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亦文亦物谈古迹艺术:2000年前湖北荆州西汉男尸,为何能不朽?
(感谢邀请,本文约933字,阅读需时3分钟)
问题中提到的这具软体男尸,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凤凰山西汉古墓群。自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楚国故城纪南城逐渐荒废,后变为汉代墓地,不朽男尸就是来自此地。
1、凤凰山西汉墓群
1973年,墓地开始系统性发掘,多为中小型竖穴土坑木椁墓,有鲜明的楚国文化气息,墓中填满青膏泥,棺木双层,密封性较好,这具男尸来自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的168号古墓。
我查阅了当年的考古报告和后续研究文献,发现古尸虽然颇夺人眼球,学者、专家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了墓中同时出现的西汉遣册、算赋、租簿等简牍文献上,并无人对古尸的成因进行详尽研究。
2、神秘的“遂”先生
据墓中简牍记载,此人生前名为“遂”,为江陵阳里人,生前受封为“五大夫”,死亡年龄约60岁,距今有2100多年历史。古尸保存完整,体长1.66米,重52公斤,出土时四肢尚可弯曲,皮肤皆有弹性,32颗牙齿牢固,内脏器官齐全,甚至连皮下胶原纤维都近似常人,蔚为奇观。
3、千年尸身不朽之谜
这具古尸发掘于70年代,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一具“湿尸”,他的下葬年代早于后来发现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两者属同一类型。古尸自出土后,就一直保存在专用保存液中,依据浸泡尸体和内脏配比不同,分别简称为“CPS”液和“VPS”液,其实质是类似于福尔马林一类的配比试剂。
据初步推论,汉墓古尸保存完好的原因应是密封和防腐液的缘故。但这些仅仅是必要条件而绝非决定因素。
长江沿线曾先后出土过不少楚墓、汉墓,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墓穴一律深埋,为古尸防止盗墓侵扰创造了先决条件;长江流域的古墓多采用双层棺椁,外有青膏泥隔绝,相对封闭性还是较强的,隔绝氧气,应防止了古尸的过度氧化,一定程度上利用尸体的保存;古人略有防腐技巧,使用朱砂、香料等填充棺木,客观上也起到了杀灭腐败菌群的作用;尸体长期埋于水中腐败菌群生长被抑制,皮下及组织脂肪因皂化、氢化作用,也会形成“尸蜡”,对古尸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
当然,以上全部为推测之论,古尸形成必然是诸多偶然因素齐聚的结果,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正因此,它才如此神秘莫测,有机会欢迎到荆州市博物馆去一览究竟。
关注【亦文亦物】,实地考察山西国宝,看更多顶级经典文物、古迹艺术
▍➼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遂先生”睡在价值100000元的玻璃棺中,专家说:“他是在特殊而又巧合的机缘下,才得以保存得如此完整。”
专家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接着往下看!
目前我国有三具保存完好的古尸,另外两具都是女尸,分别是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的辛追夫人和连云港博物馆的凌慧萍,而荆州市博物馆保存的“遂先生”是在1975年发掘的,地点在湖北省荆州城外的凤凰山。
他为什么叫“遂先生”?他的软尸又是如何形成的?
凤凰山中的168号古墓
1975年初,解放军某部队要在湖北荆州城外的凤凰山上建造一座雷达站,但是动工之前必须要完成一项准备工作,那就是要先把山上的古墓发掘保护好。
凤凰山原是古楚国的文物宝库,春秋战国时期,它属于楚国故都,纪南城里的一座关景山,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给灭了以后,凤凰山就成为了当地贵族的墓地,墓葬多大二百多座。
想要在凤凰山的建造雷达站,就要施土动工,这就很可能就会破坏集中在周边的古墓,这显然是不行的。
既然不能破坏古墓,唯一可行的就是对古墓进行保护性的发掘,随后解放军联络了考古机构,随后决定对凤凰山古墓群进行保护性的发掘。
当时考古队决定从最大的古墓开始发掘,经过实地勘测,他们把目光放在了168号墓。
发掘中的怪事
由于当时可以参照的资料并不多,考古人员只能按照常规的动作进行发掘,也就是一层层地将土挖走,慢慢地往下发掘。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取土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土里时不时地会发现一些竹子。
刚开始考古人员还以为是正常的竹子被埋到土里,可是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这些竹子刚被翻出来的时候,叶子和茎都是绿的,可是一见到光之后,叶子马上就变黄了,直到变成了黑色。
同样变化的还有竹竿,叶子变黑脱落之后,竹竿也跟着变黑枯萎。
由于没有办法判定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考古人员就把精力放在了古墓的挖掘中。
斜坡墓道的大墓
因为竹子变颜色的原因,人们对于这个墓越发的感到好奇,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一座长方形的大墓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大墓,由墓坑、墓道和墓室组成,坑壁微微向内倾斜,而棺椁埋得很深,从棺椁到地表的距离为7.9米。
看到此景,在场的考古人员都异常的兴奋,为什么大家这么高兴呢?
因为在1973年的时候,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墓葬被发现,当时马王堆中的一号墓也是这样的形制,这也就说明,眼前的168号墓也是一座西汉墓。
而且当初马王堆一号墓就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辛追妇人,轰动世界。
所以考古人员就想,同样是西汉墓,两个墓的年代相差不大,形制又很相似,那也没有可能凤凰山168号墓也能出土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
不寻常的棺椁
为了尽快得到答案,考古人员开始清理棺椁,在清理棺椁的时候,考古人员发现,168号墓的棺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头厢、边厢、棺室。
棺室和边厢中间有门窗相连,这样的布局应该是按照墓主人生前居住的环境建造的。
但是,当考古人员打开墓葬的外椁,看到椁顶板的时候,大家的心情突然有点失落了,因为椁顶板掀开的的时候,考古人员发现里面有满满的一淌水。
为什么会失落呢?
只是因为当初马王堆一号墓打开椁盖板的时候是没有水的,有水就代表着有空气,有空气就不利于尸体的保存,所以大家都觉得有水的棺木很难有保存完好的古尸。
虽然有点失落,但是发觉还要继续,考古人员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让人欣慰的是,考古人员很快发现了一些安慰,在清理椁室的时候有了一些发现。
在清理外椁和内棺夹层的时候,从积水当中考古人员足足取出了五百多件陪葬品,其中很多漆器做工极为精美,这也让考古人员得到一丝欣慰。
在清理完椁室之后,考古人员将积水排干之后,人们却皱起了眉头,因为他们发现里面的内棺竟然是侧着放的,也就是说棺盖不是朝上的,而是在侧面。
保存完整的古尸
考古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还从来没有见过棺材板不朝上的。
这个问题暂时被搁置,考古人员为了不影响开棺,他们按照棺材原样移到室外进行开棺。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棺盖只打开了一丁点,里面就有一种绛红色的液体流了出来,而且这绛红色的液体其丑无比。
后来经考古专家查看之后,确定这些流出来的绛红色液体为:棺液。
这一下让考古人员再次升起了一丝希望,因为按照以往的考古经验来看,有棺液的墓地就意味着很大概率有古尸存在。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仅半年。
也就是说干尸可以保存千年,湿尸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所以,棺液的出现,让所有人都激动起来。
当天凌晨时分,棺盖被打开了!
当棺盖被完全打开的一瞬间,现场一片惊呼。
在杂乱的堆积物之中,多有人都看到,一具古尸就躺在那里,古尸五官清晰,古尸看起来就像一位酣睡中的老人一样。
古尸全身通红,像个洋娃娃一样,更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这具古尸的肌肉竟然还有弹性。
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该没的早就没了,没有想到这具古尸的肌肉还有弹性,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针对古尸的研究
得知这个消息后,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韩宁夫立马放下手上的工作,直奔荆州,现场签字指挥工作,并成立了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古尸研究小组。
随后,考古人员立即对出土的文物和古尸展开研究。
与此同时,凤凰山168号墓发现保存完好的古尸的消息很快传播出去,国内一大批顶级专家迅速都赶往了荆州。
当考古人员将古尸的初步报告揭示后,在场的所有人都不敢相信。
古尸性别为男性,身高1.68米,体重52千克,这几乎就是一个正常人的体重。
而且在解剖的途中,专家还试探性地将古尸的左手抬起来,结果一点都不费力,这也说明古尸的关节是可以活动的,根本没有硬化。
接下来专家给古尸拍了X光,通过X光发现,古尸全身大小骨骼、关节保存完好,并且没有骨质疏松的现象。
另外,古尸的脑髓丰满,胆管、胆囊、支气管等器官显影良好。
还有就是古尸的鼻道通畅,左耳膜清晰可见,32颗牙齿整齐牢固。
通过这一系列的检查,让在场的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具古尸保存的完好程度根本不像是2000多年前,简直就像刚去世了几天的人一样。
软尸的形成
穿越两千年的时空,古尸不朽犹如刚刚去世,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秘密呢?
是古人早已掌握了尸体防腐的完美技术,还是背后暗藏玄机呢?
对于这个问题,一些领域专家给出了答案,形成这种软尸的原因有三:
1、暗藏玄机的棺椁
为了破解这个秘密,考古人员首先将目光放在了168号墓的棺椁之上。
古尸的棺有两层,一层是外棺材,一层是内棺,考古人员注意到,这个棺椁的板材相当的厚,而且木材的材质密度相当的高。
大家都知道,密度高的木材才能保存的年久,所以,这具棺椁使用的板材就是密度相当高的那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椁到棺内外三层等于是建起了三道厚实的隔离墙,将古尸和外界彻底隔离。
同时考古人员还注意到,墓葬的外棺和内棺两层都用了大量的麻布加以捆束,最后在风口的位置,还再用了麻布和生漆。
专家猜测,正是因为这种内外双棺的封闭,加上油漆和麻布的密封,使得古尸保存有了一个密闭的空间。
另外,在发掘的时候,考古人员在棺椁的外面,还发现了约30厘米厚的堆积物,周边还有一些丝织物的残渣,应该是墓主人下葬的陪葬品。
专家由此推断,当初墓主人下葬的时候,里面放满了陪葬品,棺内的剩余空间应该很小,因此里面的氧气量也就少了。
那么在内外棺严密封闭之后,尸体即便开始自溶,那一点点氧气也会很快消耗完,没了氧气之后,尸体自溶的速度也就差不多停下来了。
2、厚实地回填土
棺材是木材做的,即便是密度再高,也不能完全做到与外界完全隔绝。
对于这一点,专家认为这具古尸之所以能够两千年不朽,应该还得益于整个墓室也是极其密闭的。
首先,整个墓室大部分都是坑土回填,最上面的是五花土,厚度大概1.5米,中间的部分是青灰泥,厚度为5.26米。
青灰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黏土层,在水文地质学里头黏土层的定义为0.005毫米以下的颗粒,黏土层又被称为相对隔水层。
另外,专家还发现,这座墓葬的青灰泥土层是经过夯(hang)实的,也就是一层一层地用水磨在上面砸过,辗过,这就让土层的密度再次加大,这也起到了很好的隔绝作用。
棺液中的汞成分
想让一具尸体完整地保存2000多年,光靠暗藏玄机的棺椁和厚实的土层是无法做到的,想让一具尸体经历两千年不腐,还有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防腐。
上面有说到,开棺的时候发现的一淌水,还有流出来很多奇臭无比的绛红色液体,也就是棺液。
医学专家对当时的棺液进行了鉴定,经过测定发现,棺液中含有防腐性的材料汞,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水银。
汞是易挥发性的物质,而且含有剧毒,但汞有防腐最大的作用,就是有汞的地方,细菌很难滋生。
这个发现让人有了一丝发现的同时,也更加的疑惑,难道说2000多年前的人已经开始使用汞了吗?
随后专家继续对棺液进行化验,当时没有可以参考的资料,因为文献中根本没有古代棺液配置的资料,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有记载说古人都是用朱砂对尸体进行防腐,这也成了科研人员唯一可以参考的方向。
朱砂,天然的硫化汞,专家认为,凤凰山168号墓棺液里所含的汞,应该是来源于古尸身上防腐的朱砂。
离奇的棺液
史记中根本没有棺液的配置记载,难道说2000年前的人能配置棺液?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时的人没有这个技术,那么棺液是怎么回事呢?
上面有说道,在棺椁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考古人员发现墓葬的内棺是侧放的,棺盖板不是朝上,而是侧向了一边。
随后考古人员再次对棺椁进行了仔细检查,结果发现在棺木的侧面,有四道明显的水澿泡线,其中有三条与棺底几乎平行,而又一条则与棺底完全垂直。
这就说明无论是内棺还是外棺,在下葬的时候都是平整着的。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侧翻的情况,专家解释说:经过千百年来的地下水渗透进去,先进到椁里面,棺木就飘浮起来侧翻了,而当椁里面的水再次渗透到内棺就形成了棺液。
专家认为,168号墓这具古尸,是因为经历了特殊而又巧合的机缘下,得以保存得如此完整。
首先,这种深埋在密闭棺椁的葬制,让尸体在前期处在一种接近于真空的环境里,大大缓解了它的自溶,
后来,地下水逐步渗透,不仅将尸体与空气彻底隔绝,而且水溶解了尸身上的硫化汞,形成了棺液,有效地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这就给古尸形成了一个长期缺氧却又恒温无细菌的稳定环境,才使得这具古尸能够经历两千年的漫长时光,最终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遂先生”的来历
经历了两千年的时光,他以神奇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到底是谁呢?
专家在对古尸进行各项检查的时候,突然发现在古尸的口咽部有一个东西,随后工作人员用镊子将东西取出,取出来一看,是一枚乳白色的玉石印章,上面刻着一个“遂”字。
称呼他为“遂先生”不是只单单靠一枚印章,因为考古人员还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个竹牍(du),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竹牍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见,竹牍上一共写了67个字:
十三年五月庚辰,
江陵丞敢告地下丞,
市阳五夫遂,
自言与大奴良等二十八人,
大婢益等十八人,
轺车二乘,
牛车一两,
可令吏以从事,
敢告主。
竹牍又称为告地书,上面写得是死者身份的通告,说的是十三年五月庚辰这一天,市阳的五大夫“遂”,向地下“官员”报到了,带了28个男奴隶,18个女奴隶,公马母马各一匹,您可以安排他们帮您做事,请你们不要虐待这个“人”。
按照古人的习惯,印章上都是刻的名字,故被科研人员成为“遂先生”.
写到最后:
“遂先生”和“辛追妇人”的出现,有利于我们对古代的了解和认知。
只是,“遂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2000年后,他会以这种方式和后人见面。
如今的他可以“睡”在敞亮的床上,如果要说“遂先生”对什么有不满的话,他肯定是不喜欢被人围观。
毕竟,没有人愿意自己死后不能入土为安,更何况,“遂先生”还是被我们从土里挖出来的。
▍✴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文章中有些图片,会引起大家的不适,请小伙伴们谨慎点开)
马王堆尸体
像荆州市博物馆保存的“遂先生”这样的湿尸,我国共有三具,另外两具是女尸,分别是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的辛追夫人和连云港博物馆的凌慧萍。这三句尸体共同的特点是,埋葬两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四肢可以弯曲,皮肤皆有有弹性。由于马王推的辛追出土最早,而且名气最大,所以这一类尸体又被称为“马王堆湿尸”。
埋葬的特点
这三具湿尸距今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中荆州博物馆的遂先生“年纪”最大,死于西汉初年文帝时期,凌慧萍“年纪”最小,葬于西汉末年。虽然早晚有差距,但是都是西汉年间。分析三具湿尸埋藏的墓葬,可以发现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深埋。汉代一般的贵族墓葬都采取深埋的方式,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这为古尸防止盗墓侵扰创造了先决条件。
墓室结构的严谨。这三座墓葬的棺椁都非常的复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墓葬的辛追夫人的墓葬,为一椁四馆。
密封性。墓葬填充有木炭、青膏泥,相对封闭性还是较强的,隔绝氧气,应防止了古尸的过度氧化。
尸体的深埋,墓室结构的严密,多层棺椁的保护,以及木炭和白膏泥的密封性,使棺内一直处于低温缺氧的状态。这样的条件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1975年,因为驻扎在湖北荆州的解放军需要在凤凰山上修一座雷达站,所以荆州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对凤凰山的一部分墓葬展开保护性挖掘。
凤凰山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城北约五公里处,是一处南北走向的平缓岗地。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纪南城后,这里便成为了废墟,然后秦汉时期成为一处贵族的墓地,经过考古勘验,在凤凰山一共发现了180多座秦汉时期的古墓。“遂先生”就是这180多座古墓其中的一座里,当时标号168号墓。
168号墓的挖掘
考古人员经过几天对表面的清理,工作人员成功挖开了封土、夯土和清灰泥,一座封闭的棺椁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专家们查看棺椁之后发现,整个棺椁的密封性非常的好,极有可能会像长沙马王堆那样出土保存完好的古尸,所以考古队员经过了一番讨论之后,他们决定先用吊车把这个棺椁运到荆州博物馆里,然后再开棺仔细的研究。从以前出土干尸瞬间氧化后的情况来看,这个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当工作人员小心的打开棺材之后,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棺材的暗红色液体,工作人员将棺材里的液体全部抽出来之后:一具栩栩如生的古尸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虽然古诗被棺材液染成了绛红色,全身的毛发也因为棺材液全部溶解消失,但是古尸的面貌却无比的清晰,仿佛就像昨天刚下葬时候一样。
经过专家们现场鉴定:古尸死的时候在60岁左右,体重104斤左右,身高1.67米,骨骼正常,皮肤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均可活动,32颗牙齿还很牢固,鼻道通畅。解剖之后甚至还发现:古尸脑膜血管很清晰,脑髓占颅腔的4/5,重970克,脑神经几乎都能够辨认。体内的所有器官都齐全,保存都非常完好。
考古工作人员在古尸的口腔中发现了一块印章,印章上刻有一个“遂”的篆体文字,所以考古人员都把这具古尸称为“遂先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具古尸经历了2000多年而没有腐烂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棺材内有将近10万毫升含有硫化汞的液体,这种液体有很强的杀菌防腐效果,因为尸体一直浸泡在棺液之中,所以并没有让细菌感染,也就没有出现腐烂。
第二个原因就是:棺材的密封性非常的好,让棺材里的液体都没有流出,然后又深埋于地下,密封良好的棺材等于给尸体起了第二层保护,因为氧气没有进入,所以棺材里的尸体才能保存的这么好。
第三个原因就是:“遂先生”死亡放入棺材之前肯定经过了特殊的处理,古人死亡放入棺材之前都会对尸体进行清洗,清洗尸体主要有两个说法,第一种说法就是:古人认为死亡了,就要去见祖先了,所以在见祖先之前一定要洗的干干净净。第二个说法就是:放入棺材之前,将尸体清洗得干干净净,这样也能会起到很好的防腐效果,因为干净的身体能够仰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使尸体在最初的腐败过程中减缓,这样对尸体的防腐和保存是有很大作用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死亡时要沐浴的原因。
古人认为:坟墓是自己死亡之后在阴间里能够活动的第二个场所,为了让自己在地下能够继续享受生前的那种荣华富贵,所以都会将自己的墓室修的很好,另外也会将自己生前最喜欢的物品带进棺材,能够在地下继续生活前提肯定是要有一个不腐的尸身,所以古人对于自己死后都会用很多种办法来保护尸体不腐。也就是因为这样种种原因,才让2000多年前的“遂先生”至今还是一个软尸没有腐烂。
▍☈湖北荆州曾出土距今两千多年的软尸“遂先生”。这种软尸是怎么形成的?
从我国发掘出的保存了数千年而不坏的尸体来看,分为干尸和湿尸两种。干尸都出现在新疆,有经历了数百年的,也有经历数千年的。这些尸体之所以能长久保存下来,并不是当时利用了什么防腐技术或防腐材料,而是当地特别干燥的气候,尸体下葬以后会很快失去水分,在干燥到一定程度后连细菌都无法活动,从而使得尸体能够长久不坏。保存了上千年的湿尸都出现在湖南、湖北、江西等长江流域一带。从埋葬情况来看,当时的人们是采取了一定的防腐技术,比如,棺椁外面包裹一层木炭,木炭层外面又有厚厚的一层白膏泥。棺材里面又放有朱砂之类防腐剂。发掘时发现尸体完全浸泡在液体中,液体呈微酸性。这些液体究竟是人为配制而成还有埋葬以后自然渗透进去的,有争议。依我看,应该是自然渗透进去的。因为同时期的墓葬,有的尸体保存了下来,有的尸体没有保存下来,比如马王堆汉墓,那个女尸保存的非常完好,而相邻的男尸却没有保存下来,按理说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应该更加重视保存男主人的尸体才对,为什么男人的尸体反而保存不下来?我以为为了更加长久地保存男尸,人们采取了更加严密的防渗漏措施,水难以渗透进去,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不利于尸体保存。依此可以得出结论:被水浸泡着是尸体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反观中原一带,那么多帝王陵墓,连一个帝王的尸体都没有保存下来,难道当时对保存最高统治者的尸体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远离中央的地方吗?从实际情况看来,这些帝王的埋葬规格远远超过湖北湖南的那些王后。什么金缕玉衣,啥都舍得使用,若有什么成熟的保存技术不信不往最高统治者身上用。
由此看来,湖北湖南出土的那些湿尸,之所以能够保存这么长时间,除了人为因素外,主要是当地的气候原因。由此人们得出结论: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一年。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