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是唯一一个死后没有丧葬费的大臣,光绪帝为什么那么恨他?
▍◖翁同龢是唯一一个死后没有丧葬费的大臣,光绪帝为什么那么恨他?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司农”就是指的江苏常熟翁同龢。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晚清民间对翁同龢的评价,说明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的品质好不到哪去。作为清流派(帝党)的 领袖、光绪的老师,光绪开始也许对他无比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了解了翁同龢的光绪,对他恨之入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光绪皇帝曾经说过,翁同龢之罪,首在甲午主战。
作为清流派帝党首领翁同和之所以主战有他自己的私心。
1859年,捻军进攻定远,翁同龢的兄长,时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放弃抵抗,弃城逃跑。1860年,退守寿州的翁同书,又引发苗沛霖之乱。曾国藩知道后,委托李鸿章为他写了奏折弹劾翁同书。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这对于翁同书来说是一句极为致命的话,即便翁家 "两朝宰相,再世帝师,三子公卿,四世翰院",在朝中有着深厚的人脉,事情也没有转机。翁同书被发配边疆,其父翁心存不久抑郁而终。翁家和李鸿章结下了梁子。
众所周知,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手组建的。
1891年元旦,北洋海军的有力支持者醇亲王奕譞去世,同年夏天翁同和主事的户部提出了海军外购禁令。这对于一个农业国家的近代化海军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很多军舰及装备自己不能生产,又不能进口,而同时期的日本每年都会购入两艘新式军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洋海军和日本海军的装备出现了明显的代差。这是北洋海军在黄海之战中,失败的直接原因。
甲午战争爆发后,山东巡抚被换成了清流派人士李秉恒,这对于李鸿章而言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被翁同龢称为“真伟人”的李秉衡,也没有辜负翁同龢和的期望。负责威海卫外围防守的山东军,没有组织一场像样的阻击战,便撤出了战场。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还派出他们的特使徐建寅到威海卫进行“调研”。在前线激战真酣之时对北洋海军进行了全面的否定,混淆视听,意图以徐建寅来取代丁汝昌。
曾任袁世凯总统顾问著的王伯恭,在《蜷庐随笔》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我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翁同龢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翁同龢一箭双雕之计,如果北洋打赢了,他是主战派。如果北洋海军打败了,正好可以整治李鸿章,为兄报仇。翁同龢得逞了,光绪也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翁同龢之二宗罪,割让胶澳。
1897年,甲午一战已经过去三年,可是其影响还在继续发酵。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领青岛,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高潮。
这次谈判清政府派出的还是李鸿章,不过李鸿章也很精明,去可以,翁同龢必须一起。清流人士平时夸夸其谈,需要务实工作的时候却不行了。1898年3月,签署《胶澳租界条约》,青岛割让给德国99年。客观的说,这次谈判如此被动,奕䜣、李鸿章都有责任。可是负首要责任的无疑是翁同龢,毫无胆识他拒绝了张荫恒等人的建议,导致谈判的结果一塌糊涂。平时出口成章的翁同龢,这次的表现让光绪失望至极。
翁同龢之三宗罪,戊戌变法中表现出两张面孔。
康之才胜臣十倍
翁同龢是一个十足的投机分子,为了迎合圣意,引荐康有为给光绪帝,,称康有为的才华是自己的10倍。正是这一系列的操作,鼓动起了光绪变法的热情,有了后来的“百日维新”。
恐其心叵测
戊戌变法开始后,有一次因公光绪让翁同龢找康有为,翁同龢的回答,“此人居心叵测,我和他没有来往”。光绪帝不禁问,“既如此,为什么以前不说?”翁同龢说,“臣也是刚刚知道”。
这样首鼠两端,阴阳脸的行为,想必光绪也是厌恶的。
翁同龢之四宗罪,飞扬跋扈。
翁同龢自恃两代帝师,毫无人臣之礼。《荷香馆琐言》中记载,光绪曾向军机大臣廖寿恒说,翁同龢和自己在一起时,自己哼唱歌曲,完全忽视了光绪的存在。当着恭亲王奕䜣的面,也常笑话满族大臣学识浅薄,常常念错汉字。
恭亲王奕䜣临终前对翁同龢有一个评价,“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想必是对翁同龢人品的一个真实的写照。想起这个误国误民,以私害公的老师,光绪帝就是怒不可遏,更不会给他什么丧葬费了。
参考资料:《甲午海战》、《翁同龢日记》、《清史稿》
▍⇒翁同龢是唯一一个死后没有丧葬费的大臣,光绪帝为什么那么恨他?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草草收场。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两朝帝师、晚清重臣翁同龢被革职,永不叙用。
(翁同龢剧照)
翁同龢可不是一般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翁咸封官至海州学政,父亲翁心存曾为同治帝师,官至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在清朝官制中,正一品官寥寥无几,文仅三公之太师、太傅、太保及殿阁大学士,武仅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翁心存就曾官拜正一品体仁阁大学士,位极人臣。
翁同龢工诗画,善书法。咸丰六年,26岁时更是高中状元。翁同龢历任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门被称为“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帝师,父子尚书”。可以说显赫一时。
就是这么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从光绪启蒙开始,就陪伴光绪24年的帝师重臣翁同龢,却在1898年被革职,永不叙用。
虽然让人费解,却也不乏蛛丝马迹,深层原因隐约可见。
翁同龢与光绪师生20多年,从启蒙直至光绪亲政。此时年过六十,学富五车的两朝重臣翁同龢,在与光绪的相处方式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让光绪帝不快。
另外,翁同龢与光绪当时的近臣康有为、梁启超等有隙,这也让光绪帝十分不满,这些似乎就成了光绪帝与翁同龢分道扬鞭的理由。
不过,如果注意一下历史的时间节点,就会发现其实是有问题的。
翁同龢于1898年10月被革职。早在两个月前的8月,慈禧太后就发动了“戊戌政变”,康有为、梁启超被迫跑路,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义,光绪帝已被囚禁,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掌握朝政大权。
(光绪剧照)
那么,此时的光绪帝,还有没有能力对翁同龢的政治前途施加影响呢?
翁同龢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也曾为慈禧、慈安二太后讲授课程,与帝后均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加之其能力出众,学识渊博,这也是翁同龢仕途节节攀升的重要原因。1895年的甲午战争,却是一个大大的分水岭。
甲午之战前,作为“清流”领袖的翁同龢坚决主战,严厉斥责李鸿章等求和派“避战自保”。甲午之战中的惨败,让翁同龢等深受触动,政治上转向开明,主张维新自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便是翁同龢举荐给光绪帝的,这显然与之前对“洋务运动”多持批判态度的翁同龢格格不入,截然不同。
康有为也曾称翁同龢为“中国维新第一人”,这是康有为对翁同龢知遇之恩的感谢,和对其在变法中的价值肯定。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翁、康之间的嫌隙可能有,但并不致命。
翁同龢的政治观点转向维新,以求自强。加上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自然令慈禧等后党势力不满。
维新派的激进变法措施,以及妄图拉拢袁世凯发动“围园杀后”的冒险政治举动,更是让慈禧太后怒火中烧。这便有了后来的“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后,康、梁跑路,“戊戌六君子”就义,那么对于维新派的大后台,两朝帝师翁同龢如何处置呢?
既不能杀也不能放,但老佛爷的气一定要出,所以才有了“革职,永不叙用”的诏书。
六年后,1904年,翁同龢去世,时年74岁。1909年,宣统元年,翁同龢诏复官职,追谥“文恭”,算是被清朝廷平反。
1908年,光绪帝驾崩,宣统帝溥仪登基。次年翁同龢获得平反,因而让人联想到翁同龢与光绪帝之间的矛盾。
我们不要忽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同月第二天11月15日,慈禧老太后也跟着去了。翁同龢政治道路上的拦路虎,与其说是光绪,实际却是慈禧。而正是这二位在1908年的先后去世,才有了1909年翁同龢的被平反。
显然,当1904年翁同龢去世时,大清国纵有千万两银子,师生之间没有嫌弃,此时被幽禁在中南海瀛台的光绪帝,怕是连一两银子也是支不动的。毕竟,那位已经守寡43年的老佛爷正在冷眼旁观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翁同龢是唯一一个死后没有丧葬费的大臣,光绪帝为什么那么恨他?
甲午海战打输了欧美列强都没想到,日本也是心里打鼓 但还是咬牙坚持再坚持赢了原因出自我们的有猪一样的队友就是翁同龢。这家伙清流文人领袖 ,笔杆子行,夸夸其谈爱国之心豪言壮语谁也说不过他,比岳飞还要壮怀激烈的爱国言论,古惑了皇帝,赢得举国上下民众支持,战争死生之地,国家存亡之事不可不查,不可纸上谈兵不能意气用事,这家伙掌管户部钱粮不给海军发展舰队银子处处与李鸿章作对,因为有私仇,这样的大臣不贪污号称忠君爱国但没有本事。害得中国衰败百年让日本从此崛起的原因输了给日本巨额赔款。
▍◌翁同龢是唯一一个死后没有丧葬费的大臣,光绪帝为什么那么恨他?
翁同龢是晚清时著名朝臣,后来官至协办大学士,位同宰辅。年轻的时候,因为科举中一甲一名状元而进入朝堂,后来接替自己的父亲任同治帝老师。光绪帝登基之后,又成为光绪帝老师,两朝帝师,地位尊崇。
那么,光绪为什么恨他老师呢?
光绪二十年,甲午,李鸿章的海陆军相继战败后,翁同龢还在那里清谈,一会促成光绪责罚李鸿章,一会说不能让李联俄抗日,一会拒绝英法调停,一会说要“调东三省兵,建大粮台,派大员大将”,一会说这个和约不能签,一会说不能割地。完全空谈!是谁划掉了北洋的开花炮弹、速射炮、高速舰?是谁干掉了帝国最精锐的北洋?是谁干掉了大清最优秀的海陆军将领?又是谁去签了马关条约?可怜,大清的股肱之臣以及台湾就这样被忽悠没有了。
四年之后,光绪二十四年,历史终于还李鸿章一个公道。戊戌变法前,虽然康有为系翁同龢保荐而来,但光绪仍亲自下旨让翁开缺回籍(撵滚蛋)。百日维新失败后,光绪帝(慈禧)下旨“翁同龢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东之役,信口侈陈,任意怂恿。办理诸务,种种乖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陈变法,滥保非人,罪无可逭。事后追维,深堪痛恨!前令其开缺回籍,实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光绪和慈禧终于看清了翁同龢就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只谋私利的专权者,厌恶极了他。这样的人今天仍很常见:表面大义凛然,口若悬河,以正义的名义以爱国的冠冕四处攻讦。实则搅局,一切以私利为出发点,而又无半点真实之本领。所以光绪才这么恨他的老师!
▍▇翁同龢是唯一一个死后没有丧葬费的大臣,光绪帝为什么那么恨他?
翁同龢身为帝师,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在甲午战争时,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一帮书生,唆使光绪帝向日本开战,结果不但葬送了北洋水师,而且割地赔款,祸国殃民,碍于皇帝老师面子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却让李鸿章背负卖国贼的骂名。
这是典型的爱国贼,打着爱国旗号干着害国的事,中华历史上很多。
------------------
推荐阅读:
价位在100元左右的酱香型或者纯粮浓香型白酒,放5年或者10年会更香醇吗?
我给女儿买了一个Ipad,但是被丈母娘拿给她孙子用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