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赤壁之战”描写的极为精彩。不过,《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际上赤壁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分为“赤壁初战”和“火烧乌林”两部分。简单叙述一下这场战争的过程吧。
曹军南下,刘琮投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之后,开始讲战略中心转向南方。他一方面积极在邺凿玄武池用来训练水军,另一方面抽调张辽、于禁、乐进等军队向南移动,积极准备南征。同时,令马腾及家属迁居至邺以为人质,以减轻西北压力。(局势大致如下图)
同年七月,曹操开始挥军南下。八月,荆州刘表病逝,刘琮继任荆州牧。九月,曹操率军滴答新野,刘琮投降曹操。
驻军于樊城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后,无奈之下只得放弃樊城南逃。曹操率军抵达襄阳后,得知刘备已经逃走,于是率军五千前往追击,双方在长坂坡展开激战,刘备丢妻弃子慌忙逃窜,曹操俘获大量人马辎重,后追至当阳桥,由于张飞拆毁桥梁,这才停止追击。后曹操抵达江陵,大肆封赏功臣。
孙刘联合,周瑜出兵
江东方面,在得知曹操南下后,孙权派遣鲁肃前往探查虚实,却得知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则已经向南撤退。鲁肃找到刘备后,劝说其与孙吴联盟,刘备同意后进驻樊口。
曹操从江陵出发后,诸葛亮与鲁肃前往江东见孙权,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孙权。孙权于是和大臣们商量对策,此时曹操战书也送达了东吴,东吴官员却大多主降,只有鲁肃主战。在鲁肃的劝说下,孙权召回了周瑜,在周瑜的劝说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与曹操一战。
于是,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自带领万余人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
同年十二月,孙刘两军合军一处,逆水而上,抵达赤壁,赤壁之战爆发。
赤壁初战,火烧乌林
赤壁之战的过程其实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赤壁之战,二是火烧乌林。
赤壁初战:曹操一方由于大多是北军,不识水性,水师主要以荆州水军为主,于是曹操将军队分为水陆两军。中央水军沿江而下,而陆军则分南北两岸,与水军一同行动。
孙刘联军抵达赤壁后,与曹军相遇,此时曹军内部瘟疫横行,而新编水军及归附的荆州水军又协调不力,军队战斗力不强,因而被周瑜打败。曹操无奈之下,只得将军队“引次江北”,与北岸的陆军汇合,将战船停靠在北岸乌林一侧,一边操练水军,一边等待良机。
周瑜也知道曹操的主力其实是陆军,因而在击败曹军水师后并未追击,而是将战船停靠在南岸赤壁一侧,与曹操隔江对峙。
火烧乌林:曹操为了应对北地将士不习水战的问题,于是将舰船首尾相接,这样人马行于船上便如履平地了,他陆军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出来。
在得知曹操将战船连接起来后,周瑜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于是,东吴方面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易燃之物,又浇上火油,外面裹上帷幕,上插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
之后,黄盖送信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当时东南风急,黄盖于是率领船队驶向北岸,在距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时,十艘快船同时点火,火船顿时像箭一样射入曹军舰队,风助火势,曹操舰队顿时燃起大火,甚至蔓延到了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
赤壁之战后续
曹军动向:曹操大军被一把火烧了个灰头土脸,周瑜则率领精锐战士紧追不舍,曹军行伍混乱、士气全无,顿时被杀伤大半。曹操率领残余人马从华容道撤退,周瑜、刘备则率军水陆并进,紧追不舍。
曹操回到江陵后,害怕由于赤壁失利而导致后院起火,连忙独自返回北方,留曹仁、徐晃继续留守南郡,文聘驻守江夏,后又派乐进守襄阳,满宠守当阳。
东吴动向:曹军战败后,孙权亲率大军向北进攻合肥,却因中计退兵。周瑜则率军与驻守江陵的曹仁隔江对峙,另遣甘宁攻向夷陵,曹仁则同时分兵围攻,甘宁求救于周瑜。周瑜于是和吕蒙前往营救,以凌统断后。甘宁之围被解后,东吴军队围攻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却反被曹仁两次突入包围圈救出。
之后,周瑜与曹仁多次大战,周瑜更是亲自跨马上阵,却被流失射中右肋,身受重伤,于是退军。
刘备动向: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上表请封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则南下谋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并以诸葛亮总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赤壁之战后,荆州一分为三,曹操、孙权、刘备各占一部,而其中以刘备占地最广。(如上图)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而《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其实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而“连环计”也并未发生,蒋干被派去说服周瑜发生在赤壁之战后;至于“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则是虚构的。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孙权故意阴周瑜?为什么只给他3万军队去打赤壁
赤壁之战孙权为什么只给周瑜三万军队抗曹?
【萨沙讲史堂第二百七十六期】(历史系列第113讲)
本文作者为珀尔修斯之弓,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赤壁之战是三国前期一场重要战役,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了北来的强大曹军。不过,面对二十多万曹军,孙权为什么只给了周瑜三万军队呢?难道是孙权估计因周瑜?听萨沙说一说吧。
《三国演义》和《江表传》都提到了曹操占领荆州后,向孙权下书示威,宣称麾下水步军八十万。周瑜则推算曹操从北方带来十五六万军队,收降荆州军队七八万,合计二十多万,八十万是虚张声势。周瑜向孙权请战,声称有五万精锐军队就可以抗击曹军。孙权交给他了三万军队,加上刘备在夏口收拢之前战败逃散残兵和关羽水军合计一万人,另外还有江夏刘琦手下一万人。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可以投入五万军队对抗曹军约二十三万军队,双方对比达到非常悬殊的1:4.5。
从史书记载,孙权并没有在后期继续增兵。是东吴无力增兵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孙权的江东六郡八十八县,领地户口百万,养兵十万。除去各地驻守必须留下的少量军队,可以调动参与抗曹的军队应该有八万。为什么只给周瑜三万军队呢?
这就要分析:当时的战争态势和东吴的整体战略了。赤壁之战,发生在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和江夏(今武汉江夏区)之间的蒲圻(今湖北赤壁市)。整个战争都发生在荆州境内,并没有波及到东吴领地。孙权派周瑜率军前出赤壁,和夏口刘备联合与曹操作战,自己率领五万大军驻守在鄱阳湖口的柴桑(今江西九江市),扼守在长江南岸从荆州进入东吴的唯一陆上通道。
这样一来,周瑜刘备如果在赤壁战胜曹军,孙权可以做出多种选择,一是向赤壁江陵方向增兵追击曹操收取荆州;二是渡江向淮南用兵,夺取淮南重镇合肥,并以此为基地窥伺徐州。
如果周瑜刘备在赤壁战败,孙权依旧保有东吴,五万大军扼守柴桑重镇,依托长江和鄱阳湖阻击曹军,无论后面是战是和,孙权都有足够的资本和曹操周旋,可谓立于不败之地。说到底,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境外作战,不是面临直接威胁江东根本的灭国之战,所以孙权和周瑜都不会轻易投入举国兵力和曹操作战的。
周瑜原来的要求是精兵五万,为什么孙权只给周瑜三万呢?
这就涉及军队集结和粮草船只装备辎重问题。东吴十万军队分别驻扎在六郡各地,急切之间能够集结并且配齐粮草船只战具辎重,前出赤壁作战的只有三万人。孙权也许诺后续会继续征发军队,多多运输粮草,作周瑜的后援。
曹军高达二十三万,连益州刘璋都在曹操取得荆州后接受征召,派了部分军队前来荆州助战。但曹军要分兵驻守北起新野南到江陵,东至江夏,西及夷陵的荆州北部地区。能够用于赤壁战役的,也就十五六万军队。
真正能够进行水战的,只有七八万荆州降军中的水军部队。荆州水军人数,和周瑜的三万军队数量相差不多。刘表去世前,刚刚被孙权攻破江夏,斩杀黄祖,后面又随刘琮不战而降,军心沮丧。原刘表的军队面对东吴军队缺乏信心,战力相对低下。
在赤壁,曹军虽然有近十万北方步军。从中原远来荆湖之地,水土不服,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大规模疫病。有人考证说是血吸虫病。加上长时间远征作战,士卒疲敝,人心思归,军队战斗力下降明显。
周瑜以三万精于水战的军队,隔江对抗十五六万不善于水战的曹军,加上夏口刘备的辅助侧击,双方兵力对比1:3,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赤壁之战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周瑜和黄盖用诈降计火烧曹军战船,并延烧岸上连营。曹军被烧死溺毙,不可计数。孙刘联军趁着赤壁曹军兵败溃散、疫病流行大举追击,收复了荆州大部,曹操兵败返回许都。
赤壁之战,应该是曹操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败仗。孙权也趁机率军攻打淮南的合肥和九江当涂,但攻城一个多月,也没能攻克合肥,只能灰溜溜的撤军。刘备则借机夺取江南四郡,又从孙权那里借来了南郡。孙权只得到了半个江夏郡,但终究遏制了曹操咄咄逼人的一统天下之势,中国也从此进入三国鼎立时代。
【萨沙讲史堂第二百七十六期】(历史系列第113讲)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孙刘联盟,天下三分”的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接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后方地区,一时间成为当时历史舞台上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
然而,对于素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雄心大志的曹操来说,统一北方地区,只能算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伟目标,是扫平所有的割据势力,实现“天下混一”的理想。于是他便积极从事南下江南的战争准备:在邺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并派人到凉州(今甘肃)授马腾为卫尉予以拉拢,以避免南下作战时侧后受到威胁。一切就绪后,曹操紧擂战鼓,兴起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地区杀奔而来。
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是立国三世的东吴孙权政权,他据有扬州六郡。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当时战乱较少。而北方人的南迁又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东吴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军事上,孙权拥有精兵数万,有周瑜、程普、黄盖等著名将领,内部团结,加上据有长江天险,因而使它成为曹操吞并天下的主要障碍。南方另一个主要割据势力是荆州的刘表。他基本上采取了维持现状的政策,但他年老多病,处事懦弱,其子刘琦和刘琮又因争夺继承权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政权并不稳固。
至于刘备,在当时还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他原来依附袁绍,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
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但刘备素号“枭雄”,志在“匡复汉室”,所以就趁着这一机会扩充军队、网罗人材。他这时拥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
之地,如占据了它,既能够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区,又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窝窝囊囊的刘表于8月因病一命呜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刘琮更不争气,他让曹操的兵威吓破了胆,未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令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
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今湖北当阳)
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仅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一线。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曹操踌躇满志,轻敌自大,企图乘胜顺流东下,占领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权势力。尽管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可是曹操哪里听得进去。
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两股势力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的共同命运,终于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
早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东吴即曾打算夺占荆州与曹操对峙。刘表死后,孙权又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去侦察情况。鲁肃抵江陵时,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向南撤退。鲁肃当机立断,即在当阳长坂坡会见刘备,说明联合抗曹的意向。处于困境的刘备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派诸葛亮随同鲁肃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刘备最近虽兵败长坂坡,但是尚拥有水陆2万余众的实力。曹操虽然兵多势众,但经长途跋涉,连续作战,非常疲惫,就像一支飞到尽头的箭镞,它的力量连一层薄薄的绸子也穿不透了。
何况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这种形势下,只要孙、刘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击破曹军,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孙权对他的这番精辟分析深表赞同。
可是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着反对抵抗、主张投降的势力。
长史张昭等人为曹军的声势所慑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势众,又挟新定荆州之胜,势不可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东吴难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张昭是东吴的重臣,颇具影响,他这样的态度,使得孙权感到左右为难。这时鲁肃就竭力密劝孙权召回东吴军事主帅周瑜商讨对策。
周谕奉召从鄱阳赶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样主张坚决抗御曹操。他以为:曹操虽已统一北方,但其后方并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的割据,对曹操侧后是潜在的重大威胁。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而同吴军进行水上较量,这是舍长就短。加上时值初冬,马乏饲料,北方部队远来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之大忌,曹操贸然东下,失败不可避免。紧接着,周瑜又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兵力。
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尔后继续挺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优势,但毕竟是力量弱小,要打败强大的曹军谈何容易!可是,机遇总是喜欢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弱者孙、刘一边。这中间的关键,就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们能够比较敌我优劣长短,善于捕捉战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乘隙蹈虚,欺敌误敌,因风放火,以火助攻。
当时曹军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长江的风浪把他们颠簸得口吐黄水,苦不堪言。于是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相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
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先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并与曹操事先约定了投降的时间。曹操不知是计,欣然容允。届时,黄盖率蒙冲(一种用于快速突击的小船)、斗舰数十艘,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伪装,插上旌旗,同时预备快船系挂在大船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然后扬帆出发。当时,江上正猛刮着东南风,战船航速很快,迅速向曹军阵地接近。曹军望见江上船来,均以为这是黄盖如约前来投降,皆“延颈观望”,丝毫不加戒备。
黄盖在距曹军1公里地处,遂下令各船同时点火。一时间“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直冲曹军战船。而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分散不开,移动不得,顿时便成了一片火海。这时,风还是一个劲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烧到了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鬼哭狼嚎、溃不成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在长江南岸的孙、刘主力舰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势穷力蹩,被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仓皇撤退,行至云梦时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风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以草垫路,才使得骑兵得以通过。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死伤累累。孙、刘联军乘胜水陆并进,穷追猛打,扩大战果,一直追击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内)。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到北方。
这场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孙权、刘备方面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赤壁之战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曹操势力不复再有南下的力量;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刘备乘机获取立足之地,势力日益壮大,三国鼎立的形势就此造成。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两大集团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筹划与灵活的作战指导:第一,在敌强我弱,分则俱亡,合则势强形势下,精诚合作,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形成一股可以与曹军抗衡的力量。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针对曹操骄傲轻敌,舍长用短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欺敌诈降,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战方针,乘敌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击。第三,在实施火攻袭击成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率领主力舰队横渡长江,乘敌混乱不堪之际,奋勇打击曹军,奠定胜局。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夺取荆州。
反观曹操,虽然他久历戎行,战绩辉煌,但在赤壁之战中却屡犯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一是轻敌冒进,率意开战;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在作战部署上又犯连结战船的错误;四是对敌手可能实施火攻的情况茫昧无知,轻信诈降,疏于戒备,终于导致了可悲的失败。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可能是这样的…….
公元208前,曹操携统一北方之余威,剑指荆州,军事方面部署了大军以“宛、叶而间行轻进”作为烟雾弹,自己则亲率精骑长途奔袭,为防止江东插手,还特意给孙权去了封信: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信的内容一则体现了曹军的神速,很快占领了荆州郡治江陵,迫使刘琮投降,同时还透露了“恩威并施”的意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出兵,解决了荆州事务后,不日将到江东地界,和孙权一起打野,联络一下感情,因为曹孙两家属于姻亲,曹操的侄女嫁给了孙权弟弟孙匡,曹操之子曹彰又娶了孙权的侄女。
曹操
曹操想吃荆州这块肥肉,孙权也想。事实上,刘表因背上生疽而亡后,孙权便派出鲁肃以吊唁为名探听荆州的虚实。只不过,鲁肃前脚刚走,江东便收到了荆州投降的消息,而曹操大有顺江东下之势。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势,江东就主和、主战分为了两派:
主和派 只是从军事力量着眼,认为曹操本就强大,又如虎添翼地得到荆州的水军,实在不宜硬抗;
主和派匆匆赶来的周瑜却认为,80万人马完全是曹操的“咋呼”,而曹军多为北方人,不善水战不说,而且还可能因水土不服削弱战斗力,冬季粮草供应又是成问题,此外,马超、韩遂还在关西虎视眈眈。
孙权确实想染指荆州,无奈没有一副“好牙口”,周瑜的分析只是让其更加倾向了主战,但荆州局势不明,不得不慎之又慎,让周瑜返回了夏口积极备战的同时,自己坐镇柴桑,也唯有等鲁肃回来再做定夺。
而鲁肃刚到夏口就得知荆州投降的消息,等到了南郡又遇到灰头土脸的刘备。不是鲁肃腿脚慢,是曹操的兵贵神速。本已占领荆州郡治江陵的曹操,完全可以渡过长江接收以南的土地,这不是当年青梅煮酒的一幕仍记忆犹新嘛,怎么能放任刘备与刘琦勾连而掌握荆州的水军呢?
于是本已打定“联刘抗曹”的鲁肃当机立断将结盟一事和盘托出,如同丧家之犬的刘备自然喜出望外,旋而派出诸葛亮出使江东,最终在鲁肃、诸葛亮的一唱一和下,孙权坚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
这便定下了基调,所谓的赤壁之战是一场遭遇战,并不是一场大战役,但凡是大战役都得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酝酿,赤壁之战的时间则事出突然。其次,大战役的发生地一般都选在具有战略价值的地方,赤壁之战的发生地选在赤壁则是偶然。为什么这么说呢?
荆州东临孙权,北靠曹操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刘表的兵力部署,将陆军部署于新野一带对付曹操,将水军部署于夏口一带对付孙权。所以,周瑜向孙权表决心后返回的是夏口,即江东研判夏口将是抗击曹操的第一战场,此后孙刘结成联盟后,江东的水军才逆江而上与刘备汇合,与顺江而下的曹操在赤壁遭遇。
再就是从双方兵力规模来看,也称不上是一场大战役。孙刘联盟落下实锤后,孙权略表歉意地对周瑜说: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说的是仓促之间难以集结5万人的军队,3万人是没有问题的,保证了后续的兵员能跟上的以及饭管够,任装。以江东的面积,只要时间充裕,组成一支5万甚至更多的部队不成问题,奈何事态紧急,加上刘备刘琦的2万人,孙刘联军约为5万人。
而曹营,沿着宛、叶大道行进的大部队是个幌子,真正直插荆州,占领荆州钱粮军械储备基地江陵的是曹操率领的“一日一夜行三百里”5千精骑兵,连身处荆州的刘备都没预料到,只能仓皇南逃,为此曹操又丢下辎重去追刘备,大部队这才到哪。
难道曹操不会让投降的荆州军队参战吗?上述提及刘表的布防属于外强中干,重点在新野、夏口一带,地处荆州腹地的江陵,自然不可能部署了数量众多的军队。再说了荆州军队刚刚投降,尚未进行洗脑和整编,让这样一支部队上战场,很容易造成哗变,睿智的阿瞒断然不会。
在如此仓促的背景之下,双方在赤壁遭遇,实力处于下风的曹操战败,退至乌林,打算等后续的大部队,但取得局部优势的孙刘联军又岂能让阿瞒缓过劲来。利用曹军不善水战,将战船拴在一起的弱点,黄盖献计用火攻打败了曹操。
此外,还可以从一些细节,侧面反映出赤壁之战并不是一场大战役:
战后,主将周瑜没有晋升、献计火烧赤壁的黄盖仅升为中郎将(中下级军官)、另一主将程普此后数次立功才提拔为零陵太守,要知道孙权可不是项羽;再者真要大败曹军,伤及曹操的“元气”,孙刘联军何不打铁趁热,进军襄阳,继而反攻许昌,恢复汉室江山呢?
曹操手下可谓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也是经历过官渡大型战役考验的,怎么谋臣突然“焉了”?也不见许褚、张辽、张郃等人的身影;时隔三年后,曹操大军西征张鲁,使得益州的张松颇为震撼,对主子刘璋说:“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果曹操真受重创,一则很难三年内恢复元气远征,其次威信必然受损,张松也就不可能说了;
有人将赤壁之战作为三国时代的分水岭,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路、西凉的马超、韩遂表示不服,即便这些货实力弱于魏、蜀、吴,事实上,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是在夷陵之战前后。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的发生事发突然,无论是曹操一方还是孙刘联盟,均在没有充分准备下,仓促上阵,在谁也没有预料到的赤壁上演的一场小规模遭遇战,战争结果是孙权扩大了地盘,刘备有了托身之所,挫败了曹操的锐气。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谢谢邀请!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经典战例,经过小说《三国演义》妙笔生花的阐发,更使得这场战役变得尽人皆知。
不过,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和《三国演义》描写的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大战存在极大的差别,以下略作叙述,仅供参考。
《三国志》《三国演义》版本
按照正史《三国志》的记载,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即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当年,消灭了袁术、吕布、袁绍等山东群雄后的曹操,挥师南下意图吞并荆州,进而又直接威胁到东吴军阀的江夏。由此,荆州军事集团残存的刘备、刘琮势力联合东吴抗曹。双方军队在赤壁江段隔江对抗,当年冬季,东吴将领黄盖伪装归降,乘着东南风大作,带领船舰火攻曹营,曹军的船舶因为停泊过于密集,加之处于顶风位置,一时难以散开,纷纷起火燃烧,大火甚至还蔓延到岸上的曹军营地。
跟随在黄盖舰队之后,周瑜率领的大队船舰跟进出击,另外又派出刘备、关羽等军,登陆北岸截击曹操陆营。最终曹操感到大势已去,下令撤退,途中将聚泊在巴丘一带的大批舰船自行焚毁。曹操军选择了退往江陵的捷径,即横穿云梦大泽的华容道,进入云梦泽后,遭遇大雾,加上道路泥泞,行走艰难,无奈之下命令士兵伐薪草垫路,骑兵终于得以脱险,但是很多步兵遭遇人马踩踏,或陷在沼泽中,死伤甚重。
据此,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并没有铁锁连舟,只是船舶停泊过密。而曹操军的主力,则几乎全军覆没。这一版本也就是《三国演义》艺术塑造的原型。
《汉末英雄传》版本
相对《三国志》中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还有另外一个不太受到重视,而且很多细节截然不同的史料版本。名列建安七子的汉末著名才子王粲,著有一部《汉末英雄记》,以传记体记述了大量汉末三国的故事,也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中提到的赤壁大战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并吞荆州。当大军推进至长江边时,意图从赤壁段江面渡江,跨击江南。此时,一个重要的技术难题出现了,即数万大军过江,必须要有足够的船只载运,《汉末英雄记》记载当时曹军“无船”。左思右想后,决定就近取材,当地缺乏树木,于是便砍伐当地盛产的竹子,制做成竹排水寨。大片竹排联成的水寨,既可以屯扎军队,而且赤壁段江面本就不宽,也可以用于渡江。
北岸曹军建造大量竹排的情况,很快引起江东的注意,借着曹军“未及渡”的关键时刻,周瑜决定抢先发起攻击。一个冬日的夜晚,周瑜派出由上百艘走舸快船组成的舰队,每艘用50人划桨,共载运数千兵士,借着夜幕掩护,快速划向北岸的曹军竹排水寨,抵近后投掷火炬纵火,“火燃即回船速去”,曹军的数千竹排付之一炬。冲天的火光映红了大江,失去渡江工具的曹操,于是沮丧“夜走”,军队主力并没有大的折损。
数千人火烧竹排的行动,规模上与《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广为流传的赤壁大战故事相去甚远,然而《汉末英雄记》实际上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作者王粲早年依附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时,曾劝刘琮归降,后被曹操重用,任命为丞相掾,赐关内侯爵位,本人就是赤壁大战的亲历者。鉴于《三国志》对于赤壁大战的叙述,多侧重于事件谋划等方面,缺乏战事细节的资料,尤其是曹军方面的资料。出自曹营的王粲站在江北一方的视角,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
据此,赤壁之战是一场规模有限,以少胜多的偷袭战。
------------------
推荐阅读:
公安侦查阶段取保候审6个月,派出所说案件没有报送检察院,这是否还会有事?有什么依据?
你是因为某个观点而支持某人,还是因为支持某人而支持他的观点?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