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将李严贬为庶人?
▎t诸葛亮为何将李严贬为庶人?
李严给诸葛亮写信说,丞相应该受九锡,进爵称王。同为辅政大臣的我,哪怕不如丞相,称不了王,可是做一州刺史足够了吧?奈何蜀汉本来就只有一州之地,于是李严向诸葛亮请示,单独划分五个郡出来,成立巴州,自己做这个巴州刺史。
降将李严
《季汉辅臣赞》对李严的评价是“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意思就是有点自大、高傲。
原因也可想而知,先帝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李严作为仅次于诸葛亮的托孤大臣,在朝中享有莫大的权利与尊荣,诸葛亮成为权倾朝野的丞相,而李严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哪怕比不上诸葛亮,也应该跟他相差不多。
事实上,李严的能力确实出众,不然有识人之名的刘备也不会托孤于他,但是除此之外,他的缺点就更多了。
比如曾经降将的身份。
李严原本是刘表麾下,虽然有才能,但是一直在县里工作,最高的时候也才到县令。
208年,刘表病逝,曹操大举南下,官任秭归县令的李严为了避难,跑到了益州。
益州牧刘璋听说李严在荆州名气不错,为了彰显自己善待贤士的心胸,刘璋将李严任命为成都县令。
要知道,同样是县令,成都作为益州州牧的治所,跟秭归县相差了2个级别,可以说这个县令与两千石的郡守地位都是差不多的。
刘璋对李严不可谓不厚待。
211年,刘备入川,第二年就与刘璋反目,213年,刘璋派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人抵御刘备的入侵,很快被刘备击败,吴懿投降,张任等人退到了绵竹。
此时,刘璋任命李严为护军,率领所有在绵竹的军队一起抵抗刘备,包括张任等人的溃兵。
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三国志·李严传》
然而,刘璋所托非人,李严主张投降刘备,致使绵竹很快失陷,张任等人不得不退到雒城,最终随着雒城的失陷,张任也被活捉。
面对刘备的招降,张任宁死不屈,说道:“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
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息焉。——《益部耆旧杂记》
从此之后,李严以降将的身份事刘备,确实有能力,又被刘备重用,一直担任犍为太守。
刘备麾下的降将很多,他用人也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包括谋主法正也是一个投降派、带路党,这也是刘备能得人才的根本原因。
但是,刘备是开国之主,他有自己的魄力去任用降将,也有这个心胸去容纳他们,但是在其他人心中,降将永远是降将,随着政权的交替,降将在第二代被重用的永远都是少数。
白帝城托孤
221年7月,刘备亲率大军伐吴,第二年8月,兵败退回到永安,而223年2月才将诸葛亮招到永安托孤,4月刘备病逝。
从退守永安到病重托孤,这中间足足有半年时间,诸葛亮到永安之后又有2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足够刘备深思熟虑,找到合适的托孤人选。
最终,刘备选择了诸葛亮和李严。但是从他的遗命上来看,二人并非同等地位,而是一正一副。
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先主传》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对李严的安排也很详细,虽然有个统领内外军事的权利,但是要求他留镇永安。
刘备退守白帝城之后,孙权曾派人前来求和,刘备也答应了,但是正如之前的孙刘联盟,这个合约到底有保持多久,谁都没底,刘备自然要防备孙权顺势攻入益州,这才有了让李严留守永安的命令。
从刘备的遗命可以看出,真正的托孤重臣其实只有诸葛亮,毕竟他都对诸葛亮说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李严呢,一直留守永安,自然无法参与成都的中枢决策,虽然有辅政大臣之名,其实也就一个边关将领的实权。
李严的失势
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人尽皆知,可是对于另外的托孤大臣李严,知道的人就非常少了,这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在握,无论是朝中,还是地方上的任命基本上都由诸葛亮全权掌控,要不是他没有篡位的心思,与曹操、司马懿地位也无多大差别。
而李严呢?
自从在刘备临终前巅峰出演了一次之后,基本上就沦为了透明人,主要原因有2个:
1.脱离中枢,不能参与决策,失去了影响力;
2.孙刘再次联盟,永安虽然是战略要地,但是多年无战争的情况下,只能沦为小透明。
随着诸葛亮在朝中的经营,权势越来越重,已经一手遮天,而这个曾经跟他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又有谁还记得?
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
诸葛亮与李严是没有私仇的,但是从诸葛亮上位之后,逐渐削弱李严的影响力,最终将其贬为平民,直到随着诸葛亮的死,李严也郁郁而终,可以说李严的衰退与诸葛亮的兴起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为何非要把李严搞掉呢?
主要原因有二:
1.一山不容二虎:
刘备临终前留下2位辅政大臣,哪怕李严是副,诸葛亮是正,但是只要李严在朝堂一天,他就始终与诸葛亮地位相近,是最能对诸葛亮造成伤害的大臣。
诸葛亮也许没有称帝的野心,但是他有揽权的野心,他要实现自己的报复,重兴汉室,就不得不将弱小的蜀汉拧成一根绳,只有这样,才堪堪有能力去北伐。
2.李严手中的兵权:
刘备当时东征的时候,可是抽调了整个益州近乎所有的兵力,虽然因为战败的关系,死了绝大多数,但是退到白帝城的时候,还是收拢了不少溃兵的。
对于曹魏来说,也许这点兵力不足挂齿,但是对于本来就弱势的蜀汉来说,这些兵力足以决定大局。
因此,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就希望李严带兵到汉中来听从调遣,他想要的并不是李严这个人,而是他手中的兵。
对于诸葛亮来说,整个蜀汉,几乎所有的兵力他都能调遣,除了李严手中的,因为那是刘备的遗命,李严自己不同意,没有人能勉强!
在这个无法化解的矛盾下,除非李严能心甘情愿交出兵权,安心辅佐诸葛亮北伐,否则,诸葛亮一定会利用自己的权利去从李严手中夺取兵权,并将李严赶下台。
诸葛亮的三部曲
1.淡化李严:
就如之前所提到的,李严贵为辅政大臣,在刘禅登基之后,竟然成为了一个小透明,无论是朝中,还是地方上,基本上都已经淡忘了还有这么一号人。
从223年刘备驾崩,到226年,诸葛亮北伐,整整四年时间,李严一直守在鸟不拉屎的永安, 毫无作为,彻底失去了在朝中的影响力。
2.征调李严:
226年,诸葛亮已经彻底掌控了朝堂,也终于开始对李严动刀,他刚到汉中,就开始征调李严的部队,让李严率军来镇守汉中。
李严甘心吗?
在永安,他有“辅政大臣”的名义,又手握大军,可以隐隐与朝堂分庭抗礼,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之后,只能任人揉捏。
第一次李严拒绝了,但是诸葛亮很快又想了一个办法,让李严的儿子接替他的职位,督江州防务,又将李严升为骠骑将军。
这个时候,李严已经没有违命的余地,毕竟刘禅(诸葛亮)如此厚待,他怎么能还握着兵权舍不得叫出来?
230年,就是这一次北上汉中,诸葛亮收了李严的兵,让他以中都护的官职来管理丞相府事务。
231年,诸葛亮再次并发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人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
3.彻底撸掉李严
李严到汉中仅仅一年,就因为贻误战机被诸葛亮彻底撸了下来,而且是一路到底,从仅次于诸葛亮的辅政大臣,到一介白身。
李严的罪名
李严因为督办粮草不力,致使诸葛亮北伐失败,不得不退回,诸葛亮非常生气,于是上书弹劾李严,诸葛亮对李严的罪名主要有以下几条:
1.屡次推脱诸葛亮的征调
诸葛亮认为,自从先帝驾崩之后,李严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全然忘记了国家大事。
诸葛亮为了北伐而征调李严,李严却屡次三番找借口推辞。
2.自己想任巴州刺史
诸葛亮想征调他来汉中,李严却对诸葛亮说,希望能划分五个郡出来,独立组建巴州,让李严担任巴州刺史。
不仅如此,在此之前,他还私下给诸葛亮写信,说以诸葛亮的威望和功绩,应该受九锡,并称王。
3.借战争谋取私利
诸葛亮将李严升为骠骑将军,并让他的儿子李丰接任江州事宜,并非诸葛亮的本意。
而是在此次征调的时候,李严以司马懿在那边开府的名义,希望诸葛亮给他一些利益,诸葛亮为了安抚他,这才上表破格提拔李严的儿子。
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三国志·李严传》
诸葛亮对刘禅的上书中诉尽了李严的自私自利,不顾大局,因此被流放到梓潼郡。
李严不无辜
234年,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发病而死。
李严的悲痛并不是为诸葛亮的死而悲,毕竟自己的官职都是被诸葛亮撸掉的,他对诸葛亮并无好感。
而是李严知道,以诸葛亮如今在蜀汉朝堂的地位,无论他生死,除了诸葛亮本人之外,没有人敢启用自己,毕竟自己是诸葛亮发话贬为平民的,其他人没有这个胆量去跟诸葛亮对着干,哪怕他已经死了。
如果诸葛亮活着,也许他看在自己的能力份上,还有希望重新启用自己,可是现在诸葛亮已死,自己起复已成奢望,于是失望而死。
从李严临死前的心态可以看出,他不愧是工于心计之人,虽然远离中枢,但对朝堂看得明明白白,这也是他被刘表、刘璋、刘备三位君主重要的原因,确实是一个能干事实的人。
可惜,正如诸葛亮对他的弹劾一样,他的确是一个不顾大局的人,一心只为了自己的私利。
对于蜀汉来说,走出益州迫在眉睫,北伐事宜是整个蜀汉最大的事,虽然诸葛亮征召李严,会使得李严自身利益受损,但是对于蜀汉来说,这是利大于弊,或者说是不得不做的事。
在此关键时刻,李严为了自己的地位,多次拒绝征召,早已经使得满朝上下对其不满,不止诸葛亮一人,想必志在重现大汉辉煌的蜀臣都不希望看到他的不配合。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诸葛亮弹劾李严之时,满朝上下并无一丝反对的声音。
▎♆诸葛亮为何将李严贬为庶人?
公元222年,刘备被陆逊打败,灰头土脸地回到了自己的地界,60多岁高龄的刘备身心憔悴了,心中越想越后悔,我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竟然败给了一个毛头小子,可恨可恨呀!
躺在病床上的刘备会回想些什么呢?想起和二弟三弟一起奋战的场面,想想请诸葛亮出山的那一幕,再想想拿下荆州、益州......历历在目,刘备知道自己气数已尽,该安排后事了。
刘备怎么安排后事呢?刘备聪明着呢!
第一,明确长子刘禅继位。刘备的长子,人并不傻,只是能力平庸。
第二,给诸葛亮绝对的权力。刘备明白刘禅这个小屁孩根本斗不过曹丕、孙权这样的雄主,他必须要一个丞相来辅佐他,这个人非诸葛亮莫属。
第三,让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变得很“迷”。刘备交代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这可以说是对臣下非常高的待遇了,那么好的待遇,如果诸葛亮还篡位?他敢吗?
第四,用李严来牵制诸葛亮。诸葛亮权力太大也不好,万一欺负刘禅了,怎么办?刘备放个李严统领军队在永安,用来“威慑”诸葛亮。
第五,召集群臣,勉励下大伙。刘备我要走了哦,你们一个个都给我好生辅佐刘禅。
刘备这样安排后事,有人就猜测了刘备想借李严的手干掉诸葛亮?当然不是!刘备那么做的出发点肯定是希望蜀国能强盛起来的,内斗是他想看到的吗?当然不是啊。万一诸葛亮权力熏心了,执法有过失,李严也可以监督一下他。(理想状态)
可问题来了,用一个人来牵制诸葛亮,选谁不可以,选个李严?原因就在李严这个人身上。
李严:像我这样特殊的人~
李严是谁?什么来历?
李严,字正方,哪里人,荆州南阳人。早年被刘表看重,让李严去当县令,治理得不错。曹操下荆州,李严去西川避难,刘璋又把他任命为成都县令,又很能干。
刘备打算和刘璋决裂后,在进攻成都的途中,打绵竹时,李严投降了刘备。投降刘备后,李严在治所地,率领五千守卫打败了数万人的盗贼,还有一定的带兵经验。
总结来看,荆州人,在刘表手下做过官,别以为这不重要,蜀国的政权本就复杂,一帮荆州派的人,一帮原来是刘璋派的人,一帮益州本地人,一帮跟着刘备从北到南来的人。而刘备死后,蜀国要明确是荆州派的人是老大!
李严又在刘璋手下从事多年,也和刘璋派系有一定联系,所以,李严是个双派系的人,在双方派系不和时,可以做做“润滑剂”,且李严至少有守备一郡的能力,故托孤另一人也非他莫属。
然而,并不像刘备期望的那么完美,现实总是骨感的!主要问题出在哪?刘备对李严的估计不足。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西征,想让李严去镇守汉中重镇。然而,李严推脱说魏国的司马懿等人在那里可以开府(有自己的办公机构,象征着权力)招募幕僚提拔人选,你诸葛亮也可以,我怎么不能这样做?两人并不太和睦。
公元226年,诸葛亮要北伐,又想让李严去镇守汉中重镇。这个李严又推脱,还想把五个郡合并,自己做上巴州刺史。后来,李严负责督办后方事务(粮食军备啥的)。
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李严负责督办粮草,可是正赶上夏季和秋季期间,雨水多,粮草搬运上出了点事情,估计供应不上了,李严派人给诸葛亮传话说可以撤军了。诸葛亮知道后就退兵了,撤军后,李严为了解脱自己粮草督办不力的责任,便故作惊讶的向刘禅上表说:粮草绰绰有余,丞相你怎么退兵了呢?是不是为了引诱敌人,然后和他们决战呢?
诸葛亮:李严这点小九九,玩得过我?
这么一做,诸葛亮真的是忍无可忍了!他把所有证据都拿出了 ,向刘禅诉说了很多的苦水,说李严这个人凭着托孤重臣的地位,只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国家的事情却不尽心尽力,这次还这样做,过分了哦。
于是,李严被废为了平民,流放到了梓潼郡。诸葛亮死后,李严也去世了。
李严,一个被刘备托孤的大臣,显然没有达到刘备要的效果。他有权力后,就开始膨胀,没有和诸葛亮同心协力,为蜀汉尽心尽力。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感觉诸葛亮总是找他麻烦,这边有大事,让他去,那边有大事,让他去,感觉在“玩弄”他,如果你能力不足,做的不好,小辫子抓住,废了你。(权力的斗争)
求刘备心里阴影面积?????
▎=诸葛亮为何将李严贬为庶人?
李严这个人,很不错。他在刘表手下当过秭归县令,在刘璋手下当过成都县令,都是“以才幹称”、“复有能名”。投降刘备后,又先后平定过马秦、高胜、高定的叛乱,虽然只是小打小闹,但表现出的手段颇为干脆。所以刘备去世时,李严不仅和诸葛亮一起成为辅政大臣,还担任尚书令、中都护,成为蜀汉军事一把手。《三国志》记载称:“(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刘备去世后,蜀汉事实上进入双巨头的时代。文以丞相诸葛亮为首,武以中都护李严为首。如果历史能按这继续发展的话,未来我们看到的应该就是诸葛亮在成都勤勤恳恳治理内政,李严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北伐。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因为,李严被诸葛亮干掉了。
学过历史的人都耳熟能详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懂点现代史的人也深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李严身为军事一把手,竟然被干掉了,不能不让人唏嘘。
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斗争?
实力盘点
虽说李严和诸葛亮都是名正言顺的辅政大臣,分工也很明确。但二人的权力谁更大一点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一看官职高低,一看影响力大小,一看军队多寡。
先说官职。三国继承汉朝的制度,中央政府分为内朝和外朝两部分,内朝以尚书令为首,外朝以丞相为首。尚书令虽然俸禄只有千石,远比不上俸禄万石的丞相,但由于在皇帝身边,充当皇帝的机要秘书,能“总典纲纪,无所不统”,权力极大。所以当法正担任尚书令时,诸葛亮就不敢惹他。但是呢,这其中也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皇帝很强势。如果碰上像汉献帝这样的,担任尚书令的荀彧铁定干不过当丞相的曹操啊。蜀汉也一样。刘备活着的时候尚书令很吃得开,但等轮到刘禅就不行了,毕竟刘禅都对诸葛亮“事之如父”了,还管你李严是谁啊。单从这点来说,诸葛亮略胜一筹。
再说影响力。所谓的影响力就是人脉。后世有一种说法,说诸葛亮是荆州派的党魁,李严是东州派的党魁。在此时的政坛里,外朝九卿(蜀汉九卿有史可考的就没几个人)中的太常赖恭、卫尉刘琰,内朝中的侍中廖立、黄门侍郎董允、黄门侍郎费禕、尚书邓芝,武将中的镇北将军魏延、征南将军赵云,就连李严的手下大将征西将军陈到都是诸葛亮的人,基本算得上一呼百应。而东州派的显赫人物法正、刘巴此时都已去世,唯剩李严独木难支,不可同日而语。从这点来说,诸葛亮取得压倒性胜利。
再说军队。刘备去世时蜀汉军队应该分为四部分,一部分由魏延带领镇守汉中,一部分由诸葛亮带领镇守成都,一部分由刘备统帅东征后留在永安,一部分隶属于各个郡县,属于预备役性质。诸葛亮作为丞相,是没有军事指挥权的(曹操任丞相后,仍兼任车骑将军职务),指挥权属于中都护李严(当时蜀汉没有设立太尉、大司马、大将军等军事领导职位),他名义上可以全部统帅这四部分军队。但由于诸葛亮的人脉影响,汉中和成都的军队实际上都归诸葛亮控制,李严能指挥的只有刘备留在永安的残兵,不过兵力至少也在2万以上。各郡县的军队姑且算中立。这一点,两人基本平手。
综上而言,诸葛亮强而李严弱,这点和《三国志·先主传》里面说的“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是一样的。所以在后面一轮轮的PK中,诸葛亮每每都能占据上风。
第一轮PK:中央谁说了算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既然有两个辅政大臣,那当然也得分一个谁高谁低,谁说了算。从实力对比来说,诸葛亮已经占了上风,但显然诸葛亮并不满足,他要下一盘更大的棋。
处理完永安托孤的后续事宜,诸葛亮返回成都,李严则继续留镇永安,这是一招很高明的政治艺术。因为刘备留有遗令:“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在诸葛亮看来,对于老领导的嘱托,有些话可以不听,比如让李严统率内外军事,但有些话必须听啊,比如让李严留镇永安。如此一来就能顺理成章地把李严排除出中央决策圈,毕竟谁没事为了一个决策还专门从成都跑到永安去咨询一下你李严的意见。而没了参与决策的权力,那么诸葛亮后面的好些事情就好办多了,比如人事任免权(封自己为益州牧)、比如外交关系、比如决定战争与和平等重大事项。对于这个人事安排,李严心里估计是抗拒的,但一方面刘备确有遗令,另一方面朝中无人为李严说话,再加上现在蜀吴虽然停战但毕竟还是敌对关系,于情于理李严都得在这儿蹲着啊。
把李严留在永安只是第一步,重要的计划还在后头。我们都知道,有为才能有位,如果蜀吴一直敌对,彼此战乱不休,那李严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这自然不是诸葛亮所乐见的。搁在今天道理也是一样,比如我们山西这种欠发达地区的省委书记,和广东、浙江、山东这种GDP大户的省委书记相比,虽然都是省部级干部,但话语权能一样吗?
所以,诸葛亮就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蜀吴联盟。而结盟的理由诸葛亮自然不会傻到说是为了打击李严,当然是国贼是曹操,为了恢复汉室等等。这一步看似简单,但在当年应该也会引起不少风波的。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政治问题:那就是老领导的既定方针。刘备是主张东征的,虽然他临终前同意孙权的请和,但只是权宜之计,待力量恢复后仍想夺回荆州,这从他遗命李严留镇永安就能看出来。但最终诸葛亮不被旧思想所束缚,力争实现了蜀吴联盟,既缓和了蜀汉的外部环境,又安定了不愿打仗的人心,还顺带打击了李严的地位。这才是最合法地假公济私,如果谁看不起我们政策分析者的地位,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按理说蜀吴都结盟了,那似乎也不必让全国军事一把手驻扎在前线了吧,要不然这配置也太太高配了。但诸葛亮仿佛没有让李严回成都的打算,李严只能继续在永安呆着。历史进展到这里,如果还说诸葛亮没有私心,不管别人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了。
当然,这还没完。五年后诸葛亮任命征西将军陈到为永安都督,接替李严的职务,同时李严调整为江州都督(今重庆市)。当然了,永安名义上仍归李严管。这么做的理由是诸葛亮要驻扎汉中北伐,李严需要镇守后方(“当知后事”)。不过这理由实在太牵强了。如果要镇守后方,当然是成都更适合啊,当年刘备攻汉中时,诸葛亮不就是坐镇成都的嘛。夹在成都和永安中间的江州,不伦不类,既参与不了成都的决策,又防止不了永安的敌情,充其量只能做永安的战略缓冲和大后方。
而这其实是诸葛亮的一石三鸟之计。第一只鸟是做给孙权看的,意思是虽然我从永安退兵到了江州,但仍离前线不远,你不要妄动。第二只鸟是做给南蛮看的,意思是虽然我调兵北伐了,但后方仍不空虚,江州地处中央,可以四面支持。第三只鸟是做给李严看的,意思是你就在江州工作吧,中央就别回去了,回去后数你最大,我《出师表》中安排的费禕、郭攸之、董允、向宠等怎么开展工作,要不要向你汇报;永安也别回去了,万一趁我不在,你和东吴勾结造反怎么办,就夹在成都和永安中间吧,反正成都和永安都有不少兵力驻扎,也不怕你起歪心思。而这其中,当然第三只鸟才是最大的鸟,因为驻扎在成都同样可以威胁前两只鸟啊。
这样,诸葛亮就牢牢控制住了中央,不管他在不在成都,权力都一直在自己手里攥着。第一轮PK,诸葛亮完胜。
第二轮PK:军队归谁管
虽然刘备明确任命李严为最高军事指挥,但在中国,没有什么是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诸葛亮的办法,很绝,叫做釜底抽薪。李严不是全国最高军事指挥吗?这个地位我不去动摇,我担任益州牧就可以了。州牧作为地方军政一把手,是有兵权的,而蜀汉只有一个益州,那言外之意就是蜀汉的军队诸葛亮都能指挥,而且包括前文提到的第四部分兵:郡县兵。通过这种变通的方式,诸葛亮就名正言顺的有了军事指挥权。所以在诸葛亮去世后,继任者蒋琬、费禕只是担任益州刺史(能监察地方官,但没有兵权和治权),因为他们都兼任大将军,本身具备军事指挥权,没必要再加一个益州牧的称号了。
益州牧给了诸葛亮一个paper的军事指挥权,但这还不远远够。军队能不能指挥得动,不在于你有没有这个权力,而在于他们愿不愿听你,所以还有待实践检验。而这个实践就是南征,也就是所谓的七擒孟获。
对于此次南征,按理说应该没人反对,毕竟在自己的地盘上造反没有不管的。但还就有一个人不同意,那就是担任丞相长史的王连。王连认为南方瘟疫横行,堂堂丞相应当保重身体,不应该亲自远征,那言下之意就是派个将领去得了。但诸葛亮不同意,表面理由是认为其他将领才能比不上自己,担心难以成功。
但事实呢?事实上诸葛亮在这之前压根就没带过兵!一个没打过仗的认为那些经常打仗的将领比不上自己,这是什么逻辑。而从平叛的结果来看,叛乱的三郡中,李恢平定了建宁郡,马忠平定了牂牁郡,诸葛亮主力只平定了越嶲郡。因此,如果诸葛亮不亲征,派魏延、赵云这样的老将过去,应该也不费吹灰之力。对于这次南征,王夫之解释为北伐前的练兵,我则认为是诸葛亮首次统兵后的磨合。不管怎么解释,最终结果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诸葛亮掌握了兵权。
也许有人问了,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小动作不断,李严就不会反抗吗?答案是李严不是不想反抗,是没资格反抗。他都被踢出中央决策圈了,哪有说话的份。但是,一旦诸葛亮求到他头上,他就开始反击了。
第三轮PK:李严的反击
李严第一次反击来自于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虽然掌握了三部分兵力,但蜀汉实力太弱,北伐兵力仍不够用。所以诸葛亮就和李严商量,把他的兵拨一部分出来镇守汉中。有这么一个机会,李严当然不会放弃了。他就提出,把益州东边的五个郡划出来成立巴州,由他当巴州刺史。
李严的算盘打的很响。诸葛亮不是借着益州牧的职位统管全国军队吗?那我就另立一个巴州来分你的兵力和权力。诸葛亮当然不傻,拒绝了。但至于李严的兵到底借到了没有,史料没说,反正最终的结果是巴州不仅没设立,两人还结下了梁子,彼此起了戒心。诸葛亮把李严从永安调到了江州(前文一石三鸟之计),李严则干脆在江州建设大城,做负隅顽抗的准备。第一次反击失败。
第二次反击李严选择主动出击,他建议诸葛亮加九锡,并且称王,想借此毁坏诸葛亮名声。但诸葛亮不是那种权力迷住双眼的人,一下子就识破了,不了了之。第二次反击又失败。
第三次反击是曹魏促成的。建兴八年,曹真三路大军伐蜀,诸葛亮要求李严亲率2万大军赶赴汉中救援,李严则趁机要挟,要求开府治事。此时屡屡吃瘪的李严也算是想明白了,军权什么的都是浮云,最管用的还是人脉,而攒人脉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开府,招募自己的属官来辅佐自己。诸葛亮当然不会答应了,于是变通了一下条件,让李严的儿子李丰继任江州都督、授予李严全权处理丞相府事务的权力。李严目的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但面临敌国进攻这样的大事,也不可能过分矫情,否则就成了全民公敌了。到汉中后,李严以中都护的名义管理丞相府大小事务,虽好歹有了一些权力,但事实上成为了诸葛亮的属官,置于诸葛亮的控制之下。第三次反击更是失败。
第四次反击也可以算是一次被反击,过程更是一个谜。简单来说,就是诸葛亮外出打仗,李严负责督办的军粮因为连续下雨送不到前线,他就写信让诸葛亮退兵,结果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很多为什么退兵,以推卸责任。结果诸葛亮大怒,拿出他前面写的信对质,然后就把李严废了。这个事情疑点重重,作为一名资深公务员,李严竟会傻到留下书信证据,实在说不过去。况且,李严委托送信的是诸葛亮的参军马忠,后世就有人说是诸葛亮故意栽赃陷害,这里姑且不论。总之,第四次反击李严彻底失败。
总之,经过三轮PK,李严政治斗争失败,由堂堂的全国军事一把手沦落为平民百姓,也落了个贪慕权力、不顾大局的名声。但是,如果不是诸葛亮刻意地打压、冷落、夺权,让李严这样一位“以才幹称”的人无用武之地,他又何必像泼妇一般斤斤计较着手中的权力。
▎⇣诸葛亮为何将李严贬为庶人?
随笔回答:
刘备因为关羽、张飞两人报仇,举蜀国之兵浩浩荡荡杀向东吴,因中东吴陆逊之计而大败,损兵折将十分惨重,刘备也差点丢了性命,是诸葛亮派一支奇兵才保住了刘备而驻扎白帝城。
从此刘备身染重疾,卧床不起,急招诸葛亮和李严到白帝城商议托孤之事,将后主阿斗太子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二人辅佐和料理朝政。
李严身为中都护,刘备托孤之大臣,理应协同诸葛亮处理好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阿斗后主。
但由于李严心胸狭窄,私心又重而傲才不服,认为自己有本事,应该做更大的官,管更多的事,后来从各方面给诸葛亮使绊子,特别是诸葛亮率大军北伐曹魏,李严也以各种借口,拖延向前线输送粮草和兵员。严重损伤蜀军在祁1山的士气和斗志。
此时的诸葛亮实在无奈,只有撤回北伐大军,不得已上奏天子,贬李严为庶民。后因诸葛亮长期带兵征战,北伐积劳成疾而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为何将李严贬为庶人?
诸葛亮什么计也没有施,是李严自已作死,试图陷害诸葛亮,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还把自已赔进去了。
也许是蜀汉在夷陵之战把老本赔光了,也许是刘备手下人才极度匮乏,刘备在临死前托孤时,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个托孤大臣就是李严,李严是南阳人,先后在刘表及刘璋手下从事,刘备攻打益州时,刘璋派李严出战,结果李严一转身就投降了刘备。
李严的投降博得了刘备巨大的好感,同时也由于李严颇有些才能,官职一直亨通,升得很快,从投降之初的裨将军,到平定成都之后的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再到打击盗贼有功的辅汉将军,最后到刘备托孤之时的尚书令,在刘备时代,李严可谓一路高升。
不知道蜀汉向来有这样的传统,还是刘备手下多是性格高傲之人,像关羽,像魏延,都是这种恃才自傲之人,简单的说,就是仗着自已有能力,就看不起同僚,与人处不好关系,李严也是这样的人,继承了关羽和魏延的毛病。
李严任郡守时,与郡功曹杨洪不和,导致杨洪辞职,都督江州时,李严又与牙门将王冲不和,导致王冲叛逃曹魏。蜀汉政权中,没有人能与李严合得来,这也是日后诸葛亮弹劾李严时,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在弹劾李严的奏章上签字。
当然了,李严性格高傲也好,与他人不和也好,都没影响刘备将李严设定为托孤大臣,这是因为蜀汉的政治生态决定的,以荆州派为首,以东州派为辅,打压益州派的基本国策。
刘备一向看人看得比较准,可是在临终前,确实看走眼了李严,李严作为托孤辅臣,却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诸葛亮是丞相领尚书事,头号重臣,总管蜀汉政务,坐镇成都,李严是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掌蜀汉全国兵权,留守永安。
如此一文一武,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实际一想,却显得很奇怪。辅政大臣有在外驻守的吗?诸葛亮陪着皇帝刘禅在成都坐镇,李严掌握着全国的兵马在外驻守,要是李严真有能力和野心的话,带兵进入成都逼宫,让诸葛亮交出政权 ,不是很容易吗?
事实上李严并没有太大权力,也没有太大的野心,南征南中是“文臣”诸葛亮指挥的,北伐汉中也是诸葛亮主导的,掌管军事的李严,却跟诸葛亮换了个身份,从事诸葛亮最拿手的工作,督办粮草。
身为辅政大臣的李严,实际上沦为诸葛亮的陪衬,除了与李严的性格高傲有关外,就是与李严的政治能力低下有关,当然李严也是有点才能的,但其才能与地位严重不匹配,导致李严的地位一落千丈。
李严劝诸葛亮加九锡也好,让诸葛亮划一个巴郡给他当太守也好,无非就是想打击诸葛亮,顺便捞点地位和利益上的好处,李严是没有野心的,但其手段确实太过低下,以我们开上帝视角的眼光来看,李严就是幼稚,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幼稚的政治人物一大堆,又何止李严一个。
李严最终栽倒在督运粮草的问题上。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在前线已经用卤城之战大败司马懿,想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时候,后方的李严来信说:丞相,我们没粮了,退兵吧。于是,诸葛亮无奈的退兵回来,李严看到诸葛亮退后回来,结果故作惊讶的说:丞相,你怎么退兵了?粮草还多着呢?这还不够,李严又给皇帝刘禅去了一封信说:丞相退兵是在使用诱敌深入之计。
这也就是李严的水平了,诸葛亮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于是联名上表弹劾李严,这简单是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嘛,而在这封上表中签名的人有:刘琰、魏延、吴壹、高翔、吴班、杨仪、邓芝、费祎、姜维、胡济、杜祺等人,李严可算是得罪了蜀汉上上下下的官员,各个派系都有,这就是诸葛亮清除托孤大臣李严的方法。
这不是诸葛亮的阴谋,而是阳谋,光明正大的联合一批人上书皇帝,谁让李严之前作死的,陷害不成蚀把米,把自已的官职也赔进去了。
不过诸葛亮算仁慈了,并没有杀李严,只是将李严贬为庶人,削去所有官职和爵位,也没有连累李严的家人,李严的儿子李丰仍在蜀汉为官。
诸葛亮死后,李严听到消息,认为再也不会有人起用自已,郁郁而终,诸葛亮罢免了李严,李严还一厢情愿的希望诸葛亮起用自已,不知道是李严太过自信呢,还是诸葛亮太过仁慈?
------------------
推荐阅读:
母亲肺癌晚期,用尽了所有治疗方案,还是救不了她,只能看着她受罪,谁能明白我的心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