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于成龙是康熙年间著名的大清官,大有跟包青天相提并论的水平,只不过他是在清朝做官,所以不怎么被文人们所推崇。
在文人的笔下,清朝没出几个好官,为什么?因为清朝是我们要推翻的对象,这样的朝代怎么能出好官呢?应该全是败类才对。
不过从客观角度来说,于成龙这个官还是不错的。他在清朝做到了江南江西省总督,好歹也是封建大吏了。从品级上来说,于成龙是正二品大员,相当于两省省长。
至于赫里,在电视剧中是江宁将军,正儿八经的正一品大员,相当于地区的军区司令员。这个级别的官员,风头是要盖过于成龙这个总督的。
所以说于成龙想要杀掉赫里这么一个正一品的大员,不仅不容易,而且基本不可能。除非他能够得到康熙的首肯。
一、于成龙的权力地位比不上赫里。
刚才从品级上,就已经分清楚了一点,于成龙这个正二品大员,是比不上赫里这个正一品的大员的。就算给于成龙加衔,让他成为从一品,那还是比赫里低半截。
当时于成龙作为江南江西总督,手里也是有兵权的,但是他所能统辖的兵马,只有江南的绿营兵。绿营兵基本都是由汉人组成的,没有丝毫战斗力可言。
可以说绿营兵的存在,那就是二鬼子一样,纯粹是为了撑撑门面,稳住汉人民心的一个组织,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
可是赫里这个江宁将军,那可就非同一般了。这哥们代表的是清政府,手里掌握的兵马清一色全都是八旗子弟,属于康熙的嫡系部队。
不管是级别还是待遇,赫里手里的这支兵马,都要比绿营兵强得多。而且单论战斗力,康熙年间的八旗兵也要比绿营兵强得多。
你说一个管着绿营兵的人,去抓捕一个管着八旗兵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人家八旗兵会答应吗?还不把于成龙的总督府给闹翻天了?
由此可见,这种抓捕根本就不现实。为了凸显出于成龙多清廉无私,后人的传说实在是太夸张了,没办法,历史总是被后人无限夸大。
二、于成龙这个人是值得敬佩的。
跟很多少年英才比起来,于成龙就显得比较平庸了。因为这哥们一直到44岁才踏上仕途。此前他在明朝和清朝的科举中都曾经考过试,基本上都没有考上。
44岁的于成龙被顺治皇帝安排成为了广西罗城县县令。那地方经过战争,压根就没什么人,而且到处是土匪,城内只有6户人家。于成龙到了以后,在关帝庙中居住办案,丝毫不嫌弃当地环境恶劣。
在于成龙的治理之下,不少百姓开始聚集到了县城,3年时间里,罗城县就出现了安居乐业的景象。于成龙因为政绩斐然,得到了上司的认可,成为了广西省唯一的“卓异”。从而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到了合州以后,于成龙用了2年时间,就将这里变成了人口众多、良田遍地的富饶之地。因此又被提拔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在这里他再次政绩斐然,4年以后,再次被推举为政绩“卓异”。
三藩之乱爆发以后,于成龙正在武昌府主持政务,麻城县发生盗贼暴乱,知县胡乱抓捕百姓,搞得民怨沸腾。最终暴乱无法收场,只好让于成龙来解决问题。
于成龙胆子大啊,只身前往暴动的山寨中,劝说那些暴乱分子下山,平息了这场暴动。等到他调任黄州知府的时候,这边也发生了暴乱,于成龙坚决守护黄州府,调集了大量乡勇剿匪,在他的指挥之下,数千人的乡勇终于击败了暴乱分子。
这就是能文能武,胆略过人,还公正廉洁的于成龙,自然会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被列为清官第一!此后于成龙步步高升,从福建按察使做到了直隶巡抚,又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三、于成龙是不能招惹八旗军士的。
清朝初年的政治状况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满人以20万的兵马,征服了一个拥有1亿人口的大明王朝,这简直堪称人类史上的奇迹。
就连他们自己都心存侥幸,认为这是上天的眷顾。所以在入关以后,清朝对汉人的防备之心,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他们对自己的统治充满了不自信,因为这是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汉人中有太多太多聪明人,所以他们不得不防着。
因此不管汉人的功劳多么大,他们永远都没办法和八旗子弟相提并论。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范文程算是清朝开国最牛的汉臣了吧?
他给皇太极和多尔衮出了很多计策,为清朝入关,不知道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可就是这么一位汉臣,在媳妇儿被豫亲王多铎抢走以后,他连个屁都不敢放。最后大家还要竖起大拇指夸范文程识大体。
后来但凡是汉人做官,都不能碰兵权,就算碰了,上头也有旗人盯着你。一直到曾国藩训练乡勇以后,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
所以你觉得于成龙跟赫里之间较量的话,谁能够取胜呢?很显然,康熙肯定会偏袒赫里,而于成龙则是犯了政治上的大错。
总结:于成龙只能做好官,给百姓安居乐业。
包青天的事迹大多数是假的,他这个开封府尹,不仅斩不了皇亲国戚,连朝中大员他也没有资格去问斩。民间编造出龙头铡和虎头铡,纯粹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缺憾。
海瑞的事迹倒是有几分是真的,这哥们不畏强权,敢对退休的内阁首辅徐阶的家人下手。不过那也是退休的内阁首辅,当朝的张居正他就不敢动,也动不了。
所以于成龙也是一样的道理,他能够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很不错了,给老百姓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就谢天谢地了。还指望他去挑战赫里这样的强权?这不是强人所难嘛!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清朝康熙时期的名臣于成龙确实存在,并且还不止一个于成龙,一共有两个于成龙,都是康熙时期的大臣。至于于成龙杀赫里完全是剧情的需要,因为历史上的于成龙没有杀驻防将军的权限。
前几年的电视剧《于成龙》确实演得不错,里面的于成龙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无论干什么事情,于成龙都是兢兢业业,因此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廉吏”。
历史上的于成龙也是如此
在清朝前期,一共出现了两个于成龙,并且这两位官员还是同一时代,同朝为官!不过我们平时提的于成龙是大于成龙,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于成龙是山西人,少年时也和很多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因此在明朝崇祯年间,他就参加了乡试,不过由于恰逢明朝末年,科举舞弊现象经常发生,于成龙气愤之下,写了一篇文章,痛陈时弊,直抒胸臆。
当然结果很明显,于成龙没有中举人,只是中了副榜贡生。后来虽然于成龙又参加了会试,并且得到了做官的机会,可是于成龙由于要回家照顾年老的父亲,因此辞去了为官的机会。
清朝入主中原后,于成龙还是想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可是顺治年间,他再次落榜,并且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顺治八年(1651年)后,于成龙由于家庭情况,需要他照顾父亲,并且抚养孩子读书,他放弃了一段时间科举。
后来父亲去世,于成龙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
于成龙由于没有人保举,所以他被分到了几千里之外的广西罗城为县令,当时清朝政权不稳,罗城则更加混乱,于成龙不顾家庭的反对,告别了妻子和孩子,决心到罗城上任。这时,于成龙已经四十四岁了。
于成龙四十四岁才出来为官,绝对算是大龄官员了,不过于成龙属于大器晚成的人,以后的事迹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由于当时罗城刚刚纳入清朝的统治不到两年,之前的县令已经一死一逃,罗城可以说是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县衙都只是三间茅草屋,于成龙在关帝庙办公。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于成龙采用“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在罗城为官三年之间,使罗城从混乱不堪,变得欣欣尚荣,百姓安居乐业。
康熙二年(1663年)的一天,于成龙被临时抽调去广西省城监考(外帘官),在这里他遇到了贵人广西布政使金光祖。
于成龙因为“敝衣破履”,自然被衣着华丽的其他监考官嘲笑,但是金光祖却觉得于成龙与众不同。于是金光祖问于成龙为何穿的这样破旧,于成龙恳切地回答说:“卑职初任罗城,未及三年,既无功于国,又无德于民,若华衣美服,何异于盗哉!”
于成龙的回答自然引起了金光祖的赏识,两人攀谈起来,于成龙向金光祖如实地汇报了自己治理罗城的措施和方针,得到了金光祖的赞赏,并且金光祖后来还去罗城实地考察,他深深的觉得这个老头是个人物。
清朝的官员每三年要进行一次大考核,京官叫“京察”,地方官叫“大计”,考核成绩为一等的官员,要被主官官员举为“卓异”,等待提拔。
可是于成龙所在的罗城是个典型的贫困县,即使于成龙的能力没有问题,可是政绩方面还是比不过大县,所以于成龙列为一等的可能性为零。
当于成龙的考核成绩交到已经是广西巡抚的金光祖手中时,金光祖很不满意,他要求新上任的布政使和按察使重新对于成龙进行考核,并且说于成龙的能力很强,是个好官,如果他们不举荐,那么他会亲自推荐于成龙。
布政使和按察使当然不敢惹金光祖,重新写了于成龙的评语,并且在巡抚金光祖和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共同推荐下,于成龙被举为“卓异”。
康熙六年,于成龙以“卓异”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临行时,金光祖还为于成龙送行,他知道于成龙没有钱,所以还给于成龙赠送了银子盘缠,并且修书给四川的巡抚,说明于成龙的情况,希望于成龙能有更高的成就。
就这样,于成龙到四川上任了,合州是散州,知州为从五品,也就是说50岁的于成龙才是从五品的知州,离从一品还差得多。
不用说,于成龙到了合州,把合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凭借着政绩和廉明,于成龙两年后就升任了湖广黄州府同知,同知在清朝是知府的副手,正五品官员。
于成龙其后在黄州任同知四年,又“由副转正”,当了四年知府(从四品),一样是政绩突出。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龙再次举“卓异”后,任武昌知府,虽然也是从四品,但是明显武昌属于重要城市。
随后正好赶上吴三桂叛乱,吴三桂为了在清朝统治区制造混乱,他让手下湖北籍的将领到家乡发动暴动。
黄州下面的县发生了暴动,于成龙因为在黄州主政多年,威信很高,被派去平暴动。于成龙到了以后,很快安抚民心,平息动乱,为了防止黄州再次出问题,于成龙又再次为黄州知府。
果然没多久,黄州再次发生暴动,这次情况要比第一次严重多了,黄州混进来吴三桂的人,组织当地豪强乡绅,声势浩大。
很多人都建议放弃黄州,但是于成龙不同意,他组织乡勇,身先士卒,把生死置之度外,和暴动者展开激战,当场擒获暴乱首领何士荣,黄州平定。
于成龙也因为在黄州的表现,再次被湖广总督破格提拔,升任了湖广下江防道道员,道员在清朝为正四品,比知府大一点。
道员只干了一年,于成龙又升官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按察使属于一个省的高官,正三品,按察使也被称为“臬台”,管司法监察邮驿。
从黄州的表现让于成龙以后的仕途平步青云,福建按察使干了两年,就被提拔为直隶巡抚,当时没有直隶总督,于成龙的直隶巡抚就相当于直隶的最高行政长官。巡抚是从二品高官,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
于成龙来到直隶第二年,康熙皇帝亲自召见他,称赞他是“清官第一”,赐给他很多东西,还写诗给他,不久又提拔于成龙为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去世,在两江总督干了三年,这三年他为两江地区的百姓做了太多的实事。
所以,于成龙去世时,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可见人们对他的死很是悲痛,侧面也看出于成龙是个真正的好官。
于成龙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为之罢市巷哭,塑建雕像祭祀,赠太子太保,谥号“清端”,康熙皇帝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赞扬他廉洁爱民的精神。
以上就是于成龙的一生,从于成龙的一生可以看出人只要想干成一件事,无论多大都不算晚。于成龙以四十四岁年龄进入官场,并且还没有多高的功名,但是他凭借着一腔热血,为国为民,确实成就了一般人不能成就的伟业,名垂青史!
另外,清朝还有一个小于成龙,出生于崇祯十一年,比大于成龙小二十一岁,也是为好官,还被大于成龙提拔过,官至直隶巡抚,左都御史,最后小于成龙累死在河道总督的任上。
但是即使于成龙的一生这样传奇,于成龙也没有斩杀过江宁驻防将军赫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因为赫里本身就是虚构的,虽然有原型,但是和于成龙的生活时间不对应。
于成龙的生活轨迹主要是康熙皇帝初期,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成为了两江总督。
而赫里的原型是噶礼,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初年大臣,开国五大臣何和礼四世孙,噶礼母亲当过康熙皇帝的奶妈,再加上噶礼是名门之后,所以很受重用。
噶礼也不是康熙皇帝的亲外甥,并且康熙四十八年,他升任两江总督,根本没有任过江宁将军,和于成龙的生活时间也不对应。
另外,噶礼也不是哪个大臣杀的,是康熙皇帝亲自处死的,原因是因为噶礼想要毒死母亲,被康熙下令自尽。
清朝康熙二十年左右的江宁将军,也没有叫赫里的,也没有被于成龙斩杀的记录。
第二,再说于成龙也没有权力杀赫里将军,按照清朝的官制,赫里将军是八旗驻防将军。
清朝的驻防将军,属于全国重要城市的八旗军第一长官,乾隆以前是正一品,乾隆时期改为从一品。
从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于成龙刚到江宁上任时,赫里去于成龙的大堂,于成龙还要自称下官,原因就是于成龙只是总督,属于正二品,即使加兵部尚书衔也只是从一品,完全没有赫里的驻防将军级别高。
其实,八旗驻防将军和地方督抚完全是两个系统,八旗驻防将军类似于现在的野战军,驻守重要城市,为的就是维护清朝满人的统治,监视地方督抚和绿营兵。
一旦地方督抚发生造反的情况,八旗军可以迅速地镇压,并且争取朝廷大军的到来,八旗军起到的是监视和防止地方督抚造反的作用。
因此八旗驻防将军的级别肯定要高一些,即使后来八旗驻防将军降为从一品,可是在地位上一直比地方督抚要高,地方总督和驻防将军联名上书时,驻防将军要排在总督之前。
当然八旗驻防将军不能插手地方事务,因为他没有管理地方的权限,电视剧中出现的赫里和巡抚余国柱勾结的情况,其实是虚构的,地方督抚很少和驻防将军交流,两者都是相互给对方面子而已。
八旗驻防将军直属皇帝,地方督抚是无权管辖的,赫里将军只有皇帝能杀,两江总督于成龙管不了赫里。
再说赫里在电视剧中的设定是康熙皇帝的亲外甥,属于皇亲国戚,归宗人府管,两江总督怎么可能有权处置皇帝的亲戚呢?
其实别说是赫里,就是地方上的知府,总督都没有权力直接斩杀,除非总督是以钦差大臣的名义代天巡狩,要不然罢免知府都需要报告皇帝,请皇帝下旨罢免。
而赫里更是八旗驻防将军,属于正一品,这样的高官,两江总督根本无权直接斩杀,因为整个清朝都没有总督斩杀驻防将军的情况发生,如果发生,那么说明清朝已经到了灭国的时期了。
第三,江宁将军手底下有成万人的八旗军,两江总督也不可能捉住八旗将军,即使捉住了八旗将军,八旗军也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攻入总督府还是比较容易的,八旗军在清朝前期可是战斗力很强的。
两江总督虽然是总督,可是他没有调令,地方的绿营兵也不可能全听他的,更不可能去捉驻防将军。总督手里能控制的绿营兵,只有自己的亲军,也就是督标,大约有一镇人马,这点兵力和驻防将军打,根本打不过。
小结:于成龙确实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他的事迹也和电视剧中差不多,但是斩杀驻防将军赫里,只能说是为了剧情需要,大家看看就可以了,不必当真!
斩杀赫里虽然不是真的,但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却是真实的,于成龙以四十四岁高龄进入官场,他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确实是个好官。他廉洁,一生为民,出来为官,和妻子一分别就是二十几年,真正的舍小家为大家,也是当代人的楷模。
▍╇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首先,于成龙是山西永宁州人,他44岁之时出仕,从县令做起,兢兢业业,被多任顶头上司树立为官吏标杆,康熙年间,最高的官做到江南江西总督。
这个人政绩不错,做事谨慎,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
那么,“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于成龙被认同、确认为循吏,清官,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可是,这不等于于成龙就能够为所欲为,甚至去诛杀所谓的大将军赫里了。
在清朝,如果没有特殊规定的从属关系,文官与武官之间就不能够统属,互相之间无权干涉对方的权利实施。
另外,清代被授予大将军职衔的人并不是很多,在清朝初期,大将军都是靠前指挥,指挥野战,拓土开疆,平复乱局的角色,怎么可能会被一个区区的文官所诛杀?
在康熙一朝嗣后,任大将军之职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比如,年羹尧、岳钟琪、福康安,这样的人,哪个总督、巡抚敢碰一下?
题主所提问的由头应出自影视作品当中的情节,这不属于真实历史。于成龙以两江总督之身,居然能杀了江宁将军,这简直是愚不可及的杜撰。总督听着官声显赫,但是品级不过是正二品,驻防地的将军品级则为从一品。
另外,没有皇帝的专旨,谁敢去碰驻防将军一下?另有一层,驻防将军的出身必须是出自清八旗,代表清廷,震慑所在地军民人等,自然带有监督当地督抚的作用,总督、巡抚与驻防将军的任务各不相干,如果有了争议,要经过朝廷判断解决。也就是说,于成龙没有权利去处死一个朝廷钦命的驻防将军的。
假如说,题主一定把于成龙设定为一身是胆,为民请命的角色,那么,即便如此,于成龙也杀不了这个所谓的赫里,因为,第一,于成龙做为文职官员,他无法抓到拥有5000军兵的驻防将军,如果想去硬碰硬,在大清正规军的面前,于成龙的几十个护卫也就是一盘小菜,他根本就近不了所谓赫里的身。
综上所述,据《清史稿》所载,于成龙为循吏,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标新立异,刚愎自用,乃至于独出心裁的人,也正因为他做事踏实,才一步一步的进到大吏之位,所以,题主所问,乃是影视夸张,荒村野史,不值方家一哂。
▍☈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于成龙杀赫里,那是标准的造反了,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赫里是江宁将军,全称镇守江宁等处地方将军,为清代统领江南驻防八旗军兵的最高统帅,官至正一品,乾隆年改成从一品。
于成龙呢?两江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至从一品。
历代两江总督如于成龙、张鹏翮、史贻直、尹继善、陶澍、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
他们看起来官职级别差不多,但是是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军队、一个文官系统,互不兼管的,于成龙管不了他,更杀不了他,
赫里是驻防八旗的八旗将军,这是什么概念呢?清朝的八旗派遣到地方的驻防军队,区别于绿营军,他们才是清朝的正规军,皇帝的嫡系军队,地方官管不了他们,说句不好听的,他们驻防八旗将军是满清的股东,不是打工仔,
于成龙呢?两江总督,标准的文官,兼管地方军事,但是,他管的军事只有绿营军,管不了八旗,他的军队只有督标的几千人,其他绿营军只能通过提督管理,他自己可管不了。
于成龙杀赫里,相当于袁崇焕杀毛文龙,都是标准的造反了,皇帝听了绝对是毛骨悚然,你杀他是想干嘛?。
另外,编剧完全是外行,一点基础知识都没有,
于成龙是两江总督啊,这样封疆大吏,管这种事麽?包拯开封府尹,没事天天审案子?狄仁杰是宰相,没事审案子?那还要提点刑狱司、按察使、大理寺干嘛呢?抢饭碗呢?
即使是审案子的官吏,杀人的流程也是审理案件、上呈朝廷、刑部审核、上呈皇帝批复,然后下传,在然后杀头吧?
你审理完了,马上当场就砍头,你还有王法没有?
这是杀普通人都有这么多的程序要走,杀比他级别还好的武将,怕是要大理寺加刑部加都察院三司会审,然后皇帝批复,在然后菜市口杀头吧?
如果两江总督可以杀驻防八旗将军,那等于说,两江总督不仅有你的人事权,你的命也在他手里,八旗将军肯定会对他忠心耿耿,那两江总督还不成了军阀?
这也是为什么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崇祯感到毛骨悚然,【帝骤闻,意殊骇】
▍≈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康熙名臣于成龙是一个由“草鞋县令”而至封疆大吏的励志大臣。杀某个大官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为官清廉。”于成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草鞋蓑衣县令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明万历45年(1617)生于山西永宁州(今方山县)。小时候的于成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一点:“少年老成。”我相信这一点,我们小时候的许多同学,也有这种人,关键的区别在于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并非读书纯为功名,而是将儒家经典中有益于磨砺个性的圣人语言作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而不是为了应对科举考试。
崇祯十二年(1639),于成龙乡试中榜为贡生,有了进阶仕途的资格。不过,敏锐而聪明的于成龙预感大明气数将尽,果断放弃考试,在忍耐中等待......
顺治十八年(1661),于成龙重新科考,取得了清朝的功名,出仕为官。
担任国家公务人员的于成龙,估计是由于出身贫寒,负责举荐的部门负责人,根本不加思索,立即指派到万里之外的广西柳州府罗城县担任县令。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现在名)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2020年十一月二十日,由国务院宣布退出贫困县行列。
那么,在明末清初,这里的经济环境,可想而知。估计当时的管辖面积很大(二千多平方公里),而人口仅二、三十万。山高林密,交通几乎空白。民风彪悍,也就是说不好教化管理。
万里之外的山西,于成龙面对劝阻他赴任的人说:“边地皆吾民土,惟国家所使。人生仕宦,岂择难易哉?且罗城可遂无官耶?......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
于成龙带着自己雇的三个仆役来到罗城,实际情况更严峻一一连县衙门都没有。当地雨多,道路泥泞,于成龙干脆草鞋蓑衣,用稀泥垒石成灶,土台为几案,树枝编门,石块砌墙,就在此开始他的县令生涯。
县城不大,尽是流民,怎样让他们生存下去呢?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官员起码应该懂得起的基本常识,于成龙召集拢流民,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开恳荒地,重农务本,收入全部归你们。”
然后採取两条措施:
1. 打击藐视法纪的当地不法大户。
2. 建立保甲制度,训练乡民兵丁。
3. 自己亲自手执大刀,带领(农)民兵剿灭一股扰民的“柳城西乡贼。”
于成龙治乱世用重典,恩威并用,草鞋县令终于制服了那些马靴大户:“皆奉法唯谨。”三年后,罗城县在于成龙治理下,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广西布政使(地方行政主管)金光祖大为赞叹,列为全省“十佳模范县”。当时随于赴任的役仆均己故去,县衙就是于县令一人主持,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乡民见于成龙衣食都成问题,不时送他点吃的、用的,于成龙“清廉如水”,予以婉拒。
二,十年清知府 两䄂西北风
七年后的康熙六年(1667),于成龙被两广总督芦光祖举荐,升迁为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知府。听起来好听,到天府之国任知府,其实又是一个烂摊子,大家都清楚“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就是这个时候,诺大的合州人口不足两百,我没有写错一一不足两百人口。
历史原因就是因为明末清初的战争使四川人几乎灭绝,白骨千里盈野,虎豹踞于闹市,四川的办公衙门只能设在阆中,不敢进入成都省,因为那里老虎比狗多。
如此的多难年景,阆中官员居然向他伸手索贿,面黄肌瘦的于知府顿时大怒:“民脂民膏竭也!无怜而问者。......”我哪里有银子呵!你们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一一没得!
面对严峻形势,于成龙从土地抓起一一开荒!土地可以恃为己有,不再征税。远近的百姓十分喜欢,十多天后已经落户千余。两年后,合州人口骤增。荒野变良田,合州变江南。
其实,没有康熙皇帝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圣旨,于成龙也不敢这样作,只是于成龙覆行州官职责雷厉风行,表率而立,艰难时,与民众一样,吃糠咽菜,省下微薄的奉祿,接济民众。作知府十年多,清贫如此,我至今都无法理解。
三,无法冲破的体制一一于成龙无法“成龙”
赫里将军(一个虚拟人名)是八旗制度下的江南大将军,一品大员,皇亲国戚,大清支柱。
虽然此时的于成龙已经是皇上红人,但是,康熙表扬他也仅是:“今时清官第一,”并在自己所作的四万多首诗中,送给于成龙一首,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最后的官做到了总制两江总督。这个官职应该是正二品,它的职责就是监督两江范围内的官员,往高一点说,也充其量就是从一品。所以于成龙不可能触犯朝庭律令,擅杀一品大员,否则,将重蹈前朝袁崇煥之覆辙。
结语
于成龙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去世,享年67岁。赠太子太保(从一品)。康熙亲自用他的康熙体为于成龙书写碑文,谥号“清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