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有一个段子
二虎:太子造反啦!!!
朱元璋:太子兵力够不够,御林军全撤走,加派三千兵马去投诚,标儿总算长大了。你去看着不行就把我绑了送给太子。
▍╃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朱标还要造反吗?其实朱标的权利已经和皇帝没区别了。对朱元璋来说,朱标就是他的天下的唯一继承人,早给晚给区别不大。
▍◐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没有这个问题!
因为朱元璋是个非常非常特殊的皇帝,中国历史上也仅此一个。
1.朱标和朱元璋的感情太深了,历史上就少有感情这么深厚的皇家父子,爷俩天天见没有隔阂。
朱元璋出身太赤贫了,早年太困苦了,16岁父母和兄弟姐妹在饥荒和瘟疫中陆续死去,老朱家几乎就是满门皆没,朱元璋自己走投无路只能投身寺院做杂役混口饭吃,后来饥荒连年寺院也维持不下去,朱元璋只能外出云游名义上是托钵乞食的游僧,实际就是乞丐,后来朱元璋在云游的过程中幸运的加入起义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不同于很多自小生长在皇宫中的皇宫贵族,朱元璋对亲情是十分看重的。对于打小生活在宫中锦衣玉食的人来说,手足之间只有勾心斗角,但朱元璋年少时期只是一介草民,他在家庭中不存在各种权利斗争,只有兄弟之间为了仅有的一个窝头而互相谦让的亲情,但是饥荒夺走了所有的亲情,少年时代孤苦无依的游荡生涯让他对亲情更渴望,朱元璋终其一生对自己家人一直就非常好。
马氏出身没落的富户,母亲早亡父亲也因为杀人逃离家乡避难,临走的时候马父把马氏托付给了好友郭子兴,后来就马公死在了外地马氏无所依郭子兴收他为义女。朱元璋加入郭子兴义军表现很好,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胜后既不抢功也不贪财,郭子兴非常欣赏朱元璋也希望能笼络这个人才,就把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马氏这时的处境其实和朱元璋类似,名义上是郭大帅的义女,但义女并不是亲闺女,郭子兴是豪侠出身,说好听点是豪侠换个说法就是黑社会帮派组织,一个美娇娘跟着义父在一个满是糙汉子的团伙里过日子其实很没依靠处境也并不好,马氏和朱元璋的结合是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依靠了,马氏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也锻炼了她的能力,她完全不是一个待字闺中啥也不懂的小女子,而是一个聪明能干的贤内助,马氏是朱元璋能披荆斩棘创建明朝的最重要助手,两人的感情伴随一生都非常好,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肯定是不缺美人的,但是终朱元璋一生马氏都是朱元璋最亲密的人,不仅是结发妻子还是朱元璋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亲人,两人成婚三年之后朱标出生更是让朱元璋的有了完整的小家庭,如果说马氏是朱元璋最亲的人,那长子朱标就是朱元璋的第二号亲人,从朱标一生下来,朱元璋就对他给予厚望和无限的关爱,找当世最好的大儒宋濂做朱标的老师悉心教导,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称帝时又立为皇太子,朱标完全是位份早定,在朱元璋的诸多儿子中地位超然无人能代替,朱标个人也是个懂事孩子,勤奋好学让朱元璋非常满意,洪武十年朱元璋50岁,朱标22岁,朱元璋觉得五十而知天命,开始让朱标监国处理一般的国事,从这时开始大明王朝就是朱元璋、朱标、马皇后一家小三口管事了,朱元璋管大事、太子朱标负责常务、马皇后协调父子关系,朱元璋严苛朱标宽仁,虽然政见不同但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关系,因为爷俩非常亲密日常就在一起办公,政见不合没关系吵完了亲爹还是觉得儿子好,早上训完儿子中午就心疼晚上就得找儿子谈谈心,马皇后在世的时候还经常拉上马皇后一起聊,不跟宝贝儿子聊顺心了晚上都睡不好觉,朱元璋对别人凶狠刻薄,对自己的长子朱标就这么个模范父皇。
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太子叛乱的朝代都有一个共性,太子和皇帝长期见不到各忙各的事,太子和皇帝就会各自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形成了一个王朝两个权力中心,而朱家父子因为长期在一起关系紧密,各自手下的亲信也没有分成两个权力中心,这样朱元璋对太子也就无所谓信任还是不信任,父子就是一体的。而对朱标来说只要父亲对自己满意,等着继承皇位就是了,没必要干别的,皇位那玩意早晚是自己的,早接早挨累,早接早挨骂,着个屁急。
2.朱元璋是个职业工作狂皇帝,不近女色。
朱元璋在教导朱标是说过:“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这从侧面反映一个问题,朱元璋不太好女色,不好女色就不会出现汉武帝的杯具,汉武帝中后期宠信李夫人后期稀罕钩弋夫人,这就使这两个宠妃生的皇子子凭母贵地位提升,而且这些妃子得宠,她们的娘家人也跟着鸡犬升天,这就对太子的地位产生威胁了,太子感觉地位不稳为求自保就有可能铤而走险,而朱元璋没有这个问题,他皇帝生涯的最大精力都用在处理政务上,还是和朱标一起处理,没有枕头风的威胁,朱标地位稳固自然就没必要造反。
3.锦衣卫的作用
洪武朝锦衣卫的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对朝臣的监控已经非常严密了,锦衣卫的存在也使朱元璋和朱标的父子关系非常牢固。因为有了锦衣卫的存在朝臣们的一言一行都非常小心,而朝臣们又都知道朱元璋非常厌恶朝臣们有“离间”皇家的言行,比如大臣叶伯巨就因为反对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被朱元璋认为是离间他和儿子们的感情,把叶伯巨抓进大牢并死在里监狱中,朝臣们经过这个事后,都不再敢有任何离间皇家的话,尤其是离间太子朱标那就更不可以了,让朱元璋的知道肯定没命了,而且朝臣都知道朱元璋喜欢太子,天天夸太子就完了,没必要在皇子和太子间做平衡,太子地位稳固也是朝臣们最喜欢的局面,有朝臣的支持+皇帝老爹的信任,朱标该干嘛干嘛吃饱了撑的造反。
4.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诸子没必要冒险抢皇帝位。
朱元璋对朱家的诸子都有妥善的安排,朱元璋让嫡长子朱标做太子将来继承皇帝位,同时也安排了其他诸子做藩王,并都给予了正式的分封,比如皇次子是朱樉封秦王封地在关中西安、三子朱棡的封国是晋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四子朱棣封国是燕在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活到成年的24个儿子都有分封,而且待遇和地位非常丰厚,藩王的俸禄超过万石,即使是官居一品,其年俸也远不及藩王。明朝一品官月俸48石,一年也才576石。与藩王相比简直天差地别。除了待遇好地位也很高,藩王从地位上来看是超品的。即使当朝一品大员见到藩王也要磕头行礼。“凡朝臣奉使至王府,或因使经过见王,并行四拜礼。虽三公、大将军,亦必四拜。王坐受之。”可见藩王地位是很高的。既然有了好出路,大哥的地位又雷打不动,诸皇子也就没必要冒险争夺皇位,没有了争夺战朱标也就坐稳皇位了还是没必要再造反。
而且因为朱标的名分早定,朱标本人又很宽仁对弟弟们都很好,朱元璋对人严苛,皇子面对朱元璋是又敬又怕,一旦犯错都指望大哥帮忙说好话,朱标也爱护诸弟经常帮助犯错的弟弟说好话,所以其他皇子都对朱标这个大哥非常尊敬,跟着大哥混以后很安全没有被剪除的风险,完全没有争储位的心。储位无人来争,朱标还是个稳的。
5.老朱头不求长生
这一点也很重要,一旦老皇帝畏惧死亡求长生,往往就会有很多变态的想法,对太子产生微妙的态度,还是说汉武帝,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父子也是政见不合,汉武帝晚年父子政见不和时,太子畏惧汉武帝主动认错,汉武帝反而经常对太子发怒,觉得太子在敷衍他,觉得太子在盼着他死,反正皇帝死后皇位就是太子的,早晚都是太子说了算,一旦皇帝有这种想法,太子的处境就会非常尴尬,这其实就是皇帝把自己对生老病死的恐惧和无奈都发泄给了自己的继承人,而这种情绪也非常容易被人利用,造成皇帝和太子的矛盾,朱元璋没有这个问题,老朱头一生不求长生有非常健康的生死观,他非常相信朱标是孝顺的,回报朱标谆谆的教导和无限的关爱。
以上几个因素,都说明一个事,朱标的太子地位非常稳固,既然地位稳固就没必要再造反,朱标本身又是宽仁的儒家学子,没动机也没必要做这个高风险的事。
▍➦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真不怕!甚至如果朱标真的造反,朱元璋还能乐呵呵地说:“你小子可以啊!”
朱标被称为历史上最有权利的太子,这可不是后人夸张啊,朱元璋专门在洪武十年下令:一切政事先报给太子处置,然后再报给自己。
并且朱元璋还鼓励朱标参与政务的处理,每天都让朱标和群臣见面商议国事,各个衙门的事务也交给朱标批阅和处理。
可以说,其他的皇帝是生怕太子手中权利太大,而朱元璋偏偏怕朱标手中的权利太小,得不到锻炼啊。
朱标不但权利大,就连朱标身边的班子成员也很强大,李善长是太子少师,徐达是太子少傅,常遇春是太子少保,冯胜是右詹事。朱标的妻子就是常遇春的女儿,而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看看这关系,朱标身后就是两大长胜将军啊。
而朱标为人宽厚仁慈,又是德才兼备,无论是在朱元璋心中,还是满朝大臣心中,朱标都是当仁不让的下一任皇帝,至于朱标造反?哪怕朱标真的拿起了刀,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朱标是要造反啊。
这样说吧,也就是朱标去世的早,不然这皇位铁板钉钉就是朱标的,并且朱元璋很大可能也不会诛杀功臣,朱棣也更不敢造朱标的反。
至于担心自己儿子造反这种事,朱元璋可没想这么多,他一心想的就是如何培养出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至于说权利太大,朱元璋很想反问一句:不给权利,还想让太子锻炼出能力,这可能吗?
▍a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首先,朱元璋对朱标并不是宠溺;其次,朱标要有实力造反,只怕朱元璋高兴还来不及呢!
重视而不宠溺
朱标(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母亲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应该说,朱标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虽说他出生时父亲朱元璋还在艰难地创业(抢地盘)阶段,但毕竟已算得上是一方诸侯,再加上他嫡长子的身份,一出生就成为了将来继承父亲基业的不二人选。
对于自己的接班人,朱元璋对朱标自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厚望,并且倾注巨大心血,重点培养,早在他称吴王时,就将朱标立为了世子,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又立马将朱标册立为了太子,并配备了堪称豪华无比的名师阵容,进行重点培养,文有宋濂、李善长等,武有徐达、常遇春等,自己有时间了,还亲自谆谆教导,到了洪武中后期,甚至还将很大一部分政务直接交给朱标打理决断,以上种种,都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与厚望,很显然,这些体现的并不是宠溺,而是为了打造一个优秀的继承人所付出的努力。
满意又担忧
朱标也确实没令父亲失望,在父亲的着重培养之下,他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个尽显明君气质的储君,对此,朱元璋感到很欣慰,自己的一腔心血总算没有白白付出,他对朱标感到很满意。
当然了,满意归满意,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宝贝儿子还是有所担忧的,而他的担忧正是来自于朱标的性格。
据《明史》记载: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也就是说,朱标是一个天性仁慈的人,正所谓“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有时候,一个人过于仁慈就是一种软弱,而朱元璋的担忧正是源于此。
朱元璋深知,自己这个宝贝儿子是仁慈有余,刚毅不足,这样的性格,在充满尔虞我诈的朝中,是很容易被权臣牵制甚至是欺负的,如果儿子没有自己坚固的班底和足够的实力,他是很难放心将国家交到儿子手中的。因此,到了洪武中后期,他才一方面刻意将大量政务交给朱标处理,只为进一步提升朱标的实力和威望,另一方面又大力剪除开国功臣,为太子消除隐忧,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怎么会担心太子朱标是否有实力造反呢?
结语
综上所述:可怜天下父母心,朱元璋正如天下万千父母一样,对儿子朱标寄予了厚望并大力培养,只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守住并光大家业,可他又深知儿子的缺陷,生怕将来守不住,因此,付诸极大心血,尽可能为儿子创造便利条件,可谓是操碎了心,怎么会担心儿子是否有实力造反呢?毕竟,朱元璋除了是一个皇帝之外,他还是一个父亲,作为父亲,谁不希望儿子强大呢!如果朱标真有造反的实力,估计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