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子午谷奇谋”后世有人认为是伪作,豹眼认为不无道理。
魏延也是名将,难道不清楚“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不高吗?如果魏延真以为可行,那还是勇武、谋略双全的魏延吗?
01
子午谷奇谋
魏延自己带领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奔长安城下,驻守长安的夏侯楙不战溃逃;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取郿县,与魏延在长安回合。
作为北伐的谋略之一,未尝不可,看起来也很高明。
但任何一种谋略,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作战不是旅游,到哪里都写着欢迎到此一游。把人召集齐了,导游喊一声“走来”,就到了。
曹魏是有名的人才济济,对于西北战局也不可能没有预判。蜀汉伐魏可能的几条路线图,其中就有子午谷一线,曹魏能不清楚吗?
因此,可能的情况是:
第一,魏延通不过子午谷,在到达长安之前被发觉、消灭,这个可能相对较小一些。
第二,魏延抵达长安城下,夏侯楙不战而逃。
第三,魏延占据长安,但诸葛亮不能按时抵达,魏延得而复失。
魏延认为: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意思是说,夏侯楙很年轻,又是曹魏家的女婿,凭借裙带关系被委以重任。其实,他不仅胆怯而且没有谋略。
鱼豢《魏略》也记载说:
"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就算夏侯楙胆怯,没有谋略。那么长安是西北重镇,不可能就一个夏侯楙驻守吧。
夏侯楙逃跑了,不要说他是曹家的女婿,就是曹家的儿子,临阵脱逃,也会被杀头的。其他的战将都不怕杀头吗?
长安城墙坚固,没有足够的器械,很难攻破。魏延长途跋涉,去哪里带这些器械呢?
即便魏延成功,但能否守住,还需要另一个前提,那就是诸葛亮必须及时抵达长安城下,诸葛亮能办到吗?
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纳魏延的建议,是因为魏延派给诸葛亮的任务,诸葛亮不可能完成。
就是说,诸葛亮没有能力按照魏延的安排,按时抵达长安城下。诸葛亮去不了,魏延自己去了,又有何用?
02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屡次北伐,最远的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北伐,越过了秦岭,到达了五丈原。
这是诸葛亮连续北伐,经过了三年精心准备之后,采取的行动。诸葛亮依然不敢渡过渭河,依北山而进,取武功,逼近长安。在武功就遇到了司马懿大军的抵抗。
这还是孙权出动大军北伐,曹叡率领主要力量抵抗孙吴的情况下。
可见,诸葛亮从斜谷也好,从箕谷也罢,能够抵达陈仓、武功就不错了,抵达长安太难。
再说,三国时期,彼此之间的情报系统都很完善,大军行动不可能做到保密。诸葛亮从汉中出发,抵达陈仓、武功等地需要时间,曹魏也会早有准备。
就说第一次北伐,马谡据守街亭,诸葛亮大军在祁山还没有行动,马谡就被张郃五万大军击败。
张郃这五万大军从哪里来的?没有预先防御,会那么快速抵达吗?
就算魏延占据了长安,就像前段时间回答过一个问题,为何不绕城而过,这就对上号了。
援救长安的曹军,如果不能及时攻克长安,完全可以绕过长安继续西进,将魏延与诸葛亮截断。就魏延五千兵力,没有能力与诸葛亮形成前后夹击。魏延就是瓮中之鳖,毫无生路。
由此看来,魏延不会不清楚这些道理,“子午谷奇谋”很可能是假的,诸葛亮不听魏延的也就对了。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曾提出率精兵5000,经子午道突袭长安。诸葛亮则率大军出祁山,两军会师于潼关,将关中地区一举拿下。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谋”。
《三国志》对魏延的这个计谋有如下详细的记载。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后没有同意,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魏延取道子午谷成功的几率很小。
诸葛亮出汉中北伐的路径一共有5条: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这几条道路中,子午道全长600多里,确实距离较短。但山势险峻,树高林密,道路崎岖,时有塌方,部分路段只容一人通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魏延能否顺利到达,是一个未知数。即使魏延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到达长安,已属强弩之末,还有多少战力?如果夏侯楙固守待援,不是“乘船逃走”,魏延区区5000兵马,能抵挡魏军的救援大军?
而且,子午道历来都是兵家必守之要道,夏侯楙未必不防。
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就是经子午道进入汉中的。后来刘邦出川时,也只是利用了子午道,取道陈仓,并没有直接从子午道出来。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如果夏侯楙稍有点军事常识,在子午道的出口处设伏兵,魏延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即使夏侯楙再“怯而无谋”,难道其手下也全是草包,没人知道子午谷的重要?没人提前布防?
所以诸葛亮认为太过冒险。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很多大将都曾折戟子午道,曹真率大军经子午道伐蜀时,二十多天都没能走出来;闯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孙传庭伏击,最后丢掉了性命。当然,这是后事,魏延不知道。但至少说明,在子午道用兵,成功的机会是很小的。
其次,诸葛亮还必须考虑蜀国的政治大局。
蜀国在经历了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国力孱弱。虽经过诸葛亮数年的励精图治,国力有所恢复,但和魏国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蜀国将寡兵少,五虎上将仅剩赵云,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虽号称10万大军,但除去留守军队之外,最多只有6万左右。
(魏延剧照)
即使魏延出其不意,拿下长安,魏国岂能坐视不管,长安对魏国何其重要,届时必将率大军来夺,蜀国是放弃,还是固守?如果固守,蜀国也必将倾全国之力迎战,这对于刚有起色的蜀国无疑是不能承受的,何况还有和蜀国面和心不合的吴国,早已虎视眈眈。如果放弃,就会劳而无功。因此,长安到时将成为“鸡肋”。
诸葛亮明白北伐的过程注定漫长而艰辛,不可能一蹴而就。他的战略意图是先攻占陇右,以此为跳板,后图长安,然后进攻关中,实现“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因此他说:“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所以,诸葛亮借鉴了当初韩信的计谋,先派赵云为疑兵,出褒斜道,佯攻郿城,吸引魏军曹真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乘机攻取陇右。
正当诸葛亮攻下南安、天水和安定,欲挥师长安时,忽闻街亭失守了。
街亭是蜀国的战略要地,是陇右通往长安的要道,也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跳板。街亭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一旦失去街亭,北伐计划将优势尽失,直接导致诸葛亮其后的北伐更加困难。
于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抱憾而归。
(三国战争图)
综上所述,诸葛亮和魏延所处的角度不同,考虑的重点和层面就不一样。
魏延从一场战役出发,想出奇制胜,奇袭长安,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战术上是没错的,只是实施起来不确定因数太多,成功的几率太小。
刘备去世后,此时的诸葛亮总领蜀国军政大事,他必须为蜀国的长远利益打算,着眼于蜀国的战略发展和政治全局。因此,他选择脚踏实地,不执着于一城一池,缓图徐近,以实现当初“隆中对”中所提出的的宏大目标。
由此,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非只是区区几千兵马的问题。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根据《魏略》记载,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的理由及要点如下:
曹魏在长安的守将是夏侯楙,是曹家的女婿,此人怯而无谋。现在给我五千精兵,再派五千人专门负责运粮食,由褒中出发,沿秦岭向东,走子午道北行,不用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杀到,必然乘船而逃。
夏侯楙一走,长安只剩下御史、京兆尹这些官员,长安附近有横门邸阁的粮仓,加上百姓手中的散粮,足可以供人马食用,曹魏关外人马聚合好杀到长安,最少得二十天,而丞相您率领大军从斜谷出来,绝对能赶到,这样就可以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地盘!
简单总结,该计划就是两路出击的方案:一路走子午道,一路走褒斜道,只不过褒斜道开始作佯攻,主攻方向放在子午道,出奇不意地拿下长安,之后两路大军会合,占领曹魏的整个关中地区。
有人认为这个计划很高明,原因是魏延久居汉中,对当地情况十分了解,在蜀、魏军力不对等的状况下,弱小的一方应出奇制胜,魏延的计划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但也有人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该计划要想成功,出奇不意是关键,但上万人、十多天的军事行动不让敌人察觉是不可能的,曹魏一定会在沿途派出很多侦察兵,一旦知晓蜀军动向,一方面会在山中依托险要地势进行袭扰和阻击,另一方面会调集重兵把守午口,使蜀军不得入关中。
即使费尽千难万险、做出重大牺牲后杀到长安城下,面对这个千年古都,能否立即得手希望也很渺茫。所以,魏延的子午谷计划不是出奇制胜,而是纯粹的军事冒险。
但历来支持这项计划的一方似乎占据了上风,这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采取魏延的作战计划,而他的北伐也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所以有人认为假如采纳了魏延的计划,没准就成功了。
这个逻辑其实有些问题,北伐没有成功不一定全由进攻路线的选择所造成,而即使诸葛亮最终选择的路线有问题,也不能说明走子午谷就一定正确。
兵法有奇正之分,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常规战法为正,出奇不意为奇,二者必须结合起来,脱离常规战法的基础,一味出奇则未必致胜。
说魏延的计划是冒险,因为这项计划的核心是长途奔袭击,仅以五千能战之兵去攻长安,虽是奇兵,但缺少常规战法做为基础就成为孤军。
夏侯楙虽然不是名将,但也不会看到屈屈几千人就弃城而逃,一旦夏侯楙不逃,魏延的计划就输掉了一大半。
在冷兵器时代,兵家怕的不是野战,不是守城,而是攻城,即使一座孤城,久攻不下的战例也不胜枚举,魏延想率五千人攻进长安,几乎等于靠买彩票发财。
正所谓勇则勇矣、智则未也,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将致蜀军孤悬于外,作为蜀汉的丞相,他不能去赌,所以诸葛亮没有采纳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子午谷奇谋若想成功,必须建立在三个前提之下,这三个前提每一个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这几千精兵占据了蜀汉近十分之一的兵力,外加一个魏延,一旦失败,蜀汉承受不起。
1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召开了战前讨论会,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魏延说,由我带领五千精兵,再给我五千个抗粮食的士兵,我走子午谷不到十天就能抵达长安。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守城的是夏侯楙(mao第四声),完全就是一个草包,见到我魏延肯定弃城逃跑,长安城中就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完全就是菜鸟,打进长安之后,里面的粮食足够我这一万人吃了。
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我神兵天降拿下长安后,魏军调集大军来打我,怎么着也要二十天,到时候丞相您就接应过来了,这样 整个咸阳以西就全是咱们得了。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比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子午谷奇谋之所以被广泛军事爱好者讨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诸葛亮北伐全都失败了,为什么不试一下子午谷奇谋呢?
再说了,精兵五千,抗粮食的五千,不就一万人吗,三国演义动不动几十万人马,一万士兵即使失败了,也无伤大雅,毕竟战争总要有伤亡吗。
2
子午谷虽然崎岖难行,但确实是离长安最近的一条道路,从子午谷进军,的确有可能达到神兵天降的效果。
但是魏延计策成功的需要有三个前提:
第一,夏侯楙见到魏延直接弃城逃跑;
第二,诸葛亮按时赶到长安和魏延会师;
第三,诸葛亮和魏延会师之后,凭借长安为据点,跟魏军决战胜利。
先说第一点,夏侯楙会不会逃跑。
魏延带领五千人,外加抗粮食的五千人,一共只有一万人,一万人进攻长安城,夏侯楙为什么要跑?
理由呢?就是因为魏延的名头吗?
这完全就是想当然的行为,主动权完全在对方手中,一旦不弃城,一万人攻不攻得下长安是一个问题,即使攻下来,能剩下多少人马?
这点人马在魏国大军到来之后,能守得住吗?
最重要的是,魏军得知长安有失,必然现派骑兵救援长安,而不是大部队慢慢一起开拔长安,魏军到达长安的时间,要远比魏延想像的快。
第二,诸葛亮按时赶到长安会师魏延。
诸葛亮带领大军,走的路线是秦岭,不说有没有阻击的问题,单单秦岭这一条路线,就很不靠谱。
秦岭实在是太险峻了,可以称的上恐怖二字,出现突发问题的几率极高,很难保证在魏国大军抵达长安之前会师魏延于长安。
一旦诸葛亮不能赶在魏军前面会师魏延于长安,魏延就是孤军,凭借这点人马,长安城必然被魏军所破。
等到诸葛亮赶来,直接把大军送到人家面前,毕竟长安都没有了,没有城池,没有天险,诸葛亮带领大军深入魏军腹地,玩呢?
第三,诸葛亮和魏延会师于长安后,以长安为据点,和魏国决战能不能胜。
纵观历史,长安城基本上没有成功阻击大规模战争胜利的案例。
战争的胜利,要么是消灭对方有生力量,要么夺得对方土地城池,夺土地城池有一个前提,你得连贯,除非像战国时期,群雄林立,不敢妄动刀兵,各国之间有互相穿插的领土。
现在直接攻下长安,诸葛亮的大军,一旦不能直接歼灭魏国支援长安的大军,诸葛亮大军完全就成了孤军。
魏国兵力虽然分散,但总兵力比蜀汉多四到五倍。诸葛亮这个香饽饽在长安,魏军绝对会举大军消灭诸葛亮。
凭借诸葛亮大军,想横扫关中,恐怕不太现实。
综合这三点,子午谷奇谋是死局,根本行不通。
3
虽然子午谷奇谋失败几率很大,但不就是一万个人马而已,让魏延去试试怎么了,战争哪有不流血牺牲的。
这其实是我们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比如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等,动不动就是六七十万大军,一万人马在六七十万人马面前,自然不算什么。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蜀汉人口只有94万,蜀国总兵力只有12万到13万之间。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比例了,相当于每七到八个人,就要有一个是当兵的,如果除去老弱病残,妇孺儿童,说蜀汉全民皆兵都不为过。
一万人马,几乎占据了蜀汉的十分之一人马,而且其中还要有五千精兵,如此体量的人马,蜀汉损失不起。
夷陵之战,蜀汉人才或亡或降,从此蜀汉人才凋零,青黄不接。
魏延是绝对的大才,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在人才凋零的蜀汉,魏延这样的人才,蜀汉宝贝还来不及呢,怎么舍得损失呢。
这就好比,你只有一千块生活费了,本就捉襟见肘,还会拿一百块去买彩票吗?
总结
子午谷奇谋成功的条件太“苛刻”了,每一个条件都是不可能满足的。
魏延自以为自己百战百胜,只要神兵天降,魏军就会弃城,实则是纸上谈兵,你以为你是美杜莎吗,人家看你就石化。
蜀汉的国力在三国之中最弱,军队也是最少得,一万人马,将近十分之一的兵力,如此之高的失败率,注定无功的子午谷奇谋,谨慎的诸葛亮自然不会同意。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因为诸葛亮输不起,而且他的目标也不是长安,而是陇右,跟魏延的思路没在一个频段上。
诸葛亮以弱伐强,远途行军还要翻山涉谷,成功的几率极小。灭魏是很遥远的事情,不会一蹴而就,这点作为军事家、谋略家的诸葛亮再清楚不过。但既然北伐了,就只能胜不能败——起码愿景如此。胜不一定是全胜,打几场漂亮仗、占几个州郡也是胜,对鼓舞蜀国士气,巩固自己地位,以及推进北伐进程都有好处。所以诸葛亮一开始不会选择冒进,而是想着先实现一个小目标:“平取陇右”。
陇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南部以及周边一些地区,占据陇右可以控制河西走廊,切断魏国和西域的联系,而蜀国和西域也能贯通,对蜀国的经济、外交和战略布局影响深远。最重要的,有了陇右这块根据地,北伐军的粮草和兵员补给问题就解决了,这是诸葛亮一直挠头的事情。陇右地广人稀,守备也弱,赢面要大得多——天水、南安、安定等地望风投诚即是证明。魏延的子午谷方案属于军事冒险,输面很大。第一仗就惨败,诸葛亮在各方面都不好交代。
魏延的思路其实停留在理想层面,并不严密。“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不过是用嘴说说,而长安守军闻风弃城,任由他去横门粮仓取粮就更是天真想象了。长安坚守怎么办?主动迎击怎么办?抢不到粮食又怎么办?这些都没有预案。魏延是武将只会考虑军事,而诸葛亮则要兼顾全局,他说魏延的计是“危计”,不光指的道路凶险,还有一系列后续问题。长安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魏国不会坐视不管,也不会善罢甘休。蜀军占长安只会让冲突升级,把自己拖入殊死决战的泥潭。而北伐军深入腹地,在魏军环伺下进退两难,局面会很难收拾,要都折在这蜀国就危险了。诸葛亮赌不起也输不起,不听魏延的没毛病。
而且魏延要5000人马对诸葛亮来说是个很大的数字,别看一出征总是号称多少多少,那都是虚数。蜀国灭亡时人口总共不到100万,其中军队也就10来万,诸葛亮北伐时即便超出这个数字也不会差太多,而且10万人不可能都带着,再刨去运粮管后勤的,真正能打仗的没多少。而魏延要的可是“精兵五千”,这个损失诸葛亮承受不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