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操惨败,是不是证明曹操的三千谋士智库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赤壁之战曹操惨败,是不是证明曹操的三千谋士智库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最近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特别注重曹操团队谋士们的谋划和建议,也更关注曹操作为主帅的决策。
针对题主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虽说曹操人才济济,战将如云,谋士如雨。不过,似乎没有三千谋士吧,但曹操的谋士团队,的确是最强大的,这个毋庸置疑。
不仅曹操的谋士团队人员最多,但也不乏顶级谋士。这里无法一一详细介绍,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去看我写的《豹眼中的官渡之战》,就清楚曹操的谋士多么厉害,曹操又是多么善于决策的。
我始终认为,赤壁之战战败,曹操负有很大的战略错误,但孙刘联盟的确胜得有些侥幸,跟官渡之战雷同。并不是说,偶然的因素是导致战役胜负的决定因素,但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赤壁之战的失败,主要在于曹操的决策失误,并不在于谋士智库的不给力。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投降,刘备投奔东吴求助。有人认为孙权必杀刘备,但谋士程昱却说:“孙权继承新位,尚未在海内树立威望。曹公无敌于天下,初步占据荆州,威震江表,孙权虽有谋略,但也不能独自抵挡。刘备则一向有英名,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孙权必定援助他们,来防御我军。之后会分道扬镳,那时,刘备已经得到实际资助,孙权再想杀他,恐怕也不能够了。“
这个分析指出了孙刘联盟的必然性,也预见了曹操并不能一举消灭孙权、刘备。但把曹操捧得太高,助长了曹操骄傲自满的情绪。本来曹操夺取荆州后,就有些得意忘形,程昱没有适时地强调孙刘联盟的战略意义,提醒曹操加强防范。这是其不足之处。
看上去,程昱的建议轻描淡写,从后果来看,程昱有远见之明。
曹操也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正确的决策,责任不在谋士。
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而下,消灭孙权。
贾诩劝阻,说应该首先安抚百姓,等待时机。但曹操没有采纳,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从程昱、贾诩的建议看来,说明在逆境中,曹操会认真考虑谋士的建议,审慎决策;但在顺境中,谋士们也不愿意说一些打击情绪的丧气话。
这是曹操谋士们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曹操的谋士缺乏死谏。这也是因为曹操善于决策的原因所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曹操还是谋士,都会犯错误,这很正常。
曹操大败回到北方,痛哭郭嘉郭奉孝,悔不该不听郭嘉之言。
郭嘉在赤壁之战前病逝,遗言曹操不可南征,否则不得生还。曹操侥幸逃回,但恐怕吓得不轻。
祭奠郭嘉,其实也有寻找失败借口的意思。这也是曹操没有重视谋士意见的结果。
火烧赤壁,这是史实。但没有很具体的记载,演义的一些说法,当不得真。
至于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都是无中生有。诸葛亮仅仅就是起到了沟通孙刘联盟使者的作用,并没有很大的亮点。
东南风起,在寒冬的确少见,但也不是绝对没有。
这如同当时的瘟疫一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否有谋士给曹操提醒,没有史料记载,
但曹操的确被大火狠狠地烧了一把。
曹操败退,主要还是当时瘟疫爆发,曹军战斗力大大下降,曹操把剩余船只自己烧掉,从而撤军。
整个过程,从刘琮投降开始,曹操就接连决策失误,这是赤壁之战战败的根本原因。反而是谋士智库都有很正确的建议,都没有被曹操采纳。
虽说是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但三千谋士智库,起码比得上三个臭皮匠。
根本原因在于曹操得意忘形,过于自信轻敌,导致了战役失败,与谋士团队关系不大。
▍$赤壁之战曹操惨败,是不是证明曹操的三千谋士智库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真实的赤壁之战,跟诸葛亮关系不大,跟曹操的谋士三千也没啥关系。
就赤壁之战来说,在战略层面上,谋士们能发挥一些作用;而在具体战术层面,主要是武将们的事情。
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这是曹操的顶级谋士荀彧给出的意见,简单说就是打。河北老袁家都给打没了,那就没啥理由惯着荆州老刘头儿。
此时是公元207年年底。
转过年来的公元208年,曹操就在邺城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同时,派张辽、于禁、乐进驻许都以南,准备南征;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城,牵制西北;自任丞相以集中权力,控制朝堂。此外,还把政敌孔融宰了,敲打那些不听话的人。
折腾了半年之后,曹操在当年七月正式举兵南征。
而曹操三千谋士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了。打还是不打?打。接下来,怎么运筹帷幄、怎么排兵布阵、怎么攻战杀伐,等等这些,就不是谋士们操心的事情,而是曹操和武将们的事情。
谋士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是决策环节的战略设计。刘邦彭城惨败,于是张良下邑奇谋:联合彭越、策反英布、派出韩信。三言两语定出战略,你刘邦就这么干。
二是执行环节的难题破解。策反英布,怎么可能办到?英布可是项羽的贴心小棉袄。但是,谋士随何能做到,这家伙带着二十来个人跑到九江国,一通嘴炮就把英布策反了。谋士的一张嘴真能抵得上武将的百万兵。
而曹操南征呢?
只需决策环节的战略设计,因为战术环节没有难题。
而且,这个战略设计既不是简答题也不是选择题,而是判断题,即打还是不打,以及是马上打还是等等再打。
荀彧这个顶级谋士已经给出建议,那就是打。至于怎么打,就真心不用谋士们操心了。因为曹操人多地盘大,刘表和孙权人少地盘小。
在当时,曹操名义上控制了八州一部,刘表仅控制了一个荆州(首郡南阳还在曹操手中),孙权仅有江东六郡。所以,曹操南征就是大人打小孩儿。这种局面,打得过,属于正常操作;打不过,属于顺风翻盘。
这是曹操的谋士们。只要决策定下,那就可以统统靠边站。那诸葛亮呢?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才被刘备拜为军师中郎将,也就是所谓的军师。但这个军师,还不是参谋长的角色,而是在干后勤部长的活儿,帮着刘备调配长沙、桂阳、零陵这三个郡的粮草,武陵郡由刘备直接控制。
所以,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算不上刘备的军师。就谋士来说,诸葛亮的地位起不到决定作用。但诸葛亮有两个优点,一是能力强,有把握全局的能力;二是人脉广,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当官。
所以,诸葛亮在决策环节,提出了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的战略设计;而在执行环节,则代表刘备阵营直接操作了孙刘之间的联盟合作。
因此,诸葛亮虽然地位不高,却成为刘备阵营在赤壁之战的首席军师。
但是,他仅仅是刘备阵营的首席军师。孙刘两家虽然联合作战,但没有一个联军司令部,因为两家各打各的、互不统属。刘备管不了老孙家的周瑜,孙权也管不了老刘家的关羽。孙刘联军没有首席军师,甚至说不上联军,而只能说合作或联盟。
既然是这样,那诸葛亮的谋士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他仅是充当了一个中间协调人的角色。
但是,孙刘联盟以及联军的首席协调人,不是诸葛亮,而是鲁肃。
鲁肃是一个狠角色。
曹操七月南征、刘表八月去世,荆州群龙无首。这时候,鲁肃立即毛遂自荐要前往荆州吊唁刘表。
刘表和曹操的关系不好,互相都在背后使小动作。但孙权和刘表的关系更不好,孙权老爹孙坚就是被刘表部将黄祖搞死的。所以,鲁肃代表孙权集团吊唁刘表,纯属扯淡。
那他跑到荆州干什么?
就一件事:鼓动刘备对抗曹操,你刘备放心大胆得干,我们老孙家百分之百的支持你。
鲁肃为什么不去鼓动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琮和刘琦就是一对儿小屁孩,在刘备这个老江湖面前啥也不是。
但是,老江湖刘备却被小屁孩给摆了一道。刘琮领兵驻扎襄阳、刘备领兵退至樊城。这俩城一个在汉水以南、一个在汉水以北,本可互为支援、对抗曹军。但是,刘琮竟直接向曹操投降了,关键是还没提前通知刘备。所以,刘备只能要多狼狈有多狼狈地赶紧逃跑。
刘琮投降、刘备逃跑,那鲁肃怎么办?
鲁肃走到夏口的时候,曹操已经进军荆州,根本不给他鼓动刘备的机会,曹孟德直接开打。
鲁肃走到江陵的时候,曹操已经收降刘琮、赶跑刘备,曹孟德完全打乱了鲁肃的战略设计。
但鲁肃不到黄河心不死,继续向北找刘备,直到长坂才算遇到刘备。刘备刚刚吃了一场败仗,而且败得特别惨,比当年刘邦彭城惨败还要惨。
直到这个时候,鲁肃才有机会鼓动刘备对抗曹操,也才初步建立了孙刘联盟。
所以,鲁肃是孙刘联盟或孙刘联军的总协调人。
孙刘联盟的决策,是鲁肃第一个提出来的,不是诸葛亮。孙刘联盟的执行,也是鲁肃千辛万苦搭上的线,也不是诸葛亮。
在刘备军中,鲁肃见到了诸葛亮,而且主动跟诸葛亮攀关系说:我与令兄子瑜(诸葛瑾)关系特别铁。这之后,诸葛亮才跟鲁肃推心置腹,一起操作孙刘联盟。
所以,鲁肃是孙刘联盟的总协调人,而诸葛亮是鲁肃这个总协调人的助手。
但是,作为刘备集团的协调代表,诸葛亮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诸葛亮之前,已经有两个人力主孙权抗曹。第一个是鲁肃,鲁肃这家伙一直在鼓动孙权当皇帝,他都没把大汉朝放在眼里,那就别提曹孟德了。第二个是周瑜,“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在周瑜眼里,曹操必须是个反派角色,所以主公孙权就要勇者斗恶龙。
诸葛亮是第三个,那他起到了什么作用?
他让孙权最终下了决心。
鲁肃和周瑜都没见识过曹操的南征大军,但诸葛亮见识过。所以,孙权向诸葛亮询问前线形势。诸葛亮直言相告:曹孟德猛得逆天、刘豫州败得狼狈。
于是,孙权接着问诸葛亮的意见,也就是自己该怎么办?诸葛亮给了他三个选择:
一是死磕到底,即以江东六郡对抗曹操的八州一部,而要死磕,那就早点儿死磕;
二是直接投降,自问力量不足,那就按兵不动,然后封存甲胄,静待曹操接收;
三是骑墙观望,这是最不可取的,一面整军备战、一面表面服从,曹操肯定会把孙权往死里收拾。
然后,孙权接着问刘备的打算,也就是刘备是死磕还是投降。
这时候,诸葛亮开始激将了,说我家刘豫州是盖世英雄,只能死磕到底,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绝不向曹操投降。
诸葛亮的这句话,相当气人。你家刘豫州是大英雄,那我孙权难道不是大英雄吗?于是,孙权不再犹豫,下决心与刘备合作、共同抗曹。
这就是诸葛亮发挥的作用。他帮助孙权下了最后决心。但这也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其实,孙权早就下了决心,只是犹豫不决,内部阵营里支持他的人太少。要对抗曹操这种级别的敌人,自己一个人死磕到底没用,必须争取整个集团的集体支持。但是,孙权集团的首席谋臣张昭却力主投降。这时候还怎么玩?
所以,只有等鲁肃和周瑜这两个少壮派站出来说话,跟他一起搞配合才能凝聚意志。而诸葛亮这个外臣,又从外部搞了一下刺激,孙权集团才能更加精诚合作,而孙刘联盟也才能正式落地。
所以,诸葛亮即便发挥了作用,也仅是作为鲁肃这个总协调人的助手在发挥作用。孙刘联盟能够实现,第一功要记到鲁肃头上。而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协调代表,他的突出作用是帮助孙权下了最后决心:不再迟疑、准备打仗。
那赤壁之战呢?在这场大战争中,诸葛亮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首先,没有草船借箭的事。如果孙权集团连箭都没有备齐,那还打什么仗?直接投降算了。
其次,没有借东风的事,黄盖的火船从长江南岸冲向长江北岸,主要是靠水力,而不是风力,即从西南向东北冲。
第三,没有三气周瑜的事,孙刘两家即便加在一起也未必打得过曹操,遭遇火攻、赶上瘟疫,曹操才被打败,这时候再闹内部矛盾,两家很可能会被曹操一套技能带走。
第四,周瑜也没有害过诸葛亮,诸葛亮比周瑜小七岁,在周瑜面前已经可以算晚辈后生了,周瑜周公瑾的气量没有那么小。
这里面,最不地道也是最鸡贼的,当属刘备。
趁孙权集团一个没留神,刘备就把荆州南北四郡抢了。但是,荆州是大汉朝廷的荆州,既不是曹操的、也不是孙权的,还不是刘表的。所以,大汉皇叔刘备,再顶着前任州牧刘表之子刘琦的名义,去收复荆州四郡,这也没啥可说的。
但这事在孙权看来,肯定认为刘备不够意思。我们三万主力精锐、你们两万辅助残兵,结果却抢了四郡这块大肥肉,这还有天理吗?
接着刘备又搞了一套神操作,直接晃瞎了孙权的眼睛。
中原诸侯的一贯把戏,是互相上表搞推荐。比如,袁绍向朝廷上表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但朝廷不批咋办?当时的朝廷,控制在董卓手中,董卓有足够的理由不批。但没关系,你朝廷爱批不批,我袁绍上表推荐了,那曹操就是东郡太守。
这套把戏已经被中原诸侯玩得炉火纯青。而此时的刘备更神奇,他也不指望孙权上表推荐自己,更不指望曹操上表推荐自己,而是直接在荆州搞了“公推直选”,刘琦的部下、刘备的部下,两伙人加在一起,这就是荆州“民意”,然后一致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再后,连上表这步都可能省了,即不再请示曹操控制的许都朝廷,刘备瞬间成了荆州牧。
你这个操作,让孙权情何以堪?孙刘矛盾的种子,也就在这时候种下了。
不是说曹操打孙刘就是大人打小孩儿吗?那赤壁之战怎么还打输了?
战争充满不确定性。你根本不能搞事前推理,而只能做事后总结。就事后总结来说,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曹操老了,思想僵化,还在用“汉末乱世”的思维来评估孙权集团。
当时曹操53岁,张昭52岁,这基本算同龄人。所以,曹操一招降,张昭就投降,这两个人的思维是同频的。在汉末乱世,此种招降纳叛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关键是曹孟德已经把这套手段玩得神乎其神。张绣把曹操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给搞死了,但张绣后来投降,曹操仍旧笑纳,而且还跟张绣联姻。
但是,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对手呢?鲁肃36岁、周瑜33岁、孙权26岁、诸葛亮27岁。这些人跟曹操完全不在一个时代。在汉末乱世,大家说投降就投降,可以不说投降曹操,而说投降大汉朝,这没啥丢人的。但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与曹操差了一辈人的孙权、鲁肃等人,既对大汉朝没有感情又不相信招降纳叛的老套路。所以,曹操是虚张声势准备招降纳叛,而孙权却是磨刀霍霍准备死磕。结果怎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曹操轻敌了,根本没把刘备和孙权放在眼里,主要是没把孙权放在眼里。
在曹操看来,刘备是个老江湖。虽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但刘英雄总是被曹英雄打成狗熊。所以,曹操就不可能真心看得起刘备。老江湖刘备不行,那孙权呢?就是一个还没出校门的高中生。
所以,对于赤壁之战,曹操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人家孙刘联军都不成功则成仁了,而你曹操在干嘛?横槊赋诗而对酒当歌。曹操不仅要赢而且要赢得潇洒,难道唱歌就不行吗?唱歌可以,但主力战将呢?跟随曹操出征赤壁的,主要有曹仁、乐进,这两个算是有点名气;其他就是曹纯、李通、满宠以及刘表旧部文聘,这些人上不了台面。而真正的超一流战将,如夏侯惇、夏侯渊、于禁、张辽、李典、臧霸,全都没来。横槊赋诗不算轻敌,但战将阵容肯定算轻敌了。没有这些超一流的战将,军队只能交给二流战将来指挥。而二流战将完全镇不住场子,也搞不定战场上的变化莫测。
三是曹操的实力被虚夸了,本来就想兵不血刃定长江,所以根本没有打硬仗的准备。
号称80万大军,实际只有20万。而参加赤壁之战的,主要是曹操的西路兵团,应该是8万人。不是还有刘琮投降的水军吗?这伙人能乖乖投降不闹事,然后搞点儿运输就行了,曹操还能指望降兵降将卖命杀敌吗?所以,曹操的8万军队仍旧以陆军为主,打不了水战。玄武池里练出来的水兵,也应付不了长江的风高浪急。
而孙刘联军呢?孙权让周瑜带来了3万,刘备和刘琦两部加在一起能有5万。关键是这些军队,主要以水军为主。8万对5万,还主要是陆军对水军,两相对比,曹操不占优势。所以,曹操打不过孙刘联军,也就无可厚非。
因此,赤壁之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
首先是曹操自己,思想上太僵化、战略上太轻敌,实力也被严重夸张。曹操根本不是来攻坚克难的,而是来招降纳叛的。
其次是孙权集团,整个孙权集团精锐尽出,孙权亲自挂帅,周瑜、程普领衔担当,韩当、黄盖、凌统、吕范、周泰、甘宁、丁奉、吕蒙,随便拉出一个都是能出列传的狠角色。
第三是刘备集团,打辅助打得也很给力,刘备身先士卒,而关羽、张飞、赵云更是寸步不离,辅助都是主力的牌面和斗志。
而孙刘联盟的枢纽是鲁肃,作为孙权集团的代表鲁肃,其与刘备集团的联系枢纽,是诸葛亮。所以,诸葛亮的作用不如鲁肃。
最后总结:
谋士的确能发挥决策千里之外的作用,但谋士的作用不能被无限夸大。赤壁之战的结果,跟谋士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就曹操一方来说,主要问题出在曹操这位主公身上;就孙刘联盟来说,主要功绩要记在鲁肃和周瑜身上。
而就谋士的作用来说,曹操阵营的谋士们已经发挥了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即趁着北方平定、南方胆寒的窗口期发动一次南征。这个决策无可厚非。至于如何执行,那主要靠曹操和武将们的事情。因为实力不成比例,没有需要破解的执行难题。
而孙权和刘备集团的谋士,就要头疼一些。一是决策环节的摇摆,打还是降,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二是执行环节的落地,怎么跟荆州联盟、怎么跟刘备同仇敌忾,也是必须认真筹谋的工作。
在这些问题上,鲁肃的作用最大,他是孙刘联盟的总协调人;诸葛亮的作用关键,他是刘备集团的协调枢纽。
所以,曹操的“三千谋士”未必差,他们尽职且尽责了;诸葛亮也没多强,他只是在关键节点和关键地方发挥了关键作用,却说不上孙刘联盟的首功。联盟得以落地的首功要记在鲁肃身上。
▍シ赤壁之战曹操惨败,是不是证明曹操的三千谋士智库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导语: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精典的一战,其精典的真实性在于以少胜多,重分体现了东吴都督周瑜的高超指挥艺术及一个年轻军事家的胆略和气魄。
应:题主把赤壁之战的主人曹操与诸葛亮挂起勾来,好像赤壁之战的胜利是诸葛亮指挥的,曹操三千谋士也好,战将千员也罢,这好像于诸葛亮并无多大关系。
史记诸葛亮根本与周瑜没见过面,也没资格进周瑜的中军大帐,那首先要否定什么草船借箭,借东风之类恭维在诸葛亮脸上贴金的话,赤壁是用了火攻,但这是周瑜的杰作,于诸葛亮是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孙,刘是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但刘备,诸葛亮仅是敲边鼓的,主战场是在渡江的正面战场上。
若曹操大兵顺利渡过长江三国就不可能有鼎立之势了。
赤壁之战曹操以失败告终,这也让曹操未能统一天下而终生遗憾,其实曹操失败原因却另有隐情。
三国志清楚的记载着曹操失败的原因不是什么诸葛亮,诸葛亮在曹操面前仅小菜一碟,就是他的主子刘备在曹操面前也吓得连酒杯都端不住的《有一点要清楚,谋士仅是参谋作用,军队的决策是司令员下的,战争的胜负不决定于某个参谋》,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大部队赶上《瘟疫》,部队一触即溃,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精心打造的战船被毁,有些没着火的战船曹操也下令毁灭,部队有计划的撤退,并非华容道二十几人向关羽磕头求情说法,向关羽脸上贴金是假的,关羽根本没去。
所以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是粟米千担不及明珠一颗,而事实上与诸葛扯不上多大关系,否则周公瑾的千古杰作不替诸葛做了嫁衣,这是不公平的!
▍▌赤壁之战曹操惨败,是不是证明曹操的三千谋士智库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觉得你之所以提这个问题,一定是看了好多遍《三国演义》。仿佛赤壁之战,是诸葛亮用一把羽毛扇,就让曹操的大军灰飞烟灭。
实际上,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起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在赤壁之战中,他只是个配角。他既没有和鲁肃乘船去草船借箭、也没有去借什么东风,这个都是罗贯中编的故事。用火攻击曹操军队的办法,是周瑜想出来,去放火烧船的,也是东吴的军队。所以,起主要作用的是周瑜、鲁肃和孙权等人。
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的也是:三国周郎赤壁。而没有说三国诸葛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鲁迅曾经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三国演义》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国演义》里面把诸葛亮写的神乎其神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真是这样,诸葛亮早就北伐成功,统一中原了,可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
至于说赤壁之战,曹操惨败,主要原因是在曹操身上。
苏东坡在《魏武帝论》中说的很清楚:
就是说曹操这个人,擅长分析判断事情,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该大胆的时候,过于小心谨慎,错过了大好的成功机会,该小心谨慎的时候,他又表现的轻率,从而导致了失败。
刘备有盖世的才能,却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机智。当刘备刚刚入蜀的时候,蜀人还没有完全归附刘备的时候,当时局面非常混乱。但是曹操却错失良机,没有乘机去攻取刘备,后来刘备稳定,也不敢派重兵去攻打刘备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这种情况。
孙权是个英勇而有谋略的人,这就不能依靠人多势众来攻取他。曹操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权一决雌雄,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
曹操犯了以上两个会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所以在赤壁大败而归,损兵折将,从而使东吴强大起来了。
苏东坡认为:应该趁刘备在蜀地脚跟还没有站稳,快速攻取他,而不应该放长线慢慢来。卷起铠甲快速追赶刘备,虽然犯了兵家的大忌,但是也可以达到消灭刘备的目的。
而对于孙权这样的人,应该要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曹操知道这件事情的困难程度,只是寄希望于侥幸孙权不敢抵抗。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就可以取得成功。
苏东坡不愧是个大才子,看问题真是入木三分。
那么曹操为什么会重视刘备而轻视孙权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曹操和刘备比较熟悉,多次交手,知根知底,认识全面。知道刘备野心大,又很狡猾,手下又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所以非常重视刘备。
为什么会轻松孙权呢?主要是曹操对孙权接触的比较少,两人没有见过面,了解不够深。另外,可能觉得孙权岁数比较小,好欺负。当时孙权才二十几岁,比自己年龄小一半还多,经验不足,根基不稳。之所以能坐拥江东,是因为老爸和哥哥的功劳。所以从心里没有把孙权看的太重。
另外,曹操被夺取荆州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想重复荆州的胜利!觉得孙权年纪轻轻,只要摆开架势,吓唬一下他,孙权就会和刘琮一样,吓得脸色发白,立马跪地投降,接下来曹操就可以率领大军从容过江,兵不血刃,接管江东了。
结果,孙权被周瑜、鲁肃等人说服,决一死战。而此时,曹操并没有准备好过江征讨东吴,只是想耍诈,来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戏没有按照剧本演。曹操有点骑虎难下,真所谓,步子大了扯着蛋。
所以说,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输在急功近利上面。如果当时曹操不急于攻打东吴,而是全力追缴刘备,安抚东吴孙权,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所以说,曹操一世英雄,却没有看到最后统一天下!真是太可惜了。
▍▩赤壁之战曹操惨败,是不是证明曹操的三千谋士智库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谢谢邀请!赤壁之战,曹操惨败,并不是证明曹操的众多谋士不如一个诸葛亮。其失败原因是曹操骄傲的心理,导致战略战术上都犯了错误,不听谋士程煜等人的劝告,自以为是,因而大败。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主要人物,应该是周瑜。
官渡之战,曹操以7万兵力打败了70万兵力的袁绍,取得了胜利,而后,又消灭了袁绍的几个儿子和其他的残余势力,207年统一了北方。这个辉煌的战果,增添了曹操统一天下的信心,这时汉献帝又封曹操为丞相,使曹操兴奋异常,立刻着手准备消灭南方的军事力量。
当时南方有两个强大的势力,一个是荆州的刘表,一个是东吴的孙权。208年,曹操率领50多万大军,水陆并进,沿江而下。这时荆州的刺史刘表去世,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刺史的官位,听到曹操的到来,早就吓破了胆,慌忙开城投降。这样,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荆州,刘琮的20多万水军也到了曹操的手中,加上自己的50多万,合在一起,曹操就有80万大军了。
曹操 自从官渡之战以来,一直都是胜利,这次南征,一路没有遇到劲敌,于是,信心十足,扬言乘胜前进,踏平东吴,孙权听了非常害怕!曹操的骄傲情绪就是这样产生的,认为这80万大军到了东吴,就是吓唬也把东吴的孙权吓唬投降了。所谓骄兵必败就是这个道理,由于曹操轻敌,把黄盖的假投降、庞统的连环计信以为真,不听程煜等人的劝告,自以为是,杀了水军头领蔡瑁、张允……结果被周瑜的一把大火烧得大败!
东吴火烧赤壁的胜利,头功应当是周瑜的,诸葛亮参与了孙刘联合的策略是有功的,有关借东风之说,并不可信。真正地促成孙刘联合的人,应当是鲁肃,是鲁肃最先提出孙刘联合,也是鲁肃最先向孙权提出压倒投降派的策略的,鲁肃的功劳也是不小的。并不是说曹操的众多谋士顶不上一个诸葛亮,曹操的的失败不能把过失强加给他的谋士,责任在曹操自己身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