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施琅向康熙提出攻打日本的计划非常有意思,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1683年,也就是施琅率水师平定台湾后不久,他上书康熙的内容如下:
"从明代开始,倭寇就一直盛行,侵扰我东南沿海。
趁刚刚完成横跨海峡的作战时机,士气正盛,而且此时的日本闭关锁国,军备落后,和我大清实力差距很大,考虑到倭寇在沿海的肆虐,不仅有理由,而且有必要征伐日本,至少让其彻底的臣服,永绝后患!"
对此康熙也召集大臣商议了一番,最终决定不攻打日本,理由总结起来就这四条:
1、日本不好打。打日本需要渡海作战,渡海作战需要在日本找到合适的登陆地点,但我们对日本地形不熟,贸然攻打日本容易失利;
2、大清内忧外患。我们大清刚平定了三藩和台湾,连连用兵百姓早已不堪重负,财政也非常吃紧,这个时候我们还要全力对付北方的大患准噶尔,那有精力去对付日本?
3、打日本经济上不划算。日本是个小国也是个穷国,就算打下来了,还要派大量的军队去占领,占领这个国家得到的收入抵不了驻军的费用。
4、师出无名。日本现在还是我们的藩属国,每年向我们称臣纳贡,攻打他们也实在没有理由,还会招致朝鲜、琉球等其他藩属国的猜疑。
这四条理由每一条都说的十分在理,但这只是表面文章而已,要探究真正的原因,我们还要先理解施琅的意图。
施琅的真正意图在于继续建功立业。理解这一点也不复杂,为什么康熙会重用施琅呢?因为康熙要平定台湾,要平定台湾需要什么呢?当然是强大的水师了,那么当时清朝最善于打水战的人是谁呢?就是施琅。那么台湾打完了以后呢?康熙就自然不需要水师了,康熙不需要水师了,施琅还能干吗?就只能坐吃等死了。事实也是如此,在历史上施琅在平定台湾后就一直没什么作为了。
所以我们站在施琅的立场考虑问题,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建议康熙去攻打日本了:如果康熙同意攻打日本,就必然要组建更为庞大的水师(日本比台湾大了十倍多,自然需要更多的水师),作为大清水战第一大将的施琅自然就会大有用武之地,施琅便能建立更大的功勋,这是施琅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们再看看康熙,他是怎么想的呢?自然是站在整个国家层面考虑问题了。
经济上不划算
在这里,我想先说一下朱元璋,他在1369年颁布的《皇明祖训》中就特意规定了15个“不征之国”,列举了15个国家,要自己的子孙后代不要主动去攻打这15个国家,其中就包括了日本,理由朱元璋也说的很明确了:
▲《皇明祖训》中的不征之国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意思就是说,不要依仗明朝的富强,贪图一时的功绩而兴兵去跟人家开战。为什么朱元璋会这样说呢?原因还是在于经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说到底还是为了经济,如果攻打一个国家,占领以后获得的收益能够大于你的军费开支,那么这种战争就是赚的;但是如果你占领人家的土地后,获得的收益比军费开支还要少,因为经济上不划算,即便你打赢了占领了人家的地盘,最后还是要撤回来,这种战争就没有意义了。在朱元璋看来,日本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上不划算的国家。
在康熙之前300年的朱元璋明白这点,那么300年后的康熙呢?也自然明白这点,想必《皇明祖训》康熙是看过的,所以我们看康熙一生的战史,从未对这15个“不征之国”用兵,他想到的和朱元璋想到的都一样:经济不划算。
战略上不合时宜
▲1683年形势
康熙在1683年平定台湾后,还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没解决,一个是我们熟知的准噶尔,当时已经在草原上崛起,另一个是沙皇俄国,当时已经入侵到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这两股势力对清朝都构成了直接威胁,尤其是准噶尔,所以康熙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付准噶尔和沙俄上。
在1685-1688年发动了两次雅克萨战役后,清军击败了沙俄远东军主力,并于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北的沙俄问题。
▲1689年形势
而到了这个时候,准噶尔已经称霸草原,成为了康熙最大的战略威胁,之后康熙便全力对付准噶尔,此后几年连续对准噶尔用兵,多次击败准噶尔,直至1697年噶尔丹服毒自杀才算是彻底解决了准噶尔这个北方大患。
如果康熙在1683年的时候同意了施琅的方案,就等于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敌人,在沙俄和准噶尔的威胁都存在的情况下,对日本用兵从战略上来说就是明显的不合时宜了。
局势上不可控
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其疆域都是有限的,因为疆域太大了会患上“肢端肥大症”。就拿清朝时期的交通来说,北京传递一封八百里加急到广州需要个把月的时间,而广州回复北京也要同样的时间。如果广州发生了状况,当地的官员汇报给康熙,然后康熙再回复当地官员,至少就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而从日本到北京的距离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差不多,但问题在于日本到北京还不全是陆路,有相当的路程是海路,这个速度就比陆路跑快马要慢多了。因此即便清朝能够打下日本,同时清朝不考虑经济问题死命往日本砸钱维持当地庞大的驻军,一旦日本发生了状况,康熙要知道的话,恐怕就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问题了,等到康熙知道了情况再回复到日本,很可能小半年都过去了,如果当地的将领要等到康熙的回复以后再行动,恐怕局势早就陷入了失控的状态。
所以要控制住日本,康熙就只能采取委任制,即授予当地将领很大的自主权,这样一来康熙对驻日清军的控制力就相当有限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唐朝就是个例子,唐朝为什么会发生藩镇割据?就是因为藩镇节度使权力太大了,那么唐朝为什么会给藩镇节度使很大的权力呢?也是因为唐朝的“肢端肥大症”,领土太大皇帝管不过来,便让边疆大员自行处理当地事务,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有了很大的自主权。
如果帝国领土太大,很多地方管不过来,只有委任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一旦地方官员委任的权力大了,他们就容易造反,对于康熙来说如果占领了日本也会面临这种问题。尤其是施琅,无疑他会成为一支庞大水师的统帅,一旦他在日本造反,并把日本占领了,康熙能拿他如何?再打造一支水师去跟施琅火拼?对于国家来说这种战争就没意义了。
当然,施琅造反的可能性或许很小,驻扎在日本的清朝官员造反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是一旦这些人要造反,康熙还真没办法控制局势,对于这点康熙也肯定是想到的。
所以从施琅的角度来说,攻打日本是为了能够继续建功立业;从康熙的角度来说,攻打日本一是经济上不划算,二是战略上不合时宜,三是局势上不可控,自然就否决了施琅的提议了,这些才是康熙不去攻打日本的真正原因。
▎❁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441条回答。
其实很简单,就是满清没有这种实力。
不要说满清的木制帆船时代,就算今天从中国大陆想要登陆日本本土作战,也并不容易。
第一,航行困难。
从上海到长崎的海上直线距离最近,也有800多公里。
根据当时船只航行速度,大舰队航行800多公里,需要一周以上时间。
东海风浪较大,受到季风和各种恶劣天气影响较多,经常有海上风暴。
当年从中国去日本是很危险的,频繁出现船毁人亡。
唐代日本的遣唐使,大量都死于海难。
当年元代蒙古人两次攻打日本,第一次刚打了几天,就被台风摧毁了舰队;第二次还没打,刚刚停靠,就被台风摧毁。
这种情况未来可能再次出现。
第二,补给困难。
上面说了,船只海上运输很困难,关键古代船只运输量又有限,大船不过一二百吨。
就算满清军队登陆成功,上去了10万人,想要维持着10万人持续作战需要大量运输船。
满清当时没有这种实力,即便是控制了朝鲜以后,仅仅将补给运送到近在咫尺的日本,难度也不低。
第三,满清没有登陆作战的军事实力。
很多人不知道,满清海上实力非常弱。
其实台湾的明军并没有什么实力,当时台湾还是一片荒地,汉人老百姓仅有数万人。
也就是说,明军在台湾基本没有补充,也不足以和数亿人口的满清对抗。
甚至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县市和一个国家的对抗。
而就算这样,满清花费22年才占领台湾。
可以说,满清海上实力很弱,登陆战能力更是弱。
对付一个虚弱的台湾明军尚且如此,能去对付日本?
当时日本人口保守估计也有一二千万人,可以出兵七八十万。而且谁都知道,日本当时已经是德川幕府时代,国内和平,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对付满清。
而日本是武士之国、军人之国,战斗力很强,不容易对付。
满清就算将八旗兵、绿营兵全部登陆上日本本土,双方只要打持久战,也难以获胜。
更别说,你根本就登录不上去。
在壬辰倭乱期间,日军入侵朝鲜以后曾攻打朝鲜北部的女真部落,烧杀奸淫,如若无人之境,女真人毫无抵抗能力。
如果满清登陆日本,必败无疑。
第四,康熙不信任施琅。
施琅就是一个叛徒,能够背叛大明,就能够背叛满清。
连黑手党都知道,只要叛变过一次的混混,哪怕再有能力再有贡献,也不能相信。
康熙虽让施琅攻打台湾,只是利用他熟知台湾明军,是最合适的人选来对付敌人。
但施琅如果去攻打日本,失败了还好办,如果成功了以后,康熙靠什么来控制他?
施琅这种人,本来就是小人和叛徒,脱离满清自立甚至直接和日本德川幕府勾结,也是寻常事。
▎↿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施琅建议康熙去攻打日本是有他的考虑的。当台湾被修复以后,施琅就面临这样一种危险,那就是兔死狗烹的危险。再加上他是一个汉人,在当时的主流社会是,不被信任的。所以施琅始终都有一种危机感。
如果去攻打日本的话,那么,他就会有以下好处,黑他还有使用的价值,康熙暂时就不会去动它,还有,如果真的是攻下,日本的话,那么。海外的这些岛屿,可以作为他的资本。虽然康熙年代不会有王的分封了,但是,他的这些业绩也足有称王的资本。
同样康熙也是出于以上的那些考虑,他是不会同意攻击日本的那个提议的。姑且不说当时日本的政体十分的稳定,而且德川的幕府统治对日本来说其实也是十分适宜的。这个时候攻打日本并不是最好的时机。
同样,康熙也熟读历史,在元朝忽必烈时代,曾经大军东征日本,结果是全军覆没,而且在前朝也就是明朝时期,曾经与日本大战了好几年,也是损失惨重,国力大减。这些都可以说是前车之鉴。
同样,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日本打下来,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日本的土地不算肥沃,经济也不算发达,打下日本既没有土地也没有钱,有什么好处呢?
其实康熙看得很明白,打日本对于自己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但是对于施琅来说却是好处很多,所以康熙是不会做这种无脑的选择的。
▎←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尚未命名时,民间就有人猜测是否会被命名为「施琅号」。没错,就是 300 多年前收复台湾的清初名将施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683 年, 62 岁的施琅奉命收复台湾。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纳入大清版图。
施琅收复台湾后上奏康熙,请求趁势出击日本。康熙帝虽「御批千言」,却最终否决了施琅的提议。我们后世以上帝视角,对此颇为惋惜,但若回归历史现场,却也在情理之中。
番外之地,区区岛国,自然不入「天朝上国」的法眼。「天朝上国」在如今颇有戏谑讽刺之意,但在当时,宇宙中心确属大清,属我中华,大清以「天朝上国」自居,并无违和感。在朝廷及民间中也通称日本为「倭子国」,可见一斑,当然现在也可以如此称呼。
日本远隔重洋,孤悬海外,大军远征也并非意识。回想当年,蒙古铁骑横扫天下,发大军出击日本遇台风全军覆没便是前车之鉴。日本人也将其台风称为神风,这也是二战后期日本的自杀攻击队称为「神风特攻队」的缘由。
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青朝已然不是元朝,满清八旗虽也有蒙古铁骑遗风,但深刻融入汉人社会后,由汉人主导的沿海水师蓬勃发展,其海军实力已今非昔比。
在清朝军制中,在全国设立 15 个提督主管各省军务,包括十二位位陆上提督和三位水师提督,足见其对水师的重视。施琅在攻台之时,便担任福建水师提督一职,也正是借用这股强大的海军出击澎湖,最终收复台湾。
(吴三桂)
1683 年,施琅收复台湾时,清朝立国也不过 39 年。在这立国初期的 30 多年中,也大多处于战争状态,内部并非十分稳定。
除了平定各地的反清复明农民起义和南明小朝廷之外,便是发生在 1673 年至 1681 年,长达 8 年的「三藩之乱」。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耿精忠,靖南王尚可喜,在清军入关,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为清军效尽犬马之劳,封王后坐拥地方,尾大不掉。康熙帝决定撤藩,三藩起而反叛,八年平叛清军虽最终获得胜利,但国库消耗巨大。施琅收复台湾的 1683 年,三藩之乱才刚刚平息两年。
(康熙)
三藩之乱平定,台湾成功收复,形势虽然一片大好,似乎有余力出击,日本。西北却早有又有隐患,那就是蒙古准噶尔部蠢蠢欲动。稳定内部是清朝的第一选择,而化外之地日本自然不是战略重点。
施琅收复台湾后 5 年,蒙古准噶尔部发动叛乱。而这一叛便是七十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最终平定。所以,在施琅提出出击日本的当口,清朝是无暇东顾的。
(郑成功)
满清时期,民族政策虽不如元朝时那么明目张胆和赤裸裸,但满汉之别依然存在。作为汉人将领的施琅,虽有功于朝廷,但其汉人身份自然无法得到满清贵族内心深处最真诚的信赖。
施琅的经历也加深了满清贵族的这一忧虑。施琅作为明朝总兵郑芝龙的部将,先随郑芝龙降清,后又跟随郑成功举起反清的大旗。因郑成功杀害其父兄,再次降清,可以说施琅就是「二进宫」。
一个汉人,一个二进宫的汉人,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二进宫的汉人,假若手提重兵出击日本,即便成功,鞭长莫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满清又拿什么来节制呢?
这种心态虽不是康熙帝否决施琅出击日本提案的重要原因,但必然也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不可不察。毕竟,三藩之乱才刚刚结束两年。
我们也必须看到,从白山黑水走出来的满清,对海洋的认识是极为缺乏和狭窄的。施琅进攻台湾的提案被搁置数年,在收复台湾后,是否在台湾进行有效管制,也是施琅等全力争取来的。假若没有施琅等人的努力,台湾收复但弃之不管可能也会成为现实。
(施琅)
郑成功和施琅从亲密战友到反目成仇,在个人情感上是对立的,但在民族大义和台湾问题上施琅又可以说是郑成功的继承人,都是对民族,对国家有大功德之人。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又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施琅家族却是个例外。
施琅因功被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靖海侯之爵位一连传了十三代,直至满清结束,这或许也是上天对有大功德之人的福报吧。
▎▉康熙为何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施琅在收复台湾后就恳求康熙顺便攻打日本,拿下日本后,清朝就不会后顾之忧了,只是康熙三思熟虑后,拒绝了这个提议,让日本得以苟延残喘!
1683年施琅率领水师消灭了郑家水师,成功拿下台湾,中国的版图再次完整了!施琅还不满足,他上书康熙,建议趁着士气正旺,顺便去攻打日本,反正现在的日本闭关锁国,军队远比不上清朝,而且日本狼心狗肺,明朝时就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倭寇之乱就是那时候的事,日本老是想攻占中国,还不如趁现在拿下日本,消除这个心腹之患,一劳永逸,以后中国就安全了!康熙看了之后还是有点动心的,于是找来大臣商议,随着大家讨论,康熙变得理智了,认为打下日本没有什么好处!日本土地不肥沃,多山又地震火山爆发什么的,蛮夷之地实在没有什么产出,打下日本实在没什么好处,何况日本远离大陆,管理不方便,太麻烦了。最关键的是没有包票一定拿下日本,毕竟元朝的忽必烈够牛吧,两次攻打日本都没有成功,自己能行吗,康熙没有绝对的信心!何况相比远离中国大陆的日本,沙俄和噶尔丹才是康熙的心腹之患,当时沙俄在东北边境屡屡挑事,噶尔丹在西北搞事,康熙实在没工夫对付小小的日本,毕竟沙俄和清朝是邻国啊,噶尔丹处在清朝内陆,远离大陆的日本实在没工夫和兴趣去管了,所以康熙拒绝了施琅的提议,没有去攻打日本!
康熙对施琅还是有戒心的,毕竟施琅是汉人,以前还是郑成功的手下,对他是不放心的!拿下日本康熙感觉自己没有好处,可是对施琅却有好处啊!万一哪天康熙猜忌施琅,对他下手,施琅也可以在日本当土皇帝啊,你康熙也拿施琅没办法啊!何况占领了日本,你施琅就可以以日本为跳板攻占南亚的国家,到时施琅的势力就迅速扩大了,康熙也无法拿捏住施琅了,万一哪一天施琅造反了,康熙拿什么去抵挡啊,施琅会水战啊,谋反不成功也可以出海避难,你真拿他没办法!所以康熙可不想自己亲手培养一个潜在的对手,所以康熙拒绝了打日本,你施琅还是老老实实的当清朝的奴才吧,别想太多了!
------------------
推荐阅读:
农行app显示信用卡固定额度可以调高至75000,但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咋回事?
借了平安信用卡的“消费备用金”五万,每月要还4600,这算不算高利贷?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