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之父,大清重臣,刘统勋到底有多牛?
刘墉之父,大清重臣,刘统勋到底有多牛?
网友解答:
刘墉是乾隆初中期名臣刘统勋的儿子,父子二人都官至大学士,成为乾隆时期官场的佳话,但是刘统勋的官职权力比儿子刘墉还要大一些,下面就来说一说仕途巅峰时期的刘统勋到底有多厉害,权力有多大。
刘统勋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刘棨是康熙朝进士,虽不是朝廷重臣,最后却也官至四川布政使也算是地方高官,而且刘棨是清朝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清官,因此刘统勋自幼就受到家庭熏陶,在雍正二年(1724年)刘统勋考中进士,此后在雍正朝刘统勋一直担任庶吉士、上书房行走这类文书似的官职,虽然官职不大,但始终都在中央,也因此能被乾隆所赏识。
乾隆继位后刘统勋迎来了仕途巅峰,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自然会对雍正朝的重臣进行裁汰,从而提拔重用自己信任和欣赏的人,刘统勋就是这个让乾隆信任和欣赏的人。
刘统勋正是凭借打击雍正时期的心腹重臣张廷玉和满洲贵戚讷亲而出头,雍正临终前以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为顾命大臣辅佐青年乾隆。
张廷玉早些年是谨慎谦恭的大臣,但是随着张廷玉的官职越来越大,越受雍正信任和重用,晚年的张廷玉有些固执激进,张廷玉与鄂尔泰不和,大搞满汉大臣之争,张廷玉为汉臣之首,鄂尔泰为满臣之首,所以两人在乾隆初期大搞满汉党争让乾隆是十分不满。
乾隆登基后不久鄂尔泰重病缠身,康熙朝四大辅臣之一的遏必隆之孙讷亲上位,大有替代鄂尔泰成为了满臣之首趋势,同样张廷玉与讷亲也是不和,讷亲是相对年轻的满洲贵戚,靠的是家族关系才青云直上,所以讷亲为人更加狂妄。
刘统勋在乾隆六年(1741年)刚刚因母丧守孝归来,被乾隆任命为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高官,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相当于现代的中纪委书记。
出任左都御史之后的刘统勋第一件事就是弹劾了张廷玉和讷亲,其实这也是当时乾隆的本意,乾隆本意是想打击张廷玉,毕竟雍正时期的顾命大臣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四人,当时允礼已经去世,允禄被乾隆故意牵扯到了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逆案之中,也已被乾隆削去权力,鄂尔泰当时重病缠身,只剩张廷玉一人还手握大权,所以乾隆为了巩固皇权必须对张廷玉进行打击和压制。
但是张廷玉是三朝老臣,父子两代大学士,政治势力非常深厚,乾隆也不便贸然裁撤张廷玉,所以乾隆故意任命清廉正直、秉公执法的刘统勋出任左都御史,他料定刘统勋势必会对张廷玉结党之事进行弹劾。
就这样清廉正直的刘统勋就成了乾隆手里的一杆枪,他在左都御史任上第一时间就向张廷玉开了枪,刘统勋同时弹劾了三朝老臣张廷玉和满洲贵戚讷亲,当时震惊朝野,大家都以为刘统勋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乾隆却出来力挺刘统勋,将二人罢官停职。
当然,乾隆只是象征性的将两人罢官,乾隆不可能真的因为刘统勋的一些微小错误的弹劾真的把张廷玉往死了整,而讷亲则是乾隆故意做出的姿态,一同将他和张廷玉罢官显得不偏不倚,后来乾隆很快就启用了二人,不过乾隆对张廷玉是刻意打压,对讷亲则是提拔重用。
刘统勋也因为弹劾了两大重臣一时之间名声大噪,从此之后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名声闻名天下。
刘统勋不止是直言敢谏的清官廉吏,他还是一个治水小能手,刘统勋不仅善于治水,还在这期间惩治了很多借着治水之机贪赃枉法的官吏。
大学士高斌也是一个治水能手,而且他还是乾隆非常喜爱的高贵妃之父,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时候,乾隆曾让高斌出任河道总督负责治理江南水患,结果高斌借此机会大肆贪腐治水钱财,拿江南百姓的生命开玩笑,当时的江南御史都不敢弹劾高斌,只因他位高权重,其女还是乾隆得宠的贵妃。
刘统勋当时为翰林院掌院院士兼刑部尚书,乾隆派他去江南巡视治水问题,结果刘统勋很不客气的就把高斌弹劾了起来,事后高斌被乾隆革职查办,江南所牵扯官员该杀的杀了,该抓的抓了起来,江南水患才得以整治。
在清代水患是威胁民众的最主要自然灾害,清代一直也很重视治水,但是治水的工程需要大量财力,这也成为了滋生贪官污吏的地方。贪官横行,朝廷的治水钱款被贪墨,那治水肯定起不到效果,刘统勋除了弹劾了高斌之外,他之后又多次弹劾检举这些贪墨治水钱款的河道官员。
之后乾隆索性直接任命刘统勋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河务。刘统勋深知治理河务必须从人心抓起,刘统勋上任后几次微服私访查出了这些河道内部的贪腐官员,将他们全部抓起来严惩,由此河道内部官员都很畏惧刘统勋,开始秉公齐心治理河道。
在刘统勋的治理下黄河水患不再殃及百姓,运河河道也得到有效疏通和治理,在治理水务问题上刘统勋秉公执法,细心体谅百姓之困难,给他在民间赢得了非常高的名声,民间都称刘统勋为“刘青天”。
刘统勋凭借自己清廉正直和秉公执法深得初中期励精图治的乾隆喜爱,刘统勋很快就官至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不设宰相的清代虽说官至大学士就可以算是宰相,但是清朝官场也有言大学士不兼军机大臣不算真宰相,而刘统勋仕途巅峰时期身兼军机大臣、大学士、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和国史馆总裁以及《四库全书》总纂官,可谓是集大权于一身的宰辅之人,刘统勋算是乾隆初中期最为得力的助手和股肱之臣。
刘统勋的官职权力要比儿子刘墉还要大得多,刘墉因为父亲刘统勋在中央任宰辅的原因为了避嫌,所以大多数时期都是在地方任职,直到刘统勋去世后刘墉才得以调进中央任职,但是刘墉仕途巅峰也只到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他老爹刘统勋的军机大臣等官职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要想知道刘统勋的权力有多大,有多厉害,参考一个乾隆中后期的另一个权臣、大贪官和珅就知道了。
和珅当的很多职务基本都是刘统勋玩剩下的职务,和珅仕途巅峰时期就是首席大学时兼首席军机大臣兼吏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院士,看看这些是不是刘统勋玩剩下的,当然总的来说和珅的权力还是要比刘统勋大一些,但也可以看出乾隆初中期对刘统勋的依赖和信任。
而后来以刘墉为首的御史集团之所以敢正面弹劾和珅,也是因为刘墉借着父亲刘统勋的政治资源,外加自身清正廉洁,才得到了御史们的拥护,能与之正面交锋。
刘统勋与和珅可以说是乾隆初中期和中后期两大最为信任,最受重用的股肱之臣,不过他们俩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刘统勋一生为官清正廉明,秉公无私;而和珅虽然非常有头脑和才能,却成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刘统勋与和珅这两个风格极端的乾隆重臣也代表了乾隆早年和晚年的风格,乾隆初中期是一位非常励精图治的英明帝王,因此他需要像刘统勋这样的廉吏能臣为他治国;而中晚期的乾隆则是偏于享乐堕落的帝王,他更加倚重和珅能帮他解决他享乐的问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在上朝的路上病逝,乾隆得知刘统勋在上朝路上身体出现问题后立刻派驸马福隆安携太医前去诊治,刘统勋最终还是病逝,乾隆得知刘统勋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
后来乾隆更是亲自到刘统勋府上吊唁,乾隆来到刘统勋家里才发现刘统勋作为大清宰辅之臣居然家徒四壁、门楣窄小,乾隆当场为之流涕,悲痛对身边的人说自己从此失去了一位治国的得力助手。
刘统勋死后被乾隆追谥为“文正”,这在古代是文臣之中最为无上荣耀的谥号,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基本是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赐给大臣。
纵观满清历史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大臣只有八人,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其中汤斌、刘统勋、曹振镛和曾国藩四人是完全凭借自身出众的能力和高尚的品行得到皇帝的认可,而其他四人则是因为是皇帝老师的尊贵身份才得到了这个谥号。
即便在历史上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比他名气还要大,但是刘墉死后也只是得到了“文清”的谥号,比父亲刘统勋的“文正”谥号还差了一些。
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在顺治时期是户部员外郎,官职虽然不大,但作为主管财物的官员却是十分有操守,也是一代清官。刘统勋的父亲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是地方高官,作为地方高官更是操守清正,能体会民间疾苦,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刘统勋的儿子刘墉在历史上向来非常有名气,也是清代清官廉吏的代表,最著名的就是刘墉智斗大贪官和珅,最终刘墉还主审了和珅一案,也被后世称颂。可以说刘统勋祖孙四代都是清官廉吏的典型。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刘统勋为相近二十年,成为乾隆皇帝的肱股之臣,一生操劳,以七十五岁高龄猝死于上朝途中。刘统勋是为官清廉,为人刚直,为政出众,在德和才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的大臣。乾隆皇帝评价刘统勋:
“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刚劲。进者无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统勋雍正二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出任编修。整个雍正王朝,刘统勋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乾隆登基后,他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仕途才开始走向快车道。
乾隆二年,学习完治水之法的刘统勋,被提拔为刑部侍郎,副部级;乾隆六年,丁忧期刚过,他又立刻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跨入正部级行列;乾隆十七年,入阁军机处,步入乾隆朝政治核心圈。
那么,刘统勋到底做过什么?以至于乾隆帝因为他的去世涕泣不止呢?
刘统勋为官清廉,堪称士林表率
大清王朝的腐败,在列朝列代中属于比较严重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养得肥肥的。其实大清的官员们,待遇要比大明好得多,除了高工资,还有很多默认的官场潜规则,比如火耗银等。可是人的欲望无止境,大清的高福利还是没能止住官员们的腐败。
刘统勋比较另类,为官清正廉洁,一生无所积蓄。到他去世后,乾隆皇帝亲自上门吊唁,才发现刘统勋家门楣低矮,陈设简朴,完全不像个宰相之家。
也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清廉作风,让他保持了高贵的品性。满清的腐化堕落,从最鼎盛的乾隆朝开始,越发不可收拾,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歪风邪气,败坏了士林风气。
即便像张廷玉这样的国之柱石,晚年也没有摆脱营私的窠臼!
刘统勋为人刚直,堪称贪官伐木机
弹劾张廷玉和讷亲,堪称刘统勋的经典之作。张廷玉晚年通过家族联姻的方式,自肥家族。当时的舆论矛头直指张廷玉,抨击他的家族在他的护佑下,相互举荐。讷亲专横跋扈,只要他的命令,无论是否合理合法,都要求下属必须照办。
刘统勋建议乾隆,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对讷亲严厉批评!
张廷玉和讷亲都是宰辅级忠臣,前朝元老,刘统勋顶多是政坛新星,刚刚步入正部级,资历浅得很,就敢直接弹劾帝国宰相,而且用词如此尖锐,毫无顾忌。
乾隆选择了力挺刘统勋,他出人意料地直接将张廷玉和讷亲免职!刘统勋虽然对二人的作为很反感,但一棍子打死恐怕也不是他的意愿,或者不是他敢想的。估计跟乾隆皇帝想清洗前朝旧臣,建立自己的班子有很大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刘统勋在乾隆的襄助下,一炮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从此贪官污吏们,听到刘统勋的名字脑瓜就嗡嗡的!
刘统勋作为宰辅,不是死守在京城,一遇到疑难杂症,他就被乾隆派遣到地方解决问题。刘统勋每到一处,就成了贪官们的伐木机,成片成片地往下倒!
刘统勋为政出众,堪称治国能臣
最难能可贵的是,刘统勋不是死守道德说教的书呆子,他之所以能成为乾隆的肱股之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极其出色的能力。
《清史稿》说刘统勋
“以决疑定计见契於高宗”
,被乾隆誉为“真宰相”。科举制四书五经体制选拔出来的官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很多官员能说不能做,“高分低能”,理论一套一套的,到实际工作中就抓瞎。
比如,刘统勋治水患,每到一地他总能发现天灾背后的人祸——官员们的不作为,甚至贪污腐败!这些地方官很狡猾,他们一般都团伙作案,形成复杂的利益链,外人一般很难查出漏洞。监察官员很容易被迷惑,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弄成糊涂案。
我们发现,刘统勋自乾隆十一年,担任漕运总督开始,他每到一地,从来都是天灾人祸一把治。最典型的就是河南祥符黄河决堤,刘统勋到达后,地方官员抱怨治河的干草收不上来,导致了工程延误。
刘统勋很聪明:干草不是稀奇的东西,朝廷有拨款,为何收不上来呢?他来了个微服私访,结果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在某个地方聚集了几百辆车的干草,送草的百姓在那里哭。刘统勋私下一打听,原来是收草的官员向他们索要贿赂,否则就不要。
老百姓辛辛苦苦将草大老远送来,给贿赂就所剩无几,不给贿赂就卖不出去,再拉回去两头损失!这些官员就这么可恶,拿准了老百姓的心理,死劲卡脖子!
刘统勋一次私访,就搞清楚了渊源,回到衙门就绑人!
他的这种敏锐和亲身调研的精神很难得,乾隆十七年,为了编撰《西域图志》,已经五十五岁的刘统勋,带着测量队,亲自爬遍了天山、喀什湖地区。
刘统勋为官五十年,为相十几年,光治水就治了三十几年,几乎成了清王朝的“大禹”,就是因为他真能解决问题,无论多复杂的情况,他一到,总能找到根源,总能对症下药。
这就是刘统勋牛的地方,他既是能力出众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又有不畏权贵的刚直不阿,和个人清正廉洁的作风,这些条件加在一起,让他能做到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为民请愿,为国尽忠!
-----
网友解答:
刘统勋与刘墉是父子关系,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
说起刘墉他们家,那可真的是称得上名门望族了,从刘墉这一代往上数,连者四代都是进士。刘墉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他爹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他爷爷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刘必显顺治九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
从地位和历史影响来看,刘统勋与刘墉无疑是他们老刘家最为出色的两位,都曾做到过内阁大学士。要知道这个官儿,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员,乃是清朝单个官衔中的最高级别。其再往上,估计也就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这等虚衔能够压其一头了。
而如果仅从知名度而言,刘墉无疑要比老爸刘统勋高很多,当年那部《宰相刘罗锅》可谓是家喻户晓。刘墉也和纪晓岚一样,成为了和珅的苦主之一。但事实上,真实历史上的刘墉,远没有那么厉害,其与和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其终其一生,临到死八十多岁了,才被嘉庆皇帝给升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而年纪更小的和珅三十六岁就已经坐上了大学士的位置。
而且刘墉早年多在外为官,与和珅打交道不多,待其调回京城,已经年逾六十。此时的刘墉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争锋相对。其为人变得圆滑世故,面对朝中如日中天的和珅,刘墉并没有选择于其作对,而是“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乾隆死后,嘉庆着手收拾和珅,而查办者正是刘墉。
所以,刘墉其实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厉害。相对而言,他老爸刘统勋其实要更厉害。
相比刘墉靠着老爸的关系以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越级参加科举,而且顶着“宰相之子”的名头到处伸张正义。这么多外力加持,才博得了一个大学士的地位。
刘统勋可以算得上是白手起家了,虽然自己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但谈不上恩荫。只能说是书香门第带来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刘统勋可是一步一个脚印,从秀才到举人,最后中的进士。那一年他才26岁。这个年纪在进士里面已经算是了不起了。
他儿子刘墉走后门,都得32岁才考上。
刘统勋比较幸运,在雍正朝没有被外派,而是一直在宫里办事儿,比如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等,官衔不高,但近水楼台,地位可不低。
由此,其在乾隆时期被当成了新班组成员的重点培养对象。乾隆刚登基,他就被拜为内阁学士,开始跟着大学士嵇曾筠下地方调研去了,第二年就升了刑部侍郎,乾隆六年便被升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官儿可厉害了,从一品啊。而且具有监查百官之责,相当于今天的纪委书记,这个地位可不低啊,可谓是官运亨通。
而且这还是中间他母亲去世回家守了一年孝的结果。
而在担任左都御史期间,刘统勋也是不含糊,居然直谏张廷玉,说其晚年骄横,不宜重用。张廷玉是谁啊?三朝元老,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年间他就是内阁大学士加军机大臣,位极人臣。而雍正驾崩前更是任命其为顾命大臣,辅政乾隆,有点托孤重臣的感觉。而在刘统勋上谏之时,他已经是总理事务大臣,可以说是为臣者之顶峰。论权力、论地位,十个刘统勋都不够看的。可是刘统勋就是不畏权贵,一切坦白讲。
当然,乾隆无疑是十分开心得,他正愁怎么大权在握呢,刘统勋这一出,直接给他机会,把张廷玉给革职了。三朝元老,就这么被刘统勋和乾隆这两个小年轻给绊倒了,刘统勋因此闻名朝野。当然,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信任。
刘统勋也因此走上属于自己的历史大道。
这个人为人正直,且颇有能力,其最大的功绩就是治水。运河疏浚,黄河水患、江南决口……每一个事关万千百姓生命的大灾,都是在他的带领下渡过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少有出现咱们再历史上所常见的豆腐渣工程,亏空赈饷,腐败贪污。因为刘统勋眼中揉不得沙子,只要被他发现,绝对严惩不贷。他经常微服私访,暗地查探,揪出了一大批贪赃渎职的官员,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由于地方上的出色政绩,刘统勋后来又被调职入京,正是进入到清朝的权力中枢——军机处。这地方,刘墉终其一生,都没进来过。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刘统勋还没拜大学士,这在军机处里是比较罕见的,可见其能力。
后来刘统勋又升任东阁大学士,加上其军机大臣的职位,在当时的清朝,差不多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大学士加军机大臣,在清朝就相当于宰相。这个高度刘墉可没达到过。
“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清史稿》)
由此可见刘统勋之地位。
1773年,刘统勋于上朝路上去世,享年75岁。乾隆悲痛不已,亲自上家悼念,并作挽联。
此外,他还追授刘统勋为太傅,并赐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古代文人做官的最高褒奖,是每个文人都梦寐以求的死后哀荣。
司马光曾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由此可见,刘统勋不失为清朝一代名臣!
-----
网友解答:
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四更鼓刚响过不久,北京城在还睡梦之中,而紫禁城东华门外,却已经响起匆匆的脚步声,那是赶早朝的大小官员们的轿子陆陆续续到来了。
其中一顶轿子突然停了下来。轿边的跟班听到轿内有不寻常的响动,赶紧掀开轿帘,时候,他惊呼了起来:“刘大人!刘大人!您老怎么了?”
只见75岁的刘统勋已经歪在轿中,双目紧闭,鼻下拖着长长的鼻涕,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消息很快传进皇宫,乾隆迅速派御前大臣福康安带着御医赶来,但刘统勋气息已绝,回天乏术。
一位宰辅重臣,死在了上班途中,这在中国历史,极其罕见。
治丧之日,乾隆亲来祭奠。大约皇帝也没有想到,做了五十年官的大学士刘统勋家里会如此之贫寒,只见府邸低矮,家具简陋,厅上除了一些桌椅,没有任何的摆设。
乾隆被深深的感动了,禁不住抹了几滴眼泪。回宫后,又一边哭一边对众臣说:“如刘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从此朕失一肱骨之臣也!”
一个“真”字,有着很深的让人思索的内涵,乾隆这句话,也不知其他的大臣们作何感想。乾隆同时下诏刘统勋追赠太傅,入祀贤良祠,并破格地谥其为“文正”。
六年后,乾隆又记起了这位“真宰相”,在一首《怀旧》诗中,作了这样的评价:
“统勋督陕甘,储需任所胜......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刚劲。进者无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有清一代,汉族大臣能得到皇帝这样高的评价,却是少见。
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都把廉洁和公正这两种品德,作为官吏们的准贼,但官场上结党营私,贪污舞弊者,比比皆是。而刘统勋为官却能廉洁自守,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权势所屈,可谓凤毛麟角。
刘统勋在雍正二年26岁的时候考中进士,步入官场,由翰林院庶吉士选为编修,之后又曾外放到河南、湖北等地做乡试主考官,选拔了不少人才,深得好评。
乾隆元年,刘统勋即被登基不久的乾隆看重,擢升内阁学士,随后跟着另外一个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和视察海塘工程。一年之后,他被提拔为刑部侍郎。
这时候的刘统勋已初露锋芒,他议论政事,直言敢谏。在浙江时,他就曾上疏乾隆,有不少新信大员,奏带亲信,到任后即委以肥缺,致使钻营之风大盛,败坏吏治。他建议除河工、军前效力等职以外,一律不准“奏带”,以杜绝这种任用私人、培植亲信的弊端。
两年后,刘统勋回京,又参劾督察院御史毛之玉到浙江巡视时收受总督及藩司的大量礼物。经查实,毛之玉即受处分。到了乾隆六年,刘统勋遂升迁为左都御史,成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的权要人物。
在督察院,刘统勋有“铁面无私”之称。凡贪赃枉法的官员,严厉惩办,从不 姑息。除了对贪污官员不留情面,这家伙还敢于弹劾朝廷要员。在他担任左都御史当年的十二月,他就朝大学士张廷玉开炮,严厉指责张廷玉历事三朝,仕途极盛,晚节应当慎重。
同时,刘统勋办案只看案情,不问亲疏,不徇私情。
乾隆三十三年(1768)发生了两淮盐引一案,案中涉及刘统勋的门生纪晓岚的儿女亲家卢见曾。此时纪晓岚已任职翰林院侍读学士,他在宫中听到了这个事情,急得入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他知道,卢家一旦出事,按照清代律法,必定连累纪家,但如果暗通消息,一旦暴露,将更不可收拾。
这位聪明的才子自以为是地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不写一字,在一只信封中放了一撮盐和几片茶叶 ,然后派人以最快的速度送给卢见曾。卢见曾接到这无字信,开始莫名其妙,思索良久,方悟出了其中之意,这信是个哑谜,意指上头要查(茶)盐案。于是急忙转移家资财,使查抄的官吏扑了个空。
乾隆得知后,大为震怒,交刘统勋办理此案,经过严密的查证,此案牵连了一批京中要员,通风报信的不仅一个纪晓岚,还有军机处行走中书赵文哲、行走郎中王昶、刑部郎中黄骏昌。
这些人与刘统勋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其中纪晓岚是门生,又是他儿子刘墉的好友;王也是他的门生,还是他军机处的同事;赵文哲和黄骏昌也是他的下属,平时关系十分密切。但等到量刑时,刘统勋并没有法外施恩,加以庇护,而是一个个削了职务流放了。
刘统勋的一生勤于职守,一干就干了50年,在督察院审理案件时是这样,皇帝派他出京巡视河工时更是这样。而他也是清代少有的几位在水利上有建树的大臣之一,在修建浙江海塘、疏浚京杭大运河、治理黄河这三大水利工程中都花过很大精力,作出过很大贡献。
“终身不失其正”,刘统勋确实当得起乾隆的这句评价。
-----
网友解答: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啥啥不请自己去”。碰巧的是,大清重臣刘统勋活了七十三,儿子“罗锅宰相”刘墉活了八十四,这是个什么事!
(宰相刘罗锅)
曾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爆火,让刘罗锅刘墉名造一时。在民间,刘墉的名气确实大过他的父亲刘统勋。但就二人所取得的政治成就而言,刘统勋却略胜其子刘墉。
刘统勋是山东高密人,高密可是出了不少大牛人。
除了刘统勋刘罗锅父子,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都是高密人。
刘统勋先祖并不显赫,正所谓“耕读传家”,刘同勋家族便是一个依靠读书,从平民一步一步走向一品大员的书香门第,其祖父是顺治朝进士,父亲是康熙朝进士,刘统勋也是进士。
十个儿子中有八个中了举人,连同进士刘统勋,创造了“一门九登科”的壮举。
当然这些儿子中后来还有三位中了进士,长子刘墉便是其杰出代表。
刘统勋生于 1700 年,此时,康熙 46 岁。雍正二年 1724 年, 24 岁的刘统勋高中进士,从此步入漫漫仕途。刘统勋的仕途之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起于雍正,达于乾隆。
从 1724 年至 1735 年雍正去世的 11 年间,刘统勋通过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及翰林院编修,后又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及东宫詹事等职。此阶段刘统勋的年龄为 24~35 岁之间,也是其夯实政治仕途基础的 11 年。
常人眼中,翰林院似乎是个鸡肋部门,无足轻重,实则不然。明清两朝翰林院极为特殊,有句话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就是明清两朝国家的高级人才储备库。后来,刘统勋还做到了翰林院的老大——翰林院掌院学士。
明清朝废丞相,实行内阁制,不少内阁名臣如杨廷和、张居正,以及晚清民国的大牛人曾国藩、蔡元培都是从翰林院开始其政治道路的。
雍正一朝刘统勋的政治地位并不高,官阶也不高,但他所履职的翰林院、南书房、上书房等机构,都是距离帝国权力中心很近的地方,品级不高,但视野很大。
这也为我们勾画了两条不同的职场发展之路,要么在地方或部门担任一把手、封疆大吏,要么在老板领导身边做事,这是两条不同的职业发展之路。各有利弊,刘统勋属于后者。
1735 年,乾隆即位,刘统勋也开始了其辉煌的政治生涯。乾隆即位之初,便授予刘统勋为正二品的内阁学士,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漕运和治水也是刘统勋后来政治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后多次,达 30 余年。
刘统勋为官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担任左都御史之职时,向乾隆上书,弹劾康雍乾三朝老臣张廷玉和尚舒讷亲。熟悉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朋友,自然明白张廷玉的地位和威望。乾隆深以为然,并将其奏折公之于众,于是刘统勋在朝廷中的名望日隆。
刘统勋还参与了大清西北的国防军事,负责筹措督运粮草。当然也因此跌了一个大跟头,和其儿子刘墉等一家人一起入狱,不过后来乾隆将其赦免,重新起用。
(和珅剧照)
刘统勋还曾担任《四库全书》总裁官,这可是乾隆朝的重大工程,这个职位后来和珅也担任过。
当然,生于 1750 年的乾隆朝中后期大红人和珅而言,与生于 1700 年的刘统勋,二者年龄相差 50 岁,刘统勋“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时候,和珅还不知在哪里。即便刘统勋 1773 年去世之时,和珅也不过是个刚满 23 岁的毛头小子,二者之间不存在太大的利益冲突。
即便是罗锅宰相刘墉,生于 1720 年,也比和珅大 30 岁,自然也没有戏说中刘墉与和珅之间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两者处于一种不对抗不附和的微妙平衡状态。当然当 1799 年和珅跌倒的时候,刘墉推了一把而已。
言归正传,刘统勋在吏治、军事、治水及修史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因此有人也将刘统勋称为“乾隆朝第一名臣”!
一个人的政治成就和政治地位如何,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罗列一下他的官位,我们就来看看刘统勋所曾担任的相关职务。
正一品——
东阁大学士,死后册赠三公之太傅。
有清一代,正一品的文武官职,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文职仅三公之太师、太傅、太保及殿阁大学士,武职仅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和珅曾担任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左都御史。
正二品——
刑部侍郎,漕运总督,陕甘总督,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此外,刘统勋还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枢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以及担任《四库全书》总裁官。当然参加这个大工程的人很多,除了刘统勋。后来的和珅,纪晓岚都深度参与其中。
1773 年, 73 岁的刘统勋在上朝途中去世。乾隆闻听即派人前去诊治,但刘统勋已然去世,乾隆亲自吊唁并书写挽联和怀旧诗,
赠文臣之最高谥号“文正”。想想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不是又被后人称为“曾文正公”?谥号“文正”可见刘统勋在当时朝野的地位。
刘统勋虽位极人臣,官居一品,却无比清廉,生活简朴。乾隆帝前去吊唁时,刘统勋家门户窄小,乾隆的轿子压根就过不去,并且家中陈设简单。乾隆帝十分感动,称其为“真宰相”!
刘统勋,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又清廉正直,敢于直言,在皇帝及国家权力中心又能全身而退,长寿善终,这样的人难道还不算是牛人吗?
-----
网友解答:
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他俩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宰相”。刘墉的文艺影响力高于刘统勋,但刘统勋的政坛影响力却远高于刘墉。刘统勋担任过清朝三个部门的尚书,还担任过军机大臣、大学士以及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乾隆的肱股之臣。
打击张廷玉,针对讷亲,初露锋芒
乾隆继位之初,两位顾命大臣鄂尔泰与张廷玉不仅结党,而且明争暗斗。乾隆对结党营私深恶痛绝,自然不会听之任之,让其无限争斗下去,他采取的手段是不动声色地平衡。然而,鄂尔泰与张廷玉的争斗愈演愈烈,乾隆不得不采取打击策略。
在打击鄂党的同时,乾隆也加紧对张廷玉的打击。张廷玉家是桐城的“进士专业户”,家族人才辈出,很多都在朝廷担任要职。为了防止张廷玉家族势力做大,时任左都御史的刘统勋建议乾隆,仿照康熙的做法:
“敕下大学士张廷玉,会同吏部衙门,将张姚两姓部册有名者,详悉查明。其同姓不宗与远房亲谊不在此例。若系亲房近支,累世密戚,现任之员开列奏闻,自命下之日为始,三年之内,停其升转。”
此外,刘统勋还上书乾隆,要求限制大学士讷亲的权力。讷亲是遏必隆的孙子,也是朝廷的重臣;张廷玉是三朝元老。刘统勋的建议震惊朝野,树立了刚正不阿的形象,正中乾隆下怀,他也因此得到乾隆信任,开始其平步青云的仕途。
自己甘当绿叶,为乾隆立德、立言、立功
按照儒家的传统,名垂青史者,要有立德、立言、立功之举,乾隆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也很在乎“三立”。上面的皇帝有所好,下面的刘统勋,能身居高位,自然知道如何帮乾隆做“三立”的工作。
立德方面
乾隆在当时,拥有高大上的个人形象,离不开刘统勋的帮助。
乾隆之前,每个官员到地方任职,都会带上大量亲信,这就容易出现结党问题。刘统勋发现这个问题后,马上建议乾隆,地方官就任,只能用朝廷委派的官员。乾隆接受他的建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结党源头。
此外,乾隆在治理黄河方面,多处都能看到刘统勋的影子;许多不良措施,都因刘统勋的纠正而挽回颜面。
立功方面
乾隆准备发动第二次金川战役前,曾咨询刘统勋。但刘统勋并不主张出兵,因为金川那个地方,不仅气候恶劣,而且地形地势复杂,难以攻破,第一次金川战役也只是惨胜。他建议乾隆,最好用政治手段解决。
乾隆不听,执意出兵,排了五万人马征讨,结果很快兵败。
这时候,乾隆又想到了刘统勋,问他该继续打还是撤兵。但刘统勋却说:
“日前可撤兵,此时绝不了撤兵。”
此外,刘统勋还给乾隆推荐新主帅阿桂。阿桂参加过第一次金川战役,熟悉情况,又是名将。果然,阿桂没让乾隆失望,顺利平定大、小金川,彻底解决此地的割据问题。这件事,阿桂是前台勇士,刘统勋是幕后英雄。
立言方面
乾隆对“立言”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生写下几万首诗,主持数项大型文化工程,其中以《四库全书》最为鸿大。刘统勋作为文官,又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对乾隆“立言”的贡献可谓突出。
编纂《四库全书》时,乾隆任命刘统勋为总裁,但总编纂官的人选迟迟不能确定。这时候,刘统勋又推荐有罪在身的纪晓岚。
祸从天降,险象环生,最后平安落地
1755年,乾隆派刘统勋前往新疆视察清军驻地,其实也就是代表朝廷去慰问一下而已。但当时准噶尔叛乱,清军从乌鲁木齐退守到了巴里坤与哈密。
刘统勋感觉形势危险,上书乾隆,建议放弃巴里坤,全军驻守哈密,先不与敌人正面冲突,等敌人进攻时再以逸待劳。
乾隆收到刘统勋的奏折后,大发雷霆,下令将刘统勋押送回京,并将他全家打入大牢候审。因为乾隆这个人,看汉人时带着“有色眼镜”,他担心刘统勋代表汉人利益而与叛乱分子勾结。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乾隆宁枉勿纵。
两年后,乾隆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不仅归还刘统勋家产,还让他和刘墉官复原职。此后,刘统勋一直身居高位。
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刘统勋黎明入朝,乘轿到东华门,结果死于轿内,享年七十五岁。乾隆亲自前往吊唁,因刘府大门矮小,他的御轿去掉顶盖才得以进入。乾隆十分感动,回到宫廷忍不住落泪,对大臣说:“朕失一肱骨!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因此赐其谥号“文正”。后来,乾隆把刘统勋列入“阁臣”,并特制怀旧诗——《故大学士刘统勋》以示纪念。
秋媚说:在乾隆手底下当差,刚正不阿还能平安落地,实为不易。刘统勋是名臣,也是能臣,谥号“文正”名副其实。
-----
网友解答:
乾隆38年,刘统勋早早的赶赴京城上早朝,轿子行进当东华门外的时候,突然倾斜了一下。抬轿子的众人连忙问刘统勋有没有事情,但拉开帘子的时候却发现刘统勋已经去世了。
众人连忙告诉了乾隆皇帝这件事,乾隆带着悲痛的心情,前往刘统勋的家中为其吊唁。回来之后乾隆皇帝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为此乾隆亲自为其作诗悼念,并赐予谥号文正。
次日,刘统勋的身躯便被运往自己的家乡山东地区,沿途期间,那些官员都来悼念这位大臣。由此可见刘统勋不仅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也深受其他官员的尊重。那刘统勋到底为清朝做了什么事情,能得到如此殊荣。
仕途之路
刘统勋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十分的良好,康熙56年,刘统勋通过科举的方式,高中举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期间,刘统勋的母亲病逝,刘统勋回家为其守孝。当守孝结束之后,乾隆皇帝已经登基上位了。
当刘统勋回到朝堂上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指责了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两人通婚互相包庇。让乾隆皇帝给予批评,让这两人加以改正。
乾隆看完刘统勋上呈上来的奏折之后,在次日便将刘统勋的谏言当着众臣的面公开来,让那些大臣都向刘统勋学习,至此刘统勋在朝中名声大噪。
治水有方
乾隆11年,刘统勋被任命为漕运总督,开始辅佐治水。刘统勋随即前往山东地区巡查并勘察河道,当时运河水上升的很快,刘统勋则建议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将运河之水流入大海。刘统勋的这一行为,成功的防止了水灾。
乾隆18年,邵伯湖的水已经快达到崩溃的边缘了,刘统勋当即前往查看实情,期间查出河道管理者贪污钱财,不治理河水的事情。
刘统勋将此事如实禀告了乾隆皇帝,乾隆得知此事后,将负责管理邵伯湖的地方官员,处以死刑,让刘统勋亲自在当地治理河水。
在之后的任职期间,刘统勋多次在全国各地的堤坝和黄河边缘之处,治理河水。
期间,刘统勋还查处了很多,不作为的官员,这些官员统统被刘统勋弹劾,上奏给乾隆皇帝。可以这么说吧,只要刘统勋在的地方,当地的河水和官员就没有整顿不好的。
因此,在乾隆皇帝的心中,刘统勋就像古代当中的大禹一般,对于治理河水当面十分的有见解,以至于当刘统勋死后,乾隆皇帝会发出“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这样的感叹。
历史当中不管哪个朝代,治水都是国家大事,因为如果全国各地不断的发生水灾,百姓的生活就会十分的艰苦。而那些负责治水的官员的不作为,便会导致百姓有起义的心思。而刘统勋成功的将河水治理好了,也就帮清朝解除了一大隐患,间接的帮助清朝稳定了朝政大局。那你说这个人牛不牛逼?
-----
网友解答:
《宰相刘锣锅》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里边的刘墉风趣幽默而厉害,也许你知道刘墉,却不知道刘墉还有一个更厉害的父亲叫刘统勋,那才更是乾隆时期响当当的人物。
至于他有多厉害呢,接下来我就跟你坐下慢慢讲一讲。
一、家世显赫,一门五代进士
刘统勋祖父刘必显(1600年–1692年),明朝天启四年中举人,清朝顺治九年中进士,最高官职是户部广西司员外郎,正五品官衔。
刘统勋父亲刘棨(1657年–1718年),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中进士,最高官职四川布政使(从二品官衔)。
刘统勋(1698年—1773年),雍正二年中进士,一生官至宰相,死后追授太傅,谥号文正(清朝270年历史仅8人谥号文正,人们熟知的有曾国藩,就可想而知刘统勋多厉害)。
刘统勋大儿子刘墉(1720年-1805年),乾隆十六年中进士,最高官衔为正一品。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没有他老爹刘统勋厉害)。
刘统勋孙子刘镮之(出生年月不详—1821)乾隆四十四年中进士,最高官阶为正二品,死后赐谥号文恭。
二、善于揣度圣意
在古代那种皇权至上的环境下,要熟悉了解皇帝的爱好与性格,才能保住性命,同时了解皇帝心思,得到升职的机会就会更多,毕竟“天涯知己难寻”,皇帝也是需要懂他的人,才不会显得寂寞孤独。
刘统勋这一点就做得相当完美,乾隆一个眼神,他就知道乾隆心里想什么,从而与乾隆完美配合助攻,把事情在无声无息中完成,堪称大臣之最。
下边我们就刘统勋与乾隆的一次配合来说一下刘统勋是怎么厉害的。乾隆刚登基的时候,鄂而泰、张廷玉、讷亲等前朝雍正留下来的元老们十分嚣张跋扈,可是乾隆碍于父亲雍正的面子,也实在不好怎么卸磨杀驴。
乾隆心里苦,他只是不说出口,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说出口,他看到那几个大臣嚣张的样子就生气,想灭一灭他们的嚣张气焰,但是总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或者有人帮忙助攻打配合才行。
要说刘统勋厉害,就因为他能够根据乾隆的脸色猜想出乾隆内心的不快,再根据形势判断乾隆想干什么,于是刘统勋干了一件大事。他故意上奏提醒张廷玉:“
历事三朝,晚节当慎
”,再提醒讷亲:“
同僚争避其锋,请加训示
”。
这样一来,乾隆终于有了一个台阶,可以顺水推舟,既然刘统勋提出这个问题,乾隆自然就要进行解决,于是乾隆也下发圣喻:“
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於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见此奏,益当自勉。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侯朕裁定。
”
意思就是说如果张廷玉等大臣没有一定的过失,刘统勋断然是不敢这样说他们的,今天看到这个奏折,应该好好反省自勉,以免妄自菲薄将来引起不好的后果。乾隆这招实在英明,一个顺水推舟,就让几个权臣深感恐惧,再也不敢在乾隆眼皮底下造次。
而这次完美配合的最大功臣自然就是刘统勋,乾隆皇帝心照不宣,从此以后重用刘统勋就是自然之事。所谓官场职场恰似战场,一言一行都要看领导脸色,就是这个道理,先搞清楚直系领导的想法,再去做事,才是最佳法则。
三、治水有功,百姓爱戴
说到刘统勋的厉害之处,也就不得不提他治水之事,在每个朝代,治水都是大事,直接关乎国家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民生大事,不可疏忽,大禹治水流传至今,可想而知那个时代对治水有多重视。
刘统勋亦如此,他熟读历史,自然知道治水对民生的影响,所以一生都在为治水做贡献。下边我就简单说一说刘统勋为治水付出的一些辛苦和取得的成绩。
乾隆十一年(1746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正式开始修河道、治理水患,乾隆十三年(1748年),山东运河涨水太快,直接影响到人们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刘统勋迫不及待上疏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最终防止了溃坝和水灾,赢得人民的第一次掌声。
《清史稿 刘统勋传》:十八年,以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及高邮车逻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
乾隆十八年(1753年),因为有人贪污腐败影响治水效果以及进度,刘统勋直接上疏乾隆,将几个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在治水的路上,刘统勋不允许任何一点瑕疵存在。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铜山县孙家集黄河漫溢,河务总督富勒赫不作为被撤职,刘统勋接任,亲自督促修筑堤坝,一切工程保质保量如期竣工,刘统勋视察合格之后才离开,这次治水工程又保住了不知多少人的性命财产。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天,河南黄河漫溢,水退后需要修筑堤坝,可是当地官员因为受贿之事闹不愉快而不作为,刘统勋经过调查发现其中问题,十分生气将相关人员捆起来治罪,声称要斩了他们,最后在巡抚求情之下才放过几人一马。
由此可见,刘统勋在治水一事上真的是一点马虎都没有,不仅自己亲力亲为,还坚决不允许谁胡作非为或者不作为,一切影响治水的行为,在刘统勋看来,都是死罪难逃,绝不姑息,也就是这种态度,他用几十年时间或者说用自己的一生将治水事业做好,足以值得歌颂。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1月16日),刘统勋在前去上早朝途中去世,享年75岁,一生奉献给了国家与人民,乾隆得知他去世,悲痛欲绝,并且说“
朕失一股肱!”、“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如此高度评价,死而无憾!
结语
刘统勋的一生都是奉献给清朝与人民,他虽然能够察言观色揣度圣意,但却是为了能够有更多机会去为人民做事情,他不允许别人不作为,因为自己从来不偷懒,都是亲力亲为,这样的一个人,试问在哪朝哪代会不厉害呢?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
网友解答:
当年的一部《宰相刘罗锅》火遍大江南北,人们看到了一个驼背的刘庸智斗和珅,看到了一个文采飞扬,刚正不阿的刘罗锅,时常让乾隆皇帝哭笑不得,当然我们也被艺术家的精彩演绎给逗的开怀大笑。
然而在开怀大笑的同时难免会好奇,刘庸之父是谁,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到底有多厉害?
刘庸之父乃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刘统勋,说起刘统勋在历史之中可比刘庸还要出名,正史中的刘庸当然也不是什么罗锅,而是身材高大的帅哥,老年有点弯腰才被帝王笑称为罗锅。
刘统勋同样如此,虽然刘统勋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其仕途并没有籍父之名,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慢慢升至高位。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考取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刘统勋进入仕途之后,获得第一个特殊的职位,虽然没有品级,相对来说却很重要,就是可以在南书房行走,那可是在皇帝身边晃悠,并且又是皇子们的老师,重要性可想而知。
其中一位皇子就是乾隆皇帝,在乾隆皇帝即位之后,刘统勋为内阁学士,此时的刘统勋已经是乾隆身边的红人之一。
刘统勋一生之中主要成就有很多,其中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算是给乾隆解决了燃眉之急。又是治水之能臣,先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惩戒贪官污吏等等。
乾隆帝在刘墉两任学政时都鼓励过刘墉好好干,写诗相赠,但这都是看刘统勋的面子。乾隆帝不过是把刘墉当成煽情的道具,让刘统勋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
从刘统勋先后的职位我们差不多就知道刘统勋当时有多牛,刘统勋先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务,乾隆即位,被升为内阁学士,次年又被提拔为刑部侍郎。而后又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陕甘总督、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
当了几十年京官、久居相位,但他从不中饱私囊、以权谋私,因此一直为乾隆皇帝所器重,被乾隆皇帝视为自己的肱股之臣、大清国的“真宰相”。
当然在艺术作品中也有刘统勋的身形,比如《天下粮仓》和《天下粮田》之中,虽然与正史有些出入,但刘统勋确实如同影视剧中那样清廉正直、德才兼备,与贪官势不两立。
现在还记得《天下粮仓》的一个片段,刘统勋误杀了一位好官而自我惩罚,这位官就是员管理粥厂的沈石,由于贪官把赈灾之用的粮食给贪墨了,造成沈石无粮给灾民煮上插筷子的后粥,让刘统勋斩首,后来刘统勋知道自己错杀了一个好官。刘统勋在惩戒自己之后,依然调查此事,最后还了几十个贪官,让沈石得以安息。至今还记得那句话,筷子浮起,人头落地,虽然是误杀,也间接的表明刘统勋嫉恶如仇,心系百姓。
虽然误杀了一位好官,但刘统勋还了上百个贪官,看似刘统勋忠于乾隆皇帝,实则刘统勋忠于的是黎民。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的股肱之臣刘统勋在上朝途中逝世,遂追授太傅,谥号“文正”,乾隆时常昭告群臣:“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
网友解答:
在1996年电视古装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热映,电视剧中讲述了乾隆年间刘罗锅(刘墉)与当朝一品大员和珅在多个方面进行斗智斗勇的民间故事。这部连续剧中的主人公刘墉机智果敢、不畏强权,深得观众的喜爱,因此圈粉无数。历史上真实的刘墉是出自书香门第之家,祖上几代都在朝廷为官。今天观景要说的主人公就是刘墉之父刘统勋。
刘统勋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刘统勋祖父到刘统勋孙子这一代,刘氏一门五代进士,被誉为佳话。
刘统勋祖父刘必显(1600年–1692年),是明朝天启四年时的举人,在清朝顺治九年中进士,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阶奉直大夫(正五品官衔)。
刘统勋的父亲刘棨(1657年–1718年),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进士,为官清廉,官至四川布政使(从二品官衔)。
刘统勋大儿子刘墉(1720年-1805年),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刘墉后期官衔为正一品。刘墉为官奉公守法、清正廉明,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统勋孙子刘镮之(?—1821年)是乾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户部尚书、顺天府尹、吏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职,刘镮之最高官阶为正二品,死后赐谥号文恭。
《清史稿 刘统勋传》:统勋,雍正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先后直南书房、上书房,四迁至詹事。
刘统勋在康熙五十六年中举人时19岁,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时才26岁。刘统勋先后任军机处行走、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兵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国史馆总裁、《四库全书》总裁官等重要官职,刘统勋官衔为正一品大员。死后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刘统勋到底有多厉害?
尽忠职守,不畏强权,敢于弹劾朝廷重臣
《清史稿 刘统勋传》:六年,授刑部侍郎。服阕,诣京师。擢左都御史。
乾隆六年,刘统勋在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尽忠职守,负责监督朝廷官员的言行举止。没过多久刘统勋就干了一件大事,他把三朝元老大学士张廷玉给参了,说张廷玉身为三朝元老,被朝廷重用,名望很高,在晚年理应谦虚谨慎,结果他反倒是利用朝廷对他的恩宠,与缙绅望族里的姚姓相互之间联姻,在官场上更是相互勾结包庇。因此刘统勋上奏请求皇上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
接着刘统勋又上奏弹劾尚书讷亲,说他在管辖吏部和户部时,完全是在搞一言堂,什么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部下之人必须照办,完全没有集思广益,采纳忠言的作风。他请求皇上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让他能及时的反省改正错误。
《清史稿 刘统勋传》: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於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见此奏,益当自勉。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侯朕裁定。”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乾隆皇帝接到刘统勋的这两道奏章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张廷玉和讷亲都是朝廷重臣,是他给予很大厚望的重臣。同时乾隆也认为如果不是张廷玉和讷亲平时作威作福,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刘统勋也不敢上这样的奏章弹劾他们两。乾隆皇帝对事情调查一番后,将两人革职,并把刘统勋不畏强权敢于上奏的折子给大臣们看,刘统勋由此名闻朝野。
刘统勋成为乾隆帝的治水大臣
乾隆十一年,刘统勋被乾隆皇帝任命为漕运总督,开启了他在治理水患、修筑河道之路。身为朝廷主管漕运的官员,刘统勋尽忠职守,做出了很多有目共睹的贡献。
乾隆十三年,刘统勋与大学士高斌前去山东视察灾情,并对当地的河道进行检查。当时运河涨水过猛,刘统勋上奏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将涨势过猛的运河水引入大海中。
《清史稿 刘统勋传》:十八年,以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及高邮车逻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
乾隆十八年,已升任翰林院学士的刘统勋前往视察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决口,期间查出了河道官员私自挪用公款等情况,刘统勋如实上报。贪污官吏被乾隆严惩,同时把河道总督高斌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撤职。
刘统勋在此后多次被乾隆委派前去疏通运河水道以及各地河道督察工作,乾隆皇帝对他的治水之功是非常的赞赏。他因功劳巨大,逐渐的从一个地方官员进入到了大清朝廷的核心权力机构。
刘统勋成为朝廷重臣
乾隆十七年,刘统勋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处行走,从此成为乾隆皇帝的左膀右臂。在乾隆下旨修纂重要文献《西域图志》时,刘统勋亲自带队前往天山以北地区进行实地测绘,此书后来成为了新疆地图的蓝本。
在乾隆三十八年,已经74岁高龄的刘统勋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从乾隆十七年起,刘统勋先后任刑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礼部与兵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
《清史稿》: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1月16日),刘统勋在前去上早朝途中去世,享年75岁。乾隆皇帝闻此噩耗,亲自前往刘统勋家吊唁,发现刘家简朴,深为感动,特地亲自为其作挽联和怀旧诗,把刘统勋定位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文臣最高的谥号,在清朝的历史上只有八个人获此虚荣)。
资料参考:《清史稿》
-----
网友解答:
刘墉的爸爸刘统勋到底有多牛呢?
三个字,特别牛。
首先,刘统勋投胎投的牛。
他爷爷刘必显是进士出身,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他爸爸刘棨就更进一步了,不仅同样考上了进士,还官至四川布政使 ,放在今天就相当于四川省的常务副省长啊,妥妥的副省级高官。
你想,刘统勋投胎在这样一个副省级高官的家庭,那还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关键人家还是书香门第,祖父两代都是进士出身,文化程度比今天的博士只高不低,所以刘统勋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会蜕变成一个胡作非为混吃等死的官三代。
第二,刘统勋学习学得牛。
正是因为他从小就有个大进士坐在家里天天培养他,所以他真正成了个学霸级人物。唐朝时流传一句话,说是五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但放到清朝这话也不算落伍,进士确实非常非常难考。想想小说里的范进,五六十岁了才中了个举人,把他乐得都发了疯。但我们的学霸刘统勋对于科举考试这事儿,那就是随便搞搞就赶上你苦读到老。人家17岁就中了举人,24岁就考中了进士。
可以这么说,当时中国几乎90%的读书人都考不到进士这么高的学位,而刘统勋24岁就做到了,你说他是不是学霸呢?
第三,刘统勋当官当得牛。
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刘统勋的仕途轨迹。
考中进士后,做了几年翰林院编修。后来乾隆帝继位,37岁就当了刑部侍郎。39岁,任都察院左都御史。46岁,任漕运总督,不久升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任刑部尚书。52岁,担任军机处行走。54岁,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后补授刑部尚书。61岁,授东阁大学士,同时兼管礼部、兵部事务。64岁,兼任尚书房总师傅。73岁,出任《四库全书》的总裁官。
从刘统勋的仕途轨迹可以看出,他大概不到四十岁就当上所谓省部级干部了,而且到最后他是大学士,正一品不说,还是正牌的部管大学士。也就是说,在明清两朝的政治体制下,他已经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实权宰相了。
这官当的,放在什么时候都很牛了吧。关键刘统勋还是一个汉人,在满人当政的清朝,那就更难得了。
第四,刘统勋办事办得牛。
刘统勋官大,但他可不是那种事事唯有磕头称是的庸官,更不是危害朝廷聚敛财富的贪官坏官,他是一个真正有能力办事的官员。
刘统勋直言敢谏,无论对方官多高权多大,只要被他盯住,他就要一抓到底。比如他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属于刚刚进入官场不久,就敢直接上疏参奏当时朝廷的两位高官张廷玉和讷亲,并得到乾隆帝的赞许。
除此之外,刘统勋铁面无私,公正严明,对渎职贪污的问题绝不含糊。1753年,刘统勋查出河道官员账目亏空,于是据实上奏,并直指皇亲国戚、河道总督高斌。结果,河道总督高斌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被撤职,贪污钱款的官吏也遭到相应的严惩。
那么,刘统勋最擅长办的差事是什么呢?就是治河。在中国,这条黄河折腾了中国人几千年了,所以历朝历代只要是能治河的人才,绝对会被重用,而自隋朝以后,大运河的漕运又越来越重要,所以疏通运河更是关乎国家财政安全的大计。而刘统勋恰好就有这样的才能。
在乾隆朝,刘统勋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期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而且兴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与维护,可谓治河和治漕的专家。
第五,刘统勋死后哀荣牛。
对于一位大臣,我们不仅要看他生前当了多大的官,办了多大的事,更要看他死后朝廷给他的评价,也就是死后哀荣啊。
在这方面,刘统勋可谓是一个字,牛。
刘统勋去世后,乾隆帝得知后是哇哇大哭,说自己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还说刘统勋是真宰相。关键是,乾隆帝给刘统勋上的谥号特别的牛,那就是文正。
这么说吧,在封建专制时代,文官做梦都想得文正这个谥号,可惜物以稀为贵,皇帝不会轻易给文官这个谥号。就以清朝为例,两百年多年间“文正”这个谥号只册封给了八人,刘统勋就是其中之一,其余七个人是汤斌、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最后还得补充一个,虎父无犬子啊,刘统勋不仅自己牛,后代也牛。
他是刘墉的父亲,刘墉是清代名臣,曾历任太原知府、江宁知府、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也是一品大员中的代表了,这当然得益于刘统勋对刘墉的教育和培养。
你们说,刘统勋牛不牛?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