有多强。
要不是因为首都在北方的话,大明朝会着重加强北方的军备力量吗?当然不会,为啥?因为不好管理。
你看看给了朱棣、朱权这帮人兵马以后,结果人家就打进了南京城。连自家的亲人都这么干,如果给一个异姓人足够强大的兵权守卫北方,那还得了?
所以如果首都在南京,明朝的皇帝必然不会将过多兵权交给镇守北方边疆的大将。这么一来北方可就挡不住瓦剌这些人的进攻,从而明朝就会丢了北方。
如果北方丢了,那么宋朝的厄运就会重新上演。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是很正常的事情。由南向北统一,寥寥无几。
所以从概率角度来说,丢了北方以后的明朝,也只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继而就会被北方的政权给消灭,再次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清朝就是这么搞定南明的。
总结:皇位肯定比北方的地盘重要。
在家天下的世界里,皇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赵构可以为了皇位,狠心杀掉岳飞。同样的道理,明朝的皇帝也一定会为了皇位,削弱北方将领们的兵权。
丢了北方的地盘,他们照样可以继续做皇帝,可是如果兵权落在了这帮北方将领手里,他们可能连皇帝都做不成了。
由此可见,关键时刻,身在南方的明朝皇帝,必然会放弃北方的地盘,继而会导致明朝亡国。因此朱棣迁都北京,是延续大明王朝最好的办法。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假如朱棣没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会灭亡?
放眼中国乃至世界,那有不灭的王朝?
享国276年的明朝灭亡跟建国初期时的迁都有关系,还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肯定是没这个关系的。
就算有关系,那么准确来说。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反而是延续了明朝的国祚,避免了明朝成为短命王朝。
为何这样说呢,且听宋安之一一道来。
中国自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中国以后,建立起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以后,进入了封建社会,到了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灭亡以后,封建社会有两千余年。
大一统王朝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不过三百年的魔咒,也就是将近三百年的国祚,像两汉四百余年两宋三百余年都是两个朝代加起来的。一个是二世而亡的大关,像秦朝隋朝就是毁在二世而亡的关口之上。
当然大一统王朝中元朝是一个例外,渡过了二世而亡的大关,却享国不足百年。
明朝的开国某些方面也是打破了两个魔咒。一是打破了北伐统一不了中国的魔咒。二是将渡过二而亡大关却还没有享国近三百年的元朝硬生生给灭了。
开国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南京,是为应天府。
老实说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多是偏安一隅的王朝都城,甚至多是短命王朝。因此很多人征战天下的雄主眼中,南京是一块不祥之地,因此都不愿意以此为中心图谋天下。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自然是聪明至极,夺取了南京以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取为应天府,以示顺应天意来统一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以后是孙子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以后急迫的削藩,最后使得四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朱允炆被赶下皇位不知所踪,燕王朱棣成为新皇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继位以后迁都于北京,对于父亲朱元璋的取名之道也是学的有模有样,北京被取名为顺天府。
朱棣迁都北京二百多年以后,明亡于李自成之手。明亡前夕崇祯曾想迁都南京,结果没有成行,最终成了亡国之君。
今天很多人讨论这段历史时,认为明朝不迁都北京,就不会那样灭亡的,甚至会存在更久。
其实宋安之认为,明朝若是不迁都北京,只有三个结果。一是形成明朝版的藩镇之患,最终亡于藩镇。二是形成藩王不断造反的局面,愈演愈烈不亚于汉之七王之乱,甚至是西晋八王之乱以后的天下大乱不久亡国的情况。三是继续南京之前的短命王朝命运,被北方游牧民族一波南下突袭亡国。
其实迁都北京才是最好的选择。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三种可能。
1368年随着明朝实现了第一次北伐开国,元朝的全国性政权统治结束。但元朝的并没有彻底灭亡,元顺宗逃回漠北老家迁都滦京,仍以“大元”为国号,因地处塞北,是为“北元”割据政权。
明初北元势力强大,不时攻击明朝,试图南下回复全国性统治,成为了明庭最大的心腹之患。
面对北元的巨大威胁,朱元璋采取藩王分封制。分封的二十五个儿子基本上驻扎在全国各大战略要点上,其中北方边疆的九个藩王权力最大,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当地资源,像开国大将如宋国公冯胜和颍国公傅友德就皆受燕晋二王节制,这些藩王被称之为明初九大塞王。
朱元璋采取的藩王分封制,其实是一举两得。既可以使这些皇帝亲子代父守边疆,最大程度上调动当地资源抵御北元南侵。又可以避免唐宋主弱臣强的局面,使藩王可以拱卫皇室。
但这种藩王分封制的弊端无疑是明显的,朱元璋死后不久,孙子朱允炆的皇位就被叔叔燕王朱棣夺取了。
燕王朱棣篡位以后,面对藩王威胁,其实也纠结了一段时间。(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毕竟他就是藩王造反出身的,如果他继续维持现状的话,只有三条路可选了。首先是他身为藩王造反成为皇帝以后,自己肯定不怕藩王造反,但是难保后世没有人效仿自己呢,自己的后代子孙能抵得住吗,到时候皇族内乱无穷,酿成了西晋的八王之乱那种亡国之祸怎么办呢。
如果解除藩王的兵权,那么北方谁来守呢,派心腹大将守一时可以,如果形成了传统。那么时间一长,边疆大将与当地势力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又拥兵自重滋生了野心,像唐朝的安史之乱时一般率领大军向南方席卷而来,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就算可以镇压叛乱,再现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是既解除了藩王兵权,又不派心腹大将镇守。参考宋朝的兵制,采取大将轮流驻防式的话,形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那么边军战斗力低下,强大的蒙古骑兵采取斩首行动的话可能一波突袭就攻入南京,形成北宋版的靖康之耻。
而且南京虽是六朝古都,又是明朝龙兴之地。但定都南京的基本上多是短明王朝,这个历史规律,也是让人心里发毛。
面对这三种不利的情况,朱棣最后选择一招极其高明的方式。那就是迁都北京,以天子守边来代替塞王守边,避免了皇族内乱和藩镇割据。同时天子守边的巨大压力下,统治者也不可能不思进取的,像朱棣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还有五征蒙古,就是为了给北京留下战略缓冲之地和以攻代守。
所以说朱棣迁都北京并非昏招,反正是一步高招。如果不迁都北京反而是坏事,甚至有可能成为短命王朝。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假如朱棣没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会灭亡?
从我认为,如果大明继续以南京为都,会亡得更快。
朱棣迁都北京,其实是有如下考量的:
第一,南京是南方旧世族的大本营,也就是文官集团的老巢,势力盘根错节。迁都北京,也就是回到了朱棣的地盘,朱棣在那经营多年,到了那就等于是削弱了文官集团在朝廷中央的影响力;
第二,北方蒙古边境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日子里,会是大明的主要威胁。朱棣做藩王的时候就是在北京,现在迁都北京,由天子守国门,能够起到实边的效果,同时能让子孙后代始终有危机感;
第三,朱棣喜欢恢弘气象,南京的明宫在规制上确实小了一些。同时朱棣也更适应北方的气候和生活方式。
大概知道朱棣的迁都动机,我们就可以从以上来分析迁都的利弊,特别是第一点和第二点。
朱棣
从第一点来说,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封建历史上,历朝历代最后都是走向文官治国的历史趋势,这点几乎是不可逆的。而文官集团和皇权之间,始终存在着话语权的竞争。朱元璋裁撤相位,也是出于皇帝集权的考虑。
而皇帝经过几代以后,大概率会被儒家化。说白了,皇帝的继承者会被文官集团所同化。不是说文官治国不好,而是封建统治者必须要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帝国的文化和政治。对封建统治者来说,文化只是一种统治方式,可以是文官集团的治国理念,却不是帝皇的施政纲领。不知道我这么说大家能不能理解。
明代中期以后,国势的日益下滑,除了内外矛盾,天灾人祸以外,与文官集团的内部分裂和持续动荡有关。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皇帝对文官集团控制力下降的表现。如果皇帝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掌控文官集团,怎么会有党争?怎么会需要扶持宦官来抗衡文官?
如果没有党争,明代后期很多事情就不会处理得这么糟糕,这么被动,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被损耗在内斗中。
明代官员
朱棣迁都北京,事实上和朱元璋集权的动机是一样的,延缓了文官集团的做大做强的历史进程。而“靖难之役”中的新晋武将功勋,也天然地承担起帮助皇帝制衡文官的历史使命。
如果继续待在南京,我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建文帝。这种儒家式皇帝其实是会出大问题的。
我们再说第二点,应对蒙古的威胁。
朱棣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其实是会弱化统治层的进取之心,而沉迷在风雅的享乐生活中。
皇帝的居所设在靠近对蒙作战的前线,实际上是让皇帝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打个很简单的例子,“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人进攻北京城,如果不是祖宗陵墓和朝廷中枢设在北京,试问当时大明有哪个城市能够如此轻易地调动所有资源来布防?
故宫
同样的道理,嘉靖时期的蒙古鞑靼部进犯京畿,虽然一直在京郊劫掠,却始终没有勇气向北京发起坚决的进攻,还不是因为有皇帝在那?而嘉靖在意识到京军战力退化之后,马上就开始了军政的改革,如果皇帝当时是在南京,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吗?
北京一旦失守,必将重演宋代的悲剧,我们对北方蒙古就失去了战略主动。说得难听一点,如果大明一直把都城设在南京,也许不用270年,可能不到一百年,北方大片领土就会落入游牧民族之手,重新出现南北分化的局面。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朱棣建都北京,其实是延缓了大明的灭亡。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假如朱棣没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会灭亡?
如果不迁都,只会灭亡更快。因为迁都是天子守国门。
▍☏假如朱棣没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会灭亡?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谢邀。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一定,甚至可能更短命。
“天子守国门”,是明粉们常常津津乐道的一句话。不管朱棣当时是怎么想的,事实确实是,明代由于国都距离边境线太近,导致防御重心一直在北境,并且保持着相当高强度的戒备。
但是这不一定是坏事,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朱棣死后二十几年,蒙古人就把明朝皇帝给劫走了。这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警钟,让他们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加强北方的防备,所以才有了著名的宣大蓟辽四点防卫。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最后还是被清朝给干挺了啊?在这里纠正一下,明朝没有完在清朝手里,南明小朝廷才是。对比一下南明,你就可以知道,如果明朝首都一直在南京,他们的北方防御会有多么脆弱和不受重视了。
而且需要明确的是,虽然首都在北京,但是南京一直是明朝的陪都,有一整套行政班底,经济水平甚至不逊于北京。而在崇祯的最后岁月,他却始终下不了决心迁回南京。这,到底是迁都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呢?也许宋太宗那句话是对的——在德不在险!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
推荐阅读:
为什么一些人要办四大行信用卡?四大行信用卡和其它银行信用卡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