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原来的百越人去哪了?
当年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原来的百越人去哪了?
网友解答:
赵佗建立的南越,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统治阶层与下层民众不属于同类的二元化国家。
百越人不仅没有立刻,反而是这个国家中的重要力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势力逐步已经反过来强于过去的中原统治者。
赵佗南下的时代背景,是秦始皇在同一六国的过程中,收编了大量原本不属于秦国的军队和民众。为了消耗这些不稳地因素,也是为控制六国旧地的秦军腾出军屯土地,他们被大量征集,攻入南方的百越。
赵佗自己就是不是一个秦人,但应该是一个六国的地方土地贵族。他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南海郡的郡守,控制了相当于岭南三分之一的地盘。他手里的秦军数量很少,基本上就是六国尤其是三晋来的遗民为主。
在秦末的乱世中,赵佗第一个在岭南下手。他首先封闭了向北最快的水路通道,然后发兵突袭了其他两个郡的秦国官方部队。这些部队同样只有少数是秦人,大部分则是六国遗民。他还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与旧的百越人势力达成了协议。
这样,他建立起来的南越国就是一个北方六国军事人员与地方的百越贵族共治的地方联邦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赵佗在一开始是可以效仿中原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的。
当然,在汉朝确立了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后,南越国被迫加入了新王朝的朝贡体系。
后者明显以大秦帝国的政治继承人自居,不会允许南越自成一系。尽管为了稳定天下大局,汉初其实将关东各地分封给了自己同系的地方诸侯王,但是却不会容忍另一个皇帝存在。
赵佗非常审时度势的取消了帝号,只在自己内部以此称呼自己。
南越国的原先的地方贵族,自然在这个南方的小天下里,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的优势。没有他们的支持,居于上层的三晋与楚人,根本不能维系统治。他们的权力代言人,也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权臣吕嘉。
但在汉朝逐步消灭了关东诸侯的反抗势头,并将匈奴的威胁稍稍解除后,南越国本身就成为了下一个目标。
家天下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让容忍一个独立的南天下继续存在。南越国自己本身也因为出身问题,分化为中原派与百越派。前者实际上由被汉朝教化的政治人质与外戚为主,后者以百越地方势力为主。
最终,后者也就是本土派的得势,让汉朝找到了发兵攻打南越的理由。随着南越的覆灭,汉朝的郡县制贯彻到了一些过去六国遗民开发的地盘上。但在这些郡县的周边,依然有很多百越当地人的独立小团体存在。
这种转化过程还需要几百年时间来慢慢推演。一直到后来的南北朝末期,隋朝军队攻破陈朝的建康城时候,岭南当地还有非常强大的自主势力。甚至在唐朝时候,广州都是一个本土与海上外来文化昌盛,多过中原影响的边区大城。
所以,当地的百越人大部分其实一直没有离开。他们就一直居住在原先的土地上,或者迁徙到附近不远的区域。他们的后代中的大多数,至今任然生活在当地。
-----
网友解答:
一、南越国的建立
南越国是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比刘邦的西汉王朝还早2年建立,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广东省、广西自治区、福建省西南一小部分、海南省、越南北部、香港、澳门等地。
说起南越国的建立得从秦始皇的南征百越开始说起,公元前219年,为了开疆拓土,彻底解决南方边境的安全问题,秦始皇发动50万大军兵分5路攻打南越,秦军主将是屠睢,副将是赵佗,屠睢在面对百越人的顽强抵抗时执行强烈的征服手段,双方伤亡较大。
百越人无法与秦军正规军作战,于是化整为零,与秦军打起游击战,并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夜晚袭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根据学术界的讨论,50万秦军伤亡30万左右,伤亡率60%,连主将屠睢也身中埋伏,中毒箭而死,主将一死,第一次南征百越的战争就失败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
除了百越人的游击战之外,秦朝的补给线不通畅也是秦军失败的原因之一,随后秦始皇派人修建了灵渠,这是一条人工渠道,灵渠打通了广西的漓江与湖南的湘江,而湘江又与长江相通,等于是秦军可以直接从长江一直开船运送兵马、粮饷、物资到广西的漓江,再经陆路运输到前线,补给线打通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再一次发动南征百越的战争。
第二次南征百越的秦军主将是任嚣,副将是赵佗
,这一次又增加了10万大军,再加上之前剩下的20万人,合计30万人攻打百越,百越地方虽然大,但人口与兵力并不多,在第一次战争中,百越共计5万人的军队,只活下来不到6000人,死亡率高达88%。
这一次百越再也无法抵抗秦军的进攻,秦军势如破竹,击溃了各个抵抗的百越人部落,一直打到了今天的两广地区,征服了当地所有百越人,并在当地按照郡县制设置了三个郡,分别是: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秦始皇发动南征百越的战争
秦始皇并没有在这三郡设置郡守,只是设置了一个南海郡尉来进行军事化管理,南海郡尉由任嚣担任,同时秦朝不断向三郡进行移民戍边政策。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翻译: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征发曾经逃亡的罪犯、入赘别人家的男子、商人攻取陆梁地区,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把有罪应当流徙的人派去戍守。
秦军征战百越
第三次南征百越的战争则是在公元前210年,由任嚣和赵佗发动攻打瓯骆的战争,瓯骆在今越南北部一带,这一次战争规模不大,属于秦军设置三郡后的一次继续扩张,使得秦朝的领土到达越南北部,然后任嚣和赵佗留任当地。
同年,秦始皇去世,赵高联合胡亥、李斯篡改了遗诏,立胡亥为帝,第二年,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紧接着,秦朝各地都发生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反秦农民起义,仅仅三年的时间,刘邦打入关中逼降秦王子婴,项羽在巨鹿灭亡秦军主力,秦朝就灭亡了。
秦朝虽然灭亡了,但留在百越的任嚣和赵佗没有灭亡,他们手下还有30万秦军,以及征发到百越之地的几十万移民,当任嚣和赵佗得知中原大乱时,并没有救援秦朝的意思,反而封闭了所有百越到达中原的道路,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
陈胜、吴广起义,中原大乱
公元前206年,任嚣病死,副将赵佗成为主将,赵佗为了割据百越,杀死了不服从自己的秦将及官吏,建立了事实上的割据政权,到了公元前204年,赵佗称王,这个时候中原正处于楚汉战争的阶段,2年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称帝后,不承认赵佗的南越王地位,把南越归于汉朝长沙国的管辖,并在公元前196年派出使者陆贾出使南越国,陆贾成功说服南越王赵佗,使其成为臣服于汉朝的藩属国,其地位在诸侯国之上,实际上赵佗的南越国就是独立的小王国。
刘邦去世后,吕后当政,断绝了与南越国的贸易来往,双方关系恶化,还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汉军作战不利,赵佗于是在公元前183年称帝,汉文帝即位后,对南越国采取了招抚的手段,修缮了赵佗家乡祖先的墓地,又赏赐赵佗族人,赵佗于是再次臣服汉朝,但这不过是名义上的臣服,事实上赵佗一直是独立的。
赵佗
直到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出几路大军攻打南越国,第二年直接灭亡了南越国,并在南越国原来的属地上设置了郡县,归属汉朝管辖,
南越国总共存在了93年
,就不复存在。
二、南越国的组成人员
南越国的组成人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30万秦军。
根据史书的记载,这30万秦军中一部分是当年王翦灭楚的秦军,另一部分是楚人组成的秦军,王翦灭楚的秦军也并非全部是秦人,也有可能有赵人、韩人、魏人等中原人氏,有可能楚人人数更多,因为战国晚期的楚国毕竟与百越交界,而且风俗相近。
这部分人留在百越,是要繁衍后代的,一部分士兵娶了由秦朝派来的妇女为妻,另一部分士兵娶了当地的百越女子为妻,这些秦军及其后裔是百越国的主力人口之一。
秦军主力包括原六国人
2、数十万实行戍边政策的移民
。
在第一次南征百越战争失败后,秦始皇吸取了经验教训,先后数次派出大量的罪犯、入赘别人家的男子、商人跟随秦军一起征战,秦军每征服一地,就把征服地当成后方交给这些人镇守,采取步步为营,稳妥为上的方针,才最终完全征服百越。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秦始皇一共派了50多万人到南越戍边,这些人与当地一些征服的百越人杂居,逐渐形成了后来南越国的主力人口之一。
3、数十万百越当地人
。
根据学术界的讨论,整个百越地区人口不足50万人,在秦始皇三次南征百越的战争,战死及被杀了不少人,以士兵来说,战死的人数差不多有5万人,算起来三次战争结果后,百越本地人能有40万人就不错了,这一部分也成为南越国的主力人口之一。
百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
这三个部分加起来的总人口合计120万人,也就是南越国的总人口数。
三、百越的概念
百越是一个泛称,泛指所有生活在楚国的南方及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有一个越国,在越王勾践时期最为强大,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到了越王无疆时期,与楚国发生战争,无疆被楚军所杀。
越国国君被杀,越国大乱,其子孙各自割据,一部分臣服于楚国,一部分割据当地,分裂成众多的小割据政权,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地带,在江苏的被称为吴越和扬越,在浙江的被称为东瓯,在福建的被称为闽越。
南越国大致地理范围
为了称呼方便,后来干脆把整个楚国以南都称为越,在广东的称为南越,在广西的称为西瓯,在越南北部的称为骆越,合起来称为百越,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称呼。
战国晚期,秦将王翦灭亡楚国后,率军继续攻打越地,并在越地设置了会稽郡,这就是今天浙江省绍兴市到江苏苏州市一带,楚国灭亡仅仅4年后,秦始皇就发动了大规模的南征百越的战争,开始大规模征服百越之地。
百越之地很早就有人居住,并一直与中原王朝有过联系,双方发生过战争,也有贸易往来,只是百越之地各方面都相对落后。
百越之地
比如越国,越国的首任君主是大禹的五世孙,就是夏朝帝王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分封在会稽这个地方,其后代世代在此地生活,并逐渐发展壮大,而且大禹本人也是死在会稽的,越国一直存在到战国时期才灭亡,还参与中原诸侯国的争霸。
秦始皇征服百越之地后,百越就归于华夏,
原来的百越人要么被杀,要么逃走,要么被征服,与华夏人杂居融合在一起,双方世代通婚繁衍后代
,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其属地的越人渐渐被同化,要么成为汉人,要么成为其他的少数民族,子孙后代一直流传下去。
-----
网友解答:
秦朝建立以后,前后调集了50万大军进攻百越。后来秦朝遭遇天下人冲击的时候,当时的秦军将领赵佗,并没有回来救援秦朝,而是一直呆在百越这个地方,后来甚至在百越这个地方建立了南越国家。
(赵佗)
那么,赵佗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国家,原先的百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尤其在西方人看来,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西方的很多国家,他们的历史上,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当别的民族入侵过来的时候,这个强悍的民族,会撵走甚至杀掉当地的那些民族,占领他们的地盘,在他们的地盘上生活繁衍。就算许多人并没有被撵走,但是这些人,也已经成为了占领者的奴隶,被他们鞭打着,干繁重的苦力。再加上他们本身甚至连结婚的资格都没有,所以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没有了后代。久而久之,他们这个民族也就灭绝了。
就算到了近代,这样的事情也在发生。美国白人占领印第安人的地盘,大量残杀印第安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过,中国历史上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作战。但是很少有把周边少数民族赶走,占有他们地盘的情况。
唯一算得上赶走土著居民的,只有汉武帝攻打匈奴。不过就算如此,汉朝也不是把所有的匈奴人赶走。那些拥戴汉朝的匈奴人,比如南匈奴,汉朝就容忍了他们,把他们留了下来。不但留了下来,而且对他们还很好,对他们实行和亲,每年还会给予他们很多岁赐。
为什么中国古代不会把他们赶走?而只是让他们留下来了。这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攻打匈奴)
中国古代认为,天下只有一个“共主”,这个共主是天下所有的君王。也就是说,不只是汉人的君王,还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君王。既然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君王,那么也就意味着,周边少数民族的人,也是中原国家皇帝的臣民。
中原国家之所以要发动对他们的战争,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服管教,所以需要教训他们。如果他们听从教训,重新服从中原国家的这个天下共主的统治,中原国家的皇帝当然就会把他们当成是良民,
古代的皇帝对老百姓讲究的是“牧民”,“牧民”就是放牧老百姓。
我们看见那些牧羊人在放羊的时候,他们手里面拿着鞭子。如果这些羊群很听话,在草地上吃草,那牧羊人根本就不会去管它们。但是如果这些羊群不听话,想要到其他地方去吃草,甚至是破坏庄稼。那么牧羊人是不会放过它们的,一定会鞭打它们。但是,鞭打它们的目的,还是让它们重新回到草地上,规规矩矩地吃草,不要做其他的事情,并不是想把他们斩尽杀绝。
所以,赵佗在百越这个地方建南越国的时候,他事实上是把百越之地的老百姓,当成了他自己的老百姓。同时,由于中原国家和周边老百姓之间,在历史上已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百越之地的老百姓,也认为中原国家是一个文明的、富裕的国家,是他们向往的地方,是他们的“主子之国”。
(赵佗接受汉朝册封)
当初他们不服从中原国家领导,只不过是受到了歧视。同时,他们自己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他们之所以无法建立自己的国家,一方面是因为中原国家不允许,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内部的矛盾纷争太多。
现在赵佗到了百越这个地方以后,他凭借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文化,在这个地方把国家建立起来了。因此,大家对赵佗,其实是很拥戴的。他们愿意有这样一个君王出现,这个君王既有强大的力量,同时也有先进的文化。这样一来,他们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他们就有了归属感,也就不很害怕了。
事实上,当时秦朝派出的两支军队,北方的那支,在攻打匈奴的时候,打得非常顺利,把匈奴打得落荒而逃。南方攻打百越的这支军队,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却迟迟没有好的战果。这说明,很有可能这支军队,并没有和百越真正作战。
因此,当赵佗在这里称帝的时候,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并不感觉到很违和。他们支持赵佗建国,把他称为自己的皇帝。
赵佗在这里建国以后,迁居到这里的汉人,以及那些军队士兵的后代们,和当地的老百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把中原的那些文化以及先进的技术带到了这个地方。然后在这里发展,繁衍生息。再加上后来,南越国又归附了汉朝。百越这些地方,也很快融入了整个中国的大版图之中。这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做出了积极贡献的。
(参考资料:《史记》等)
-----
网友解答:
中国史学界历來重北轻南,从范文澜,翦伯赞到李松林莫不如此。21世纪以来,由于以广东江苏为首的南方省市经济发展持续领先全国,特别是以楚文化为主的南方文化文物大量发现,大范围超越北方文化范畴,才将史学大佬的眼光引向南方。
应该纠正该问题的是,赵佗的南越国之前,或者说50万秦军征伐岭南之前,两广之地早有楚国人开拓。楚于公元前409年设置的岭南蒼梧郡及七县就是“楚悼王令吳起南平百越”的实例。这以后,才有番禺“楚庭”之说,广州“五羊叼稻穗的传说,也才有江西大余“梅关古道”豹创世纪交通工程,以及南雄古邑的建立,开拓了江西赣江直达广东北江的交通大道,才有肇庆,清远,广州等地区发掘的大量楚墓和楚文物。
掩埋或忽视楚人南平百越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史学界的常态。其目的无非是为秦始皇贴金。比如楚人发明的郡县制,小篆字,度量衡,车轨距等,都被归功于秦始皇。秦统一六国,杀了全国三分之一人口(约六百万),焚毁多少都城?而10年后楚人项羽坑杀秦军,火烧秦宫却广受史学界的谴责。“一碗水永远端不平!”
回到问题,楚人开拓岭南,原來的百越(俚人)已退至粤西或十万大山,演变为今天的壮族和黎族等民族。关于岭南史变,广东社科院1964年的《粤海史钩》丛书最有证据和说服力。网友可查阅。
-----
网友解答:
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后,原来的百越人大部分成为南越国国民,部分迁入中南半岛的越南地区,后来南越国归顺汉朝,绝大部分百越人成为华夏族人。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
百越人都是夏朝遗民,其中主要的一支是勾践的越国。
越国被楚国灭后,化入楚国,部分越国民众迁至百越地区,与当地的越人混居。正是因为百越人本是华夏大族的分支,居住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适合于农耕,所以秦始皇才南征百越,要化百越入华夏,为华夏拓展生存空间。史载秦朝先后派王翦、任器、赵佗南征百越,攻占百越后设置了桂林郡、象郡。
秦始皇为了确保百越地区能完全化入华夏,避免出现楚国松散管理百越,却让百越越来越远离华夏的情况出现,秦朝在百越驻军50万。当然这50万人并非都是军人,还有六国迁来的戍边民众。为了让军民能融入百越,秦始皇将六国宫女、全国寡妇都征发至百越与当地驻军婚配,有了家庭军民才能长期驻守百越。
秦朝不仅迁内地之民入百越生活,还鼓励军民与百越相互通婚,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秦朝为了确保百越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修建了直道;为了发展百越的农耕,修建了灵渠。
秦始皇甚至给赵佗下了死命令:50万军民长驻百越,即便中原暴发灭秦大战,也不回师勤王!化百越入华夏比秦朝的存亡更加重要!
汉朝建立后,百越地区主要有东瓯国,在现今浙江省南部;闽越国,在今福建省;南越国,在今广东省、香港、澳门、海南省、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在汉武帝时期,南越国主动归顺汉朝,赵佗的后代说,自已本来就是华夏人,现在归顺大汉是落叶归根!
-----
网友解答:
当年南越是部落族群,只有几个小国比如月亮国等等,他们欺负比较小的部落,所以当任嚣,赵佗他们用中原安抚政策土著族群时终于打败这几个小国,这些百越人有逃到越南的,也有逃跑到菲律宾的!但大部分人都顺从新的南越王,双方通婚通政,建立新国家!安居乐业!就是广府人前身!一度强大的地方政府威胁到秦汉二朝,最后给吕后想办法灭了!
-----
网友解答:
秦始皇命赵佗征服百越,百越投降后,500多万百越人去哪了?
首先,我要说的是百越当时远没有500万人口。
在古代,如果没有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单位土地的可承载人数是极低的。中原经过了2000多年的农业发展,也不过只有2000多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只能养8个人。百越地区包括岭南和越南北部,面积不过50万平方公里,大约为中原地区的六分之一。理论上人口不会超过中原人口的六分之一,也就是400万人口。但是岭南地区和中原不一样,这里丛林密布,还是一个没有被开发的近乎原始社会的地方。实际上,一直到宋朝,岭南地区还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可想而知,在宋朝之前的1000多年,这里的环境更加恶劣。所以,当地人口将会远低于400万。到汉武帝时期,这里的人口一共有100多万,估计秦朝时期也不会超过这个数字,甚至更低。
所以,百越地区没有500万人口。
其次,百越人的归宿。
司马迁在史记南越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秦末的时候,南海尉任嚣病重,将当时的龙川县令赵佗叫到了身边,让他接替自己的职位,并且让他独立建国。
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其中的“颇有中国人相辅”,说明当时在百越地区中国人(中原人)占有统治地位,但是百越人的数量也不少。可见当时百越地区被秦朝征服后,当地人还生活在那里没有离开。由于这些人的存在,任嚣一直没有阻断和北方的联系,这可以威慑当地土著。
直到他发现赵佗可以搞定这些人,才最终决定传位于赵佗,让他统一南海三郡,建立独立国家!
-----
网友解答:
原来的百越人哪里也没去,逐渐学习了中原文化,与华夏人通婚,参与了汉族的形成。即使到了现代,闽人粤人中,颧骨突出、人中短而唇厚的特征,明显别于中原汉人。他们即使与马来人更接近,但却是地道汉人,因为他们与华夏族一起,共同形成了汉族。
-----
网友解答:
经常听到有人说,壮族是人造民族,以前并不存在。壮族这个词虽然是晚出,但严格来说,壮族族群还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之前他不叫这个名称而已。壮族是百越的后人,那么,他们具体是百越哪一支呢?有两支共同组成,一支是叫西瓯,一支叫骆越。
其中,西瓯的西字是汉人加上去的,以便区分温州的那个东瓯。所以,壮族的祖先只是自称“瓯”。瓯是什么意思呢?“瓯”原指土窑烧制成一种泥陶凹状器皿,后泛指似小盆的事物,包括盆盂类瓦器。见下图,他们就是最善于做这个。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因世异字,故瓯从夏始。
西瓯形成了壮族的北支,骆越形成了南支。‘骆越’的‘骆’,壮语发音为‘luo’,‘luo’就是鸟的意思,这与越人的鸟崇拜、鸟图腾有着渊源关系。骆越又名雒越,根据《交州外域记》里所记载的“雒田”意思应该是“水田”, 而“雒民”就是“耕种水田的农民”。所以,骆字既是鸟崇拜,也是水田,最早的意思应该是鸟名。由于这个鸟图腾的族群喜欢种水田,后来又延伸为耕种水田的越族群。
骆越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清朝朱右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
所以壮族南北支是不同的,无论血统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从年代上来说 ,南支骆越要更早一些在岭南生活。他们什么时候走到一起呢?大约是秦朝的时候,他们共同抵御秦朝的征服。在先秦,这两支族群还是在相爱相杀的。骆越先生活在这里,浙江的瓯过来,两支族群便开始争地盘了。瓯人从浙江产生了一些更先进的技术,导致他们能够成功的在岭南立足,骆越斗争失败后,向西部发展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骆越虽然古老,但他们的文化和生产力是很落后的,骆越的Y-DNA推测为O1b(旧O2a)类型。他们虽然是百越中最落后的一支,但制作铜鼓的技术很高。
《史记·南越列传》载:“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
《汉书·贾捐之传》载:“骆越主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
《汉书·马援传》也提到骆越:“援好马,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
《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骆将铜印青绶”。
O1b大概在一万多年前就和O1a分离出来,形成地点大概在广西。O1b是骆越文化的主体族群,他们几千年来都保持着原有的文化风貌,在夏商周三代,他们都保持氏族部落社会的结构。由于他们没有产生文字,他们的文化特色只能从华夏史籍的缝隙中窥见一二。
周朝的时候,瓯人已经入驻岭南,瓯人推测为O1a类型。因为浙江是O1a的高发点,首先诞生了东瓯文化。那么,岭南的西瓯必定是从浙江温州迁徙而来。他们到了岭南,稳住脚跟后,便开始称王。《汉书》记载:“蛮夷中,西有西瓯,期众半羸,南面称王。”《百越先贤志》也载:“译吁宋旧壤,湘漓而南,故西瓯也。”
O1a能打败 O1b,主要是 O1a在良渚文化时已经产生了先进的文化,掌握了优秀的生产工具。瓯人什么时候迁入岭南的,没有人知道。但是越族群的出现,肯定比瓯族群要早。越=钺=戉。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里面,便可见钺。而于越在商朝时候就已经活跃了。可见,于越是百越里面文化最为发达的一支,应该是良渚文化的继承者。
《山海经·海外南经》曰: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言。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这里的凿齿就是越族群的首领,因为越人有拔牙漆齿的风俗。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囗食,使四鸟”。这个黑齿,也是越族群建立的国家。
《山海经·海内南经》说“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这里已经出现了瓯字,但瓯作地名来解。“瓯”不是华夏词汇。古籍记载:“东南曰扬州……其译薮,曰具区。”“区”即“沤”,指浙江境内众多湖泊。在这些被水“沤”(包围)地方生活的人就是“沤人”,即“瓯人”。
春秋时期,骆越、西瓯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开始铸造青铜器,产生了自己的青铜文化,这种青铜文化都具有浓厚的土著色彩。从总的面貌来看,它们都重视兵器而忽视礼器,这和三星堆文化刚好相反。西瓯用甬钟、柱形器(骆越没有)、扁茎短剑、双肩铲形钺、竹叶形刮刀,骆越用铜鼓、斜刃钺、弓形格剑和一字格剑。西瓯更多的是接受楚文化影响,骆越则受滇文化影响较大。
秦朝,秦始皇大战西瓯译吁宋。战役分为两个阶段,公元前221年,《淮南子·人间训》载:秦始皇派遣“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西瓯君主被杀,惨败。
推测西瓯战败后,躲入山林,然后西瓯残军首领桀骏和骆越联合起来,反袭秦军。“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最终,秦始皇当然是胜利了,秦皇命史禄于湘江和珠江建立灵渠,以便运粮给南征军。平定百越后,移民罪犯五十万人至南方,以控制岭南地区。秦朝统一岭南后,给岭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但也间接促成了西瓯和骆越的逐步合并。西瓯和骆越的古壮傣语(侗台语),和中原人的华夏语融合为粤语。
西瓯的势力范围,大约就是现在广西的玉林市、贵港市、梧州市、贺州市,以及广东的云浮市、肇庆市一带。西瓯的中心在玉林、贵港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广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可能要高于广西地区,主要原因是那里是多族系、多文化汇集的地方。文化只有交流才有进步提高,生产技术的交流就必然促进经济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骆越的势力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南至越南的红河流域。即包括汉代的郁林、珠崖、交趾、九真等郡。汉代郁林郡在今广西南部,珠崖郡在今海南,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九真郡在今越南清化、义安地区。骆越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的大明山南麓。
公元前316年秦朝灭古蜀之后,骆越的一支、三星堆文化的后裔蜀泮,迁徙到了今越南河内一带,成立了瓯雒国(瓯貉,《史记》称作“瓯骆”),是越南京族(越南的越族)、黎族、水族、老挝龙族的祖先,创造出璀璨的“瓯雒文化”,即越南东山文化。瓯貉国于公元前207年被赵佗所灭,并入南越国。
骆越虽然没有形成文字,但有岩石壁画。左江崖壁画大约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475~公元22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部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境内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壁画已经发现的共有183处,以宁明县明江畔的花山崖壁画为最著。
还有布洛陀史诗,布洛陀是壮族神话中的创世大神,怀疑为盘古的原型。布洛陀史诗形象生动地叙述了宇宙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产生、人类的起源、千种万物的来历,以及原始先民们的生活和斗争。壮族民间不是一神教的,他们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
-----
网友解答:
这题目就是个扯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原中华民国子民都不要了?赵佗建立政权实际上就是一种妥协,百越人民随时都可推翻掉的南越国,南越国政权在广东,实际上如同英国占香港一百年情况相似的,越人仍是南越国主体,就像英占香港时也是中国人为主体。
-----
网友解答:
“粤”之名来源于中国古代“南越”,“越”是一个泛称亦是各“越”之统称,比如骆越、瓯越、闽越、南越、邗越、蛮越等以带“越”字为名的上百部落和小国;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为什么百越人突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错!现在的“粤”就是以前留在广东现自称广府人的各越(夷、猲、獠人等)遗民,说明白点就是现在百越(粤)人冒充的汉族人,他们族谱也是造假的,专家已批得体无完肤,因此2010年汕头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发表了一份名为《潮汕人与广府、客家人遗传背景差异的分析》其中研究结果广府人确是百越(粤)人为主,朱泓的《体质人类学》中也有所体现,欢迎大家到相应的官网,也可以到基因图谱官网查看广府百越(粤)人的基因。古时汉族人民称百越(粤)人是“鸟言夷面”,这是个历史典故欢迎大家查证便知一二 。
-----
------------------
推荐阅读:
如果电脑技术最初是中国人发明的,那现在编程是不是就是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