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处决罪犯为什么到菜市口?
清代处决罪犯为什么到菜市口?
网友解答:
没有别的,就两个字“热闹”,能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人们常说的“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就是拉到菜市口砍头。文天祥、郑芝龙、肃顺、戊戌六君子等人,都是在菜市口被斩首的。
北京菜市口的历史比紫禁城还要久远,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菜市口区域是安东门外的郊野;到了后来的金朝,此处是施仁门里的丁字街;再到后来的元朝,菜市口所在的檀州街已是闹市之区,元末因战乱菜市口区域繁华不再。
到了明朝时期,菜市口成为京城最大的果蔬市场,沿街菜摊众多,人流不息;到明朝嘉靖年间,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命名为菜市大街;清朝乾隆年间,菜市大街被正式命名为菜市口。而菜市口作为刑场来使用,还要追溯到清朝顺治年间。
在这之后的200多年间,菜市口地区一直生意兴隆、文化昌盛,此处的众多客栈茶楼云集,商铺酒肆林立,终日行人不断,热闹非凡。这一区域也成为当时京城三大商业中心之一。在此处斩首人犯再合适不过,既能起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又能靠巨大的人流进行快速宣传。
菜市口之所以能名声大振,其主要原因就是被清朝选为行刑之地。在此之前的明朝行刑地是在西市(西四牌楼),清朝将其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据说当年每到冬至前夕就将被砍头的囚犯推入囚车,经过宣武门,来到菜市口,刽子手便手执鬼头刀将囚犯的头砍下来,挂在木桩子上示众。
当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掌握实权后,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的肃顺,就是在菜市口被杀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将谭嗣同、刘光弟等六君子也在菜市口砍头。一般在菜市口被砍头的犯人,死后尸体被人抬走,血迹用黄土垫盖。
据说谭嗣同在走向菜市口的路上,站在牢笼中从容自若,而监斩官就是当朝有名的军机大臣刚毅。谭嗣同在临刑前,突然向刚毅喊话,刚毅急忙叫人带走谭嗣同尽快行刑。相传菜市口作为刑场很邪气,不能与死囚说话。
其实在菜市口被杀的名人不只是清朝时期,据说在菜市口被刽子手的鬼头刀斩首的第一个名人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文天祥。那时的北京城名称为大都,菜市口区域也不叫还不叫菜市口,此处是卖柴的地方,叫做柴市口。
几百年过去了,人们一提到菜市口,马上想到的就是砍头的刑场。辛亥革命后,菜市口的刑场被转移到它处,这一带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菜市口作为刑场的历史结束了,但关于它的传说并没有结束。流传的刀伤药和裁缝铺的诸多传说,当然了这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些说笑而已。
综上所述,菜市口作为清朝的刑场,主要原因就是与紫禁城和刑部等地方的距离适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此处人流大,繁华热闹,这正是清政府所看重的,既能起到震慑群众的作用,又能达到尽快普法的目的。
-----
网友解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菜市口?就这三个字,太有名了,搁大华夏咱这地界,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就没有不知道的。
这全赖电视剧的宣传,毕竟搁咱电视剧里边,尤其是满清的电视剧每次到了高潮的时候,那皇帝一准指着人的鼻子:“拉出去斩首!”
一听这斩首,底下一帮子人这就开始议论菜市口。就这知名度和那天天演的九子夺嫡一样的高啊。
那么菜市口是个啥地方呢?
多新鲜啊,啥地方?用咱大白话这就是杀人的地方,用官方的话,这就是个出红差的地。哪脑壳抱着红头巾,怀里抱着鬼头刀的刽子手,砍人脑壳,哪是咔咔的,都不带眨眼睛的。
这帮子刽子手,那刀把玩的太好了,您要是给到位了,他能给你来个断头不掉头。
当然当局一定要砍下来的,他这手艺你别管给多少,他也不会露给你。
而且这尸体一准也拉不走,就搁这示众,那脑瓜子也会挂到木头柱子上晒着,一直到当朝者感觉这教训够了,才能拿下来。
哎!这扯远了,咱把话头拉回来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咱老叫这地菜市口,菜市口的,这地难道就是个买菜的?”
呵呵!这家伙您体会到了咱大华夏文字的博大精深了吧,确实,这地就是个买菜的地。
也就是说这地平时买菜,用时这就用来砍人脑壳的。
菜市口的介绍
咱先了解一下这菜市口的原型。其实这地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片荒地,辽的时候这充其量就是个郊外,到了金代的时候这里就成了施仁门里的丁字街。
到了元代的时候,这地叫柴市。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柴市?你不会是整错字了吧!不是菜市口吗?”
没错,到了元代确实是柴市,也就是说这里就是个卖柴火的地,一年四季北京这四九城的人全都到这地来卖那柴火烧。
到了明代的时候,这地就被改成了卖菜的地,这地开始叫菜市街,这到了满清的时候,这地才叫菜市口。
清代一般就喜欢搁这菜市口来砍人。
那么说道这里,咱就回到了题主的问题上了,满清为嘛这么喜欢在菜市口砍人呢?
为什么?
简单,搁过去北京这四九城有这么一个说法:“东富西贵,南贱北贫”。
为嘛会有这么个说法,那会满人统治的时候,就喜欢在重要的城市里边,划一条线,在这线上再建立一道城墙,把个好端端的城市一刀切,切出来的这块,就建立满城。
听这这两字——满城,大家伙就明白,这满城里边居住的全部都是满人,汉人压根就进不去,就算你原来在这地世代居住,他也把你哄出去。
北京城这地虽然没建啥城墙,但人心里的那条线是有的,这南边就成为了咱汉人的聚集地。
而那会汉人穷人也多,地位也低。那么满人为了震慑汉人,所以就搁这南边最为热闹的菜市口,就建立了这么个法场。
目的就是让大家伙瞅着,别干那些个事。
这地一次性最多杀过七十多人,据说是一帮子盗取皇陵的家伙,为砍这帮人光出动维持治安的绿营兵就多达数百人。
后来慈禧最重要的一次政变——辛酉政变,一家伙掀翻了咸丰遗留的八大臣,其中的肃顺,也是在这里执行的。
当时肃顺不服,宁可站在也不跪下,让刽子手生生的打断了双腿才执行的。
咋说呢?这地坏人也杀,好人也没放过,和当朝者是政敌的死的也很多。
后来试图进行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他们也是在这里执行的。
其中戊戌六君子中的刘光第遇难的时候, 这血流入柱,无首的尸体屹立不倒。
当场就把众人惊到了,整个菜市口鸦雀无声,后来还有焚香求祥的。
哎!这事说的心酸啊!
好了接着说。
那么菜市口做为行刑的法场,直到1911年满清彻底玩完,这菜市口的历史使命也得到了终结。
民国的时候,这法场就被转移了,这菜市口就变成了宣外大街最为繁华的商业街。
现在谁能想到这地就是当年的菜市口。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俗话说,明朝午门打屁股,清朝菜市口砍头,在清朝北京城砍头的犯人一般都会拉到菜市口执行,而在菜市口斩首的历史比较悠久,南宋的抗元名臣文天祥、明末时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都是在菜市口砍头的。
图为清末菜市口街景。
菜市口在元朝时是专门卖柴的地方,叫柴市,到了明朝演变成卖菜的,南来北往的大集市,叫菜市街,不过明朝法场在西四牌楼,到了清朝时北京城有“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说法,南边是汉族聚集区,是满清口中的“下九流”,地位最低下,所以清廷入关后,都是在城南寻法场,可以杀一儆百,震慑汉人的目的。
图为菜市口问斩,注意看左下角,已经砍了一个,草席裹尸。
紫禁城的建造是根据《周礼》建造的,而北京城的布局也非常有讲究,后来满清接受汉文化后,开始应用这一套玄学,根据《奇门遁甲》的八卦方位,有生门死门之分,死门居西南坤宫,而北京城是按中轴线分的,死门刚好对应宣武门,所以这里是法场首选。
此图可能会引起不适,斩首后头颅示众的义和团成员。
另外宣武门外属于城南,汉族“下九流”聚集区,而最热闹,人流动最大的就是菜市街了,于是清政府将砍头的法场就定在了菜市街的十字路口,乾隆以后称为菜市口,每年秋天,死刑犯坐着囚车出宣武门,到达菜市口,此时围观的已人声鼎沸,手起刀落,尸体拉走,地上血迹覆上黄土完毕。清朝在菜市口问斩的著名人物有同治顾命八大臣之一的肃顺、维新党人戊戌六君子。
-----
网友解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用一个广东话的词语就能解释“
扑街
”!
古代的处决犯人并不仅仅是杀死犯人这么简单,更有始终恐吓老百姓的意思。
古代很多死刑,比如分尸、悬首示众之内,其实都是在犯人死后才做的。
犯人都死了,这些刑罚肯定跟他没关系。
这种刑罚完全是吓唬其他老百姓的!
古代没有什么CDB的,也没有核心商圈,没有广场,菜市场就是每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
其实欧洲也是如此,大家都差不多。
以北京城的菜市口为例,清代这里是最大的蔬菜市场,卖菜的和卖菜的人不计其数,交通四通八达,人流量极大。
在这里处决犯人,可以起到公开示众的效果。
当年的国人很喜欢看杀人,当做娱乐活动。
只要遇到杀头了,老百姓往往人山人海的围观。
在菜市口执行死刑,这里人本来就多,交通又方便,很容易就有大量人来围观,示众效果很好。
大家也许不知道,中国老百姓很牛逼的。
往往犯人刚被杀头,刽子手将地上血迹冲洗一下,撒一些灰土。
然后老百姓立即就能在这里走来走去,继续卖菜买菜。
另外,在菜市口杀人还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古代迷信思想认为,被杀头的犯人是横死鬼,会阴魂不散。如果在阴气重的地方杀头,这里恐怕会出现怪事。
然而,菜市场人流量极大,是阳气最强的地方,就算横死鬼也搞不出什么事情。
-----
网友解答:
处决犯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剥夺犯人的生命,二是为了威慑世人。清代将刑场选在菜市口的原因有三个:其一、菜市口人多,三教九流都有,在此行刑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观看,从而威慑世人,或者泄众人之恨;其二、方便贩卖犯人的血肉,古代认为人血可以治病,人肉更可以治病;其三、菜市口的位置在西边,西边主死,而东边主生,故选在菜市口行刑符合阴阳五行之说。菜市口作为清代刑场的代名词是名副其实的,不少的犯人都命断菜市口。
古代信息传递慢,为了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自然是在人多的地方行刑,这样可以让百姓们口耳相传,让大家知道犯法的后果是被处决,起到威慑世人的效果。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法令虽然被公布出去了,但是百姓们要么不识字,要么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将犯人于闹市之中斩首,可以起到很好的普法效果,令百姓敬畏法律。有的犯人罪大恶极,民怨极重,为了宣泄百姓的怨恨,官府也会组织官差将犯人游街示众,然后明正典刑,以泄民恨;而菜市口人来人往,正是杀恶泄怨的好地方。总而言之,古代大部分处决都是需要广大民众参与的,孤独的行为艺术当时不流行。
古代的人认为人的鲜血有治病的功效,也就是可以治疗肺痨,故处决一名犯人还可以卖一些血给百姓,用热血沾在馒头上吃了,就可以治疗肺结核。另外有人认为人肉入药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还有人认为吃什么补什么,因此犯人的尸体如果无人认领,可以买一些犯人身上的器官吃。当然这些说法都是荒诞的,《本草纲目》刊行后,李时珍明确反对用人血或人体器官入药的观点受到中医界的广泛认同,所以此后基本已经没有医生用人血入药,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不通医理的人或庸医迷信用人血治疗肺结核等疾病。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百姓们争相购买袁崇焕的肉,生吃的都有,那时是人们表达对叛国者的仇恨!清代的凌迟之刑应用更普遍,因此买肉的人应当更多。
-----
网友解答:
震慑民众,杀一儆百,无过于公开行刑。菜市口身处闹市,清廷当然要在这里处决犯人,号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明清时代无数仁人志士血溅菜市口,碧血沁入土,菜市口逐步成为刑场的代名词。当然也有很多罪大恶极的江洋大盗或杀人越货的罪犯。可以说既有冤魂枉死的忠良,也有确实该死、天理不容之辈。
清代北京城有九门,菜市口位于宣武门外,人员集中,商业贸易发达,内外城交界之处,店铺繁多,北京的老百姓很多都来此买菜。
每年冬至前后,那些被刑部及顺天府等衙门判处死刑、被皇帝亲自勾决的犯人,在天还没有亮前后,牢狱里吃过断头饭,监牢的衙门也开始准备被杀事宜。
一切停当之后,犯人们被戴枷上镣或者五花大绑,押送到囚车上,过断头(魂)桥一带再经迷市,绕一圈后走宣外大街出宣武门到菜市口,沿途就有观看的民众。
为了防止出现或突发意外情况,那些监斩官带着大牢的衙役们,骑着高头大马,左右戎装持刀,杀气腾腾。特别是押解的官兵刀出鞘箭上弦,专人鸣锣开道,在气势上煞是森严。
到了菜市口行刑的地方,刽子手提前准备,俗称出红差,身着一身粗麻赤红行头,头裹红头巾,怀里抱的鬼头刀,随时待命。
坐在西鹤年堂店门口岿然不动的监斩官,等到时辰一到,旁边的报时官扯破嗓门,开始大声喊:时辰到了!监斩官这个时候手握朱笔,连连勾画,派人验明正身,宣布朝廷旨意。
犯人此时被由东往西排好,技术娴熟的刽子手也站成一排,听候指令下达,就提刀斩首抬脚蹬尸,犯人的头很快就被砍下来。然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震慑那些看热闹的老百姓。
大概在中午过后不久,处死犯人的尸体被亲属或官府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清代光绪初年,有一个菜市口行刑人数最多的盗皇陵案件,皇家震怒,牵连甚广,一次性斩杀了七十多人。
再诸如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肃顺等人,也都是在菜市口刑场最终断送了性命。民国之后,菜市口一带倒有不少临时剃头摊子,颇为讽刺地折射了时代的变迁。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
网友解答:
法度刑罚除了惩罚当事人之外,另一大功用就是,震摄民众中的潜在犯罪的动机。这种震摄民众的方法分为二种,一种是用游街和公开处决来羞辱罪犯的人格,一种是利用血惺的斩杀或凌迟来震摄潜在的犯罪动机。当然,这要有个前提,民众要爱看这类血惺的热闹,而恰恰国人都很喜欢看热闹。见了什么热闹,使劲往前挤,挤了还看不见的,就尽力踮起脚,伸长个脖子,憋着气摇摇晃晃地,使劲往人头簇动的间隙中,有一眼没一眼地去看。
如此以来,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就是个一顶一“弃市”的好地方。菜市口在明代,就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每天从凌晨到傍晚都没断过人。选这么地儿,让清政府在纠集观刑时,都不用去发公告。这地方,见天的人挤人,等于是全天候地候着观刑。而且普通百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嘴碎,一传十,十传百的,都不要半个时辰,满京城就尽人皆知了。震慑潜在的犯罪,那个现场教育和光速传播效果确实是顶呱呱的。这就是大清朝,为何选菜市口作为行刑地的原缘。
再来说下“弃市”,源于《礼记》的“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众所弃之即唾之,从精神层面去羞辱罪犯。当然,羞辱罪犯,对待斩之人是没用的,人家都要死了,还在乎在那儿死吗?主要是为了震慑百姓,瞧,死也要死得这么丢面子。国人自古以来都好面子、怕丢份。所以观刑的人,有一类不惧死的二楞子,看“弃市”前的游街,心中不免会一惊。妈呀,这么血惺不算,还那么丢份,这类犯法丟面的事不能干!
从清政府的角度来说,不求实打实的都拦住潜在犯罪,但这类人中,终究会有一部分人的动机给吓没了,让清政府也省却了好多的司法资源。所以“弃市”,就成了处决罪大恶极、恶贯满盈的高官、或一般犯死罪的平民,必然的附加刑,这就是清政府统冶中的算计。附带说一句,“弃市”一般不针对高官显贵,毕竞百姓好个面,统治者也一样好个面。这是中华文化的共性,谁也跑不掉。
但高官贵胄被“弃市”处斩有没有?有,不过,相比平民的必然“弃市”,应该算是凤毛麟角、泛泛可数的。如唐朝酷吏、御史中丞来俊臣,是武则天时代的副部级高宫。那小子当权时罗织罪名、大兴刑狱杀了不少朝庭重臣,最后惹得人神共愤、朝野齐怨。被大唐武皇帝判处“弃市”处死。他被处斩后,据《资治通鉴》记载,仇家是争先恐后、扑向其尸身割其肉吃。肉吃完了,挖眼、剖心、还被踩成肉泥。这小子,该有多少仇家呀?
还有一个,是大清王朝的御前大臣肃顺。生前可谓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这个人施政有个特点,锐意改革、重用汉臣、铁腕肃贪、对外强硬。待咸丰帝驾崩后,被慈禧设计密捕。最终可叹,也被判个“弃市”处斩。实际上,这个级别的满族官员、又是皇亲宗室,本来根本不用“弃市”之法羞辱之,赐条几尺白绫,让他自己吊死就行了,也好息事宁人。可能肃顺得罪慈禧太后狠了,召集众臣讨论处罚肃顺时,老佛爷这娘们直接独断乾坤,偏要“弃市”处斩,以震慑潜在犯禁的满清宗室,下面自是一片噤若寒蝉、诺诺称是。下图就是肃顺被“弃市”的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幽探微的初衷。
-----
网友解答:
作者:王凯
菜市口是清代北京城杀人的刑场,位于宣武门外,这个地方同时还是个卖菜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农贸市场,所以有菜市口之称。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大臣犯了事儿时,皇帝一怒之下会将其退出午门斩首,其实这是个误会,斩首并不在午门,而是在宣南的菜市口。
清代为什么选择菜市口作为刑场呢?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答案只有两个字“热闹”。朝廷在这个繁华热闹的地方杀人目的就是为了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而菜市口就是人多,所以在这儿杀人,其宣传功效绝对超过今天的央视。
菜市口地处宣南的交通要冲,据史料记载:“每逢秋后朝审,在京处决犯人众多时,由东向西排列。刽子手亦由东向西顺序斩决。”行刑时,京城的老百姓都来此看热闹,有的还高声叫好,就像在戏园子喝彩一样。为什么老百姓不感到刑场晦气,大家都愿意来这儿看出红差呢?我觉得这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看客心理,就像鲁迅在散文《藤野先生》所描述的那样。
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当年在菜市口有一处鹤年堂药店,监斩官在此临时歇脚,刽子手的大砍刀也请药店代为保管。作为回报,鹤年堂药店有权使用囚犯颈血做人血馒头。看来,鲁迅在《药》中所述并非虚构。
-----
网友解答:
古代处决犯人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
生杀予夺的权力只有老天才有
。而皇帝是“天子”,所以可以代“天”行使这份权力。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一个知府甚至知县一声令下判人死刑,然后把人拖出去斩了,是不准确的。官员们只能呈奏某人是否应当极刑,也就是只有建议权,然后等皇帝“勾绝”。
皇帝勾绝时一般也不全勾完,留一部分等明年,以显示“有好生之德。”
再者,
砍头也是讲季节的
。不是随随便便,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能砍头。古代讲究“顺应天时”,做什么事都得跟天时对照起来。春天是玩物生育的季节,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天是玩物肃杀的季节,所以要在秋天处决犯人,于是就有了“秋决”一次。别的季节行刑,显得违背了“天意”。
还有,古人认为鬼神存在,如果把一个人砍了,他的怨气会很大,
可能缠上刽子手、监斩官,让他撞邪、事业不顺。
爱开动脑筋的古人想了很多办法避免这一情况发生:
一,在大中午的行刑,也就是“午时三刻”。这时太阳最正,也是一天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压住“鬼气”。
二,刽子手穿红衣。古人认为红色能辟邪。
三,在人密集的地方行刑。人多的地方阳气重,可以镇邪。菜市口人来人往最多了,往往挑这里行刑。
并且,因为菜市口围观的人多,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
网友解答:
清朝时候没有自媒体,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所有一切宣传工具都统统没有。而处斩犯人要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起到杀掉一批,教育一片的作用。
菜市口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小商小贩,城乡百姓都要到菜市口采购蔬菜。在这处斩犯人,能够达到把消息传到四面八方的效果。
原来清朝处斩犯人在午门,电视剧中常常说:“推出午门斩首”。据说午门是阳气最重,阴气最弱的一个地方。杀了犯人后,怕这些无头鬼阴气太重,会祸害人,所以让阳气压制它。午时三刻处斩也是这个道理。
朝廷最早是在午门处斩犯人,由于血腥味太浓,逐渐把刑场往城外迁移,菜市口正好在城外宽阔的地方,人群聚集,各种条件都比较适合处斩犯人,所以清朝选中了这个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
网友解答:
清朝时期,因为京城实行满汉分治,刑场从西市转移到菜市口。
明朝的刑场设在西市,清朝实行满汉分治后,刑场从西市转移到外城菜市口。同时菜市口客栈会馆云集,商铺茶楼林立。旧京时期,进京主要道路两条,一是运河,二是广安门,广安门迎面就是菜市口。
菜市口为刑场,宣武门走囚车。
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在菜市口就义。
在影视剧中经常听见“推出午门斩首”,这里指的便是拉到菜市口“出红差”。
旧京时期,菜市口是一大看点,“出红差”甚至比戏院还要红火。每逢秋日,被判死刑的囚犯出宣武门到菜市口,有身份者坐骡马拉的站笼车,无身份者戴枷上镣,闹市游行。
清朝灭亡后,斩首取消,菜市口刑场转移,逐渐成为宣外大街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
-----
------------------
推荐阅读:
养老金进入补发时间,有地方已率先落实,你的养老金能增加多少?
“底层人的幸福,就是有吃有喝、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