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变时,如果曹爽听见了他谋士的计谋,挟天子去许昌,天下的走势会怎样呢?
▍↣高平陵政变时,如果曹爽听见了他谋士的计谋,挟天子去许昌,天下的走势会怎样呢?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其实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如果当时曹爽挟天子逃往许昌,那么对于司马懿来说,后果将不堪设想,很可能司马家族要遭到灭门之灾。而此时东吴和蜀汉也一直虎视眈眈,魏国边疆将再起祸乱!
那么曹爽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妥协?难道没有人劝他吗?事实情况是有的,只是曹爽没有听从罢了。曹爽的心腹智囊为何晏、邓飏和丁谧,高平陵政变发生时三人恰好都在洛阳城,没有跟随曹爽前去高平陵。但是即使这样,还是有人帮曹爽的忙,谁呢?桓范和鲁芝。
鲁芝对曹爽最忠诚,当司马懿率领3000死士冲进洛阳城,封锁各个城门后,鲁芝率领部分随身士兵强攻城门,然后投奔曹爽而去。见到曹爽后,鲁芝建议曹爽挟天子而令天下兵马,这样的话,司马懿的那些士兵根本就不值得一击。但是曹爽没有采纳。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
桓范更有意思,他是临时起意。当时司马懿入洛阳城后,以郭太后的名义发诏,任命桓范为中领军,接管城内曹羲(曹爽之弟)的军队。当桓范将要前去时,他的儿子劝他说:如今天子在曹爽手中,还是投靠曹爽好。于是桓范立马转向,朝城门狂奔。在平昌门诓骗自己曾经的部下司蕃,说自己带有司马懿的手令。然后出城奔往曹爽军营。
桓范胸有计谋,见到曹爽后冷静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给曹爽指出了针对的计策。桓范建议以阙南别营和洛阳典农为兵力进行防卫,然后撤退到许昌,以许昌为大本营号召天下兵马。桓范此时带有朝廷的大司农印,可以征召全国军粮。许昌也有一座武库,里面的武器足够武装军队。这样的话,兵有了,武器有了,兵粮也有了,一切稳操胜券。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
鲁芝和桓范给曹爽出的主意大概意思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桓范的主意思路更严密而已。如果曹爽头脑清醒,听从了桓范的建议,真的以洛阳附近的兵力为护卫,且战且退至许昌,则司马懿休亦。为什么这样说呢?
司马懿很清楚,此时他手中的依靠和旗帜仅仅是郭太后而已。太后干政在曹操时期可能还行的通,但是早在曹丕时期就已经禁止后宫干政了。因此,司马懿胁迫郭太后以清君侧的名义要求罢免曹爽大将军的诏令,其实是没有效力的。司马懿真正依仗的还是自己的威望而已,因此,司马懿才是真正的着急。
司马懿为了稳住曹爽,让太尉蒋济给曹爽写信,以自己的人格来担保曹爽的人身安全。司马懿还派了曹爽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轮番做曹爽的工作,为的就是让曹爽放松心态,早日投降。
曹爽后来果然中计,轻易的返回洛阳请罪,最后被诛杀。那么如果曹爽挟天子去了许昌,司马懿该如何应对呢?
司马懿虽然此时已经身居太傅之职(虚职),但是在军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司马懿曾经镇守过荆州,督管过雍凉军事,因此,如果司马懿想要对付许昌的曹爽,那么他必然会以太后的名义发动雍凉的军队和荆州的驻军。这些地方的军队会听他调令吗?不一定。
雍凉军队此时是被郭淮所控制,但是实际长官是夏侯玄。如果郭淮想要发兵,那么必然要先发动兵变拿下夏侯玄,这对郭淮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但是风险也很大,因为军队一乱,则蜀军就要乘虚而入。因此,雍凉的军队可能不会大动干戈,最多清除掉曹爽的势力夏侯玄、夏侯霸这些人罢了。
再看荆州地区,襄阳一直由胡质所镇守,而胡质是个中间派,算是朝廷的人。在当时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胡质不会选择帮助任何一方。虽然他和司马懿的关系也很好,但是大事当前,以国事为重,荆州可保平静。
因此,乱与不乱就看淮南地区了。事实情况是当曹爽后来被诛杀时,淮南地区叛乱最多。为什么呢?因为淮南的将领们与曹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淮南令狐愚、文钦、王凌、毋丘俭这些人都受过曹爽恩惠,因此,一旦曹爽在许昌号令起兵,淮南兵力必然相应。后期王凌在曹爽死后,为了克制司马懿挟天子已令诸侯的形势(当年曹操的手段),他与令狐愚决定另立曹彪为帝,这样的话天下就有两个皇帝,谁赢谁输还真的不一定。(这一招是跟袁绍学的,当年袁绍想立刘虞为帝。)
淮南兵变肯定会引起东吴的反应,但是相比雍凉来说影响要小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吴军多次进攻合肥都不成功,而即使吴军攻克合肥,后面还有一座寿春这样的超级坚城,因此淮南的防卫足够抵挡东吴的进攻。
雍凉就不一样了,汉中入关中栈道太多,关中兵力一旦空虚,蜀兵想要兵入长安,只是十五天的时间。因此,如果曹爽挟天子去许昌,荆州会最平静,关中会骚动,而淮南会大乱。最终的结果就是曹爽领着淮南的兵去征讨司马懿,司马懿很可能要兵变失败,然后被诛灭三族。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着急派人说服曹爽的原因。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如果曹爽听从桓范或者鲁芝的建议,挟天子去了许昌,那么形势则对自己有利的多。皇帝就是个金子招牌,可以号令天下军队。桓范带有大司农印,可以征调各地军粮。这样的话,许昌立马就会汇集数万军队,到时擒拿司马懿,轻而易举。而曹爽坐镇许昌也不会引起各地太大的动荡,因为关中需要抵抗蜀汉,不会过多派兵支持司马懿。而荆州胡质是个中间派,不会掺和这件事情。而淮南兵力众多,也防守严密。因此淮南会出兵帮助曹爽反击司马懿,到时恐怕司马懿哭都来不及。可惜的是,曹爽贪恋富贵,把自己的前程毁了。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大魏江山。曹操如果在天有灵,会有什么感想呢?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ℍ高平陵政变时,如果曹爽听见了他谋士的计谋,挟天子去许昌,天下的走势会怎样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曹爽不投降,也是斗不过司马懿的,有几个因素,一个因素是曹操的后代已经不多了,这么多年下来,消耗了不少。
如果没有力量能够合并起来打倒司马懿,那最后还不是被杀吗?还有主要的军权曹爽控制的不多,所以无法与司马懿抗衡。
这一点,曹爽在投降的时候考虑的很清楚。靠屯田的兵马打不过司马懿的正规军的。只不过是拖延时间而已,结局可能也是死。
司马懿当时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又有军权,曹爽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况且曹爽无谋怎么可能和司马懿较量呢?
曹爽底下的谋士确实有人劝告他们不要投降,但是由于曹爽的优柔寡断导致他的可悲的结局。他甚至以为司马懿能够保全他平安,而不会加害他,这是多么幼稚的政治谋略啊,连司马懿的缓兵之计都看不出来,当时许愿保全他就是怕他起兵造反,而安抚他的一个权宜之计而已。哎,可惜曹爽竟然看不出来。。
没有谋略,又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那是无法与司马懿抗衡的。要知道司马懿的谋略可能只比诸葛亮低一点。曹爽仅仅凭借贵族子弟的头衔,是无法与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对抗的,结局可想而知。
其实,司马懿的智谋可能只比诸葛亮略低,兵力要远远胜过诸葛亮,这也是他能够长期与诸葛亮抗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从几个事例可以看出司马懿并不惧怕诸葛亮,而与诸葛亮作战也不是一直输,而是互有胜负,而且,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司马懿没有上当,冲动而攻城,导致诸葛亮计谋没有用成,司马懿不可谓不老奸巨猾。那么,曹爽与司马懿比起来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有办法比啊。所以,曹爽就算去了许昌,也很难有胜算,可能最后还是一个覆灭的结局,只不过多活了一些时候罢了。仅供参考。[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图来自网络,侵删)
▍⇢高平陵政变时,如果曹爽听见了他谋士的计谋,挟天子去许昌,天下的走势会怎样呢?
高平陵之变曹爽即使反抗,那也是毫无胜算。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突然重病不起,虽然太医竭力抢救,但是一直没有什么起色。自知时日无多的曹叡因为太子曹芳年幼,于是任命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
这两人中,司马懿是三朝元老,两朝顾命,德高望重。相比之下,曹爽只是个纨绔子弟,没什么本事。所以在初期曹爽都很尊重司马懿,什么事都听他的,合作得还挺不错。
然而后来曹爽的亲信丁谧、毕轨等人都劝他不可把大权让与他人,唆使曹爽架空司马懿,独揽大权。于是曹爽去见曹芳,将司马懿明升暗降为太傅,夺了他的兵权,然后任命自己的兄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中军,亲信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独揽大权。
司马懿则不动声色,一面假装生病在家休养,一面秘密联络朝中大臣,在公元249年趁曹爽弟兄们陪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的时候,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
曹爽得到消息以后不知所措,大司农桓范劝他立刻带着皇帝去许昌,调集大军征讨司马懿。但是曹爽却轻信了司马懿只要他投降,那么就保全他的性命的承诺,乖乖交出印信,最后被司马懿灭族。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曹爽确实怎么都要反抗一下,寻找一下生机。不过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说,曹爽即使反抗,也没有什么胜算。
首先来说,在洛阳一点司马懿其实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曹爽虽然是大将军,曹羲、曹训两人又统帅中军,看着兵权在握。不过高平陵事变发生时,他们都不在洛阳,而是陪着曹芳一起去了高平陵,身边只有少量部队随行,加上临时征发的部队,也不过几千而已。
爽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
而司马懿则拉拢了曾经在中军任职多年的蒋济,趁着曹羲、曹训不在军中的机会,以太后的懿旨接管了中军,接着又控制了武库,掌握了洛阳附近的主要军事力量。所以司马懿除了分兵守卫洛阳各重要所在外,还有余力分兵去驻守洛水浮桥,防止曹爽逃亡关中,和他的心腹夏侯玄汇合。
很明显,当时兵力对比上司马懿占据了绝对优势。
司马懿之所以不急着发起进攻,而是派人去劝说曹爽投降。主要还是因为他了解曹爽,知道他不会反抗,因此希望尽可能避免皇帝受到波及,减少事变造成的后遗症。
不过如果曹爽不识趣,真的要前往许昌的话。司马懿可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肯定会发起进攻。按照双方的兵力对比,和司马懿、曹爽带兵能力的差距,这一战结果可想而知,曹爽是必败无疑。
其次来说,曹爽即使侥幸逃到许昌,那么也不可能和司马懿抗衡。
在司马家族控制曹魏军政大权以后,魏国爆发了多次反对司马专权的叛乱,这让很多人觉得曹爽如果振臂一呼,那么肯定会有很多人响应。但是这个看法其实并不准确。
确实,司马专权时期的叛乱有不少是忠于曹魏才起兵的。但是曹爽控制魏国大权时独断专行,任人唯亲,重用的都是他的心腹,这就导致了曹爽和朝中大臣们的关系极为紧张。
更糟糕的是曹爽和他的心腹大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并没有什么真实能力。这就导致了在曹爽执政期间,魏国对蜀、对吴的战争中都遭到了惨败,国力损失惨重。
所以在高平陵事变之前,魏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曹爽才是曹魏的祸害。司马懿得到了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尚书陈泰、侍中许允等朝中重臣的支持。而这些人中,不乏曹魏的忠臣,像蒋济后来就不肯受司马懿的封赏。但是他们当时都选择支持司马懿。
所以就算没有司马懿,其他忠于曹魏的大臣也早晚会起兵对付他。曹爽即使逃到许昌,下令调集各地军队,愿意服从他命令的并不会太多。
更何况司马懿早就用太后的名义说明曹爽劫持了皇帝,因此即使愿意带兵来的地方大员,也很可能要求曹爽先交出皇帝。
问题是魏帝曹芳,也因为曹爽驱逐太后一事和迟迟不肯让他亲政,而对曹爽颇有意见。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以后,没有做出任何支持曹爽的表态。所以曹爽到底能聚集起多少愿意为他作战的部队非常可疑。
相反,司马懿不仅是三朝元老,两朝顾命,德高望重,而且又得到太后、朝中大臣和世家的支持,他的号召力显然比曹爽大得多。
因此曹爽侥幸逃到许昌,也无法和司马懿抗衡。
▍│高平陵政变时,如果曹爽听见了他谋士的计谋,挟天子去许昌,天下的走势会怎样呢?
其实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已充分考虑了曹爽反扑的因素,你看他先是夺去了曹爽兄弟的兵权,把他们权力分给受排挤的世家,而不是自已的儿子。说明司马懿的政变在世家看来是公义之举,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魏主曹芳年己十八,本应亲自处理朝政,但曹爽出于私心迟迟不归政。挟天子以令不臣,要么皇帝仍有权威,要么挟天子的人自已有执行力。很明显这两个条件都不符合。魏主的权威被曹爽搞没了,曹爽如果有执行力,他就不会选择投降。司马懿借用皇太后名义,曹爽可以用皇帝的名义,看起来曹爽占优,就算曹爽可以魏国兵马,以整个魏国敌洛阳,问题是谁愿意听曹爽的,他用兵赢得了征戎一生的司马懿吗?如果他学到了他老爹的本事倒没问题,可惜没有。
▍├高平陵政变时,如果曹爽听见了他谋士的计谋,挟天子去许昌,天下的走势会怎样呢?
只要曹爽带着曹芳去许昌,那司马懿就完犊子了!
司马懿之所以能迅速稳定整个曹魏,并不是因为他控制住了整个曹魏的兵权,而是因为他手里有曹魏的皇帝曹芳。
曹芳可是个王牌!任何封疆大吏胆敢挑衅司马懿,那司马懿就推曹芳出来,瞬间就能镇住对方,除非这货想要背负上谋反的罪名。
谋反是要诛灭九族的,司马懿诛杀的是曹爽一族,又不是诛杀曹芳,所以从表面看,他算不上是谋反,甚至还有一些心向曹魏的老臣对司马懿报以希望,认为他真的是来清君侧的。
因此,现在你该知道,曹爽手里一副好牌,被他打得究竟有多稀巴烂了吧?司马懿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才让他们家逐渐接管了老曹家的大权。
一、曹爽带着曹芳去武昌,司马懿要哭死。
谁手里有天子,谁就代表了正义。很显然,当时曹芳被曹爽裹挟着去高平陵祭拜,天子是在曹爽手里的。
而司马懿手里有啥呢?只有皇太后一人而已。而且这个皇太后还不是曹魏皇帝曹芳的生母,因此不具备任何权威性。
所以当时曹爽身边的谋臣桓范提醒曹爽:大家完全可以去许昌避难。随后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曹爽但凡是个干大事的人,就应该抛弃洛阳城内的一切,果断带着曹芳前往许昌。许昌是曹操起家的老巢,在这里以曹芳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勤王,那是相当名正言顺的。
而当时司马懿手里也就几千人马,压根不足以震慑全局,只要封疆大吏们回朝,那司马懿非得吃不了兜着走。
司马懿手里没有天子,曹芳是曹叡钦定的接班人,是最有号召力的。所以只要曹爽去了许昌,那司马懿就铁定得背负上谋反的罪名。
那些跟随司马懿的雍凉旧将们,此时也要掂量一件事,是否要跟着司马懿谋反。如果谋反成功了,倒也算了,如果失败了,就是诛灭九族的大事情。
因此光靠司马懿那点人马,完全不足以跟整个曹魏相抗衡。就算雍凉将领投靠司马懿,那也是一场硬仗,毕竟支持曹魏的将领,肯定是占大多数的,谁也不想被灭族嘛!
二、曹魏内乱,蜀汉和东吴就有机会了。
曹爽如果去了许昌,司马懿必定急得要跳楼。为了自保,他肯定联系上郭淮等雍凉将领,让他们誓死站在自己这一边。
已经到了鱼死网破的时候了,也就顾不得曹魏集团是否分崩离析了。而曹爽这边召集的人马就更多了,全都是曹魏的股肱老臣。
这么一来双方铁定要开打,曹魏内部混乱,谁最高兴?当然是蜀汉和东吴了。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说过:“待天时有变”,这几个字恰好可以印证曹魏内乱。
司马懿把雍凉的军队召集回来,那曹魏在雍凉边境上可就空虚了。到时候蜀汉完全可以派遣一支军队北伐雍凉,攻占长安,拿下关中,一点毛病都没有。
而曹爽这边,要想对付司马懿,肯定要动用淮南的力量,满宠、文钦等人,可都是曹家的嫡系。这么一来淮南地区的防务又会变得弱不禁风。
孙权看到这个机会,那还不立马带兵杀到淮南?到时候淮南、徐州都会岌岌可危。曹魏内讧的同时,还要对付蜀汉和东吴,那结局可想而知。
到时候曹魏江山,大概率是被蜀汉和东吴给瓜分了,就看谁的速度快了。因此曹爽如果出逃到许昌以后,要么会形成四国纷争的局面,司马家、曹家、刘家、孙家。要么就是蜀汉和东吴吞并了曹魏。
三、蜀汉大概率会夺得天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历了数十年的三国纷争以后,天下人似乎都看出了一件事儿,必须要统一才能够保证安居乐业。
那么谁来统一更加合适呢?我认为是老刘家。为啥呢?
第一,从名望上来说,只有刘家的汉朝完成过大一统。
因为曹魏这边对老曹家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因为他们没能给天下人带来安居乐业。至于刚谋反的司马家,底气不足,实力弱小,又凭什么完成大一统呢?
至于孙权和刘禅,这两个人都是偏安一隅的人,孙权虽然守城很强,可进攻不足。所以他只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而刘禅能力比孙权差得多,也是个守城之主。但问题是,人家是老刘家的后代,而且诸葛亮执政12年时间,给蜀汉留下了一整套非常管用的管理制度(蜀汉是三国最稳定的一个国家)。这就是蜀汉博取人心的重要武器。
这些诸侯当中,只有老刘家的汉朝是曾经完成过统一的,再加上诸葛亮管理制度的加持。在潜意识当中,更多人会倾向于投效刘禅。
即使刘禅没有什么能力,可刘禅手底下有一帮有能力的人,这就是他夺取天下的资本。谁让老祖宗争气呢?一点办法都没有。
第二,从军事实力上来说,蜀汉的陆军非常强悍。
此外孙权的部队只擅长水战,到了陆地上压根就不行。而司马懿和曹爽内耗,把曹魏的核心力量都给搞完犊子了。
再看看刘禅这边,蜀汉的陆军在三国绝对是一流水平。几万人翻山越岭,还能打得曹魏生活不能自理。
总结:司马懿就是看准了曹爽不会跑。
曹爽为啥不会跑?司马懿早就给出了答案,他告诉手下人,曹爽肯定留恋洛阳城里的一切,因此他跑不远。
这就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一个普通人,花了大半辈子挣下的家业,能说放弃就放弃吗?显然不会吧?再说了,曹爽的家人亲眷都在洛阳城中,他要是跑了,这帮人可就活不成了。
司马懿料定了曹爽不会跑,所以他才敢贸然发动高平陵之变。事实也是如此,曹爽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司马懿会放过他,结果完犊子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这种乾隆通宝值多少钱?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