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
▍←据说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
讲道理说,既然吴三桂能带着清兵入关,灭掉南明。那么一部分蒙古人凭什么就不能背叛元朝,帮助明朝推翻元廷呢?并且,实事求是的说,当时的蒙古人除了向明朝归顺以外,貌似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了。
元朝末期,蒙古人其实活的很痛苦。元廷中央政府因为围剿红巾军不利,其统治陷入了一个恶性死循环。
大致的逻辑是这样的:红巾军起义→元廷派兵镇压→红巾军暴揍元军→元廷放权→地方实力派自练武装→红巾军被军阀击败→元廷中央收权→地方实力派拒绝中央收权→元廷和地方实力派内讧→红巾军趁元廷内讧再度复苏→朝廷再次向军阀妥协→红巾军被军阀再次击败→元廷中央再次收权→中央和地方继续内讧→红巾军趁元廷内讧再度复苏。
然后,元廷再度放权,再度跟军阀死磕,这个死循环就继续不停的循环下去。
在这个死循环下,元廷、红巾军、地方实力派都是对立的。而蒙古人则很倒霉。因为在镇压红巾军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蒙古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嘛。打的太卖力,会受到猜忌;打的不卖力,也会受到猜忌。
最后的结果就是两条选择——要么同意朝廷的削藩,向朝廷卸甲交权;要么跟汉人势力合作,可以继续保留兵权。
有些蒙古人为了自保,自然而然的就倒向了反元势力。
当然了,这些早期因为受猜忌而不得不向元廷倒戈一击的蒙古人,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归附大明,背叛大元的蒙古人,其实都是后来在朱元璋北伐期间,陆陆续续向大明归附的残兵败将。
说到这里,就要讲一下朱元璋北伐前后,蒙古人的稀烂表现了。
1363年,朱元璋全力和陈友谅决战,南北红巾军大PK,这个时候本来是元军南下,剿灭朱元璋、陈友谅等反元势力的大好时机。然而恰恰就在此时,元廷内部也内讧了。
这一次内讧不是元廷和军阀的内讧,而是元朝朝廷的内讧。
简单点说,就是元廷帝党和后党的一次摊牌式的内斗。而因为这场内斗,又连锁反应的引发了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之间的大混战,导致元朝元气大伤。
具体的说,就是元廷的奇皇后和高丽籍宦官朴不花,联合后党成员搠思监,准备逼元顺帝退位。而要逼顺帝退位,就要扳倒在大都附近拥有强大实力的孛罗帖木儿。于是他们就迫使顺帝下旨,削夺孛罗军权官职,并命扩廓帖木儿(就是王保保)讨伐。由此引发元廷内讧。
这一场内讧,直接引发了元廷和拥元各派之间大战。战争打了两年时间,最后王保保击败孛罗,成为元朝最大的军阀,拥兵几十万镇守河南。无论是顺帝党还是皇后党,都无法指挥王保保。
成为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后,王保保决定吞并陕西。他以南征为名,征调割据陕甘一带的汉人拥元军阀李思齐,张良弼,孔兴等人的部队去到河南。打算来个调虎离山,占据关中平原。
李思齐那帮人精心知肚明,哪里会看不出王保保的诡计?于是,这帮割据陕西的地方实力派也不甘示弱,他们集合几路大军,就打算开出潼关跟王保保开战。
当时正好是朱元璋灭张士诚的关键时刻。如果元军不内讧,而是南下,朱元璋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就灭了张士诚。但是朱元璋命中由福气。他在荡平张士诚期间,元军硬是没有南下打他。
在朱元璋灭了张士诚后,元顺帝眼瞅着王保保不南下,反倒和李思齐斗,大为不满。就下诏给王保保,免了他的一切职务。
王保保不甘示弱,元顺帝免他的职,他就带着兵马退居山西,直接杀了元朝官员,在山西明目张胆的搞割据。
元顺帝大怒!下圣旨,调集天下兵马,准备讨伐王保保。
但是转过年,就是1368年了——是的,朱元璋要北伐了。
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两路大军北伐。明军先攻山东,取得大胜。
就在明军初战大捷时,元朝方面的元廷、王保保、李思齐,居然还在三方混战。
后面的事情,不用多说也猜的到了。明军一路北上,直指大都,可元军内部的实力派却继续搞内讧,坐视明军取大都。
最狠心的就是王保保。当明朝北伐大军渡过黄河,元顺帝向他服软,求他救驾时,他居然接了圣旨,却不附旨意,驻兵山西,坐观元廷继和明军交战。直到元军战败,徐达大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北逃上都后,他才调集大军和明军开战。
元顺帝北逃后,蒙古人面临了一个做三选一的抉择:要么随元顺帝一起北逃,要么跟随王保保搞割据,要么倒向明朝。
最后,只有六万户陪元顺帝一起北上,基本上没有人跟着王保保。剩下绝大部分的蒙古人都投降明朝。
至于说大部分蒙古人为什么要投降大明,道理很简单。因为元朝已经烂透了,跟着元顺帝会被王保保揍,跟着王保保又会被元顺帝揍。大家都是蒙古人,但内讧掐架的时候打的比汉人还狠。这么险恶的环境,让普通的蒙古人怎么还敢跟着顺帝或者王保保混?
并且明朝有钱,蒙古人跟着明朝混,生活待遇明显更高。况且,明朝缺乏骑兵,蒙古骑兵是明军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普通蒙古人此时倒向朱元璋,明显比跟着元顺帝和王保保要来的安全和实际。
总的来说,归顺明朝的蒙古人,并非是不认可自己的蒙古人身份。他们只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跟着明朝比跟着北元,前途会更好一点而已。如果一旦能自立,很多蒙古人还是会选择脱离明朝。比如明初归降的蒙古兀哈良三卫在朱棣时期取得半割据权限后,立马就脱离了明朝,在大宁卫割据了两百年,奠定了后来漠南蒙古的雏形。
▍▼据说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
这不都是小学、初中历史课的问题吗?
“自己的国家”在古代是个不存在的概念。有了也是违法、灭族死罪的概念。
历史领域里的著名文盲群体“明粉”,动不动就喊:明朝是我们汉人的国家......脑瓜子疼。明朝啥时候成人民政权了?你在明朝是有土地所有权还是有公民人身权?你是有自由迁徙权还是有参政议政权?你是有制定法律的权力还是有制定税收的权力......啥权都没有,大明朝咋就成了你的了?真穿越到明朝,在大街上喊,明朝是我们的,朱元璋不把你做成稻草人,也得千刀万剐:你们的?都是老子的,都是老子子子孙孙的。
这是小学课程:古代的王朝都是统治者的家天下。
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包括全天下的土地、人口、资源和财富。全天下的所有权,都在统治者手里。包括人的所有权,老百姓和臣子都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可以给你块土地让你过日子,也可以随时收回去。可以随便闯进老百姓、臣子的家里,抢走财产,甚至扒掉房子。当然也可以没收老百姓、臣子的生命,不需要理由,单纯为了娱乐都可以。
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老百姓、臣子没有任何权力。一定要明白:赏赐的权力不是权力。因为可以随时收回去。所以臣子也没有权力,他的权力是统治者借给他的。这样的结构是最最标准的奴隶制。没有土地所有权,没有人身权,没有自由迁徙权,是最最标准的奴隶。统治者是最最标准的奴隶主。
古代国家的所有权,100%是统治者的。而统治者是皇帝一人,皇族一家。整个国家是皇帝一人、皇族一家的。这就是家天下。剩下的所有人,不论是老百姓还是臣子,都是皇家的私有财产。
历朝历代都是统治者的家天下。唐朝是老李家的,宋朝是老赵家的,元朝是孛儿之金家的,明朝是老朱家的,清朝是爱新觉罗家的......这都是小学三四年级就应该知道的。
古代,国家都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老百姓、臣子,都是没有任何权力的奴隶。
所以在古代,对于老百姓、臣子而言,压根就不存在“自己的国家”这个说法。汉人、蒙古人、少数民族,都一样。
这也是近代,清朝面对外来侵略总是打不赢的主要因素。清朝还是古代社会,其他国家是近现代社会。古代社会肯定打不过近现代社会。因为古代社会是奴隶社会。老百姓、臣子都是奴隶,打仗不可能真玩命。八国联军一来,老百姓帮着搬梯子,大臣给人家送锦旗......这是正常表现。既然怎么都是被统治的奴隶,谁来都是主子,大家伙何必认真?老主子就这德性了,新主子或许还能好一点。而近现代社会,人民、公务员、部队......都有一定的权力,这时候才是:自己的国家。才能真心实意地为自己的国家打仗,因为帮助国家就是帮助自己。
八旗军来了,明朝的臣民剃头,八国联军来了,清朝的臣民搬梯子,正常。不正常是现在居然有人崇拜某个王朝,这就是奴隶崇拜奴隶主。也有人喜欢这个朝代讨厌那个朝代,更滑稽,是奴隶喜欢这个奴隶主,讨厌那个奴隶主。前几天我看还有人喊呢:明朝时候我们汉人活得有尊严......这得喝多少假酒啊。几千年来,普通老百姓啥时候有过尊严?现在都2021年了,还在网上歌颂封建王朝呢,铁骨铮铮......这不就是奴性嘛!有些东西是打在基因里的,你不为奴谁为奴?都是应该应分的。做一个现代社会的自由人不好吗?不跪拜不歌功颂德就这么不舒服?理解不了。
这是小学历史知识。下面来个初中的。
我小时候的初中历史,讲元末是这样说的:蒙古族里也分贵族和奴隶,汉人也分地主和农民。元末是蒙古贵族联合汉族地主欺压蒙古和汉人的底层群众。所以,元朝末年不是民族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
现在再看这句话,还是经得住推敲,很专业,很科学,事情就应该是那样。
阶级矛盾,不是民族矛盾,更不是国家矛盾。
而且这得仔细的品,举一反三的品,啥时候融会贯通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啥时候会再上个台阶。现在总有人觉得某国和某国大战不可避免,天天准备大战来临......这都是不可能的......天天准备世界大战是标准的穷人思维,因为这些人不知道两国富人之间的关系有多好,不知道这些人之间有多少共同利益。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富人和富人一伙做生意,穷人分两派准备干仗。富人之间争吵都是有目的的,看着很激烈,其实是在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目的是为了成交。而穷人在旁边看,以为人家要打架。结果人家价钱讲完了,突然握手成交,喝红酒去了,留下一脸懵逼的穷人。
前几年特朗普搞贸易战。贸易战就是商业行为,讨价还价,大家要脸红脖子粗的砍一砍,其实心里都有底价。美国和欧洲、日本都搞贸易战。到了咱们这就不行了,又是大战一触即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我说打不起来,激怒了好几万拳民。现在呢?特朗普都滚蛋了,打起来了吗?这些2货也早忘了前两年热血沸腾跟着喊的事了。
现在美国换个总统,前些年的文案就换个人名,又拿出来,还信,又要准备决一死战了......跟这些人没招。别说我没提醒哦:很快,过一阵都谈完了,价讲完了,问题都解决了,拜登访华,大家热情洋溢、和谐融洽的聚一下,这是必然的。到时候某些人别又懵逼了,说好的世界大战呢?蠢会被利用,坏,热衷于仇恨,还是会被利用,一直被利用,必然穷。穷人不一定坏,不一定蠢,但又蠢又坏的人,一定穷。
所以马克思还是厉害,不按国家分派,按阶级分。富人肯定和富人一伙。穷人则不一定,但肯定是被压榨的一伙。古今中外,不外如是!有钱人和你不一伙,还没想明白?你恨美国,人家喜欢得很。美国的资本家也喜欢中国的钱、市场,怎么可能打起来?砸个稀巴烂,怎么赚钱?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一个国家里,是有钱人说了算,还是没钱人说了算?打仗是不是得说了算的人来决定?怎么可能打起来!
回到正题。蒙古、元朝是部落制。我们老家有两个蒙古族大姓,老辈人讲的,这两家本来是平等的。但后来其中一部的人不会过日子,穷了,成了另一部的奴隶。这是清朝时候的事。蒙古人的结构是:这个部落是贵族,全是贵族。这个部落是战士,全是战士。这个部落是工匠,全是工匠。这个部落是奴隶,那就全是奴隶。
他的部族和汉人的家族基本上是一回事。
蒙古人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更不是人人平等。蒙古是个大联盟,各个部之间,高低贵贱,区分得很严重。底层的奴隶一样活得很悲惨,同样没有任何权力,说杀也就杀了。而且不能是1个奴隶养活1个贵族,得成千上万的奴隶才能养活一小撮贵族。蒙古也是金字塔型的社会,绝大多数的底层人民被极少数贵族统治。
蒙古和中原在本质上没区别,都是极少数的奴隶主统治绝大多数的奴隶。然后蒙古和中原的高层联合,奴隶主之间利益交换,勾结,一起压榨蒙汉以及其他民族的底层人民。这是历史现实。不是某些文盲幻想的:中原皇帝带领老百姓,我们是汉人,蒙古可汗带领牧民,我们是蒙古人,然后两家楚河汉界、旗帜鲜明的决战。
富人、高层之间勾结,底层老百姓也得活,也得生儿育女。各族底层穷人之间的通婚、成为邻居、互相帮助,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前几年出土的文物,是元朝蒙古人买汉人妇女的契约。这是最底层的妇女,但蒙古的普通老百姓,也得花钱买,不能抢。而且是寡妇,没办法,那也得花钱买,总得有个老婆。底层的老百姓活得都很艰难,各族都一样。能活着,能传宗接代就万幸了,哪有什么穷讲究。为了穿什么服饰,梳什么头型打得你死我活,宁死不屈......都是扯犊子,后人编的鬼故事,与老百姓无关。蒙古老百姓披块羊皮,汉人老百姓穿块粗布衣服,洗澡,一辈子三五次。贵族、皇帝身上还有虱子呢,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还要啥头型啊。底层老百姓没精力在意这些事。
有些人是编电视剧自己把自己忽悠懵了,以为古代人都是衣食无忧,穿红戴绿,随时保持个人卫生......六十年代还有乱葬岗呢。往前几千年的底层社会,都是相当可怕的。
古人,各个民族都一样:妇女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死的概率非常大。孩子随时会夭折。生七八个,养大三两个。皇家的孩子都有相当一部分活不到成年。勉强活到四十岁,就得称老夫了。拉个肚子、长个疽,甚至摔个跟头人就死了。秦汉平均寿命20岁,宋朝长到30岁,到了清朝才达到33岁。也有很多人怀念宋朝......谁爱穿越谁穿越,我就在2021年待着。
古人是几千年在生死线上来回挣扎。大家唯一的目的就是活着。人口一多点,立即粮食不够吃,然后闹饥荒,内乱。死了七八成的人,粮食够吃了,能稳定200年,人一多,又不行了......一直这样的循环。而且那个时候百分之九十几的人都是文盲。诗词歌赋都是极少数人的娱乐项目。古人混沌,懵懵懂懂,勉强维持生活和延续后代。
还得再说一遍,各族都这样。
还有个问题就是咱们说过好几次的:古代没有民族的概念。民族是清末开始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古人眼里不分谁是汉族谁是蒙古族谁是满族。
总结下来是这样:
1、各族底层的群众非常艰难,都是以活着、维持生存为目的,包括军队。当兵只是为了有口饭吃。谁能让他们活,他们跟谁。汉人跟蒙古人能活,他就跟蒙古人。蒙古人跟汉人能活,他就跟汉人。部队打仗也是为了赢,打赢了才能活。活着打赢是目的,跟谁不是问题。跟汉人能打赢,能活下去,就跟汉人。跟蒙古人能打赢,能活下去,就跟蒙古人。
中国历代王朝的部队都是多民族联军,从西周到现在,没一个例外的。汉朝的边疆是联军,有很多少数民族部队。三国,魏蜀吴,三家都是多民族联军。南北朝、隋唐更不用说。宋朝控制的地盘小,但部队里也有少数民族。元明清就多了。毛文龙在皮岛的这一小支人马,都是汇聚了多个民族。西周是怎么灭亡的?诸侯联合犬戎。
2、古代的老百姓、部队没文化,没那么高的觉悟,什么什么礼乐传统,为了华夏文明,理解不了的事。大家只是为了有口饭吃,不可能为这些事玩命。
3、古代没有民族概念,压根就不存在我是汉族,他是蒙古族的意识。古人只认自己的亲人,家族。在古人眼里,没有民族之间对立的问题:我们是汉族,他们是蒙古族,我们不一样,我们汉族一伙,他们蒙古族一伙......没这回事。
古人的世界里,亲人、邻居、朋友、乡亲、同学甚至同年,都可以帮,都是派系。唯独没有民族派系。因为压根就没这概念,没这个词。
4、是咱们开始说的,国家,是统治者的。各族底层百姓都是被统治的奴隶。
这个问题有两个地方不成立,首先在古人的世界观里,没有我是蒙古族,我就该帮蒙古族的概念。其次,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国家,更不是自己的。元朝,不是蒙古人的国家。明朝,也不是汉人的国家。都是统治者的私产。帮自己的国家,这个概念,在古人的意识里也没有。
古人的思维是:报效朝廷。帮主子办事、打仗,还是为奴。你不能说以朝廷为家,这不是造反嘛。
元末明初,是底层老百姓造统治者的反。汉人、蒙古人的老百姓是一伙,汉人地主、蒙古贵族这是一伙。阶级斗争。不是汉族人和蒙古族人决战。两边的人是按有钱没钱分的,穷人一伙,富人一伙。蒙汉穷人一伙,蒙汉富人一伙。不是按民族分的。所以在元末,抵抗起义军最坚决的是汉人地主武装,也有很多汉人大臣为元朝誓死效忠。因为他们和蒙古贵族有着共同利益。起义军方面,也有大量的蒙古穷人,因为他们要活命。压榨蒙古奴隶的是蒙古贵族。一个部落的蒙古人都是奴隶,一直被蒙古贵族欺压,他们恨的也是蒙古贵族。最后要饿死了,又赶上农民起义,他们肯定要加入起义军这边。有些蒙古的部队也要随风倒,谁赢跟谁。因为蒙古部队也是以部族为单位,一支军队里全是兄弟叔伯,他们自己之间亲,和其他部落没感情。帮汉人和帮其他人,没区别。汉人一样,老张家这一族是亲人,要互相帮助,老李家和蒙古人在他们眼里也都是外人。
元朝末期为什么闹起义?是不是老百姓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人丁兴旺,合家欢乐,然后某一天大家吃完饭了,消化食的时候说:哎呀,现在怎么是蒙古人统治,我们太屈辱了,起义......不是这么回事吧?是大家都吃不饱饭,大量的饿死人,才开始起义的,对不对?这和民族有关系吗?没有。而当时活不下去的,是各族底层人民。
明粉之所以被称为文盲,主要是因为最起码的小学、初中历史都没学过。他们的知识结构来自于穿越玄幻小说和网络段子。他们心中的明朝是电视剧里那样,随便一个老百姓都穿着绸缎,五颜六色,一顿饭最低四个菜,脑子里都是民族、国家甚至华夏文明......
下面咱们再来个高中的:站在朱元璋、统治者的角度。
中国的天子在理论上是天下共主,而这个天下就包括少数民族。不能统治少数民族、自己的辖区里没有少数民族,天子、皇帝的含金量会大大的缩水。说明你没掌控天下。自己的辖区只有华夏,中原汉地,这叫国,国王,不能叫朝,不能叫皇帝。所以即便昏聩如宋徽宗,他也惦记夺回幽云十六州。因为打不到边疆,没有少数民族的臣民,自己这个皇帝总是差点意思。清朝为什么要拿下蒙古、新疆、西藏,因为这是天子必须要完成的使命。把已知的天下都打下来,才是合格的天子。天子的辖区必须要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那里的人民。
在明朝,不论初心如何,就算是面子工程,统治者也得要尽力保证自己的臣民里有少数民族。朱元璋从各个角度考虑,都是很欢迎蒙古人加入他的部队的。两下一拍即合。
各式各样的人纷纷来朝贺,这才是中国皇帝应有的排面。
蒙古人在明朝,自始至终都是有合法地位的,和其他民族处于平等地位。当然,都是朱元璋、老朱家的私产,臣子。而且,从朱元璋起到朱棣、朱祁镇最后到崇祯,明军的正规部队里,历来都有大量的蒙古人。这个话题咱们以后有机会再详谈,有兴趣大家也可以自己查查,明朝的蒙古人不但有,而且很多。不但多,而且很忠烈。是从头到尾,一直贯穿了整个明朝,其实也一直贯穿到清末。明末清初,并不是蒙古人和满洲人一伙打明朝,而是一群蒙古人帮清朝,另一群蒙古人帮明朝。
对于各族底层百姓而言,谁能赢,谁能让我们活,我们帮谁,跟谁。不管他是什么民族。同族的统治者让我们活不下去,我们也得造反。明粉的标准思维是:我是汉人奴隶,奴隶主也是汉人,我骄傲,我自豪,他统治我,我舒服,被汉族奴隶主剥削我光荣......这不就是贱嘛。正常人不能这样!对于统治者而言,底下的臣民都是我的私产,能为我干活、打仗就行,管他是什么民族。同族的人威胁到我,也得杀,而且要大杀特杀,斩草除根地杀。这里面考量的还是利益,与民族无关。
▍➚据说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给人的感觉,这帮子加入咱大明部队的蒙古骑兵,是不是脑壳壳出啥问题了,咋能干这么没有出息的事。
其实这事和出息不出息,真没啥关系。老话说的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天下往事,算来算去皆逃不过一个利字,那么是什么样的利益,可以让这帮子蒙古人放下蒙古族的利益,站在了咱大明的利益上。
这事说来话长,咱把这事揉碎了说道说道。
铺垫
话说咱大华夏地头上经历了尽四千年的封建王朝,那么在这些个王朝当中,有两个是有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一个元朝,另一个是满清。
说实在的这俩王朝,虽然入驻中原成为了中原的主人,但压根就没有把中原地区当成自己的家。尤其是这元朝,虽然身处在中原地区,压根就把自己当外人,对中原地区,该抢还抢,该打还打,天天的打打杀杀,和进了别人家的强盗差不多。
说这话,您千万别不信。当年蒙古人认为将中原老百姓的地全部抢过来,禁止种地,全部种上草,自己蹲在上边放牧。听着羊群咩咩咩咩的叫声特别来劲。
咱就说了,要是真那么干,咱大华夏地头这得死上多少人,大部分都得饿死。
就这政策和当年满清的圈地何其相似,压根就不管你老百姓活不活的问题。
说道根子上,这和蒙古人的部落制有很大的关系,部落的利益才是利益,部落意外的利益和本部落没啥关系,有点各自为政的意思,没啥大局观。
所以后来朱元璋击溃元朝,很多蒙古骑兵加入到大明的部队中,这也不稀奇,有着这原因也就不难解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拉倒吧!蒙古骑兵那天下间有一号的骑兵,和这帮子骑兵冲突压根就没啥胜算。加上那会蒙古人也信奉强者为尊的理念。您朱元璋凭啥让这帮子蒙古骑兵为你卖命?这纯属瞎扯!”
您要是真有这想法,俺真要呵呵了!
是,咱不可否认,蒙古骑兵确实牛,牛的不要不要的,正是在他们的铁蹄之下,这大宋朝才走向了没落。
但蒙古骑兵搁在大华夏老百姓的脑壳上,耀武扬威的时候。大华夏的老百姓也在想一个问题,要么就此没落成为历史的灰尘,要么就要学习他,比他更强,把他从脑壳上扔下去。
而学习这东西,历来就是大华夏子民的优良品格。
所以小一百年的历史,大华夏的老百姓也在学习骑兵,用咱自己的骑兵来对付蒙古骑兵。
你以为朱元璋,从大都的地头上赶走元朝,依靠的不是自己的骑兵?真是没谁了,当年咱大华夏的骑兵挥着刀子可以和蒙古骑兵来几场硬碰硬的对决,压根就不惧他。大华夏为嘛能有这么大底盘,您以为是儒家的谦让让来的?那也是用热血和刀子打下来的,就这基因觉醒了,咱还能怕谁不成?
要不然当年朱元璋打大都的时候,那元顺帝听到消息之后,为嘛连守都不守,撅着屁股就跑路了呢?路上地震还以为咱大明的军队跟上来了呢,吓的那叫个屁滚尿流。而那会还真没啥蒙古骑兵在大明的部队中。
老朱的部队就是那么的强大,您还别不服。
强者?谁是强者?这强者为尊的尊字可是在大明的脑瓜上呢!
这元顺帝,跑了,所以这元朝就没了,又出来北元。
题主说的事
话说从大都退走,这大元差不多就退出了中原地区,就变成了历史上的北元,开始搁到沙漠了啃沙子吃了,北风那个吹,沙子那个飘啊!
您就想想这场景吧,何值是一个苦字了得。
小一百年的时间,蹲在中原地区,要啥有啥,美酒大肉片子可劲的糟,吃饱喝足了,大街上随便溜达,听个小曲,整个曲艺节目,几个铜板就能解决。
可这都搁到沙漠里了,羊肉到是不少,大米饭压根就没有,你别说小曲了,出了帐篷就是大风,吹的脸皮子都是干的,天一擦黑就得睡觉了,因为你有那精力,他没地溜达啊!
生活可就一落千丈了啊!而这生活环境的变化,让蒙古人生气的,可不在少数。
他们想要更多的东西,那就得拿起老本行,干起了抢劫的买卖,今天突入大明抓一把,明天突入大明摸一把。
可大明的兵丁他也不是吃白饭的,你进来了,咋也得留下点东西不是。
回头参与抢劫的蒙古人就发现一个让他们愤怒的现象,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来的东西,必须先上缴,上边的人先分上一分,这才轮到他们这些冒着生命危险干活的人,剩下的东西能有多少?
“过分了啊!”
这种不平衡让他们积攒了很多的怒火。
而朱元璋也很清楚这一点,那么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可是兵家的上上策。
说道这里,咱就不得不说说大明和北元的经济实力,这俩没得比,北元的士兵是勇武,但架不住朱元璋家里边钱多。
老朱用毛毛钱就去勾引蒙古人,当然你要是蒙古贵族,还给发土地。
这事就一个字——美!
只要投降了,你不用天天蹲在沙漠里吃沙子,晒已经干秃噜皮的大脸蛋子,还有众多的娱乐节目等着你。
这家伙老鼻子多的蒙古人这就往中原的地头上移民,这家伙整下去,北元的人口可就急剧的减少。
这还不算,老朱压根就不搞啥民族歧视,每打下一座城,就严令不得随意的屠杀蒙古人,对元朝的那些个王公贵戚啥的也没动粗,整啥清洗活动。
要不说这手玩就的就是好,当年老朱带着人和纳哈出整的二十万军队进行对决,结果纳哈出瞅了瞅自己的胳膊腕子,看了看投降过去的人,干干脆脆一仗没打这就投了。
所以朱元璋到了打北元的时候,军队里有蒙古人,这没啥稀奇的,军队里也没人歧视他,他们也愿意为大明卖命。
那有名的朵颜三卫那全都是蒙古人。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据说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
因为大明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不管哪个民族和国家的士兵,只要服从都可以进入大明军队。
大明军队里不仅仅有蒙古士兵,女真士兵,还有葡萄牙士兵,黑人士兵,泰国士兵。。。甚至还有日本士兵!
比如,万历年间的辽东巡抚顾养谦的麾下俘获过数十名日本流亡武士。结果把他们收入了军队,有一次,蒙古骑兵进犯,于是让日本士兵仍然穿着日本衣服藏匿在军阵中,等到交战时,日本士兵突然“哇呀呀呀“”亚卖呆!!“的跳出来,举着刀狂舞。
蒙古骑兵惊呆了,日本士兵趁机用刀砍马腿(矮)。于是蒙古骑兵从马上掉下来被砍了首级。
可蒙古人也不是傻子,等到下一次交战,日本武士又想如法炮制,可蒙古骑兵早有防备,日本武士一蹦出来就被射成了豪猪,无一人生还。
上述故事记载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对于明朝人来说,日本人当时是个战乱不断的国家,日本战国低级士兵是没有军饷的,所以盛产外籍雇佣兵,日本的雇佣兵遍布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甚至效力于朝鲜和荷兰东印度公司。
还有一项有名的故事,是关于萨尔浒大战中阵亡的刘铤。
刘铤这位名将戎马一生,从云南打到朝鲜,参加过万历三大征,萨尔浒之战前,由于和主帅杨镐不和,被强令在未调动手下全部家丁的情况下参战。
而他手下家丁是有名的多国部队,从日本人,朝鲜人,蒙古人,泰国人,东亚能看到的所有人中都有。
据说他手上有一支500人的成建制日本火枪队,在那个时代的明军中独树一帜。
萨尔浒之战中刘铤牺牲,而麾下的日本兵没有参加战斗,留在四川“镇远营”,有人就建议用这些日本兵来对付努尔哈赤,并说这些日本兵战斗力相当于 明朝的白杆兵。
甚至万历后期的明将顾文纲,曾提出在明朝中央军“京营”中设置专门的“倭营”:
仍于京营,照先年议设倭营事例,挑选精壮,另悉一枝,以备缓急,犹紧着也。
顾文纲认为,应该挑选精壮的日本兵,在京营中组织一个名为“倭营”的军事单位可以备缓急之需。可见,当时明朝的中央和地方军队中,确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在编日本兵,他们应有上千的人数,至少可备组织一个营的兵力所需。
▍▿据说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在明朝境内确实生活着大量的蒙古人,而那些蒙古人确实从朱元璋开始就被授予军职,之后的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也对蒙古人信任有加,明籍蒙古军活跃于各个时代的战场上为维护明朝统治和明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至于为何生活在内地的蒙古人要推翻自己的国家,这也很简单,因为元朝并不是广大蒙古平民的元朝,大家要注意元朝是蒙汉地主阶级联合政权,最高利益只属于地主阶级,与广大的汉族、蒙古族平民无关,那些政治上的特权也只是蒙古贵族享有,而生活在内地的蒙古军户在元的统治下一片赤贫,有卖儿卖女苟延性命者,有被贩卖到海外当奴隶者比比皆是,可以想知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元朝根本没有任何感情,甚至想踩黄金家族两脚,再加上久居内地务农,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就没有北上而是居留在内地。正如《蒙古源流》所说:“四十万蒙古中,得脱者惟六万,其三十四万皆被围而馅矣”。
但是,这个数字根本经不起推敲,正如此书所记载的朱元璋与88万汉人一起造反一样不靠谱,所以居留在中原的蒙古人有多少已经无法知道准确数目,但是数量不少是肯定的。其构成大致上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元代以来因为戍守、出征定居中原、边疆各省的。第二种原来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牧民,由于战乱逃至中原的,据《元史》所言大概有70万人,所谓“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这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这大概也是个估计数量,这两种具体数量已经无法计算。
第三类属于战争中的被俘者,就是洪武、永乐年间对蒙古人不断进行打击俘虏的,观《明史纪事本末》、《国榷》各史书,其数应该不低于20万。
第四类就是主动归附明朝,这个现象明朝历代都有,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最多,最为集中,这部分数量当为不少,光丞相纳哈出所部归降就有16万人。
《明史·鞑靼传》:先后降其部曲二十余万人,及闻纳哈出伤,由是惊溃者四万人,获辎重畜马亘百余里。
而明太祖朱元璋在早在率兵北上期间,就发布《谕中原檄》,在这份檄文中朱元璋直接声明将不会对生活在境内的蒙古和色目百姓进行压迫。
《弇山堂别集》: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
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对元朝本来就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既然明朝愿意接纳他们,他们当然也愿意做明朝的臣民。事实上明太祖对广大蒙古百姓的承诺是说到做到的。就如在洪武三年十二月,由于边境战事频发,中书省以时局未稳为由,建言将蒙古人迁往内地,被朱元璋断然否决,在朱元璋的坚持下,居住在边境的蒙古人得以继续安居。
《国榷》洪武三年十二月丙朔条:中书省欲徙西北降胡于内地,杜后患。上曰:“胡人耐寒,驱而南,违其性,易乱。不若顺而抚之,就边地择水草孳牧,自然安矣。”
明朝初年不仅让蒙古人在生活中各安生理,而且还进行了非常有成效的管理。对加入明军的蒙古人,与明朝普通士兵一样,以卫所统之。其形式氛围两种:一种是以蒙古士兵单独设立卫所,由蒙古军官统领;另外一种是组成鞑军,与明军杂居,由蒙古人担任统领,平日驻守各地,战时听命征调。
明初,还对蒙古人实行量才擢用的政策,不仅让他们在各地担任指挥使,有的还在五军都督府任指挥佥事、都督佥事等。在永乐时期更是组织以蒙古壮丁为主的三千营随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打击鞑靼和瓦剌,这支部队是明初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
而对不管洪武帝还是永乐帝对于归附蒙古人的赏赐也非常丰厚,尤其是永乐帝对蒙古人的封赏大大超过了洪武时期,如对蒙古王子也先土干(汉名金忠),在归附后“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辍御前珍羞赐之,复赐金银宝器”。其后,更是“眷宠日隆”。
明朝初年之所以重用蒙古人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第一、在与笼络归附者,蒙古人在明朝受到良好的待遇,让他们进行招抚和劝降活动,效果明显比明朝使节好的多。正如《明史·邹缉传》所说“漠北降人,赐居室,盛供帐,意欲招其同类也”。
第二、也是主要原因,蒙古人身体强壮,吃苦耐劳,适应北方气候,善于骑射,勇于冲锋陷阵,他们对明军战斗力是一种很大的加强。
明初对归附的蒙古人大量任用以及优厚待遇,遭到了一些汉官的反对,如洪武九年,海州学正曾秉正就说到对朱元璋建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求将担任军职和守卫的蒙古人斥退,只是嘉其忠心而升官,但对其建议不置可否。
永乐十年,又有洮州卫镇抚陈恭上言“戎狄异类,非我腹心,不当置左右”。明成祖回复道应该以才德用人,而不应该以种族区别对待。
《国榷》永乐十年十一月癸卯条:上曰:“第唐宋自有败道,人君亦安得示人不广。金曰䃅忠于汉武,阿史那社尔效于唐宗。胡元疏外汉人南人,柄用蒙古鞑靼,然亦不免于亡乱。”
可见明太祖和明太祖用人观的包容。
在明朝皇帝的厚待之下,大部分得到任用的蒙古人对明朝可谓是忠贞不二(确实有不和谐的旋律,比如喜宁、满四、乃儿不花这样的叛者)。明籍蒙古军官率军在对抗北方蒙古入侵时显示出坚定不移的斗争决心。像诸如吴克忠(答兰)、薛斌(脱欢)、吴成(买驴)、金顺(阿鲁哥失里)全都是在对抗外蒙古各部作战时立功晋爵。
甚至为明朝死节的也大有人在,如薛斌的儿子薛绶(寿童),正统十四年与成国公朱勇抗击瓦剌,不幸失败,“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被俘后不屈,被瓦剌军肢解,当得知他为蒙古人时,瓦剌军大为震惊,说“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
到了明朝中后期,明籍蒙古军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李成梁的精锐家丁李宁、李平胡就是蒙古降人。如在萨尔浒战斗中,西北军一路的阵亡将校上,出现且力太、海代喇八汁、腮介哈蓝代、哑汗兔这样的蒙古名字,我疑此三人系西北土达。
再如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关宁铁骑,其战斗力最强的部分就是蒙古夷丁构成的,所谓“三桂所部皆蒙古锐丁”。
所以,广大的蒙古族官兵从明初到明末积极参与到维护明朝的军事斗争当中去,有力的维护了明朝统治,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应该给予客观的描述。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蒙古源流》、《石匮书》、《弇山堂别集》、《全边略记》、《昭代典则》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安阳工学院洛阳理工哪个好?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