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雍正当朝60年,乾隆短命,清朝会怎么发展?
如果雍正当朝60年,乾隆短命,清朝会怎么发展?
网友解答:
虽然是假设 雍正帝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即位60年
雍正帝是1678年出生,在1722年即位,当时已经45岁,如果即位60年,那就是105岁——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能够活到90岁以上,就算是普通人也非常的困难。
雍正帝能够改革康熙帝晚年施政弊病的原因,就在于他即位时已经45岁,政治历练、精神、人格都处于成熟阶段,能够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做出有魄力的应对。
火耗归公改革、建立养廉银这两个改革就说明了雍正帝处理政务的成熟和熟练。
火耗是官员为贴补而做出的合理但不合法的支出。雍正将火耗归公,杜绝了地方官员任意以火耗摊派的机会。但雍正帝又不损害地方官员的利益,而是将通过火耗得到的银子转移到养廉银里。这就让原本是官员陋规收取的火耗收入,转为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的集体银库。
利益不被损害,从原本的合理不合法变成合理合法,又避免被指责贪污,这就是乾隆帝即位后想要废除火耗归公但被绝大部官员反对的原因。
一方面厉行整顿吏治,另一方面将官吏们的利益合法化,恩威并济。这是继位皇帝在成熟年纪继位的好处——有自己的原则、思想和处事手段,不至于毛躁冒进或思虑不全。
雍正帝和乾隆帝的性格
雍正帝幼年时期的性格,康熙帝如此评价:
“喜怒不定”
因为幼年雍正帝性情急躁刚烈,康熙帝为训喻他写了四个字给他:
“戒急用忍”
1702年,在25岁的雍正帝的要求下,康熙帝撤销了雍正帝“喜怒不定”的评语。这说明25岁的雍正帝渐渐不再急躁,而是变成了“举止端凝”的成熟稳重样。
在九龙夺嫡时,雍正帝经常在王府讲解《金刚经》,和道士研究、修炼金丹。
乾隆帝聪明,爱好艺术(诗、画、书),在性格上应该和康熙帝基本上一致,施政上有和康熙帝类似。
假如雍正帝能够即位长久一些
1、在雍正帝的某些改革上,乾隆帝并没有废除而是继续坚持
:
设立军机处、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密折制度,秘密立储,平定准噶尔,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设置驻藏大臣,禁止天主教传教,海禁。、废除贱籍等。
这些改革,雍正帝是否活着并无影响。
2、乾隆帝废除的雍正帝政策有
:整段吏治,打击朋党(隆科多、年羹尧、八爷党等都是,乾隆帝虽然有过打击朋党但目的是出于禁锢思想,不同于雍正帝的重构朝廷权力的目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3、雍正帝和俄罗斯签订《恰克图界约》,确立外蒙古属于大清的地位,确定《尼布楚条约》西部大清和俄罗斯未定疆界问题。
4、雍正帝禁止天主教原因有三个
:1、天主教教士曾参与九龙夺嫡活动;2、因礼仪之争而暴露出天主教徒不受控制的问题,担心天主教的壮大导致国家不受控制;3、罗马教皇本笃十四世拒绝教士嘉乐提出变通办法的《嘉乐八条》,激怒雍正帝。但雍正帝还是允许天主教士在北京居住。
乾隆时期,天主教初了澳门之外,基本上被禁绝。
5、在禁海上,虽然雍正帝也实行禁海,但还是因地制宜的同意部分出海
:同意福建渔民出海捕捞、同意广东人移民台湾,保持康熙帝时期的四口通商口岸。
乾隆帝时实行严格的禁海令,并关闭三个通商口岸,只保留广州通商口岸。
激怒雍正帝的罗马教皇本笃十四世
如果雍正帝治理更久的影响
1、在打击朋党、整段吏治上雍正帝还会继续用力
——雍正帝最痛恨朋党:
“朋党最为恶习”
并敢于说要清除朋党文化:
“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涤”。
康熙帝、乾隆帝晚年积弊的问题,就在于官吏朋党问题、官僚系统膨胀的问题。
解决方法很简单——通过杀派系领袖达到清肃旧有臃肿多余的官僚、招纳新生力量的目的。刚即位不久的皇帝杀前朝大臣,基本上都是要达到这个目的。
2、天主教得以继续在京师传教,大清和西方的沟通渠道不会断绝。
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传教,并非不能容忍,而是怕天主教信徒壮大后被罗马教皇控制、影响大清。雍正帝保持让天主教继续在京师传教,既能利用天主教教士带来的知识和思想,也不至于出现天主教力量壮大导致大清被罗马教皇控制的情况。
3、雍正虽然继续实施海禁,但倾向于宽松实行。
这在雍正帝在李卫以日本召集大清之人训练军队为由要求严格海禁时,雍正帝大为申斥拒绝:
“昔圣祖遣织造乌林达麦尔森阳为商人,往觇其国。比复命,盛言国小民巽,开洋之举继此而起。朕数谕闽、广督抚留意考察。”
雍正帝的治理措施是:要求沿海督抚注意加强海防,但不准实行严格海禁。
相比乾隆帝时期干脆严格禁海的省事心理,雍正帝还是比较注意沿海渔民的实际需求。
综述
如果雍正帝治理时间更长,继位的乾隆帝只能继续雍正帝的治理政策,难以大举实行宽仁政策。吏治和朋党问题上,雍正帝不会能够清除,和雍正帝治理时间长短关系不大。
但在保留天主教在京师传教、实行较为宽松的海禁这两个方面上,能够让大清保留一扇和西方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大清不至于处于闭塞的1860年状态。这才是雍正帝治理时间更长的意义和作用。
当然,在雍正帝的治理下,不会出现所谓的乾隆盛世状况。务实的雍正帝,不在乎这些花架子。
最后用马戛尔尼给国会的报告结束:
“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
网友解答:
哎!四爷无疑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最能攒钱的皇帝;他的那个农家乐审美的宝贝儿子乾隆,无疑是清朝最能折腾的皇帝,最好大喜功的皇帝,最能花钱的皇帝。他爸背着千古骂名攒的家底,被他都挥霍光了。乾隆时期,虽然是一派繁荣景象,但盛世下的危机已经非常深了。只要有一点缝隙,危机就爆发了。江河日下,没人再可以力挽狂澜了。
但,如果如题所述,雍正当朝60年,乾隆短命,清朝会怎样?我想,它最终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这样的话,可能会续命长一点。
我从来都认为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从来不会歧视他们的政权。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是少数民族政权,统治集团内部是非常不自信的。他们没法做到真正的开放包容。而这两个政权有表现的非常两极。比如,元朝,他们尽量不接受中原文化,尽量保持自己的文化,他们就是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退出中原;清朝,他们愿意接受中原文化,并向中原文化学习。他们最终被融合了。但清朝的统治者,他们时刻都记得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他们从骨子里害怕别人说他们是少数民族。所以,才有那么严重的文字狱。那是中国历代少有的。
统治集团的这种封闭是一以贯之的,不是一两个皇帝的问题。所以,不论谁走到最后都是闭关锁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工业开始发展的时候,无论哪个皇帝执政都得挨打。
清朝还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就是集权达到了顶峰。天下事不论大小都是皇帝一个人做主。大臣都是奴才,都是皇帝命令的执行者。原来知识分子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都被清朝统治者奴化为奴才的奴性。知识分子不在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百姓更不认为。国家就是皇帝的国家,跟百姓无关。这也是清朝的国策,也不是一两个皇帝能或者想过改变的。即使在乾隆盛世,英国特使马戈尔尼看到的也是人民的贫苦和麻木。
综上所述,晚清的困顿是避免不了的。必须是凤凰涅槃。
-----
网友解答: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
“康乾盛世”
的共同缔造者,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帝王乃系清朝能够稳固统治中原地区的关键人物。对于
“康乾盛世”
的产生和发展,后世学者普遍以
“康熙为之开垦,雍正为之种植,而乾隆得以收获也”
界定,认为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健康发展的雍正皇帝才是核心人物。
雍正皇帝虽然只在位13年,但其执政期间
“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大力整顿吏治、推行改革、革除弊端,既修复和完善了康熙朝带给清朝发展的负面影响,又为乾隆朝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得清朝鼎盛状态迅速带来。有鉴于此,有不少后世学者认为:
如果雍正像乃父康熙那样的寿考,多活十一年,政局就会不同;要是像儿子乾隆那样的长命,多活三十一载,政治上变化之大,自不在话下——夸大地说,也许因而改易了此后中国的命运,亦为可定。
再加上乾隆皇帝在执政后期喜怒无常,挥霍浪费,导致大清王朝面临贫困和腐败之局面,人们几乎一致认定:如果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执政年限对调,雍正皇帝在位60年,而乾隆皇帝仅在位13年,那么清朝或许会突破300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间限制,清朝这个东亚霸主乃至世界霸主的形象将会长时间存在。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雍正皇帝果真如此强悍,乾隆皇帝果真如此不堪?
如果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真的对调,清朝的灭亡或许会提前到来!
为什么?
我们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1、雍正皇帝推行改革的诸多弊端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推行的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纳粮”
等具体财政新政,让民生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也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一举奠定了清朝的财政基础。不可否认,这是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绝对不容抹杀的历史功绩,对于清朝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决定性影响。
但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毕竟是一个等级森严、阶级对立的政体,皇权稳固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于皇室宗亲、满洲勋贵和官僚、文人、士绅的支持和拥护。雍正皇帝如此英明有为,为何还会背负如此多的骂名?就是因为他的改革、新政得罪了清朝的既得利益阶层,严重挫伤了清朝的统治根基。
乾隆皇帝继位以后,为何首先宣布
“宽严相济”
的为政之道,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不就是为了统治阶层和各个阶层的矛盾吗!乾隆皇帝为何非得六下江南?不就是为了安抚和拉拢被雍正皇帝严重伤害的仕子、文人之心吗!
如果雍正皇帝在位60年,这种阶级矛盾必定会大规模爆发,到时候就不是雍正皇帝被编排、被抹黑那么简单了,严重威胁皇权稳固、甚至动摇统治根基的内乱就会出现。再加上雍正皇帝的高压统治,使得皇族内部、官员系统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对声音,这场内乱会不会一举推翻清朝统治,还真不一定。
2、雍正皇帝对边疆战患的忍让态度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准噶尔、强势抵御沙俄入侵,用实际行动为自己赢得了
“千古一帝”
的嚣张称号;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用长达45年的时间仅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发动了多达10次,为自己赢得了
“十全老人”
的称号。而雍正皇帝在位13年,除了对清朝宿敌准噶尔的被动出击,还只落得了双方罢兵议和、西北平定尚未完成的尴尬结果。
如此结果的出现,固然有着康熙朝对边疆隐患相对消除的积极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雍正皇帝对边疆战事的忍让态度。雍正朝末期出现的诸多内乱甚至安南等国的主动挑衅,雍正皇帝均采取了
“以和为贵”
的暧昧态度,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整顿内政、推行改革上。
正是因为雍正皇帝对军事行动的消极态度,才有了几乎贯穿整个乾隆朝的对内戡乱、对外兴兵。如果雍正皇帝在位60年,清朝是逐渐发展壮大了,但边疆部落、周边国家甚至内地反清组织也会逐渐强大起来,这才是严重威胁清朝皇权稳固、经济良性发展、社会安稳和谐的主要因素。
等到雍正六十年,雍正皇帝驾崩后,乾隆皇帝还会如此顺利的平定边疆、征服邻国、拓展疆域,坐稳东亚大霸主的交椅吗?肯定不可能了,甚至还会提前面对内外交困的威胁局面,让清朝灭亡提前到来。
后记
正如《清史稿》对雍正皇帝的评价,
“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
,雍正皇帝用13年的时间恢复和延续了
“康熙盛世”
的发展,并为
“乾隆鼎盛”
的到来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的历史功绩绝对不容磨灭。但是,13年的在位时间让其仅拥有了
“过渡者”
的身份,让他执政期间出现的诸多弊端并未对清朝发展造成实际负面影响。
可如果雍正皇帝在位60年,乾隆皇帝在位13年,清朝就会进入到一个阶级矛盾突出、统治根基不稳、皇权集中不彻底的尴尬状态,清朝的灭亡势必会提前到来。
参考文献:《清代通史》、《清史稿》、《清实录》、《正说清代十二帝》
-----
网友解答:
决定一个王朝是否鼎盛,与执政者的执政时间关系并不大。所以说,如果将乾隆和雍正的执政时间互换,就未必见得大清王朝会多延续几十年,或者未必就比乾隆时期做的好。古人讲究“英雄造时势”,认为英雄人物的出现,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种说法显然夸大了英雄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力,事实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告诉我们,历史上更多的时候是“时势造英雄”,就像没有一战后德国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就没有希特勒上台搞二战。
这样的推论同样符合乾隆和雍正。大清朝的危机其实早在康熙时期就显现出来了,并不是说雍正时期的肃贪运动让大清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康熙时期的八旗制度已经初现隐患,虽然以康熙的政治铁腕,在康熙在位时这种问题还表现的不明显。但是康熙死后,这种问题很快就凸显出来了。那就是腐败问题。
清朝的腐败问题不是一两个皇帝造成的,而是在清朝建立之初就埋下的隐患。有清一朝,官员的俸禄普遍较低。这一点与大明王朝并无二致,按理说,以朱元璋的铁腕手段,明朝还有哪一个官员敢贪污?但是就算朱元璋在位时,也是有许多人迎风作案,屡贪不止。说到底这还王朝的政治架构决定的,官员的俸禄看似在合理的范畴之内。实际上经常入不敷出,封建社会官员的俸禄除了要维持自家生计之外,还要拿出很大一部分去做交际打点上司之用。加入了这个开支,即便是以普通老百姓数倍的标准给官员发工资,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普遍捉襟见肘的窘迫局面。
清承明制,清朝还是延续明朝的低俸禄制度,这就决定即便是雍正铁血肃贪,官员贪腐之风还是屡禁不止。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比如朱元璋,比如雍正,二者以铁血手腕进行肃贪,但是这两个时期的贪官数量却依旧高居不下的。王朝的统治者自然不理解,自己辛辛苦苦惩治贪官,为什么贪污之风还是盛行如斯。所以说,即便是雍正在位六十年,哪怕是在位100年,也终究免不了清朝腐朽衰败的事实,唯一可能的就是这种衰退速度会减慢一点。但是就能因此说乾隆不行了吗?当然不是。乾隆固然好大喜功,奢侈生活,但恰是乾隆的这种宽松执政,一改雍正时期苛政所隐藏的隐患。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人张弛,就势必有人严苛。若乾隆雍正都是以苛政治国,想必最后即便农民不起来造反,清朝的官员也早就受不来了。
-----
网友解答:
假如雍正继位六十年,大清一定会政治清明,国力蒸蒸日上,绝不会出现像和珅那样的贪官。
从历史上看,雍正虽然继位只有十三年,但他的工作量却有三十年。据历史记载
雍正在位十三年共批阅奏折360卷,其中汉文奏折有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是41600件。而且历史对于雍正的评价都是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除了他的勤劳,其在位期间的治国能力也很突出。比如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
雍正画像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由于大清入关以来一直奉行有功名者不需要交税纳粮,导致国家的税收一直靠最低层的农民来交,而士绅富商呢,因为有了这项特权,便开始大量收购农民手中的田土,时间长了,农民的田越来越少,国家的赋税也越来越少,反之
士
绅富商的钱却越来越多
。
康熙四十七年黄河发大水,为了赈灾康熙曾饬令户部拨款赈灾,可户部却说国库现存银只有五十万两,康熙大怒,可又能怎么样呢,后来还是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江南向富商筹款才勉强稳重了灾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雍正继位后,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弊端才推行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虽然期间受到了士绅富商和官员的各种阻碍,但雍正一心为国家,为百姓甘愿去得罪他们,这才有了后来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火耗归公
又称耗羡归公,是清朝地方官在征收税银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加收钱银。除了火耗,还有征收粮米时的鼠耗。都会成为地方官敛财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清朝会有这种制度呢?原来是大清的俸银太低所致,
一般地方的县令为七品,其俸禄为每年银45两,米45斛,按照清朝的物价水平,一桌像样的酒席都在50两左右。这对于一年只有45两的县太爷那真就是杯水车薪
。所以,为了可以增加收入,这才有了火耗的制度。
就火耗一项,每年都会让县令收入千两以上,可国家呢,却一分没有。
雍正继位后,为了解决国家财政窘迫的局面,除了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增加税收以外,火耗归公就成为了第二个增加税收的方法。方法是好,
可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大清的俸银确实低
,如果没有一项好的政策来代替,恐怕会出现无官可用无差可当的情况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雍正特推出了养廉银的制度,养廉银依然从火耗里出,只是必须在国家收上来之后再统一下拨,这样一来可以杜绝贪污腐败,二来可以增加朝廷收入,三来可以,以养廉银子来警示大家做一个好官。真是一件三雕
。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雍正推行的一项新政,意在结束自古以来的人头税,改成现在的财产税
。
自汉朝开始,各个朝代征收田税都以人头来算,而不是以田来算
,到了清朝后,由于在计算人头税的时候都要去统计全国的人数,导致各地官员中饱私囊报上来的数字假的太多,久而久之田越来越多,赋税却越来越少,后来,康熙为了挽救国家的财政
,下旨从康熙五十年以后不在丈量全国的田土,不再普查全国的丁数,以后的人头税都以康熙五十年所统计的数字为固定标准加以征收,康熙五十年以后增加的人丁也不再征收人头税。从此,康熙废除了实
行
千年的新生人口人头税
。
在康熙废除新生人口人头税之后,短期看是利国利民,但从长远看,还是没有从根本解决农民的负担
。
雍正继位后,很快认识到了这个弊端,为了可以彻底解决农民负担的问题,雍正特推出了摊丁入亩的新政。
摊丁入亩的好处就在于将以前的人头税改成了财产税
。以前由于人多田少的人,税赋太重,为了生计不得不将田卖给那些地主,久而久之,士绅的田越来越多,百姓的田越来越少,国家的赋税也就越来越少了,如今按田土多少来征税,一下就让那些有田的大户损失惨重,
因为田多了,税收就多了,不管你种不种都要给国家交税,不但减少了百姓的负担,还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一举两得。
据历史记载,雍正在推行摊丁入亩之后,清朝的人口出现了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1740年)人口就突破了一亿,到了乾隆五十七年(1790年)突破了3亿。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全国人口已突破了4亿,占到当时世界用人数的40%(1830年全世界总人数10亿
)。
雍正在推行三大新政之后,就开始着手解决吏治腐败的问题。
吏治腐败在雍正还是四阿哥的时候就已经深有感触。比如地方财政亏空和官员向户部借钱导致国库亏空。
康熙因为赈灾没钱曾经下旨让四阿哥督办追笔国库欠款的事,可由于牵扯的人太多,数目太大,导致一个月的时间只收回了三成。吏治腐败已经到了骨子里,如果再不加以整顿,国家将陷入危难之中。
雍正继位后,就对官吏进行了整顿。比如增加贪腐官员的处分力度和推行养廉银制度。
雍正继位之后,就对康熙时期的钱粮亏空
进行了一番整顿,不但成立了以怡亲王为主的会考府,还加大了对贪腐官员的处置力度,比如,凡亏空钱粮者一律革职,并由本人负责归还。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鉴于相关案件量刑过轻,特加重了处罚:“挪移一万两以
上至
二万两者,发边卫充军;二万两以上者,虽属挪移,但也必须照侵盗钱粮例处斩。”对因贪污、勒索而造成亏空的官员,雍正帝毫不留情,凡有犯者
即革
职抄家,用其家产赔偿亏空。
除了对贪腐官员增加力度以外,还推行了养廉银制度。
养廉银是雍正推行火耗归公时所推行的制度,由于清朝官俸一直很低,为了补偿火耗归公所带来的官员薪俸短缺,特推出养廉银,意在杜绝贪污腐败,鼓励官员廉洁奉公,后来一直延用到清王朝结束。
总结:据历史记载:
康熙留给雍正的余银是八百万两,而雍正留给乾隆的余银则是6000万两,整整多出了七倍。
如果雍正可以活60年,
首先留给乾隆的财政不会是6000万两,按照60年算,应该是7亿多两。有了7亿两,那国力之强盛可以超越康乾盛世好几倍。
第二,清朝不会出现像和珅那样的贪官。和珅的出现主要在于乾隆居功自傲,疏于管理。如果雍正在,和珅断不会有机会和胆量去贪污那么多,反而还会激发他的聪明才智辅佐下一任君主继续开创盛世。
第三,如果雍正在位60年,或许康乾盛世还会长久一点,不至于到乾隆时期就结束了,因为人在严治环境下60年,足以让六代人都心怀敬畏,所以即便雍正活了六十年死了,他的政策和灵魂依然还会再延长60年。那样一来,清朝的统治就有可能再延续60年。
乾隆画像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关注。
-----
网友解答:
雍正的风格是“务实派”,打击贪官,发展农业等,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物极必反,太严苛的风格,让官员战战兢兢,经济上藏富于国,吏民幸福感不强。
乾隆的前期还算是勤政的,继承了雍正的对清朝的功绩,并以更开放的态度来治理国家,散富于民,发展商业和文化,由此开创了“乾隆盛世”。
(康乾盛世)
可惜,乾隆在位时间太长,几次下江南,耗费巨大。后期更是志得意满,不但出现了和珅这样的“大贪”,国库空虚,朝政败坏,人浮于事。乃至,到了乾隆晚期,民间开始爆发大的起义。甚至,这种“人浮于事”影响到了到了嘉庆,嘉庆再勤政,也避免不了“天理教”如无人之境杀进紫禁城,攻击皇宫,这种罕见的情况。
(嘉庆)
水满则溢,祸福相依,盛世的开启往往预示着帝国的衰落,这是大自然的道理。
如果雍正在位时间长一些,应该能延缓清朝的盛世和衰退的时间,但是依然避免不了清朝后世的最终衰落,这也是历史的自然进程。
-----
网友解答:
还那样呗!还能怎么样?
今天的很多人,在读史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这样的认知,即:
一个皇帝就可以代表一个时代,所以崇祯要是换成朱元璋就一定能逆转;
每个时代的过渡都非常生硬,一个王朝的兴衰似乎都在皇位交接的那天决定了,所以才会有雍正勤政、乾隆败家的感觉!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
很多人认为“英雄造时势”,但历史的发展多数都是“时势造英雄”,除了张居正、伟大领袖这样力挽狂澜的人物,大多数人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历史的大势兴衰起伏。
很明显,雍正和乾隆也属此类。
很多人说雍正时期属于“英雄造时势”!认为如果没有雍正,清朝可能就戛然而止了。
这种说法有点言过其实,首先康熙时代虽然八旗已经废柴了,但是清朝的各项制度还没有到朽木不可雕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是雍正继位,其他的君主也不会这么快将清朝玩儿完。
再者,康熙执政晚期,已经意识到了腐败问题积重难返,所以潜意识里就认为应该选择一个铁腕继承者。所以雍正并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康熙时期的时势造就了雍正这个铁腕之君!
雍正如此,乾隆就更是了。
所以,两位帝王都是顺着清朝兴衰的大潮而起伏,并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业绩。
我们知道雍正和乾隆是两位执政风格不同,做出了不同业绩的皇帝。简单说来,雍正勤政,乾隆败家;雍正爱工作,乾隆爱享受;雍正较内敛,乾隆爱显摆。
但是,清朝社会气氛的变化,绝对不是一天练成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所以,不可能乾隆皇帝继位第一天,清朝就立刻从严酷转向奢靡!
所以,乾隆不是从继位第一天开始就败家的,在乾隆执政前期,也曾励精图治过,比起雍正来不遑多让,否则清朝也不可能在乾隆手中达到顶峰。
当清朝取得了对准噶尔的绝对胜利,疆域达到极盛时,国力也达到了顶峰。这时,志得意满的乾隆就有点飘了。
所以,不管雍正执政多少年,清朝国力在两位帝王执政期间达到顶峰是必然事件。所以说乾隆是最幸运的皇帝,并不为过。
只不过如果雍正执政60年,清朝的顶点可能来得更早一些。然后,更早地盛极而衰。
当然,作为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长期的加班工作透支身体,雍正是不可能有这么长寿命的!
看今朝多少程序猿过劳猝死,想当年敬业雍正帝如何命长?
再者,因为康熙在位的时间太长,等到雍正继位时,已然是一位45岁的中年人。这样的人即使有再长寿的基因,也不可能执政60年,想想一个执政到105岁的皇帝,将是一幅怎样的奇观?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
网友解答:
雍正当政60年后,将会是105岁的高龄,这个假设实现的难度太高了。
雍正皇帝1722年继位的时候,已经是45岁了,如果真的干上60年再驾崩,那么雍正去世时就将会是105岁的高龄,这个年龄不仅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的帝王寿命排行榜将高居榜首,就算是放在现代社会,也是非常长寿的存在。
同时不得不说的是,乾隆一生游山玩水、保健养生也只活了89岁,那么以勤政著称的雍正皇帝,每天忙于政务,每年只给自己放假一天,每天仅仅休息四五个小时,再加上长期炼丹服药,确实很难活到这个年龄。
所以让雍正当着60年,这个假设能够实现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
如果让雍正在位的时间超过了13年,并且尽可能的长些,大清王朝的经济将继续发展,吏治将继续革新,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而大清朝的国力也将持续性的增强 。
不得不承认的是,雍正是清朝12位皇帝中,最为勤勉,最为勤奋的皇帝。
雍正在位13年,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朱批文字,可以说雍正自登基之日起,就一直处于忙碌的工作中,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治国成效。
雍正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摊丁入亩,减少了普通农民和百姓的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维持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保障了国家的根基;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缓解了社会阶层矛盾;火耗归公,增加了国家收入,规范了民间货币流通,虽然减少了官员的额外收入,但是通过养廉银制度的执行,极大的减少了官员的贪墨行为,也让官员不再打火耗银的主意,改善了官场风气;而通过改土归流,又让国家加强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力加强;设立军机处,则彻底废黜了传统的八旗贵族议会制度对于皇权的制约;发展密折制度,使得自己坐镇京师,便可尽知天下之事,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让康熙晚年积累的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官场政治问题得以解决,同时让整个国家得以快速发展。更为关键的是,彻底摆脱了国库空虚的局面,雍正在位十三年,国库存银从就雍正刚刚继位时候的不到700万两,增加到了超过5000万两,如果雍正的统治能够继续下去,国库的存银必然是越来越多,甚至只要多给雍正5—10年时间,雍正都可以将国库的存银增加到1亿两。
雍正卓越的政绩,依然无法掩盖大清王朝与世界脱轨的现实,也将不能摆脱大清王朝在19世纪中后期被世界列强们轮番“胖揍”的局面。
“八股文”、“文字狱”禁锢了读书人的思维,“重农抑商”限制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而“闭关锁国”更是将大清王朝与世界的发展彻底隔绝。
欧美先进的思想、先进的制度、先进的技术,都与大清无缘,而大清除了政治管理体制上得到了发展,在其余的领域几乎失去了创造了,科技、文化水平全面落后与世界。
整个18世界,中国经历了“康雍乾盛世”,封建君主专制到达了巅峰,但是反观欧美,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且启动了工业革命,美国打赢了独立战争,法国也在酝酿着大革命,世界都在发展的同时,大清王朝却停滞了前进的脚步。
雍正皇帝固然是将国家治理的很好的好皇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雍正真的能够当政60年,也依然无法打开大清的国门,依然无法让大清与世界接轨,科技水平无法提升,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出现了与世界的明显断档趋势,而这最终也依然无法改变19世纪中后期大清王朝落后挨打,被世界列强“胖揍”的局面。
雍正去世后,乾隆在位的时间长短与大清王朝的发展结局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改变,因为制度不变,体制不变,大清王朝最终的结局也就不会变,但是如果雍正之后能够是恭亲王奕訢继位,结果可能会真的不一样。
很多时候,大家都批判乾隆是个败家子,败光了雍正为他开创的基业,挥霍了大清的国库,将一个虚晃的盛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也让大清朝再也无法与世界列强抗争。如果换一种假设,试问将雍正所留下的盛世局面与充盈的国库资产交给谁,可以好好利用起来,将大清朝带到世界的前列,我认为,这个人就应该是恭亲王奕訢了。
不少人都说,如果道光将皇位传给了奕訢,而不是传给咸丰皇帝奕詝,那么中国的近现代史就不会如此的屈辱。而纵观晚清的皇室,奕訢是所有皇室成员中,思维最为敏捷,思想最为开放,对于外国的制度、技术与文化最为接受和认可的人,更为重要的是,奕訢的能力真的强,不管是对内的治理还是对外的交流,都展示了他过人的能力。
所以,如果能将雍正留下的充盈的国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以及经过强化的君主集权统统交到奕訢手中,让奕訢有钱、有人、有权力去搞改革和发展,或许大清的结局真的会出现不一样的局面。
-----
网友解答:
雍正是明君,只要他觉得对的地方他就会改正,而不在乎别人的议论!以雍正的眼光,在他见到西洋坚船利炮的时候,绝对不会掩耳盗铃的继续闭关锁国下去!我们从雍正的为政历史上看,他就是一个造反派的人物,什么儒家经典,什么士学子弟全部被他否决掉!比如,在他的几个辅宰大臣里,基本上都是不入流的出身,就没一个正经人物!而像那种鴻流大儒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罢官回家者比比皆是!
儒家在历史上成就了一段辉煌,但也扮演了一个相当反面的角色!那就是排他!由于独尊儒术给了儒家很高的一个学术地位,但是他们偏偏又没有多少真才实学,所以很担心被取而代之,因此见到外来事物的时候一律采取排外策略,阻止接触新事物,所以,他们事事必引经典,万物皆问孔孟!孔孟没说能做的事他们坚决不敢做!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选择闭关锁国的主因!
但是雍正就不一样了,凭什么古人说的就是对的!为啥士绅就不能当差不用纳粮!一律废除!在雍正眼里,只要不合理的地方一律纠正,他就是改革派的,这是他被称为明君的主因!所以,以雍正的眼光,看到西方先进科技的时候肯定也会继续废除闭关国策!
-----
网友解答:
【原创】这个想法非常大胆。历史已成事实,无法改变。既然是假设,我们不妨天马行空畅想一番,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众所周知,雍正帝四十五岁继位,如果当政60年的话,起码得有105岁的高寿了。试想,一个百岁老人,身体还能不能承受、意志是否清醒,都是很难说的。所以我们也大胆假设,雍正帝20多岁继位。以他旺盛的精力和果断干练的作风,整饬吏治、整顿财政的力度肯定要比现实中更大,效果也会更好。因为如果雍正20多岁当皇帝时,他的那些敌对势力胤禩、胤禟、胤禵等人还没有成年,自然少了很大的阻力,推行改革也会更顺利。要知道,雍正推行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最大的阻力就是这些人煽动的。果真如此,国家的财政会更加充足、吏治会更加清明。以雍正在位短短十三年,很多改革都面临人亡政息的结局。如果当政六十年,雍正皇帝就有充足的时间推行更多的改革,革除弊政,虽然他严酷少恩,但针对康熙晚年的种种弊端,正需要这样有魄力、有担当的皇帝力挽狂澜,这对国家的发展大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只不过,当时的官员们就要受苦了,即使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依然难免牢狱之灾。
我们再看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在继位前期也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在经济发展上,重视农耕、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重视社会的稳定,国库日渐充实。在民生方面,他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武功方面也非常繁盛,平定边疆地区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拓广领土,完善对西藏的统治,统一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达到了最大化。在文化方面,他推崇汉学,喜欢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还下旨编修《四库全书》,使汉学得到很大发展。在政治上,实行宽严相济的为治之道,纠正雍正朝的一些弊端,国家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
只是到了晚年,乾隆皇帝才出现才出现了生活奢靡、吏治败坏的事,但现在假设乾隆皇帝没有那么长寿了,他晚年的这些事情也就不存在了,既没有所谓“十全老人”,也没有了大贪官和珅。和珅开始走向仕途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这时候乾隆帝六十二岁,没有了乾隆,哪个皇帝会让和珅身居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的显赫位置,更不会让他一个人总领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这些核心要职,要知道,有了这些职位,和珅就能当了清王朝的半个家。就不会有后来的议罪银制度,清朝的吏治也不会那么腐败,社会矛盾也不会被激化。如果乾隆后世再出现明智之君,早些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弊端,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就进行变法,中国就会在近代成为世界性强国,也就没有了后来的鸦片战争,圆明园不会被英法联军烧毁,八国联军也进不了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就会改写,也就没有了中国近一百年的屈辱史,中国人民也不用遭受长期的压迫和奴役。
当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终究是历史,不可能改变。以上这些只能是遐想而已,聊以自慰罢了。
-----
网友解答:
中华帝国的历史发展到清朝,已经如一位垂暮的老人,年迈体弱,苟延残喘。康乾盛世不过是一次回光返照,就算让雍正统治100年,再进行更多整顿吏治的改革,也不过相当于给这位老人吃两剂补药,至多延长几年的寿命,然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题主说“乾隆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导致王朝由盛而衰”,显然是不正确的。就清朝来说,由盛转衰并不是乾隆一个人的罪过,也并不是换一个君主就能解决的,从以下两点就可以看出来。
一、吏治腐败。
清朝之所以衰败,根本原因在于吏治。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雍正的吏治改革,他们希望乾隆短命,以避免像和珅这样的贪官出现,避免乾隆嘉庆时期农民起义的爆发。他们希望雍正的火耗归公和养廉银改革能令清朝腐败的吏治起死回生,然而这是不现实的。
首先,清承明制,官员的俸禄低的可怜,贪污腐败难以避免。想想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整顿腐败,他无所不用其极,剥皮实草,厂卫制度......然而,还是挡不住一批又一批贪官的出现。
尽管雍正进行了养廉银改革。然而,随着清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引起通货膨胀,白银大幅贬值。官员俸禄的购买力大幅下降的同时,俸禄的数额却不见增长,因此,贪污腐败难以消除。
其次,专制制度以人治为主,缺乏权力的制衡,腐败不可避免。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政治的铁律。在皇权专制强化的清代,官员的权力更是缺少约束,贪污腐败横行是管不住的!
二、闭关锁国。
我们常说清朝闭关锁国有多么严重,直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云云。实际上,闭关锁国政策是自元明以来中国海洋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口通商也不是乾隆一个人的过错。
首先,有人说乾隆将原来的宁波、泉州、松江、广州四口通商限制到了一口通商,导致清朝后期与世界隔离。实际上,清朝建立时起一直延续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在收复台湾之前更是严格限制东南沿海的贸易。
雍正之前,虽然名义上是四口通商,但是实际的通商城市有100多个,只是没有官方的口岸而已。雍正将口岸严格控制在四个。到了乾隆时期,被减少为广州一处。这是政策发展的趋势。
其次,要想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交流,首先得有发展商品经济的动机,也就是经济基础。我们想想新航路开辟时期,些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西欧国家,正是由于原始资本主义对财富的渴望,他们才有动机去征服海洋,发展自由贸易。
而反观清帝国,自明末就已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被专制制度长期压制,男耕女织,商品经济的比重几乎为零,根本就没有发展海外贸易的动机,因此,限制通商并不是乾隆一个人的罪过。
另外,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的世界观也不会允许外来的国家与自己平等交往,不论是雍正还是乾隆,自由贸易必定不会被官方认可。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来看,清代已经是帝国时代的末路了。西方进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时候,中国还处在元明时期;西方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还处在明清之际。
乾隆30年(1765年),中国还处在日益加剧的皇权专制之下,而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康熙、雍正、乾隆,这些专制君主们无论怎么改革,也只是对清帝国这艘破烂大船的修修补补,然而积重难返,大船的航向已经注定是深渊!
作者:夏阳太史。
-----
------------------
推荐阅读:
优惠8万元,用料良心的沃尔沃XC60,销量为什么不如比亚迪唐DM?
为什么柏林战役前夕,驻扎在德国国外的德军重兵无力回援柏林城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