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陶谦发起诸侯第二次同盟,为何没能成功?
▍↶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陶谦发起诸侯第二次同盟,为何没能成功?
很多人只知道袁绍、曹操这些人参与的第一次讨董联盟,却不知道史书上记载了由朱儁、陶谦等人组织的第二次讨董联盟,甚至讨李傕联盟的事。
第一次讨董联盟破裂
早在第一次讨董联盟破裂之前,孙坚就带兵击败董卓、吕布,攻入雒阳,随后河南尹朱儁,也就是孙坚的老乡,老同事,就选择了脱离董卓阵营,与孙坚联合,筹划继续进攻三辅,挥兵长安。
【朱儁画像】
在这个节骨眼上,袁绍得了冀州,偏偏又做起拆盟友台的事:他派扬州会稽人周㬂去夺取豫州。而在之前,豫州刺史孔伷逝世,袁术是让孙坚领了豫州的。
这等于是说,袁绍向袁术示威:我才是盟主,我说了算!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第一次讨董联盟破裂:孙坚撤出雒阳,和袁术一同去攻打周㬂。
所以,镇守雒阳的只剩下了朱儁孤军一人,朱儁势单力薄,在这个时候也选择了放弃雒阳,前往荆州投奔袁术。
朱儁主导的第二次讨董联盟
长安朝廷(董卓)派杨懿担任河南尹,接管雒阳一带,朱儁在袁术的支持下,北上雒阳,赶走了杨懿。
然而雒阳一带早已残破不堪,朱儁认为无法防守,便将主力屯于相对于比较容易防守的中牟县一带,以此对抗长安。
这个时间点已经是初平二年末了(191年),袁绍和袁术兄弟两边阵营已经打的天昏地暗,什么匡扶朝廷了,什么灭门之仇了,统统都不要了!
袁术是不可能再给朱儁更多的兵力,袁绍那边更是想都不要想的,所以朱儁为了重拾起反董大旗,决定联络关东其他诸侯来支持自己。
朱儁的努力得到了徐州刺史陶谦的相应,按照《朱儁传》的记载,陶谦给朱儁增援了三千兵,其他地方官员也稍稍提供了一些援助,仅此而已。
【陶谦的影视形象】
另外,陶谦还上书表奏朱儁为车骑将军。这就是第二次反董联盟。
其实,早在去年,第一次反董联军建立之时,盟主袁绍就宣称自己担任车骑将军,陶谦此举,本质上就是否定袁绍的盟主地位,把反董联军的重心转移到袁术这边来。
因为陶谦亲近袁术,反对袁绍。同样的,朱儁也是得益于袁术。
《后汉书·朱儁传》:(朱)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董)卓。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儁行车骑将军。
陶谦主导的讨李傕同盟
董卓听闻朱儁占据中牟,反抗自己,于是派出李傕、郭汜率领主力军讨伐朱儁,朱儁迎战,被击败,于是占据关隘,不敢再出击。
按照《董卓传》记载,李傕、郭汜率军绕过朱儁,攻入陈留、颍川一带,烧杀劫掠。据说蔡邕的女儿蔡琰就是在此时被匈奴人劫走了(如果蔡琰描述无误,说明匈奴的流亡军也参与了李傕的军队)。
蔡琰诗节选: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就在关东百姓一片哀嚎声中,董卓在长安却被王允、吕布合谋刺杀,李傕等人闻讯,连忙撤军。随后,李傕等人用贾诩的计谋,攻入长安城,诛杀王允,重新掌握了政权。
【电视剧《新三国》中,王允被俘。】
在王允短暂掌控朝廷的那一个多月里,王允也曾派出使者前往关东宣布:董卓灭亡,希望关东诸侯放弃武力割据,重归朝廷。
然而局势骤变,李傕当政后,又派出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为使者,安抚关东。陶谦这些人不愿意拥护李傕,于是提出让朱儁担任太师,组织起讨李傕同盟。
按照《朱儁传》的记载,陶谦组建联盟的奏章如下:
徐州刺史陶谦、前杨州刺史周干、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敢言之行车骑将军、河南尹莫府:国家既遭董卓,重以李傕、郭汜之祸,幼主劫执,忠良残敝,长安隔绝,不知吉凶。是以临官尹人,搢绅有识,莫不忧惧,以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济祸乱!自起兵已来,于兹三年,州郡转相顾望,未有奋击之功,而互争私变,更相疑惑。谦等并共咨诹,议消国难。佥曰:“将军君侯,既文且武,应运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颙颙。”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咸阳,多持资粮,足支半岁,谨同心腹,委之元帅。
其实,这些人都是徐州周边的地方官员,甚至是投奔在陶谦处避难的名士,不是实力弱小就是徒有虚名,根本没有挥兵西进长安的军事实力。
此时的孙坚已经战死在襄阳城外,袁术与刘表酣战,河北那边,袁绍则与公孙瓒打的不可开交。
所谓的讨李傕同盟,不过是陶谦的一厢情愿罢了。
【李傕游戏形象】
在长安朝廷,李傕采用贾诩的计谋,招安朱儁。朱儁手上,一边是陶谦拥护自己讨伐李傕的奏章,一边是李傕用朝廷名号下达给自己的任命诏书,他审时度势,决定放弃抵抗,入朝看看李傕到底有什么能力控制朝廷。
——如此一来,这次“讨李傕同盟”被贾诩用计谋兵不血刃地分化解散了。
剩下的陶谦也是孤掌难鸣,第二年,陶谦也派使者赵昱、王朗前往长安朝廷表示忠心,李傕也不计前嫌,大方赏赐:陶谦被提高为徐州牧,封候拜将,赵昱、王朗也同时拜为太守。
▍☝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陶谦发起诸侯第二次同盟,为何没能成功?
董卓乱政时,关东诸侯曾有两次起兵讨伐董卓,第一次讨伐董卓的发起人不是曹操,而是东郡太守桥瑁。
《三国志 武帝纪》注引《英雄记》: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东郡太守桥瑁假作京城三公的文书传到各个州郡,陈说董卓的罪恶与逼迫,希望发动义兵,解救国难,一时之间,关东诸侯群起而讨伐董卓。
参与第一次讨伐董卓的关东诸侯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
诸侯讨伐董卓
讨伐董卓的一共是十三路诸侯,三国演义说是十八路诸侯,那是虚构的,真实的历史上就只有十三路诸侯,其中长沙太守孙坚是依附于后将军袁术的。
在关东诸侯与董卓一共打了三仗,在北路,董卓大败河内太守王匡,一战几乎消灭了王匡的精锐部队;在中路,曹操被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徐荣打得全军桥梁,曹操本人差一点阵亡,幸亏曹洪把马让给了曹操;在南路,孙坚首先被徐荣打败,然后孙坚打败了吕布与胡轸的联军,最后孙坚又打败了亲自断后的董卓,还打败了断后的吕布,杀进了洛阳。
虽然孙坚取得了胜利,但在战略上来看,关东联军并没有打败董卓,董卓安全地带着自己的主力军队、汉献帝以及数百万洛阳居民迁到了长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十三路诸侯联合起来打不过董卓呢?
董卓
1、兵力原因
来比较一下董卓与关东联军的兵力情况,董卓最初带到京城的军队是三千人,后来兼并了何进、袁绍、何苗、曹操、丁原、袁术的军队,控制了京城所有的禁军,根据后来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就收拢了十余万军队来看,董卓控制的军队总数量应该是十多万人。
《三国志 董卓传》: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
那么十三路关东诸侯联军有多少兵力呢?先说曹操,曹操在卫兹的协助下,在陈留一共招了五千人,当时的曹操还不是朝廷命官,利用家财就能招五千人,那么朝廷任命的太守、刺史、州牧手中的兵力都不会少于五千人,就算每路诸侯带了五千人,那十三路诸侯一共有65000人。
关东诸侯的兵力合起来其实不如董卓,兵力不足也是关东诸侯不敢讨伐董卓的原因,他们只敢响应,而不敢真枪真刀地与董卓打仗。
孙坚是唯一打败董卓的人
2、十三路诸侯是乌合之众,不团结。
虽然关东诸侯看起来很多,有十三路之多,但实际上真正与董卓军队作战的只有三路诸侯,分别是:河内太守王匡、奋武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其他的诸侯因为私心都在保存实力、作壁上观。
道理很简单,跟董卓作战是要消耗自己的实力的,曹操散尽家财招了五千人,仅仅一场战斗就全军覆没,这是实实在在的损失,看到曹操的失败,其他诸侯更不愿意与董卓交战了,为此曹操还专门对其他诸侯说了一翻话。
曹操说:我们义军是诛杀叛乱的,现各路兵马都已会合,诸位还在疑虑什么呢?如果董卓先前获知函谷关以东起兵的消息,倚仗天子的威势,占据洛阳一带的险要地方,派兵东进控制天下,尽管他的行动是不道义的,对我们来说仍然是很大的忧患。如今他烧毁宫殿,挟持天子西迁,天下惊恐,百姓不知依靠什么人,这正是天意要使他灭亡的契机。一战就能安定天下,机会不可失去。
曹操
但是其他诸侯并没有响应曹操,不仅没有响应,其他诸侯反而在窝里斗,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不和,刘岱杀死了桥瑁,让王肱出任东郡太守,渤海太守袁绍盯着冀州牧韩馥的地盘,一心想要吞并冀州,河内太守王匡杀死自己的妹夫胡母班,胡母班的家人则与曹操联合杀死王匡。
内部的极度不团结,再加上各路诸侯都怀着私心,导致声势大,实际讨伐行为少,并没有对董卓造成任何实际的威胁。
3、关东联军战斗力不如董卓军队。
董卓手下的军队主要有两支,一支是董卓自己带来的凉州兵,这支军队常年在西北边陲之地与胡人作战,战斗力较强,东汉与羌人、氐人朝廷了上面的战争,西部边界一直就是时叛进降,所以凉州兵的战斗力强。
董卓手下军队战斗力强
另一支是京城的禁卫军,也就是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这是汉朝直辖的精锐中央军,但凡有重要作战需求,北军五校都是主力,比如平定黄巾军的战斗,东汉主力就是北军五校,其战斗力超强,不亚于凉州兵。
相对而言,十三路诸侯所带的兵都是地方的郡县兵,这些军队缺少锻炼与实战,同样也缺少装备,很多都是临时招来的,比如曹操手下五千人全部是从陈留郡临时招来的,然后稍微训练一下就投入战场了,缺少作战经验和装备,战斗力明显不如凉州兵与北军五校,打不过也是正常的。
其实讨伐董卓还有第二次,这一次是代理车骑将军朱儁与徐州刺史陶谦发起的,朱儁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平定黄巾军的三大功臣之一,他本来在董卓进入京城后归属董卓,董卓迁都长安后,留朱儁守洛阳。
朱儁
朱儁害怕董卓伤害自己,于是弃官逃到了荆州,董卓又派出杨懿为河南尹,驻守洛阳,朱儁则率军回到洛阳赶走了杨懿,然后朱儁驻守在河南中牟县,并且再次传信给各个州郡,召请军队讨伐董卓。
第二次讨伐董卓是由朱儁发起的,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关东诸侯大多数都没有来,徐州刺史陶谦派来了三千精兵,但是陶谦本人没有来,其他州郡也派了一些兵来,但是这一次,无论是兵力还是声势还不如第一次,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这一次。
陶谦上表奏朱儁代理车骑将军,领导关东联军对抗董卓,董卓听说后,派出校尉李傕与郭汜率领数万人到河南对付朱儁,双方发生战争,朱儁被击败,到了第二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与郭汜在贾诩的劝说下,集结董卓旧部杀向长安,在路上聚集了十多万人,最终攻破了长安城,打败了吕布,杀死了王允,控制了汉献帝,这是后话了。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形势图
李傕与郭汜控制朝廷后,用皇帝的命令召朱儁入朝担任太仆,朱儁无奈,只得听从命令,放弃了手中的兵权,回到了长安,第二次反对董卓的联军也失败了,那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兵力较少。
朱儁留守洛阳最多不过数千兵力,陶谦给了三千精兵,再加上其他州郡的兵力,朱儁手中最多只有一万余人,而李傕与郭汜手中至少有数万人,朱儁在兵力处于弱势,打不过是正常的。
2、战斗力不如凉州兵与京城禁军。
朱儁虽然是名将,但是手中的兵太少,将领也少,战斗力也不如凉州兵,朱儁的兵是各个州郡拼凑起来的杂牌军,本来战斗力就不强,又是临时拼凑的,各部队之间缺少默契,而李傕与郭汜手中的军队是凉州兵与北军五校的混合体,战斗力强,而且兵多将广,朱儁打不过李傕、郭汜是正常的。
▍﹪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陶谦发起诸侯第二次同盟,为何没能成功?
个人观点,与诸位切磋:
第一,人微言轻之故。体弱力微休负重,身微言轻不劝人。由于名望地位影响力皆小,其号召响应者必少;
第二,打铁先要自身硬。他自己的军力、物力、能力都不突出,很难服众,大家担心跟他干没有好下场。
▍✣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陶谦发起诸侯第二次同盟,为何没能成功?
因为缺了一个人——朱儁。
初平元年,以袁绍为首的诸侯联军兵伐董卓。气势滔天。然而好景不长,各路诸侯,各个心怀鬼胎,不能长期合作。不到一年时间,诸侯联军解散。
此后一年,即初平二年。曾因平叛黄巾军而名动天下的朱儁邀请各个州郡再次讨伐董卓。然而仅有个别州郡意思意思的支持了下他,唯有陶谦很积极,给了朱儁三千人的部队。
之后又过一年,及初平三年。董卓被杀,李傕和郭汜祸乱长安。陶谦认为出兵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他也学袁绍一样,联合了另一批诸侯,准备出兵长安,营救天子。因朱儁德高望重,众人一起推举他为领头羊。
但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李傕这边有鼎鼎大名的谋士贾诩。贾诩出了一条毒计。擒贼先擒王,把闹事的这伙人的头头搞定,其他渣渣也就起不了什么风浪了。因为他们把控朝廷。于是他们就以天子的名义出了份公文,邀请朱儁来长安当大官。
朱儁手下的弟兄们一听,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傻子才去呢。和陶谦他们合作,打到长安才是王道呢。 但是忠言逆耳,朱儁不听大伙的建议。他觉得自己多牛逼的。李傕郭汜互相看不顺眼,他去长安利用他们的隔阂,把握好机会,可以把他们全部除掉。哪里还需要大费周章,和别人群殴过去呢?
于是他把联军总司令的帽子一丢,胸怀匡护汉室的雄心壮志,来到了长安。李傕他们言而有信,给了他个太仆的高官做。
但是雄心满满的朱儁,很快就被现实泼了一盆凉水。李傕和郭汜果然互相看不顺眼,而且发生了严重的火拼。郭汜把一干朝廷大臣劫持了。这其中就有朱儁。这把朱儁气得呀,气呀气的,就气死了。
其实在朱儁赴京任命的那一刻,由陶谦发起组建的第二次诸侯联军就已经宣告破产了。不知道朱儁临时之前,是否会怀念那个明朗的日子,陶谦找到他,对他说:老总,带上我们,去长安把天子救出来。
▍⇍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陶谦发起诸侯第二次同盟,为何没能成功?
当时西凉军在长安尚有十余万之众,陶谦知道不是对手,不过是借着朱儁的名义进行一把风险投资,主要是为了扩张势力。结果朱儁被一纸征召去当卧底,陶谦没了名头只好纳贡称臣。
陶谦的算盘
讨伐李傕郭汜一事在《演义》里是没有的,而历史上的陶谦又跟《演义》里的宽厚长者形象不一样。他不是什么善茬,靠着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早年北宫伯玉为首的羌胡起兵进犯,汉灵帝派皇甫嵩镇压,陶谦随同出征,被封为扬武都尉,此行虽然记载不多,但叛军溃败,陶谦肯定获得不少战功。三年后,陶谦到徐州担任刺史镇压黄巾军,显然朝廷看重了陶谦统军方面的才能。
188年,陶谦初来乍到,联系地方亡命之徒臧霸、孙观为将,一同平定了境内的起义,在徐州站稳了脚跟,和后来的刘表只身赴荆州、平定乱局相似。虽然与一些名将相比不算什么,但至少证明陶谦有些手段。
讨董联盟是190年,陶谦不知是继续整顿内部、掌握局面,还是对讨伐董卓一事不抱期望,并没有举兵参加。不过事后,关东联盟也因为董卓西迁长安、刘岱杀桥瑁等事,瓦解成了各路军阀的混战。
191年,朱儁反抗董卓,在中牟县屯兵号召天下诸侯再次讨伐董卓,关东诸侯大部分都忙着互相打架、没有理会。可陶谦这次动了,派了三千兵马前往支援。
第二年,董卓被王允、吕布用计杀掉,陶谦更激动了,应该是看到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赶紧拉上一帮境内外的琅邪国、东海国、彭城国、北海国、沛国的国相、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等人助阵,共同奉朱儁为太师讨伐李郭两人。
如果朱儁、陶谦等人讨伐有功、迎回天子,必定是大功一件,不过以当时西凉军和朱儁、陶谦的实力对比看,西凉军攻下长安时有十余万,朱儁这边人马绝不会比他们多,陶谦应该是不指望能讨伐成功,主要目的还是趁势向周边扩张势力。
比如上面的北海国、沛国、汝南、泰山都不是徐州的地盘,但都听从陶谦的建议参与讨伐,说明陶谦是这几个地方的实际掌控者。加上后来和自称天子的阙宣一起举兵占领泰山郡的其他城池,多忠心汉室真不好说。
所以,陶谦的讨伐算盘,不过是借着朱儁的名头拉起一帮人,参与一下风险投资,主要是方便自己向西边扩张势力。
朱儁的考虑
第二次同盟虽说是陶谦拉着一帮人参与,但名义上的核心是朱儁。按理说,朱儁应该带着这些聚集的兵马和李郭两人干一架。但朱儁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接受了天子的征召,这份征召其实是李傕借皇帝之手下达的,出自太尉周忠、尚书贾诩的计策。
朱儁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他认为天子征诏必须听从,西凉军都是奸乱小人,平庸之辈,时间一长就会发生内乱,到时起事必定大事可成。说到底,朱儁对自己的队伍能否打败西凉军、攻克长安没有把握。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李郭两人掌权后,借着皇帝的命令,对多人进行了安抚。比如屠灭董卓宗族的皇甫嵩,不仅没诛杀、一点事也没有,还改任车骑将军、太尉;任命马日磾、赵岐出使关东,刘表纳贡加封荆州牧;和董卓有杀子之仇的周忠(周瑜的堂叔),被加封为太尉。
这些让朱儁觉得去长安没有性命之忧,而且比外部攻克长安、迎回天子更容易一些,所以朱儁表面听从天子诏令,实际是在长安等待时机,就前去担任太仆一职。
没了名义上的领头人,陶谦也没了理由,于是赶紧派赵昱向朝廷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李郭两人就加封陶谦为徐州牧,加安东将军,封溧阳侯,陶谦欣然接受。他的手下赵昱从别驾升官为广陵郡太守,王朗从治中从事升官为会稽郡太守。可怜朱儁到死都没等到机会,在李郭之乱中,被郭汜导致发怒而死。
所以,这第二次发起的诸侯同盟就胎死腹中,毕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还不如第一次。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