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战役,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战役,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挺进大别山,是军事上的一个奇迹。
很多人在看解放战争的时候,觉得挺进大别山将当时中原大地上实力最强劲的一支野战军,拖垮、拖瘦, 军队主力从最初的14万,到出大别山的7万人,损失不可谓不小,所以很多人单从数字上就将挺进大别山作为一个失败的战例。
这些都是没有从战略上进行考虑,或者不能通晓当时中国的解放形势,而产生的错误观念。解放战争进行的第二个年头,国民党在全面进攻失败之后,改为重点进攻,而关内最重要的地区是山东和陕西,这两个革命根据地在国民党的进攻之下,不断的压缩。到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占延安,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辗转陕北的大山之中。山东野战军在国民党南北夹击之下,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战略迂回空间逐步被压缩。
此时的延安和山东都面临比较艰难的情况,比军事更困难的是经济。由于解放战争初期都是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虽然我党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为战略目标,但是战争持续在解放区进行,解放区本来面积小,加上战争对经济的压力就更加大了,很多根据地都面临吃饭难的问题。
面对战略被动的情况,毛主席决定打破这一被动的局面,蒋介石应该不会想到,当毛主席在陕西的山沟沟里面转悠的时候,他已经想到了如何打破这一被动局面的高招。毛主席这次将目光集中在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得中原这的天下,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又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
中原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北枕黄河,南临长江,东起运河,西迄汉水。占领中原就可南扼长江,东摄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蒋介石南京政权,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敏锐的发现了国民党的咽喉,既薄弱又重要,这个区域就是中原,而要立足中原,就需要到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大别山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伤心之地,解放战争开端就是由此爆发,当时国民党调集30万之众,围剿我中原野战军的6人,最后中原野战军被迫撤出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区到大别山又千里之遥,若是南下大别山,就需要跨越国民党控制的区域,而且要与数个国民党集团军擦肩而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行动。
毛主席将这一重担交给了晋冀鲁豫野战军,也是后来的“刘邓”大军。刘伯承元帅知晓毛主席的意图之后,认真的研究了南下大别山的军事路线,他深知这是一次极为冒险的军事行动,也是一个收益巨大的军事行动。作为我军的高级指战员,刘帅深感此行的责任重大,若少有不慎,则不仅仅是十几万将士的性命,更有可能整个解放战争都会受到影响。因为此次南下毕竟是太凶险了、太凶险了。
这也是我军主力第一次跳出外围作战,是属于没有后方支持,没有伤员安置、没有弹药补给等等,是一个尖锐的矛,锋利,但是易脆。面对这样的情况,毛主席也对进入大别山又过三种前途估计:一是没有到达大别山,被打回来了;二是到达了大别山,站不住脚,被打回来了;三是到了大别山,也站住了脚。
毛主席一向是一个“自信人生两百年”的人,在他的人生中很少出现这样的悲观估计,从这也可以想象到挺进大别山的困难。刘邓二位首长同样对大军的生存产生了担忧,但是在1947年6月的一个晚上,当刘邓首长收到毛主席从陕西发来的一份电报,上面写着“陕北已由为困难”的字样,看到这些,二位首长没有犹豫,开始了南下挺进大别山的征程。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天险,强渡黄河。而后刘帅命令部队在黄河虚晃一枪,声东击西,搞得蒋介石昏头转向。之后刘邓率领大军南下,甩开了在后面的国军,等到国民党醒悟的时候,刘邓早已大踏步南下了。
从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开始行动;11日,越过陇海路;17日,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4日,渡过汝河;27日,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淮河。开启了大别山的新征程。
刘邓大军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突破了敌人的数道封锁线,安全的到达了大别山。大别山的形式比预计的更加严峻,当时桂系统治大别山,对辖区内实行了严格的压迫政策,使得我军进入之后,很难建立根据地,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刘邓大军的努力下,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挺进大别山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反攻,也是经济和政治上分反攻,它将战争引向了敌占区,减轻了陕西和山东的压力,同时减少了解放区的战争,使解放区的经济的到缓解,从政治上也开启了反攻的号角,给了国民党很大的震撼。
“挺进大别山”从战略上是变被动为主动,是战略反攻的开始,是毛主席高超战略思想的体现。从战术上,“挺进大别山”是我军在这段时间唯一一次成功的大兵团外线作战,是在没有后方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大胜仗。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上都可以称之为奇迹。
▍┽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战役,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天下已定蜀未定,天下未乱蜀先乱”,巴山蜀水,自古天险,抗战八年四川和重庆始终未破,得以成为抵抗日寇侵略的政治经济中心。而解放战争后期第二野战军的席卷大西南,几乎是教科书一般的经典战例,国民党军队试图构建的“大西南堡垒”和90万部队,居然被50万解放军一举荡平,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战役的歼敌最高记录,无与伦比。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第三、第二和第四野战军约170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注意这三个野战军的进军位置,是陈粟的三野在左,渡江后直取浙赣及淞沪地区;刘邓第二野战军在中,攻击目标从表面看是江西、湖南及远方的广东地区;林彪第四野战军在最右侧,以盘踞在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为作战对象。
而实际上,第二野战军还担负着秘密西进,从湘西直插川东进而解放大西南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军队在四川的布防与抗战时期类似,主要在两个方向,其一是拱卫川北的“陕甘边区绥署主任”胡宗南所部(西安已经丢了),其二是防守鄂西和川东南的“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所部,这两位黄埔一期生已经成为蒋介石最后可以倚仗的嫡系。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判定解放军必然从川北发动进攻,因此胡宗南的防区成为重点。
宋希濂根据形势也同意这一判断,但对防守四川信心不足,企图联合胡宗南先逃滇西,遭到蒋介石严斥,从战争结果看,貌似宋希濂是对的。
(胡宗南剧照)
为了掩护第二野战军的秘密进军,解放军各部进行了南北两个方向的战略佯动,在西北地区,第一野战军发起“扶眉战役”,打垮了胡宗南与“马家军”的联合部队,胡宗南率残部退入秦岭、大巴山防线,兵力只剩下14个军16万人,贺龙随即赶到前线,亲率第十八兵团周士第部10万大军不断佯攻胡宗南,造成要夺取川北和陕南的假象。
在中南地区,第四野战军发动“宜沙战役”,将宋希濂的部队(8个军10万人)从鄂西的宜昌等地彻底赶了出去,同时割裂了该部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
(宋希濂剧照)
四野仅留下第47军监视退往川东南的宋希濂兵团,主力则大踏步南下寻歼白崇禧的桂系部队,摆出一付对宋希濂不理不睬的态度,国军上下更坚信贺龙麾下才是进川主力。然而刘邓大军以陈赓第四兵团伪装主力继续南下,野司指挥杨勇第第五兵团从江西上饶秘密开进湘西,陈锡联第三兵团也由郑州集结南下,在四野的身后隐蔽西进,完成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布局。
1949年11月1日,第二野战军突然发动川黔作战,以第三兵团两个军及转隶刘邓指挥的四野第42军、47军、第50军和湖北军区部队组成左右两个集团,一榔头砸向毫无准备的宋希濂所部;以第五兵团附第10军迅猛杀入贵州,然后马不停蹄调头向北攻击,完成了对重庆的三面包围。宋希濂惨败于川东,12月19日在大渡河畔被俘,增援而来的罗广文兵团亦被打垮。
(宋希濂被活捉)
蒋介石为保卫重庆,下令胡宗南部队放弃秦岭和大巴山防线入川,解放军第十八兵团随即跟踪追击进入川北,国民党军队已经是顾此失彼,11月30日重庆解放,所有国民党残余部队全部退往成都平原,四川南北两个大门洞开,云南卢汉起义后,四川敌人已无处可逃。
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国民党部队开始了争先恐后的“起义大潮”,随着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四川军阀的起义,紧接着是罗广文兵团起义、郭汝瑰兵团起义、赵子立兵团起义、孙元良兵团起义(孙本人逃走),而胡宗南部署完“成都决战”后离开部队擅自飞往西昌,又造成所部裴昌会兵团起义、李振兵团起义,西南国军已是兵败如山倒。
胡宗南最后的残部被歼后,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西南战役结束,刘邓首长指挥的所有部队为:二野6个军、四野3个军、部分地方部队,加上贺龙率领的一野3个军大约50万人马。
总计消灭国民党军队10个兵团部、49个军、133个师共计93万余人(其中起义40万人),完成了中国战争史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彻底解放大西南,堪称军事奇迹。
▍≎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战役,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万里长征真奇迹,主席伟大世代传!
仅看如下一组数字,长征便无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不仅是最伟大的军事奇迹,而且是最伟大的革命奇迹、意志奇迹。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统计过,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整整两年时间里,中央红军辗转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突破10个军阀的重重包围,进行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高级干部430余人,击溃国军数十万人,行程2万5千里,平均每天行军71里,实现了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万里长征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深远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
强渡乌江。
1935年1月,在朱德总司令指挥下,红军强渡乌江江界河渡口成功,占领遵义,赢得宝贵的休整时间,为遵义会议召开创造良好条件。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会议开始确立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至3月,毛主席指挥红军在近3个月内6次反复穿越3条河流,转战川贵滇3省,将国军数十万重兵玩弄于股掌之中,堪称史上空前绝后的战役奇迹。
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毛主席指挥红军一部到处绕圈子,牵制敌人主力,红军主力靠着7只小船在7天7夜内悄然渡江,当敌人追兵赶到时,红军早已毁船封江,逃出生天。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毛主席指挥红军在四川越西强渡大渡河。红军18勇士一马当先,飞舟强渡,一举跨越天险;红军接着又组织22名敢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踩着危险的铁索,硬生生夺下封锁严密的泸定桥,堪称军事史上的战斗奇迹。
翻雪山。
1935年6月,毛主席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红二方面军由于进军时间晚,翻越了玉龙雪山等20多座雪山;红四方面军最早进入雪山,在雪山停留时间最长,累计翻越雪山超过20次。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茫茫雪山上!
过草地。
1935年8月,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艰苦跋涉过草地。这个草地名为草地,实则是高原湿地,泥潭沼泽,到处都是陷阱,像一群猛兽,时刻择人而噬。在这个充满死亡陷阱的草地上,红军三大主力牺牲了近2万人,但仍挡不住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万里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人类史上难以超越的最伟大奇迹!长征精神永不过时,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战役,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1948年10月14日,林彪下令对锦州发起总攻,仅仅用了30个小时,锦州的城门就被攻破。林彪问被俘的范汉杰;对于攻打锦州有何看法?范汉杰答道:打锦州这一步棋,非雄才大略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 ,如果把锦州比作一条扁担的话,那么一头挑的就是东北,一头挑的就是华北,现在扁担断了。全国的解放形势也就明朗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锦州之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奇迹,它关乎着整个辽沈战役(东北战场)的成败,而东北战场的成败则关乎着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我们的是幸运的。因为在此之前毛泽东与林彪,蒋介石与卫立煌都曾因为锦州的去留问题产生过严重的分歧。幸运的是毛泽东与林彪率先达成了统一,促成了锦州之战的战果。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答锦州之战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1948年初,当解放战争的脚步大踏步前进之时,毛泽东却对东北战场的形势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倘若蒋介石放弃东北,挥师入关,就会对全国的解放进程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为东北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特殊性,这是我国领土向东北方向延伸出来的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华北地区接洽的仅仅是一片走廊般的狭长地带。辽东湾则处于这片狭长的地带中。让这个被称为“鸡形国土”的颈部最窄处不足300公里,从战场的态势来看。东北地区地大物博,物资丰富,但是如果这个关键部位一旦被占领。整个东北的大门就会被关上。到那时,整个东北,华北甚至于全国战场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确切的讲就是谁掌握了东北这扇大门的开关,谁就占据了战场主动权。双方都把目光聚焦于此时,这片狭长的区域就显得令人各位瞩目。
无独有偶,美国人也看出了东北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性,因为这一片地区和苏联接壤。从长远的战略目光看,东北是美国在远东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美国期盼借助东北与苏联在此形成对峙状态,以便更好的分割中国的利益。在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就大肆蛊惑蒋介石出兵东北。并派出大量军舰和飞机向这一地区运送国民党军。目的就是为了将解放军赶走。
但是,随着国民党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蒋介石对于东北的统治已经每况愈下。尤其是在1948年初,林彪率东北野战军取得连续大捷后。美国对于东北地区的军事较量发生了徒然转变,并建议蒋介石主动放弃东北,将部队全部撤回关内。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东北地区的国军有被分割歼灭的危险,美国的驻华顾问给上峰的报告上说:“在满洲,几个重要城市依旧处于被包围中,而自山东经海路运到葫芦岛的那支装备精灵,作战勇猛的援军,又一直无法打通该港与沈阳地区的陆地交通。一切的物资补给和武器弹药均依靠空中运输,其部队因为防御作战的需求,物资和弹药以日渐枯竭,如果不及时撤退,局势将发生重大转变“。
其次,美国已经无力承担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日常消耗和物资补给了,美国的军事顾问给五角大楼的报告中说:“深信国民党军继续在此地坚守的徒劳的,这些城市的军民的日常开销都依赖于空运,而中国民航的运输能力总和已接近饱和,但仍不能满足需求,这与我方利益是不符的,我建议立即撤退。”
应该说,美国顾问的这一建议是极具战略性的,但是对于解放军和毛泽东来说,蒋介石一旦采纳此建议从东北撤军,那么解放战争的进程将大大受阻。因为,尽管蒋介石在东北地区的作战受到严重打击,但是,蒋介石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北的五大集团中国,仍属中原和东北两个军事集团的兵力最多,装备最优。如果蒋介石将部队全部撤回关内,这势必会增加国民党军在华北和中原地区的作战力量。而且,这种增加意味着巨大作战集团的战略移动。必会对中原战场的形势产生严重影响,给长江以北战场带来不可估量的军事压力.
深知问题严重性的毛泽东于1948年2月7日,给林彪发电,要求林彪从全国的解放形势思考,力争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予以各个歼灭。如果我军尚不具备足够的力量阻止其撤退,应在其撤退后将其控制在锦州、承德、北平、天津四角极其重点地区,并打通津浦路北段,断其给养,使其士气低落。当然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国民党军死守东北部退的可能性,此概率较小,但也要做充分准备.
毛泽东的作战意图清晰明了,在冬季攻势结束之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目的不以攻占大城市和巩固现有据点为主,而是要从松花江方向南下,迅速插到锦州,承德一线。彻底堵住国军从东北撤至华北的道路,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予以逐个歼灭。但是林彪并未领会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对于攻打锦州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犹豫,一直拿不定注意,为此,双方虽不至于产生“争执”,但意见不同争论是肯定的。无独有偶,关于东北国民党军的境况,蒋介石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柔寡断。
首先蒋介石的部队在东北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他的几十万大军被分割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区域内。而且长春到沈阳,沈阳到北平,沈阳到大连的运输通道全部被切断。几十万人是生活物资全部依赖于空运。官兵为此产生了严重的畏战情绪。
再有国民党军的部队想来矛盾重重,地方部队和嫡系部队互相掣肘,使坏是常有的事情,这也使许多国军显露出了投诚的意图,从军事上来讲,东北地区的部队已经失去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只能选择固守。
最重要的是现在民怨鼎沸,由于长时间的封锁和战乱,沈阳的各大工业几乎全部停产,这导致了物价飞涨,大多数人吃饭都成了困难。国军统治下的东北已满目疮痍。基于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东北地区的决战时机已完成成熟。而林彪虽然认同毛泽东国民党军歼灭于东北的战术构想,但他却坚持要先打长春,并表示在十天半月之余即可解决战斗。
很显然,率先攻打长春与毛泽东的战略构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因为攻打长春极可能会产生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打下长春之后。蒋介石会因此卸下一个沉重的包袱,从而加速了他从东北撤退的决心,但是林彪又表示他能在十天半月左右拿下长春,便同意的林彪的作战计划。
同时电令东北局和林彪: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计划,但你们提出先打锦州的顾虑被不完全符合时机,我之所以同意你们先打长春,是因为长春相对于他处更利于作战,但并不表示攻打他处就存在困难。你们所提到的打沈阳附近的苦难,打山海关锦州之路段的困难,以及入关之后面临的困难,有些只是你们假想的困难,事实也不一定就是如此。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遇到一些苦难,尤其是长春久攻不下时。因此,你们内部干部要统一口径,强调目前的状况打长春更为有利,但不应该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东北局上下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但是长春之战并未像林彪设想的那样顺利进行,东北野战军“十天半月左右”拿下长春的计划落空,刹那间东北的局势突然变得渺茫起来,5月29日,林彪致电军委和毛泽东,提出将“拿下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及一部分兵力久困长围,在其撤退的途中予以歼灭,然后我军主力运动至热南承德、古北口一线作战;或者主力仍坚守于长春,沈阳一线,以部分兵力进行围困,待时机成熟时,再对长春发起总攻。
攻击长春不成,何时再行作战,攻打锦州计划落空,关门的设想还怎样去实现?可见毛泽东此时心里的感受,而且林彪和东北局给出的时间十分的模糊,待时机成熟?什么时候是成熟的时机呢,这恰恰是毛泽东最担心的,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对于东北的局势做出重大调整的话,那么东北的局势就会变得更加困难的。此前诸多的部署也就全部落空了。
而此刻,粟裕在中原战场上已经连战连捷,东北战场上却安静的吓人,但我们是幸运的,因为蒋介石并没有采纳美国顾问从东北撤军的意见。他决心“力保东北”原因有三,首先蒋介石再次当选了大总统吗,东北是工业重镇,是国家力量的象征。如果东北丢了,那么他总统的颜面何在,他怎么向数万国军高层交代。这对自己的政治声誉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其次,蒋介石害怕林彪挥师入关,只要东北的守军还在就能对东北野战军形成有利掐牵制,如此华北尚有一战。最后东北国军政要的压力,上东北政要全体请愿要求蒋介石确保不从东北撤退。所以蒋介石决定不从东北撤军。
但是在东北的兵力部署上蒋介石、卫立煌、三人都持不同的意见,美国顾问建议将国军主力从长春撤到沈阳,集中兵力防守沈阳和锦州地段。但卫立煌长春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因为他可以牵制林彪的主力以解沈阳之危。蒋介石也表示支持卫立煌的作战建议,东北不但要守,而且一定能守得住。卫立煌说:“目前东北面临的困难之是暂时的,但是如果我军集中兵力,在战略上积极主动,机动作战,扭转战局并非不可。”
但是蒋介石和卫立煌在如何派兵驻守上爆发了严重的分歧。其核心问题正是毛泽东所担心的:是否加强锦州地段的兵力。
蒋介石多次电令卫立煌打通沈阳至锦州的通道,将主力从沈阳撤到锦州。但卫立煌均拒绝执行命令。他坚持己见,一旦从沈阳撤退势必会给林彪创造战机。致使国军在撤退的路上被全歼。其实卫立煌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此刻林彪正因为他的坚守而寻不到战机。如果此刻卫立煌大肆机动。定会叫林彪寻得有利战机。
从军事层面讲,蒋介石做出从沈阳主力撤退到锦州的这个决定,确实有高明之处。蒋介石深知锦州大门的重要性,谁掌握了锦州,谁就取得了进出东北大门的钥匙。只要锦州不丢,林彪的数十万大军只能在关外作战,华北战场才能出现有利的转机,而且锦州这条扁担北可支援整个东北战场,南可支援华北战场。在目前全国兵力匮乏, 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这的确是一个完美的战略构想。
奈何,国民内部向来不团结。蒋介石至此失去了唯一 的机会。而在蒋介石和卫立煌为锦州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毛泽东和林彪却率先达成了统一。塔山阻击战激烈作响。林彪指挥大部队顺利拿下锦州,关上了锦州的大门。至此,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理的条件。也为日后的平津战役创造了有利战机。锦州之战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更显示出毛泽东异于常人的军事目光和超高的战术构想。
▍❅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战役,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原创)历史上哪些战役称为军事奇迹?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战役,其中有些战役因为某些原因而被广为人知。在这里,我就选两个战役做解说。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在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毛主席提出了很多著名的军事思想,采取适当的作战形式,实行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的打法。
在四渡赤水的过程当中,毛主席充分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灵活改变作战部署,驰骋与川滇黔边界地区,巧妙的穿插于敌人的重兵包围之间,然后寻找有利时机,阻击敌人,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顺利完成了红军的战略转移,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势,削弱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约3.7公里的土地上,美军出动了大炮飞机,坦克,进行狂轰滥炸,我方地头都被削平两米,战火密集度超出了二战水平。然而,令麦克阿瑟领导的王牌军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志愿军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还是取得了胜利。后来板门店谈判,麦克阿瑟刚开始拒不同意,彭德怀的说出有气势的一句话:“谈不拢,咱们就接着打!”正是这场战役,让我们在美帝国主义面前扬眉吐气,他们也不能小瞧我们中国军队。
希望大家点赞留言、谢谢各位!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