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要定都南京而不是合肥?
为什么朱元璋要定都南京而不是合肥?
网友解答:
感谢邀请!
首先我要对题主的脑洞表示佩服,不知道是怎么想到合肥上面去的。因为无论是从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城和合肥的地理位置都表明合肥不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至少不适合一个大统一的国家的都城。不知道题主是不是想说的是凤阳。
合肥,地处华东平原,境内山脉低矮,无法作为易守难攻的要塞,也没有大江大河,有一个巢湖,但是距离太远,所以说合肥没有作为首都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优势,而且就经济实力无论那朝那代都比不上临近的武昌,长沙,乃至苏杭等地。有什么理由选择合肥呢,如果题主说的是凤阳,那我倒是能够理解。
其实朱元璋曾经也想在凤阳建立都城,也就是建了六年的临濠,可是后来朱元璋觉得淮西势力太强大了,如果再把都城建立在淮西老家,估计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分分钟就被取代了。
-----
网友解答:
应该说,朱元璋对南京和合肥为都城的办法都不太满意,他曾经多次有过移都的想法,但都没有成功。
明初,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许多人建言定都汴梁。随后,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从而形成南北两京之制。
虽然确定了应天、汴梁的两京制度,但是朱元璋并没有修建汴梁的打算,他还在寻找更加合适的地方。洪武二年(1369)八月,平定陕西。在这种情况下,定都之议再起。九月,朱元璋召集大臣商议国都之地。大臣各抒己见,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等地,“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在分析各地利弊之后,提出了以临濠为中都的想法。这样,明初就形成了南北两京、中都并存的情况。
从九月开始,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然而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在巡视中都修建情况后,突然下令停止修建。此时中都修建达6年之久,已经颇具规模。停建的理由是劳民伤财,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朱元璋与淮西功臣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淮西功臣恃功自傲,多有违法乱纪之事,而且在朝廷中结党谋取私利,与朱元璋加强皇权背道而驰。他担心在淮西功臣集团的老家建都,会更加助长他们势力的膨胀。
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定都问题才算告一段落。
-----
网友解答:
明朝前期的时候,朱元璋对于都城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
(1)南京;
(2)开封;
(3)关中;
(4)洛阳;
(5)北京;
(4)凤阳。
首先说说为什么会选择南京。元朝末年的时候,朱元璋的队伍越来越强大,先后攻克了定远、和州、采石矶等地,拿下南京只是时间问题。
当时朱元璋向冯国用求教平定天下的计策。冯国用的回答便是以南京为基地,以仁义为本,不要贪图美女钱财,平定天下不是难事。
冯国用为什么建议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城呢?一方面南京地理位置优越,钟山、石头山、长江、秦淮河形成龙盘虎踞之势,是几代帝王的都城。凭借着地理上的优势,朱元璋可以出兵四方。另一方面是以朱元璋当时的势力范围,南京是最好的选择。
拿下南京以后,朱元璋以南京为基地,并且开始建筑新城。这些新城规格高,规模大,这是朱元璋为以后定都做准备的。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但是他并没有把南京作为当时明朝的首都。原因便是当时明朝正在北伐,很多幕僚都建议朱元璋以开封为都城。
为什么要选择开封呢?因为“君天下者宜居中土”,这些幕僚认为只有建都开封,才能便于控制天下,更何况开封是北宋的故都。南京地理位置偏南,对于统治中原地区有不利之处。
所以朱元璋是非常想要定都开封的,因而他曾经率领数万部队前往开封考察。不过问题在于当时开封受战乱影响,民生调蔽,水陆运输不便。
最终,朱元璋下诏书“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
由于历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国祚很短,并且都是偏安一隅的王朝,这和大一统的明朝地位不等,所以定都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群臣讨论建都之地。大臣的意见便是关中是险固之地,天府之国,可以作为都城;洛阳在天下之中,交通方便;北京是元朝首都,宫殿并未破坏,迁都北京可以省下很多钱财。
不过朱元璋认为这几个地方都不太好。因为建都于这几个地方,都需要江南提供物资供应,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哪怕是宫殿完备的北京,也没办法养活这么多人。
朱元璋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他的做法却是一言难尽。朱元璋还是以南京为首都,不过他却选择了自己家乡凤阳作为中都。
这个时候的明朝有三个都城,南京金陵,北京汴梁,中都凤阳。
朱元璋表面上是以凤阳为中都,实际上凤阳的建设标准是按照都城来建造的。对此,大臣刘基是提过反对意见的,他认为凤阳仅仅是朱元璋的家乡,不适合天子长居,更何况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王保保并未消灭。
不过中都的建造依然如火如荼,因为朱元璋是希望未来以凤阳为都城的。不过,朱元璋到凤阳去了以后,便下诏停止营造凤阳了。
对于这一点,相关的记载很少。此后凤阳作为朱元璋的故乡,不断有明朝的皇子前来朝拜。此后,南京进入大规模营造时期,以匹配明帝国京师的地位。
-----
网友解答:
作为和朱元璋一样的强迫症病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北伐成功赶走了元朝政府终于一统大江南北,此时的朱元璋却面临着一个十分纠结的问题,那就是大明朝的首都究竟定在哪里?
应天府:温柔乡里容易消磨意志。
应天府也就是南京,是朱元璋最初起兵的大本营,朱元璋的统治在南京最为牢固,他手下的文武百官大多都在南京有豪宅地产。因此根基牢固的应天府应该是大明朝首都最好的选择。
但朱元璋有他自己的考虑,他在南京城中看着缓缓流淌的秦淮河,看着河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景象,不由得想到了那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自古以来凡是定都在南方的朝代大多偏安一隅,宁肯在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美景中醉生梦死,也绝不回到北方苦寒之地励精图治。
朱元璋担心在这温柔乡里消磨掉明朝君臣的豪情壮志,让在北方虎视眈眈的蒙古族政权有趁虚而入、卷土重来的机会。
洛阳城:饱经战乱,已不复往日荣光。
朱元璋把目标放在了地处中原腹地的洛阳城,洛阳城战略位置极好,三面环山一面紧挨黄河,易守难攻,东汉王朝和北魏等政权都曾将洛阳城定为首都。
但自靖康之耻以来,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此时的洛阳城已经没有了隋唐以来繁荣富庶的景象,举目望去只能看到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朱元璋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判断此地帝王之气已尽,不能再作为首都了。
凤阳县: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凤阳县是朱元璋的老家,他手下将领中著名的淮西派大多也都出生在此地, 朱元璋安土重迁的意思十分强烈,当初若不是被饥荒逼着逃难,他也绝对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
如今已经君临天下的朱元璋回到自己的老家,看到当年的乡亲们,看到这片养育自己的故土,一股思乡之情由感而发。以淮西派为主的人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极力推荐将凤阳城建设为天下之都。
早有此意的朱元璋当然就坡下驴,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凤阳县大兴土木,开始建设自己的家乡。
一番纠结之后的最终决定。
朱元璋久久不能确定首都定在哪里,于是大明朝前期,朱元璋划定了三个首都。应天府为南都,开封府为北都,凤阳县为中都。
这事到这里还不算完,很快朱元璋又觉得一个国家有三个首都太过荒唐,于是废除了开封府北都的称号,又在明洪武十一年停止了中都的建设,应天府成为了大明朝唯一的首都。
一点个人的见解,欢迎评论和关注。
-----
网友解答:
合肥到了解放后才发展的,以前省会在安庆
-----
网友解答:
朱元璋守和州,常遇春雨夜攻采石,占领太平府后,陶安献计攻下南京,才有了和陈友谅张士诚争夺江南的本钱。 南京六朝古都,虎踞龙盘。左有太湖圩区,右有石臼湖丹阳湖固城湖圩区。粮草充足。从永嘉南渡开始这里就是鱼米之乡。而合肥四周根本不能和江南比。再加上自古就有陷巢州,涨庐州一说。不适宜建大城,背靠巢湖,位置不好。 北方各路义军都在和元庭打仗,朱不愿参这趟浑水。所以朱元璋定都南京,而不是合肥。
-----
网友解答:
简单来说,明朝建国时,南京是朱元璋最好的选择。
在帝制时代,南京成为都城大多是在南北分裂时期,唯一的例外就是明初。这个例外属于直接延续,南京是在割据时期就被确立为都城的,之后朱元璋剿灭群雄、北击元朝才完成统一大业。
分析一下朱元璋的发家史,就能明白他为什么要定都南京。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因为灾荒还当了几年和尚,最后被发小汤和邀请去了红巾军,在郭子兴手下当小兵。
朱元璋因能力出众,取得了郭子兴的信任,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尽管郭子兴及其家人对朱元璋有所猜忌,但朱元璋在军队中的威望很高,郭子兴死后,他有了一定的本钱。
朱元璋带着自己的本钱窝在和州
,很快就感到了局限,和州太小了,连物资供应都成问题,待在那里不会有大的发展,他需要找一个新的根据地。
和州虽小,离南京(那时候叫集庆路)却很近,南京龙盘虎踞,面前又有一条长江,更关键的是,南京很富啊,地处江南,粮食高产区兼商业中心,还有运河之便,对朱元璋有无穷的吸引力。
相比之下,在朱元璋背后的合肥(那时候叫庐州)不仅距离更远,还比南京差了十八个档次,要地势没地势,要钱没钱,属于无名之辈,朱元璋根本不可能去打合肥。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下南京,将其改名为
应天府
。至此,穷小子朱元璋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城市,开始真正的事业。
占据南京后,朱元璋东有元军,东南有张士诚,南有元军,北有龙凤政权,西有徐寿辉(陈友谅的“老大”),这些邻居都比朱元璋强,朱元璋顺势装傻,
任由他们打来打去,自己
躲在南京猥琐发育,建立以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
当然,
邻居们也有聪明的,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位都看得出朱元璋的威胁,老早就开始跟朱元璋掐架。
三方从开始的小打小闹到最后的拼死决战,朱元璋用了十年的时间,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接着又灭方国珍,统一了江南。
实力增强带来的好处是独立性日益升高,鄱阳湖大战消灭陈友谅主力后,朱元璋称吴王,但仍奉行龙凤年号。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大举进攻张士诚时,朱元胜券在握,
派人去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南京,结果船沉了,皇帝没了,朱元璋于是不再奉行龙凤年号,改次年(
1367年
)为吴元年。
独立的吴王国已经建立,虽然朱元璋没有确立都城,但毫无疑问,南京就是吴王国的核心。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定国号为明,改元洪武
,
一个志在天下的
明王朝正式建立
。
天下自然包括北方,
南京适不适合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呢?朱元璋自己也产生了疑问。
吴元年十月,明军挥师北伐,到洪武元年八月,元大都(今北京)拿下,当然,此时元军仍然盘踞在北方众多地区,直接把大都设为都城是不可能的,安全性太低了,朱元璋中意的北宋故都开封。
在洪武元年三月拿下
山东、河南后,四月份朱元璋就
跑去河南视察了一番,改汴梁路为开封府。
《明史》载:(洪武元年)八月己巳,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由于元朝残余势力强大,北方仍然处在战争之中,这点从元大都的新名字——北平府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希望北方和平。在此情况下,朱元璋并没有驻留开封,而是回到了南京。
次年,朱元璋又增设了一个都城,那就是他的老家凤阳,称中都。这个都城的设立没有战略意义,跟项羽那种“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观念是一样的,后面因为劳民伤财,朱元璋叫停了中都的宫殿建设。
随着北方的安定,明朝逐步走上正轨,朱元璋再次动起了迁都的念头,开封、洛阳、西安先后入选。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考察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但是朱标返回南京后不久即患病,次年病逝,时年38岁。
朱标的离世打乱了
朱元璋对身后事
的安排,这位六十多岁的老皇帝不得不重新选定、培养继承人,以稳固国本,迁都这种事,只能往后压了。
自始至终,合肥都是不曾出现过的选项,原因很简单,合肥的条件根本不适合当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首都,连南京都有种种问题,合肥可以直接靠边站,朱元璋再怎么纠结,也只是在中原、关中和江南(其实就是南京)三处地方,凤阳纯粹是因为老家。
-----
网友解答:
因为朱元璋认为合肥收入低而房价太高!
-----
网友解答:
合肥500年前什么都不是,怎么定都合肥。
-----
网友解答:
为什么不是肥西
------------------
推荐阅读:
工作上有机会成为领导,其他员工也推荐自己升为领导,但是自己却害怕当上领导,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