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掌握了军政大权,为何不夺取皇位?
▎╋多尔衮掌握了军政大权,为何不夺取皇位?
不要把多尔衮想得太过善良了,多尔衮之所以不当皇帝,是因为多尔衮集团没有人可以当皇帝的儿子。
还用我说得再直白一些吗?如果说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江山后继无人,但凡给多尔衮再多一点时间,清朝谁当皇帝那可就保不齐了。
第1点,我们熟知的多尔衮。
不论是在历史书籍当中,还是在某些演义或者某些小说当中,好像都在无形地把多尔衮美化了。
在我们的思维认知当中,多尔衮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莫名其妙地掌握了军政大权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职责重大,同时他需要尽最大可能来辅佐清朝的皇帝,坐稳皇位,紧随其后自己退隐江山。
按照这样一条逻辑链来看的话,多尔衮简直就是一个圣人,手握大权的前提之下,仍然想的是大清朝如何能够延续下去,如何能够以一个正当的程序让大清朝顺利的延续。
在历史书籍当中,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
他为了能够让大清的江山彻底稳固,自愿地放弃了继承皇位的所有资格。
第2点,真实的多尔衮。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多尔衮并没有任何继承皇位的资格,大家都知道,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其实是有指定人选的,但是这个人并不是多尔衮,努尔哈赤并没有指定多尔衮作为皇位的直接继承人。
但是努尔哈赤也给多尔衮表达出来了足够的善意,比如努尔哈赤手下一共有八旗,但是这八旗当中有三旗在多尔衮这边。
比如给多尔衮的大哥来了一个镶黄旗的旗主,给多尔衮的弟弟来了一个正黄旗的旗主。
同时又考虑到一旦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年长的皇太极可能会对多尔衮动手,所以索性又给了多尔衮一个旗主。
大家如果不理解清朝的八旗制度的话,我们就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一个企业当中谁的股份多谁就是大老板,而多尔衮这边有三个股份,同时总股份是8个股份,也就是说多尔衮这一脉就占据了3/8的股份,是非常可观的。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拥有3/8股票的多尔衮,实际拥有的股票也就是1/4而已,即便拥有了这1/4,反对势力还会有3/4,虽然反对势力当中反对的未必都是多尔衮,但是多尔衮所面对的反对势力仍然不可小觑。
那如果我们把这句话说得再直白一些,当时大清王朝正处在一个岌岌可危的地方,他们内部有问题,外部也有敌人,最起码明朝并没有完全消灭,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死对头。
如果这个时候多尔衮突然之间跳出来,表示自己想当下一任皇帝的话,那么多尔衮就极有可能会和反对势力尤其是和皇太极这一脉的人吵起来。
一旦吵起来就会吵得不可开交,那最终只会被别人渔翁得利,此时的多尔衮既没有十足的把握,也没有100%必胜的打算。
更重要的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多尔衮还是个娃娃兵,虽然有能耐有本事,但是和皇太极相比,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两个人的实力完全就不搭边,指望着皇太极能够被多尔衮击败,那无非就是痴人说梦。
第3点,皇太极去世之后,为什么多尔衮不抢占皇位?
天算不如人算,在1643年的时候皇太极竟然突然去世了,此时皇太极去世之后传递出来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什么信号呢?皇太极并没有直接指定谁是下一位继承人。
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多尔衮直接伸手把皇权放在自己的兜里面,也是有一定概率能够成功的,但此时多尔衮为什么,还是放弃了这一次机会呢?
当时多尔衮的直接对手就是皇长子,所谓的秘密立储,是在清朝中后期时流传出来的。
在当时皇长子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这个皇长子有一个大问题,准确地说这个皇长子的问题,将直接导致他不能够当皇帝。
皇长子的母亲只是一位嫔妃,这个地位简直就是低到离谱了,如果让他来当皇帝,一来可能大家有点不太认可了,二来怎么着也程序说不过去。
思来想去,皇长子和多尔衮之间半斤对8两,你瞧我不顺眼,我也瞧你不顺眼,但是如果他们两个人直接竞争的话,导致的内乱,绝对不是多尔衮能够控制的,将会导致大清朝好不容易巩固出来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
所以两个人各退一步,皇长子不当皇帝了,多尔衮也不抢夺皇位了,而是让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也就是福临来当皇帝的继承人。
但是这位皇帝当上皇帝之后,对于多尔衮的福利待遇还是非常不错的,一会把多尔衮尊称为摄政王,一会儿又是皇叔父摄政王,一会儿又是皇父摄政王。
按理来说这个地位都已经推到如此高度了,多尔衮自然而然也就不太想着去造反了。
毕竟现在的皇帝都开始喊您为父亲了,如果你在忙着造反的话,估计面子上过不去,臣子们也会极力反对,多尔衮的一世英名,将会毁于一旦。
如果造反成功背个千年骂名倒也还好说,但如果造反失败的话,那么面对的危机绝对不是多尔衮能够承担得起的。
第4点,多尔衮没有皇帝的命。
其实多尔衮如果想要当皇帝的话,所需要面对的直接问题就是自己既然想当皇帝,那么自己将来当了皇帝之后,死去了谁来当下一任皇帝。
这个话题虽然比较忌讳,但是古代的皇帝们都必须考虑这个问题,甚至有一些皇帝,脖子都埋到土里面去了,怎么也得让他睁开眼,让他说一句究竟让谁来当皇帝。
没有办法,为了整个帝国的延续,这一道程序就必须去做,但是多尔衮悲剧就悲剧在自己压根就没有儿子。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儿子,但是熟悉历史的都知道那压根就不是多尔衮的儿子,是别人的儿子过继给自己的。
那如果将来自己当了皇帝之后,自己的这个儿子能不能当皇帝先放在一边,臣子们就不会太满意。
为什么呀?这又不是您的亲生儿子,怎么可以当皇帝?要当就得是您的亲生儿子,可是多尔衮这一辈子有10个相好的,愣是没生出一个儿子来。
在者这来说,自己当了皇帝之后,将来如果真的因为某些原因直接去世了,把皇位继承给自己这个儿子,可他又不是我的亲生儿子,相当于我冒了很大的风险。
这件事情越想越气肯定不行,我绝对不能吃这个亏,如果我真吃了这个亏的话,将来去了地下怎么面见自己的祖辈祖宗们。
其实多尔衮也很努力,准确地说这一辈子耕耘倒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女儿。
所以我们也不能以此推断多尔衮没有生育能力,如果没有生育能力,那个女儿是怎么来的呢?
只能说是命,多尔衮到最后都没有生出一个儿子来,也正因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多尔衮,成为皇帝的打算。
第5点,多尔衮集团军后背没人。
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就已经能够理解了多尔衮以及多尔衮背后的事例,如果真的准备造反的话,那大概率其实是能够成功的。
因为多尔衮以及多尔衮后面的事例,能够拧成一股绳,而且占到了整个集团军1/4~3/8左右的总兵力。
这样的一个事例不能说搅起腥风血雨来,但也差不多,但是多尔衮顾忌重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后继无人。
再加上后来自己的几个兄弟死的死、逃的逃、亡得亡,自己的身子骨也越来越不好了,这种情况之下,如果继续去争当皇位的话,难度极大。
更重要的是多尔衮此时已经不敢冒这样的风险了,因为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一来会被天下史学家所唾弃,二来自己之前所享受的所有荣誉也极有可能化为灰烬。
更重要的是,人活这一辈子总归得有个奔头啊,总不能说自己折腾来折腾去,给人家的儿子拿了一个皇太子的位子吧。
但整体来说,多尔衮没有当皇帝是清朝政治的多方角逐导致的最终结果。
但是历史如果,有如果的话,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多尔衮真的起兵造反,并且尽最大可能成为了清朝的皇帝,那么历史的发展方向可能会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而清朝最终又会变成什么样子,都是完全未知的事情。
但这件事情就没法说了,毕竟历史从来不能假设,因为历史的假设就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变得越来越离谱,甚至离谱到家了。
▎︾多尔衮掌握了军政大权,为何不夺取皇位?
多尔衮不夺取皇位原因主要有二
1.没有儿子,虽然多铎过继了一个
2.多铎的死导致多尔衮集团没人了
当时的多尔衮完全有能力夺取皇位他们兄弟几个加起来有好几个旗的兵力,假如多尔衮硬要夺权就算是代善也无可奈何
▎♧多尔衮掌握了军政大权,为何不夺取皇位?
多尔衮率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已经是实权皇帝了。官封皇父摄政王,比丞相更牛的官位和尊位,一切同等皇帝,不夺取皇位,一是没儿子,二是多铎之死,三,多尔衮也只活了39岁,历史没有给他时间。
▎‖多尔衮掌握了军政大权,为何不夺取皇位?
1643年皇太极去世,34岁的豪格与31岁的多尔衮成为争夺皇位的关键人物,但最终6岁的福临成功登基称帝;多尔衮不是不想做皇帝,而是实力达不到,他拥立福临不过是暂时放弃对皇位的争夺而已。
皇太极留下两大遗憾去世:一是没有定储君人选,二是没有迁都京城、统一中原,皇太极留下的遗憾只能在他的儿子顺治身上完成。
但这两个遗憾想要完成谈何容易?
努尔哈赤立皇储,两立两废,最终都没能确立皇储制度;
皇太极打算在有生之年确立父死子继的立储制度,奈何皇太极最爱的皇八子(海兰珠所生)夭折,而皇太极又得病很快去世,没有留下遗命。
皇太极确实有意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但毕竟这个制度没有实行,更没有明文规定,皇太极一死,整个大清突然失去平衡,必然会发生皇太极诸位兄弟、儿子们之间相争的局面。
在这样群龙无首,而且没有遗命的情况下只能是遵循旧制:按照努尔哈赤留下的规矩,继承人由贵族诸王商议决定,共同推选出来人选。
这意味着:储君人选真不一样是皇太极的儿子们。
皇太极一共有十一个儿子,三个儿子早夭,其中包括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皇太极非常宠爱海兰珠,直接将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立为太子,但皇八子早夭,此后再没有立过第二个太子。
皇太极去世时:
大儿子豪格35岁,
豪格生母是皇太极继妃乌拉那拉氏,不过乌拉那拉氏没有册封为五妃之一,论地位不及福临以及博穆博果尔;虽如此,但豪格确实极有可能继位的,在皇太极众多儿子中,只有豪格文韬武略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征讨蒙古立下功劳,被册封为贝勒,而且担任镶黄旗旗主;
在对明、蒙古作战中,他的功劳丝毫不亚于他的叔伯们;
他本人确实也足智多谋,在崇德元年就被册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成镶蓝旗旗主。
皇太极去世以后,他代表的是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我们都知道大清是满洲八旗,有三旗在豪格手里,确实成为争夺皇位炙手可热的人。
庄妃(孝庄)的儿子福临6岁,
麟趾宫贵妃的儿子博穆博果尔,只有2岁,
其他的儿子都是庶妃或者侧妃所生,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皇太极生前亲自掌管两黄旗,镶黄旗与正黄旗是八旗中最尊贵的,皇太极去世后,两黄旗贝勒大臣齐聚豪格的肃亲王府,以索尼、图赖、图尔格、鳌拜等八人为首,建议立豪格为新帝,豪格见到这么多大臣都拥立自己,自然是信心百倍,决定争夺皇位。
其实我们看支持豪格的两黄旗大臣比如鳌拜、索尼是顺治帝留给康熙的辅政大臣,那么你肯定会问:他们既然支持豪格,为何会得到了顺治帝的重用呢?
这里边不得不提的就是庄妃(顺治帝的生母孝庄),确实是有大智慧。
大家商议以后,决定先争取郑亲王济尔哈朗对豪格的拥护,然后再取得礼亲王代善的支持。
皇太极在时,朝中四位亲王:
肃亲王豪格
郑亲王济尔哈朗
礼亲王代善
睿亲王多尔衮
另外还有三位郡王,
他们掌管着满洲八旗军兵,而且四位亲王代表的是整个大清的权力中心;
在皇太极养病的时候,就命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多尔衮同胞哥哥)四人为理政王。
礼亲王代善确实相当有实力,努尔哈赤第二子,掌管镶红旗与正红旗两旗,地位最高、资历最老,只不过他毕竟年龄太大,不太可能成为新帝,而且他掌管的两红旗在皇太极的压制下,已大不如前。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镶蓝旗旗主,主管刑部;他与代善不同,虽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但是他的意见确实极为重要,可以说对新皇帝的产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所以豪格才会如此重视郑亲王济尔哈朗,特地派人前往郑亲王府去征求郑亲王对储君人选的意见,郑亲王自然明白这是豪格在向自己寻求帮助,但他并不会立马同意,只是说:“睿亲王(多尔衮)尚不知道我的意见,只有大家共同商议以后才能做决定。”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睿亲王多尔衮的存在,豪格可以毫无阻碍地登上皇位
在豪格争取郑亲王支持的同时,多尔衮他们也在蠢蠢欲动,多尔衮虽是豪格的叔父,但比豪格小三岁,更何况论军功谋略丝毫不在豪格之下,是大清有名的战将,他是除了皇太极以外最具有号召力的人。
多尔衮是正白旗、镶白旗旗主,而且得到自己的同胞兄弟阿济格、多铎的支持,人气很旺,甚至在两红旗、两蓝旗、两黄旗之中都有很多人暗中支持多尔衮。
多尔衮有雄心,但是他注意到满洲八旗内部气氛非常紧张,所以并没有对自己的部下做出任何的承诺,而且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阿济格与多铎沉不住气,催促多尔衮赶紧行动,争夺皇位,但多尔衮还是没有轻易的表态。
以豪格和多尔衮为代表的两派渐渐剑拔弩张,形势很严峻。
豪格与多尔衮都是紧绷着一根弦,势必要将对手击败,但他们两人很清楚:不能轻易的发生战争,否则整个大清都面临着灾难。
而且豪格手里有两黄旗,是大清的精锐,多尔衮即便是再有实力都不想与两黄旗为敌;
为了探清两黄旗真实的想法,多尔衮找到索尼。
索尼属于正黄旗,曾与多尔衮共事过,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多尔衮: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索尼的意思很明确:储君人选必须是先帝皇太极的皇子,多尔衮所有相争的资格,但两黄旗拥立先帝皇子,并不是先帝的兄弟。
两黄旗坚决地拥护先帝的皇子,这样的态度确实让多尔衮很受挫,他不得不冷静下来仔细想出新的对自己有利的方案。
豪格、代善、多尔衮等人地位虽高,但皇太极的后妃们地位更高
在后宫之中,台上五宫是最为尊贵的,宸妃海兰珠已经去世,还剩下四宫:
清宁宫皇后哲哲:与永福宫庄妃视为一体,哲哲没有皇子,庄妃生有皇九子福临
麟趾宫贵妃:生有博穆博果尔
衍庆宫淑妃
四宫下只有两个皇子:福临与博穆博果尔。
博穆博果尔只有两岁,虽然生母的位份比庄妃高,但毕竟原来是林丹汗的妻子投降而来,论影响力自然不如庄妃,更何况庄妃有皇后支持。
福临只有六岁,深得皇太极宠爱,在5岁的时候亲手射杀了一只孢子,被载入史册;
福临生母庄妃襄助皇太极处理朝中事务,大臣们有目共睹;
而且更关键的是福临代表的不仅仅是皇族的利益,还有蒙古科尔沁的荣辱;
皇后哲哲与庄妃布木布泰,都是来自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
庄妃心存大志,自然不甘心母子寄人篱下,将皇位共守他人,她要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皇位;
在豪格与多尔衮剑拔弩张的时候,恰好为自己提供了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顺治皇帝重用鳌拜与索尼等人的一个理由:
庄妃与皇后哲哲代表的是两黄旗,可以说是两黄旗的女主人。
索尼向庄妃征求皇储的意见,庄妃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让索尼先说,索尼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欲立肃亲王为君,九皇子(福临)为太子”
庄妃很清楚福临为太子不过是一种象征而已,豪格继位,自然不会允许福临的存在,但庄妃并没有直言,而是让索尼继续说。
索尼向庄妃分析当下的形势,而且说明为何要选豪格,将豪格的功绩一一列举。
索尼讲完以后,庄妃突然转了话题,先将索尼以及他的叔父、父亲都夸赞了一遍,然后说:“不但你父亲、叔父跟我们皇家是一家人,你不也是大行皇帝所倚重的大臣吗?”
庄妃说的这些话,确实非常有用,然后接着告诉索尼先帝曾对我说:
“索尼办事沉稳,知道满蒙联姻是G策,处理蒙古问题处理得好。”
索尼一下就明白庄妃的意思:只有立福临为帝,才是重视满蒙联姻,要不然就是伤害与科尔沁蒙古的感情。
庄妃这样说让索尼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回话,庄妃突然快言快语地说:“我的意思你都知道,你可以下去了;顺便提醒你:两黄旗是皇帝亲自掌管,肃亲王现在正掌管正蓝旗......”
庄妃只是说了一半不在继续,这让索尼突然明白:如果豪格继位,正黄旗必定换旗,原先两黄旗大臣贝勒的利益必然受损。
正因为庄妃的这些话,索尼召集正黄旗的大臣们,密谋立福临为储君。
皇太极去世以后,调兵大符在皇后哲哲手里,这也为庄妃争夺皇位多了一道筹码。
多尔衮确实想争夺皇位,奈何索尼等人的态度让他意识到:他想登上皇位有多难;所以改变策略,拥立福临为新帝。
庄妃想让自己的儿子登基,其实最关键的人物就是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的一位福晋也来自科尔沁,是庄妃娘家人,两人关系很熟;
多尔衮其实很早就暗恋庄妃,奈何碍于皇太极,只能是暗恋,而且满人有“兄死,弟娶兄妻”的习俗,若多尔衮继位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雄心,还可以将庄妃变成自己的枕边人。
但是多尔衮很清楚:庄妃想让自己的儿子福临继位,而不是他。
再加上索尼的意思很明确:先帝有皇子,新帝必须是先帝的皇子。
多尔衮制定夺取皇位的目标,同时考虑如果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将走第二步:拥立福临。
崇政殿商议新帝人选,多尔衮拥立福临,豪格自动出局
1643年8月14,诸王崇政殿商议新帝人选。
两黄旗坚决支持:先帝皇子为新君;两黄旗军将崇政殿重重包围。
会议刚开始,鳌拜等人拿着剑表明自己“拥立皇子”的意愿,但被多尔衮呵斥离开。
皇太极没有遗命,会议只能采取努尔哈赤确立的“八和硕亲王共同商议”的办法,索尼、鳌拜等人自然不敢造次。
多尔衮同胞兄弟多铎、阿济格拥立多尔衮,多尔衮并没有表态;
多铎急了,说:“如果不答应就应当立我,我的名字也在太祖(努尔哈赤)遗诏中。”
多尔衮说:“肃亲王(豪格)名字也在。”
多铎说:“不立我也可以,应当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自然也想当皇帝,但看目前的形势压根轮不上他,他表示自己已经年迈,难以胜任。
如此以来,只有豪格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多铎、阿济格不同意,但两黄旗护军在殿外叫喊。
豪格以为自己胜券在握,看到诸王还不愿意拥立自己,所以就以退席为要挟,拂袖而去。
豪格以为自己离去,便不能收场,只能请自己回来主持大局,这样他便能如愿登基,但他没想到多尔衮是另有伏笔。
两黄旗见豪格离去,拔出剑,说道:
“如果不立皇子,我们宁愿以死从先帝于地下。”
多尔衮很淡定的观察形势,突然对两黄旗大臣们说:“你们说得没错。”
然后多尔衮继续说:“肃亲王豪格自愿退出,不愿意继承皇位;我们立先帝皇九子福临,为新帝可好?”
如果立福临为新帝,两黄旗的利益丝毫不受损,索尼自然赞同,其他两黄旗的大臣纷纷赞同。
多尔衮又提到了福临年龄小,理应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我共同辅政,管理八旗事务,福临长大后,归政。
这一建议自然会得到济尔哈朗所代表的镶蓝旗的支持,就这样福临顺理成章继承皇位;
而豪格只能后悔自己主动退出。
既然已经商议决定立福临为新帝,为了生变,代善立马召集文武大臣们盟誓,最后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盟誓,拥立福临为新帝。
多尔衮只是暂时放弃对皇位的争夺,利用自己摄政王手中的大权发展自己的实力,两黄旗最大的功劳就是阻止多尔衮篡位当皇帝;多尔衮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他的皇帝梦
多尔衮争夺皇位失败后,利用自己摄政王手中的权力开始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就连自己的同胞兄弟都不放过:阿济格只能称病闷在家里,多铎则是亲近豪格。
而同为辅政亲王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无疑是多尔衮最大的障碍,不去不快。
多尔衮利用阴狠的手段不断地压制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无心与之相争,而且确实论心机不如多尔衮,多尔衮以济尔哈朗欲立豪格为君等多个罪名想要除掉他,但在顺治那里通不过,只是降为了郡王。
济尔哈朗被害当天,鳌拜、索尼、图赖等两黄旗大臣也被革职降罚。
仅仅隔了一天,肃亲王豪格也没有逃出多尔衮的魔爪。
福临与孝庄知道豪格是被冤枉的,很是同情,但毕竟福临并未亲征,能力有限,并不能救自己的亲兄长。
对于福临以及孝庄而言最坚强的后盾就是两黄旗,两黄旗也恰恰是多尔衮最头疼的,最需要扳倒的,两黄旗对皇帝是忠贞不二,矢志不渝,多尔衮想要称帝,必须要解决两黄旗。
在多尔衮的威逼利诱下,只有几个投机取巧的两黄旗大臣依附多尔衮,而两黄旗其他大臣都是坚如磐石,坚决拥护皇太后与顺治帝。
这几个害群之马确实也对两黄旗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以索尼、鳌拜为首的两黄旗大臣始终忠贞不二,不论多尔衮如何软硬兼施都无用。
鳌拜巴图鲁被免死赎身
索尼被革职
孝庄与顺治没有了索尼等得力助手,难度确实可想而知,多尔衮后来让顺治称之为“皇父摄政王”,虽没有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
称皇父摄政王以后,多尔衮将顺治抛在一边,以自己的名义下诏,想要自己当皇帝。
多尔衮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皇帝梦;
之所以没有登上皇位:
非不欲也,是不能也。
即便是多尔衮掌管两白旗与正蓝旗,其整体的实力仍然不能与皇帝的实力相抗衡。
其同胞兄弟又是有勇无谋,多尔衮相当于单打独斗,而孝庄本身不用说巾帼英杰,身边还有很多足智多谋的大臣,再加上有娘家科尔沁草原的支持,顺治的皇位还是没有那么容易被夺走的。
▎ℰ多尔衮掌握了军政大权,为何不夺取皇位?
我是文君,我来回答。
多尔衮掌握了军政大权,不是他不夺取皇位,他是为了大清的江山所以才放弃皇位的,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14子,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并没有指定多尔衮为皇位的继承人,只是努尔哈赤在自己弥留之际,任命多尔衮的大哥阿济格为镶黄旗的旗主,弟弟多铎为正黄旗的旗主,努尔哈赤也考虑到一但自己死了,可能年长的皇太极对多尔衮不利,所以另赐一旗给多尔衮,这在八旗中多尔衮兄弟就站了三旗。
有些历史爱好者认为多尔衮曾经三次失去帝位,第一次是努尔哈赤死以后,努尔哈赤应该是让多尔衮继承汗位,但是我们想一下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当时的多尔衮就只有14岁,无法驾驭朝政,而且努尔哈赤也清楚,现在大金政权需要的是稳定,所以努尔哈赤死以后只能传位于皇太极,代善因为和某位妃嫔有染,努尔哈赤是不会传位给他的,所以努尔哈赤的法定继承人就只有皇太极。
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无论是作战经验还是年龄问题,都无法和皇太极抗衡,所以他第一次失去帝位也是非常正常的。
多尔衮第二次失去帝位是皇太极于1643年驾崩,皇太极死的时候并没有留下遗旨任命谁为大清的继承人,皇太子死后按照汉家的继承制度,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可以继承皇位,但是豪格的母亲是一位嫔妃,地位非常低,本来皇太极对于这位长子也是照顾有加的,但是皇太极的死是突然的,并没有留下遗诏,而且支持豪格为继承人也多,多尔衮在皇太极时期也是建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是能力在豪格的上面。
多尔衮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他知道如果他和豪格争夺帝位必将是两败俱伤,而且还会引发清朝的动荡,满州贵族可以重新退回关内,自己多年的征战就毁去一旦,所以经过八旗会议以后,豪格和多尔衮各退一步,不在争夺帝位,推选皇太极的九子福临为大清的继承人。
第三次失去帝位是多尔衮被顺治皇帝尊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以后,此时的多尔衮如果想当皇帝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但是多尔衮考虑到自己真的到了皇帝以后,百年以后传位给谁,熟读多尔衮历史的人都清楚,多尔衮一生虽然有10多位妃嫔,但是就只有一个女儿,虽然弟弟多铎给一个儿子给多尔衮,但是并不是自己亲生的,还不如当一个摄政王,百年以后不会被史学家写成乱臣贼子。
第四个原因多尔衮放弃帝位可能和孝庄文皇后有染,多尔衮是一个情种,本来孝庄文皇后是要嫁给自己的,结果被皇太极捷足先登,关于清初太后下嫁,这个不是没有可能的,满人是有这个传统的,而且孝庄文皇后为了稳定自的利益,所以委屈嫁给多尔衮;就是希望巩固儿子的地位。
多尔衮是清朝的政治家、军事家,关于他不继承帝位的说法非常多,我的观点就是当时真的是时机不成熟,多尔衮从大清的整体利益出发,他如果当时争夺帝位,可能满清就会出现内斗,朝廷也会出现问题,所以他选择退让,选福临为继承人,这样可以继续权倾朝野,跟当皇帝没有多大的两样。
------------------
推荐阅读:
为什么中石化、石油的92汽油要9元左右,而其他小加油站才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