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要60万兵,李信称20万灭楚,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置的?你怎么看?
▍✷王翦要60万兵,李信称20万灭楚,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置的?你怎么看?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他身为四朝元老,秦国历任的多位相国,都对他十分尊重。他与儿子王贲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王翦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信也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将领,与王翦同朝为官。他在灭燕国时立下了大功,后来领兵20万攻打楚国,被楚将项燕打败。后来才换成王翦带兵出征。那么,当初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秦始皇又是如何处置的?
关于灭楚,李信与王翦的意见不同,秦王采纳了李信的意见,王翦告老还乡。
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当中,楚国是他第五个攻打的国家。
虽然楚国在之前与秦国的对峙中,丢失了大片的土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以前“家大业大”,在当时仍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
秦王嬴政很重视这场战争,为此,他将秦国的著名将领全部召集起来商讨作战方案。秦王嬴政问道:“消灭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李信抢先回答:“最多不过20万人。”
嬴政又向王翦询问看法,王翦说:“需要60万,否则不可轻言灭楚。”
60万人几乎达到秦国可以动员的全部兵力。秦王嬴政认为楚国早已没落,不需要这么多的兵力就可拿下。王翦见自己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便请求告老还乡。秦王嬴政批准了他的请求。
李信带兵大败,秦王嬴政非常愤怒,感觉自己之前的决策存在失误。
公元前226年,李信被任命为伐楚总司令,蒙武为副将,领兵20万,大举进攻楚国。
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见秦军气势正盛,便避免与秦军正面交锋,而是把战线拉长,分散秦军的兵力。李信只好左右突击,补给线也拉得很长。李信担心这样下去,迟早要被拖垮。
慎重考虑之后,李信决定后撤。而此时,却遭到楚军的大举反击。项燕所率的楚军占领秦军的两座营垒,斩杀秦国的7名都尉,秦军大败。
李信的大败使得秦王嬴政大为震怒,同时也让秦王认识到楚国虽然已经衰弱,但毕竟地广人多,仍具有一定的实力,并非轻易可灭。
嬴政屈驾去请王翦复出,担起灭楚的大任。王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惨痛的教训使得嬴政明白,看来灭楚一事,还得要王翦出来才行。为了统一大业,秦王嬴政亲自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复出。王翦见秦王嬴政屈尊前来,心里早已明白前线的战况。
秦王嬴政又一次赔礼,诚恳的请他复出,并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意思是李信干得不漂亮,让秦军蒙受耻辱;我也要负主要责任,因为是我不听老将军你的话,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不料,王翦还是推托有病,不愿意重出江湖。王翦其实也有自己的担心。自统一六国以来,王翦与儿子王贲参与了伐赵、攻燕、破魏,功勋远在他人之上。
该有的名誉都有了,功劳越大,权力越大,功高震主,就会令君王猜忌。
这时候秦王斩钉截铁地说:“这事我决定了,将军不必多说。”王翦见嬴政这样说,只好答应,并再次提出:“要想让老将出马,非60万人马不可。”嬴政答应了王翦。
王翦与秦王嬴政同车回到咸阳。出征那天,嬴政送王翦到咸阳城外,辞别时,王翦再次向嬴政提出请求:“请大王多多赏赐田地和财宝,老将想趁现在还能打仗的时候为子孙多求点资产。”秦王听后哈哈大笑,也答应了他。
王翦率大军东进,在出关之时,先后五次派出使者请秦王落实封赏的事情。有的人很不理解,便问他:“将军如此要求封赏,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
王翦回答说:“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部的兵力都交到我的手上,他心里肯定很不安,怕我拥兵造反。我讨取一些田宅作为子孙的家业,是表明我就这点志向,而没有其他野心。这样秦王才能放心啊!”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军抵达前线,取代李信获得指挥全部秦军的大权。
楚王听说以后,下令调动楚国的全部军队交给项燕,抵御秦军。楚国多次向秦军挑战,秦军始终不肯出战。
王翦想的是,秦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而不久前又在楚国吃了败仗,挫伤了士气,所以不易轻易出击。现在最重要的是养精蓄锐,然后伺机而动。
项燕自然也有他的考虑。他深知秦军战斗力强,数量又远超楚军。王翦又是名将,极会用兵,打持久战对楚军并不是件好事,应该趁秦军立足未稳,速战速决,才是上策。
在王翦与项燕的智斗中,王翦以“以逸待劳”把握了主动权,并渐渐形成优势。楚军求战不得,时间一久,斗志松懈。项燕打算率军东撤。王翦见项燕转移部队,抓住时机,乘其不备,下令千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全线出击,穷追不舍,大破楚军主力。
项燕被王翦大军围困,没办法突围,无奈自杀。秦军乘胜追击,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攻取了楚国大部分领土。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军攻入楚国的都城寿春,俘虏楚王,楚国灭亡。楚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县。
我们又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一是说明嬴政的英明。
李信带兵打了败仗,虽然嬴政很生气,但是却没有降罪于他,后来还重用他。果然在之后灭齐的战役中,李信不负重望,立下了赫赫战功。这说明秦王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有着帝王的胸襟与远见。
开始灭楚吃了败仗,嬴政没有妄自菲薄,而是正确估计形势,果断采取应对策略,重新启用王翦带兵。他对王翦说的话,表明他有担当,属下犯了错误,他不是一味怪罪,而是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再者,他知错就改的自觉性,是作为一代君王非常可贵的品质。
而且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嬴政屈尊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他复出,并诚恳地说出自己的过失。这种礼贤下士的作风,也是十分难得的。
嬴政作为一个管理者,能够正确识人、用人,而且出现错误时能诚恳地检讨自己,并及时改正。对于有识之士,能够放下身段,礼贤下士。嬴政能够成为千古一帝,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说明王翦深谙“职场潜规则”,知进退,避锋芒,保全了自己与家人。
王翦深知自己已经功高震主,于是借故告老还乡。在不得已复出时,他深知自己是带着秦王的全部家底,秦王生性多疑,自己一定要让他放下心结。因此他故意强调自己出征为的是多得些田产、财富,让秦王认为自己志向格局只不过如此,再也没有更大的野心,不会对秦王的江山社稷造成威胁。因此秦王才不会忌惮自己,这样,才能护自己及家人周全。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积极进取,并不是前面的风景有多精彩,而是我们已没有退路!
其实现实中也有多少人,不懂得要适时得体地退出。
“激流勇退”“见好就收”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使命。
或许,一个华丽的转身,一个旖旎的背影,更让人怀念与珍惜!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ℭ王翦要60万兵,李信称20万灭楚,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置的?你怎么看?
李信是秦国后期有名的将领,年纪轻轻,作战勇敢,深得秦始皇的信任。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王翦率领主力数十万人进攻漳水、邺城,派李信出兵太原、云中,配合王翦共同包围赵军,一举攻破赵国。
公元前225年,李信率军在易水击破燕国太子丹军队,与王贲一起灭了燕国。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李信在秦王政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李信也越来越自信。再加上秦国在灭亡韩、赵、魏三国的战争中,进行得都很顺利,秦始皇也有轻敌的情绪,所谓骄兵必败。
所以,当秦始皇准备派兵攻打楚国,征求李信的意见时,李信说最多只要二十万人,而问老将王翦时,王翦坚持要六十万人不可。正由于李信的自信,再加上秦始皇赢政的轻敌,才造成了这一次错误的决策,让李信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王翦因意见没有被采信,就借口身体有病,回到家乡频阳休养。
公元前225年,李信率军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秦将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胜利之后,李信更加自信,轻敌冒进,被楚国将领项燕打败,李信率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得知秦军兵败的消息,虽然非常震怒,但还是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轻敌情绪才是这次失败的主因,于是亲自前往频阳,向老将王翦道歉,请求王翦复出领兵伐楚。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军大败楚军,斩杀楚国将军项燕。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俘获楚王,楚国灭亡。
秦始皇在李信攻楚大败后,重新启用王翦,并答应了他要六十万军队的要求,最终灭了楚国。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
其一,秦始皇做决策的思路还是非常清晰的。李信攻楚的失败,本质问题不是李信作战的失败,而是自己轻敌决策的失败,找到了失败的原因,马上改正错误,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请王翦复出,给六十万人部队攻楚。
其二,秦始皇还是有识人之明。李信攻楚兵败,秦始皇并没有就此斩杀李信,而是继续让他带兵,后来在平定齐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李信年轻,作战勇敢,适合局部攻坚,王翦老稳持重,适合统领全局,对此秦始皇看得很清楚,所以很快调整用人方略,用王翦换李信。
其三,秦始皇还是很虚心地接受部下的意见建议的。王翦提出攻楚非要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很快就答应了,并不是因为李信败了,必须用王翦才答应他的条件,而是客观分析了王翦的建议,认为王翦的分析很有道理:楚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如果军队人数不够,就会被淹没在楚国的汪洋大海里,所以才同意派兵六十万军队。
其四,秦始皇还是勇于承认错误。攻楚失败,秦始皇没有将错误归咎于李信的作战不利,也没有将失败的责任怪罪于老将王翦的称病隐退,而是自己承担责任,虽然没有明说,但从他并没有处罚李信,重新启用王翦来看,他其实已经自己承担了攻楚失败的责任。
其五,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国家的重大行动,特别军事行动,高层的决策是最关键的因素,是成攻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次才是战争本身的指挥和兵略。
▍≚王翦要60万兵,李信称20万灭楚,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置的?你怎么看?
李信是秦灭六国时期的秦国的将领,他在伐燕、伐楚、伐齐的战争中都有表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先是灭亡韩国、魏国、赵国,此后秦军陈兵在燕国边境,燕王喜害怕了,而太子丹更是担忧亡国的命运,于是太子丹千方百计的寻找救国的方法,最终他觉得联合匈奴什么的这些方法都太慢,于是他选择让荆轲刺秦,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荆轲身死,刺秦失败。此后秦军大兵压境,把燕国关内的土地全部拿下,燕王喜跑到辽东,最终燕王喜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王嬴政,最后暂时获得苟安于辽东的机会,此后秦军开始全力对付楚国。
秦灭六国形势
楚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本来是具备统一天下的底蕴的,但是在商鞅变法之后,在各国实力此消彼长之间,秦国开始超越楚国,并将楚国远远的甩在身后,特别是秦昭襄王时期,白起攻楚,攻破楚国的郢都,并火烧楚国王陵之后,楚国便开始一蹶不振,虽然后来向东发展灭亡了鲁国、越国,但是楚国已经没有统一天下的本钱了,但是即使如此,楚国仍是一等强国,是秦国最大的敌人。
战国后期的形势图
秦王嬴政还是很重视楚国的,于是他征求老成持重的老将王翦的意见,王翦提出要出动60万秦军才能灭亡楚国,但是60万已经是当时秦国的举国之兵,所以秦王嬴政当然是有顾虑的,嬴政又征求在进攻燕国时变现不错李信的意见,李信表示只需要20万军队即可,由于此前李信的战绩不错,深得嬴政信任,于是嬴政觉得王翦可能是真的老了,于是命令李信带领20万秦军进攻楚国,李信进攻楚国时,开局还是不错的,可是后来碰见了项羽的亲爷爷项燕,被楚军打得大败。丧师辱国,而此后嬴政不得不重新启用王翦带领60万秦军,最终击败项燕灭亡了楚国。
秦王嬴政应该没有严苛对待李信的失败,因为《史记》中记载李信后来参加了对灭亡燕国和齐国的战争。不过对于李信的结局没有交代。
《史记》记载到西汉时期以后,汉武帝手下的名将李广、其儿子李敢、孙子李陵都是李信的后人,可见李信在秦始皇时期应该结局还是不错的,而李家在西汉时期仍旧是武将世家就是一个例证。
▍⇟王翦要60万兵,李信称20万灭楚,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置的?你怎么看?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秦庄襄王之子,中国第一个皇帝。
他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帝。
在统一中国之前,他干掉了吕不韦,根除了祸患。
他派人给吕不韦送去一封书信,信中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却封土洛阳,食邑十万。
你与秦国有何血亲?却号称仲父,妄自尊大。
快带家属滚到西蜀去住!
吕不韦受到这番凌辱,自度免不了一死,于是服毒自尽。
这个故事,表现了秦始皇对待臣子的“杀伐决断”,有些人往往就以此类推一些秦国将军的命运,事实上秦国没有多少严厉处罚败军之将的先例。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开创如此伟业,既有历史大势之必然,也离不开其个人的雄才伟略,以及其精准独到的用人方略。
重用人才,不会因为一两次的败战就处罚大将军。
事实上,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就有重用人才的传统。
秦穆公对百里奚、蹇叔和南余等人委以重任,不以其出身卑贱而弃之,包容其过错,使秦国扩展疆土,国力日盛,奠定了秦国争霸的基业。
很少处罚败军之将,也是秦国的一个传统。
灭楚之战,因为李信的轻敌冒进,有了一波三折的故事
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来去匆匆地走过了很多风云人物,泰始皇就是其中一位。
他从父辈的手中接过了统一六国的接力棒,奋力拼搏。
席卷天下的统一战争
战国末期,秦军攻克燕都蓟城,燕王喜只得逃往辽东。
在此期间,这个王翦连破两国,威震天下。
前225年,赢政开辟两条战线,主力南征伐楚。
据说,秦王政准备进攻楚国的时候,他曾经召集各路将军一起讨论进攻的战略。
他先问大将李信:攻打楚国需多少人马?
李信答道:20万。
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地广人多,依臣估计,非60万人马不可。
秦王觉得王翦毕竟年纪大了,胆量变小了,再加上他父子重兵在握,让人心存疑虑。
所以就派李信、蒙恬率兵20万攻楚,王翦觉得秦王不信任自己,就要求告老还乡了。
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之时,赢政能够主动改正错误,亲自向王翦求救,自驰车马,去给王翦道歉。
说自己寡不用他的计谋,李信果然让秦军受辱。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也就是说,当时王翦已经告老还乡,秦国派李信为大将,率兵20万攻打楚国。
但楚将项燕足智多谋,设下埋伏将李信打败。
秦始皇知道国内的大将没有人比得上王翦,于是强迫他出山。
王翦声称要灭楚国一定要给他60万人,秦始皇灭楚心切,同意了。
王翦率领大军打败了项燕,很快就灭掉了楚国。
可见,秦王是一个心胸宽广、知过即改的君主。
最初,秦王听信李信的夸言,任用他率领20万大军进攻楚国,结果大败而归。
赢政认识到他当时没有听大将王翦的忠告是多么的失策。
他立即亲赴王翦府上承认失误,并恳请王翦再度出山,最终攻灭了楚国。
那么,秦始皇又是如何处置李信呢?
赢政也是一个敢于承当责任的君主,决策是君臣一起探讨,最后皇帝决定,战略错误不是李信一个人的错误,秦始皇没有杀掉李信!
当时王翦已经告老还乡,秦王派李信为大将,率兵20万攻打楚国。
但楚国的项燕这个将军足智多谋,设下埋伏,他将李信打败了。
结果,20万秦军被楚军打得七零八落,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这个时候,本来已经损兵折将,不可能再处罚李信,况且打了败战,也不是李信一个人的错误。
上上下下一大堆的人,所谓法不责众,不杀败军之将的君主,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
况且,出兵讨伐之前,已经有人反对轻敌的战法。
王翦认为楚国是大国,需要60万军队。
秦王不听,王翦才不得已告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带了20万人马到了楚国,不料中了楚将项燕的圈套,被打得落荒而逃,死伤不计其数。
秦王闻报后,这才明白王翦当初的意见有道理。
这个也是没有处罚败军之将的原因。
我认为,不处罚李信,可以解决王翦的后顾之忧
打战本来就是高风险的活动,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遇到失败就处罚败军之将,往往没有什么作用,反而让将军们人人自危,不敢做出大胆的战略决策。
正因为,秦始皇能够容忍失败,才让王翦有了自作主张的勇气和战略预期。
事实上,王翦进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
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策略。
上次秦国战败,可能李信是想要重复自己在燕国的奇迹,带领20万强大的秦军,突入楚国纵深,左右分击,他想很快在楚国中心杀出一片广阔的地域。
他希望楚国的军队也像燕国一样,在他的突然袭击和上下左右穷追猛打下,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然而楚国不是燕国。
燕国国土虽然也很广大,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几百年来,很少受到战争的侵扰,国家军队疏于战事,由此而来的就是燕国军队远不及楚国军队善战且顽强。
相比之下,楚国的国土更为广阔,又经常遭受来自秦国、齐国的威胁,所以楚军的战斗力比燕军强得多。
与此同时,楚地气候变化巨大,秦国士兵难以适应。
秦军长期处于作战状态,疲劳伤病势必增多。
楚国如此广阔,要想以这样的方法占领所有城池,真是漫漫无期。
分析李信攻楚的战略,咱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信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但不是一个睿智的统帅。
有此可见,攻楚的失败,不仅仅是出动20,还是出动60万的问题。
指挥这样宏大的战役,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秦国需要的是一个有思想,有创造性的统帅,而不仅仅是一个指挥攻城略地的普通将军。
分析李信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秦始皇因平定韩、赵、燕、魏等国之后,整体战略上的判断失误。
王翦巧妙的帮助秦始皇回到大战略上来,秦楚之战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战略决战。
总之,因为秦始皇胸怀开阔,没有计较面子问题,主动承当战略责任,始终保持战略的灵活性,他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制的大秦朝。
一起聊一聊秦始皇与王翦和李信的故事!作者|龚柳辉
▍☮王翦要60万兵,李信称20万灭楚,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置的?你怎么看?
李信,一个年轻有为的背锅侠,李信伐楚失败,主要责任归咎于秦始皇,为此秦始皇不惜抹掉了一段历史。
李信伐楚的迷之行为
李信的崛起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燕太子丹,嬴政本来对六国君主很是厚道,比如韩国投降后,韩王被允许留在韩国都城新政。
秦王政二十年,燕太子丹买凶荆轲刺杀嬴政,嬴政迫不得已来了一波风骚走位——秦王绕柱走,这才躲过一劫。
从此以后,嬴政对待六国君主的态度开始转变,燕太子丹这位元凶最终被李信斩杀,首级献于嬴政。
从此以后,嬴政看李信是越看越喜欢。
秦国横扫北方之后,准备南下搬开统一的最后一块大石头——楚国。只要楚国一灭,剩下齐、燕唾手可得。
嬴政问王翦:老将军,如果我们要灭楚的话,需要多少人马?
王翦不假思索:六十万。
嬴政一听,我滴乖乖,要全部家底灭楚?感情你王翦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转头问李信,李信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直接没给王翦留面子:二十万足以。
秦始皇就这样选定了李信作为灭楚的统帅,王翦见嬴政不听自己的,称病回家了。
战争打响前,李信军在颍川集结,李信的作战策略是兵分两路。
一路由蒙恬率领向东南出发,沿汝水两岸向陈邑沿商水进发,一路由李信亲自带领沿汝水以南做迂回运动。
形成剪刀之势,最终剪刀合并,包围楚军。
在战争开始,一切都在李信的计算之内,可在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李信突然调头,进攻大秦属地——鄢陵和郢陈。
这是什么操作?历史上关于这点一片空白,只记载了后续:
荆人(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楚国跟着秦军三天三夜,大破李信军,突破了秦军前线的防御壁垒。
李信兵败后,嬴政请王翦出山: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我后悔没听你的,李信果然不靠谱,你别病了,起来帮我打人吧。
随后王翦出兵六十万,最终灭楚。
李信兵败后,秦始皇并没有处置他,一切官职不变。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处置李信,李信又为何进攻大秦的领地呢?
年轻有为的背锅侠——李信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嬴政虽然抹除了这段历史,但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被保留了下来。
昌平君徙于郢。(李信攻打得郢陈)
昌平君是谁,这个人叫熊启,是曾经大秦的丞相,秦始皇的表叔。
昌平君被秦始皇派去了郢陈,这个地方原来是楚国的,昌平君也是楚国人,秦始皇目的就是楚人治楚地,以防叛乱。
可昌平君带领郢陈和鄢陵两地叛变了,在李信进攻楚国的时候,倒戈相向。
李信的位置被夹在了郢陈和楚国之间。
李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进军方案,一是继续攻楚,二是收复鄢陵和郢陈。
可这两条路线都不是好选择,进攻楚国,粮道被鄢陵和郢陈切断了,大军必然陷入无粮的惨淡局面,还会被昌平君和楚国两面夹击。
调头收复鄢陵和郢陈情况也差不多,也是被两面夹击。
李信选择了第二条路收复鄢陵和郢陈,这是最正确的选择,只可惜,古往今来,被断后路的军队,不可能全身而退。
李信失败了,败在自己人手中,更确切地说,败在秦始皇的人事任命上。
1975年,湖北地区考古挖掘出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书竹简,也证实了昌平君在李信伐楚那一年叛变。
昌平君为何叛变?
1.昌平君是楚国人,秦军灭楚,昌平君不忍自己国家被灭;
2.昌平君脱离了大秦的最高领导圈子,本是丞相,被派到地方,这是降职;
3.秦国之中楚国势力最大的靠山华阳夫人,去世了。
华阳夫人是嬴政父亲子楚的干妈,没有华阳夫人,子楚做不了秦王,华阳夫人是楚国人。
昌平君在这种情况下,才选择反叛。
李信败的冤枉,完全是替嬴政的人事任命背了黑锅。
总结——如何看待这件事
秦始皇表叔昌平君的反叛,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业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以至于删除了昌平君所有的资料,掩盖一切涉及到昌平君的事件。
作为这件事的直接受害人李信,秦始皇并没有因为要维护自己的美名而处置他。
在秦国统一大业已经结束尾声的时候,李信已经变得无足轻重,秦始皇完全可以处死李信,彻底掩盖这件事,毕竟一个打了败仗,让秦国损失惨重的将军,事后能平安无事不被处罚,本身就是一个疑点。
秦始皇其实是一位好皇帝,随他统一的功臣,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全部得以善终,而且没有削弱他们的兵权,仍然让这些将领手握重兵。
后世司马迁和一些史学家,对于黑秦始皇真是不遗余力,可纵观历史,开国功臣,善终的能有几朝?
赵匡胤不是也玩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吗?
李信伐楚兵败这件事,无论放在哪朝,都不可能有比现在的结果好,更多的恐怕就是联同李信一起抹除,让这件事再无任何疑点。
年轻有为的背锅侠李信,配上一统华夏的秦始皇嬴政,也算是一段君臣佳话了,只是委屈了那二十万伐楚的秦国兵卒。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清朝的正式名称是什么?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