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
▍シ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
不吃饭,爱哭闹,脾气大,摔东西,天下武林,唯我独尊。近年的宝宝可真的是越来越难带了啊!
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是孩子性格塑性的关键。没有坏孩子,只有宠坏的孩子。
一岁半的幼儿,语言行为模仿能力特别突出,大人说的话,大部分都能够听懂。
通过耳听目看,幼儿就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的充实着自己。只是孩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坏的语言行为,大部分是幼儿主动听到了,看到了,才能够学到。所以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大人们的语言行为,都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一岁半的幼儿,对声音画面特别敏感,摔东西的行为,也许只是为了听东西落地的声音,或是为了看到易碎物品从完整到支离破碎的画面感。家人们应当对此作出正确的引导。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特别的宠溺,对孩子任何不恰当的行为,总是拿孩子还小这个借口来搪塞。教育孩子要趁早,不要觉得几个月的宝宝太小,而想着等他大了在教育,孩子学习能力的强悍远超大人们的想象。即使宝宝还小,当他作出严重的不适宜行为,当及时阻止,并用严肃的语气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幼儿发脾气,哭闹,摔东西,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是为了吸引或转移大人们的注意力,这是人类天然的生存本能。
幼儿由于语言行为能力有限,只能通过哭闹,摔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然也会因为好玩而去做这些事情。
远古时代,宝宝们只有通过哭闹才能引起妈妈的注意力。饿了、病了或者遇到危险了,那些不会表达自己情绪的宝宝早被淘汰了。情绪表达的各种方式,是人类进化的本能要求。
幼儿会通过哭闹或摔东西的行为来吸引家长们的关注,但并不是故意找骂。他们只是因为想要大人陪着宝宝。
幼儿做错了事情,通过摔东西或者哭闹的方式,转移大人们的注意力,避免大人们的惩罚。确切的说,宝宝是因为恐惧才去做这些事情。
幼儿可塑性非常强,家长们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幼儿知道有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幼儿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
家长们对自己的言语行为当有一个正面的榜样,如果家长们自己说脏话,孩子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会说脏话。家长们总是动不动发脾气,孩子也学的会。所以,想教育好孩子,想成为好的家长,就要注重个人素质的修养。
呵斥打骂孩子,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很多行为都只是在模仿,或者单纯是为了有趣好玩而已。这个时候如果采取打骂的方式来说教,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当幼儿发脾气摔东西时,建议耐心的等待宝宝平静下来,然后告诉他这种行为让家长很不喜欢,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对于幼儿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请家长们首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不要无端发怒呵斥,容易给孩子留下阴影,也会让孩子有抵触和逆反心理。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耐心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言语行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很多孩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摔东西,家长打也舍不得、骂也舍不得。每天得像皇帝一样伺候着,造成了孩子骄横、自我的性格缺点。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该都见过,有些孩子只要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一哭二闹、撒泼打滚。让父母感到很是头疼,而且百分之八九十的父母,都会屈服于孩子这类方式的“威胁”,只得从命。
造成孩子这样骄横、自我的性格的根源就是平日里大人对孩子的娇惯。
很多孩子在一岁到三岁的时候会有发脾气、摔东西的习惯,什么原因呢?
•孩子可能处于第一个反抗期
过了1岁半以后,宝宝就进入了所谓“第一反抗期”的时期。过去老实听话的宝宝,逐渐开始变得任性,经常说“不要”,这在父母看来,很难让事情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实,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可能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
有时候宝宝摔东西只是出于好奇,他喜欢看你因为他摔东西后引起的表情变化;有时候可能是家长给予宝宝的关心少了,宝宝便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家长的关注;有时候可能是真生气了,已经成为宝宝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家长长期溺爱的结果
由于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有意无意地就迁就、娇惯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什么要求都答应,可谓是百依百顺。因此也养成了孩子专横、自私、骄傲等缺点,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都要顺着自己的意思。这不是真正的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并且很多家庭都是隔辈儿带孩子,都说隔辈儿亲,老人对孩子只有一味的宠爱、娇惯,孩子只要一哭闹,老人就心软了,什么样的条件都能答应,也会造成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坏习惯。
那么宝宝发脾气、摔东西该怎么办呢?
一般来讲,宝宝发脾气也是有原因的,如果经常因为小事儿发脾气、摔东西,那只能说明家长太娇惯他了。
必须要改掉这样的坏毛病
宝宝发脾气、摔东西,建议家长不要用管教式,更不要打骂宝宝,这样只能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
宝宝在哭闹或者摔东西的时候,你要装作没看到,她可能会哭闹或折腾的更厉害,你一定要忍住不去理会他,越是这个时候他会是要引起你的注意。如果这个时候你去哄他或者给他讲道理,那么他get到的是你向他妥协了。一定要等他折腾完了,情绪稳定了再去给他讲道理,了解他发脾气的原因,进而增加彼此的了解。
我家宝宝现在两周多了,记得年前的时候,有一次晚饭后宝宝想上厨房的灶台玩耍,被我严厉拒绝了(因为平时是我母亲带她,可能老人拗不过孩子,让她上去玩儿过),我和爱人态度一致并且非常坚决,这个地方不能玩耍。于是宝宝就坐在厨房的地上哭闹,我和爱人就坐在客厅看电视,不理会她的无理取闹,她的哭声越来越大,我们依旧没有给予理会,后来让我们乐的是,她居然自己挪到了厨房门口看着我们哭……弄得我和爱人苦笑不得!由于我们两个态度的坚决,最后宝宝向我们妥协了,主动走过来,求抱抱!
等她冷静下来后,我平和的告诉她,那个地方不能玩耍,非常危险!你可能会受伤,如果受伤了会很疼!爸爸妈妈会非常担心你……
果然,自从那次以后宝宝一次也没有提出到厨房灶台上玩耍的要求了。
上面也说到了,宝宝发脾气、摔东西一定是由原因的。如果是因为家长平时和宝宝的交流,对宝宝的关心太少了,宝宝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家长的注意。那么,家长平时一定要多陪伴宝宝,多给宝宝拥抱和交流,给宝宝增加安全感。
@无敌小钢蛋结束语:宝宝发脾气、摔东西可能是一种正常的表现,所以一定要多关心和了解宝宝,弄清楚他发脾气的原因,多给宝宝一些陪伴和交流,不要过分溺爱。祝愿天下所有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你家宝宝有过什么让你头疼的事情呢?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
深有体会,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爱发脾气,而且特别爱哭,只要不满足又哭又闹,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很难受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宝宝,就是这么爱哭闹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岁半的宝宝都会做什么了?
第一,一岁半的宝宝都会走路,相比一岁以前的宝宝,他变得更加自由了,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了。
第二,一岁半的宝宝会说话了,但是表达不清楚,只会表达大概意思,大部分都是靠家长猜想孩子想干嘛!
其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宝宝一岁以前,什么话都得听我们的。我们要做什么?需要他做什么?他大多情况都是服从,也不会向家长要玩具,不会强求要什么吃的或者好玩的。他很服从我们的管理,即使有反抗的时候,他也不能怎么样,最多哭一哭而已。
最后孩子一岁半了,爱发脾气了不满足就摔东西,该怎么办?
第一,理解并且赞美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了,这时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我们需要理解他,并且赞美他,孩子发脾气丢东西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一个拥抱,并且告诉孩子,我爱你。
第二,摔东西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情绪。
一岁半的孩子,他用语言表达不清楚,他肯能想要橘子,你却给了他苹果,他当然不开心了呀!不开心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候他只能通过情绪或者行动告诉你:宝宝不开心。这时候我们家长,应该询问孩子,请问你是想要苹果吗?孩子说是,你给他苹果就好啦。不要太多语言,也不要对着孩子发脾气,孩子就是你的镜子,你怎么做,孩子就会跟着这么学。
第三,父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宝宝不能去摸,这个危险!宝宝这个不能放嘴巴,宝宝不是这样吃饭的,宝宝走路慢点容易摔跤。生活中我们总是给孩子太多限制,试想一下,如果是自己要做什么事情,身边的人总是告诉你,这样不能做,那样不能做,你会反感吗?
我们太限制孩子的自由了,让孩子很容易情绪化,这时,我们需要支持孩子,给孩子选择,让他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安全卫生都可以,身上脏了没关系,洗衣服就好了。
第四,担心孩子养成坏习惯。
习惯是从小培养的,也是从现在培养的。孩子把东西摔了,比如摔玩具,摔了后,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捡起来,再给孩子。这样的做法是错误了,孩子只会认为,我一摔什么东西,家长都会给我捡,这个游戏真的很好玩。如果摔玩具,应该这样做:捡起玩具,并且告诉孩子,孩子你摔玩具后,玩具不喜欢了,这个玩具不能再给你玩了,然后把这个玩具收起来。下次还在再丢任何东西,也用这个方法。最后孩子保证不会再摔东西了。
最后告诉父母:
一定要理解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摔东西发脾气很正常的,不用大惊小怪。更不要打骂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根本分不清对于错,他只明白自己的需求,哭闹就是他表达的一种情绪。多一点理解,多一些包容。
▍╅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
一岁半的宝宝年龄还是非常小的,很多宝宝会出现这种情况。宝宝在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并不赞成去打他。先来看看宝宝为什么会摔东西,有哪些原因呢?
一、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好。
宝宝在一岁左右开始学说话。一岁半的宝宝,有的连发音都不是很准确,他们才刚刚开始使用词汇,说话时句子是不完整的,或经常会出现词语颠倒的现象。表达能力并不好,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当宝宝碰到一件着急或不开心的事情时,他就只能用发脾气或摔东西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了。
二、 宝宝的情绪调控能力较差。
这么小的宝宝,他们的大脑是没有完全发育好的。我们大脑中的前额叶,是掌管人们情绪的。前额叶要等到人们在20岁左右才能够发育完全。因此,一岁半的孩子,他们完全没有情绪调控能力。当然会在不开心的时候就哭或者发脾气。有时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给宝宝讲道理的时候,他根本就不愿意听。你打他也没有用,因为这是由他们大脑的发育程度所决定的。
三、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型,那么,孩子就非常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他会认为任何事情都应当满足他,平常很多事情都满足了,为什么这件事却不满足他呢?孩子觉得接受不了,因此他就会用大哭大闹或摔东西来表现出自己的不满。
打孩子会产生哪些后果呢?
如果宝宝在发脾气的时候就去打他,很容易让宝宝产生以下几种情况:
宝宝会感到生气
宝宝会报复宝宝会失望当宝宝摔东西的时候,其实表现出来的就是他的报复行为。你不满足他,他也不让你好过。有时候孩子可能当时不会表现出来。但他的心里却会想,下次我再来报复,但绝不让你发现。以后他可能会出现偷偷摸摸的行为。
那么,当宝宝发脾气,摔东西,大人应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允许他就这样做吧?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方法:
一、接纳宝宝的情绪。
当宝宝有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去接纳他。其实这个时候他是在试探父母是不是爱他的?父母可以不满足宝宝的无理要求,但是要接纳宝宝的情绪,把你对宝宝的爱传递给他。因为宝宝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帮助宝宝表达出来。比如,可以这样对宝宝说:
“妈妈没有答应给你买小熊,你现在很难过是吗?”
“嗯!你现在感到很伤心。”
然后父母可以抱一抱宝宝。
二、父母对宝宝的态度要保持和善而坚定。
当宝宝提出无理的要求时,我们要表现出坚定的态度。
比如宝宝吵闹着想要多看一会动画片时,在宝宝看了30分钟以后,父母要坚定地对他说:
“宝贝,现在已经到了20分钟了,想想看我们现在该做什么的呢?”
如果宝宝没有反应的话,你可以牵着他的手从电视面前走开,把电视关掉。并且对他说:
“妈妈很爱你,但是答案是不行,不能再看动画片了。”
如果你每次都能对宝宝保持坚定的态度,那么以后宝宝就会知道,妈妈说到就会做到的。发脾气摔东西也没有用。父母要避免溺爱孩子。
三、平常要多关注宝宝。
有时候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父母平常想想看,陪伴宝宝的时间多不多呢?有的宝宝因为平常缺少父母的关爱,有没有给宝宝足够的依恋感和归属感?也有可能是因为宝宝是真的非常想要得到这样东西。如果在合理的范围内,父母可以满足宝宝的要求。
爸爸妈妈们先要去理解宝宝的行为,不要用成人的眼睛去看他们。宝宝才1岁半,对宝宝要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方法,相信宝宝以后的行为会有所改善的。
我是大赛爸爸,关注我,育儿路上与您同行。
▍▃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
“土味育儿经”观点:
山不来就默罕默德,默罕默德去就山。
(1)打孩子是下下策,一岁半的孩子容易发脾气,恰恰是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不是硬要孩子听我们的,而是我们先要去懂他的。
(2)善于观察、了解孩子,懂得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然后再去教育引导他。父母陪伴孩子就是与他一起成长。
(3)在安全范围内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宝宝有规则地自由活动,在宝宝自我探索和尝试中找到更合适的方法。
01首先了解一下一岁半孩子的心理行为有什么特点?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的发展要经历8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
也就是说,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一个最重要的需求,渴望去获得实践与满足。
那么,宝爸宝妈对目前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个全面充分的了解,就能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孩子,促进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1)一岁半宝宝的动作发展迅速,活动范围扩大,自主意识萌发。
一岁半的宝宝能够平稳地、比较快速的走路了,活动范围也大了。
随着手眼协调能力的提高,宝宝经常会爬上爬下。经常会模仿大人的动作、眼神、语气。
假如看到奶奶跳广场舞,他也会乐得手舞足蹈。给他一个皮球,他会高高的举起来抛出去,然后乐颠颠的追上去把球抱住。给他一堆积木,他会静悄悄的一个人坐在那儿玩。
这些时候的宝宝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快乐娃娃。
(2)正处于人生第1个叛逆期,宝宝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和攻击性,故意和别人对着干。
这一时期的宝宝已经会比较多的技能了:说话、走、爬、钻“洞”、自己拿取东西等等,有了自己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意识。
这时候如果父母出于爱护或者保护的角度考虑,往往会去阻止孩子的行为。
如:宝宝钻到桌子底下玩儿去了,大人会把他拉出来,并告诫他:地上脏,不许钻桌底下去。
但宝宝非要钻,他觉得好玩呀,于是会出现发脾气哭闹、发犟劲儿,与父母激烈冲突。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宝宝“不听话”,什么都要跟大人反着来。
尤其在他吃饭、睡觉、玩耍的过程中,通常会反复地用“不要”来反抗大人的控制。
“不要吃!”、“不要睡!”、“不要拿我的玩具!”……
这些时候的宝宝是让大人气得手痒痒的熊孩子。
我们要明白的是,这是孩子必然经历的一段时期,1~3岁的叛逆期。我们要理解他们。
(3)正处于秩序敏感期,有时会表现的很固执。
宝宝的心中对物品的摆设位置、物品的所有权、他认为的做事情的顺序等,有他的一套“规矩”。一旦被别人破坏了规矩,他就会发脾气。甚至固执的要求你重新弄好。
想想看有没有?你要把“小坦克”放到玩具柜上,他一定要放在墙角落。你放上去了,他“逼”你非拿下来不可。
(4)宝宝处于独自游戏阶段。在他的心中,家里的玩具都是他的,没有同伴间的主动交往意识。
(5)缺乏安全感,有分离焦虑。宝宝尤其对妈妈的依赖性很强,如果妈妈离开他的视线,他就会表现不安。
02这个时候父母去责骂孩子有效吗?
面对宝宝把玩具扔得一地,动不动发脾气,有的妈妈会这样说:
“妈妈生气了,不要你了。”
“你再这样不听话,妈妈就不管你了。”
“你把东西摔坏了,让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这种方法偶然用一下,也许有暂时的效果。但是经常这样说,会导致宝宝的心里敏感、脆弱。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分离焦虑,如果经常让他担心“妈妈会离开自己”“警察叔叔会把我抓去”,那么他的不安情绪就会加重。他会黏着妈妈,不敢独立去探索了。
不要用“更大的伤害”去纠正孩子常见的“小毛病”。这些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正常现象。
03父母怎样引导宝宝,在这个很固执、不听话的时期?
(1)给宝宝安排日常的小任务,利用秩序敏感期的特点,培养宝宝自主能力。
举个例子:
话说,不是宝宝固执的坚持他的小坦克不能放到玩具柜上,而要放置在墙角落吗?
那就好,你不听我的,我听你的,在墙角放一个整理箱,贴上一个他喜欢的标记。让他把玩具、积木玩过以后放到这个整理箱。
告诉宝宝:这是玩具的“家”,宝宝玩过小坦克以后要记得把小坦克送回家。
其他的挖掘机呀、小汽车呀、小飞机呀,都要送到这个家里。
这时候宝宝会顺应你的指令,乐颠颠的把小汽车、小飞机搬到整理箱里。
哈哈,山不来就默罕默德,默罕默德去就山。
父母这样顺势而为,善用宝宝的阶段性年龄特点,有意识地给他安排小任务,来培养他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减少亲子之间的冲突,而且有利于宝宝产生愉悦、积极的情感,建立自信心,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与宝宝一起商量制定规则,然后和善的坚定执行。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在规则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在宝宝自我探索和尝试中找到更合适的方法。
作为父母,我们都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
但是过于严厉或者放纵,都不利于孩子自主能力的提高。
太过严厉:“我让你怎么做,你就必须得怎么做”。有规矩但没有自由,孩子没有选择权。
太过放纵:“孩子,你想怎么做爸妈都依你。”孩子有自由但没有规矩,可以有无限制的选择。
我们需要的是,让孩子有规矩有自由,在规则的框架范围内能够自由选择。
我们要尊重孩子,跟他一起定规则,他才会愿意执行。
如饭前要洗手,不洗手就不能吃饭。
订规则的时候说的好好的,可是香喷喷的鸡爪端上桌子的时候,闻到香味的宝宝,把手里的玩具一丢,伸手就要来抓。
有的奶奶会想,算了,硬要宝宝放下拿到手里的鸡爪去洗手,他肯定要哭的。随他吧。
如果换一种方式:在端出鸡爪的时候,喊一声:香喷喷的鸡爪谁要吃哦?要吃的快去洗手哦。
宝宝就会屁颠颠的跑卫生间去洗手了。
这时候要温和的坚持:咱们说好的,不洗手是不能吃东西的。你不洗手,吃完了手里的鸡爪,就不能再拿其他的鸡爪了。
不打不骂,语气温和,态度坚定,坚持定好的规则。
这时候孩子会感受到你的威严。
当我们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明白,不好的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哭闹没有用,最后他们自然地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时候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在规则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在宝宝自我探索和尝试中找到更合适的方法。
比如,在几个整理箱上贴好不同的标记,与宝宝商量好哪个整理箱对应放什么玩具,然后让他自由地取放玩具,自主探索、尝试如何整理玩具。
宝宝的经验就这样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慢慢累积起来。
(3)“冷处理”法。
有的孩子耍脾气的时候光哭没有眼泪,捂着眼睛的双手会偷偷的张开一条手指缝,眼睛偷偷的从手指缝中观察家长的表现。
这时候如果家长去安慰他,他会哭得更凶,以达到他的目的为止。所以很多孩子便以哭为“法宝”,越安慰他越反着来。
当孩子如此发脾气时,家长用“冷处理”方法往往更有效果。
大人走到另一间屋里去,“不理睬”他。宝宝没有了观众,发脾气就不会那么劲头十足了,渐渐的会安静下来。
到这时候妈妈可以抱一抱宝宝,在情感上补偿他一下,然后商量解决办法,或者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往往就足以改变宝宝的行为了。
“土味育儿经”总结一下: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考虑长远的积极效果,不是暂时的让孩子“听话”,打骂不可取。
父母先要理解孩子在某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顺势而为,摸索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当父母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与孩子一起成长。
~End~
“土味育儿经”原创,谢谢阅读。不足之处敬请留言交流。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期待您的鼓励,谢谢!
------------------
推荐阅读:
在一段感情中,如果一方有小错,另一方就开始冷战,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
上一篇:给孩子喂奶时旁边有男性怎么办?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