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时,为何李鸿章要唱反调?
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时,为何李鸿章要唱反调?
网友解答:
所谓海防、塞防之争,只是台面上的争论。
李鸿章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说白了,是他不相信左宗棠能收复新疆。
在李鸿章看来,阿古柏有英国支持。沙俄也虎视眈眈,欲图吞并新疆。
两大帝国主义同时在西北搞事,左宗棠打得过阿古柏,还打得过洋人?
既然打不过,那西征必然会无功而返。
既然会无功而返,那何必还要花一千多万两银子做这种打水漂的事呢?
倒不如把这一千多万两银子的军费,拨给自己拿去搞海防建设。
相比于英俄。日本当时维新改革才搞了几年而已,国力比较弱。
搞不定英俄,我还制驭不了日本了?
这就是李鸿章当时反对左宗棠的内心OS。
当然,这种长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李鸿章肯定不敢明说。明说出来,士大夫肯定要把他骂死,朝野内外也肯定会一边倒的支持左宗棠。
所以李鸿章需要转移话题。把话题转移到性价比上。
我不说打不赢,我只说收复新疆不值当,只说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总归是没错的吧?
李当时所谓的“新疆乃不毛之地”,不值当劳民伤财,穷兵黩武的去收复。确实在朝野内外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
于是这才有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到了多年以后的民国时期,李鸿章当年不敢明说的话,就从公知蒋廷黻嘴里说出来了。
蒋廷黻评价左宗棠,说左宗棠好大喜功,喜欢唱高调,言论比较动听。
还说李鸿章的建议才合理,左宗棠只是运气好而已,趁着阿古柏发生了内讧,没有遇着坚强的抵抗,才捡了便宜。
(蒋廷黻)
从蒋廷黻的言辞中,我们就不难发现,清末时期,乃至民国时期,有不少人都认为左宗棠是捡了便宜,运气好罢了。
帝国主义侵略我们,而我们又打不过,这该怎么办?
按照这些人的观点:先以夷制夷,请帝国主义国家出来调停。争取赔点钱,割点地了事。
要是没有国家愿意出来调停,那就躺平了任人宰割呗。
你以为“以承认伪满求得十年和平”的躺平主张,是胡博士的首创?
nonono!持这种观点的人,从清末到民国,太多太多了。
扯远了。再说回来。总之在这些人看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打赢了是奇迹,打不赢才是正常结果。
反正让他们上,他们觉得赢不了。
所以他们觉得左宗棠赢了,不是他左宗棠有能力,而是运气好。
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左宗棠之所以敢抬着棺材出征,就在于他有认真研究,并通过对时局分析,笃定英、俄不会直接出兵干涉。至少英、俄短时间内不可能出兵干涉。
这样一来,见缝插针的机会就有了。只是下手要够快!要迅速解决阿古柏,不能拖,不能给英俄反应时间。
当年的左宗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出兵之后手起刀落,没有任何犹豫,速战速决,干掉阿古柏,根本不给英俄反应时间,成功收服了新疆大部。再转过头来与沙俄谈判,又收回了伊犁地区。
总的来说。李鸿章反对左宗棠西征。其实就是他不认为左宗棠能在英、俄嘴下,把新疆这块肥肉再抢回来。他怕左宗棠鸡飞蛋打。
就这么简单。
如果阿古柏背后没有英国撑腰,沙俄也没有觊觎新疆。单纯就只是阿古柏入侵新疆。李鸿章自己就把阿古柏办了。他还能把收复新疆这种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便宜留给左宗棠占?
至于说海防和塞防,到底谁错谁对。
我只能说,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无所谓谁对谁错。清政府实力弱,既想吃碗里的,又想吃锅里的,确实有难度。
主张塞防的王文韶(时任湖南巡抚),和主张海防的李鸿章,观点确实要更实际一些。
反倒是主张海防、塞防并重的左宗棠,观点有点唱高调,不切实际了。
然而从事后来看,唱高调的左宗棠,却把事情办成了!
西征阿古柏,他只养了四万军队,就收复了失地,同时还逼迫沙俄吐出了伊犁。
这中间,银子当然没少花了,老百姓也付出了巨大损失。(当时为了收复新疆,清政府把赈灾的钱都拿出来了)
但一千万两银子换来160万平米公里领土。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划算买卖。
况且,左宗棠一生清廉,死的时候,也没给他的儿子们留下多少银子。
堪称国士无双,一代豪杰。
而口口声声说要搞海防,在当时以务实为标签的李鸿章,却没办成什么实事。反而变成了唱高调的人。
北洋海军每年耗费无数,甲午海战,倾刻间被打垮;不仅海战失败,随之而来的陆战也败是一塌糊涂。
国防上毫无半点建树的同时,李家人倒是敛财无数。
容闳曾估算李鸿章的遗产,说有四千万。
我觉得太夸张了,应该还是梁启超的估算更准确一点:“世人竟传李鸿章富甲天下,此其事殆不足信,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其股份皆不少。或言南京、上海各地之当铺银号,多属其管业云。”
大概有几百万两银子的家产吧。
不过这也不少了。够打造一支水师了。
看看左宗棠,再看看李鸿章。
左公的塞防,那是实打实的塞防。
李鸿章的海防,只是嘴炮的海防。
李搞海防,初心可能是好的。可能真是为了国防事业着想。
但搞着搞着,就变了味,变成了他增加自己在朝庭的权势,和中饱私囊的私欲。
当李鸿章的心态变了后,清政府的海防政策也变了味。
看看甲午战争前的清朝海防,那也叫海防?
制海权意识不明显,建海军只是单纯为了吓唬日本,靠威慑消除日本进犯的野心。一切都只是为了防御服务。
这种海防,大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
大方向错了的同时,防御也是消极的,缺乏积极决战的思想。
有防日之心,却未有与日实战之意。
最后想躲都躲不掉,龟缩在港口,屈辱得被日军全部歼灭。
这样的海防工程,搞得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海军,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真不如不搞。这才真叫钱打了水漂。
或许,区别从来就不在于海防和塞防。只在于人。
同一件事,让艰苦朴素的人去做,让游手好闲的人去做,让奢侈夸张的人去做,让投机取巧的人去做。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
网友解答:
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
在现实因素方面,阿古柏作乱时期,恰逢英、俄在中亚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国担心俄国会通过中亚进攻印度,认为唯有维持喀什噶尔政权的独立,才符合英国的利益。
恰巧,当时李鸿章周围的智囊基本都是英国人,故而这些人极力建议李鸿章放弃新疆,要阿古柏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除此以外,李鸿章还认为自乾隆定疆的一百多年以来,朝廷每年投入的饷银是无底洞,应该把这些钱省下来,发展海防事业。这种思想虽然是基于当时清朝的国力而论,但却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传统。
原来,早自乾隆将新疆纳入版图时起,朝廷内外就一直有声音要求“弃置新疆”,李鸿章的言论,只不过是对这种观点的延续而已。
在清朝以前,新疆与内地的隔绝已有数百年,导致内地士人均视新疆作域外,即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绝非“中土”。
在乾隆平定新疆的过程中,这种声音也屡屡不绝。例如,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尔撒纳反叛,大学士刘统勋竟上奏请求退守哈密;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学士史贻直以兵马劳顿,请求捐弃伊犁。
这些力主抛弃新疆的官员也不是不爱国,而是在当时汉人的天下观念中,新疆是域外之地,不在他们理解的中国范围内。
因此,我们也就不必奇怪,为何在新疆被乾隆平定后,会有官员因为统治成本的问题要求弃置新疆。
直到20世纪初,李鸿章式的观念仍然很有市场。例如,民国学者吴蔼宸的《新疆游记》中就称:
降至今日,(新疆)犹成为荒芜不治之边域,非土地人民有何缺憾,乃历代鄙视边疆有以致之。
-----
网友解答:
1865年,中亚细亚浩罕汗国的一个军官,乘新疆回民起义的时机侵入新疆,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大部分地区,后来以“独立君主国”(艾米尔)的名义和俄,英订约,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光绪元年(1785年),清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在左宗棠准备出关西征时,封建官僚集团中有人提出反对。西征的总兵力约220个营。部队每年所需饷银共一千万两以上,都须由关内各省分摊。反对者既怀疑出兵能否取胜,又认为不值得花费这样大的财力。
李鸿章上奏说,新疆在平时每年还要花三百多万两的军费,为了收复几千里的荒地,再花很多钱不值得。他又说,阿古柏已经和英国,俄国立约通商,相互勾结,如果用兵于新疆,会遭到英俄的反对,并且中国兵力财力都不足,用兵是很危险的事。
同他们相反,左宗棠决心从阿古柏手里收复新疆。针对李鸿章放弃新疆的主张,他指出,如果为了省钱,停止用兵,采取退让政策,敌人就会得寸进尺,甘肃和蒙古西部都将受到威胁。
当时,李鸿章正在把国家财力大量用于经营他的北洋海军,所以他极力强调海防的重要,而视西北边防可有可无。左宗棠在西北拥有重兵,使他重视新疆问题。这就是历史上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从本质上看,他们在新疆问题上的分歧,是要不要捍卫领土完整的问题。左宗棠的言行是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
左宗棠的大军以刘锦棠所部为先锋,于光绪二年(1876年),首先向天山北部进兵,经激烈战斗收复乌鲁木齐。在1877年收复南疆,阿古柏自杀,其部下分离崩析,新疆重归中国版图。
西征军武器:后膛七响洋枪
带膛线的后膛炮
加特林机枪
-----
网友解答:
关于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新疆大部被外敌入侵并被战领这段历史,我就不细说了,我只就这段历史中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左宗棠和李鸿章说说自已的看法;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清光绪年问的两位重臣,当时朝庭的实际掌控者是慈禧太后,他俩一个是主战派,一个主和派,左宗棠统领的主要边防、边塞部队,简称“塞防”李鸿章统领的是海防部队,也就是当的的北洋水师,简称“海防”。左宗棠主张挥师北上,收复新疆,确受到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的强烈反对,称新疆仍不毛之地,每年还要倒帖几百万两银子去维持,加之当时朝庭财政紧张,收复新疆用兵怕耗费不起,再加上当时的新疆战领者与俄、英两国都签定了协议,怕得罪了两国,还不如放弃新疆,将银子用在海防上,海防才更为重要,这就是史称的“塞防”、“海防”之争。其后在左宗棠的一再坚持下,慈禧拨银一千五百两给左宗棠所部,但被层层盘剥,最终到部队的只有五百两银,与实际战事所需经费相差甚远。所辛得到湘派浙江巡辅的鼎力支持才勉力凑齐了与侵略者一战的军费,最终打败了侵略者,收复了新疆。其左宗棠功不可灭。但其后以左宗棠为首的湘派确受到李鸿章为主首的主和派的排挤和迫害,《杨乃武与小白菜》大家都熟知吧!此故事就发生在当时的浙江,故事中的主人翁因屈打成招成了冤案。哪时候李鸿章是当朝首辅,军机大臣,可谓是位高权重,他反对的收复新疆,最终确是以左宗棠为首的湘派(主战派)大获全胜,他怕左宗棠的功高危及到自已的地位,并以此案大做文章,以浙江巡辅管数下属不力,并在没有认有审核的的情况下签字,属渎职,为了有力的压制和打倒湘派及左宗棠,小题大作、不惜发起一场“政治运动”将湘派浙江巡辅等排挤、迫害。以达到维持自已的权力和地位的目的。我认为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为了一己之私,于中华民族的国家利益不顾,实属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犯我中华、虽远必诛!分离国家破坏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必诛!以上为本人的关于该问答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
网友解答:
历史上的左宗棠与李鸿章之争,谈不上政见不合。完全是忠奸对立。虽曾属于曾国藩湘军系统下,这两人后来都独树一帜,即左宗棠楚军,李鸿章淮军,两个人长期摩擦不和,左宗棠是晚清难得的一位清廉的官,看不起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清官和贪官合不到一个壶里,自然在任何问题上都唱反调。忠臣和奸臣无法为伍。历史事实也如此。
左宗棠治理地方路子务实,维护民族主权坦荡无私,舍得拼。李鸿章则处尽心机,苦心经营,增强自家实力,投机保存实力。左宗棠收复、平定回乱,为晚清江山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一切在开始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左宗棠决意收复新疆的时候曾经详细上疏,告知收复新疆对于“边塞防守”的重要性,左宗棠是主张“塞防”的代表人物。而当时朝中的李鸿章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当时东部沿海才是重点防守的地方,坚持“海防”战略。形成观点对峙。无法调和。
李鸿章与左宗棠为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慈禧太后出马,慈禧认为左宗棠更有道理,因此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左宗棠最后也不辱使命,成功平复了新疆。到此这事没完,左宗棠死后李鸿章独大,因政见影响先毁掉了楚军解散了淮军。所坚持的海防战略随亲自筹办的北洋水师一败涂地,使国家防务洞开。八国联军开始了侵略华夏的步伐。李鸿章本人则赚的盆满钵满。富极可敌数国。从而为家族子孙在海内外留下巨额财富。但仍未能逃避日本野心膨胀发动的甲午战争。左宗棠与李鸿章是晚清外交史上的忠奸两极。正是有左宗棠铁骨铮铮收复新疆、对法作战功绩的彪炳千古,才对照出李鸿章的软骨媚外祸国殃民的历史真相。
-----
网友解答:
左宗棠和李鸿章同为洋务派在地方上的代表,同治登基后他們握有实权,可以左右清朝的政局,
洋务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断,第一阶断,自强的旗号下,依照西方的方法制造枪炮,兴办一些軍事实业′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天津,沿海一带。
李鸿章的身后总有曾國藩的身影,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是最有成就的一个,屡遭英美轮船公司排挤,顽强的生存着直到民国末期。
1875年两江总督沈保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奏請北洋,南泮,粤洋三只海軍[海防],恰逢左宗堂新彊用兵问题在朝堂上发生激烈爭吵,实质問题是《軍费,银子》。
左宗棠[湖南人]的性格,那可不是一般的火爆″:性端严,少忤之必遭呵斥″,弄的同事們苦不堪言,纷纷叫嚷:″跟左老爷没法混了″他自已也做的不开心,还是行軍打仗的好,
《清史,左宗棠記,》当值軍机,译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列颇厌苦之,引疾为退“。
《不适应办公室文化》
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沂,侍郎文祥這回坚定的站在左宗棠一边,在慈禧的主导下[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即刻督办新疆事务],银俩照旧。
海軍於陆軍不同,几乎从其成立那天起{待遇,和技术成分}远高於陆軍无论是战官还是技官,都必须是正规軍校毕业《水师学堂》、。
即然是技术活,自然而然采用″高薪制′
李鸿章要的高薪而吸可人才,打造现代化的海軍,愿望是好的,而当時的英,德等西方还没有像现在限制对华軍贸,。[只要给银子,我就给你最好的舰船]。
洋务派是較早的先行者,其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謝謝悟空,,,,,,啊啊终于
-----
网友解答:
因为晚清太懦弱,所以才有该塞防还是该海防的弱国之惑。
有塞防之需,皆是因为1868年满清属邦布哈拉汗国被俄罗斯侵占并并入了版图。不仅如此,以俄罗斯、英国为主的列强更以此为契机妄图侵占中国大西北,新疆全线告急。
有海防之需,皆是因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沿海门户大开,其后30年日本、法国、英国更是同时打起了台湾、东南沿海的主意,东南沿海可以说是危机丛生。
该怎么办?
当时有五个选项。
一集中精力先搞海防,再去搞塞防;二先专心坐实塞防,再去搞海防;三将海防和塞防同时抓起来搞好;四放弃塞防,专心搞海防;五放弃海防,只专心搞塞防。
主持满清国防大局的李鸿章与左宗棠各持什么主张呢?
李鸿章选的第四项,放弃塞防,专心搞海防。
左宗棠选的第三项,海塞并重,他专门去稳固边塞。
先来看看李鸿章“放弃新疆、专务海防”的理由。
李鸿章认为新疆土地贫瘠,难以开发,这种百无一用的地方,不但不能帮朝廷赚钱,反而会消耗朝廷大把钱财。而新疆邻居尽是虎狼之国,朝廷现在守得住,不代表将来也守得住,况且朝廷现在根本就没有力量去守,所以不如早放弃,早放弃早得利。
需要说明的,李鸿章的恩师曾国藩早年也有过放弃新疆的想法。
为了劝导满清朝廷听自己的,李鸿章还打了个比喻。他说,新疆好比中国的手脚,东南沿海则是中国的心脏。手脚被人砍掉了,不要命,照样活;心脏被刺中了,那就是要命的大麻烦。
满清著名“裱糊匠”的这一番言论何等的昏庸无耻,让人愤怒。
不妨来看看左宗棠是怎么怼这种卖国主张的。
左宗棠说,琉球地小,他建议扔掉;新疆地大,他力主放弃。自断手脚,再等着让人刺自家心脏,太可笑!为什么不选择将刀锋对准敌人的手脚和心脏!
左公的意思,唯铁血可以购公理,唯武装可以企和平。
可在当时呀,善搞官场权斗的李鸿章一度是占上风的,浙江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福建巡抚、江西巡抚、督办台湾钦差大臣等都是他这一派的。
占得上风后,李鸿章接下来玩的更是党同伐异的那一套,几乎弄出了这样一种舆论——放弃新疆是爱国行为,收复新疆是卖国行为。
左宗棠很愤懑,尤其是林则徐女婿沈葆桢也站在李鸿章那一边尤其让他受不了,为此,他曾当众嚎啕大哭,说自己也是天下第一无用之人,眼看着林文忠公(林则徐)守住的伊犁被俄国人占领,自己竟然不能收回来。
但悲愤大哭之后,左宗棠没有放弃,他拿出国家脊梁的豪迈担当给朝廷上了个折子,也就是有名的《西征表》,虽是仿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但足可与之比肩、媲美。
“臣本一介书生,辱蒙两朝殊恩,高位显爵,久为平生所梦想不到,岂思立功边域,凯望恩施?”
翻译成大白话,我本是微不足道的读书人,多亏咸丰、同治两帝信任,才得到现在显赫的地位。官我已经做到顶了,这些我年轻时想都没想过。现在国家边防有难,我只想纯粹救难卫国,哪里还有奔赴新疆再去建功立业,再谋什么官职的想法。
在左宗棠的刚直、真情、赤胆忠心下,慈禧在这个点上正确了一回,最终她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力挺左宗棠为征西统帅,收复新疆。
说李鸿章之所以反对左宗棠,面上看是政争,里子却是他自私自利的权争,当然也有他那犬儒秉性在其中作祟。
左宗棠在面对欺压时,不愿退缩,敢于进攻,平生最恨是和戎。
而李鸿章呢,每每面对困难时,不敢前进,一味选择隐忍,做尽和戎之事。
看似忍辱负重,鞠躬尽瘁,其实是老朽、圆滑、无能。
说是愿做满清的裱糊匠,其实就是不愿直面残酷风雨,一味苟且保全自家的那点权势老底。
而如果再说到圆滑老政客的那点算计,则更丑陋。
如果左宗棠去收复新疆,那朝廷必将让他李鸿章去筹凑军饷,拿钱让政敌涨势建功,他岂能甘心!
事实上,在左宗棠征西途中,李鸿章的绊子那是一点没少下,一会儿诬陷左宗棠是拥兵自重的曹操,一会儿在粮饷上搞小动作,甚至左宗棠在新疆已成横扫之势时,他还想怂恿朝廷去苟合——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时期的左李之争就是国之脊梁用豪迈担当打脸懦弱卖国贼。
-----
网友解答: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乘中国新疆地区纷乱之机,将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侵占,英、俄等国力图在新疆扩展侵略势力,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通过承认阿古柏的统治地位,从而换取在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通商等特权,新疆全线告急。
新疆当时要靠海关、漕运等内陆税务经费大力支持,每年援助的银两多达亿万之巨,李鸿章认为开发新疆就是向无底洞投钱,实际就是一个累赘,不要也罢。新疆周边均为虎狼之国,能守几何难说,早放弃早得利。
为此李鸿章比喻说:
新疆好比中国的手脚,东南沿海则是中国的心脏。手脚被人砍掉了,不要命,照样活;心脏被刺中了,那就是要命的大麻烦
。
乾隆皇帝征服准噶尔时说:“
欲保西北不乱,必要控厄蒙古,欲控蒙古部众,必控黄教之地(西藏)欲控黄教之地,则必征服新疆。
”但是这些李中堂通通认识不到,这些大戈壁,大沙漠,伊犁河谷这样的地方在中堂眼里根本不存在。
左宗棠回怼说:“
琉球地小,他建议扔掉;新疆地大,他力主放弃。自断手脚,再等着让人刺自家心脏,太可笑!为什么不选择将刀锋对准敌人的手脚和心脏
”!
但善搞官场权斗的李鸿章大造“放弃新疆是爱国行为,收复新疆是卖国行为”的舆论。
左宗棠当众嚎啕大哭,愤懑之余给朝廷止上书:
“
臣本一介书生,辱蒙两朝殊恩,高位显爵,久为平生所梦想不到,岂思立功边域,凯望恩施
?”
在左宗棠的刚直、真情、赤胆忠心下,慈禧这位有时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老太太经常昏招百出,但对待新疆问题时一锤定音,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7年,清军乘胜进军南疆,连战皆捷,阿古柏在逃走途中身亡。
面上是政争,实际上却是自私自利的权争,是李中堂一味苟且保全自家的那点权势老底。
1、李、左二人是政敌,两人的执政理念、政治立场、利益集团都极端对立,如果左宗棠去收复新疆,那朝廷必将让他李鸿章去筹凑军饷,拿钱让政敌涨势建功,他岂能甘心!
2、李鸿章担心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后会威胁他的位置,侵害他的利益。
我国历史上一些只关心个人利益的政客都视国内政敌如杀父仇人一般,必欲除之而后快,外部敌人反倒无关紧要,如“攘外必先安内那位”。
所以在左宗棠征西途中,李鸿章一会儿诬陷他是拥兵自重的曹操,一会儿在粮饷上搞小动作,甚至左宗棠在新疆已成横扫之势时,他还想怂恿朝廷去苟合。
-----
网友解答:
左宗棠提出“誓死收复新疆”,这显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可是,当左宗棠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却遭到了李鸿章的极力反对。李鸿章也算是一个有识之士,他为什么会反对呢?
(左宗棠)
当年新疆出现阿古柏的叛乱和沙俄势力的介入,显然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阿古柏如果与沙俄勾结起来,谋求新疆的独立,从而把新疆从中华民族的大版图上划出去。那么,此后要想重新收回来,是相当困难的。我们都知道,在中俄战争历史上,沙俄先后从中国的领土上,割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被割去的土地,割去就割去后,中国此后再也没有能力收回来。并且由于当时是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条约割给人家的,现在想要收回来,显然是不可能的
新疆对于沙俄来说,更有好处。因为那里离欧洲更近一些,从那里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沙俄志在必得。
同时,这个地方,对于清政府来说,是有历史渊源的。噶尔丹和他的子孙们,多次在那些地方闹独立,从康熙到乾隆,一直都在兴兵讨伐。目的就是绝对不允许准噶尔汗国把属于中国的领土割出去。
所以,左宗棠之所以极力要收复新疆,就是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这个考虑是极为深远的,如果失去这里,显然就是对不起清政府的列祖列宗。
(李鸿章)
既然如此,为什么李鸿章却要极力反对这件事呢?
李鸿章之所以反对,说出来的理由是,这其实是当时关于疆防和海防之间的一种争论。李鸿章认为,当时列强入侵已经非常厉害,尤其是日本,更是咄咄逼人。必须把钱用在海防建设上。如果在海防建设上,清朝海军没有足够的海防实力,那么当日本等国家打进来的时候,清朝根本无力抵抗,所以他才极力反对左宗棠这么做。
当然了,也有人认为,这事实上是李鸿章与左宗棠个人势力的争夺。
两个人都是曾国藩的老部下,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强势崛起,走上了清政府的高层领导地位。当曾国藩去世以后,李鸿章和左宗棠,他们谁来当老大的争夺,就十分激烈。因此,疆防与海防之争,事实上就是两个人老大的地位之争。李鸿章的势力范围,自然在海防上;而左宗棠的势力范围,则在疆防上。两个人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所以才有那样的结果。
疆防和海防,是不是涉及两个重要大臣的利益?显然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应该说,这两个人也并非全部出于私心,他们各自所考虑的事情,也是很有道理的。新疆面临的威胁很大,丢掉新疆很危险。不过,清朝所面临的从海上来的威胁也很大。哪一方面做得不好,都是一个灾难。
左宗棠说得有道理,李鸿章的说法也有前瞻性。不能说那时候日本还没有侵略中国,就不重视。而最终日本强势打来,也证明了李鸿章确实是有前瞻性的。
(慈禧太后)
最终,慈禧太后既没有否定左宗棠的疆防理论,也没有否定李鸿章的海防理论,她两边都给予了支持。
不过,最终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左宗棠打败了阿古柏和沙俄侵略者,收复了新疆。李鸿章虽然花了巨资,买了很多战舰。但是这些战舰却似乎没有什么用,在和日本拼杀的过程中,还一味退缩。最终被日本人突然袭击,北洋舰队一触即溃,最终全军覆没,从而宣告李鸿章的海防失败。
实际上,左宗棠虽然获得了慈禧太后和清朝政府的肯定,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肯定,一种政策上的支持,没有更多的实际的物质支持。左宗棠一切都需要自己想办法,尤其是后勤保障和枪炮弹药方面。
于是,左宗棠放开手脚开抡。他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向外国贷款,他的武器来源主要靠开办军工企业,自己制造。同时,左宗棠实施了非常好的民族政策,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支持。
正是因为左宗棠做好了这番准备,筹集了大量的资金、武器,也获得了很大的支持,所以他才带领军队打败了阿古柏分裂势力,及沙俄入侵者。迫使沙俄和清朝签订了《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收复了新疆,确保新疆的稳定。
左宗棠的成功和李鸿章的失败,其实并不能够说是当时他们争论的疆防还是海防,哪一个更重要。只能说左宗棠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得非常好,而李鸿章并没有把事情做好,所以浪费了国家投入。《马关条约》之后,又签订了《辛丑条约》。所以从此后,清政府陷入了灾难深重的深渊之中。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
网友解答:
李鸿章 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都是晚清四大名臣,各自作用不一样,站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思路也不一样,左大人收复新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史留名。
左宗棠是民族大英雄!新疆是大中华的西大门,门被打开了,外族就会乘虚而入,东方大国就会有亡国的危险。新疆面积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一寸山河一寸血。感谢老祖宗给我们半壁河山,向左宗棠大人致敬!
-----
网友解答:
李鸿章反对左宗棠出兵西北,就和左宗棠阻挠沈葆桢收复台湾一样,都是从自己集团的利益出发考虑。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量武士失业,加上为了工业化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国内矛盾激化。1874年,日本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以台湾生番杀害琉球渔民为由,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在琅峤登陆,出兵侵略台湾,
此事在清政府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毕竟此前英法等国入侵还可以用西洋武器犀利难以抵挡为由开脱。而日本原本和中国一样,都是被西洋列强欺压的国家,现在也敢主动挑衅,实在让清政府有些下不来台。
日本侵略台湾时的“东”号铁甲舰
所以清廷一面立刻下令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福建船政水师运送陆军前往台湾威慑日军,早日解决事端,一面开始筹措加强海防,以防御外敌从海上的进攻。
然而此时清政府面对的危机不止台湾一处。1895年的时候,中亚浩罕汗国派阿克麦吉特伯克阿古柏入侵西北。沙俄也以防止阿古柏为由占领了伊利地区,西北局势紧张。晚清名臣左宗棠被任命为陕甘总督,正在筹备西征事宜。
收复台湾、筹备海防和西征两件事看起来毫不相干,但是因为晚清时节清政府财政紧张,根本不可能在保证同时做这两件事,必然有所取舍。
因此为了到底是优先考虑西北还是沿海,在朝堂上引发了“塞防”、“海防”之争。
此时李鸿章奉命筹备海防,自然是支持优先海防。他认为现在外敌入侵大多来自海上,而西北贫瘠,每年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扶持,两者相比自然是优先要加强海防,西北不妨暂时放一放。
而奉命收复西北的左宗棠肯定和他持相反态度,他认为自古以来对京师威胁最大的是游牧民族,所以应该优先对付西北叛军。
而为了防止台湾战事扩大,影响西征军饷筹措,左宗棠干脆利用自己曾经担任过闽浙总督,旧部遍布闽浙的便利,要求他们不派兵协助沈葆桢收复台湾,搞得沈葆桢只有水师没有陆军,无法出兵台湾。最后沈葆桢不得不向李鸿章求援,李鸿章从淮军中抽调出13营人马给他,才得以逼退日本。
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么做,当然不是真的认为西北或者台湾可以放弃。实际上此时鼓吹塞防优先的左宗棠在当闽浙总督的时候,可是加强海防的重要推手之一。在他任上,清代最大的近代船厂福建船政局得以建立,而左宗棠兴办的船政学堂更是海防人才的摇篮。
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保证自己负责的事务能得到优先地位,从而在有限的经费中取得主动。这么做虽然看上去有些自私,不过也是当时晚清时局下一种无奈的做法而已。只能说时代的局限,让李鸿章和左宗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不能简单的把他们这种行为说成是卖国。
-----
------------------
推荐阅读:
为什么袁姗姗笑起来不好看,而面无表情的angelbaby却那么美?
为什么中国女排暂停的时候都是商量打法,其它国家都听主教练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