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绍有机会翻盘吗?
官渡之战后,袁绍有机会翻盘吗?
网友解答:
官渡之战是三国第一场大战,袁绍的兵力史书记得很清楚,步兵10万人,骑兵一万人,但是曹操的兵力史书却讳莫如深,说曹操兵不满万,这个不太可信,官渡之战刚开始时,曹操打得是游刃有余,白马之战斩颜良,延津之战杀文丑,连胜两场,连斩袁绍两员大将。
如果光看开头,总会产生曹操占了上风的错觉,实际上官渡之战曹操一直打得很艰难,因为袁绍把全部兵力集中于一处与曹操打起了消耗战,虽然战争起初损失折将,但在官渡中后期,袁绍以强大的实力跟曹操硬碰硬打消耗,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计谋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曹操一度产生放弃与袁绍对峙的念头,并写信询问荀彧,然后荀彧坚决地告诉曹操不能后撤,于是曹操就继续坚持了下去,直到袁绍阵营的许攸叛逃到曹操阵营,并把袁绍大军屯粮之处告诉了曹操,曹操亲自带兵击破并烧毁了袁绍大军的粮草,才彻底地打败了袁绍。
袁绍
因此,
传统意义上,把许攸投降作为曹操取胜的关键因素,甚至说没有许攸的投降,曹操必败无疑,
那么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许攸的投降呢?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呢?
曹操这个人善于用兵,在打官渡之战前,曹操打了一系列的胜仗,从打败黑山军、白波军、匈奴兵到青州黄巾军,曹操几乎没有败过,再到后来与吕布、陈宫进行兖州争夺战,以及下邳之战打吕布,几乎都是以胜利告终,曹操打仗的特点是谋略,而且善于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其实是曹操主动挑起的,公元198年,曹操征徐州下邳的吕布,吕布向河内太守张扬救援,张扬决定救援吕布,但是被部下杨丑,杨丑是亲曹操的,准备投靠曹操,但是杨丑又被部下眭固所杀,眭固是亲袁绍的,就准备带兵投靠袁绍,结果被曹操派出史涣、曹仁、乐进、徐晃等将攻打眭固,最后斩杀的眭固,同时曹操也吞并了河内郡。
曹操与袁绍
河内郡的地盘大多在黄河以北,这样曹操就头一次把势力扩张到黄河以北,而黄河一直是曹操与袁绍默认的分界线,现在曹操扩张到黄河以北,就引发了袁绍的猜忌,再加上袁绍正好在199年平定了公孙瓒,于是就开始着手准备攻打曹操,所以可以看到,官渡之战就是曹操引发的。
曹操既然引发了官渡之战,他当然有着必胜的把握,当时袁绍占据了河北四州,但是经历了多年的战争,199年3月袁绍才消灭公孙瓒,三个月后袁绍就开始筹备官渡之战了,河北四州虽然实力强大,但是自从袁绍到达河北之时,就一直处于不断的战争之中,根本没有停歇的时间。
袁绍占据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河北四州,曹操同样占据了豫州、兖州、徐州、司隶州等中原四州,实际上袁绍与曹操的实力相差并不多,袁绍只比曹操有一个优点,就是袁绍四周的敌人没有曹操多,曹操的南边有孙策(孙权)、刘表,西边有马腾、韩遂,内部还有刘备时不时捣乱,在地缘战略上,曹操不如袁绍,在军事实力上,曹操强过袁绍,在军事谋略上,曹操强过袁绍,在人口物产上,袁绍强于曹操。
官渡之战
所以,官渡之战前后,袁绍与曹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差不多就是实力相当,袁绍投入了十一万军队,曹操手下的军队也有这么多,但是分散在各地,既要守卫许都,还要防备南方及西北的敌人,在官渡前线的军队并不多,最多也就是三到四万。
当官渡之战打成消耗战时,曹操陷入了困境,因为这是袁绍的实力长处,这对曹操来说是不利的,他必须寻找击败袁绍的办法,虽然曹操有退兵的想法,我认为他只是想听听荀彧的意见,荀彧告诉曹操要坚守,这坚定了曹操取胜的信念,绝对不是因为缺粮的问题,要知道曹操收编的30万黄巾军家属,这批人全部在后方为曹操屯田,再加上曹操统一了中原四州,内部早就消除战争了,不会连官渡之战打了几个月就缺粮食了。
再说许攸的叛乱,想一想许攸为什么会叛逃?史书上说他在后方的家属犯了法被抓了,如果是这样,那许攸的叛逃不是把他家属全部坑了吗,他这一叛逃,他留在袁绍后方的家属不要被诛杀三族了吗?这一分析就显得许攸叛逃有些不合逻辑,许攸的叛乱更像是袁绍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导致的。
许攸
袁绍从公元190年进入冀州开始,仅仅用于不到十年时间就收复了河北四州,这个发展速度就连曹操也比不上,袁绍本是豫州汝南人,他的集团内部有一部分豫州人,比如逢纪、郭图、许攸、辛评等人,但是更多的是河北四州人,比如审配、田丰、沮授等人,掌握大权的以河北士人为主,毕竟袁绍的势力主要在河北。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逢纪与审配自成一派,在袁绍去世后拥立袁绍小儿子袁尚,而辛评、郭图一派拥立袁绍长子袁谭,双方就开始自相残杀,两派的政治斗争不可能是在袁绍去世后开始的,肯定在很早就开始了,包括许攸的叛逃,很有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史书没有记载。
袁绍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迅速平定河北四州,绝对是有能力的一个人,但他也有缺点,比如对于手下人才的控制就不如曹操,同时袁绍这个人无法平息手下两派的冲突,或者这根本就是袁绍故意为之,然后他在中间找平衡,从而控制整个河北四州。
曹操
另外
从袁绍把自己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派到河北四州一州一个来管理,这也看出袁绍不信任外人
,不信任的根源还在于不自信,或者没有很好的手段掌控手下人,不像曹操,把手下人管得服服帖帖,袁绍多半是管不住或者管不好,导致内部斗争互相倾轧很严重,举个例子,曹操烧乌巢时,郭图建议攻曹操大本营,但张郃建议重兵救乌巢,结果袁绍听郭图,而张郃提了正确意见,却又担心自己被害,于是投降曹操,这种事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在袁绍内部经常发生的。
这就是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争斗激烈,而袁绍没有很好的办法来管控,导致内部斗争影响到外部战争,比如许攸叛逃、张郃、高览投降
,这都是内部斗争的明证,也是袁绍失败的原因。
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只带了八百骑兵逃回北方,他损失了所有的10万步兵和近万骑兵
,就算河北四州有百万人口,但是想要招揽一支十万的军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诸葛亮的能力,在关羽、刘备损失了近十万军队后,用了五年时间才训练出一支用于北伐的军队来看,袁绍想要再次与曹操大战,至少也得五年时间,可是曹操会给他时间吗?
袁绍官渡之战大败
袁绍除了军队人数的损失,还损失了很多将领和谋士
,比如颜良、文丑、淳于琼、沮授、张郃、高览、许攸、田丰,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拥有的,此外,
还损失了无数的粮食、物资,更重要的是袁绍损失了自信心和在天下的威望
。
军队、谋士、将领、粮食、物资还可以通过时间来寻求,但是自信心和威望损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袁绍的失败与刘备的失败如出一辙,都是壮士暮年最后一搏的失败,这一败,袁绍就知道自己将永远无法翻身,同时曹操也不会允许他翻身,更不会给他翻身的时间。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官渡之战袁绍的失败,注定了彻底的败亡,袁绍一回到冀州,后方就发生了叛乱,这个叛乱不是袁绍手下看到袁绍大败想要投靠曹操,就是曹操鼓动袁绍手下发动叛乱,而且像这样的叛乱会此起彼伏,袁绍不是刘备,他手下没有诸葛亮,袁绍也就是平定叛乱之后不久就病倒了,然后在公元202年就去世了,他完全没有翻盘的任何机会存在。
-----
网友解答:
公元199年到200年,北方最大的诸侯袁绍和曹操之间发生了直接军事冲突。曹袁双方对峙于官渡一带,史称之为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中,袁绍拥兵超过十万,曹操只有两万人。战前,袁绍占据各方面优势,但是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官渡之战中,曹操击溃了袁绍十万大军,袁绍之带领八百多人逃回北方。
官渡之战的重要意义在于,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后,曹操加快了统一北方的步伐。从历史发展的结果来看,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但是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并不轻松。官渡之战后,曹操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击败袁绍家族。从200年到207年,曹操用了七年时间才基本统一北方。从200年到202年袁绍去世,期间也有大概两年时间。
无论是两年时间,还是七年时间,袁绍家族有足够时间整顿内务,有足够的时间积攒力量。但是无论是袁绍还是其子嗣都没有抓住机会积极积攒力量,最终由于袁氏家族内部内耗,给了曹操可趁之机。袁绍去世之后,袁尚、袁熙、袁谭三兄弟发生内乱。袁氏三兄弟发生内乱之后,袁谭竟然求救于曹操,引狼入室。曹操借助了袁氏兄弟内乱机会,才艰难地打败了袁氏家族,最终统一北方。
如果袁绍和袁氏兄弟积极进取、励精图治的话,袁绍翻盘的机会非常大。可惜的是官渡之战前后,袁绍和袁氏兄弟却昏招不断,最终葬送了大好基业。
袁绍犯的第一个错误便是废长立幼。东汉末年,废长立幼犯了大忌。但是袁绍却偏偏要废长立幼。袁绍有袁谭、袁熙和袁尚三个儿子,袁绍非常喜欢小儿子袁尚。袁绍喜欢袁尚的原因倒不是因为袁尚有经天纬地之才,而是因为袁尚长得帅气。袁绍废长立幼带来了极大影响,尤其是造成了袁绍集团内部撕裂。首先袁绍的三个儿子发生了分裂,袁谭形成一派,袁尚成为一派。袁绍的儿子们发生分裂,也直接导致袁绍的部将和文臣发生分裂。史称:
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袁绍在世之时,尚且能够控制住局面。无论是三袁,还是文武大臣,都必须压抑着真实想法。但是袁绍没有注意防范集团内部分裂,反而任由其发展。袁绍去世之后,袁氏兄弟和文武大臣立即发生了分裂。袁尚、审配、逢纪等组成一个集团,辛评、郭图、袁谭、组成一个集团。两个集团之间一直想指对方于死地。当时袁绍集团不仅分成了袁谭和袁绍两大阵营,袁熙也是一方势力,袁绍的外甥高干也自成一派实力,郭援也是非常有实力的一支力量。
官渡之战中,袁绍虽然有十万大军被击溃,直接战死达到了七八万。但是当时的曹操并没有实力进攻袁绍。官渡之战中,曹操也就是两万兵力,官渡之战也战死了八千多人。当时的曹操也算是损失惨重,曹操根本没有力量进攻袁绍的腹地。所以官渡之战后,曹操并没有趁胜追击,而是选择休养生息,直到袁绍去世之后才决定进攻河北。
官渡之战后的两年间,袁绍的整体实力还是超过曹操。此时袁绍没有能力再一次进攻曹操,但是若想自保肯定没有问题。袁绍在河北的根基要远远超过曹操,袁绍的地理区位也要好于曹操。曹操的处境依然不容乐观。但是袁绍并没有抓住有利时机痛定思痛,而是过于忧愤。袁绍平定河北叛乱之后,没过多久便因为忧愤而生病,最终病重而亡。
如果袁绍能够吸取官渡之战的教训,积极进取、发奋图强,处理好内部关系,袁绍势力最起码能够多坚持几年,甚至有可能击败曹操。
但是袁绍还是不改往日的作风,袁绍从官渡前线回到河北,立即将关押的田丰斩首。审配、辛评、逢纪、郭图等人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袁绍集团内部依然是一团糟糕,但是这段时间曹操的力量却逐渐壮大。
袁绍去世之后,袁氏兄弟的力量依然不弱于曹操。如果袁氏兄弟联合对敌的话,曹操未必能占到便宜。曹操进攻河北的时候,袁尚对袁谭就多方刁难。即使这样,袁氏兄弟依然可以抵挡曹操的进攻。曹操并不能一举击败袁氏兄弟,最终只能采纳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让袁氏兄弟自相残害。
果然当曹操引兵回兖州之后,袁谭和袁尚兄弟立即引兵相互进攻。袁氏兄弟内乱白白消耗了袁氏集团的力量,而且给了曹操可趁之机。袁谭战败之后,甚至求援于曹操,引狼入室。史称:
谭、尚遂举兵相攻,谭败奔平原。尚攻之急,谭遣辛毗诣太祖请救。太祖乃还救谭,十月至黎阳。尚闻太祖北,释平原还邺。
由于内耗也导致袁氏兄弟内部将领离心离德,不少将领对袁氏兄弟非常不满。曹操引大军进攻的时候,不少将领临阵投降。最终曹操先歼灭了袁谭,后又击败了袁尚,最后击败了袁熙。袁尚和袁熙兄弟先是逃到了乌桓,后逃到了辽东太守公孙康那里。最终两兄弟被公孙康所杀,脑袋被送给了曹操。
袁尚和袁熙兄弟被杀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袁氏彻底没有了翻盘的机会!
-----
网友解答: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公元199-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影响大局的“三大战役”之一,深刻改变了这一时期的政治走向。袁绍
作为昔日的强者,在这次战役中由于粮草不济的原因遭遇了他生命中的“滑铁卢”,从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
曹操
作为新兴势力,开始成为历史的主角。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袁绍是否有翻盘的机会?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值得探究,我认为袁绍不可能翻盘,下面将详细分析:
袁绍其人
189年,西北军阀董卓崛起,酿成了“董卓之乱”,给汉帝国造成了空前的危机。但是,这对“四世三公”的袁绍而言,是一个天赐良机。正是由于雄厚的背景,袁绍很快就成为“十八路诸侯”的领袖之一,在众诸侯的眼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成功就来自于其显赫的家世。因为对史书的阅读,我们就会发现袁绍本人有着十分明显的性格缺陷,据《三国志》记载:
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韬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绍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
充分说明了袁绍个人的
性格缺陷,好谋划而不能决断、有人才而不能充分利用、听到好的建议而不能采纳等等
,决定了袁绍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
地理位置
袁绍的冀州比起孙坚的东吴、刘表的益州不具有地理上的优势。
东吴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可以抵御北方政治势力的南下。刘表的益州自古以来就极易形成分裂的政权、如
古蜀国、蜀汉、张献忠势力等等,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易守难攻。而
袁绍
的冀州就不同了,没有大山、大江的阻挠,西部受到众多势力的干扰。最主要的是,附近还受到
曹操
势力的威胁。即便袁绍有翻盘的可能,概率也是很低的。
天才的对手
众所周知,曹操作为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军事家而名垂青史,有着一般军阀所没有的果敢和勇气。
不仅如此,曹操手下还有一大批为他所用的人才,其中既有名士也有名将,名士有
郭嘉、荀彧、荀攸等人
,
名将有张辽、乐进、徐晃、张郃、于禁等人
,在这一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有趣的是,最初的时候这些人有的跟随的是袁绍,并没有得到袁绍的重用,所以导致了失败,真是可悲啊!
二袁兄弟
袁谭的袁尚是袁绍的儿子,在袁绍失败后,他们掌握着袁氏的军政大权。但是,从后面的历史来看,此二人不具备大政治家的气质和领导能力。
在面对大敌时,此二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为袁氏大业所考虑,被历史所淘汰是必然的,毋庸置疑。当初,
曹操北上
征伐二袁时,袁谭驻军
黎阳,袁尚
只给了
袁谭
很少的兵力。就在
袁谭
招架不住的时候,向
袁尚
发出了求救信号,可是他害怕袁谭强大起来打他,所以决定自己带兵进攻曹操,错失了战机,最终导致了失败。
结语
袁绍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军阀之一,但是他的成名大多借助于其显赫的家世,不像刘备、孙权等人有着强烈的个人奋斗经历。从其性格缺陷、地理位置、对手和儿子们各方面因素来看,在官渡之战失败后,他没有翻盘的机会。
-----
网友解答:
如果说官渡之战前,袁绍战胜曹操的几率为百分之六十的话,官渡之战后,袁绍翻盘的机会就非常小了。
官渡之战前,袁绍旗下谋士如云,兵多将广,阵容强大;但是曹操当时也并不弱。
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武装一共有八支,即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经过一番洗牌,曹操击败了吕布、袁术,张杨也被消灭,张绣率军归顺曹操。
袁绍则说服了刘表和豫州诸将,消灭了公孙瓒。
关中将领则不偏不倚,表示中立。
袁绍拥有冀州、冀州、青州、并州等河北之地,\"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 ,\"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
但是曹操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奉天子而征四方”,有号召力,名正言顺。
所以说,袁曹官渡之战,袁绍胜算大点,可以说是上天给他的机会,这时候他,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但是袁绍没有好好把握这天赐良机,功亏一篑,输给了曹操。
所以说,官渡之战后,就是再给袁绍10万大军,他也无法翻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袁绍失去了一个团队
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文臣武将遍布,阵容强大;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团队支离破碎,消失殆尽。
武将:官渡之战后,颜良、文丑、蒋奇、淳于琼被杀;张郃、高览投敌。
智囊:田丰、沮授被杀,许攸叛变;逢纪、审配鼠目寸光,难成大事。
“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袁绍死后,逢纪、审配私下改袁绍遗命,立袁尚继位,逢纪被杀,阴谋没有得逞,连袁谭都不能搞定。
而反观曹操,团队不但没有损失,反而发展壮大:许攸成为曹操谋士,张郃、高览投降曹操。
曹操和袁绍的力量对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曹操势力膨胀,袁绍的力量必然受到削弱,想要翻盘比登天都难。
最关键的是,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失去赖以翻盘的人才,这才是最致命的。
袁绍能力不行
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实力比曹操雄厚,最后败给曹操,把好好的一副牌打得不能再烂,绝不是偶然的。
开战前,曹操谋士郭嘉曾经发表了一个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详细论述了曹操和袁绍的才能,其中虽然有对曹操拍马屁的成分,但也比较客观。
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战略眼光不行,还不会知人善任。
当曹、刘作战的关键时刻,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竟然不予采纳,理由竟然是自己的小儿子有病,以致使曹操得以从容收拾刘备回军官渡 。
曹操跟袁绍战到正酣,军中突然断粮,又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候。这时候曹操向荀彧催粮的密信被许攸,许攸赶紧建议袁绍切断曹操运输线。
可是袁绍依旧没有采纳,反而对许攸的忠诚产生怀疑,大骂他说:“你和曹曹操是老相识,是不是要制造假情报,给老子挖坑?”
以至于许攸感叹说:“竖子不足与谋”。
袁绍不仅没有战略眼光,也不会识人。
在两军对垒的关键时刻,把保卫粮草的重任,交给一个终日饮酒无度,士兵都惧怕的醉鬼淳于琼,导致袁军后勤保障基地乌巢被烧。
除此之外,袁绍还心胸狭窄没有度量,我们上面说过对待许攸的态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袁绍的智囊田丰也是如此,因为袁绍的气度而得不到重用,荀彧曾评价说他“
刚而犯上”。荀彧的“刚”是为了袁绍的称霸事业,但是却为袁绍所不容,把给他献计献策的田丰关进监狱。
当袁绍战败的时候,有人恭喜田丰说,主公(袁绍)回来一定会重用你,因为他没有听你的建议,回来怎么会不重用你?田丰却非常绝望地说:如果打了胜仗,主公也许一高兴会放过我;可是打了败仗我就没命了。
袁绍回来后,果然借故杀了田丰。
反观曹操,当初袁绍的手下陈琳起草檄文,把曹操祖宗八代都骂了。官渡之战中,陈琳落入曹操之手,谁都说他死定了。可是曹操不但没有杀他,而且不计前嫌加以重用。
最叫人折服的是,袁绍之战局势不明朗的时候,曹操手下很多人暗地里给袁绍写信寻求退路。袁绍失败后,这些信件落到了曹操手里,曹操看都没看就让人付之一炬,他告诉大家说,当时连我自己都心里没谱,大家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总的来说,二人格局不同,眼光和气度都不同;官渡之战袁绍失败是必然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说官渡之战后,袁绍也没有机会翻盘。
-----
网友解答:
引言
官渡之战,是曹魏集团统一北方的奠基之战。
发生于曹魏集团与袁绍集团的这一场大战,是“三国”时代最为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之战。
此战之后,原本风头最盛的袁绍集团开始走向衰败,而曹魏集团在此战之后则越来越发展壮大,并逐渐统一北方。
分析
有着“四世三公”家族荣光的袁绍,本应该是平黄巾,除董卓的最佳人选。曾几何时,“忠义”、“正统”、“才干”等几乎所有的散发着光芒的词汇都集中在袁绍的头上。
在那个时候,围绕在袁绍身边的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都是能征善战之人;沮授、田丰、审配、荀谌更是计谋百出之辈。那时的袁绍,身边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
至于地盘,袁绍则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之地,既有粮草又有兵源,还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交好,是东汉末年最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当时的袁绍心中已经生出篡汉自立之心:
主簿耿包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
可好景不长,官渡之战的失败让袁绍的这一梦想彻底覆灭。而他本人,也与官渡之战失败后的第二年因病而亡。
袁绍失败的原因
对于袁绍为什么会失败,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述得最为清晰。在这里咱们就把这个“十胜十败”论再重新看一下: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十胜十败”论分别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角度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对比。我们不否认这个“十胜十败”论有郭嘉“炫技”以及“读心”的成分在。
他的确极力想要推动曹、袁之战,以发挥自己的军事才干。但整体来看,“十胜十败”论也甚是公允。他不仅给了曹操胜利的信心。也指明了曹操克敌制胜的第一法宝——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确立曹魏集团的政治合法性。
至于袁绍集团之所以失败,用我们最常说的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失,而导致的失败。
官渡之战正式开始的时间是在9月,在不久之后就要进入冬天。这并不是一个适合主动发动进攻的时间。寒冷的冬天,对于进攻一方而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多方面的。
对于袁绍而言,他的最佳进攻时间是3月刚一开春就对曹魏集团发动战争,等到了10月最好让战争结束。
从地利上面来看,虽然曹操在势力范围上不及袁绍,但曹操巧妙在指挥上做了文章。他通过挪动指挥系统,把指挥部后移,缩短了粮草补给路线。
虽然这对于战略纵深不及袁绍的曹操来说是危险的,但好处也很大,一方面自己的粮草补给线缩短,一方面袁绍集团的粮草补给线延长。而这两点都是军事作战中极为重要的细节。
至于“人和”发面,“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最强政治“法器”就是最大的人和。更何况曹操在用人方面也非袁绍所能及。
至于人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的人才储备已经相当完善。曹魏集团的五子良将,在此时只有张郃尚未到来,夏侯兄弟和曹仁曹洪兄弟也都是一时名将。
再说到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董昭、毛阶,哪一个也不比袁绍集团的谋士差。从人才储备上讲,双方是不相上下的。
而所差的主要就是兵力和势力范围,但曹操已经通过军事操作上的细节,对此进行了弥补。换言之,官渡之战开局的时候,虽然曹操在表面上看不及袁绍,可实际上,很多方面不弱于袁绍,甚至要强于袁绍。
袁绍难以翻盘
从时间上而言,袁绍官渡之战的失败是在公元200年,而他的病故则是在公元202年。他病故之前的很大时间都用在平定河北叛乱上:
冀州城邑叛绍者,绍稍复击定之。
命运,没有给袁绍翻盘的时间,即便他后来把所有的毛病都改了,可是生命的终结是他改变不了的。更何况,他的性格底色是难以改变的。否则,也不会在官渡之战失败后杀了田丰:
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面对如此的剧败,袁绍在失败之后不想着反思自己,反而想的是杀掉说真话的谋士。用死不悔改来形容袁绍毫不过分。
我们要知道,此时袁绍的人才储备已经大不如前。官渡之战,从武将集团上,颜良文丑相继战死,而张郃高览又投靠了曹操。
至于谋士,沮授以死,荀谌不知所终,袁绍所能依靠的只有田丰和审配。再杀了田丰,袁绍就无人可用了。这又怎么还有翻盘的可能呢?
再者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投入了10万兵力,这几乎是袁绍所有的士兵了。可经过了这一战,他损失了8万:
杀绍卒凡八万人。
想重新发展,起码要有士兵吧。但袁绍失败后,河北叛乱,这让袁绍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战争潜力。无兵无将无谋士,这就是袁绍此时最难受的局面。
结语
“官渡之战”后,袁绍彻底失去了自信,这一战给袁绍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
虽然曹操在此战中也损耗巨大,而且没能在战争结束后迅速大范围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但这一战依旧意味着曹操此时的最大对手已经无法再对其构成威胁。
其余的地方割据势力虽然也有不少在日益发展,可他们想要威胁到此时的曹操还未免太早了。
至于袁绍,官渡之战给他带来的损失既有人才的折损,又有兵力的缺失。而这两方面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弥补的。
如果袁绍在官渡之战后,能改掉自己的毛病,假以时日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可袁绍没有改掉自身的毛病,甚至还杀掉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沮授。
当然,上天也没有给他时间让他东山再起。官渡之战后的第二年,这个曾经雄踞河北的一代豪强就走到了生命尽头。
-----
网友解答:
打赢官渡之战,曹操纯属侥幸,袁绍虽然打输了,但是实力还在,他当然能够翻身。
别听荀彧的雄辩滔滔,说什么曹操各种能、曹军各种行,而袁绍各种蠢、袁军各种笨。就一个问题,曹操有袁绍兵多、将多、粮多、钱多、地方大吗?
没有,没有就是等死。
那荀彧为啥做出如此信心满满地做分析呢?因为袁绍都过来打你的,你不自信一点,就只能投降了。
官渡之战,袁绍确实损兵折将。但是,还是那个问题:曹操有袁绍兵多、将多、粮多、钱多、地方大吗?
既然没有,那曹操还是得死,只不过是什么时候死。袁绍当然有翻盘的机会。
1.袁绍并没有那么不堪,他是很厉害的
官渡之战,袁绍是败给了曹操,但可以一战定胜负,却不能一战定人设。因为官渡战败,就说袁绍是头猪,笨得只能打败仗,这太片面。
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只有四世三公的名声,他并不是据有一州之地的诸侯。
但就是靠着这个名望和手中不多的军队,袁绍连哄带骗,硬是从韩馥手中拿到了冀州。所以,袁绍不是蠢不可及的懦夫,该狡诈的时候,也是狡诈非常的。
占定冀州的袁绍,也不是河北老大。当时,整个河北最亢奋的枭雄是幽州军阀公孙瓒。甚至,袁绍这个四世三公之后都得弯下身子,对公孙瓒溜须拍马。
但是,一山难容二虎,公孙瓒才不管袁绍当过什么盟主、是什么出身,联合袁术、陶谦等有一众州郡级的诸侯,一起打袁绍。
结果,不仅没打死,反倒被袁绍反杀,随后袁绍统一了河北。
至官渡之战前,袁绍已经控制了幽州、冀州、青州和并州,成为汉末乱世的最强诸侯。这就足以说明袁绍很厉害。
2.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是最强诸侯
楚霸王垓下之战,确实是回不了江东,因为江东已经插上了汉旗。但是,官渡之战后的袁绍,不仅能回到河北,而且立即镇住了河北骚乱,平定了一系列的叛乱。
官渡之战,袁绍仅是打了一场败仗。河北之地,也不是曹操说拿下来就拿下来的。这个时候,袁绍还是河北袁绍,还是雄踞四州之地。
所以,袁绍完全可以积蓄力量,再战曹操,而且再战取胜的可能性非常大,翻盘的机会面也非常大。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袁绍的河北政权很巩固。袁绍死得时候,河北百姓都为他落泪,足以说明河北民心在袁不在曹。再一个就是袁绍跟北方乌桓的关系很好,没有外患。
其次,曹操的兖州政权不稳固。袁绍就曹操一个敌人,而曹操却好多敌人。不是曹操人品差、所以敌人多,而是地处中原死战之地,这地方就没法消停。
而袁绍则不同,整个河北都是他们家的,跟北边乌桓的关系又那么友好,真是普天之下,除了曹孟德,难逢对手。
再者,河北富庶甲天下。西汉以后,河北逐渐开发,成为关中和中原之外又一个大粮仓。这里要钱有钱、要兵有兵,得天下就得占河北。光武帝刘秀走得就是这个路线。
袁绍占尽天下之资,所以不是翻盘不翻盘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整治山河的问题。
3.袁绍就是因为死得太早,后事安排得太仓促
袁绍虽然有种种优势,却无福消受,他死得太早。而且,死得时候又没安排好后事,三个儿子就在河北之地兄弟阋墙。
这给曹操提供了机会。
与其说河北之地是曹操打下来的,不如说是袁绍那些不争气的儿子让给曹操的。
没有河北之地,即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仍旧生死未卜,前途充满不确定性。
原因就是他四面受敌。四面敌人联合,他害怕;任何一方做大,他害怕。
但是,占定河北的曹操,就有了傲视天下的资本。
而这个资本,本来应该是袁绍的。只要袁绍能活得更久一点,统一北方的,可能就是他袁绍袁本初。
-----
网友解答:
管子在四百年前已经给袁绍的结局下了定论:必败无疑,翻盘绝无可能!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袁绍有机会翻盘,这个疑问来自于哪里呢?
官渡之战地图
小人物认为可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兵力问题。官渡之战中,曹操7万人打败袁绍20万部队,对于拥有70万部队的袁绍而言,都是毛毛雨,不值一提,而曹操部队,就7万多!耗都耗死了,为什么不能翻盘?
第二个是粮食问题,对于袁绍而言,根本不是问题,但是对于曹操,却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曹操打仗,粮食是曹操的最大的问题,动不动就没有粮食了!
袁绍
第三个是人口问题,也就兵力来源问题,袁绍坐拥四州之地,而曹操只有一州之地,在后来曹操收青州兵40万?这是什么概念,原来这都是袁绍的兵力!
以上三个问题来对比曹操和袁绍的实力,袁绍翻盘是分分钟的事情,也就是这个问题的根本!
事实真的如此吗?似乎不是!袁绍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面精彩好看罢了,其实内部已经溃烂,也就是他为什么不能翻盘的原因!
一、袁绍的根据地冀州是怎么来的?冀州人马人心向背如何?
看过袁绍传的人都知道,袁绍的冀州之地,是原来冀州韩馥让给袁绍的,说是让其实是袁绍利用韩馥和公孙瓒之间的矛盾,指使谋士四处煽风点火,让韩馥崩溃,最后将冀州让给了袁绍,在这场博弈中功不可没的谋士是陈留高幹、颍川荀谌。表面上看,袁绍是冀州牧,但是人员班底却是韩馥的人,对于韩馥让冀州之事,韩馥的手下是没有几个人同意的,如: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从事赵浮、程奂都不同意韩馥让冀州之事!
韩馥剧照
话说韩馥让出了冀州,袁绍应该感恩韩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袁绍又利用了一次人心,任用了一个韩馥的仇敌——朱汉为都官从事,不知道这是袁绍有意还是无意,总之搞的韩馥很崩溃,朱汉对待没有权力的韩馥,无所不用其极,下三滥手段全部用上,致韩馥于死地!
英雄记记载:“围守馥第,拔刃登屋,馥走楼上,收得大儿,槌折两脚!”
不知道是袁绍为了掩人耳目,还是真心杀朱汉,反正是把朱汉杀了,韩馥一看也没话说!没有办法,韩馥采取了一个策略“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于是投靠了张邈,但是袁绍却紧追不舍,准备弄死韩馥,韩馥一看逃不掉,最后没有办法在厕所自杀了!
袁绍杀了韩馥,自然韩馥手下的忠臣良将,都在袁绍的文臣武将中,都看透了袁绍的真面目,袁绍在冀州的根基也就是虚有其表,并不稳固!
二、袁绍在自己的四州之地都干了些什么?
在袁绍起兵之初,谋士沮授已经给袁绍制定了一个详尽的战略计划:
……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 《三国志》
袁绍基本按照沮授的战略计划实施,也相应的得到了北方四州之地,击败了公孙瓒、然后收拾了黄巾军,但是在迎接天子这件事上,袁绍却听信郭图、淳于琼短见:
公孙瓒剧照
“……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失去了迎接天子的最佳时机,虽然后来进行了弥补,但是已经无济于事,这件事的反复,造成了郭图淳于琼和菹授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诅授
拥有了四州之地的袁绍,开始膨胀了,有了称王的小心思,第一个人看透袁绍心思的是耿苞,偷偷地表达袁绍的意思,但是群臣反对,最后耿苞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正如菹授所言“必为祸始”是袁绍不按照功勋表彰曾经跟自己打天下的文臣武将,而是把北方四州看作自己家地盘,开始胡乱封赏“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
袁谭剧照
他的大儿子袁谭在青州干的好事都有哪些?为何把青州搞的乌烟瘴气,大失民心!
袁谭上任便把能得罪的全部得罪完,
“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
,把老百姓祸祸的差不多了,然后开始着手官场上的折腾,近小人远贤臣,肆意淫奢,大肆挥霍,搞的官场一片阿谀奉承,没有一句真话!再后来就是折腾军队“七大姑八大姨全部在军队任职”而且放纵军队烧杀抢掠,搞的民不聊生!
写到这里青州已经报废,袁绍还指望青州能够给自己东山再起提供援助,那么就是痴心妄想了!
天下州图
后面两个州“并州、幽州”是什么情况就不得而知了,三国志中只是记载了:“袁绍让自己的儿子袁熙和外甥高幹两个人去当了幽州刺史和并州刺史”,但是不难猜测,幽州和并州不会好到那里去!
三、袁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关于袁绍历史上的评价在这里不做赘述,这里只讨论他具不具备“东山再起”的素质。小人物认为袁绍不具备翻盘的素质,原因有四:
一是袁绍是一个卸磨杀驴的人,无法御下。
前文已经陈述了袁绍杀韩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间的耿苞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里重点要说的一个人就是麹义,掌控着袁绍帐下的特种部队——先登死士,袁绍用麹义战败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后,赢得了界桥之战,消灭了公孙瓒的主力部队,没有大力褒奖麹义,反而找了一个借口,以“恃功而骄恣”杀掉了麹义。
先登死士
本身就没有多少武将的袁绍集团,又损失了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这三个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其他将军的命运呢?跟着这样的领导干,能有什么前途呢?自颜良文丑之后,袁绍没有了翻盘的人手,因为被他杀完了!
二是袁绍是一个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傻傻分不清的人。
前文已经讲到了关于迎接天子这个事情,菹授的建议从一开始同意“
此吾心也!
”,到听了郭图的建议后,又出尔反尔,把菹授的建议放置一边,想明白之后,又反悔,上天能把这样的机会给两次吗?显然不是!
田丰剧照
还有一个例子证明:与曹操怎么打仗的问题,谋士菹授、田丰一再言明:“庙胜之策,不在强弱”,到底是急兵打,还是用经济拖死曹操,袁绍的选择让人很是崩溃,用自己的短处和曹操的长处一较高下!最后颜良文丑两个良将,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才华就一命呜呼!让袁绍军队一溃千里!
一个对时局分不清的人,给他再多的兵马又有什么用呢?
三是袁绍是一个对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不会衡量,也是一个没有容人之量的人
在袁绍集团中,从一开始就提出正确意见的菹授田丰两人,袁绍弃之不用,把他们二人全部放在了监狱之中,由于自己决策的失误,导致战败,把两个人都搞死了!
这样一个没有正确意见的集体中,不输怎么可能呢?菹授田丰之后,剩下的谋士许攸、逄纪、郭图、审配、辛评等人,都是错误意见的制造者,他们都是顺着袁绍的脾气来,一步一步将袁绍推向死亡!
四是袁绍是一个对时机不够敏感又好面子的人。
对时机不够敏感具体例子便是:还是拿迎接天子这件事来例证,第二个便是袭击曹操后方的时机,当时时局非常有利于袁绍,但是袁绍却以“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为借口,把这个天赐良机丧失了!
对于好面子的例子不胜枚举,太多了,他杀的人,大多数是杀好面子!耿苞、田丰、菹授、麹义等等!
综上所述:袁绍把能征善战的武将、把有预见力、善于谋划的谋士,全部送进了阴曹地府,更重要的一点是把民心糟蹋的一地都是,官渡之后,他靠什么来翻身呢?
以上是小人物的观点,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
网友解答:
官渡之战的惨败让袁绍已经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其原因是此战的失败,导致袁绍集团元气尽失,最终的覆灭也只是迟早的问题。
那么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到底失去了什么样的元气呢?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01.名将的损失导致军队丧失军魂
名将是组成军队的脊梁,也是整个军队魂魄,有他们的存在,能够鼓舞士气。名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的浸染而成,并且反过来熏陶和感染整个军队,最后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由于袁绍的失误导致数位名将的丧失,以至严重的影响了士气,摧毁了士卒们敢战敢拼的勇气。
首先,颜良和文丑被杀导致士气衰败。
颜良和文丑是袁绍麾下的名将,是统一北方,击败公孙瓒以及黄巾军的悍将,正是二人卓越的表现,从而树立了袁绍军在北方的威名。
然而,常年的胜利也滋生了俩人的傲气,也为他们悲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对于曹操来说,袁绍兵多将广,聚成一团不容易对付,因而需要将他们分散开来,一个一个的对付。
诛杀颜良:
曹操采纳荀攸的“声东击西、轻兵掩袭”之计,顺利的诱使袁绍分兵,将性格促狭的颜良单独派出来追击。
曹操在白马留下伏兵,等到颜良率军赶到的时候,伏兵突然出现,并以张辽为掩护,关羽单骑突入,在万人之中顺利的斩杀颜良,从而导致颜良军溃散,顺利的解了白马之围。
斩杀文丑:
诛杀颜良之后,袁绍并没有进行反思,反而让名将文丑继续前进。曹操见状,采取荀攸的“饵敌”之计,诱使文丑来进攻。曹操以不足六百骑兵冲击文丑军,文丑军战败,而文丑死于乱军之中。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丑与颜良,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之,绍军夺气。
颜良和文丑两员大将的战死不但触怒了袁绍,迫使他采取了冒进的前进政策,而且极大的摧毁了袁绍击败公孙瓒积攒下来的士气,这就为后来两军对垒,袁绍军不敢死战埋下了祸患。
其次,淳于琼等人被虐杀导致袁绍军产生恐惧心理。
许攸投降后,向曹操进献了焚烧乌巢粮草的计策,于是曹操亲率五千虎豹骑偷袭乌巢,经过一番激战,曹军不但击败了留守乌巢的守军,还击败了赶来救援乌巢的援军。
为了增加袁绍军对曹军的恐惧心理,促使他们临阵崩溃,曹操割掉主将淳于琼以及麾下士卒的鼻子并且连许多牛马的嘴唇也割掉。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绍军将士皆恟惧。
袁绍士卒眼见这些残忍被虐杀的士卒以及战马,产生了极端恐惧心理,无法直接面对曹军,为后续全军崩溃留下了祸患。
再次,张郃,高览等人倒戈导致袁绍军溃败。
当曹操偷袭乌巢的消息传来,大将张郃建议优先援救乌巢粮草,可是袁绍听信郭图的建议,只派少量兵马去救援乌巢,而让主张救乌巢的张郃和高览去攻打曹操大本营。
援救乌巢行动失败后,郭图唯恐袁绍责怪自己,于是又谗言于袁绍,认为张郃等人没有尽力攻打曹操大营,从而导致失利。
张郃等人无法击破曹操大营,唯恐袁绍怪罪,于是临阵倒戈,投降曹操。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于是绍军惊扰,大溃
张郃和高览的投降,直接导致袁绍军的崩溃。
如果说颜良和文丑被杀只是导致袁绍军重新认识了曹军的战斗力,收敛了以前狂傲的气焰,那么淳于琼等人被割掉鼻子,则扩大了他们对曹军的恐惧心理,至于大将张郃高览临阵投降,则直接成了压死袁绍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颜良,文丑,淳于琼,张郃,高览等人均是袁绍军内的名将,他们是支撑其袁绍军的军魂,他们的存在是袁绍军敢于打硬战的勇气和力量。失去了他们,袁绍军再无和曹军拼杀的勇气,只剩下一败再败的窘境。
02. 谋士的丧失导致袁绍再无合理的规划
官渡之战的失败不仅让袁绍失去了大量的将领,而且也是失去许多可以制定出正确的谋士,这些谋士才是形成袁绍指向正确方向前进的力量。
首先,文武双全的沮授。
袁绍夺取冀州后,就让沮授统领三军。沮授不负众望,协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进而一举统一河北。
在官渡之战中,沮授甚至自身的弱点,于是提出缓进战术,但是遭到袁绍的拒绝。
乌巢屯粮被焚烧之前,沮授提出派强兵猛将去守护粮草,还是遭到拒绝。官渡之战失败后,沮授由于受到囚禁而被俘虏。
沮授多次拒绝投降曹操,进而意图逃归河北而被杀。
沮授的损失导致袁绍再也没有能够统领三军能文能武的谋士,进入加剧了袁绍集团的分崩离析。
其次,足智多谋的田丰。
田丰在投靠袁绍之后同样也是屡立奇功,为袁绍出谋划策,从而顺利的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占据北方四州。
官渡之战时期,田丰认为袁绍应该采取持久战的方式来应对曹操,袁绍拒绝。田丰极力劝阻,结果得罪了袁绍,反而被认为意图败坏军心,于是将田丰囚禁起来。
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为了掩盖过失不愿意面对田丰,就在狱中将他处死。
最后,妙计丛生的许攸。
官渡之战开始后,许攸建议袁绍派一支精兵偷袭曹操防卫空虚的许都,并且认为即使偷袭不能成功,也可以让曹操首尾无法兼顾,可是袁绍听不进去许攸的建议,坚持从正面战场上击败并生擒曹操。
刚好这个时候,许攸的家人犯法,而留守邺城的审配不顾情面将他们逮捕,许攸听说后非常生气,一气之下就投奔了曹操。
官渡之战期间,袁绍陆续损失了谋士沮授,田丰和许攸,从而导致袁绍失去了能够正确组织起规划的人才。这些人才的损失也是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再也没有可能东山再起的主要原因。
03. 兵力的损失导致基层军力损失
在击败公孙瓒,扫平北部之后,袁绍已经收纳部众数十万。为了对付曹操,袁绍精简士卒,挑选精锐士卒十万,骑兵一万南下。
步骑共计十一万均是经过血战之后的士卒,他们强悍,敢于死战,是袁绍集团军中的精华。可是经过官渡之战后,袁绍只是带领800余步骑逃回河北。
其中七八万余人要么战死沙场,要么被曹操坑杀,其余的士卒投降曹操。这场战役让袁绍损失了绝大部分的精锐士卒,导致袁绍军的基础战斗力完全丧失。
即使经过一年左右的恢复,依然难以让袁绍军回到从前,以至在随后的仓亭之战中,袁绍再次败北,从而导致袁绍抑郁而终。
因此,基层精锐士卒的丧失让袁绍丧失了最为精华的力量,导致袁绍军在随后的日子中再也无法组织起一战的勇气和力量。
总而言之
,
官渡之战的惨败不仅让袁绍丧失了数位名将,摧毁了袁绍军敢于战斗的勇气,而谋士的被杀也让袁绍军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大量精锐士卒的损失则让袁绍失去了在正面战场上硬刚曹军的勇气。正是这三个方面的损失从而导致袁绍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再也没有战胜曹操的可能,失败只是迟早的问题。
-----
网友解答:
受《三国演义》以及一些史料的影响,官渡之战被认为是袁曹争霸战的决定性会战,实则不然。
官渡战败后,袁绍精锐尽丧,但比这个结果更有震撼力的是袁绍死于官渡之战的传言。在这个谣传下,冀州的很多郡县纷纷宣布投顺曹操。
可是,当袁绍在黎阳露面后,一些投靠曹操的郡县又转回袁绍门下,官渡之战后滞留在河南的袁军散卒也纷纷北归,向袁绍聚拢。结果,袁绍短期内居然又死灰复燃了。
同时,官渡之战也基本耗尽了曹操此前的经济积蓄,所以他一度打算趁袁绍新败之机南征刘表,通过夺取经济富庶的荆襄地区来度过危机。这一次又是荀彧提出了不同见解,曹操才决定在一个方向上先取得决定性胜利再说。
可是,后续的战斗进行得非常艰苦。曹军直到第二年的四月才得以渡过黄河以北,虽然在仓亭击败了一支袁军,袁绍却也得以“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此后曹操转向南线收拾刘备,到建安七年再次转移兵力于北线。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同年5月,袁绍因病去世。接着,袁家内部发生袁谭与袁尚争夺继承权的内战,曹操借助这个机会,借力打力,逐个击破,终于消灭了袁家势力。但此时已经是建安十二年的冬天了。
换言之,官渡之战后,曹操又花了七年的时间,才克成大功,而且多次陷入苦战状态。如是可知,袁绍未能在升迁解决继承人问题,进而造成智囊团的分裂,才是袁氏覆灭的决定性原因。
至于官渡之战,固然是一场非常重要的会战,但并非决定性会战。它既没有给与曹操决定性胜利,也没有赋予袁绍决定性失败。只不过对曹操而言,这一战意义相对更为重大,主要是避免了立即灭亡的命运,并大大缩小了双方的实力差距,这才是官渡之战的真实面目。
既然官渡之战并没有使得袁绍实力大损,自然也不存在翻盘的情况。换言之,官渡之战后,曹操得以保命,袁绍暂时没有时间再一次收拾曹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官渡之战造成的严重后果上,那就是镇压各地的叛乱。
曹操在袁绍平叛的过程中,也曾试图对付袁绍,但效果并不大,袁绍在北方依然强势。双方之间,一个有心夺别人家业,却苦于实力不强,一个在镇压家里面的造反的,没时间处理外部威胁。所以这段时间,曹袁之间连战略相持都算不上。曹操依然处于下风,只是官渡之败使得袁绍有所顾忌,还没有办法收拾他而已。
如果袁绍死得不那么早,那么他还有机会整合内部,再一次对曹操发起进攻,胜败犹未可知。或者袁绍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处理的好一点,不至于使得袁谭袁尚兄弟在其死后争权,让曹操有机可趁的话,袁氏集团尽管奈何不了曹操,也能依然在北方站稳跟脚,寻找机会。
总而言之,官渡之战虽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是一次使得袁绍主力尽亡,最后只能坐等灭亡的会战,它真正意义是使得弱小得曹操得以在强势的袁绍屠刀之下活了下来,并且具有了自保的能力,可以继续向外发展,也是的袁绍暂时没有时间向外扩张,势力范围内此起彼伏的叛乱,花费了他人生最后的精力和时光。
-----
网友解答:
火烧的赤壁,钩沉的史书,我是东吴周郎,我来回答。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两大军阀势力——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之间一场决战。
此战,袁绍本来占尽优势,最终却被曹操击溃,从此,袁绍元气大伤,已经没有翻盘的可能了。
公元200年二月,袁绍终于下定决心对曹操展开决战,此前,曹操主动攻打刘备,成功把刘备打到几乎全军覆没,就连关羽也被曹操生擒。
这本该是袁绍的千载良机,趁曹操对刘备用兵之时,大举进军,可袁绍错过了这次机会。
不过,袁绍的实力还是摆在那里的,当时北方公孙瓒被袁绍击溃,袁绍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可曹操则是四面受敌,河北有袁绍虎视眈眈,关中的马腾韩遂也在观望,等着捡曹操的果子吃,南边则是刘表,张绣不肯降伏,江南还有孙策野心勃勃。
从牌面上来看,即使官渡之战袁绍失利了,不过就是退回自己的地盘据守,改日再战罢了,但事实却是,袁绍经过官渡之战后,竟然一蹶不振。
这是为什么?
首先,曹操采用了荀攸的计策,更重要的是荀攸叛逃而来,提供了精准的情报
,指出了袁绍大军粮仓所在地,曹操果断带兵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让袁绍军心大乱,军需匮乏。
其次,周围的情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让曹操得以抽出手来,全力以赴对付袁绍,以期把袁绍彻底搞死。
其实,袁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远交近攻
,和曹操四面八方的敌人联合起来,马腾韩遂从关中出兵,刘表派兵北上,孙策过江攻曹,乱拳打死老师傅,曹操如何抵挡?
事后再给这些盟友分配利益不就得了?
偏偏袁绍没有充分发动盟友,而是迷信于自己的强大实力。比如,江东孙策本来从偷袭许都,却意外被刺客暗杀身亡,计划终止。
刘备倒是从曹操阵营中脱离出来,反入了袁绍阵营,但刘备不抗打啊,帮不上袁绍什么忙。
第三,官渡之战,彻底暴露了袁绍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先是袁绍对沮授、田丰等人的正确建议听而不闻,另外,袁绍内部党派林立,偏偏是最无能的那一伙人占据了决策层,因为他们会讨袁绍欢心。对,说的就是你,郭图,不但出了很多昏头昏脑的主意,还把大将张郃逼反,张郃一怒之下加入了曹操阵营。
猪队友,没法救的。
然而,对袁绍集团最大的打击,还是发生在接班人身上。袁绍经过官渡之战,元气大伤,心气受损,威望也大幅下降,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这种时候,应该妥善安排接班人。
但袁绍没有,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公元202年,官渡之战两年后,袁绍忧愤而死,长子袁谭本应该接班,但袁绍生前喜欢儿子袁尚。
围绕着袁谭和袁尚,形成了两班人马,互相争斗,内耗严重。
再加上袁绍的这两个儿子都没有什么才能,勾心斗角可以,谋取天下那就太高看他们了。
就此,袁绍一家的翻盘希望也完全没有了,袁尚和袁谭在内斗中,被曹操逐一收拾,赢家通吃。而那些给袁绍出各种不靠谱主意的,那些靠拢袁谭或者袁尚,内斗欢乐的谋士们,个个也没有什么好下场,都被砍了脑袋。
总的来说,袁绍的衰亡,正如郭嘉事前判断的那样,是注定的!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的情况下,统帅个人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准,只会害了这个团队,害了这个集体。
四世三公又如何?翻开史书,没有帝王姓袁,袁绍只是曹操成功的一个注脚,衬托着魏武帝英明神武。
-----
网友解答:
我个人认为官渡之战后,袁绍有一定的翻盘机会,但是前提是袁绍存活。
袁绍从没有一州之地到占据冀、青、并、幽四州,统一河北,绝不是泛泛之辈,演义中的袁绍被脸谱化,袁绍有其过人之处。
袁绍其人
袁绍,字本初,汉司空袁逢之子。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袁绍是曹操统一过程中最大的敌人,拥有冀、青、并、幽四州的袁绍各方面资源充沛,袁绍家族四世三公,社会影响巨大,袁绍本身的才能在当时群雄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我们不能因为官渡一场败仗而过分贬低袁绍。
实质上,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是所向无敌的,谋取冀州,诛灭强大的公孙瓒,相继统一青、并、幽三州,袁绍辖区内的四个州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少,对比曹操辖区内那些残破的州,官渡之战前袁绍统治区人口至少是曹操的二倍。
官渡之战曹操、袁绍的实力对比
官渡之战前,曹操是无法和袁绍比的,但是官渡之战袁绍十万大军绝大部分都损失了,袁绍只带了几百骑兵仓惶败逃,而之后官渡战场败退回的残军也不过一万人。这个时候的袁绍是极度危险的,冀州不少城池也叛乱归降曹操了。
官渡之战袁绍损失惨重,颜良、文丑、淳于琼等大将被杀,张郃、高览等投降,袁绍败退后惊魂未定,但是这个时候曹操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曹操坑杀袁绍降军七万余人,北方四州震动,《资治通鉴》记载:冀州城邑多降于操。袁绍走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义渠避帐而处之,使宣号令。众闻绍在,稍复归之。
可见官渡之战后袁绍一度出于危险之中,但是在之后不久袁绍便稳定了趋势。而袁绍病死于官渡之战一年半后,在这一年半中曹操并没有大举进攻,曹、袁两军处于相持阶段,要是有把握曹老板早进攻了。
假若袁绍不死
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袁绍病死由于袁绍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审配等矫袁绍遗命,奉袁尚为嗣。袁谭、袁尚为了争权夺利而相攻,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
我们看一下袁绍死后的局势,袁氏集团因为内斗而走向了分裂,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谭至,不得立,自号车骑将军。由是谭、尚有隙。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桓。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乌桓,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
袁家兄弟内讧,互相功伐,结果曹操依然花了五年时间才陆续消灭袁氏集团,如若袁绍不死,河北的凝聚力还是很强大的,人力物力也充沛,而战争一旦陷入旷日持久的持久战,袁绍后方无强大的敌人,而曹操四面楚歌,南边有刘表、刘备、孙权,西边马腾、韩遂虎视眈眈,汉中张鲁也是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战争拖下去曹操自己就崩溃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有优势,但是前提是袁绍不死,袁绍一死河北集团四分五裂,只能被曹操各个击破。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