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都会在220左右这个年关大规模去世?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都会在220左右这个年关大规模去世?
220年前后历史大事件密集,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夷陵之战。
这期间,很多君主名将谋士去世,其中有和历史大事件相关的,也有正常老死的,也有病死的。
一、先说历史大事件相关的:
蜀国这几年去世的,主要和两次战役相关。
关羽、关平、周仓,甚至刘封、张飞的死都和荆州事件相关。
而马良、冯习、张南、程畿、傅肜、沙摩柯则是战死在夷陵之战,刘备也因为兵败而病死。
而魏国的庞德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关羽所杀,于禁也是由于被俘后身体状况恶化病死的。
二、老死的:
三国乱世,能终老而死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尤其是名人,但还是有,而且还很出名,包括:
程昱,黄初元年(220年)逝世,寿八十;
贾诩,黄初四年(223年)去世,寿七十七;
黄忠,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年过七十。
许靖,蜀汉昭烈帝章武二年(222年)去世,年过七十。
三、剩下的,大多是病死的:
也有个别是被杀的。比如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六月,曹丕遂遣使者至邺城将甄氏赐死;而夏侯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于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
其余的,大多病死,这和当时的医疗条件有关,去世时年纪都不算大。
(一)魏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夏侯惇,曹操死后,魏文帝封其为大将军,几个月后(黄初元年220年),夏侯惇因病去世。
乐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逝世。
张辽,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
曹仁,公元223年(黄初四年)逝世,时年五十六岁。
(二)蜀汉:
刘备,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刘备平定益州后,刘巴归附刘备,为左将军西曹掾,后任尚书令。章武二年(222年)病逝。
马超,公元222年(章武二年)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三)东吴:
蒋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配合孙权讨伐关羽率领水军入沔水,回军途中病逝。
孙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
吕蒙,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年仅四十二岁。
甘宁,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
历史上记载,东汉末年爆发过大瘟疫,大约在公元204年至219年,重灾区是中国长江以北,疾病元凶是伤寒(疑似流行性出血热),当时死亡人数约2000多万,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中也有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四人染病而死。
这场持续多年的大规模瘟疫的爆发,应与长年战乱有关,战死人数太多,尸体不及时处理是很容易爆发瘟疫的。
曹操曾写过一首诗《蒿里行》记录当时的悲惨情景: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三国乱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美好。人如蝼蚁,命如草芥!
(我是六甲番人,请您关注我的头条号。)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都会在220左右这个年关大规模去世?
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避免不了。但在汉末三国时期,人口大量减少,其中战争和人口的迁移流失是重要因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瘟疫。
了解这段历史的友友,可能都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赤壁之战等重大的战役,都是因为瘟疫而撤军。但对瘟疫频繁发生,究竟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可能不一定清楚。
就借题主这个问题,把公元220年前后,发生的瘟疫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至于战争导致的人口死亡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许多战将是因为战争直接死亡,因为这已经不算是隐情,在汉末三国时期,因为战事死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以说是见多不怪。
01
史书记载的汉末三国时期的瘟疫
《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信史,都大量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瘟疫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瘟疫发生的频率有多高。其中的荆州地区就属于重灾区,赤壁之战、吕蒙袭荆州、江陵之战等都有瘟疫发生,众多谋士、名将在此期间病逝,可能就源于此。
曹植在《说疫气》中说道:”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覆族而丧。“说十室九空,并不为过。
在220年前后,曹魏方面曹操、夏侯惇、张辽、于禁、曹仁、乐进、曹彰、程昱、贾诩、王粲、陈琳等;孙吴方面吕蒙、甘宁、鲁肃、蒋钦、凌统等;蜀汉方面刘备、黄忠、马超、法正等人。都在这一时期病亡,一般认为多与瘟疫有关。
曹操从汉中前线刚刚撤军不久就病逝,刘备从夷陵之战败逃回到永安不久驾崩,不能仅仅归结于战败,由于瘟疫染病也是很可能的因素。
看一下,史料记载的瘟疫情况吧。
一,据《资治通鉴》记载,173年、179年、182年、185年,每隔三到五年就发生一次瘟疫,都是在每年的春天正月发生,而且都是大疫。
二,《曹操传》、《先主刘备传》、《孙权传)、《周瑜传》、《诸葛亮传》等都记载了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发生了瘟疫,吏士多有死者,曹操撤军北还。
同年,据《蒋济传》记载,孙权第一次进攻合肥,遇到瘟疫而撤军。
三,《甘宁传》记载,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进攻合肥,遇到瘟疫撤军。
四,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书记载魏王曹操下令说:“去冬天降瘟疫,民有凋伤,军兴於外,垦田损失,吾甚忧之。”
从曹操这个军令中可以看出,216年的冬天就出现了瘟疫。
《司马朗传》记载,此年与夏侯惇、臧霸等一起征伐孙吴,军中遇到大瘟疫。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亲自巡视疫情,派发医药。司马朗不幸染病,同年病逝。
《王粲传》记载,也是在这一年,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五人去世。
五,《孙权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
六,《夏侯渊传》记载,黄初三年(222年),曹丕驾幸宛城,命令夏侯尚与曹真进攻江陵,交战惨烈,久攻不下,再次发生了大瘟疫。据《资治通鉴》记载,223年,发生了大疫,曹丕把全部军队召回。
七,《曹丕传》记载,黄初四年(223年),大司马曹仁病逝,是月大疫。
也就是这一年四月,刘备在永安病逝。
八,在之后的231年、234年、235年、242年、246年、253年、254年又连续的发生瘟疫。
其中,在220年,尽管没有出现瘟疫,但在前后却频繁的发生,许多名将、谋士都在这段时期去世。
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这些瘟疫的推波助澜者。也算是自作孽,不可活。
这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朝廷权贵、世族豪强都不能够幸免于难,普通百姓的境况可想而知。一旦发生瘟疫,百姓没有能力控制、防御,进一步加剧瘟疫的迅速蔓延。
看看这些史料,也就不想多说了。
02
天气变化是瘟疫出现的重要原因
瘟疫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现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但汉末三国时期,瘟疫如此频繁的发生,却是很特殊的事情。
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我国最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总体的气温是一个波动的过程。根据专家的研究,东汉就处于温度较低的时期,全国的气温出现大面积的下降。
由于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对于反常的超低温天气,预防措施不够,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瘟疫频繁爆发。
但这个现象,并非仅仅出现在中国,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英国著名学者韦尔斯在《世界史纲》提到:“也许因为穷奢极欲损伤了元气,汉朝衰落了。在公元二世纪末,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瘟疫使中国的制度崩溃了,这是一场使罗马帝国陷入一百年混乱的瘟疫,汉朝像一棵狂风中的朽木一样倾倒了。”
不管韦尔斯先生把汉朝的衰落和倾倒归结为瘟疫是否正确,但至少说明了,汉朝时期的大瘟疫是全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性。
这是天灾,是自然气候变化引起的,是人力无法抗拒的。
但这不是瘟疫频繁发生的唯一原因,更不应该成为战争的理由。
03
连年战争加剧了瘟疫发生的频率、蔓延的范围和危害。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人口5648万6856人;
到了蜀汉灭亡的263年,蜀汉人口大约94万,曹魏人口443万;
280年,东吴灭亡时,东吴人口是230万。
这样三国时期人口大约在767万,考虑到一些没有户籍、军籍、官吏等统计口径的因素,实际人口可能要多一些,但不会超过一千万。
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的人口就从五千六百多万减少到不足一千万。
这决不能仅仅归罪于瘟疫,其中战乱更是人口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人口到了1616万3863人。
从265年西晋代魏到280年,仅仅过了十五年的时间,人口就翻了一倍,这也可能与统计口径有关,但人口大量的上升,与西晋建立之后,战争频率大幅下降有重大关系。
魏晋南北朝期间是历史上最长的瘟疫爆发阶段,从220年曹魏建国到581年隋朝建立的362年之间,据有关资料统计,发生过76次大规模的瘟疫,平均不到五年就有一次。
因而,西晋时期不可避免的也发生了瘟疫,但人口却在大幅度上升。
由此可见,瘟疫是导致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战乱才是罪魁祸首。
频繁的战乱,导致了人口大面积的死亡,“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大量死亡的人口,无人掩埋,更加导致了瘟疫的频繁发生。
这都是那些所谓的英雄们、谋略过人的谋士们、骁勇无比的战将们的累累功绩。
他们死于非命是罪有应得,无辜的却永远是那些命如蚂蚁的百姓。
回答了这个问题,豹眼心情非常不爽,也希望看到这个回答的友友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三国时期的那些战争,看待那些风云人物。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都会在220左右这个年关大规模去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纷争,战火不断,涌现出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将军,和高深莫测的谋士。曹魏有五子良将,蜀汉有五虎上将,东吴有十二虎臣。然而领很多人疑惑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死在220年左右。据相关资料记载:
曹操方面:曹操220年,夏侯惇220年,夏侯渊219年,张辽221年,于禁221年,曹仁223年,乐进218年,程昱220年,贾诩223年,蜀汉方面:,刘备223年,关羽220年,张飞221年,黄忠220年,马超223年,法正220年,马良222年,傅彤,冯习这些酱油就不说了,孙吴方面:,吕蒙220年,蒋钦219年,甘宁220年。
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人死于这几年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这几年病魔向这些人伸手。曹魏方面,曹操死于头风。曹操的头风很早就得了,赤壁之战犯过一次,汉中之战再次犯病,差点死掉。再后来请华佗医治,因担心华佗图谋不轨而将其斩杀。自此之后,曹操病情每况愈下,不久便逝世。夏侯惇也是死于病逝。曹丕继位不久,夏侯惇因功受赏,封为大将军,220年左右,因病去世。张辽参与逍遥津战役大获全胜,不久后便生病。后来孙权再次袭扰,张辽病情加重,并最终在江都去世。
曹仁参加了濡须口战役,由于战略失误,几乎全军覆没,而不得不撤军。在此之后,抑郁生病,不久便去世,享年五十六岁。乐进与张辽曾一起参与合肥保卫战。建安二十三年,乐进去世,谥日威侯。程昱、贾诩都是有功之臣,曹丕曾有意封程昱为三公,只可惜提前死去,二人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蜀汉方面,马超在投奔刘备后,并不得志,汉中之战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不久后马超便染病,彰武二年(222年),马超不治身亡,享年四十七岁。孙吴方面,吕蒙在斩杀关羽后,便一病不起,也没能有机会享受孙权的封赏。孙权曾多次探望吕蒙,并派人细心照料,只可惜最终也是不治而亡。
其次战争夺取了这些人的生命。曹操与刘备决战汉中,黄忠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这样一位绝世干将死于非命,也相当惋惜。后来关羽率军北伐樊城,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走麦城。在逃亡益州的临沮小道上,被马忠擒获,因拒绝投降,关羽父子均被杀害。张飞因报仇心切,在刘备伐吴初期,因鞭挞士卒,被部下范疆张达杀害。
刘备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兵败于夷陵,这一战蜀汉损失惨重。法正、马良、傅彤冯习等人均惨死于夷陵。而在伐吴之战初期,甘宁也被蜀军杀害。
再次抑郁不得志,生不逢时夺取了他们的生命。刘备夷陵之败后,便退守白帝城,为兄弟报仇不成功,反而损失了更多的兵马将士。就连益州也是命悬一线,刘备之后便万念俱灰,并没有退回益州,最终病逝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李严。
曹魏方面,于禁再投降关羽后,便抑郁不得志。关羽兵败,于禁被吕蒙擒获,投降东吴。后来孙权再次向曹魏称臣,又把于禁送曹丕身边。曹丕因于禁多次投降,对其十分有看法。据三国志记载,曹丕曾在曹操墓中羞辱于禁,之后于禁便一蹶不振,不久后抑郁而终。而这些变故大都发生在220年左右,看似蹊跷,其实也无非是正常的人事变迁。
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名将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都会在220左右这个年关大规模去世?
公元220年,本来就是三国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一个年份。这一年是建安二十五年,也是延康元年。正月魏王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让位,曹丕三让以后受禅称帝,东汉灭亡。汉朝结束,朝代定义上的三国正式开始。
照理这发生在魏国的事和吴国、蜀国应该没有直接关系。然而事实上,正因为有了这一场改朝换元的政局大变,暗流涌至整个天下,220年就格外有了诸多变局。
以220年为中心,这左右几年里去世的名将谋士中,魏国方面有曹操、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曹仁、庞德、程昱、贾诩;蜀汉方面则有刘备、关羽、张飞、黄忠、马超、法正、马良;孙吴方面有吕蒙、甘宁。
早不出219年,最晚也只是223年,这些名字都是耳熟能详的人物,何以如此?
220年的改元以前的219年是个重要的铺垫。这一年,曹操和刘备决战汉中,驻守定军山时大败,由此曹操北退,刘备势力增长达到顶峰。这一场败仗中夏侯渊战死,也断送了曹操有生之年统一蜀吴之地的信念。汉中角逐的落幕,也给曹操这一生奏响了尾音。而同年的荆楚地带,正因为刘胜曹败,驻守荆州的关羽也趁势对曹操动了手,于禁自此沦为战俘再不得志,在蜀吴辗转两年后回到魏国皆受讥讽嘲笑,以此郁郁而终;庞德更是直接被关羽斩了。
孙吴政权不能坐视局面失控,否则就有灭国之险。所以关羽攻曹的时候,吕蒙白衣渡江占领荆州,攻杀关羽、关平等一干蜀将。然而讨伐关羽回程途中,蒋钦病死。所以这一年的战事带走了夏侯渊、庞德、关羽、蒋钦,而且还为接下来埋下了种种伏笔。
220年,曹操逝世以后没几个月,他最忠实的将领夏侯惇也去世了。而因为关羽被吴国吕蒙所斩杀,荆州丢失,吴蜀两家必定会闹上一通。
张飞在关羽之后不久就死了,马超本不受重用,汉中战后便缠绵病榻,黄忠、法正也于同年去世,所以都没能阻止和在这场战争中帮助刘备,以至刘备在攻打东吴的时候遭遇惨败,战败后不久就去世了;碰巧的是,甘宁据说也死于夷陵之战。吕蒙于220年在斩杀关羽不久以后就去世了,他的死颇为突然,多有阴谋论认为他是因为在江陵之战中居功至伟,而孙权不希望再有一个周瑜、鲁肃似的人物以大都督的身份辖制皇权。
但毕竟曹魏又成为了最强的一方,吴蜀还是要联合。所以刘备死后,吴国与魏国之间又多有摩擦,222年,向曹魏称臣的孙权复叛,同年张辽染病,死于孙吴倾袭,不久223年曹仁与孙吴进行濡须口之战,惨败,不久去世。
程昱、贾诩虽然也是在这几年里去世的,但这两人去世时一个八十岁一个七十七岁,都是有经世之智的人,在曹魏诸多纷争中明哲保身,死时功誉加族,可算是这诸多被历史拉下舞台的人物当中格外明智从容的存在。
可见,这诸雄陨落的年代里发生的一切并非毫无章法,而是历史抽丝剥茧,循着人事天意的暗流而为前三国时代拉上大幕。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都会在220左右这个年关大规模去世?
三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一向被津津乐道,就是因为名将谋士之间的博弈太过精彩。这期间大小战役无数,留下了许多计谋和故事,也成就了诸多名将的威名和谋士的智名。令人诧异的是,很多谋士名将都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左右逝世,这其中又有何隐情呢?
诸多名将谋士早年便追随魏蜀吴三家主公,如今年事已高,常年南征北战积累的症状也随之爆发。刘备和曹操都是白手起家,在天下大乱时趁机起义。当时他们尚且年轻,又无甚根基,因而追随他们的人大多是没有背景却有抱负的年轻人。曹魏阵营中,夏侯惇是在曹操起兵时追随他的,谋士程昱也很早就为曹操出谋划策了。至于蜀汉阵营,刘备的两个义弟是在还未起事时便结交的,赵云跟随他的时间也较早。其实,蜀魏的这些得力干将很多都年纪相仿。曹操与刘备皆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左右去世,追随他们的老臣其实也已经年迈,此时去世算是寿终正寝。
当时恰逢新老统治者交替之际,三足鼎立局势并不稳定,三国皆想扩大地盘,因而战争比较频繁。赤壁之战后,看似三国之间大局已定,其实冲突并未减少。单就荆州而言,孙权一直对此地虎视眈眈。此地又距汉献帝所在的许地极近,对曹魏政权构成威胁。因而魏吴联合逼得关羽败走麦城,荆州也落入孙权之手。刘备紧接着发起的夷陵之战,看似是为关羽报仇,其实说到底也是蜀吴的地盘之争。刘备收复汉室的目标尚未完成,曹操一统中原的夙愿也未达成,但是两人已经年近古稀。在这种情况下,彼此对战无疑会更多,在作战中死去的名将谋士也不在少数。
新任君主继位,毕竟资质尚浅,难免有人怀不臣之心,刘禅及曹丕都处理掉一批不为己用的名将谋士。曹丕与曹植有立嗣之争,他继承大统后,便对曹植的支持者进行清算。丁仪、丁廙兄弟二人便被曹丕所杀害。除此之外,曹丕还对数易其主的于禁进行羞辱,使于禁郁结而亡。刘禅登基后,蜀汉内部同样比较混乱,心怀异心者不在少数。朱褒、高定等人起兵谋反,诸葛亮前去平定叛乱,杀死不少将领谋士。
瘟疫横行,又没有可以遏制的治疗之法,使得很多名将谋士染疫后不治身亡。建安二十二年(217)的瘟疫爆发,难以抑制。曹丕与曹植皆描述过这场瘟疫,有的豪门贵族之人都难逃一死。建安七子中,有五人在瘟疫中丧生。这场瘟疫持续数年,据说,吕蒙也死于这场瘟疫。在此之前,吕蒙还参与过攻打关羽的战役,说明身体尚算康健,不足一年,便突发疾病而死,确实有可能染上瘟疫。
实际上,名将、谋士的死亡大多是顺应自然,并无隐情在内。诸侯纷争的年代已经过去,在乱世而生的英雄们自然也就随之逝去,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