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愤青刺伤李鸿章,为清朝减少1亿两白银赔款,那么这个青年的结局如何?
日本愤青刺伤李鸿章,为清朝减少1亿两白银赔款,那么这个青年的结局如何?
网友解答:
1895年,正在日本下关进行谈判的李鸿章在回驿馆时,遭到一名日本狂徒的刺杀。子弹射入他左脸脸颊,子弹嵌在他的颧骨之中,所幸并未伤及性命。因李鸿章年事已高,考虑到手术的风险性,
这颗子弹留在骨头里并没有取出,直至李鸿章寿终盖棺
。巧合的是,李鸿章后来访欧期间,恰逢伦琴发现X光射线,李鸿章也拍了一张,骨头中的子弹纤毫毕现。
一直以来,
关于这颗子弹为大清省了一亿两白银的说法流传甚广。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准确?刺杀李鸿章的小山丰太郎又是何许人也?他在刺杀李鸿章后又经历了什么呢?
小山丰太郎的子弹,真的为大清省了一亿两白银?
李鸿章中弹后,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异常焦虑和愤怒。因为作为战场上的优势一方,日本在谈判桌上其实占尽优势。英法德等列强纷纷处于观望状态。可是李鸿章的突然遇刺,恰恰容易为清朝政府落下口实。
伊藤博文他们最怕的就是,
李鸿章借故回国,不再谈判,转而由列强插手,周旋停战。以当时日本的国力,一旦列强插手,势必会影响他们在战争中取得的胜果。
为了避免李鸿章回国,陆奥宗光紧急做了许多公关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三块内容:治伤,慰问,惩凶。
治伤时,陆奥请来陆军野战卫生长官石黑忠直,以及广岛陆军预备病院院长佐藤进派。他们两个是有名的外科枪伤大夫。其中佐藤进派更是曾经在大隈重信遇刺后,为其实施截肢手术的人。两人到来之后,甚至恭敬地表示:“定将如同我等父亲受枪伤一般,加以认真对待。”然而事实上,李鸿章使团中本有两名医官,但是石黑在回忆录中明确的写道,
他和佐藤联手,务必不能让李鸿章使团的大夫有露脸的机会。这一切即是要表达日方的友善,也是拖住李鸿章留在日本的手段。
(李鸿章受伤后,陆奥宗光和伊藤博文都曾亲自慰问)
关于慰问,不仅天皇派出特使,皇后更是手制绷带,并且派来两名护士服侍李鸿章。各界人士纷纷发来慰问函电。甚至有人送来带有章鱼的水族馆。这个水箱,后来李鸿章在养伤之时,时常观看取乐。
惩凶方面,刺杀李鸿章的凶手小山丰太郎,当场就被警察捉住,而后送往法庭审讯。
遗憾的是,清政府当时并未抓住这一机会,向日方施压。日方也破译了清朝的密码,在密电中得知,清政府对于割让土地一事并不强势。
于是,得知清朝底牌的日方确实在军费方面做出了一亿白银的让步,土地割让等方面却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耻辱的一笔。
(《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但是由于日方在外交上对于国际环境估计不足,于辽东引发了三国干涉还辽等事端。)
小山丰太郎是何许人也?他刺杀李鸿章的动机是什么?背后可有人指使?
小山丰太郎,当时27岁,几乎是明治维新的同龄人。他的父亲虽然当过群马县的议员,但是他自己却只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平民,中学只上过几个月便辍学了。虽然后来进入庆应义塾,但是没过多久也中途退出。
之后,他自诩为“壮士”,为自由党的选举活动卖力奔走,但其实也只是被当做某些政治团体的马仔打手,还有两次因为斗殴而被捕入狱的经历。
国内很多网站上都有写,他加入过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这里要说明一下,据茅海建老师的弟子吉辰考证,神刀馆是剑道家日比野正吉创办的武馆,说它是“右翼团体”有失偏颇。同时,在刺杀李鸿章之际,小山早已与神刀馆脱离了关系。
这次刺杀行动没有任何人指使,完全是小山凭借当时的报道,以及自己对于局势的理解,而产生的狂热且疯狂的举动。他刺杀之时,随身携带了一份“毙奸书”,上面将战争的罪责,归于李鸿章一人。
而最根本的动机是,他认为,李鸿章此次前来议和,是为了阻扰高歌猛进的日本军队。如果击毙李鸿章,必将使得日本军队一路推进,直接打进北京城。
最后一点,才是小山的真正动机。而这,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想法,是受到当时日本社会普遍的狂热战争思维所影响。
甚至于为了阻止议和,他还动过刺杀伊藤博文的心思。
伊藤博文在知悉遇刺事件后曾经叹息,刺客还不如杀了自己。疯狂的小山看到伊藤这样的想法,跟自己不谋而合,竟然还心有戚戚焉,实属无知的狂徒。
小山丰太郎的结局
小山丰太郎被送往山口地方裁判所接受审讯。
裁判所所长鹤冈琢郎曾经多次受到伊藤博文的施压,要求判处小山死刑。并且许诺,鹤冈可以得到退休后在宫内省的肥差。可是鹤冈以司法独立为由,断然拒绝了伊藤博文的诱惑。
小山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偏僻苦寒的北海道服刑。
两年后,因为大赦被减刑为15年有期徒刑,1907年,小山假释出狱。
小山出狱后,将狱中的经历写作《活地狱》一书,记载他服刑期间所受到的苦难。书中序言里写道:
“我之罪,乃因思国家之真心深切也!”
即便是出狱之后所写的回忆录,小山依然这么认为着。
小山丰太郎最终死于1947年。狂热的他在晚年之际,目睹了日军的溃败,目睹了国内生活因战争而变得困窘。不知道他在晚年的时候,是否有一点对战争的反思。
-----
网友解答:
甲午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不仅需要向对方赔偿白银2亿两,还需要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委实屈辱至极(在俄德法的干涉下,日本被迫将辽东归还给中国)。不过在最初,日本勒索的白银数量是3亿两,但因为李鸿章遇刺事件的发酵,才被迫削减为2亿两。而刺杀李鸿章的凶手,正是日本“爱国愤青”小山丰太郎。那么,小山丰太郎为何要刺杀李鸿章?
其实,小山丰太郎之所以刺杀李鸿章,跟甲午战争前后的形势密切相关。原来,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造,日本在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提升的同时,对外扩张的意图愈发明显,而衰败腐朽的清朝,便成了其意图侵略的对象。在很多日本人看来,既然当年十余万满洲骑兵靠着冷兵器便能横扫中国大陆,那么拥有近代化武器、船坚炮利的日本,为何就不能取代清王朝,过一把中原主人的瘾?
正是在这种极度狂热思想的影响下,日本国内主张全面侵华的好战分子,呈几何增长态势,其中便包括小山丰太郎。跟很多出身底层、没见过世面的“爱国愤青”不同,小山丰太郎出身地方门阀士族阶层,其父小山孝八郎曾担任群马县议员职务,在当地相当有身份。作为家中长子的小山丰太郎,曾在著名的庆应义塾就读,可惜因为体弱多病,未能顺利完成毕业。
小山丰太郎被迫休学后,开始闯荡社会,由于屡遭世人的白眼,逐渐对现实产生不满和厌恶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小山加入右翼团体“神刀馆”,成了一名热衷于国事、鼓吹对外扩张的激进主义者。甲午战争期间,随着日军在辽东战场上连战连捷,使得狂热国民们看到横扫大陆的希望。此时,“打到北京,活捉清帝”便成了民众的口头禅,其中对此深信不疑的,便包括小山丰太郎。
然而在战争的尾声阶段,先前攻势凌厉的日本,由于物资损耗巨大、补给线过长,已经开始呈现疲态,再加上列强的干涉,迫切需要跟清朝签订和议,以便结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1895年3月20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与清朝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在马关的春帆楼会面,正式开启了和谈进程。
谈判一开始,伊藤博文便向李鸿章抛出“赔款3亿两”、“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确认朝鲜独立”等重磅条款,并且声称如果清朝不接受,那么日本将恢复战争状态。李鸿章对日本的“狮子大开口”极为震惊,只能一边奏报朝廷,一边对条款进行逐条驳,并采取拖延战术,希望能日本能知难而退。结果就在此时,李鸿章遇刺事件发生。
3月24日下午4时15分,就在第三轮谈判无疾而终,李鸿章乘轿返回驻地途中,混杂在围观李鸿章人群中的小山丰太郎,朝着这位清朝全权大使开枪射击。所幸李鸿章命大,子弹虽然击中他的左颊骨,入骨两寸有余,但好在没有生命危险。但即使如此,李鸿章依然是血流满面,顿时昏死过去。
保护李鸿章的日本官员见状,一方面派人火速把李鸿章送往医院救治,一面迅速将凶手小山丰太郎逮捕。经过审讯,小山承认自己之所以行刺李鸿章,是希望借助事端来激化清朝,使其中断与日本的谈判。若能如此,日本便可以再起战端,从而最终实现占领北京、灭亡中国的计划。
李鸿章遇刺的消息一经公布,世界舆论为之哗然,先前对清日战争采取“中立”态度的欧美各国,开始纷纷谴责日本,让后者无比被动。为了避免列强出面干涉,伊藤博文被迫同意停战,并答应清廷提交的条约修正案,将赔款的数额由3亿两减为2亿两。在此基础上,中日双方在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的最终文本。
二十一年二月,抵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议,多要挟。鸿章遇刺伤面,创甚,而言论自若,气不少衰。日皇遣使慰问谢罪,卒以此结约解兵。会订条款十二,割台湾畀之,日本悉交还侵地。见《清史稿·卷四百一十·李鸿章列传》。
因为“爱国愤青”小山丰太郎的愚蠢行为,日本白白丧失1亿两白银的赔款以及其他多项权益,如此糟糕的结果,让伊藤博文等人痛心疾首。为了惩罚小山丰太郎,伊藤指使法院判处他无期徒刑,并将其禁锢在北海道网走郡,直到1907年通过大赦的方式,才将其释放出狱。小山丰太郎出狱后又存活了40年时间,直到1947年才病死,终年78岁。
史料来源:《清史稿》、《蹇蹇录》、《秘书类纂》、《日本外交文书》等
-----
网友解答:
甲午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朝惨败而结束,日本举倾国之力对清朝的这场世纪大海战取得了胜利。面对日本的无理赔款要求,年过七旬的李鸿章临危受命赴日谈判,日本愤青刺伤李鸿章,即发生在这一次谈判期间。
刺伤李鸿章的日本青年名叫小山丰太郎,他是一个出生于日本士族的愤青,因为日本与中国的紧张关系,他当时加入了神刀会,而这个教会是典型的激进派。
当李鸿章到达日本后,日本有很多人都有跟小山丰太郎一样的态度,他们想要搅乱这场谈判,让日本政府只能继续进攻中国,而刺杀李鸿章是最后一个办法。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就静等李鸿章的到来,待李鸿章路过日本的街道时小山开始了刺杀行动,只不过李鸿章当时坐在轿子里,因为视线受阻且李鸿章被子弹打中后就直接昏迷。 慌张中的小山看不到里面情景以为李鸿章当场身亡,他就趁乱跑到了,而谁都没想到这颗子弹恰恰卡在李鸿章的脸颊处,他虽受伤但并无大碍。
在刺杀事件发生后,比清政府更紧张的是日本政府
因为清廷不清楚日本的实力,但日本高层很明白甲午海战的胜利是侥幸的,日本当前国内已经岌岌可危,如果清廷奋力一搏,日本将坠入深渊。本来打的一手好算盘的日本高层,被神刀会的小山丰太郎这么一闹腾,计划险些落空。
作为政治老手的李鸿章经过这次遇刺事件后,紧紧抓住这个谈判筹码。日本天皇迅速派人来慰问,与李鸿章谈判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赶来。 他们害怕李鸿章恼羞成怒拂袖而去,也担心清廷重新开战,如果真的开战日本再也无法支撑这样高昂的费用。因此,伊藤博文代表的日本方降低了谈判条件。
在谈判中伊藤博文直接提出,因为李鸿章在日本遇刺,而他身中的那一枪,可以降低一亿两的赔款,变为两亿两。 李鸿章说:“中了一枪,减了一亿,我本已是垂暮之年的老人,本就活不了几年,不如再打我两枪好了。” 话岁这么说,但最终的谈判结果依然锁定在两亿两白银,李鸿章在此刻已是尽力了。
小山丰太郎的代价,坐了十几年牢
刺杀李鸿章的小山丰太郎无形中为中国做了一件好事,但日本高层对此人是恨之入骨,当时的伊藤博文直接公开骂小山丰太郎意气用事、不顾国家大计。 小山丰太郎趁乱逃跑后没过多久就被抓捕,做了十几年的牢,但日本方面对他也并没有采取更为严厉的处罚。 日本人反而对小山丰太郎表示理解,因为当时日本压力和计划并不是这样一个青年能够了解的,而他的行为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爱国精神。 1907年小山丰太郎刑满释放,一直活到了1947年。
李鸿章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吐血,不久就病逝了,享年79岁。得知李鸿章去世后,慈禧当场留下了眼泪,感叹到:“大局未定,若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李鸿章所作的一切当时很多国人不理解他,骂他卖国贼、汉奸,然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却视他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也被外国人评价为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真可谓,年少不知李鸿章,年老方知真中堂!
-----
网友解答: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后,清廷无奈求和,本来是打算派出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赴日和谈,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二人“全权不足”为由拒绝和谈,并将两人一番羞辱后遣返回国。随后,七十二岁高龄的李鸿章开启日本之旅。
而在第三轮会谈结束后,就在李鸿章回住所的路上,一名埋伏多时的日本青年突然冲出,之后掏出枪射中李鸿章左眼下部。
这名“黄金”刺客名叫小山丰太郎,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可能很陌生,但正因为他打李鸿章的那一枪,使中国在马关条约的谈判中意外占得了便宜,少赔了近一亿两白银。
关于此次事件,大部分人后来关注点都在李鸿章身上,而鲜有人关注刺客小山。那么这名刺客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要刺杀李鸿章?最后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小山丰太郎,生于1869年4月,在日本出身名门望族,中学毕业后加入了著名的右翼团体——神刀馆。当时在日本国内,类似神刀馆之类的右翼团体很多,这些团体是明治维新之后出现的,主要的主张就是战争决定一切。
这些右翼团体是近代军国主义的雏形,一直伴随着日本的发展直到今天。小山是神刀馆狂热的支持者,对他而言,不希望看到中日停战的那一天,而希望看到日本继续发动战争,直到将中国彻底灭亡。
所以当他听说北洋大臣李鸿章来日本谈判相关的停战事宜时,十分不满,遂向神刀馆提出要刺杀李鸿章,并顺其自然得到允许。
1895年3月24日,结束了一天谈判的李鸿章在仆人的簇拥下走出春帆楼,结果在门口被小山打了一枪。由于过度紧张,小山这一枪没有打中李鸿章的要害,而是打在了左眼下部。尽管如此,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这一枪几乎是致命的。
日本方面一边捉拿凶手,一边让人把李鸿章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李鸿章借这个事情向日方施加压力,日本方面也觉得很过意不去,所以在谈判条件上稍微放松了一些,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马关条约。
虽然小山当时跑掉了,但是这些右翼分子在日本政府那里都是挂了号的,没过两天,他就被警察抓到了。法院判了他一个无期徒刑,刺杀外国公使,理论上来说是要判死刑,为什么没有判呢?
一是李鸿章后来没有追究;二是当时这些日本右翼团体势力渐渐庞大,日本政府害怕牵一发而动全身,搞得自己很被动;三是小山当时的行为在很多日本人看来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处理的太激进怕引起社会的公愤。不管怎么说,无期徒刑对小山来说,已经是相当严厉的处罚了。
被法院判刑后,小山一直在北海道服刑,直到1907年他38岁时奉敕恩获释,回到老家群马县。算来算去,这名刺客在监狱里前前后后也就呆了不到十三年时间,监狱的生活并没有让他骨子的军国主义基因消失,反而更加狂热。
此后,日本发起了侵华战争,年纪七旬的小山丰太郎无法参加作战,却在家乡为军国主义分子摇旗呐喊。直到他1945年8月15日听到天皇宣读的投降书,听到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那一刻,他的精神支柱垮掉了,信仰崩塌了。两年后的8月4日,小山丰太郎死于家乡,终年78岁。
-----
网友解答:
日本愤青刺杀李鸿章不能简简单单的看作是个人激进的行为,他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下日本右翼主战分子的态度,伊藤博文的主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右翼的主战更多的是从民族情绪出发,这两点并没有激烈冲突。所以刺杀者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可以理解,伊藤博文内阁既要填补甲午战争的巨额军费开支,又要稳定国内的民族情绪,这一点是内阁向右翼让步的关键因素。
(右为小山丰太郎)
事件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不仅仅是海上的战争,它还包括了陆上的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辽东之战等。清军在1894年9月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中的相继失利,导致战局急转直下,战场也至此由境外转移到中国境内,到1895年2月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甲午战争是进入了后期,此时战争尚未结束,但清廷已无心恋战,慈禧是主和的代表人物,这场战争也让慈禧明白了放权光绪皇帝是不行的,于是再次亲力亲为的抓起了赴日谈判工作。
“日清战争不能无限期继续下去,媾和谈判的时机早晚必会成熟”——伊藤博文
清廷在筹划求和的时候,日本方面则继续保持军事压力,海陆两线都有进发北京的威胁。清廷从1894年10月起,就不断通过欧美国家向日本转达求和意向。到了战争后期,日本方面表现出懂事儿的态度,一方面是卖列强们一个人情(列强也不会眼看着日本瓜分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实力不允许,毕竟日本是举全国之力发动的战争,据说日本天皇节衣缩食为伊藤内阁筹集军费。所以伊藤内阁认为谈判的机会到了,同意了清廷的请和提议。
(马关谈判)
而在此之前,日本当局就已经于1895年1月拒绝过清廷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代表的求和谈判团队,并于2月份驱逐了此二人,与此同时点名要恭亲王或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由此看来,日本方面是以同意求和为借口扩大战争利益、增加谈判筹码,在驱逐清廷议和团队的同时,于2月17日攻陷刘公岛,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慈禧则害怕日本继续向天津用兵,于是按照日本人的要求,请出了李鸿章赴日谈判,就这样中日两国最终坐到谈判桌上,开始了马关和谈,有一点值得注意,此时的日本并未停止军事行动,日本在3月16日成立了“征清大都督府”,以参谋总长小松彰仁亲王为大都督,准备进驻旅顺,直捣北京,指挥“直隶平原作战”,所以清廷的求和首先提出的要求是“停战”。
(日军旅顺大屠杀)
事件经过
清政府停战的要求其实是契合伊藤内阁心意的,伊藤内阁在整场战争中承担着巨大的军费开支,当清政府提出“停战”要求的时候,伊藤博文是以军事姿态施压,为谈判增加筹码,所以伊藤博文接受停战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一点正是右翼无法接受的。曾经的北洋水师赴日停靠,日本人看着镇远舰的威猛,羡慕不已,这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而也是这次军舰入日,引发了一场北洋官兵与日本警察冲突的“长崎事件”,之后以日本赔款清国而收场,这被称为清朝自鸦片战争以后的唯一一次外交胜利,但也成为点燃日本民族情绪的导火索,所以当日本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时,日本右翼主张直接打到北京城,而不是与清廷谈判停战。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带着光绪帝“
以商让土地之权
”的底线权限抵达日本马关,日本方面以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作为谈判代表。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直到3月24日,中日双方进行了前三轮谈判,日方态度强硬,所列条款不仅严重侵害中国主权,且寸步不让,致使谈判陷入僵局。
“鸿章遇刺伤面,创甚,而言论自若,气不少衰。日皇遣使慰问谢罪,卒以此结约解兵。会订条款十二,割台湾畀之,日本悉交还侵地。”——《清史稿·卷四百一十·李鸿章列传》
当李鸿章结束第三轮谈判后准备回到接引寺住处休息,也就是在回去的途中遭到了日本愤青小山丰太郎的枪击,李鸿章虽性命无忧,但伤势严重,成为马关谈判的转机。此事件发生之后,先前态度强硬的伊藤博文深感形势不利,李鸿章是各国在华利益的敲门砖,也是各国与清廷谈条件的最佳沟通渠道,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个人情感,李鸿章在日遇刺都会造成列强的反日情绪。伊藤博文认为李鸿章会借此机会回国,并向列强博取同情,“
难保不转而以其联合之压力抑制我方
”,并评价这次刺杀“
比一两个师团被打败更让人难堪
”。
陆奥宗光也心领神会了伊藤博文的意思,于是立刻采取善后措施,派出两名陆军军医总监为李鸿章医治枪伤,并将病情直接向天皇及皇后报告。天皇闻讯立刻派出侍从武官左卫特使前往慰问探望李鸿章,并下诏书要求将刺客交“
由有司官员,依法严惩不贷
”。随后,日方鼓励社会各界名流、代表纷纷探望李鸿章,最重要的是3月28日,陆奥宗光探望李鸿章时表示“
可定立期限于区某域内应允停战
”。这些做法皆是担心李鸿章回国治疗,终止谈判,并呼吁列强同情施压。
(马关条约)
4月1日,李鸿章仍然留在日本,由其子李经方代表清廷与日方展开第四轮谈判,日方仍然坚持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要求清廷代表立即做出答复,其中主要涉及朝鲜独立;三亿两库平银赔款;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的割让;北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等。
李鸿章回电清廷采取拖延战术,这对日本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伊藤博文在4月9日约见李经方时,李鸿章让其转交了他亲自修正的条约议案,其中将赔款减为1亿两,并缩小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4月10日,第五轮谈判举行,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按照李鸿章的提案稍微收缩了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赔款从3亿两减为2亿两,通商口岸减为4处。伊藤博文对李鸿章表示这是日本根据西方国家的态度做出的让步,并称“
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
其实日方已经破译了李鸿章与清廷的电报,所以清廷的底牌被日方摸的特别透彻,这样的谈判中,日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伊藤博文所说的因西方国家的态度稍微减少,实际上是担心李鸿章的拖延战术,迟则生变,列强一旦介入的话,日本并无胜算,按照伊藤博文的话说就是“
西方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希望看到日本踩着清国的身体上发展壮大
”。这一点在后来的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问题上得到印证,所以说李鸿章挨的一枪可能会引起列强的同情,但真正给予施压的是列强们在华的既得利益。李鸿章挨了一枪算是苦情的加分项,日方在最后一轮谈判中的态度如此强硬,并再以北京安危作为威胁,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只能厚着脸皮苦求赔款再减两千两,就算当作他来回的路费。
刺客的结果
上面已经讲到,刺杀李鸿章的小山丰太郎只不过是主战派的一个代表,日本当时的主战势力不仅仅是右翼团体,还包括各层政要,最著名的就是甲午战争中第一军司令山县有朋,以及他所代表的军方势力。
(山县有朋)
这个山县有朋属于明治维新的元老派人物,他主导的“征兵令”使日本全国老百姓成为征募兵员的基础,改变了以往只能由武士做士兵的传统,这是日本近代兵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他以各种军规条款向士兵灌输效忠天皇的思想,即为天皇而战是最大荣誉,为天皇而死是最大幸福;他向士兵灌输武士道精神,日本军队之所以称为“皇军”,就是打这个时候来的,因为为了“天皇”,他们干什么都行。
“马革裹尸无所期,出师未半岂空回? 无奈天子召何急,临别阵前泪满衣!”——山县有朋
甲午中日战争中,山县有朋在朝鲜一带战绩不俗,所以他极力主张将战火推进至北京。他向大本营提出的《征清三策》,勾画了冬季作战的三部曲,即
首先从海路至山海关再次登陆作战,建立根据地进行直隶作战;其次向旅顺进军,将兵站基地移至不冻港;最后北进,攻取奉天
。到甲午战争后期,他的主战思想与伊藤博文相违背,伊藤博文以天皇召见的名义将其调回本土,他还写下壮志难酬的诗篇表达内心的不满,其实从他身上体现出当时众多日本政要以及民众的心声,其中就包括小山丰太郎。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的主张是打一场有节制的战争,他认为以日本的国力,即使把战火烧到北京,也无法在北京城外站住脚根,更无法继续征服整个大清国庞大的国土;而且这种做法很可能引起日本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为此,伊藤博文还向天皇摆出了各国的军队人数对比,战舰吨位以及火炮口径、射速的对比。所以伊藤博文提出建议,派兵占领中国台湾,并攻打威海卫,解除北洋舰队的威胁,以此要挟清朝谈判,逼迫清朝割地、赔款,获取一笔扩大再生产的财力支持。
由上面两位不同主张的代表可以看出,军事家与政治家的思路完全不同,山县有朋的思想就非常激进,而伊藤博文则显得精明很多。但日本国内的民族情绪并不能强制压迫,所以才有了小山丰太郎的刺杀行为,刺杀的目的就是杀死李鸿章,迫使清廷改变停战求和的态度,从而迫使日本政府强行扩大战争规模。当刺杀行动破灭时,伊藤博文内阁强烈要求判处刺客死罪,但日本法院受到民众舆论和国内右翼政治势力的压力,仅判处小山丰太郎无期徒刑,且于1907年奉敕恩准假释,也就是说刺杀李鸿章的刺客仅仅受到了12年的囚禁处罚。
参考资料:《旧梦谭》、《清史稿》、《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伊藤博文传》
-----
网友解答:
受了几年牢狱之灾,1907年被释放,一直活到1947年。
19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的天皇都是没有实权的,1868年日本的改革派发动倒幕运动,使得幕府将军将国家大权归还天皇。
明治夺得大权时日本国内外矛盾重重,急需一场大的改革来拯救,1871年明治派出考察团出访欧美,向西方学习。
小山丰太郎
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日本国内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毕竟是一个岛国,国内资源有限,如果仅靠国内的资源日本难以继续发展,明治政府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身边其他国家,他们投向了亚洲最大的国家,他们也想其他列强那样侵略我国。
在一系列试探行动之后,他们酝酿了一个大行动,于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前,清廷内部围绕着打与和进行了激励地争论,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和慈禧太后主张以和为贵,李鸿章是为了自己的淮军与北洋水师,慈禧太后是为了自己的大寿不被打扰。
而以光绪帝、户部尚书翁同龢、礼部尚书李鸿藻等人主张打,他们认为一个东瀛小国居然对给天朝上国开战,无疑是鸡蛋碰石头、螳臂当车,而我王师必先发制人,与之决战,将日本直接打趴,维护我大国颜面。
正在下沉的经远号
当时国内大多数都是主战,毕竟日本世受我们爆锤,突然要打我们,谁敢相信?谁会认为打不赢?
最后双方谈判失败,于是在战场上一决雌雄。
战争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上的军队也没有打赢东瀛人,最后清廷只好派人向日本求和。
清廷请英美等国从中调和,但是日本人都拒绝了,随着战事的扩大,慈禧太后不顾光绪帝的反对,派张荫桓、邵又濂两人为全权代表,并请了一个美国国务卿为顾问,前往日本议和,日本此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以这两个人的资格不够,将清廷代表羞辱回国。
后来日本人知道自己耗不下去了,毕竟自身资源有限,再耗下去战争的结果就会发生改变了。日本于是召回清廷,要求清廷派李鸿章前来谈判,清廷遂改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谈判,顾问还是原先那个美国人,李鸿章来到日本马关。
谈判的地点是当地的春帆楼,
日本选春帆楼是有羞辱的意思的,春帆楼是日本出名的河豚料理店,河豚在春帆楼的厨板上任日本人宰杀,而李鸿章及清廷当时就犹如那砧板上的河豚。
春帆楼
第一轮谈判没有结果,第二轮谈判中,
70多岁的李鸿章向比自己小了19岁的伊藤博文哀求,请求他想想办法,将停战条约减小一些。伊藤博文拒绝了李鸿章的请求。
一向气傲的李鸿章如此卑躬屈膝地向别人求情,究竟是因为谁?
第二轮谈判最终也没有结果,3月24日,会谈结束之后李鸿章返回使馆,对于这个曾经的老大哥,日本人纷纷出来一睹芳容,在两旁涌动地人群中,有浓烈的杀气,但是心灰意冷的李鸿章一行人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他们脑海中想着接下来该怎么谈?或者想着在战场有一场胜利来挽救这个局面。
正在李鸿章沉思的时候,人群中突然窜出一个人,他拿着手枪向李鸿章射击,李鸿章的命大,没有被打死,但是也伤得不轻,“入骨两寸有余”,这个伤对于一个七十多的老人来说,差不多是致命的,李鸿章当即晕了。
闻讯后日方的代表们大发雷霆,陆军大臣大骂道:“
该匪罔顾国家大计!
”
伊藤博文怒道:“
这比在战场一两个师团战败还严重,我宁愿被打的是我!
”
刺杀李鸿章的是小山丰太郎,是一个愤青,他不希望与清廷停战,希望日军打到北京去,打到光绪帝、慈禧太后那里去。
由于自己只是一个浪人,无法改变局势,于是想着刺杀李鸿章来中断谈判,激化矛盾,逼着政府与清朝继续作战。
小山丰太郎刺杀后躲在附近的酒馆里,不久便被捉住。
李鸿章醒来之后,看着自己沾满鲜血的黄马褂,欲哭?欲笑?当时的苦只有他们知道,他让人将其保管好,这是日本理亏的罪证。
随后又命人给国内发了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是“
伤处疼,弹难出。”
马关条约原件
李鸿章被刺的消息传出,西方列强纷纷谴责日本,
日本怕西方干涉,急忙派人前去探望李鸿章,还带去了皇后亲自做的绷带。
随后明治宣布停战,当伊藤博文告诉他这个消息时,李鸿章是高兴地,最后日本又将赔款从三亿降到了两亿。
双方在马关签订了条约,条约内容是我们的痛。
双方一直没有谈妥的条约,最后因为李鸿章挨的那一枪峰回路转。而这个小山奉太郎成了日本政客的眼中钉,最后被判了无期徒刑,伊藤博文甚至想杀了他,但是1907年小山丰太郎被假释,1947年8月死去。
-----
网友解答: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从陆地到海上取得了全面胜利,1895年2月威海卫之战,清军大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大有水陆并进,直捣京师之势,清廷不断通过欧美向日本求和,日方认为谈判时机成熟,因此同意媾和,光绪皇帝让李鸿章负责媾和之事,授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李鸿章于1895年3月13日,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以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率100多名随从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谈判。
1895年3月24日下午,春意明媚,一群留着长辫子的中国人,簇拥着一顶轿子,正从谈判的春帆楼返回居住的接引寺,途中引来了好奇的日本民众围观,轿里坐着的正是李鸿章,此时他的心情极为沮丧,因为经三轮谈判,日方态度强硬,丝毫不肯让步,他正戴着墨镜在轿子里闭目养神。这时从路边窜出一个日本年轻人,只见他持着手枪,三步两步就奔到了轿子前,掀开帘子,对着李鸿章开了一枪,然后迅速逃进路边的街市之中,这时在轿旁警卫的日本宪兵和警察方才反应过来,一部分人员护送轿子离开,一部分封锁街区搜查刺客,刺客躲进了一家酒楼,最终被宪兵当场抓获。
这名日本刺客名叫小山丰太郎,时年26岁,他出生地方门阀士族,父亲曾任过日本议员,16岁加入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是个激进主义者,他非常关注早午战争的战况,看到清军战败,希望日军乘胜追击,直接占领京师,不愿半途而废中日媾和,为了能使战争继续下去,他想,如果杀掉清廷的谈判代表,清廷一定会不依不饶的,再说,日本也没了谈判对象,这仗就会一直打下了。小山丰太郎持着这种想法,在横滨买了一把五连发手枪,然后怀揣着李鸿章的照片来到马关行刺,结果给日本捅了个天大的娄子,让日本在后续的谈判中不得不作出了某些让步。
按伊藤博文的意思,应该判处小山丰太郎死刑,可审判此案的法官顶住了压力,判了他无期徒刑,后来小山丰太郎被关在北海道网走郡的监狱,1897年获减刑,1907年因敕恩获准假释出狱,他只被关了12年,1938年,小山丰太郎应日本杂志的邀请,写了回忆录《旧梦谭》在杂志上连载,发了一笔小财,1947年8月4日,小山丰太郎病逝,终年78岁。
谢谢阅读
-----
网友解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刺杀李鸿章的傻鸟叫做小山丰太郎,是100多年前的无脑愤青。
小山丰太郎当时26岁,群马县人,他的家庭是武士家族,明治维新以后他的父亲当过地方的议员,地位很高。
小山丰太郎从小体弱多病,因此辍学。闲着没事,这家伙接受了激进思想,加入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
小山丰太郎只是又激进思想的普通老百姓,对于军事、政治和国家大事是一律不知道的。
甲午战争开始以后,日军经过苦战,终于击败满清的海军和陆军,获得大胜。
当时以日本的国力,不具备进行持久战的能力,也不可能吞掉整个中国。
况且,日本是所谓后起之秀,实力相比其他列强还是弱的。
而当时英国、俄国、法国、美国在中国都有很多势力,绝不容许日本自己在中国嚣张,肯定会干涉。而当时日本还没有对抗这些列强的实力。
所以,日本决定见好就收,捞一笔就退兵。
搞笑的是,日本媒体习惯于吹牛,日本老百姓认为皇军是战无不胜,可以轻松打下中国。
小山丰太郎也是这么想的,认为日军应该占领中国
他后来回忆:一路追击毫无骨气的中国兵,铁鞭遥遥北指……用不了半年,就能让四亿中国人在北京城的日章旗下跪倒了!
中国人多半似乎有着大国民神气。视朝鲜为属国,视日本为小国,唯独自夸为世界之大国,就是这样半身不遂的老大国民。显而易见,不彻底地惩戒一下,不晓得什么时候会制造麻烦。
结果日本军政高层在攻占辽宁营口和山东威海卫以后,就停止前进。
这不是日军不想,实在是没这个本事。
日本当时的军队总人数为7个师团,12万多人,加上后备队,不过22万人。为深入中国大陆,日本已实际投入兵力17万多,几乎倾巢出动。更关键的是,作战了大半年,又是在中国领土,日军后勤遇到很大问题。所有物资都必须通过海运到中国,然后再由骡马运到前线。这种后勤补给如果时间不长还行,持续快1年就受不了。
但日本宣布停止军队前进以后,日本国内激进派都极为愤怒。
这些凯子狗屁不通,认为只要再打几个月就会攻陷北京,甚至占领全中国。
所以,这些人用尽全力组织日军停止前进,小山丰太郎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痛恨满清,也痛恨国内的主和派大臣伊藤博文等人。
小山丰太郎听说李鸿章已经来到日本议和,立即决定去刺杀李鸿章或者伊藤博文,破坏日军停战。
小山丰太郎在横滨购买了手枪,可以装5发子弹,带着李鸿章的照片,写下遗书,赶去行刺。
小山丰太郎路过广岛时,一度想去将伊藤博文杀掉,认为他是“好色的老狒狒”。但行刺伊藤博文难度太大,小山丰太郎只能放弃,转而去马关对付李鸿章。
他通过化妆,接近了李鸿章。
资料这么写:当在人群中终于看到李鸿章时,我觉得他比起照片上的形象,眼光更是炯炯射人,的确是伟人的风貌。年龄约有七十,真是老英雄的典范。从眼睛看其人悠扬不迫的态度,不由得佩服这眼睛比照片上还要犀利。真不愧是睥睨东洋的眼睛!
我从人群中挤出,直至轿前,手按轿夫肩膀。趁轿夫惊讶停进之际,我对李鸿章开了1枪。子弹射入李鸿章脸上,我转身就跑,前后只有2分钟。我躲进了一个当铺,但当天就被警察抓住,捆了起来。
李鸿章当时正在和伊藤博文谈判。
日本方面漫天要价,提出:日本军队占领大沽、天津及山海关以及周边所有城池堡垒;上述地区清朝驻军解除武装,武器弹药交日本军队暂时管理;天津至山海关铁路由日本军队接管;停战期间日本军队的的驻扎费用由清朝方面承担。
大沽、天津、山海关都是日军还没有占领的地区,又是平津要隘,李鸿章无论如何不会同意。
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李鸿章突然遇刺。这一枪正好打在李鸿章左眼下方一寸的位置,子弹虽然留在了体内,但并没有伤及眼睛。虽然生命无忧,但根据国际法李鸿章是外交使节,在日本遇刺显然应该由日本负责。
此时,国际社会也开始同情李鸿章,舆论导向中国。
伊藤博文他们也有些恐惧,怕列强干涉或者李鸿章撂挑子,换一个二杆子来乱谈判。
于是,日本方面一面严惩小山丰太郎,一面不再漫天要价,开始实际性的谈判,并且命令日军停止作战。
小山丰太郎本来被判处死刑,后因民间舆论同情改判为无期徒刑,在北海道监狱服刑。
服刑12年后,小山丰太郎在1907年被天皇特设假释。
搞笑的是,这家伙寿命很长,一直活到1947年日本战败以后。
作为一个狂热分子,小山丰太郎目睹了日本在二战的全面入侵和惨败。
至于有人说李鸿章挨了一枪,为中国省了1亿两白银,这是不存在的。
因为赔款的谈判,是李鸿章挨了枪以后的事。日本从3亿两降到2亿两,和李鸿章中枪无关,完全是谈判的结果。
-----
网友解答:
很多人都觉得李鸿章遇刺让大清省下了一亿两白银,因为李鸿章遇刺引起国际舆论关注,日本害怕列强干预,想早日平息风波,结束谈判。
其实李鸿章被刺为大清减少了一亿两白银,这个说法是春秋笔法,是美化李中堂;也太高估了日本人的道德水准,高看了列强,低估了日本人的胆略和气魄。
日本在甲午战争时不但占领朝鲜,而且进攻大清本土,一是说明日本人有魄力,二是说明日本人有恃无恐。
李鸿章根本没有心思跟日本人打,把希望寄托在列强干预。
俄国是对日本态度是最坚决的,因为日本侵华破坏了俄国吞并东北的计划。
俄国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希望日本收手;但日本人根本不理睬,然俄国碰了钉子。
李鸿章转而哀求英国干预,英国人却对日本人说,只要不影响到英国在华利益,怎么做我们不管。德、意、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瑞典、挪威等列强,也纷纷宣布中立。
其实在甲午战争初期的高升号事件中,大清就被国际社会抛弃。
一场战争死伤那么多人,日军攻城略地,列强都选择袖手旁观,为一个人遇刺而跟日本撕破脸皮,显然是高估了列强。
这就像一个壮汉暴打一个弱夫,将其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围观者没有人阻止;将其四肢打残也没有人阻止,临了壮汉向弱夫啐了一口唾沫,围观者会出来阻止吗?
如果日本害怕国家干涉,甲午战争根本就不会爆发,有人显然低估了日本人的胆量。
所以李鸿章遇刺为大清生下一亿两白银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过李鸿章遇刺一事却是真的。
1895年3月24日,春风拂面的日本马关,一队中国长袍大辫子的中国人抬着一顶轿子,在日本大街上显得不伦不类。
但是轿子周围却跟着很多同样有大辫子的中国人,还有不少现代化装束的日本警察和宪兵。
明眼人都猜得出,轿子里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
大家没有猜错,轿子中坐着一个年逾古稀的中国老头,此人神情凝重但器宇轩昂、气度不凡。
他不是别人,正是大清第一权臣李鸿章,因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是跟日本人谈判的,希望跟日本签署停战协定。
要知道此时,日军还杀气腾腾,登陆中国领土,大有杀到北京,推翻大清之势,形势危如累卵。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惊恐万状,从1894年10月起便不断通过欧美列强向日本求和。
而战争后期,日本也打得筋疲力尽,认为\"日清战争不能无限期继续下去,媾和谈判的时机早晚必会成熟\" ,所以也想见好就收,同意媾和;就这样,中日两国最终坐到谈判桌上,开始了马关和谈。
但是日本国内好战分子不愿意政府跟大清进行和谈谈,他们认为大清腐败无能,军队不堪一击,希望日本不要停战,继续前进,一举推翻大清,征服大清国,刺杀李鸿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因为刺杀李鸿章,就能让惹恼大清,让没脾气的大清发一次脾气,跟日本人中止谈判,日本也可以找到扩大战争的借口,所以日本好战分子就策划了对李鸿章的刺杀。
就在李鸿章的轿子快要到达自己住处时,从路边人群中忽然窜出一人,冲至轿前,说时迟那时快,还没有等周围人作出反应,此人对着轿中李鸿章拔枪便射,李鸿章左眼下部脸颊被击中,顿时血流如注。
这时候日本警察和宪兵已经反应过来,他们一部分人维持秩序,一部分人保护李鸿章,一部分人则前去追捕凶手,在街边店铺将凶手抓获。
日本这时候担心的并不是李鸿章遇刺会引起国际干涉,而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要融入国际社会,处处要遵守国际准则,这从高升号一事的处理,就能看出日本要维护自己国际形象,不想当不守规则的另类。
(高升号事件发生后,日本积极邀请西方记者了解事实“真相”,在西方报纸上发表声明阐述日本的立场,都是日本“遵守”国际准则的表现。)
一个国家的高官,在本国土地上遇刺,作为东道主肯定是失职的,心有愧疚的,要有所表示的。
日本虽然侵略成性,但是外交上还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不会像大清那样,公然允许自己的百姓军队向外交官发动进攻。这就是为什么大清被国际社会抛弃,而日本被接纳主要原因。
所以日本高层对李鸿章的探视,是一个正常国家的正常表现,不能解读为日本政府害怕李鸿章,害怕此事引发列强干预。
在时候的谈判中,李鸿章苦苦哀求伊藤博文,少赔点银子,只当是给自己留点路费。
伊藤博文却毫不客气地说,你只能选择“是”、“否”,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
战败者跟战胜者谈条件,本来就是天方夜谭;所以千万别高估了李中堂。
何况日方在1894年7月,就破解了清政府的电报密码,对大清的谈判底线了如指掌,一切都在日方的掌控之下。
因此所谓李鸿章挨枪,价值一亿两的说法没有根据,只是主观臆测。
刺杀李鸿章的凶手,后来怎么样了?
刺杀李鸿章的日本愤青,名叫小山六之助,又名小山丰太郎。他1869年出生于群马县,是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的后代,父亲从政,他也算官二代,根红苗正,所以才会那么关心国家大事。
“良好”家庭环境和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成为一名愤青,他非常希望日本成为大国,消灭大清征服中国,所以他希望扩大清日战争,才奋不顾身做出了刺杀李鸿章的举动,成为“\t青史留名”的“英雄”。
李鸿章遇刺后,日本为了显示自己跟西方列强一样遵守国际准则,天皇派出侍从武官左卫特使前往慰问探望李鸿章,并下诏书要求将刺客交“由有司官员,依法严惩不贷”。
天皇下令,法庭从重从快判处小山六之助无期徒刑,被押往北海道网走郡服刑。
1907年,天皇大赦天下,小山六之助奉敕恩准假释。
出狱后的小山六之助开始写作,著有回忆录《旧梦谭》,回顾了他自己记忆中的清日战争,也回顾了刺杀李鸿章的经过。
1947年,小山六之助病死,终年78岁。
-----
网友解答:
向李鸿章开枪的人叫小山丰太郎,刺杀李鸿章后,被日本逮捕,本应判处死刑,后在日本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下,改判为无期徒刑,关押在北海道,但并没坐穿牢底,到1907年便被日本天皇特赦、
释放了。
1895年,“背锅侠”李鸿章到达日本后,首先要求停战,而伊藤博文却故意拉长了谈判时间,因为此时日本军队正在侵占辽东半岛,还有一部分海军在入侵澎湖列岛;此时收手,并不能使利益最大化;不仅如此,伊藤博文还利用媒体优势,制造国际舆论,将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大清,又捏造事实,说此战完全因清政府而起,现在他们一败涂地,作为谈判代表李鸿章缺乏和谈的诚意,因此拖延了时间,导致日军仍不能撤回。
日本民众被强烈地洗脑了,他们认为清朝懦弱无能,大日本帝国无坚不摧、战无不胜,不如一鼓作气,灭了清朝,因而战争不应该就此结束,这被洗脑的人中,有个“愤青”叫小三丰太郎,他出身于士族门阀家庭,父亲做过议员,曾经是日本激进的右翼组织“神刀馆”成员之一;
当他得知日、清将要议和时,怒发冲冠,一度准备刺杀日方谈判首席伊藤博文,后因防卫甚严,才转向刺杀李鸿章的。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乘轿外出,途中挤满了围观的日本人,他们来争睹大清首席谈判代表的尊容,小山丰太郎混在人群之中,待李的轿子靠近,他突然冲出人群,向李鸿章左脸开了一枪,然后跑到一家商铺躲藏了起来,当日被抓获,后来,就如本人开头所述,这里不再重复。
1907年,出狱之后,小山丰太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群马县,此时青春已逝,年龄已经38岁了,却仍然顽固如初,还一直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的野心摇旗呐喊,两颗原子弹爆炸后,裕仁宣读了投降诏书,对他不啻于晴天霹雳,个人信仰彻底崩塌,1947年8月4日这个丧心病狂的家伙,在78岁时含恨死去。
-----
网友解答:
李鸿章挨那一枪,根本没有减少1亿白银!这是《走向共和》里面的桥段,不是历史的真实!
真实情况是,李鸿章并不是全权代表,还要时刻与清廷进行沟通,而日军早在甲午战前获取到了清廷的密电码,清廷所有的谈判底线暴露在日本人面前——割让台湾,赔款2亿!
不要着急,听我给你细细聊这个问题。
谈判背景:
甲午战败,李鸿章从1860年开始建立的淮军精锐全军覆没,李鸿章从1888年开始建立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李鸿章这一个输掉底裤的政治家,被赶鸭子上架派到日本进行谈判求和。
一开始,光绪皇帝掌权,翁同龢掌握实权,早就想彻底弄死李鸿章,于是派出了张荫桓作为谈判代表去日本。结果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骂了回来,伊藤博文的原话是“我们要的是全权代表,不是普通代表!”
即使是李鸿章作为谈判代表,日本也是先验证了“全权委任状”才批准的。
结论就是,日本一开始姿态就很高,对清朝的求和请求不屑一顾!
因为,日本真的可以打进山海关、进入大沽口,直接威胁北京!
事实上,软骨头的清廷,枣子1894年12月12日就开始求和了。一开始,慈禧把谈判地点设置在上海,日本则是要求必须在日本本土进行。李鸿章赴日之后8天时间,最终才确定了以马关为谈判地点。
另外,情报方面,日本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一个多月,就得到了中国军政各界的所有密电码。正因为对淮军和北洋海军的调动情况、李鸿章和朝廷的内讧情况十分了解,日军才能在战争中百战百胜。李鸿章这个透明人,自然会一败涂地。
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而日军获得密电码的时间至少在6月22日之前。
李鸿章有没有机会得到日本的信息并且及时就该密电码呢?
答案令人叹服,当然有!
日本当时潜伏在中国的最有名的间谍是石川伍一,正是在他的策划下,高升号运兵船被日本军舰准确拦截,船上700多中国官兵遇难!1894年8月4日,天津,石川伍一在汉奸刘棻家里被清军逮捕,接受审判,主审管正是直隶总督李鸿章。
李鸿章当时已经被甲午战争中的不断惨败闹得焦头烂额,现在摊上这么一个间谍案,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李鸿章拖延好久,才向总理衙门报告,清廷给出的意见是,必须杀!李鸿章还犹犹豫豫,担心美国干涉。
就在这时,朝臣们直接拿出了李鸿章当汉奸的证据——甲午战前,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伙同自己的日本媳妇,当了“倒爷”,把开滦煤矿本该供应北洋海军的优质煤卖给了日本联合舰队,而北洋海军,只能用更高的价格,去买那些一烧就会炸锅炉的劣质煤!
李鸿章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儿子,慌慌忙忙把石川伍一处决了。
如果李鸿章手下有个间谍大师、审问大师,仔细审问石川伍一,说不定就能查出密电码已经泄露的事情。
甲午战争和马关谈判最后一根稻草就被轻轻丢弃了。
谈判过程
马关谈判,总共进行了6轮,一开始,日本人并不打算好好谈。
第一次谈判,双方只是交换了“全权委托书”,说白了就是伊藤博文对李鸿章“验明正身”!
接下来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谈判中,日方先后提出了如下条件:
日本军队占领大沽、天津及山海关以及周边所有城池堡垒;上述地区清朝驻军解除武装,武器弹药交日本军队暂时管理;天津至山海关铁路由日本军队接管;停战期间日本军队的的驻扎费用由清朝方面承担
这样的条件,相当于把日军进攻路上的清军全部撤掉,李鸿章当然知道,如果答应这样的条件,日军就能兵不血刃逼近北京。于是,谈判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一个日本愤青小山六之助,在李鸿章离开谈判场所回到居所时,刺杀了李鸿章,一枪命中李鸿章脸部,差点要了他的老命。
小山六之助是一个无业游民,效力于日本的主战派政治组织,主张不能议和,必须攻占天津、山海关等地,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不得不说,小山六之助和后来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十分相似。不停扩张,不需要和谈、不需要割地赔款。后来日本政府就是小山这样的二杆子上了台,导致侵华战争期间整个日本没有一个优秀战略家,吃到嘴里的,全部都要吐出来!
伊藤博文,不愧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在普奥战争中击溃了奥地利主力,长驱直入灭掉奥地利分分钟的事,可是他力排众议,与奥地利签订合约,最终统一了德意志地区。
这场刺杀,让伊藤博文在谈判中陷入被动,不得不加快了谈判步伐。刺杀发生在3月24日,这月的30日,日本紧急准备了停战协议,与清廷结束了战争。随后的4月1日,陆奥宗光提出了谈判条件,主要内容如下:
就是说,日本人出示的条款,是李鸿章遇刺后才提出的,李鸿章绝对不可能提前知道3亿两白银的赔款总额。
随后,日本就知道了李鸿章给慈禧发出的电报,也知道了慈禧给李鸿章的电报。在慈禧和光绪回复的电报中,伊藤博文早已知道了清廷的全部底线,赔款总额2亿两,割让部分土地等等等等。
所以,日本再次提出的谈判条件,几乎是按照慈禧给出的底线制定的,李鸿章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从第四次和第五次谈判的整个过程来看,日本人在割地赔款两个问题上,一点都没有让!
所以,根本不存在李鸿章挨一枪减免一亿白银的情况。
李鸿章当时在国内外都是痛打落水狗,伊藤博文真的没必要给他这个面子。被打的那一枪,也根本不值一亿两白银。
就李鸿章自己,也从来没有谈过“挨一枪减免一亿两白银”的话。
这些话,是2003年《走向共和》播出之后才出现的。
《走向共和》简单评析。
不可否认,《走向共和》以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为背景的,最优秀的电视剧。他主要有如下优点:
1,人物性格突出,没有脸谱化。剧中塑造的四大主角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除了孙中山略显生硬,其他都是极其优秀。
2,演员和角色旧照片极其相似,演员功底深肯吃苦。有人拿出走向共和的剧照,去对比留下照片的那些人,几乎是神还原。从袁世凯、孙中山、宋教仁,再到慈禧、隆裕、载沣,都十分相似。尤其是演员孙淳,为了演好袁世凯,胡吃海塞一个多月,增重20多斤。以至于我们后来看《风起长林》《人间正道是沧桑》都认不出他了。
3,《走向共和》是甲午战争前夕到张勋复辟这20年时间历史进程的神还原,是学习近代史的扫盲之作。剧中一步一步写了甲午战争、马关谈判、乙亥建储、庚子国变、东南互保、辛丑条约、丁未政潮、官制改革、预备立宪等历史事件,让人一面痛心国家沦丧,一面期待仁人志士救国救民。
4,《走向共和》对几个无法确定的历史之谜,都给出了模糊化处理,看起来更有味道。比如光绪之死,演员李光洁在康熙登基乐曲中无疾而终,令人大跌眼镜,但是剧中从没说到底谁杀的,好像慈禧、隆裕、李莲英、袁世凯都有嫌疑,但都不像。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是《走向共和》的铁粉,看了五六遍,西瓜视频中上传了这部电视剧很多精彩片段。但是我从不认为这个电视剧是真实的历史。
学习历史,还是应该多看书,多比较各方观点,才有自己的结论,你觉得呢?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