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几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立的?
▍➻古代几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立的?
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了,比如说在西晋以前,还没有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根本不存在几品官的问题,这又怎么算?
从朝会的角度而言,分为大朝会,常朝两种。大朝会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时举行,属于礼节性的朝会,在京官员除了维持日常工作的几乎都能参与,规模很大,但大朝会并不是议论政事的。
另外一种就是常朝,一般又分为早朝和午朝。而早朝的历史极其悠久,延续了3000年之久,公认始于西周。而早朝和午朝又合起来被称为御门听政。
实际上,朝会这种制度,在皇帝处理政务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比如隋唐时期有政事堂,政事堂才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场所,在政事堂里议事不太注重形式,君臣之间相处也比较宽松,对于礼仪没有过多讲究,皇帝也不会张口闭口就以“朕”自称。
而隋唐以后,比如明代,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形式是先有奏折,然后皇帝再根据事情的的具体问题,召集内阁阁臣,再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议政,清代主要是有军机处。
反正这属于一个小团体的议事形式,一般只有宰辅重臣,以及各中央衙门的一二把手,以及具体涉及政务的相关官员才能参与。
至于朝会的话,笔者就明代的朝会制度略作讨论。
其实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到底哪些人必须朝参。洪武初年给赐朝臣的公服、朝服、受赐予者达到了2813人,按照道理这些人都能朝参,而在宣德六年(1431)的一次早朝中,文武官员没来参加的居然有500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一次失朝官员达到了1118人,这些人都是当注门籍、每日赴朝的,可见上朝官员相当庞杂。
大家肯定要问我这数据从何而来。宣德年的早朝数据出自《明宣宗实录》卷八 宣德六月庚子,成化朝的数据来源自《明宪宗实录》卷二九二,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
按照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明代早朝至少也是千人以上的规模。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理一理,明朝京官的品级。首先是皇宫的辅臣,宗人府正一品宗人令加上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还有一个宗人府经历司经历正五品。然后就是三公三孤这样荣誉头衔,其次是东宫辅臣,从太子太师到太子宾客,一共7人,最低正三品,太子詹事府,从詹事到正字,一共31人,詹事正三品,然后正字从九品.
明朝中书省在胡惟庸案之后被废掉,所以就不说,接下来是内阁,一般六个人,开始只是正五品,后来不断完善,阁臣一般会兼任六部尚书或者侍郎,人数大致维持在6个人左右。
接下来是六部,六部之中吏部一般有13个职位,从正二品吏部尚书到正六品的主事;户部人数稍多,有品级的从正二品户部尚书到从九品的户部广盈库大使,一共85个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户部管钱嘛。
礼部从正二品礼部尚书到有品级的六品主事一共15个人;兵部从正二品兵部尚书到从九品副使一共31人。刑部从郑瑞嫔刑部尚书到从九品司狱39人;工部从正二品工部尚书到从九品大使一共57个人。
下面接下来说一下五寺:太常寺正三品太常寺卿到从七品的奉祀一共19人;光禄寺从三品光禄寺卿到从九品大使一共19人;太仆寺从三品太仆寺卿到从九品监副一共11人;鸿胪寺正四品鸿胪寺卿到正九品署丞一共13人。
另外就是都察院从左都御史到监察御史人数不固定,主要是左右都御史和副都御使以及佥都御史经常会作为加衔授予巡抚,总督这些不在京的地方大员,大概人数加起来超过120人,至多不会达到150人,最低品级是正七品的监察御史。通政司从正三品通政使到正八品知事一共8人,翰林院从正五品学士到最低品级的从七品检讨人数不固定,毕竟这个部门作为国家国家人才储备的部门,流动性比较大,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参加早朝,毕竟实习生,储备干部比较多。
然后就是国子监从四品祭酒到从九品典籍一共46人是定员,其他还有教授是不固定的;六科的话最高品级是正七品,最低是从七品,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是其实基本每科的给事中都有参加早朝的资格,一共58人。
最后还有钦天监、上林苑监、顺天府、五域兵马指挥司、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提刑按察使司、行太仆寺、苑马寺、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等小部门。
按照以上各个中央部门的人数来算,满打满算,这些人在明代几乎大半都能参加早朝,但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毕竟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官员到京的情况,这些人尤其是在地方行政权力构架中处于要职的人,也可能会参加朝会。
是故,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估计只有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参加一次朝会,才知道大概那些人能参加那些人不能参加吧。
▍❤古代几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立的?
在最近的电视剧当中,我们看了很多的古装剧,而这些剧里面演的最多的就是一些朝堂上的争斗和政治上的风波,除开这些以外,我们非常好奇的是,这些官员几乎每天都在朝堂上和皇帝对话,甚至有些电视剧为了渲染出这个臣子的个性,还列出了一些他们怼皇上的名场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仔细的了解一下,古代的臣子是否有对皇帝的权力,而真正能与皇上对话的官员到底又有着怎样的职位呢?他们在朝堂当中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发言,又是如何排序的呢?
这种政治上的例行公事在我国的由来已久,从封建王朝到如今的社会,依旧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模式。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这种场合被我们称之为开会,而在古代的政治生活当中,这就被称作为朝会,是由皇帝自己主持的一个最高级的会议。
之所以说这个会议最高级,是因为这个会议的规格和参会人员非常的特殊,不仅有国家的一把手,还有品级较高的一些官员参与其中,而这样的会议几乎每天都会有发生。当然不同的朝代也有一定的区分,但是这个会议的规格非常高,是大家都认同的一个共同特点。
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朝代,对于上朝的规定有着一定的区分,而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在一些离我们比较熟悉的朝代,他们上朝的时候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分。
首先我们要看的是唐朝,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一个较为开放民主并且非常繁荣的朝代,而在这个朝代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发展,与它的早朝制度肯定是离不开关系的。当时的唐朝规定的上朝时间是早上的七八点钟和我们现在的上班族时间差不多,但是参会的人员就比较随意了,这些参会人员不需要摆谱,只需要参与到朝堂当中的政治事务就可以,但是品级一般都在5品以上。
唐朝对于官员来说,还是一个政治事务不太辛苦的时候,可是那个时候很多人却不愿意在朝廷当中做官。然而到了明朝时期,这些大臣想要上朝就变得更加凄惨了,他们必须要在午夜的时候就起床,走很远的路才能够到达上班的地点。
最重要的是他们要在皇帝起床之前到达自己上班的地点进行打卡,凌晨3点打卡以后必须要等到城门上的上班铃响了以后才能够排队进入,大家进入以后还要行叩拜之礼,这对于他们来说是较为繁琐的事情,可是他们却不能够有任何怨言,而且参与这个会议的人非常之多,在明朝有1000多个人都曾经共同参与过上朝这样的大会,之所以明朝会有这么多的人参会,主要与他们当时的制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明朝时期为了将自己的权力更加集中,他们的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而这种调整之下,皇帝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的忠诚程度,所以要求所有人必须上朝。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在京城做官的官员,都必须要参与到朝会当中,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这里面有一些人是不能够与皇帝直接沟通的,只有4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够与皇上对话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民众的诉求。
最后就是清朝时期,清朝时期皇帝上朝时间大概在5:00~7:00左右,而大臣们要去等候的时间必须要提前到3点到5点之间,在这个时间上班,虽然比明朝稍微要轻松一点。但是对于那些较为勤奋的皇帝来说,他们也是每天都要开会的,所以在康熙到乾隆这一段时间之内,每天开会成了他们的日常。可是到了力不强的君主手上,就变成了10天开一次会。
当然最重要的是,开会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品级排列,能够参会的人员必须要达到三品以上。他们的排列顺序就是按照他们的品级进行分列队,在左边为武官在右边为文官,而关系较为亲近的人站在殿内,其他人就要站在外面。
▍✥古代几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立的?
在古时的朝廷,上朝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上朝的官员们手里会带着专用物品,且着装必须整齐,断礼如仪。在古时的官员中,等级严明,有的官员上朝,但不具备与皇帝交流的资格。在古时,有的朝廷上朝是一种仪式,有的朝廷就是真正的议政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上朝议政的,里面有着严格的规定,现在我们了解一下古人上朝的那些事儿。
古代的上朝叫做“点卯”,指的就是官员上朝的时间,这卯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早晨五至七点,这大概就是上班的时间。但是清朝皇帝自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因此大多数勤政,更是严格执行,搞得皇帝累,大臣更累。大家都知道上班有时会迟到的,那上朝也一样,历朝惩治迟到者甚为严苛,处罚措施五花八门,可不像现在仅仅是扣工资罢了。
上朝的官员的品级没有太严格的规定,一般会分为京内京外,以清朝为例子,四品以上京城官员都必须上早朝,四品以下以及地方官必须得到皇帝的传召才能上朝。第二个就是根据职位来上朝,像都察院御使虽然品级不高,一般是六七品,但是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所以要随事向皇帝禀告官员的情况,以便于皇帝了解官员的情况。
上朝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万一国事繁忙,早朝的时间自然挺长,得上午才九点“散朝”,要是早餐不吃的话,肯定得挨饿,因此散朝后各官员在宫门外可以吃皇帝恩赐的“早点”后,就各自干日常工作去了。
明代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在明朝可以说凡是所有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由上朝的义务,凡是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所以说明朝的早朝是一件极其壮观的场面,一次上朝的人有上千人。据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明朝上朝的人数不可谓不多。当然很多都是站班的不能与皇帝直接沟通。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
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
▍⌘古代几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立的?
1、什么人能上朝?
古代官员能不能上朝,不一定是按官品几阶来区分的,而是按照你是不是京官来划分的。以明朝为例,明朝的朝会分为大朝贺、朔望朝和常朝,只有皇帝特别下旨免朝,否则所有京官都得上朝(六品以上必须上朝,六品以下不强迫),清朝则规定四品以上京官上朝。
为了防止没有资格上朝的人员混入朝堂(就算你是一品大员,但却并非京官,同样不行),明朝给上朝人员发放牙牌,无牌者不得入宫;此外还要求各衙门要按月攒造上朝官员的门籍,由宫门守卫处负责核查上朝人员,以及统计是否有人失朝。所以,古代的官员如果遇到公差外出或者病假,都需要提前到门籍处申报。
当然,也有个别时候由皇帝特许,一些外地官员也能参与朝会。
2、站立顺序
一般来讲,上朝官员的站立顺序是按品阶高低来排的,而且通常文官一列,武官一列(文左武右)。比如清朝时,亲王、贝勒、一品大员通常站在殿内,其他官员依次后排,遇到上朝人数较多时,二品、三品官员可能就要站到殿外了。
当然,这个顺序并没有那么严格,毕竟古代的官员经常有升降级或者部门之间来回调动的情况,朝班顺序有时候也容易混乱。明朝万历年间,就发生过阁部官员和一个监察官员互争位次的情况。
▍☼古代几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立的?
在古代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见在皇宫内文武百官们和皇帝一起上朝,向皇帝禀告自己的工作情况或者某地发生了什么事需要皇帝定夺等等类似的场面。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有哪些品级的官员有资格参与朝会呢?而他们又是按照怎样的规矩在朝堂中站立的呢?
古代的上朝又称为点卯,指的是在卯时这个时辰进行朝会。卯时大概是在今天的早上五点到七点这个时间段,比我们今天大部分人的上班时间还要早很多。然后一般来说,文武是分两边站的,文官在左,武将在右。文官行列站首位的是宰相,而武将行列站首位的则是太尉,接着就按品级依此排列下去。能具有上朝资格的,一般都是四品以上的京官,而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大朝会的时候,各省的督抚也是有资格能够参加朝会觐见皇帝的。
能够上朝的官员统称为朝官,而丞相被称作外朝官,因为丞相的府邸都是在宫外的。而皇帝身边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及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称内朝官,一到五品官员都有。在明朝时期,能够上朝的三大学士和六部尚书都是一品,二品的高官,其次的六部侍郎就是三品的官员了,但六部的给事中只是七品官员。同样的还有督察院的御史,一般也只是六七品而已,却也能参加朝会。但如果是地方官的话,除非是四品以上,也就是至少是巡抚,今天的省长一级的职位,才有资格上朝。
其实全国范围内,在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是很少见的,除了三大学士,六部尚书及侍郎以外,还有十三省的布政使与监察使。所以单算文官的话,三品以上的官员只有不超过一百二十人,而需要天天上朝的最多不超过十五人。六部给事中的七八十人,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每天上朝的,只有当他们有必须要在朝会中提出来的事宜时才会上朝。虽然督察院的御史们都需要每天上朝,但他们全部加起来也才不到三十人,而且还有很多的特殊情况下他们是不用来的。因此总的算下来,每天朝会的人数大概在四十人左右。朱元璋曾经破除过只有高官才能参加朝会的规矩,下令只要在京城任职的官员都有资格参加,所以明朝的御史和给事中这样的六七品的官员也能上朝。
到了清朝,满清入关以后迅速汉化,学习汉族传统,基本沿用原来的官僚体系。康熙时期开始有了上早朝的先例,当时立的规矩是十日一朝,包括特殊时期的五日一朝。但实际上什么时候开完全看皇帝的心意,如果皇帝怠惰的话,从此君王不早朝也是有可能的,但清朝的皇帝几乎都非常勤勉努力,朝会的频率经常大于规定的次数。最为勤奋的雍正皇帝,几乎每一天都要上朝,官员们也只好跟着受累。而清朝是规定四品以上官员必须参加朝会的,如果是四品以下或者地方官员则要看皇帝有没有传召,如果没有的话就不需要了。
在不同的朝代参加朝会的人数不尽相同,但大部分时候都在三十到五十人左右,很少会见到影视剧中那种上百号人同时上朝的情形,除非是在祭祀先祖或者大朝会之类的重大日子里才会有这种恢弘的场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