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坑了两次曹操的蒋干最后结局如何?
▍↩赤壁之战中,坑了两次曹操的蒋干最后结局如何?
一代名士蒋干应该是三国时期最冤枉的一个人,因为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实在是深入人心,硬是把蒋干描绘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蒋干盗书”和引荐庞统,被周瑜使反间计除掉张、蔡二人,最终导致曹操赤壁之战大败,8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差点也命丧黄泉,蒋干以一人之力改变全局,成为后世之笑柄。
在赤壁之战,蒋干是个很关键的人物,罗贯中写这一场著名战役的时候,特别突出了蒋干的无能,他两次前往江东都被周瑜算计。
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和平定辽东公孙瓒后基本上是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病逝,掌管荆州军权的张允、蔡瑁两人阴谋拥立二公子刘琮为荆州牧,得知消息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蔡瑁、张允知不能敌,便怂恿刘琮投降了曹操,就这样曹操轻松占有了荆州。曹操志在一统天下,荆州兵不血刃的就轻取,孙权所占据的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自然成了曹操下一个目标。而刘备此时刚狼狈从樊城退出,在当阳长坂坡侥幸吓走曹军,也是朝不保夕。诸葛亮携赵云过江舌战群儒,终促使孙刘两家联合共抗曹操。曹操以80万大军(实际20万)集结在荆州,赤壁之战一触即发。
得知统帅孙刘联军的大都督周瑜是自己的同窗故交,蒋干自告奋勇要前往江东游说周瑜投降。
(蒋干盗书剧照)
曹操想像取荆州那样迫使孙权投降,但需要一个巧言能辩之士前往江东做说客,正苦于找不到合适人选之际,蒋干以自己是周瑜故交为理由,自告奋勇前往江东游说周瑜投降。蒋干的到来让周瑜心生一计,因为此时他正苦于无法除掉精于水战又帮助曹军训练水军的的刘表大将张允和蔡瑁二人,如今蒋干前来当说客,正可以将计就计,于是周瑜摆下“群英会”,在宴会上极力吹捧蒋干,自己假装喝醉,与蒋干同睡一榻,酒后“无意”说出机密之事,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曹操在不辩真假的情况下将张、蔡二人杀死,周瑜的反间计大获成功。
曹操错杀张、蔡二人,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之法,周瑜一直视为心腹之患,久欲除之而难以下手。如今周瑜借蒋干之手轻松就除掉了这二人,但周瑜仍然高兴不起来,毕竟兵力悬殊,要想一举击溃气焰正盛的曹军绝非易事。正在周瑜一筹莫展之时,曹操竟然二度遣蒋干过江东,周瑜再一次心生一计,将此前避难江东献铁索连环计的“凤雏”庞统介绍给蒋干,并成功的让蒋干把庞统引荐给曹操,苦于北来军士不习水军生活的曹操终于轻信了庞统的铁索连环计,而这一计,直接导致了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到惨败。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曹军战船困于铁索连环,曹军大败的同时,曹操也差点命丧黄泉。
蒋干两次过江,两次中计,其智商堪忧,不仅葬送了曹魏的80万大军,连曹操都差点命丧黄泉,蒋干因为《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长期以来都被后世认为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
(蒋干剧照)
但真实的蒋干真的如小说描述的那样吗?当然不是,蒋干也算是汉末名士,据《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描述蒋干其人:
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蒋干与周瑜是故交,两人自幼同窗受业,蒋干仪表堂堂,善辩能言,四书五经无所不通,其名声在荆襄、江东几乎是无人不知。历史上,蒋干确实是受曹操之托蒋干去江东劝说周瑜能离开孙权投奔自己。他以私人名义前往江东拜访周瑜,故友相见,周瑜自然是喜上眉梢,但他知道蒋干此来是受曹操所托当说客的。两人见面后,周瑜直接就问他说蒋干是不是为曹操做说客而来,蒋干只是敷衍说一别多年,特来见面叙旧。于是二人相见甚欢。两人在周瑜军营待了三天后,周瑜邀请蒋干参观军营,并摆下宴席,席间,周瑜当着众人面对蒋干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这一段话,算是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蒋干前来做说客是徒劳的,“食君之禄,尽臣之职”,周瑜绝对是不可能背主相投,做无君无父之事的。为了掩饰尴尬,蒋干始终是笑着不发一言,周瑜以礼相送,回到荆州后的蒋干向曹操称颂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辞所能离间的,也表达了周瑜必不会投降的意思。
(蒋干与周瑜剧照)
两军交战,各为其主。如果蒋干真的像《三国演义》那样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以一人之力导致赤壁之战曹军惨败,以曹操之为人,蒋干早就被拉出去砍头了。当然,《三国演义》也没有交代蒋干的结局如何。但从《三国志》蒋干前往江东游说周瑜来看,虽然此行失败了,但蒋干还是有一定收获的,参观了吴军的军容,也知道了周瑜抗曹的决心,曹操也不会因此定他的罪。
赤壁之战失败后,蒋干与曹操狼狈逃回许都,此后史书上蒋干好似人间蒸发了一样。蒋干的生卒年皆不详,说明他在三国时期的存在感并不高,其唯一的闪光点或就是在赤壁之战时赴江东游说周瑜。蒋干的结局应该也不坏,因为他回到许都之后便被挤出了曹操的核心幕僚圈,此后的时间便再没有出现蒋干这个名字,估计是早早就结束了官场生涯,或游学各方或隐居起来,最后应是得到了善终。
▍≔赤壁之战中,坑了两次曹操的蒋干最后结局如何?
蒋干是《三国演义》中被黑得最惨的一个人,作者罗贯中够损的,无中生有编造出了“蒋干盗书”和“引荐庞统”这两件事。
老罗是这样叙述的:赤壁之战前夕,蒋干向曹操毛遂自荐去江东说服周瑜投降。
原来蒋干和周瑜是老同学,蒋干对曹操说“愿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来降,”曹操大喜,说:“还等什么,烦劳先生赶去吧!”于是蒋干登小舟去了江东。
老同学相见自然寒暄一番,到了晚上,周瑜设宴招待蒋干。此时周瑜心中早已明白蒋干来这里的目的,无非是为曹操当说客。
周瑜灵机一动,决定巧施反间计,利用蒋干除掉前些时投降曹操的东吴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如果二人为曹操训练和传授水军知识就麻烦了。
二人各怀心腹事喝起酒来,喝到半夜,周瑜假装烂醉如泥,把事先伪造写好的蔡、张两人的密报故意放在桌上,制造一种蔡、张是周瑜派到曹操大营中卧底的假象。
蒋干果然中计,天亮偷了密信,驾起小舟偷偷回了曹操大营。
曹操见到密信后,信以为真,于是砍了蔡瑁和张允,曹操无疑自断手臂。这是蒋干干的第1件蠢事。
老罗觉得黑蒋干还不到位,于是编造了第二件事,向曹操引荐庞统。
周瑜要用火攻曹操,首要条件就是曹操必须把所有的大船用铁锁链连在起来。但是这个“连环计”由谁来向曹操提出来的?
周瑜想到了庞统庞士元。但是谁能把庞统推荐给曹操呢?
就在愁肠百结时,蒋干再次来到江东找周瑜。原来第一次失败后,蒋干不服气,再次向曹操请示说降周瑜。曹操很佩服蒋干的执着,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蒋干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周瑜决定再利用蒋干一次。于是马上把庞统关押在一个破败的院子里。
周瑜假装恼怒上次蒋干盗书一事,不由分说也把蒋干关到了那个破败的院子里,这就为蒋干见到庞统创造了条件。
果不其然,蒋干和庞统一见如故,上次是偷书信,这次蒋干把庞统偷了出来。
第二天天刚亮,蒋干驾着小舟载着庞统来到了曹操大营。
接下来庞统向曹操献上“连环计”,曹操依计而行,最后周瑜火烧战船大功告成。
从《三国演义》书中叙述来看,蒋干确实接连坑了曹操两次。
真实历史却非如此,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不假。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意思是说:蒋干这人长得和周瑜一样一表人才,口才很好,能忽悠,在江、淮一带很有名气。
当时蒋干在曹操手下为官,曹操很爱惜周瑜这个人才,决定让蒋干去说服周瑜投降。
蒋干拿人俸禄自然听人差遣,驾起小舟去江东见了周瑜。二人确实交谈了一番,三天后回到了曹操大营。
蒋干见到曹操后说:“在三天里和周瑜接触,发现周瑜是个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之人,我也试着说服他,但这种人不是言辞能说服的,这种人有主意,哪怕春秋战国的名嘴苏秦张仪复活也说服不了周瑜,主公还是准备战斗吧!”
曹操听罢放弃了说服周瑜。蒋干后来在曹操手下为官十几年后寿终正寝,《三国演义》书中曹操也没杀掉蒋干。
文/秉烛读春秋
▍↤赤壁之战中,坑了两次曹操的蒋干最后结局如何?
蒋干本一闲云野鹤,游方名仕,经过演义的刻画成为千古传唱的跳梁小丑,“蒋干盗书”一文更是将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架上,再者将庞统推荐与曹操,使曹操再中连环计,罗贯中笔下的蒋干就是决定赤壁之战走向的关键人物。可在正史中,蒋干却没有过多记载,零星的一些事迹成为罗贯中艺术刻画的源泉。
蒋干连坑曹操两次
话说赤壁之战正是两军对垒之时,曹操一方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幸得蔡瑁、张允二员水军大将,帮助曹操操练水师。周瑜深知水战乃东吴所长,又怎能坐视蔡张二人为曹练兵,于是早就想除掉此二人。恰逢曹操镇中辩士蒋干毛遂自荐,企图以同窗之情招降周瑜,于是渡江来劝。周瑜深知蒋干来意,便心生将计就计之策,做下反间之局,待蒋干往里跳。
二人饮酒叙旧一番之后,周瑜渐生困意,又念同窗之旧,于是邀干同窗共寝,寝间,蒋干不忘来意,起身翻看周瑜军机要件,正是这一翻阅,查出蔡瑁、张允二人与周瑜之密信,信中所述共谋曹公之策,一时间蒋干心中大震,藏密信于怀中,欲带回交于曹公明查,这就是蒋干盗书之说。此密信实为周瑜设下的伪信,凌晨之时,周瑜预先安排的吕萌进帐,低声禀报周瑜“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这话被蒋干听的切切实实,而后语音更低,蒋干心中更是疑虑,待天刚明,蒋干便匆匆离去返回曹营,告知曹操所听之事,又将盗得书信一并呈递曹操,曹操阅后勃然大怒,随即令左右立斩蔡张二将。
事情发展至此,曹操回过神,知是中了周瑜反间之计,又不得当众承认,只好忍痛作罢,蒋干也未得惩治。随后周瑜再受庞统献计,欲将曹操战船铁索连环,只是刚斩其二将,恐难送庞统入曹,愁眉不展之时,又是蒋干帮了周瑜一回,他将庞统推荐于曹操,才使曹操中连环之计,随后的故事家喻户晓,周瑜一把大火让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取得完胜。
演义里的蒋干被塑造成一位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腐儒形象,而就是这个腐儒两次出使江东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蒋干从此也就遗臭万年,成为无数文人墨客讽刺的对象,但历史上的蒋干真的是被冤枉了。
被冤枉的蒋干
“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江表传》
蒋干在史书中是一位雄辩之才,且长的帅,但他并非曹操帐下谋士,而是闲游名仕,曹操也是爱才之心,才想着用蒋干劝说周瑜为自己效力的,这个历史事件发生过,所以被罗贯中用来刻画了一番,一方面来讽刺曹操,另一方面来突出周瑜,这一来一回就是为了彰显那个雄姿英发的周公瑾,所以蒋干就成了称托。
历史上蒋干也并非周瑜同窗,二者并不认识,蒋干打心里也没有替曹操劝降的意思,他是以私人名义去拜访的这位江东俊杰。按照蒋干向周瑜说明的来意是“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可见周瑜当时的名气确实不小,但周瑜也早有耳闻蒋干大名,因此蒋干到达江东时,周瑜是亲自出迎,想必周瑜也有恻隐之心。
“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江表传》
周瑜接待蒋干时毕竟是战争时期,周瑜也是出了名的军纪严明,故而并未饮酒,只是一同吃饭,并在席间以赏琴为乐,期间周瑜道:“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这个动作看似不起眼,实际上是文人雅士交往的潜规则,极有可能是周瑜想表达召纳之意,只是蒋干也并没有买周瑜的账,蒋干在江东大营吃吃喝喝玩了三天,之后还带着蒋干参观的江东军帐,不时向蒋干表达自己忠君爱国之志,言外之意就是好好玩吧,也别指着我能投靠曹操。
蒋干在江东待了几天之后,便回曹操处复命,他只是对曹操说周瑜这个人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骗为曹公所用的,请曹公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吧。所以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根本没有反间计,蔡瑁、王允也是一直打到了赤壁之战结束,最后还是跟着曹操撤回了北方。
综上,蒋干在历史上是一名名仕、辩论家,他在赤壁之战时的零星出场可能只是游历至曹操驻军的乌林附近,接受了曹操的不情之请,公款去了一趟江东,玩过之后回来告诉曹操别做梦了,人家周瑜是不会跟你的。关于他的记载也就这么多,他的去向成迷,按照他的作风,应当还是游历各处或者隐居深山了。
▍♤赤壁之战中,坑了两次曹操的蒋干最后结局如何?
曹操接连打败袁绍,袁术,吕布等大军阀,逐渐统一北方。当下不费一兵一卒,兵不血刃的拿下军事重镇荆州,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通向江南的门户,从此江南无险可依,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拿下,久经沙场的曹操喜出望外。想想这几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业绩,加快一统天下的凌云壮志。傲视江东,八十万大军饮马长江,孙权小儿投降也是迟早的事。
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大军压境,劝东吴当局识时务,早早投降,能言善辩的蒋干,主动请缨,以同窗好友多年的身份,力劝主帅周瑜弃暗投明。蒋干是信心满满,志在必得,知彼知己,周瑜当然了解这位智大才疏的同窗,将计就计,栩栩如生的表演一次群英会。自认为窃取绝密情报的蒋干,连夜过江,一时蒙蔽的曹操,斩下深韵水军作战之妙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首级。
草船借箭后,黄盖的苦肉计,曹操不知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吸取上次教训,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蒋干这次不辱使命,信心百倍的来到群吴大营。寂寞空虚时意外接识,一心想投降曹操的庞统,庞统圣贤大儒,社会名流,蒋干喜出过望,星夜兼程,赶紧引见给曹操。庞统献计,大小船只用铁环锁链,铺上木板,大江之上如履平地,曹操拍手称快,解决困扰曹操多时,北军不善水战和生病的大难题,蒋干功莫大焉,为曹军立下汗马功劳,官居上卿,曹操视为左膀右臂。成为智囊团首席顾问之一。后来火烧赤壁,是百密一疏,天公不作美。逃回许昌,曹操依然厚待蒋干如故。
蒋干每每想起,火光冲天,战船接连大火弥漫,火烧连营,跳水淹死者不计其数,孙刘联军的枪林弹雨,心惊肉跳,常常夜梦惊醒,大汗淋漓。食不甘味,夜不能眠。自愧曹公宽鴻大度,主动辞职,众人再三挽留,去意已决,远离紅尘,深山隐居,吃斋念佛,超度亡灵,与世无争。
▍▤赤壁之战中,坑了两次曹操的蒋干最后结局如何?
蒋干,字子翼,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人,东汉末年的说客和三国时曹魏官员。历史上的蒋干是当时的名士、辩论家。
《三国志》等史书没有记载蒋干的传记,而在《三国演义》中,蒋干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小丑形象,这与事实不符。
蒋干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完全是罗贯中的虚构,老先生没有具体交代蒋干的最后结局,其下落也就不了了之。
蒋干两次坑苦了曹操
演义中的蒋干,出场两次,都把曹操给害苦了。一次是蒋干盗书,曹操上当就把刚刚投降的刘表原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给杀了;二是举荐了庞统,庞统给曹操献上了铁索连舟的妙计,等周瑜火烧赤壁的时候,曹操被烧惨了。
故事非常经典,也很合乎情理,栩栩如生,引人入目。
只不过这个桥段,成全了周瑜,恶心了曹操,委屈了蒋干。
史上真实的蒋干
《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江表传》是西晋高平郡昌邑人虞溥所编纂的一本图书,原著已经散失,仅在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中留有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可信度。
其中就提到了蒋干,说他有仪容,以能言善辩见称,独步江淮,没有人说得过他。
蒋干的同乡周瑜,出身豪门世族,其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经官居汉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官职不大,但也是在天子脚下任职。
因为这个缘故,周瑜年少有美才的声誉,就广为人知。曹操求贤若渴,认为可以游说他,就秘密南下扬州,派遣蒋干前往见周瑜。
蒋干见周瑜这个桥段,在《江表传》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幹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幹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幹入,为设酒食。
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幹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幹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终无所言。
蒋干身著粗布葛巾,一番平民打扮就来到了周瑜住所。周瑜亲自出来迎接,尽管蒋干做了伪装,但周瑜还是一眼就看出了蒋干此来的目的是为曹操做说客。
蒋干说:“我与你是同州乡亲,遥知高名,专门来叙叙情谊,并一睹你的风采。而你却说替人做说客,这也太没劲了哈。”
周瑜为了缓解尴尬的局面,就说:“不是说客就好,我虽然比不了音乐大师夔和师旷,称不上知音,但多少还是能闻韶赏乐,懂一点雅曲。”周瑜善于听琴,那是有名的,“曲有误,周郎顾”,说得就是这事。
既然不是来做说客,那咱们就听听小曲,哈哈小酒吧。
但是,周瑜也不想放过这个机会,就假托有事,外出三日,回来后就请蒋干参观军营,遍观仓库中的军资器械,并向蒋干夸耀孙权赏赐的珍玩珠宝。
周瑜对蒋干说:“大丈夫处世,遇到知己之主,就该肝胆相照,福祸与共。我们君臣这关系老铁了,就算是苏秦、张仪再生,郦叟复出也难以离间,何况是您哪?”
蒋干只能干笑,最终也就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蒋干回去后,就对曹操说,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语可以说服离间得了的。
而且,蒋干还向曹操提供了一个情报,说中州那样的人才,这里多得很哦。
熟悉三国演义的友友,一定会感觉这个桥段跟演义差不多,罗贯中做了精彩的加工,的确是天才的创作,比如《群英会》,《江表传》的确提到了周瑜身边有许多名士。
蒋干是名士,更是舌辩之士,但在周瑜面前,居然无言以对。但蒋干也是识趣之人,没有罗贯中描写得那么龌龊。既然周瑜死心塌地要跟着孙权混,蒋干就建议曹操不要自讨没趣了哈。
曹操放弃了游说周瑜的打算,也就不会存在上当受骗的事。
但需要说明几点:
第一,曹操秘密赶到扬州,派遣蒋干游说周瑜,很可能不是赤壁之战时,更应该在之前。既然孙权已经决定与曹操开战,曹操这时候游说周瑜,就显得底气不足。
如果曹操没有这个底气,还可能千里跋涉赶到江东,要与孙刘联盟决战吗?
很可能曹操慕周瑜之才,赤壁之战前就想召为己用。在当时,曹操也曾经对另一个牛人太史慈动过心思。
据《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
曹公闻其名,遣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太史慈那可是与江东小霸王孙策齐名的猛将,曹操得知太史慈的大名,就派人给太史慈送了一封信,用竹筐装着送给他。
太史慈打开后,发现里面并无一字,只有当归一物,其意是劝说太史慈应该回到北方,为家乡效力。
太史慈是东莱黄县(山东龙口)人,辗转到了江东。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在赤壁之战前两年就病逝了。
从太史慈这事来看,曹操一直在挖孙权的墙角,对周瑜的游说,也是曹操釜底抽薪策略的一部分。
因此,豹眼认为,曹操派遣蒋干游说周瑜很可能在赤壁之战前。
一是赤壁之战时,曹操不可能秘密跑到扬州去;二是曹操一般是打不过人家时,才用反间计,就如对付马超、韩遂的办法。
此时,派遣蒋干游说周瑜,更可能是挖掘人才,就如劝说太史慈当归类似。很可能游说周瑜与劝说太史慈同步,周瑜与太史慈原本都是孙策的好基友,太史慈是在赤壁之战前病逝,也就不太可能在赤壁之战时游说周瑜。
第二,周瑜出去三天,肯定是为了给蒋干做套。周瑜做了大量工作以后,才领着蒋干四处转转,还一直在显摆。无非就是说明江东人才济济,军资充足,孙权出手大方,赏赐很丰厚,大家都很乐意跟着孙权混。
言下之意,就是别打这个歪主意了,没有人想背叛孙权而投奔曹操。
蒋干是明白人,也就不去自讨没趣了。
罗贯中演绎蒋干之事的意义何在
罗贯中把蒋干游说周瑜一事,放在赤壁之战中大书特书,并不是有意来丑化蒋干。对于一个对历史走向影响不大的人物,罗贯中没有必要这么去做。
罗贯中这么做的用意,除了表现周瑜的智谋及曹操的愚蠢之外,更在于表现周瑜对孙吴的忠诚。
《江表传》: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
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赤壁之战后,周瑜极力劝说孙权不要把荆州借给刘备,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也很可能是周瑜的馊主意,这个就不详细说了。
刘备娶亲从孙吴的都城返回时,孙权带领张昭、秦松、鲁肃等人替刘备送别。等张昭、鲁肃等人出去后,孙权留下刘备私下里说悄悄话,说到周瑜时,感叹道:“周公瑾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看他器量广大,恐怕不会一直位于人臣。”
这里看不出此话是刘备说得,还是孙权自己说得。
豹眼认为这是私密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场,《江表传》的作者虞溥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江表传: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及卒,权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赤壁之战后,曹操还不服气,就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说是因为发生了疫疾,自己把船烧了主动撤军,横使周瑜这小子获得了虚名。
刘备的用意是离间孙权君臣关系,不要听周瑜的,否则将来不好控制;曹操的用意是,周瑜也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奇,你也不必就以为周瑜多大的能耐。
周瑜因为赤壁之战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名声太大,曹操、刘备都想挑拨周瑜与孙权的关系,这倒是很可能的事。
但说周瑜有不臣之心,是出自刘备还是孙权之口,并不好定论。按照一般的逻辑,也就算在了刘备头上。妹夫舅子的关系,虽然很亲密,但老奸巨猾的孙权,不太会这么不着调,说出这种话来。
刘备借此把这话泄露出去,以此离间孙权与周瑜的关系,倒是很可能的。
等周瑜病逝之后,孙权痛哭流涕,说了许多非常感人的话。但人死了,也就不会再有不臣之心了。
这就是周瑜英年早逝,有人怀疑是孙权做了手脚的原因。
周瑜一直主张要清除掉刘备、诸葛亮,图谋西川也是周瑜假道伐虢之计。
作为政治家的孙权,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留着刘备会有益的。但周瑜非除之而后快不可,这也令孙权担心。
如果灭掉了刘备,进而夺取了西川,周瑜会不会有别的想法呢?
孙权迟迟不同意周瑜进攻西川的计划,说明孙权是有顾虑的。等到孙权批准了周瑜这个计划,周瑜回去准备西征的途中,就病逝在巴丘,年仅三十六岁。
就看孙权最后连自己的儿子们都不放过的狠劲,对周瑜的提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否加害他很难说,没有史料记载就不能妄下结论。
因此,豹眼认为,罗贯中如此描写蒋干中计,绝非是仅仅为了丑化他,而是影射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极力宣导周瑜对孙权的忠诚,也是借此贬低孙权对于重臣的信任,丑化孙权才是其目的。
这是罗贯中演绎蒋干游说周瑜这个桥段的用意所在,丑化蒋干不是其目的,也就没有交代蒋干最终的结局,因为这不是重点,不是罗贯中想要说明的问题。
也并非史料中没有记载蒋干的结局,罗贯中不好下口随意安排。依照老罗的套路,他才不管一些历史人物的死活,只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意编排。
因此,蒋干的结局不了了之,不是因为罗贯中不清楚其结局,而是因为他不需要。
罗先生都没有安排蒋干的结局,别人就更不好随便编排了。
总之,蒋干最终是死了,但何时死的,死在了哪里,如何死的,都是一个未知。
既然罗贯中先生都没有安排曹操因为上了周瑜的当,也就是直接上了蒋干的当,而把蒋干杀掉,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去臆测是曹操秘密杀掉了蒋干。
就算蒋干寿终正寝吧,尽量不要把本来就很血腥的政治,再给它加把盐,留给历史一些宽容吧。
------------------
推荐阅读:
母亲肺癌晚期,用尽了所有治疗方案,还是救不了她,只能看着她受罪,谁能明白我的心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