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石头剪刀布”存在什么制胜原理吗?
▍↪玩“石头剪刀布”存在什么制胜原理吗?
石头剪刀布经过科学家的研究,有两大规律:
1.输的一方比较容易做出改变。
2.赢家习惯于保持现状。
因为“石头剪刀布”其实是个心理游戏,输家因为心理紧张,想要再下一局扳回比分,通常下意识的会做出改变,而赢家越发对自己自信,有种泰然处之的心态,所以更倾向于保持原状。
明白了这个规律后就可以有计划的出招,有以下几个法则,
1.如果你是输家,下一轮换用能打败对手的出手;如果你是赢家,下一轮不要再使用原来的出手。
2.你用石头打败了对手的剪刀,那么下一轮你不能再出石头,而应该出剪刀,因为对方很有可能会出布。
3.通过分析对方的性格,以及比赛时的状态来预判对方第一次出拳内容。第一次出拳的时候,和心理性格的关系很大。每个人都有出拳的偏好,具有攻击性,做事情习惯有挑战性喜欢出“石头”。控制欲比较强,一般都是当领导的人出“布”的概率大。一个人缺乏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容易出“剪刀”。
4.另外,通过心理分析:心情最为放松的时候容易出布,心情紧张时容易出石头,如果是随便玩耍,对方心情很平静则出布可能性大,如果比赛带有竞争性,对方心情往往紧张,则出石头的概率大。
▍┾玩“石头剪刀布”存在什么制胜原理吗?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特地去拜读了一下研究报告的原文,这里我给出链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文章介绍:http://www.itp.cas.cn/xwzx/kydt/201407/t20140730_4169491.html
报告原文(英文版的):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05830
研究报告说了什么?
论文首先报告了在浙江大学实验社会学实验室进行的跨度近四年的实验(12.2010—03.2014)。实验一共招募了浙江大学 360位学生,将他们分成 60 组,每组6 名学生,每一组都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300 轮,每一轮都是这同样 6 名学生随机两两配对厮杀以攒取点数。游戏结束后,每名学生根据其赢得的总点数获得相应的真实报酬。从这些实验结果,三位作者发现每个学生的游戏策略似乎很符合经典博弈论的纳什均衡理论,即石头、剪刀、布三种动作在每轮被选中的概率大约是三分之一。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由 6 名学生组成的群体的行为在统计上表现出偏离完全随机的定向转动行为。这一定向转动行为不同的组内都观察到了(不同的组有不同的游戏奖励参数)。这一非平衡集体现象不能由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纳什均衡策略解释。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三位研究者发现学生在重复玩石头-剪刀-布游戏时有一些比较显著的行为统计模式,即如果上一轮的结果是赢,那么下一轮有最高的概率仍然采取上一轮已经采用过的动作(石头、剪刀、或布);如果上一轮的结果是平,那么下一轮保持同样动作的概率也较高,但也有较高的概率逆时针改变动作(即从石头变为布、或从布变为剪刀、或从剪刀变为石头);但是,如果上一轮的结果是输,那么下一轮就有最高的概率顺时针改变动作(即从石头变为剪刀、或从剪刀变为布、或者从布变为石头)。这三位研究者将这样的统计模式称为是条件反应模式。
研究者然后基于条件反应模式进行了理论建模,发现只考虑了条件反应模式的理论模型能够定量地解释几乎所有的实验观察事实,例如群体层次的定向转动行为、个体层次的动作选择惯性效应等等。这项研究就说明,人们看上去非常复杂的个体决策行为和群体动力学行为实际上可以基于很简单的条件反应模式进行理解。而且理论计算表明,通过优化条件反应模式的决策参数,群体有可能获得比采用纳什均衡策略更高的平均收益,因而实现更高的群体效益。
(摘自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介绍)
不存在制胜原理
这个研究中,研究者们寻找的不是怎么样玩赢“剪刀石头布”,而是通过人们在石头剪刀布里的行为来判断哪一种理论更能预测人类——是传统的博弈论的纳什均衡,还是演化博弈论。
而所谓的“制胜原理”,只是被带起来的节奏,是舆论所关心的点,而不是研究本身的意愿。
最后,说一点很有意思的内容
当年这个报道可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的,因为很多网友觉得,凭经验就能得出来的东西,还要你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三岁小孩子都会的石头剪刀布,还值得研究?
事实是简单,但是在事实背后真相的探寻却不简单,我们都知道苹果熟了会落下来,可就是透过这么简单的常识,牛顿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囚徒困境,有些人看来就是个互相拆台的问题,可是在科学家眼里就是博弈论。
(囚徒困境示意图。图片来源: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我特别欣赏当时的一条评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当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剪刀石头布”,而网民们却是以“剪刀石头布”的心态对待科学时,到底谁更可笑,又是谁赢了谁呢?
▍↑玩“石头剪刀布”存在什么制胜原理吗?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我就真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先说一下我的方法。
我是分了男生和女生来调查的,原因在于男女肯定会有差别。我先问了差不多三十个男生三十个女生剪刀石头布喜欢出什么,但结果发现很平均,而且大部分答案是随机的,并无规律可言,因此不做赘述。
接下来我换了一种方法,被调查者还是那些人。一共六十人,男生三十人女生三十人。我把这些人分成十个人一组,每次和一组人来剪刀石头布,每十个人我都出一样的。最后男生的结果有点令我失望,很平均,但是出剪刀和石头胜率占六成,出布占五成。
但是重点来了!女生这里就不一样了,女生很就有一点规律了,出石头胜率在两成,而出布则达到七成,出剪刀五成。
但话是这么说,剪刀石头布其实没有多少规律,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大家出什么都是随机的,这是我调查了六十人的结果,所以也别想啥投机取巧的东西了。不过这就是剪刀石头布的乐趣所在:紧张刺激,琢磨不透,比的就是运气。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玩“石头剪刀布”存在什么制胜原理吗?
石头剪刀布(RPS),是我们小时候最常玩的游戏,之所以爱玩,一是因为规则简单,二是因为它看起来很“公平”。
之所以说“公平”,是因为从表面上来看,出石头、剪刀和布的概率均为1/3,因此每局游戏胜负平的概率也各为1/3,所以看起来,对阵双方的赢面是一样的。
然而,人毕竟不是机器,我们的决策,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体现在RPS游戏中,便是,我们并不能做到每一个决策都是相同的概率——
(1)在单局游戏中,我们对石头、剪刀、布中的某一个决策会有所偏好。
(2)在多局游戏中,我们在某回合的决策会受到上一回合决策以及胜负结果的影响。
那么,我们究竟更喜欢石头、剪刀、布中的哪一个呢? 上局游戏的胜负,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下局游戏的决策的呢?
也巧,还真有人正儿八经地研究过这个问题——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王志坚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许彬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周海军研究员对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达4年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Socialcycling and conditional responses in the Rock-Paper-Scissors Game 在2014年12月24日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佳成果(Best of 2014)。
研究共召集了360 名浙江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来做实验,他们对着电脑总共进行了300轮 RPS 游戏(好累!),得到了约10万个有效数据。对这庞大的结果集进行分析,我们还真发现了一些有用的规律。
石头剪刀布,真有必胜法?
在展示结果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三种不同的游戏计分规则。
三种规则的共同部分是:双方打平各计1分,若决出胜负,负者计0分,不同之处在于胜者计分。
A类规则:胜者计2分。如此,一胜一负和两平的得分是一样的。我们称之为“标准规则”。
B类规则:胜者小于2分(如计1.1分)。如此,一胜一负比两平的得分要少,所以对阵双方可能倾向于打平而不决出胜负,我们称之为“以和为贵规则”。
C类规则:胜者大于2分(如计100分)。如此,一胜一负远比两平的得分要多,所以对阵双方可能倾向于全力争胜而不愿意打平。我们称之为“鱼死网破规则”。
END
二、决策的差别——了解了概率就能赢啦?
在三种不同的规则下,我们对游戏做出的决策也会有些许的差别。
1. 石头、剪刀、布,我们更喜欢用啥?
答案是石头。
研究表明,在所有的规则下,总计有约36%的游戏者选择了出石头,与此同时,出布的约占33%,出剪刀的最少,只有约32%。
值得一提的是,最为倔强的“石头爱好者”,在68%的游戏中都选择了“石头”,而最狂热的“布爱好者”和“剪刀爱好者”只分别在58%和53%的游戏中选择了“布”和“剪刀”。
“喜欢出石头”的现象在“以和为贵规则”下尤为明显,在这个规则下,有37%的人选择了石头,出布和剪刀的分别为34%和30%。而在“鱼死网破规则”下,三种决策趋于平均,但选择出石头的人依旧最高,占35%。
所以,在一局定胜负的规则下,不妨多出“布”吧!你的胜率,也许就此提高几个百分点呢!
石头剪刀布,真有必胜法?
2. 上局的胜负是如何影响到下一局的?
与单局的结果不同,在多回合的比赛中,不同的游戏规则,对我们决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在“标准规则”中,对于上局取胜或打平的游戏者,他们都更倾向于不改变自己的决策(分别占53%和43%)。而对于输掉的一方而言,他作出三种决策差异不太大,相对而言,他们不太相信对手会选择自己刚才的决策,所以选择克自己刚才选择的决策(如上一局选石头,这一局选布)的人要稍稍少些。
在“以和为贵规则”中,对于上局取胜或打平的游戏者来说,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了(分别高达58%和60%),而对于输家,他们三种选择是基本平均的。
但在“鱼死网破规则”中,情况发生了一些的变化。
对于上一局的赢家,他们依然高概率地坚持自己的选择(约45%),但对于平手而言,他们更期待对方不改变选择,因此更倾向于做出克自己刚才选择的人明显增多。同样地,输家也期待对手不改变自己的选择,所以做出的决策通常是被自己刚才的选择克的(举例:A上一局的石头赢了B的剪刀,B会潜意识认为A依然会出石头,所以下一局会倾向于选择被剪刀克的布)。
三、总结:
(1)总体而言,人们倾向于做出和上一局一样的决策。尤其是对于上一局“胜”和“平”的情况,而输家则更期望能做出改变。
(2)总体而言,人们倾向于相信对方做出和上一局一样的决策,这在“鱼死网破”规则下显得更为明显。它使得上一局胜者倾向于不改变决策,输家倾向与做出被自己刚才选择“克”的决策,而平局的双方更倾向于做出“克”自己刚才选择的决策。
发现了这一小窍门,对于经验不足的对手,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提高胜率的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对手认为我会保持决策,但我偏偏不这么做——上一局我出石头,这一局你更可能出布,所以我就出剪刀;上一局我出布,这一局就出石头;上一局我出石头,这一局就出剪刀。如果对手没有发现这个诡计,我就能大概率地多赢几局。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机关算尽,我也无法保证自己下一局获胜,只是在对手没有用心的时候,我能更大概率地取得下一局的胜利。所以,石头剪刀布,其实并没有必胜法。
更何况,如果你的对手也深谙此道,那你的这套技巧就失效了,你得找到对付他对付你的策略,然后他又要去找对付你对付他对付你的策略……如此循环下去,两个高手竭尽所能地猜测对方嵌套的逻辑层数,可在旁人看来,或许反而是平庸的呢。
▍↦玩“石头剪刀布”存在什么制胜原理吗?
一方面石头剪子布的任何研究成果都不会确定制胜抓阄的随机结果,也就是说,石头剪子布的竞胜方法不存在制胜原理。
另一方面,人们在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时,要受到心理喜好、生理方便和生活习性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人的任何行为中都可能存在。如果把这”石头剪子布”的研究结果用于同样的手势但反过来改为”苹果(拳头)砸碎纸、纸(手掌)能糊住嘴、嘴(张开的两个手指)能咬苹果”,这游戏方法的手势同于石头剪子布的手势,也还会受到心里喜好、生理方便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对这种变换了的游戏方法研究制胜原理又会是什么?研究这种游戏方法的结果也能有同样的应用意义吗?
总之,我认为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方法不存在什么”制胜原理”。研究出的制胜原理连与之等价的竞胜游戏都不能应用。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