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
▎╡如何看待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
“八王议政”在当时不仅不能算作是政治制度的进步,反而是一种倒退。
清朝初年的时候,由于满清政权以“八旗制度”作为起家和立国的根本,再加上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任统治者在选举接班人问题上曲折复杂的过程,使得在清朝初年的时候,满洲贵族议会具有很大的权力,极大的威胁到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所以这才有了“四大贝勒共理朝政”、多尔衮专权、鳌拜专权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些都是满洲贵族议会制度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而从康熙亲政开始,逐步打击满洲贵族议会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到雍正时期通过军机处的设立和密折专奏制度,将封建王朝的君主专制推向顶峰,这也成为清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成为早就康雍乾三朝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的“八王议政”,就是将君主的权力重新收归到满洲贵族手中,夺取的皇权,且不说在内部能不能形成“民主评议”、“自下而上的选举替换制度”以及“少数服从多数的公平决议体系”等君主立宪的必备要素,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下,必然会再一次出现的专权乱政或者密谋篡位的情况,而这对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朝局的安定也将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因而“八王议政”并不是君主立宪的开始,仅仅是又一次清朝满洲贵族内部权力斗争而已。
“八王议政”的核心不是立宪,而是夺权。
“八王议政”这个词出自于电视剧《雍正王朝》之中,八爷党伙同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以恢复“八王议政”的名义向雍正皇帝发起了逼宫行动,目的就是要架空雍正皇帝的权力,而由所谓的“八旗议会”行使国家最高的权力。
而这并不是最为关键的,有一位关外的王爷再解释“八王议政”的时候,说道:“上三旗由八爷、九爷、十爷统领,下三旗还是有我们四个和十三爷统领。”
这看似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语,其中却暗藏着极大的杀机。要知道,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是由皇帝亲领的,包括皇宫的卫戍和皇帝安全防卫以及皇帝贴身的岗位,都是由上三旗的子弟来担任的。按照关外王爷的说法,将上三旗的统治权交给八爷党的三人,实际上在剥夺了雍正的兵权的同时,更是将雍正直接置于了八阿哥等人的管控之下,以至于后来皇帝的废立也能由八阿哥等人来决定,因为他们掌握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三个旗,也进而控制了整个皇宫。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八王议政”只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伪命题,真正的目的还是在于架空皇帝,夺取权力,况且他们本身也都是满洲贵族,同属于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里面的,君主立宪也就更加是无稽之谈了。
▎✜如何看待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君主立宪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制度,是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
清朝当时是处于农业文明时代。雍正时期的所谓“八王议政”,是一场试图瓜分清朝皇帝皇权的篡权政变,而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为目标的革命。因此假如“八王议政”一旦搞成,中国非但不会进入“君主立宪”时代,而且还会重新陷入诸侯割据时代,或者是军阀混战时代。
一元化领导的中央集权制,一旦国家元首的主导权和决策权被某些势力瓜分掉了,国家必定会陷入动荡,这是自古以来,经过验证的真理。好在雍正皇帝斗赢了,否则就会天下大乱了!
▎↮如何看待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
历史没有如果,更何况《雍正王朝》里的“八王议政”有别于历史上真正的“八王议政”制度。
雍正王朝中,八爷党联合关外的铁帽子王、步军统领隆科多等人,向雍正皇帝发难。他们控制了九门,又利用整顿旗务之机节制了丰台大营。然后,八爷党威逼雍正,实行“八王议政”。八爷党口中的八王议政,是八位王爷共同执政,是试图架空雍正,夺取朝廷最高决策权的阴谋。当然,这种阴谋最终没能得逞,老臣张廷玉站了出来,他细数“八王议政”的前因后果,戳穿了老八等人的真实图谋,等到十三爷控制了丰台大营,出现在朝堂之上,老八的阴谋彻底破产,一切也就尘埃落定了。
既然老八口中的“八王议政”是一场阴谋,那么真实的八王议政制度是怎样的呢。
真实的八王议政制度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创,此时,满清雄踞于关外。为后世计,为了满清政权的稳固。努尔哈赤 这才建立八王议政制度。该制度大体如下。
一、君主与八和硕贝勒并肩齐坐,共同受国人朝拜,若不听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则八王可以更换。事实上,八王议政并不仅仅只有八人,最早的八王包括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以及努尔哈赤十子德格类、代善长子岳托、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以及“多尔衮、多铎”(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和十五子,两兄弟共享一个名额),实际上是九个人。
二、八王与新汗共同议处军国大政(八王还可废黜新汗)。
三、八王共同断案、有做出裁决的权力 。
四、八王有权授予官职,任免各旗将领。
五、八王共分战利品。
显而易见,这种制度对君主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随着皇太极的上台,他想方设法打压各大贝勒,不仅使汗位逐渐稳固,也进一步削弱了“八王议政”制度之作用。
崇德元年,皇太极将该制度正式命名为议政王大臣会议。此后,大清一统江山,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八王议政制度更加衰落。顺治康熙年间, 皇帝主要依靠内阁处理政务,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军机处的产生,代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到达顶峰。皇帝通过军机处,总揽国家大事。而议政王大臣会议,渐渐成了摆设。此时,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的仅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职名,自此“八王议政”制度也随之结束。
由此可见,八王议政是满洲贵族分享统治权、共同理政的一项制度,他满足了早期 满清政权发展的需要,但受时代限制,八王议政不可能在封建社会的土壤里生存下去。
既然八王议政都生存不下去,君主立宪制度就更别提了。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原来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君主立宪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它最早由英国的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产生。英国的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发动的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自上而下改革。不管怎样,君主立宪的基础,需要的是资产阶级的产生,还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雍正年间的中国,还处于农耕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清朝统治者奉行“以农为本”的思想,用封建礼教束缚着广大人民。民主的思想,当时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就算实行了八王议政制度,君主立宪也是不可能在当时的社会孕育产生的。
文/风雪梦不逝
点赞关注,鸿运当头
▎﹪如何看待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
“八王议政”走向君主立宪是不可能的,倒是可能让大清提前“剧终”。
八王议政
1615年,努尔哈赤设立了以议政五大臣和八旗旗主为领导集体的“议政会”。1622年,努尔哈赤又发布《汗谕》,以八旗旗主共同主政。
1、新汗的确立。
按照《汗谕》,大汗继承人,不能由先汗直接指定,需要由八旗旗主商议推举。而且,新汗如果不靠谱,议政会议可以另立新汗。
2、共同决策。
军政大事,大汗与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决定,少数服从多数。
而在财政分配、司法、官吏任免等方面,也必须由议政会议商议决策。
看起来,八王议政,颇有限制王权的气息。
氏族军事民主的产物
不过,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比如:当年,蒙古人也有“布里尔泰会议”。
其实,任何社会从氏族社会向国家政权过渡时,都会出现类似的,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氏族民主制。
也就是:部落战争的胜利者,通过将被征服部落族的领袖纳入统治集团,参与决策,形成氏族军事民主,以此来维系部落联盟的统一。
努尔哈赤之前,女真各部尚是以渔猎采集为生的原生态部落。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过程中,摧毁了这种部落生态,将女真编为”旗“,任命自己的子侄为旗主,以加强对各部的控制。
但是,渔猎文明,赋税收取困难,管理成本极高,不可能像中原王朝一样,通过庞大的官僚系统来直接管理。只能采取类似古代分封制的方法,各旗“高度自治”。
所以,八旗的旗主都是有兵有将有人有钱的“诸侯”。
通过”议政会议“,让各旗旗主参与最高决策,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团结各旗,避免分裂。
不过,这种氏族军事民主,长期施行,注定引发混乱。这也是过去“胡人无百年之运”最常见的原因。
与近代“君主立宪”完全不是一回事
“议政会议"看起来也有限制王权的意思,但其实只是落后的氏族军事民主产物,与近代君主立宪完全不是一回事。
首先,所谓君主立宪,议会由选举产生,是自下而上产生的,代表国人限制君王权力,实施治理。
而八王议政,参与议政会议的,都是王公贝勒,八旗旗主也是世袭(虽然会降阶),他们议政,代表的只是极少数皇亲贵族的利益,既不代表广泛民意,甚至不代表整个统治集团的利益。
其次,君主立宪的基础是“立宪”,法是进行决策依据。
而八王议政,基本无法可依,基本只能起到协调各王公贵族的利益的作用。
八王议政,只是皇族内部的权力分配而已,只有极少数皇亲贵族才享受权力,不管权力在他们内部如何分配,都是不可能流转到外部的。
自然,八王议政,也就不可能演变成所谓君主立宪。
倒退
八王议政制度,只是皇族内部权力博弈的游戏,因此,几次险些酿成祸乱。
皇太极、顺治继位,都引发了一些混乱,尤其是顺治继承之前,八旗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争执不休,险些酿成内战。
可以想象的是:在入关后,随着外部直接军事压力减轻,酿成内战的可能是极大的。
所以,比起君主集权来,八王议政既不能代表民意,反而只是更容易引发混乱,是一种倒退。
因此,自皇太极开始,就通过各种手段削弱八旗旗主的权势,加强汗权。
康熙设立南书房,用官僚起草圣旨、处理机密,边缘化“八王议政”。
雍正设立军机处,包揽军国大计,彻底架空了“八王议政”。
1791年,乾隆废除了“议政会议”。
“八王议政”,在努尔哈赤时期,是有效治理女真各部的有效手段,使此前还互相攻杀的各部团结在一起。
但是,这个制度本质上只是皇族内的权力分配,与西方“君主立宪”完全不是一回事,也完全没有发展成君主立宪的可能。
相反,他只是当初女真落后生产力的产物,只是更容易引发混乱的皇族专制而已。
▎↗如何看待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
“八王议政”和“君主立宪”有着本质区别,如果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成功,中国反倒会距离“君主立宪”越来越远。到光绪年间,就连“君主立宪”的谎言都不会出现!
具体原因如下:
君主立宪:即在保证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限制君主权力,保证人民主权。说白了就是荒地可以有,但皇帝的权力必须限制甚至只能作为国家的象征,而非掌握实权的君主。
八王议政:褚英和代善的太子之位,接连被废以后,努尔哈赤决定不再明立太子,改由八旗旗主共同议政参政,也就是以代善为大贝勒,皇太极、阿敏、莽古尔泰等九位(多尔衮和多铎因年幼被当成一个计算单位)努尔哈赤的子侄共同执掌国政的制度,也被称为“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制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八王议政”虽然将皇权分摊下放,但国家的朝政大权依然掌握在上层皇室成员手中,也就是说在“八王议政”制度的保障下,皇权虽然被分摊和限制,但人民主权并未得到任何保证,更没有宪法的支撑来限制和约束统治阶层的权利范围。说到底,“八王议政”虽然不是君主专制,但却是统治阶层的专制,和皇权集中并无差异。
另外,如果“八王议政”在雍正朝得到实施,那么面对限制统治阶层无限权力的“君主立宪”制就算皇帝统治,满洲八旗旗主们也不会同意,“君主立宪”只会遥遥无期!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司法考试一次就过是一种什么体验?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