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头号宠臣李卫,巅峰权势有多大?
雍正头号宠臣李卫,巅峰权势有多大?
网友解答:
李卫巅峰时期担任过浙江总督、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少傅衔,从一品,称得上是顶级大臣了。
但李卫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人,他的权势无法完全用品级来定义,如果按照雍正帝的宠信程度,以及他个人的威望和功绩来看,他的权势其实是超过封疆大吏的。
李卫,江苏丰县人,虽然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他读书不怎么样,甚至大字都不识几个(当官后靠师爷代写文书),这就造成他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只能靠依靠其他途径。
李卫二十九岁的时候捐资为员外郎,不久后担任兵部员外郎,三十一岁的时候升迁为户部郎中。
大约就是在李卫担任户部郎中期间,他因为在清理库银的时候不避权贵,阻止某位王爷收取库平银,得到了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的赏识。
后来,李卫与胤祥交往很深,成为了四爷党成员之一,虽然没什么具体贡献,但也为他后来的飞航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胤禛(雍正帝)登基之后,在胤祥的极力推荐下,雍正帝开始历练李卫,让他担任云南盐驿道;一年后升为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仍旧兼管盐务;雍正五年升任浙江巡抚,除了管巡抚事外,还兼任两浙盐政使。
在此期间,李卫的第一个技能被激发了,那就是管理盐务。
大家可别小看盐务,这可是清朝当时的经济命脉所在,雍正帝为啥能攒那么多钱给乾隆帝,一是因为土地改革和税务改革,二就是盐务改革了。
在古代大多数时间里,盐只能是国营,私人不能贩卖,这是为了国家增加财政收入采取的垄断措施。
具体到清朝,全国分为十几个盐区,每个盐区内的百姓只能买本地盐,不能买其他盐区的盐,其中最大的一个盐区就是浙江盐区了,包括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四个省份。
由于江浙的经济比较发达,导致浙江盐区的盐价比其他地方高,靠近两淮盐区的百姓们无法买两淮的便宜盐,只能买浙江盐区的贵盐,民间私盐便开始泛滥,并逐渐蔓延到其他盐价贵的盐区,国家财政收入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雍正帝还在当亲王的时候,就看到了私盐泛滥这个问题,因此在他登基之后,就将缉查私盐列入了国家重点改革工作,而他之所以提拔李卫,是因为李卫刚正不阿、不避权贵,且办事能力强。
李卫上任后,思路非常清晰,他一方面派人守住各地通往浙江盐区的通道,防止外地私盐进入江浙盐区;另一方面,他组织官兵对私盐贩子进行严厉打压,重点是那些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他知道只要将这些人打掉了,私盐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举个例子说,当时有个姓沈的大盐枭,他手下有数百人,还有大型船只几十艘,常常在走私私盐的时候击败官兵,气焰十分嚣张。
李卫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写奏折给雍正帝寻求帮助,雍正帝给他调动军队的权力,后来他用密探查到了沈氏的下落,调集军队将其一网打尽。
在打掉几个大盐枭之后,浙江盐区走私私盐的活动明显减少了,只剩下一些手提肩扛的小私盐贩,不足为患。
因为在浙江缉查私盐得力,使朝廷的收入明显增加,还间接给了雍正帝在政治上以强有力的支持(当时他的几位兄弟都跟他过不去,一直在质疑他继位的合法性),所以李卫成为雍正帝面前的大红人。
雍正五年,李卫因功升任浙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这一年他不过三十九岁,距离他入仕还不到十年,其晋升速度用火箭般蹿升也毫不为过。
雍正六年,雍正帝又给了李卫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江南一带捕盗,李卫的第二个技能也因此被开发出来。
所谓捕盗,顾名思义就是抓捕盗贼,但雍正帝让李卫捕盗,只不过是个由头而已,李卫真正的任务,其实是对前明余孽和反清复明组织进行打击。
我们都知道,在整个清朝期间,反清复明的组织和个人是层出不穷的,除了那些躲在暗地里的武林人士之外,影响力最大的恐怕就是江南文人了,清朝时期的文字狱也多半发生在江南。
就在雍正六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曾静的江南文人派其弟子张熙到川陕总督岳钟琪军中,以岳钟琪是岳飞之后为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他不要为满清鞑子效力,要帮助汉人恢复汉人江山,意思就是让他造反。
岳钟琪之所以进入曾静的眼帘,不仅仅在于他的特殊身份,还在于他手中掌握着近二十万精锐军队,谁能够掌握岳钟琪,谁就有争夺天下的可能。
不过,岳钟琪最终没有被曾静蛊惑,而是将这件事告诉给了雍正帝,雍正帝立马下令逮捕了曾静。
曾静在狱中供述,他的思想来自于另一文人吕留良(心系明朝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已经去世了)的著作,于是著名的吕留良案爆发,但雍正帝并没有旗鼓张扬,而是派人暗中调查,因为他不想打草惊蛇。
很快,原本在在江南捕盗的江南督臣范时绎(范文程之孙)被雍正帝以“非戢盗之才”为由罢黜,不久后雍正帝就将李卫召来京城密谈,然后让他以浙江总督的身份负责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并下令“文武各官受其节制”。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李卫身上的担子虽然不轻,但雍正帝将这么重要的人物交给他,足见雍正帝对他的信任,而且雍正帝给了他极大权力,文武官员皆听他调遣,其职权已经大大超出了总督本身。
那么,李卫又是怎么做的呢?
其实,李卫内心是很矛盾的,因为他骨子里是尊重文人的,也知道江南文人只不过是发发牢骚罢了,不会有什么实质上的危害,但雍正帝却要李卫查他们,怎么办呢?
李卫十分聪明,他一方面跟江南文人们打成一片,给雍正帝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他在故意接近文人们,从而掌握罪证。
但实际上,李卫只是将那些行为恶劣的文人报告给雍正帝,引起了几次文字狱,雍正帝还一度下令不许浙江学子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时候,李卫适时挺身而出,他一方面拿钱出来资助读书人,并修建书院,让读书人安心读书;另一方面,他又上奏折给雍正帝,替浙江文人说好话,雍正帝信任他,于是恢复了浙江学子参加考试的资格。
当然了,李卫也知道这样不足以让雍正帝满意,于是他展开了对反清复明人士的打击活动。
比如说,当时有个叫做张云如的人,在江浙一带用符咒蛊惑百姓造反,干一些危害地方的事情,李卫派人秘密调查,最终将其抓捕,送往京城法办。
再比如说,有个叫做甘凤池的武林人士,武功非常了得,被怀疑有反清复明之志,传闻他曾协助吕四娘入宫刺杀雍正帝,后来因为遭到官府追捕而逃到浙江一带隐居,跟一群武林人士来往密切。
李卫得知这件事后,派遣了大量细作探查甘凤池的下落,最终将其找到并抓捕。
不过,李卫并没有杀掉甘凤池,而是将其策反,甘凤池又供出了许多同党,但最终发现这些人都没有实质上的造反行动。
李卫觉得这件事事关重大,如果继续查下去,很多人会被处死,于是心生一计,他上奏折给雍正帝说,范时绎和按察使马世烆等人包庇反清复明组织,应该严查。
雍正帝看了李卫的奏折后大惊失色,担心两江官员中就有反清复明之人,于是下令李卫将追查的重点从反清复明组织转移到两江官员身上。
最终,李卫将案子审结,马世烆等被革职,范时绎也被解任,而甘凤池及其党羽之事则没有被上报,这些人后来还被李卫秘密给释放了,这就是雍正时期著名的江南案。
李卫虽然释放了甘凤池等人,但他一系列操作造成的影响却很大,首先是反清复明组织受到重创,不得不变得更加隐蔽,而且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其次是江南前明遗老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开始逐渐接受明朝无法恢复的事实。
而雍正帝对李卫也很满意,认为他工作干得十分出色,对其进行了嘉奖。
其实,雍正帝不知道的是,李卫并没有完全听他的,而是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即保护了在精神上反清复明但没有实质行动的汉人,又将他给迷惑了。
在浙江总督任上,李卫还干了一件造福百姓的大事,那就是修筑海塘,他提出的方案非常专业且适用,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的民间威望也因此急剧上升。
雍正七年,李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进入京城任职,但不久后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因此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之后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总理直隶军政要务,提督以下皆受他节制。
直隶总督是权势最大的总督之一,这当然无法反应出他的实际权势了,我们可以从几件事中看出他的权势有多大。
雍正十一年,雍正帝宠臣鄂尔泰(时任云贵总督,雍正帝去世时与张廷玉一起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乾隆帝时期是总理总理事务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的弟弟、即步军统领鄂尔奇因为扰民而被李卫弹劾。
这本不是啥大事,如果是一般人弹劾鄂尔奇,雍正帝估计也不会处理他,但弹劾他的人偏偏是大名鼎鼎的李卫,雍正帝就不得不给面子了,最后下令将鄂尔奇免职,并对李卫进行奖励。
更神奇的是,当时没有一个人敢替鄂尔奇求情,就连鄂尔泰也没有半点表示,由此可见没人敢得罪李卫。
李卫的权势之所以这么大,不仅仅在于雍正帝的宠信,还在于他在任一方造福于民,官声民声都不错,而且他为人刚正不阿,从不徇私枉法,别人抓不住他的小辫子,他说起话来自然就硬气了,大家都给面子。
以至于乾隆帝继位之后他虽然宠信满臣排斥汉臣,有意打压李卫,也是无从入手。
乾隆帝时期,李卫的权势依然非常大,当时乾隆帝在位继位叔伯平反,诚亲王胤祉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也在平反之列。
乾隆二年,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在安州抢夺老百姓的土地,李卫得知这件事,便上奏折弹劾库克。
这件事其实十分敏感,因为胤祉刚刚被平反,李卫就揪出诚亲王府的丑事,这不是让乾隆帝难堪吗?
但乾隆帝的反应却大出意料,他下令将库克捉拿治罪,并对李卫进行嘉奖,还赏赐李卫四团龙补服。
乾隆帝为何这么做?不仅仅在于李卫的弹劾是对的,更在于李卫名声在外,乾隆帝如果驳斥李卫,那他自己的名声就臭了。
所以说,连乾隆帝都不得不忌惮李卫,李卫的权势可以说是很大了吧。
乾隆帝一直忍受了李卫三年,直到乾隆三年李卫去世为止。
我们都知道,乾隆帝向来雷厉风行,他不喜欢一个人,一定要将其彻底打倒,但李卫却是个例外。
还有个故事很说明问题,由于李卫在民间威望很高,所以百姓在西湖边为他及其妻妾修建了花神庙,还给他们立了神位,号湖山神位,香火十分旺盛。
有一次,乾隆帝南巡到杭州,他带着大臣们在西湖游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李卫及其妻妾的神位,就非常生气,命人将其摧毁,并下诏说: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啥意思呢?大致意思就是,乾隆帝认为李卫依仗雍正帝的宠爱,任性骄纵,不是个好大臣,竟然还立庙祭祀,这太可恶了!
不过,乾隆帝骂归骂,我们也可以看出,雍正帝确实宠信李卫,李卫在民间威望也高,这让乾隆帝嫉妒了!
能在死后都让皇帝嫉妒的人,李卫在清朝算是独一无二了,由此可见李卫生前的权势大到了何种程度!
总结一下,李卫巅峰时期是封疆大吏,权势已经很大的,但雍正帝宠信他,他自己也人品过关,是一位好官,而且威望甚高,这无形中也增加了他的权势,使得皇帝都让他三分。
-----
网友解答:
李卫和其他几个人不同,李卫是市井混混出身。起初在扬州附近讨生活,雍亲王胤禛前往江南筹款的时候,认识了李卫,感觉李卫十分机灵,便留在身边充当常随。估计此时的雍亲王都没有想到,李卫最后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宠臣。李卫进入王府以后,认识了堪称活神仙的邬思道。邬思道在名义上是雍亲王的教书先生,其实是雍亲王的首席谋士。邬思道在闲暇之余,也会传授李卫一些明哲保身和随机应变的办法。在邬思道的教育下,加上李卫本身的基础,李卫迅速成熟起来,在这方面,甚至比年羹尧、胤祥都精明。
由于和王府的婢女小翠关系暧昧,违反了王府的规矩,李卫被赶出了王府,到四川省担任了一名七品知县。虽然在朝廷有雍亲王,在四川有提督年羹尧,但如果李卫自己没有本事的话,谁也没有办法。年羹尧从四川提督升任陕甘总督的时候,李卫已经成为了陕西布政使。布政使是从二品的地方大员,负责全省的民政和经济,地位仅次于巡抚大人,属于全省的二把手。也就是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李卫从县级干部成为了省级干部,不得不说崛起的速度非常可怕。雍亲王胤禛可以暗中操作,但必须在李卫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才行。如果烂泥不上墙,老八集团肯定会趁机弹劾雍亲王。
雍亲王成为雍正皇帝以后,李卫从陕西布政使被提升为江苏巡抚,开始进入封疆大吏的行列。雍正皇帝召见李卫的时候,表示“在江苏好好干,等你站稳脚跟,朕把两江都交给你。”两江指的是江苏、江西和安徽三个省,得到雍正皇帝的封官许愿之后,李卫在江苏非常卖力。由于自己是市井混混出身,根本不按照常理出牌。为了推行摊丁入亩等新政策,李卫动员了算命先生、叫花子等为自己办事,成功的推行了新政。结果,江苏的官员和乡绅被打得一败涂地。由于李卫的出色表现,雍正皇帝提升李卫为两江总督兼管浙江。
这是什么意思呢,两江总督本来就管理了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省,浙江原本是闽浙总督的辖区。但是,雍正皇帝命令李卫兼管浙江,也就是说,东南4个省都在李卫的管理之下,这是李卫的鼎盛时期。李卫是王府的家奴,属于自己人,如果是其他汉人,雍正皇帝绝对不敢冒险。控制了东南4个省,而且还是富庶地区,对朝廷的威胁太大。依靠雍正皇帝的庇护,李卫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不过雍正皇帝的身体并不好,作为皇帝的心腹,李卫经常回宫请安。李卫发现了皇帝的身体欠佳,在雍正皇帝的儿子中,宝亲王弘历的优势非常明显。为了保证自己的前程,李卫开始积极巴结宝亲王弘历。
雍正皇帝去世以后,果然是宝亲王弘历继承皇位,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乾隆皇帝。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皇帝上台以后,有自己的心腹集团,并不喜欢李卫。此时的李卫已经被调任直隶总督,直隶总督是天下八大总督中地位最高的。但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李卫什么也干不了。最后,李卫在直隶总督的岗位上退休。在李卫退休以后,乾隆皇帝收回了很多雍正皇帝赏赐给李卫的宅院、耕地。对此,李卫无可奈何。与李卫相比,田文镜的结局要好得多。乾隆皇帝比较欣赏田文镜,但此时的田文镜年事已高。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
网友解答:
在雍正短短十三年的帝王生涯里,田文镜、李卫、鄂尔泰三人一直是雍正眼里的大红人,尤其是李卫,最受雍正帝宠爱。历数清朝官员,李卫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先祖曾是明朝的锦衣卫千户,传到李卫这一代虽没了官职,不过好在家境优厚度日无忧。李卫不爱诗书,斗大的字也不识几个,不过却十分向往当官。
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资入仕,做了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升为户部郎中,管理钱粮收缴事务。虽然只是个五品小吏,但他十分刚直,不畏权贵,敢于揭发一些朝中亲贵违法乱纪之事。雍正帝还没即位时,就听说过李卫的事迹,对他颇为欣赏。于是登基后立即对李卫提拔重用,任命他为云南盐驿道(从三品),仅仅一年之后李卫就升任布政使(从二品)但仍兼管盐务工作。
康熙晚年,清朝上下已经严重腐败,雍正帝其实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的盐政弊病严重,尤以云南为甚,当时云南的井盐由官府掌控,官运官卖,许多官吏趁机大捞油水,国家盐税亏空,百姓吃盐困难。李卫大刀阔斧,采取了招商行盐、降价拨销、追补盐课等一系列措施,迅速改革了云南盐政的积弊,不仅增加了食盐的销量,还使原来亏空的盐课变成三万余两盈余,这些功绩,雍正帝都看在眼里。
盐课在古代社会一直是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民间走私最厉害的地方。眼见李卫在处理盐政上有独到心得,雍正三年李卫调任浙江巡抚,主管两浙盐政,当时两浙地区盐枭盛行,组织强大。李卫大力打击私盐贩子,设官兵巡缉查私,督饬将吏水陆巡查,打击盐枭整顿盐政。对参与私盐买卖的豪强地主及达官贵人,也绝不留情。这项工作也做得让雍正帝十分满意。
彼时江浙地区的社会秩序混乱,盗匪频频出没,李卫经走访发现之所以当地多盗贼,是因为人多地少,以致无业农民只能以偷盗为生,为此他招募百姓垦田晒盐,减少失业农民的数量,又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江浙地区在他的治理下,一改此前的积弊,以致\"千里无盗贼\"。雍正为此多次下发批示让各省官吏学习:“督抚中能察究匪类,惟李卫为第一,尔当仿效之。”。
雍正在总结李卫的工作成绩时,不吝赞美:“乃成全圣祖之是也,岂止朕之功臣,乃朕之恩人也。”竟视其为恩人,提升李卫为两江总督兼管浙江。两江总督本来就管理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加上浙江,也就是说东南4个省都在李卫的控制之下,这都是大清朝最重要的财赋来源之地,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说是掌控王朝经济命运也不为过。要知道李卫可是汉人,可见在雍正眼里他有多重要。
雍正七年,李卫封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后又升任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终雍正帝一朝,李卫官运亨通,风生水起,不过这也和雍正帝“取才”的用人方式有关。李卫虽然政绩卓著,但却恃才傲物,不懂圆滑为官之道,甚至仗着雍正帝对他的宠幸,不将上司放在眼里,和同僚间的关系也不好,屡屡被参。为此雍正帝多次告诫他“时戒血气,少务和平”。
李卫可犯了难,既要刚直不阿,又要有涵养、做个全人,谁能做到?干脆来了个“置若罔闻”,该咋样还是咋样。但是这个脾气到了乾隆时期就吃不开了,乾隆是个小心眼,吃软不吃硬,上台以后,他也有自己的心腹集团,并不喜欢李卫,但因其能秉公执法,特赐“四团龙补服”。后来李卫渐渐失宠,乾隆收回了很多雍正帝当初的赏赐,不过并没有为难他。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岁,乾隆以总督的规格厚葬了他,并赐谥号“敏达”,入京师贤良祠,其五子皆在朝为官。后来不知为何,乾隆突然非常厌恶地评价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如李卫地下有知,估计要庆幸自己死的早!
-----
网友解答:
大家都在说电视剧,我来谈谈历史中真正的李卫。一句话描述,他用了15年时间就从从五品升至一品大员(直隶总督,老吓人了,总管京畿要地军政大权)
出生富二代
李卫并不是电视剧中所谓的混混出身。李卫在康熙二十六年出生于江苏丰县富裕人家,也算是一个富二代。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资员外郎(当时卖官鬻爵全是清的一种正常现象),随后不久便入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一职(这个起点可不低,也算是一要职了),李卫任户部郎中一职(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和财政部的比较重要的职位)
从龙之功,平步青云。
康熙王朝后期,发生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由于期间李卫与皇四子胤禛关系不错,也算是搭上了
从龙之功
,这就奠定了李卫飞黄腾达的基础。
虽说李卫这人读书不行,但是人机灵,政治敏感度高,对雍正又是赤胆忠心。因此雍正皇帝即位后,立即将李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考察他能力的同时并加以培养。由于干事得力,两年后李卫就被提升为从二品的云南布政使,掌管一省财税大权,仍然兼管盐务。古代盐务可是国家经济命脉之一,国库大笔进账之一,李卫也遇到不少困难,这个从电视剧中也能看出。虽动了许多人的蛋糕,被人弹劾李卫“恃能放纵,操守亦不纯”,不过由于忠心及处事果断,为官清廉,雍正也只是传旨告诫他要谨慎。最终李卫不负领导重任,将云南财税打理的井井有条。
云南为官以后,李卫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1725年,李卫升迁至浙江巡抚,这可是督抚级别的封疆大吏,相当于现在中央特派员不过长期在地方工作,代替皇帝巡查地方军政。两年后,李卫担任浙江总督。在这期间,由于私盐泛滥,李卫将浙江的私盐贩肃清一空,为雍正的国库增收不少,极得雍正欢心。
1729年,李卫担任兵部尚书。1732年,李卫奉命署理刑部尚书。不久,出任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是八大总督之首(
总管今天津、河北大部以及河南、山东小部的军民政务,具体负责自己辖区的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可谓集军、政、财权于一身)
,在朝廷里地位显耀,李卫在此时也达到人生的巅峰。
李卫用了15年时间就从从五品升至一品大员,就算是古代也是寥寥可数的例子,拿到现在来说基本不可能。
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即位后,乾隆对李卫也是宠爱有加,
被赏赐四团龙补褂
,这可是是皇子王爷的朝服,是相当荣耀了。
病逝
乾隆三年,李卫病逝。后来乾隆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对李卫相当不满,曾说“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而且南下浙江时拆除了浙江百姓在花神庙为李卫立的雕像。
-----
网友解答:
正史中,雍正的头号宠臣非李卫,隆科多、年羹尧、张廷玉、马齐、鄂尔泰等都要比李卫受宠许多。
当然作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李卫在雍正一朝的确深受重视,可谓是股肱之臣。
李卫,非正途出生,1717年他靠捐资做上了兵部员外郎的官职,位列从五品。二年后,升任户部郎中,位列正五品。而在户部任上,因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从而受到了当时监管户部的四皇子胤禛(雍正)的看重。
雍正即位后,李卫就升任云南盐驿道,在盐驿道任上,因李卫政绩突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直接连升数级,坐上了从二品的云南布政使,主管云南一省的财政和人事,自此跃居地方封疆大吏之列,同时李卫此时依然监管云南盐务事务。
雍正三年,李卫由云南布政使调任从二品浙江巡抚,总揽浙江一省的军民事务。雍正四年,李卫兼任两浙盐政使,负责整顿嘉兴、松江、宁绍、温台四地盐务,在盐政使任上,李卫严厉打击了浙江地区私盐猖獗的问题,从而大大增加了朝廷的盐税收入。
如此,因整顿盐务有功,再加上李卫政绩突出,廉洁奉公,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正二品的浙江总督,并兼浙江巡抚事。
此时距离李卫还是一个从五品员外郎的闲职,都现在的一省总督,手握一省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这期间不到10年的时间,这升职的速度不可谓不快,
从中也可看出雍正对李卫的重视。
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自此成为清朝最举重若轻的一品地方大员。雍正十年,由地方调任中央,开始署理(代理)刑部尚书职。不久,李卫调任直隶总督,总管直隶地区(今天津,河北大部与河南、山东小部)的所有军政事务,成为当时清朝总督之首,地位无比尊崇。
乾隆元年,乾隆即位,李卫开始兼管直隶总河,并负责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等五地的裁营田事务。乾隆二年,李卫因在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一事上秉公执法,乾隆特赐四团龙补服。
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李卫病逝于直隶总督任上,享年51岁。李卫死后,乾隆下诏将其以总督例赐予祭葬,并赐谥号“敏达”。
综上所述,终其一生,李卫当的最大的官职就是“直隶总督”,他的巅峰权势就是执掌京畿重地直隶地区的军政事务。当然别小看这直隶地区,要知道直隶地区可是天子脚下,清朝都城就在直隶地区,所以直隶危,则清朝危。只要直隶地区出现问题,清朝就会陷入动荡。
因此,当时清朝皇帝十分重视直隶地区,对于总督一职,非嫡系不用,非能臣不用,而李卫能担当这个职务,足以说明雍正、乾隆对他的信任。如此,作为执掌直隶地区的“直隶总督”,在当时它就成为了清朝所有总督中地位最高的一位。
所以,作为总督之首的李卫,他的鼎峰权势还算是很高的了,除了中央上那些正一品的高官,及满人除外,李卫的地位算是最高的了。
-----
网友解答:
李卫一辈子都被人骂,但惟独没被骂过“贪污”。
清初的汉人想要在朝堂中崛起,并不简单,要不就是从龙之臣,要不就是读书很厉害,一般来说,有钱的“富二代”,在这个时期和政治也沾不上什么边,可架不住朝廷“卖官鬻爵”来赚钱。
当时不叫“卖官鬻爵”,乃叫做“捐官”。
而李卫的“官”,就是捐钱换来的。
李卫这个官,不算便宜也不算贵,1700两银子,富二代家世的他,给得起,给了钱做了官,李卫就开始有上进心了,当时他捐的乃是“从五品”虚官,是一个“员外郎”,按道理来说,这个买来的官和政治前途,是不怎么沾边的。
但买了这个官后,李卫就忽然“开窍”了。
其实出身至富贵家庭的李卫,并没有历史记载得那么不堪,有一些文人的记载中,李卫目不识丁,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根底,就是一个粗鄙之人。
说这些话的,极有可能是以前李卫的死对头散播出来的消息,因为李卫这个人,嘴的确太欠了。
可李卫的办事能力,是真的非常之强。
都说李卫是雍正登基之后才飞黄腾达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康熙末年,李卫就在户部担任了郎中,这个职位,却是摆脱了“员外郎”的闲职身份,成为了正职,而户部,也是李卫最擅长的领域:经济领域所在。
在康熙末年,康熙就发现了李卫这个人才,可惜李卫一不是进士,二不是满蒙之人,康熙不会在自己垂垂老矣之际大力培养,康熙很聪明,他知道自己治下的帝国有着很严重的经济问题,不说别的,光是贪污的“曹家”,就是康熙包庇的。
如果扶持李卫,那么李卫就属于康熙的人,办起事来,还是有很多阻碍。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去世,新皇帝雍正登基,雍正不追求文治武功,他要先把康熙年间积累下来的“陈病”给治理好,譬如官员们肆无忌惮地贪污,又譬如经济水平的迟缓,基础建设的落后等等。
这一切,都需要新皇帝的重视。
在雍正早期,雍正的最得力助手,就是他的弟弟“允祥”。
允祥(胤祥)乃是康熙的第十三子,当年也参加了九子夺嫡,后来身体不行,就退出了,允祥和雍正的关系特别好,仿佛这俩人才是亲兄弟,雍正很信任允祥,而允祥也确实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亲王和皇族。
为了雍正的大部分事业,允祥翻山越岭,熬夜,允祥负责的正是户部的事务,说是户部,但实际上允祥很多事情都兼顾了,一次不经意中,他发现这个有点“粗鄙”的李卫是个人才,于是引荐给雍正。
而且也是因此,李卫和允祥成为了好朋友。
李卫被雍正正视后,立马得到重用,李卫的生意头脑很强,虽然为人鲁莽,却是十分懂得政治利害关系,一开始,李卫被派到云南管理盐政,这短短的一年,李卫展现出了超强的能力,到了次年,李卫就把云南的问题给缕清了,升任布政使。
这可是大官了,掌握着一省的经济,包括盐政。
但这还不是李卫的终点,因为在雍正初期,得以信任的汉人官员并不多,而雍正也为了“帝王心术”,扶持汉人大员,除了年羹尧这种人物以外,雍正还重用了岳钟琪、田文镜等人,这里面,也包括了李卫。
田文镜和李卫都是属于经济大臣,但是田文镜背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摊丁入亩”,李卫倒是管得比较杂,李卫更像是“开源”的人物,在雍正三年,李卫还没坐稳云南布政使的位置,就升任了浙江的巡抚。
当了巡抚,就算是大员了,也是封疆大吏,而李卫主管的方向也还是经济,浙江地区属于江南,经济十分富庶,盐政只要管理得好,那么国家就不怕穷,所以李卫还是被雍正寄予了很重的厚望的。
之所以李卫能够在此时崛起,还是因为雍正一朝,始终都在处理康熙时代留下的经济问题,雍正为了梳理户部的问题,连最好的兄弟允祥都搭上了,允祥属于“过劳死”,但他多年的时间里,为大清的民间新增了很多的基础。
虽然李卫的工作和允祥不重叠,但却是相似,当年李卫被雍正派遣调外的时候,允祥还把自己身上为数不多的两百两银子赠给了李卫,当作贺礼,也算是激励,这可以说是大清清官史上的一段佳话了,不久之后,允祥便撒手人寰。
而李卫也在官场风生水起,但凡是和李卫有关的评价,下面的官员要不就是赞扬李卫一丝不苟,要不就是骂李卫不近人情,李卫在浙江总督时期,大力打击了浙江的私盐现象,维护了经济,但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可雍正是和其他皇帝不同的人,不是说大家弹劾李卫,雍正就拿他来降职以泄众怒,雍正改变经济的决心不容改变,李卫也是如此做的,于是雍正让李卫继续升官,到了雍正七年,李卫被加为“兵部尚书”,这个虽是“衔职”,但却有着真实的地位。
到了雍正十年,李卫被升为“直隶总督”,此前还是“刑部尚书”和“太子少傅”,这一年是李卫的权力地位最巅峰的时候,但李卫依旧保持了和谁聊天说话写信来往都和雍正报告的习惯,雍正非常信得过李卫。
李卫的地位在当时的确很高,特别是“直隶总督”其中的一个职能,叫做“命提督以下并受制”,这里管理的人就太多了,而且都是京津地区的官员,可以说李卫就是当时政治权力数一数二的人物,而且还是个汉人,实属难得。
从经济再到治安管理,李卫个人的能力是很明显的,他能和雍正如此相处,根本在于他对雍正的深刻了解,其实说李卫目不识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谬误”,李卫当官时期,从来不与时代脱节,该读书,也还是读书。
纵观李卫一生,传奇色彩十足,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李卫的脾气真的太丑了,而且雍正当时的“三大”心腹里,他和另外两个“鄂尔泰”、“田文镜”的关系奇差无比,以至于几人死后,后人都还在互相攻击,成为了大清的乾隆朝一大景色。
李卫的几个儿子都算是受他的庇护,除了大儿子也走到了封疆大吏的地位以外,其他几人虽然没有那么厉害,但一辈子过得还算是非常滋润,当然啦,李卫的为人处事,也是另外四个儿子混得“不怎么样”的根本原因。
在乾隆一朝,乾隆反而对李卫有些“抵触”,这倒不是针对李卫个人,只要是雍正看好的人,乾隆都是这个态度,要问为什么,也只有他本人知道,或许是叛逆吧,也是因为乾隆的“不喜”,李卫在乾隆初期失去重用,权势极速下降。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在去世之前,乾隆还是做足了样子,让人全力救治,但是无力回天,李卫最终还是以五十一岁的年纪离开了人世。
在李卫去世后,汉人官员也开始慢慢崛起,满汉这个时候才不是因为政治需要开始交融,而是真正的交融。
而后世人也奉李卫为一种“偶像”,属于是逆袭类的人物,李卫并不常有,又因为性格极其鲜明,罕见得很,让人感到十分稀奇,细细了解此人,会感觉到比话本书里写到的,更要有趣得多。
毕竟真李卫,才有真脾气。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网友解答:
在古代,朝廷为了提高收入,让有钱人可以通过捐纳步入仕途,清朝的李卫就是如此入仕,而且后来平步青云,成了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雍正王朝》中,李卫小名“狗儿”,出身寒微,在扬州街头要饭被胤禛看中,最后成为雍正的得力干将。影视作品中的李卫与历史上真实的李卫,主要有两点区别:
一、李卫的个人形象。
历史上的李卫:
“鼻孔中通,身长六尺二寸。痘瘢如钱,著颊上皆满,而白皙精彩,丰颐广颊,腰腹十围”
意思是说,李卫长得很高,麻子脸,而且麻子有铜钱那么大。皮肤很白,腰围很粗,近乎肥胖。这与电视剧里,那位身材精瘦的李卫大相径庭。
二、家庭出身与个人经历。
历史上的李卫,并不是《雍正王朝》中到街头要饭的乞丐。李卫家里非常有钱,他喜欢收藏,家里养了很多马,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位纨绔子弟。
与《雍正王朝》相同的是,李卫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甚至识字都困难。手下师爷起草公文奏章,都要亲自念给他听,有不合意的地方,他口述修改。
第一、芝麻开花节节高
1717年,李卫捐官,但并没有的得到任用,仅仅只是挂名。两年后,机会出现了,他被提拔为户部郎中。在户部任职期间,李卫公事公办,连亲王也敢得罪。
雍正继位后,在胤祥的举荐下,李卫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还未就任,他就被改授为云南盐驿道,成为雍正安插在边陲的心腹之臣。
云南是边疆,特别容易白银外流。当时雍正就很纳闷,云南的税为什么总收不上来呢?因此,派李卫去云南就是为了处理这个事。
李卫到了云南,没让雍正失望,一年不到就清理了亏空,而且结余几万两。于是,李卫又得到提拔,成为云南布政使。
在布政使任上,李卫同样干得风风火火,但因此得罪不少人。
没干多久,李卫就升迁为浙江巡抚,正式成为封疆大吏。此时的李卫,手握一省的经济权、行政权以及部分兵权。在浙江,李卫干了几票比较有影响力的事:
一、抄家,抄的不是一般的家
雍正这个人,特别喜欢追缴亏空,谁欠国库银子,找谁麻烦。曹雪芹祖上,留下几十万两亏空,雍正下令查抄。
曹家在江苏,按道理不该李卫管,但李卫有个特长,特别擅于捕盗。雍正下令,江苏的问案也归李卫管。所以,查抄曹雪芹家的艰苦任务就落到李卫头上。
二、打击走私
浙江是清代的重要盐区,所产海盐行销华东,盐税是浙江衙门的重要收入。当时,官盐的价格可达成本的三十倍,私盐由此兴起。私盐的泛滥,不仅导致盐政亏空,而且地方治安也大受影响。
李卫整顿盐务,重点就是打击走私,为此,他从产地、运输、降价销售三个环节入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在李卫的整顿下,浙江盐政出现“食官盐者多,食品私盐者少”的局面。后来,李卫整顿盐政的经验,还在江淮盐政得到推广。
三、开荒修塘
清朝时,浙江人多地少,粮食难以自给。李卫到任后,奖励垦荒,开发玉环岛。
李卫在任时,修补了浦儿兜草塘、姚宁堰草塘、老盐仓草塘。修塘所需费用,许多都是李卫强迫当地有钱的士绅捐献。
四、为读书人说话
清朝时,浙江经常发生“反清复明”的案子,而且当事人都是读书人。所以,雍正对此很不满,下令停止浙江科举。
李卫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没少为这些读书人办事。他多次上书给读书人求情,希望雍正能够高抬贵手。后来,雍正答应让浙江人参加科举。结果,浙江学子复考的当年,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全是浙江人。
第二、高光时刻,总督之首
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结果母亲去世,只好回乡守制。
雍正十年,李卫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由此步入巅峰。直隶总督是清朝所有总督之首,位高权重,主管直隶的军政大事,负责拱卫京畿。
在直隶总督任上,李卫秉公执法,得罪的势力一个比一个强大。他先弹劾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扰民,受到雍正嘉奖;后又弹劾诚亲王府的侍卫库克与民争利,还因此受到朝廷的认可,乾隆赏他一件四团龙补服。
秋媚说:读书不多是李卫的短板,也能看作其优点。他没被四书五经所驯化,没被孔孟之道所束缚,思路比其他臣子更开阔,做事不拘常理反而更高效。
-----
网友解答:
李卫不是雍正的头号宠臣,他获得的最高权势只是担任浙江总督。
然而,在这段任职期间,李卫的一个骚操作却让他在去世40多年后,遭到了乾隆的训斥。
李卫的骚操作:带着大小老婆假扮西湖湖神。
雍正时期,李卫长期担任浙江总督。
在浙江杭州,西湖旁有一处湖山神庙,也就是著名的竹素园。每年三月,“都人士女竞集于此,画鼓灵箫,喧阗竟日”,可以说是一处名胜古迹。
因此,作为总督的李卫自然要去整修这座神庙,可是他主持的工程,却做出了非常出格的事。
湖山神庙内供奉着湖山之神,且“旁塑女像十三,曰十二花神及闰月花神,尽态极妍”。可是,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
这位“湖山之神”的塑像是照着李卫的模样造的,旁边13位花神姐姐,模样的原型都是李卫的妻妾。
所以,大家花费了老半天拜神,最后拜的还是李卫他们一家子。
乾隆之怒:砸了全部塑像。
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到杭州时,见到此情此景,内心充满了愤怒。
乾隆当即下旨,将李卫及其大小老婆的塑像全都砸了,另外塑造新的神像,以供大家参拜。根据乾隆所言:
朕巡幸江浙。临莅杭州,见西湖花神庙所塑神像及后楼小像,牌俱书“湖山神位”。其像大小虽异,而面貌相仿。闻系李卫在浙江时,自塑此像。托名立庙,是以后楼并有正夫人及左右夫人之像,甚为可异。
乾隆越说越愤怒,干脆对李卫当官时的情况下了总结:
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其在浙江亦无甚功德于民。并闻其仰藉皇考恩眷较优,颇多任性骄纵之处。
这件几十年前的骚操作,终于在此时爆发了出来。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件事,怎么评价李卫这个人呢?
-----
网友解答:
李卫算不上雍正的头号宠臣,李卫常年在地方任督抚,所以权力也并不是雍正朝权势最大的大臣,不过李卫确实比较深得雍正的喜爱和信任,在雍正时期各省督抚之中数鄂尔泰、李卫、田文镜最受雍正信任和喜爱。
下面就来看一看真实历史上李卫这一生究竟有多么受宠信和多大的权势。
出身富二代的李卫
现在很多人熟知李卫,大概都是从唐国强、徐峥等演员主演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中所熟知。
这两部电视剧不管是哪部电视剧对李卫的出身描述都是大字不识的要饭花子出身,意外被还在当皇子的雍正所救,由此成为了四爷府上的包衣奴才。
其实这是贬低了李卫出身,历史上李卫可不是出身包衣奴才,人家是正经的富二代,李卫出身于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他父亲老李是当地家资巨富的大财主。
所以李卫幼年因为家境富裕,不好读书,就喜好舞枪弄棒,在读书识字这方面来说确实和电视剧中有些相似,但是不像电视剧中那样大字不识,李卫只是读书识字较少,文化水平比较低而已,不会写文案而已,但是基本的书写他还是可以的,所以李卫当官以后都是常年雇佣幕僚师爷为其代笔写奏折。
李卫虽然读书少文化水平低,不能写文案,需要由师爷代写,但是李卫非常聪明,看待事物和问题很会抓重点。很多事情幕僚师爷找不到要旨,他两三句话就能切中要害把事情分析的很明朗。这就能看出李卫虽然文化水平差,但是智商还是非常高的。
李卫长大以后,天天舞刀弄枪也不是回事啊,于是他老爹老李花巨资给他捐了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
有李卫老爹老李的财力支持,捐官以后,李卫很快就被放任了实职,也是他人生仕途的敲门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年李卫被放任为兵部员外郎,于是在江苏徐州土生土长的李卫离开家乡去京城出任了这一职务。
员外郎在清代是六部之中的闲散官职,其实就相当于父母花钱给李卫买了个铁饭碗工作而已,出任员外郎这个官职的人大多都是天天混日子,闲得很。
但是李卫这个人做事很认真,可能常年在家里闲惯了,李卫有了工作以后在这个职位上做的非常认真,可以说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于是李卫认真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当时分管兵部的康熙十三子胤祥的赏识,从胤祥准备提拔李卫这一刻他就注定踏上了雍正这条大船。
老十三将李卫推荐给还是皇子的老四雍正,后来历史上的老十三在康熙面前失宠,外加身体不好,基本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直到雍正上台老十三才重获重用。
在老十三离开政治舞台这段日子,李卫和老四雍正越走越近,所以李卫在兵部员外郎的位置上没待多久,就被在皇子时期主管户部的雍正调到了户部,并且官升一级,成为了正五品的户部郎中。
李卫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待到了康熙去世,雍正即位后,李卫就迎来了仕途巅峰期。
雍正需要有人才帮助推行新政,李卫由此步步高升
雍正即位后,由于雍正开始着手改革康熙晚年的社会积弊问题,所以雍正准备推出改革利弊的新政,但是新政触及到了很多权贵的利益,因此雍正找不到可以帮助推行新政的人才。
这时候田文镜、鄂尔泰、李卫三人就出现在了雍正考虑范围内,这三人的共同点就是在康熙朝郁郁不得志,尤其是鄂尔泰和田文镜,当时鄂尔泰年过四十,田文镜更是年过六十,李卫相比他们俩还比较年轻,当时不过三十多岁。
这三人在康熙朝都不过是五品闲职官员,想都不敢想自己未来会有一天成为清代九大封疆大吏总督的高官。
雍正为了找可靠的人在地方推行新政,于是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都被以火箭的速度开始了仕途的升迁。
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前后,李卫出任浙江总督兼巡抚;田文镜出任河南总督兼巡抚;鄂尔泰出任云贵总督兼巡抚。
至此李卫、田文镜、鄂尔泰三人成为了雍正新政的铁杆支持者和推行者,三人也被雍正誉为左膀右臂。
但是三人之中却属李卫权力最大,李卫官职为浙江总督,所辖范围是浙江和福建两省军政大权都受他节制,不过后来两江总督范时绎因为对江南地区维稳不力,触怒了雍正,被雍正罢官,于是两江三省的地区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全部被并入李卫的职权中。
李卫由此成为江南总督,总督江南五省,可以说是清代以来总督官职中权力最大的总督之位,李卫调离江南后,这一职位才又恢复到原来的两个职位,即原来的两江总督和闽浙总督。
从这可见雍正对李卫的信任和喜爱,否则雍正不会把江南五省全部划归李卫节制。
历史上的李卫更善于管理盐政、治水以及维护社会治安
李卫这一生大多在地方出任督抚,主政一方,李卫在升任督抚之前,曾经被雍正派去管理云南盐政镀金,这期间李卫找到了他的强项,那就是管理盐政。
在清代盐政是清政府重要的税收之一,盐政是清政府非常重视的职能岗位,而李卫非常善于治理盐政,缉拿私盐贩子。
即使在后期李卫出任浙江总督,雍正依旧让李卫兼管江南盐政。
除了善于管理盐政,李卫还善于治水,江南自古多爱发生水灾,每逢雨季,江南多会发生水患,尤其是浙江沿海一带。
李卫在浙江总督任上对百姓最大的功绩就是他成功地治理了浙江沿海水患,这是踏踏实实的为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所以在李卫去世后,浙江百姓都依旧对李卫爱戴不已,给他上供烧香。
李卫在浙江任职期间,非常能体恤民间百姓疾苦,当他了解到水患是百姓最害怕的一灾难后,李卫一改之前总督对于水患不够重视的态度,李卫非常重视水患,于是李卫在浙江沿海地区修筑了海塘,用来抵御水患。
李卫在任浙江总督期间,几乎每年都要找雍正要一笔专门用来治水的费用,雍正对于这种实在的惠民工程也是大力予以支持。
由于李卫善于治水,乾隆即位后还特意让李卫在已有的直隶总督职务上兼署河道总督,让李卫专门治理河北境内的河道问题。
除了善于盐政、治水以外,李卫还有一个强项,那就是非常善于维护社会稳定。
在雍正时期江南地区江湖势力比较强盛,反清组织天地会在江南地区民间发展的是非常兴盛,李卫在任期间彻底剿灭了江南地区所有反清组织,尤其是对天地会给予了致命打击。
上面讲过李卫非常喜好舞刀弄枪,而且历史上的李卫身材魁伟,据史书记载李卫身高应该在2米左右,身材是非常高大且魁梧,李卫本人也有一身好武功,擅长击剑和武术。
李卫一直有一个从军梦,雍正初期,西北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派了大将年羹尧去平叛。
当时还是在云南盐道使的李卫,看着云南地区为西北前线进行物资提供,十分想亲赴西北战场与叛军打一仗,于是李卫给雍正上书恳请出任年羹尧的副手去西北前线。
李卫只是有一身武术,他对兵法并不通,而且当时雍正已经有了想提拔李卫出任浙江巡抚的想法,还需要靠李卫去江南地区推行新政,所以雍正很断然的拒绝李卫上战场的机会。
所以李卫一直有一个亲临战场的从军梦,但是没有实现,等李卫成了浙江总督,他就开始想实现从军梦,那就是缉盗,李卫把剿灭天地会等反清组织还有剿灭私盐贩子这些江湖武装力量当成了战场。
李卫亲自督办的大案就数江南地区反清一案,李卫亲自带兵上阵,抓获了当时素有“江南大侠”之称的甘凤池。
甘凤池是历史上著名的武术家,也是雍正时期民间反清组织领袖之一,后世很多评书和武侠小说都讲过甘凤池的事迹。
其实历史上的甘凤池是个大叛徒,他被李卫抓了之后,第一时间出卖了天地会的好朋友们,李卫通过甘凤池提供的信息,很快就顺利地剿灭了江南地区天地会组织,重创了天地会在江南地区经营很久的势力,同时李卫也彻底弹压了江南地区民间反清的苗头。
甘凤池由于出卖了天地会的人,所以李卫也很讲信义,亲自向雍正求情,雍正赦免了甘凤池,于是经历过这次死里逃生的甘凤池以后再也不敢在江湖上露面,隐居江南农村地区,以传授武术为生,活了八十余岁才死。
而李卫剿灭江南地区反清组织,即稳定了雍正的统治也满足了自己的战场从军梦,不过后来雍正看李卫热衷于军事,还是让他在总督职务上兼署了兵部尚书的职务,可惜李卫只是挂职,而且当时天下太平,根本没有太多用军的地方,所以李卫依旧没有实现真正上战场打仗的梦想。
李卫作为雍正的铁杆拥护者,大力在江南地区推行新政,还善于治水、管理盐政和弹压民间反清势力,这都是雍正对他非常喜爱和信任的原因。
历史上的李卫官声口碑都非常好,在民间有“李青天”之称
李卫当高官十多年,为官非常清廉,当然,李卫家资巨富,他也不需要去贪腐。而且他身居高位,却能体恤民间疾苦。为官清正严明,秉公执法,这都是让雍正十分喜爱和信任他的原因。
田文镜虽然也和李卫一样清正廉明,但是田文镜官声口碑却比李卫差太多了,就因为田文镜太过顾于遵从雍正的命令,他不懂体恤民间疾苦,所以田文镜所治理的河南与山东等地区百姓背后都管他叫做酷吏。而李卫则是在所任职地区深受百姓拥护和爱戴。
李卫在民间比较好的官声口碑,也是能让他善始善终的原因之一。
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乾隆推翻了雍正时期很多的政策,而且雍正时期的心腹大臣也都遭到了乾隆的政治清算。
比如张廷玉晚年被乾隆罢官,还剥夺了之前的一切荣誉和赏赐,晚景可谓十分凄凉;再比如田文镜在乾隆朝都已经去世很多年,还被乾隆痛斥为酷吏,陪葬在雍正清泰陵附近的田文镜坟墓还莫名其妙的被乾隆推平了。
但是李卫却没有受到乾隆的清算,这其中有李卫情商比较高,善于迎合乾隆有关系,还有就是李卫在民间官声口碑太好了,乾隆不敢动他。
但是乾隆也并不是很喜欢李卫,因为李卫曾经逼乾隆处死过贪官。
河道总督朱藻在河道总督任上贪腐成性,还欺压百姓,毁坏了不少民田,朱藻的弟弟朱蘅更是借助哥哥的官威,勒索地方官员,私吞赈灾救济款。
当时正值雍正去世乾隆新君即位不久,李卫秉公执法,弹劾朱藻兄弟,乾隆本打算轻判朱藻,用以收买朝臣之心,但是李卫一副黑脸包公的嘴脸,再三向乾隆上奏折,逼着乾隆将朱藻兄弟满门抄斩,抄没了朱藻的家产。
事后乾隆让李卫以直隶总督的职位又兼署了河道总督,负责治理河北地区的河道问题。
李卫因此在民间得到了“李青天”的美名,而乾隆对李卫这种硬骨头,公正执法的性格其实不太喜欢。
但是乾隆碍于李卫在民间官声口碑都非常好,也没有对李卫做出太过分的事情,而且还非常尊重李卫,也因此李卫也成为雍正的心腹大臣中在乾隆朝结局比较好的一位。
在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去世,乾隆对于李卫病重期间还是非常重视,亲自到李卫的家中看望李卫,在李卫死后,乾隆还给李卫上了谥号为“敏达”,这一谥号也非常能概括李卫的一生,他确实是很符合敏达的谥号。
李卫虽然一生读书识字不多,但是他是真做到了“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能得到雍正和乾隆父子两代恩宠,可见李卫确实把人情练达,聪明机智发挥到了顶峰。
番外篇:李卫死后家产绝大部分都进了大贪官和珅的兜里
李卫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清官,秉公执法,死于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和珅是清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贪官,一生敛财无数,李卫去世十二年之后,和珅才出生,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代人,但是却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李卫一生的绝大部分家产都进入了和珅的口袋,所以他俩也是有那么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情是这样的,和珅在为官初期十分的清正廉明,通过秉公执法查办云贵总督兼军机大臣李侍尧贪腐一案,获得了乾隆的信任,乾隆认为和珅秉公执法,清正廉明。
其实乾隆哪知道李侍尧案也是彻底让和珅黑化的时候,和珅在此案中看似秉公执法,实际上他侵吞了李侍尧和其部属绝大部分家产,由此和珅一跃成为身家巨富的大贪官。
最为戏剧性和讽刺幽默的事情就发生了,在李侍尧案中还涉及到了为官清正严明和不畏权贵的李卫长子李星垣。
当时李星垣官至总兵,李侍尧是武将出身,李星垣曾作为部下跟随李侍尧征战沙场,所以两人战友情谊是很深厚,李侍尧贪污腐败一案中,李星垣也跟着李侍尧一起贪腐。
和珅秉公执法查办李侍尧一案时,李卫长子李星垣也牵扯在内,因此李星垣家产也在此时被和珅侵占。
李星垣作为李卫的长子,在李卫死后继承了李卫的大部分家产,可以说李卫一生的家产是为谁辛苦为谁忙,都进了和珅的口袋。
李星垣后来为了求生也只得依附于和珅之下,而和珅拿了李卫传给李星垣的家产,也是很够意思,拿钱办事,很快和珅就利用乾隆对他的信任,替李星垣开脱无罪,李星垣后来官至两广总督,也是靠了和珅这颗大树。
历史上李卫有五个儿子,但是只有长子李星垣的仕途最为显赫,最终李卫的绝大部分家产都被和珅所侵吞,所以说李卫这一生为谁辛苦为谁忙,合着最后都便宜了和珅。不知李卫泉下有知会不会气的跳出棺材来。
写在最后
李卫虽然一生深受雍正的喜爱和信任,但是他很少在中央,大多数时期都是在地方出任督抚,所以他的权势也只限于在地方上,不过李卫在任总督期间,总督江南五省,这是非常大的权力,而且自李卫之后,清代也少有能总管江南五省的总督,通常时期这都是属于两个职位。
所以李卫算得上是雍正的心腹爱臣之一,但不算是头号宠臣,李卫的权力也只限于在地方上面。
李卫为官清正严明,秉公执法,所以中央很多权贵都不太喜欢他,而李卫之所以能一直身居高位,就是因为雍正对他的喜爱,所以乾隆即位后,李卫相对低调很多,他知道喜爱他的人雍正已经死了,他的性格未必符合乾隆,也因此李卫能在乾隆朝得到善终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李卫是江苏人,在康熙56年开始进入官场,深得雍正喜爱,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
李卫到雍正朝由于得到雍正的赏识,所以做官也是平步青云,
到雍正五年的时候,不过十年之间,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担任各种要职,并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
李卫能快速升官和其工作能力分不开,康熙晚年,清朝上下已经严重腐败,雍正帝其实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的盐政弊病严重,尤以云南为甚,当时云南的井盐由官府掌控,官运官卖,许多官吏趁机大捞油水,国家盐税亏空,百姓吃盐困难。李卫大刀阔斧,采取了招商行盐、降价拨销、追补盐课等一系列措施,迅速改革了云南盐政的积弊,不仅增加了食盐的销量,还使原来亏空的盐课变成三万余两盈余。
后来李卫在税费上面也尝试了一些改革,并且取得了成功,在打击盗贼方面李卫也是颇有建树,这些工作让雍正大为欣赏,所以提升李卫为
两江总督兼管浙江
。
两江总督本来就管理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加上浙江,也就是说东南4个省都在李卫的控制之下,
这都是大清朝最重要的财赋来源之地,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说是掌控王朝经济命运也不为过。
但是雍正还觉得不够,在雍正七年的时候,又提升李卫为兵部尚书,
加太子少傅,后又升任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李卫达到了权利的巅峰。
然而随着雍正去世,乾隆继位,李卫也失宠了,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岁,乾隆以总督的规格厚葬了他,并赐谥号“敏达”,入京师贤良祠。
-----
网友解答:
李卫是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靠捐资入仕的,当然,兵部员外郎一职,也就是说花钱买的官。
一般来说,这种花钱买的,而不是依靠正规的科举考试入仕的官员,是很难得到重视的。
但是正是因为李卫出身简单,几乎与任何政治势力都没有额外的瓜葛,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孤臣,所以,对于皇帝来说,非常欣赏他的忠贞不二。
雍正皇帝第1次召见李卫,与其交谈之后,对他作出了一个评价:“此人但其心地。”简单来说意思就是,他心里善良醇厚,但是,才华和能力方面,就不好说了。
但是,随着雍正皇帝对于李卫认识的不断加深,他的这个评价似乎不太合理。
李卫是个大老粗,任职期间确实不像那些文绉绉的文人一样,而是显得狂放和张扬,干什么事情都有一股闯劲,比如在他出任云南盐驿道时,当时的政务废弛,李卫初一上任,便毫不留情面的,直接向皇帝上书,弹劾不法的官吏。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雍正皇帝也因此事对他极为赞赏,李卫的官,也是越做越大。
雍正二年,他升任云南布政使,雍正三年升任浙江巡抚,雍正四年兼理两浙盐务,雍正五年升为浙江总督管巡抚事,雍正六年开始兼理江苏盐案,雍正七年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傅,雍正十年成为直隶总督。
10年之间,连级跳,从一个买来的员外郎,升任至封疆大吏,足以见得雍正皇帝,多么的重视李卫。
当然李卫也没有辜负雍正皇帝的厚爱,他所到之处,肃清政务,颇见成效,雍正朝盐务被他拉回正轨,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雍正皇帝,为何如此重用李卫,其实正是因为李卫不是出身科举之中,不与任何政治势力有过多的纠葛,自始自终只忠于雍正皇帝一人。
另外,相比于科班出身的官员来说,李卫,一个大老粗,圣人书没有读过几天,所以思维没有受到圣贤书的限制,敢想敢干,而且该出手时就出手,铁腕出成绩,毫不手软。
也正是因为雍正皇帝这位伯乐发现这匹骏马,敢用、善用李卫,才铸就了一段君臣之间的美谈。
-----
------------------
推荐阅读: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
上一篇:为什么曹操的亲戚都这么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