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皇太极的遗旨写明了要豪格或者多尔衮继承皇位,那大清还能入主中原吗?
假如皇太极的遗旨写明了要豪格或者多尔衮继承皇位,那大清还能入主中原吗?
网友解答:
1
644年,华夏大地上三皇并立。北京的崇祯,西安的李自成,沈阳的皇太极。他们到底谁入主华夏,成为他唯一的主人
。但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刻,皇太极突然驾崩,几乎没有任何预兆。当然也没有留下任何关于继位人的人选。应该说。如果皇太极留下遗命的话,太子肯定定是其子,但未必是皇太极,不可能是多尔衮。
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确定,无论是豪格还是多尔滚继位都不会影响满清入主中原,
当然,
如果是豪格当皇帝,成事的可能性不大。
满清当时的最大幸运就是避免了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而造成了的分裂。
形成了多尔衮主政的局面,迅速入关,对比之下。南明王朝的诸王为了当皇帝彼此内讧,如此的南明不亡简直没有天理了。
有点扯远了,
先说豪格,应该说时年34岁的豪格年富力强,他比小叔多尔衮还年长3岁,而且掌控正蓝旗和两黄旗、而且两红旗掌门人,宗室里资历最长的代善也支持豪格继位,又是皇长子也得到了部分汉族大臣的支持
,这些都是豪格最大的优势。在商议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两黄旗将领明确坚持“立帝之子”
豪格顺嘴一句我德薄福少,难以胜任,被阿济格抓住不放,使得豪格异常尴尬,
两白旗则提议由多尔衮继承,当时的气氛十分紧张,面对这种局面
济尔哈朗提出由福临继承
,两黄旗说立皇子,
但福临也是皇子,自然不会自打嘴巴,就此福临登基
。
“性柔”(性格软弱),是豪格失去皇位的主要原因,假如皇太极立他为太子。从后来豪格的表现来看,他的性格、秉性,能力,都比多尔衮差的太多
,虽然多尔衮位于权力中枢,豪格也许无法抵抗,但起码的自保的能力还是应该有的吧,但结果很可惜,六年以后,豪格死于狱中、妻子也被多尔滚霸占。假如豪格继位。满清肯定会入关,但未必会成功,首先就是多尔衮肯定会拆台,绝对不会为豪格卖命,
而豪格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消灭多尔衮的实力,多尔衮绝不会坐以待毙,三兄弟绝对会奋起反抗,满清也许就此陷入分裂。豪格和多尔衮就得争得你死我活,清朝没入关就要内战。大规模的混战和内乱。别说入关,自我消耗就得覆灭。
再就是,在皇太极的15位后妃中,地位最尊显的后妃都是蒙古族,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却不是。很不显眼。在皇太极的11个儿子中,
豪格的出身和能力都不是最显贵的,只是年龄居长。如果皇太极立太子的话,真未必是豪格。
再说多尔衮,
满清能够有多尔衮这样的大战略家真是太幸运了,也是明朝的不幸,应该说,皇太极立多尔衮为太子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是为了自己孩子安全,他也不敢立多尔衮为太子
,当年他逼死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件事不仅皇太极不会忘记,也一定让多尔衮铭记肺腑。假
如多尔衮继位,以豪格为首两黄旗肯定会反抗,但这种反抗的力度会很小,规模也不会很大,不过是茶杯里的暴风雨。
多尔衮登基,他会立即入关,会采取更加猛烈的军事行动去消灭大明,因为他是是皇帝,做事不会畏首畏尾。实际上
由于当时八旗势力分布平衡。多尔衮无法做到一人独大,一旗独大。没有到一手遮天的程度。因此才退而其次,让福临登基,自己辅政,实际成为“立皇帝”的局面。可以
说,在这个件事情上,多尔衮很有大局观,比南明那些猪(朱)强百倍,不争一时之短长,这才是成大事的人,
多尔衮应该考虑的是,定鼎中原以后,凭借功绩和能力让福临退位,但后来的事情出乎和脱离了多尔衮的控制,再就是多尔衮自己没有儿子,也让其感到沮丧,而且39岁的多尔衮暴毙。如果多尔衮没有暴毙,应该一定会篡位登基。但历史不可能假设。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两个极端。
如果皇太极选择长子豪格继承皇位,那么清朝有可能会陷入分裂状态,不一定入关。
如果皇太极选择十四弟多尔衮继承皇位,那么清朝肯定是入关。
为什么宋安之会这样说呢,因为我们首先基于现实历史来入手分析这个假设问题。
首先清朝入关第一功臣是多尔衮,而摄政王多尔衮也是当时清庭的实际统治者。
所以说如果皇太极选择十四弟多尔衮继承皇位的话,只能说多尔衮由实际统治者变成了名至实归的统治者。
当然现实中皇太极肯定不会这样选择,这个设想是基于问题假设而回答的。可能还有人认为皇太极把皇位传给多尔衮有可能会引发内乱,其实不可能有这种危险的。毕竟皇太极没有把皇位传给多尔衮。多尔衮不照样是成为实际统治者了吗,更何况如果传皇位的话。
皇太极如果把皇位传给豪格,那么有可能内乱。
毕竟多尔衮服皇太极的统治,可不服豪格的统治。叔侄两个到时候如果政治斗争的太激烈,也有可能引发内乱,那样入关就遥遥无期了。
当然参考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斗争中一直稳占上风,并且在入关以后,随便找个理由把豪格下到狱中害死可以看出豪格的政治手段远远不及多尔衮的。有可能经过一番权力斗争,多尔衮依旧掌控大权,清朝依旧入关。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
网友解答:
感谢头条邀请,我认为:清朝还会照样入主中原。
同样是内斗,满清上层和汉朝廷最大的不同是满清人口少,区区几十万人口,兵不足十万,他们还有些整个种族生存意识及种族利益最大化的意识。
这也是豪哥、多尔衮闹到箭拔弩张的地步,最终在范文程及皇族的幹旋下达成妥协;终清一朝,内部争斗再激烈,如雍正兄弟为争皇位闹得不可开交,史称“九子夺嫡”,但最终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王、皇十四子允禵仍没有和雍正兵戎相见一你可以找出许多理由,如雍正心腹年羹尧控制了他的后勤供应,但你不能否认:十四皇子压根儿就没想武斗,只想和四哥文斗,并不是他人品多少高尚,而是满族既便入关后,坐江山后,仍是少数民族,一旦皇族内讧,同室操戈,其结果必然是给汉族、蒙古族等提供可乘之机,等待他们的结果必然是同归于尽。这是满族上层的共同认识。1626年皇太极刚上位时,接受文武百官朝拜的也不是皇太极一人,而是四人,所谓“凡国人朝见,上与三贝勒俱坐受仪式”,只不过以皇太极为汗。皇太极玩手段,在1632年成为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旗主,终于取消四大贝勒朝见制度,使得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三个哥哥被迫退到臣的位置,虽心不甘情不愿,但从没有想到武力内讧,因为这关乎整个种族的生死存亡!不管清太祖努而哈赤有没有定下这样的规则,至少爱新觉罗族上层已经达成了不兵戎相见夺皇权的共识!
这也是后来皇太极儿子豪哥和皇太极弟弟多尔衮尽管有继承权之争,但最终叔侄接受范文程及皇族的调解,各退五十步,多尔衮降格为摄政王,不再披龙袍;豪哥仍做亲王,让福临(顺治帝)上位,大玉儿(孝庄皇太后)母子之所以能坐收渔翁之利,无非是利用了多尔衮、豪格叔侄的大局意识!
多尔衮之所以能和豪格争皇位,是因为皇太极没有留下遗诏。如皇太极留下遗诏让多尔衮或者豪格上位,另一方会相忍为家族,即便另一方不愿意忍,其他的皇族也会相劝让其相忍为族,当然皇太极如立遗诏,应该有两种可能,但我认为当时天下未定,强大的明朝仍是后金大敌,为后金长久计,从执政能力角度,他应选多尔衮;如从亲情角度,可能会选豪格,恕我直言,豪格是个勇将,后来张献忠就是被豪格灭掉了,但豪格政治上还是太幼稚,性格也嫌冲动,如选豪格,多尔衮最多出工不出力,武装内讧是不可能的!豪格上位,他政治上肯定不如多尔衮,入主中原的魄力肯定有!但能否充分利用吴三桂等汉奸,在和崇祯、李自成等实力派的纷争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肯定是未知数。望斧正!
-----
网友解答:
假如多尔衮奉旨接班,皇位合法性得到确认,大清入主中原完全没有问题。
顺治继位,多尔衮当摄政王,也就是实际上的统治者,清兵入关其实就是在他带领下成功实施的,这有历史为证。
假如豪格奉旨接班,入主中原可能性不大。
豪格和多尔衮是皇位竞争对手,豪格的能力远比多尔衮差。
皇太极驾崩,没选定继承人。本来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皇太极在位时威望很高,王公大臣中,让皇太极儿子继位的呼声很高。年龄大威望高的济尔哈朗力挺豪格。这时有人提出异议,说豪格性格柔弱,不适合当皇帝。于是豪格继位之事搁置待议。
相反,多尔衮被封为睿亲王,他不愧睿亲王封号,的确很睿智,很有能力,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如果豪格有多尔衮的能力,皇位非他莫属。
假如豪格继位,他驾驭不了多尔衮,忌惮多尔衮的能力,担心多尔衮抢他的皇位,一定不会重用多尔衮。
李自成攻占北京,紧接着往东北进发。吴三桂开始时准备投降李自成,后来又向清兵抛去橄榄枝,首鼠两端。形势十分复杂。豪格能准确判断形势吗?能做出恰当的对策吗?这一点很让人怀疑。
公元1640年,豪格和多尔衮一起围困锦州,因为离开锦州城到远处驻扎,被遣回家,由亲王降为郡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豪格判断力不强。皇太极的战略意图是困死锦州。
把握瞬息万变的形势,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打败李自成,乘胜南下,占领全国,奠定大清江山的基础,这对豪格来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豪格入主中原失败,历史将会改写。清兵失去入关的最佳时机,入主中原可能成为泡影。也许以后还有机会,但抓住机会的不会是豪格,应该另有别人。
感谢您阅读点赞留言转发关注!
-----
网友解答:
其实题主把问题想复杂了,我们先抛开关外满清问题,只看关内明朝的问题,那时的明朝天灾人患不断,阶级对立严重,矛盾异常尖锐,明朝政府根本无力摆平,这才有了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崛起。但凡明朝还有一点战斗力,也不会让李自成轻而易举的攻入北京城。
北京城失守后,南面的明朝遗老遗少又组建了政府,可是又有什么用呢?出不了一位英明的帝王,不能解决内部矛盾,组建南明小朝廷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剩下的两个起义流寇李自成,张献忠让他们起义作乱还行,治理天下根本没有那个才能,因此若是没有关外的满清干扰,关内这个乱局至少在那个时代关内没人能收拾。
乱局一旦没人解决就会给予外部敌人机会,满清就是趁这个时机入关的。题主的意思是若是皇太极确立其中一人为继承人,那么满清就会陷入内斗,自然无法入侵中原了,可惜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因为无论多尔衮与豪格谁继承皇位都不影响他们入侵中原的目标,历史上也确实如此,虽然他俩水火不容,但在入侵中原这件事上却是出奇的一致。
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是满清已经一统关外,蒙古都表示臣服了,就像一辆战车一样,向前滚动的步伐根本不会因为一个继承人问题会停止,所以按照当时的情形满清入主中原已势不可挡。
-----
网友解答:
豪格和多尔衮两个人都有极高的军事才能,无论是谁继承,都挡不住后金入关。而且明朝积弱不是一天两天了,倒闭只是时间问题。
-----
网友解答:
多谢邀请!
清军入主中原和谁即位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谁为清军创造了机会,而为清军创造机会的人无疑就是李自成和吴三桂。李自成把关内搅的天翻地覆,明军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加上国家财力捉襟见肘,税役繁重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军队吃了上顿没下顿,军晌更是虚无缥缈,试想这样的明军能有什么战斗力!而吴三桂直接把清军领进家门,清军做梦也没想到在关外浴血奋战、苦苦挣扎了二十多年,就因为一个吴三桂让它们多年的夙愿变为现实,而且是不费吹灰之力。既然上天如此倦顾清军,等于是天上掉馅饼,如果满清不趁热吃那不是傻子吗?
从另一方面讲,清军属于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618年誓师《七大恨》诰天。不管努尔哈赤起兵的理由是什么,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吞并中原。浑浑噩噩在位48年的万历皇帝也在清军的呐喊声中一命呜呼。天启年间的萨尔浒一战,明军更是威风扫地,从此明军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如此的大好形势清军会放弃吗?当然不会。
后来袁崇焕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战略战术,彻底的扭转了明军节节败退的局面。虽然牛皮吹的大了些,也没有可能五年时间收复辽东,但袁崇焕用大炮崩死了野猪皮努尔哈赤,黄太极在宁锦防线疲于奔命而束手无策。山海关成为清军不可逾越的鸿沟,袁崇焕也成为了清军的恶梦。但是,黄太极很快就用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从而扫清了进入中原的最大障碍。
到后来,虽然明朝大将洪承畴、祖大寿、孔有德等都相继投降了清军。但是,还有手握五千关宁铁骑精锐、骁勇善战的吴三桂横在面前。清军会坐以待毙吗,多尔衮会等着崇祯皇帝喘过气来,或是李自成联手吴三桂再收拾自己吗?当然不会。所以,即使清军进不了山海关,也要绕道烧杀抢掠,从而把中原搞的焦头烂额,它们也好从中渔利,甚至寻找新的机遇。
(多尔衮)
这不,等着等着机会来了。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入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然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赶走了李自成,清军等于是捡了个现成的家。这个家里还什么都不缺,应有尽有烧火就能做饭。另外,明朝留下的这帮家奴都是一把好手,既有安天下的文化人又有定乾坤的壮汉。面对这么大的便宜,多尔衮不捡还是豪哥不占?除非他们的脑袋都被门挤了!
-----
网友解答:
皇太极猝死驾崩没有遗诏谁继大位。无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继承皇位满清的历史进程不会改写,照样能入关。这两人都是能文能武的将帅之材。皇太极驾崩朝臣拥豪格继位,本是一句谦让话:“福少德薄,非所堪当。”谁知多尔衮听到后,立刻揪住这句话不放,硬说豪格无心问政。最后拥先帝第九个儿子福临继承皇帝位。后豪格继续屡立战功顺治五年(1648年)被多尔衮构陷死于狱中。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薨于古北口外喀。多尔衮去世后,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开棺鞭尸。他就是野史载强迫顺治帝母亲孝庄皇太后下嫁他自封“皇父摄政王”的多尔衮!
-----
网友解答:
我认为如果皇太极能留下遗诏的话,无论是多尔衮当政还是豪格当政都会引起不一样的结局,原因如下。
豪格作为长子,皇太极应是想将皇位留给他的,他拥有掌控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实力,军功显赫,才干出众,如果有了皇太极的遗命,那就是名正言顺了。
但多尔衮作为他的政敌,肯定会想到豪格即位后自己的下场,依照他那嚣张跋扈的性子,是不可能坐以待毙的,想必会在得知豪格继位的第一时间就竖起叛旗,宣称是伪诏或是直接“清君侧”了。
这时候会造成的结果是前清内乱,入主中原不是没可能,但最少会向后推延一段时间,只要有推延,历史就会有变数了。
而多尔衮如果被指定为接班人,其结果又会不一样。
因为豪格似乎拥有比较谦逊,恭让的一切品质,比如在人推举他当老大的时候,他就说了“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这说是谦虚也好,做做样子也好,总之善良的豪格正是说了这句话才被多尔衮抓了空子,说他没有无心问政的,其实如果豪格实力真的够强,作为长子他继承家业是理所当然的,但正因为他和多尔衮两边相当,所以多尔衮才能阻止了他。
而此时多尔衮有大义在手,绝对会直接继位,然后也是想方设法的拿下豪格,扫干净自己的眼中钉。如果豪格坐以待毙,那收拾完豪格,多尔衮自然还会窥视中原,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南下。
但如果形成了事实上的后金内战就不好说了,两个人打下去,也有可能明朝成了赚了大便宜的一方,这都不好说。
-----
网友解答:
正当大清国运如日中天,入关夺取中原指日可待,天下唾手可得时,大清皇上皇太极~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死神却骤然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年仅52岁的皇太极就这样突然带着些许不甘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第一,豪格或多尔衮哪个承继皇位,都在合理之中,都是合适人选。
皇太极死的太突然,由于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继承人,按旧制应由八王共举贤者。皇太极有12个儿子,肃亲王豪格为长子,当时34岁,早在太祖、太宗时就曾领兵南征北战,颇有战功,实力很强,按传统祖制为首选之人。其他皇子当时年龄都还小,最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他们既没战功,也没有地位,毫无竞争力;但多尔衮和其弟多铎,因战功卓著,被封为睿亲王和豫亲王。现在皇太极死了,如以兄终弟极的方式继承大统,从情理上可以说得通。假如皇太极临终前有明确遗旨,正常情况下,会传位给长子豪格。万一不正常传位给多尔衮,未尝不可。
第二,豪格或多尔衮谁承继皇位,都会按大清的既定国策办。
不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继位,他所代表的是满清八旗的整体利益,都会毫不动摇地坚守国策——入关,再入关;问鼎,再问鼎。因为这是他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与追求,他们二人又是其中参与的一份子,在刀与火的磨炼中深耕于心。当时的整个东北,大明仅剩下山海关了,其它的早都是大清的版图了,大明只能被动防守。大清皇太极“伐木工”又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积极调整努尔哈赤时的许多弊政,缓和民族矛盾,重用许多汉臣学习大明的先进制度,经济发展较快,蓄势待发。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问鼎中原是雷打不动的既定国策,不论谁继位,是不敢也无法轻易否定的。
第三,蓄势待发。“发”的方式与程度还是有区别的。
这个“势”就是形势,是把握形势或审时度势。如果说豪格与多尔衮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个人的性格与素质决定了格局的大小,或者说是执政的风格定有差异。大清入关是铁定的。在这个总纲领下:什么时间入关?用什么方式入关?入到什么程度?是到黄河边还是长江边?是等李自成占了北京城呢还是“联李灭明”呢?至于用何种方式收服吴三桂,豪格与多尔衮可能各有各的套路。等等等等。但不论怎样,历史的滚滚车轮,历史的定律周而复始,是不会因为人事的更迭而违规背律的,更不会嘎然而止。
-----
网友解答:
大清太幸运了,皇太极死后没有出现内部火拼
-----
------------------
推荐阅读:
我在想现在核酸和排查都是实名的那么严,还有抓不到的通缉犯吗?
2022年,农村60岁老人一次性补缴4.5万元,次月起可领1623元吗?
上一篇:泰州高桥有哪些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