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汉文帝虽然是被功臣们推举上去,做了皇帝,但在做皇帝之前,他曾经做了十五年的藩王。
在这十五年的藩王生涯当中,汉文帝经历了很多险峻的斗争,又经历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汉文帝登基之后,虽然是被推举上去的,但他本人的政治手腕,已经十分高明,完全可以坐稳皇位了。
公元前203年,汉文帝出生于河南。当时正是楚汉战争最关键的时候,楚汉双方在荥阳一线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韩信则是已经率兵横扫北地,为刘邦集团争取到了很大的优势。而当时的刘邦,便坐镇河南一线,从正面牵制了项羽集团的主力。
虽然当时楚汉双方在打仗,但刘邦作为汉王,身边自然会带上一些后宫女子。战争闲暇时,也会宠信一下自己的妃子,完成传宗接代的光荣任务。在此期间,某一天,刘邦的两个宠妾,忽然提醒刘邦,说后宫有一个姓薄的女子,已经很久没有得到刘邦的宠幸了。
对于这个姓薄的妃子,刘邦其实印象很深。这位薄夫人原本是魏王的妻子,魏王是标准的战国魏国王族后裔,曾在秦朝末年举兵反秦。后来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便把他重新封为魏王。而楚汉战争开始之后,这个魏王曾经摇摆不定,后来刘邦就直接把他给灭了。而在这个魏王被灭之后,他的后宫女子,也全部被刘邦抢了过来,充实了自己的后宫。
刘邦的这个举动,其实更像是胜利者的一种炫耀姿态,而并非真的喜欢魏王的妃子们。所以,那位薄夫人被他抢来之后,刘邦很快就把她给忘了。直到这时候,刘邦被自己身边的妃子提醒,这才想起了这位薄夫人。所以,就在这一天,刘邦便临幸了这位薄夫人。
而在这一天之后,这位薄夫人很顺利地就有了身孕。十个月之后,薄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孩,后来被刘邦取名为刘恒。
这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刘恒出生之后,虽然是刘邦的亲儿子,但刘邦却压根没怎么管过他。一方面,就在刘恒出生的同时,楚汉战争便进行到了最后的阶段。不到一年之后,刘邦便在垓下决战干掉了项羽,顺利称帝开国。而汉朝开国之后,刘邦又一直忙着铲除其他异姓王,平定中原,实在是没空管孩子。
另一方面,在刘恒之前,刘邦已经有三个儿子了,而且后来陆续又生了四个。再加上刘邦对于那位薄夫人,也谈不上什么喜欢。如此一来,刘恒自然就更难得到关注了。
不过好在,刘恒的母亲薄氏,出身大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在薄氏的教导下,刘恒虽然没有得到父亲的关心,但还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公元前196年,也就是刘恒八岁那年,山西那边发生了一场叛乱,而后刘邦率兵平定。平定叛乱之后,刘邦觉得还是应该从自己的儿子里面,挑一个来山西这边做王,最后便挑中了刘恒。于是,在八岁这一年,刘恒被封为代王,就藩山西太原。从此之后,接下来的十五年时间,刘恒和母亲薄氏,一直远离朝堂中心,也因此避开了接下来的那场惨烈斗争。
就在刘恒就藩一年之后,刘邦死了,而后刘恒的二哥刘盈即位,史称汉惠帝。因为汉惠帝即位时比较年幼,所以大权都掌握在太后吕雉手里。而吕雉掌权之后,为了稳固汉惠帝的皇帝宝座,便开始对刘邦的几个儿子下手。
更要命的是,七年之后,汉惠帝刚刚成年,便因病去世了。而汉惠帝去世之后,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吕后先后立汉惠帝的两个儿子为皇帝。为了稳固皇权,吕雉针对刘邦儿子们的手段,也更加地激进。
等到吕雉临死之前,刘邦的八个儿子里面,就只剩下了老四刘恒,和老七刘长还活着了。
刘恒之所以能活下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不受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恒除了姓刘之外,其他方面完全不像是刘邦的儿子,刘邦也从来没搭理过他。再加上刘恒和薄氏这对母子,一直对吕后也比较恭敬,所以才能幸免于难。
而在这十五年当中,刘恒几乎每天都要担心,会不会被吕后下手杀掉,丝毫不敢有任何放松。少年时代的汉文帝,既要做好一个藩王,又要防备吕后对他下杀手。在这种环境的磨练下,汉文帝成年之后,心思和手腕,都已经变得极其老辣。
直到十五年之后随着吕后去世,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西汉勋贵集团,忽然发动政变,诛杀了外戚吕家,重新夺回了大权。而在这场政变之后,接下来,让谁来做皇帝,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
原本吕后掌权的时候,立了刘盈的一个幼子做皇帝。但是,对于这个幼子的身份,千百年来却一直是一个谜。有人说,这个孩子是吕后抱养来的,并不是汉惠帝的亲儿子。也有人说,这个孩子就是汉惠帝的儿子,但是功臣勋贵集团不承认。
反正在这场政变之后,大家是打死都不肯承认,这个孩子是汉惠帝的儿子。所有开国功臣一口咬定,这个孩子就是抱养来的。既然这样,那这个孩子自然也就没资格继承皇位了,大家只能从刘邦的其他后裔当中,再挑一个,来继承皇位。
如此一来,按照古代的宗法继承制,汉惠帝这一支既然绝后,那接下来就得从汉惠帝的兄弟里面,挑选继承人。而汉惠帝的几个兄弟里面,此时在在世的,而且最为年长的,就只有刘恒了。
于是,公元前180年,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在铲除了外戚集团之后,派出使者,要去接刘恒回京城做皇帝。
然而接下来,当使者抵达山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刘恒之后,刘恒却表现得极为冷静和老辣。
首先,刘恒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若狂,而是进行怀疑,怀疑是不是有人给他设了圈套。然后,刘恒将自己封国内的几个实权大臣,都召集了过来,询问他们的意见。
在得到这几个王国内的实权大臣的支持后,刘恒以卜卦为名,做出决定,决定要去继承皇位。在前往京城的路上,刘恒先派自己的舅舅,前往京城打探消息。等到舅舅探听出准确的消息之后,刘恒才抵达京城。
而到了京城之外,刘恒又让心腹手下,入城去探听情况,同时将他抵达的消息,告诉城里的那些大臣。如此一来,京城的那些功臣们,就只能出城去迎接刘恒。接下来,刘恒又迫使太尉周勃,当着所有人的面,在城外把传国玉玺交给了他,等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了皇位的传承。
这下子,刘恒已经等于是在入城之前,便已经即位了。而等到他入城之后,就算功臣集团想要搞点小手段,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再之后,经过一番场面上的仪式,刘恒正式登基为帝。在登基的同时,刘恒撤换了皇宫周围的所有军队,负责守卫皇宫的将军,更是全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有着拥立之功的官员,汉文帝还大加赏赐,给他们加官进爵,分给了他们足够的好处。而对于那些刘氏宗亲,刘恒也大范围恢复他们的爵位,对这些同族宗亲大加拉拢。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很快便有一大堆大臣,开始真心支持刘恒了。
而除了奖励之外,刘恒也没忘了立威。之前那个被功臣们废掉的小皇帝,直接被刘恒下令杀掉。同时,汉文帝开始以各种手段,逼周勃交权。而周勃本人也比较识趣,得知汉文帝的意图后,几乎没怎么反抗,便直接辞去了丞相之位,将丞相之位交给了另一位大功臣陈平。
但此时的陈平,身体情况已经很差了,根本无力威胁汉文帝的皇帝宝座。一年之后,陈平去世,周勃再次被功臣们推举为丞相。但没过多久,汉文帝又以诸侯应该去就藩为名,逼周勃离开京城。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汉文帝已经拉拢了一大批支持者,而功臣集团的核心,也被他打压了下去。就这样,年纪轻轻的汉文帝,在即位之后,很快便坐稳了皇位,摆脱了功臣集团的束缚。
▎➻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情突然恶化,自知时日无多的她,担心自己死后,吕氏族人被刘氏诸侯清算,于是,她做了一系列的布置,来防止这一局面的发生。
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
吕后知道吕氏族人要想控制朝政的关键,一在于军队,二在于权力。
所以,吕后在临终前便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吕氏族人掌权铺平道路,她一上来首先从人事方面入手,她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率北军;吕王吕产为相国统率南军;又以吕禄的女儿为皇后,这样一来吕氏族人便能全方位掌控西汉王朝的军、政大权。
然后,吕后又唤来吕产、吕禄,着重对他们强调需要注意的事情:
“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史记·吕太后本纪》)
除了交待自己的族人要掌控好军政大权外,吕后还留下遗诏,在自己去世之后,给将、相、列侯、郎吏等各级官吏依据秩位高低赏赐黄金,其中诸侯王每人黄金一千斤。
可以说,这既是一种利益均沾的表态示好,也是借机利用规则试探各方势力对吕氏掌权的具体态度:你收了我的钱,大家就是自己人,如果你不收我的钱,那就表明咱们是敌人。
方法非常简单明了,可就在吕氏族人布好局,准备收网的同时,大汉朝堂的另外两股势力也没闲着。
一派是以灌婴、陈平、周勃为代表的功勋阶层不甘心被吕氏族人夺去权力,另一派是以齐王刘襄、楚王刘交、朱虚侯刘章等为代表的刘氏诸侯王,打算趁吕后去世,权力交接的真空期,搏一搏,将单车变成摩托。
八月一日,吕后的死,就成了推动这场战役的导火索。
▶诸吕之乱后,汉王朝的军功贵族们,为何要选择没有功劳的汉文帝当皇帝,而不是诸吕之乱中立下大功的皇子刘襄?
吕后已经尽可能高估了刘氏诸侯的势力,为此,她不惜将齐国一分为四来扼杀对自己有威胁的势力,但很显然,吕后还是低估了像陈平、周勃这样的功勋阶层的能力了,她万万没想到吕氏族人在掌握军政大权,完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也能被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等人设计反将一军拿下主动权。
有趣的是,就在吕氏族人策划夺权的时候,吕禄的女婿朱虚侯刘章便随同东牟侯刘兴居,将内部消息透露给了齐王刘襄,他们几人里应外合在诸吕之乱中,牵制了很大一部分吕氏集团的外部势力。
而在长安这个权力漩涡的中央,周勃、陈平又设计从上将军吕禄手中拿到了兵权,如此一来,在刘氏诸侯王和汉初军功阶层的合力之下,吕氏外戚集团的势力就正式宣告瓦解。
等到诸吕之乱尘埃落定的时候,原本的功臣集团占据了权力中枢,随着吕后扶立的皇帝被废除,大汉王朝的朝廷大权,就实际上落到了功臣集团手中,其中就包括皇帝的选举权。
本来,按照当时的实力和诸吕之乱中功劳的排位,刘氏诸侯王和不少大臣们其实已经在心底默认齐王刘襄就是下一任的皇帝人选。
可就在刘襄志得意满,以为稳操胜券的时候,琅邪王刘泽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琅邪王刘泽的这番话,提出了三点对刘襄不利,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致命的因素:
其一,刘襄家里有一个脾气恶戾,又相当强势的舅舅,如果立齐王为帝,多年以后又会形成第二个像吕后那样的外戚势力;
其二,刘泽说论资排辈,代王是高祖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最有资格继承帝位。虽然这句话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相当勉强,毕竟在双方都非嫡长子的情况下,他俩的资格是相当的;
其三,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性格善良,刘恒本人又性格沉稳、宽厚仁慈,“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
刘泽的这番话,言外之意,就是相比于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齐王,刘恒这个在中央缺乏根基的代王显然更容易控制一些。
以当时的齐王刘襄和功臣集团许下的条件来看,假如齐王当选皇帝,那么刘襄就拥有上将军吕禄的赵地、相国吕产的梁地以及富饶强大的齐国三块基本盘,加上中央本身拥有的势力,诸侯和军功阶层与朝廷维持起来的微妙平衡立刻就会被打破。
原本就略微劣势的诸侯们,和这样的刘襄作战,立刻就会居于下风,到时候刘襄想打压他们,夺取他们的势力,恐怕就会相当容易了。
所以,权衡之下,周勃、陈平等人心中就做出了决断,他们派人迎代王入长安,将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天子玺献给了刘恒,从而为这场权力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他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都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汉文帝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只是军功阶层和刘氏诸侯们,恐怕都没有想到,表面看上去老实的汉文帝,并不像他们以为的那样软弱可欺。
同样是被大臣拥立的皇帝,汉文帝进京的举止,比起汉献帝,他展现出了教科书一般的稳重操作。
在入京时,汉文帝只带了宋昌、张武等六人陪同进京。
期间,汉文帝基本是将“稳”字发挥到了极限,因为担心大臣们有阴谋,汉文帝让宋昌探明了路,才敢继续前行。
当时太尉周勃本想单独和汉文帝对话,宋昌却出来拦住他说道:“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这一幕,相当有意思。
周勃此人,极为傲气,他手握重权,在诸吕之乱中又平乱有功,加上自己又是拥立汉文帝的大恩人,所以,在他心中始终对汉文帝抱有一种轻视的思想。
而这次见面,他自然是想敲打汉文帝,奠定尊卑秩序了。
刘恒当着众臣的面,用一种公事公办的态度来回应周勃,一来体现出了自己该有的人设,二来也能借着众大臣制衡一下周勃。
当然,光是这样,汉文帝只能保证自己不会被欺负得太惨,他要想坐稳皇位,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为了稳中求胜,汉文帝登基后,立刻针对性地做出了部署,来提高自己的生存率:
第一,汉文帝入驻未央宫后,当天夜里便任命宋昌为卫将军,镇服和安辑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巡行殿中,以此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第二,汉文帝为了拉拢大臣,他对于拥立自己的功臣、诸侯,都加倍给予了厚赏,像那些影响力巨大的功臣阶层,汉文帝更是高官厚禄稳住他们的心,像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
第三,汉文帝把原本被吕后打压,夺取封地的贵族们重新恢复爵位和封地;
第四,对于不服从自己的权臣、诸侯,明升暗降,逐步打压分割他们的势力。
一开始汉文帝以利拉拢、主动示弱的策略,在大臣们看来,确实符合他表现出的仁慈形象,这使得汉文帝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拥有了一批忠于他的大臣。在此基础上,汉文帝又开始着手打压自己的竞争对手。
例如诸吕之战中,大臣们原本许诺将上将军吕禄的赵地赐给刘章,封刘章为赵王,将相国吕产的梁地赐给刘兴居,封刘兴居为梁王。
等到汉文帝继位后,他为了不让自己的竞争对手刘襄势力增强,果断取消了原本大臣许诺给刘章他们的封地。
原本该拥有一国作为封地的刘章和刘兴居最后到手的福利是:每人食邑二千户,限于黄金一千斤。
这样的福利,富贵有余,如果想靠此实现政治抱负,恐怕就有些不现实了。
除了折断刘襄的左膀右臂外,汉文帝对刘襄本人的冷处理,也是非常有意思,等到一年后,诸侯中实力和影响力最大的齐王刘襄和楚王刘交都突然去世。
掌控军权、拉拢和分割大臣、打压不服从自己的对手(周勃被免去相职;文帝三年,刘兴居举兵叛乱被杀)……
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此时的汉文帝,基本上就已经正式坐稳了自己的皇位。
稳健的汉文帝,以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手段,摘得了诸吕之乱的胜利果实,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大权,这不得不说,他本人具有非常卓越的政治才能。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他是汉高帝刘邦的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亲就是薄姬。
他确实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皇帝的,那么为什么没有成为像汉献帝那样的傀儡皇帝呢?其实,还得从这么两个方面来解说。
其一、汉文帝是比较有实力的藩王,而且已经有16年的治国经历
汉文帝刘恒,有治理“代”这样的诸侯国的实际经验汉高祖11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刘邦在亲征平定代地诸侯陈豨的叛乱后,册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设代王的国都于晋阳,晋阳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
其后,刘恒在他的藩国,16年如一日,苦心经营代国的事业,他与代地民众休养生息,努力发展农业生产,自身比较恭顺和简朴,进而成为当地百姓的榜样,代地因此安定太平。
与此同时,由于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他母亲的悉心教育,刘恒养成了谨慎沉静的性格。更为重要的是,也为即位后成功应对功臣问题,以及治国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文帝刘恒也是有实力的诸侯王,仅仅是为人比较低调而已汉高帝11年,刘恒受封为代王。他宽容而平和,仁厚而低调。
事实上,他作为一个诸侯王,也是比较有实力,他也有自己的文臣武将,也有自己的行政班底。
举个例子,当年朝廷大臣拥立刘恒的时候,刘恒有些恐惧,毕竟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但是他的中尉宋昌力排众议,认为刘氏江山稳固,不必有所顾虑。
那么这个中尉宋昌就是代国的中尉,是跟随刘恒多年的老部下,也是代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者。
他的中尉宋昌,主管代国的国都治安,指挥代国诸侯王禁卫军部队,为负责刘恒安全的高级军官。
说白了,刘恒是有兵权在手的,起码这个中尉就有不少的代国兵马,可以负责刘恒的安全。
其二、刘恒继皇帝位之后,举措有力,行为得当
刘恒继位后,立马对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则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分别赏赐、分封。这些封赏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暂时的巩固。
汉文帝入京,带有自己的文臣武将,比如宋昌、张武等六人。刘恒即位后,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
为此,他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为新朝廷的卫将军和郎中令,专门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确保皇帝的人身安全。
刘恒也能够树立王者的良好形象当年,太尉周勃进言说:“要求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刘恒。”
身边的中尉宋昌传话说:“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无私事。”
太尉周勃觉得刘恒此举确实很有道理,马上就跪着送上天子玉玺。
综上所述,汉高帝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吕后去世后。
因为汉文帝是比较有实力的藩王,而且已经有16年的治国经历,他继皇帝位之后,举措有力,行为也得当。
所以,汉文帝被太尉周勃、陈平等大臣拥立当上皇帝之后,没有成为汉献帝那样的傀儡皇帝。
▎➲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个问题梁老师说历史为您回答。
汉献帝和汉文帝就不是一个量级的,没法比。
我们先从这两位皇帝的环境说起,两下一比较,答案就出来了。
汉献帝
汉献帝的父亲特别不靠谱,是汉灵帝,大汉王朝得乱,就得从汉灵帝身上找。
汉灵帝在位的时候,就两个字享乐。
享乐这些事,那得花钱,而且还必须是大花特花才成。
这种事有多少钱都不够花销的,所以汉灵帝买官筹钱供自己享乐。
而且享乐吧,身边就必须有一帮子奸险小人才成。
不说别的,汉献帝的母亲王美人,就因为把汉献帝生下来,这可把当时的何皇后给得罪惨了,一把毒药就把王美人给毒死了。
按理说这种事,应该严办,汉灵帝当时就想废了何皇后,结果何皇后买通了一帮子宦官,这些宦官往地上这么一跪,人家何皇后立马没事,依然是皇后。
汉献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所以汉灵帝时期,朝堂就已经坏了,到了汉灵帝在位的晚期,就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得乱,学历史的都明白。
那么汉灵帝死后,一开始皇位还不是汉献帝的,是何皇后的亲儿子刘辩的,于是皇权就落到了何家手里。
再往后,何家掌权的何进被宦官合谋杀死,董卓就跑来了,董卓之乱,我们都是知道的。
董卓废了刘辩,然后把汉献帝扶持起来,至此汉献帝就开始了他的傀儡皇帝的生涯。
董卓是一个让人憎恨到心里头的人,在三国演义里头被点了天灯,从这里就知道人们何其憎恨这个人。
在历史上,董卓死了之后,老百姓都是载歌载舞的,有人用珠宝兑换了酒肉来庆祝。
话说到这里,我们做个总结,这个时间上,汉朝的皇宫里,不仅有宦官勾结,还有一帮子外戚,接着就是董卓这样的军头,再有就是经过汉灵帝享乐,造成天下的动荡。
所以汉献帝所处的环境,算是内外忧患啊!
汉献帝的背景就不是很好,而且他也没有培养起属于自己的亲信队伍,毕竟汉献帝一上来就是一个傀儡皇帝。
汉文帝
汉献帝是汉朝末帝,而汉文帝开局其实也不怎么好的,但总体来说比汉献帝要好很多的。
这么说吧,汉文帝的上台看起来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当年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执掌了天下。
吕后执掌天下之后,这就形成了外戚独大的局面,在这个背景下,姓刘的宗室伤亡很大啊。
等到了吕后去世,那么就有了长安权贵们平定诸吕叛乱的事情发生。
所以当时的背景其实很乱的,在这种背景下,说话算数的是权贵大臣,他们拥有拥立皇帝的权力,扶持谁,谁就能上台。
不说别的,汉惠帝的儿子说废就废了,当然给出的理由是这个儿子不是汉惠帝所生。
如果按照功劳来算的话,皇帝就应该是齐王来做。
毕竟吕后死后,就是齐王刘襄发动的平定诸吕的事情,但结果呢?
齐王没有被选上,当然这里边还是有原因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齐王的母家比较强横。
要知道大汉王朝刚刚走了一个母家强势的吕后啊,所以在不能重蹈覆辙的前提下,齐王就没有了入选的资格。
代王也就是汉文帝被选上,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母家善良温顺。
要知道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博太后能从吕后执掌的天下活到现在,依靠的就是不争不抢,善良淑德,从而从后宫里出来跟着自己的儿子去了封地,避开了是是非非的漩涡。
于是汉文帝刘恒就成为了这场平定诸吕叛乱的最大受益者,而他这个受益者在前期,完全是处于被动中,被大臣被动选择的地位上。
所以汉文帝刘恒开局不比汉献帝好多少,他可以动用的东西也不会太多。
那么刘恒如何破局呢?
首先他本人在接到消息后,他能成为下一任皇帝,没有高兴地飞起来,而是让他的母亲薄姬先一步去了长安。
干嘛呢?摸底,看看长安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摸清楚这些个王公大臣想要干什么?
老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开头的任务做好之后,那么接下来,做事就有底了。
在这里就必须说明一点,汉文帝有了什么底呢?
王公大臣们不敢乱来。
汉文帝这才从他的封国出发,去了长安。
于是第一场较量就上演了,这就是渭桥事件。
当时汉文帝因为没有进过一整套仪式,身份还是代王,到了渭桥,大臣们就过来拜谒称臣了。
事情到这里之后,当时的太尉周勃就想要和作为代王的汉文帝私下里说点话,当时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愿请间言!”
结果汉文帝的身边的人宋昌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一句话就给顶回去了,汉文帝这个时候是被王公大臣选择的对象,本身就矮了一截,不论是气场还是主动性,已经没有帝王应该有的东西。
但在渭桥事件的处理上,就扳回了一头,告诉对方帝王就应该有帝王的气势,不会让王公大臣牵着鼻子走的。
这同样是一种试探,确认之前薄姬传回来的消息是否可靠,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行动打下基础。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汉文帝当天夜里就开始着手行动了,派遣自己的心腹接管了京师的军事力量,以及宫城的守卫。
顺利的接管之后,汉文帝才安安心心地休息了。
从这里开始,汉文帝开启了他的帝王生涯。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得出来其实整个过程的顺利,何尝不是王公大臣们的配合,没有太多的歪心思。
但汉文帝敢这么做,之前的铺垫何尝不是很重要呢?如果有任何的异动,估计就不会有去长安的说法了。
皇帝能有多少作为,环境是一个原因,能力何尝不是一个原因呢?不然大汉王朝著名的文景之治又是哪里来的呢?
没有了文景之治,后来汉武帝的文功武略也就无从谈起了。
开始总结汉献帝和汉文帝他们当时所具备的条件。
总结当时的环境。
汉献帝从上到下比较乱,民间乱,朝堂乱,后宫一样的乱,以至于一个不相干的军头董卓都可以左右朝堂,废帝。
汉文帝呢?看起来是乱,吕氏被王公大臣的平定,王公大臣也废了一个皇帝,皇权被王公大臣给压了下去。
但汉文帝上台的乱,仅仅是上层结构乱了,新人换旧人的这种乱局,而民间没有乱,所以秩序还在。
再有就是汉文帝上台的时候,各个王公大臣需求是不一样的,他们并不想要更多的权力,以达到控制朝堂控制天下的目的,他们仅仅是需要一个能够听话,而且不受外戚干扰的皇帝。
所以汉文帝上台时期,上层看起来是乱的,但乱中是有秩序的。
别的不说,汉文帝来到长安,当天晚上就拿到了兵权,这要是王公大臣不乐意,汉文帝能那么顺利地拿到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然后,汉文帝是一个成年人,他在封国就做了有些年头的王了,所以手底下是有一些亲信的,本身就有一个运作的系统在内。
而且这套系统运作相当良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为代王的汉献帝,在他的封国里做王做了十六年之久,而代国的老百姓,生活很稳定,也太平。
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也就是说汉文帝的手下都是很有能力的人,包括汉文帝本身也是一个有能力的帝王。
最明显的事情,就是渭桥事件,周勃想要和汉文帝说个悄悄话,立马就被宋昌给顶回去了。
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就确立了皇权的威严。
而且在以后做事的时候,汉文帝都有人可以使唤,手头上有人才,心里不慌,坐得就稳。
回头来看汉献帝呢?
本身他就没有太多的治国经验,为了防止汉献帝像他母亲那样被何皇后一把毒药给毒死,他是在董太后身边长大的。
所以汉献帝能培养的亲信,也就是一些太监而已。
当然汉献帝为帝之后,身边也是有忠臣的,但总是少了那么些磨合和理解。
要知道汉文帝有十六年的时间和自己的心腹谋臣进行磨合的,彼此之间都很了解对方。
这是从当时的环境中,我们看到的一些内容,汉文帝的环境要优于汉献帝。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两位皇帝的能力。
汉献帝
兴平二年长安,这一年关中大旱。一般情况下,遇到这种事老百姓活路就不多。
但兴平二年的大旱和其他时候的大旱不同,因为这一年不仅老百姓过不下去了,就连各个士大夫阶层也是一样。
权贵们能吃饱就不错了,别提吃好的事。
为了大旱这件事,汉献帝理所当然的召集群臣商议,面对大旱该如何是好?
按理说这样的事情,应该正大光明的拿出来讨论,但问题是他们这些人是悄悄的开了一个秘密讨论会。
很惊奇,汉献帝和文武大臣在顾虑什么呢?
这个时间点上,朝政就不在汉献帝手里了,而是进入到李傕、郭汜的手里。
李傕、郭汜这是继董卓死后,新起的两个军阀势力。
其实李傕、郭汜原本就是董卓的手下,郭汜在更早的时候,就是一个马贼而已。
如今成为了权倾一方的军阀,更是把持了朝政。
这两个人武力值是有的,但没有太多的政治智慧,以至于不懂得什么叫经营。
但凡遇到财政危机,两人削尖了脑袋的盘剥老百姓,一来二去的,就把长安城里的物价搞得乌烟瘴气的。
平时就这样了,如今遇到大旱,情况更加的危机了。
百官吃饭都是个难题了,后来汉献帝放下脸面向李傕求取食物,按照汉献帝的话说,他的要求不高:
米五斛、牛骨五具
结果呢?李傕给出的答案是:“你们天天都能吃上饭,要什么米呢?”
随后就给汉献帝送过去几具都已经腐烂发愁的牛骨头。
是可忍熟不可忍,汉献帝就怒了,这就想要去质问李傕,结果侍中扬琦给拦住了,这通劝说,总体一个意思,汉献帝就得忍着,没资本啊!
一个没资本,汉献帝只得作罢。
这是汉献帝,我们先不对汉献帝得做法,做太多得品论,再来看看汉文帝得例子。
汉文帝
虽然汉文帝的环境比汉献帝要好一些,但他在当时所处的环境还是很微妙的。
新帝登基,这就要封赏功臣。
这些功臣良将,其实最大的两股,一个是刘氏宗亲,另一个是参与这件事的大臣。
所以汉文帝称帝后的第一天,就做了这么几件事。
先是改封琅邪王刘泽为燕王。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齐王对于皇位也是有窥探之心的,当时齐王抢了刘泽的军队,刘泽怀恨在心。
后来大臣们开始拥立皇帝,齐王不敢去,刘泽主动报名他去一探虚实。
结果刘泽去了以后,就指出了如果拥立齐王为帝,那么齐王的母家可不是好应付的,没准又会出一个吕后。
也是因为这番话,齐王被排挤出了帝王候选名单。
所以有这功劳,刘泽被封为了燕王。此后又封了刘遂为赵王。
接着又把吕后时期,从齐国和楚国两国割出去的封地,又还给了齐王和楚王。
齐王忙前忙后了大半天,最后拿到了封地,也给了赏赐,齐王也没辙。
至于其他的大臣,周勃成为了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也做了太尉,当然其他人员都有各有赏赐。
接着汉文帝就对跟着自己从代国一块过来的旧部尽心封赏,其中宋昌成为了壮武侯,其余六位也被封为了九卿高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稳定了当时的局面,汉文帝从而巩固了皇权。
这就是汉文帝的智慧,开辟文景之治的皇帝,能力肯定不白给,这么一弄,局势就稳定了下来。
就算是有不高兴的,也只能憋着了,比如齐王,也是对汉文帝威胁最大的一个诸侯王。
但这位齐王,能如何呢?他也只能回到齐国老老实实的呆着了,结果第二年就病死了。
错综复杂的事情,在汉文帝的手上,很快就平息了下去。
其实这样类似的事情,有很多。
举个例子。
话说南越国赵佗一开始诚服大汉王朝,到了吕后掌权之后,他就想要搞分离。
那么当时吕后在的时候,为这件事就曾经讨伐过赵佗。
但南越之地过于恶劣,所以当时也没怎么样就撤兵了。
那么等到汉文帝登基之后,赵佗就有了想要和大汉王朝分庭抗礼的想法了。
当时的情况很严重,那么汉文帝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把这事给弄好了。
首先汉文帝给赵佗的父母坟墓建立了守墓的民户,每年四个季节都会有祭祀,再有就是赵佗有兄弟在汉朝,给这兄弟官位和赏赐。
做好了这些事情呢?一封书信就给赵佗送了过去。
好处给了赵佗,告诉赵佗双方刀兵相见对于双方的老百姓都不是一个好事。
最后还指出最为重要的问题,国不可有二主,不能出现两个皇帝,这是底线。
就这么一封书信过去,赵佗表示不敢为帝,这就把事情给解决了。
这就是能力,汉文帝的能力要比汉献帝大多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汉朝有好几代皇帝都是被实权的大臣拥立的,比较出名的就有汉文帝、汉宣帝和汉献帝。众所周知,汉献帝是一个名不副实的傀儡,他在位时期,汉朝先后被董卓、曹操等人把控。
汉宣帝在位早期也像个傀儡,他是被霍光拥立的,霍光在世时,霍家的人遍及朝野,各个身居要职,霍光的权势远远盖过了汉宣帝。有一次霍光陪着汉宣帝去祭拜宗庙,他站在汉宣帝的身后,虽然只是老老实实地跟着,但还是能让汉宣帝紧张得全身出汗,感觉有一根刺扎在背后。霍光在世时,汉宣帝不过问任何大事,所有事务全凭霍光决断,他本人则是垂拱而治。
与他们相比而言,汉文帝就比较特殊了。他本来只是汉朝边境的一个小国王,小的时候不受刘邦的宠爱,被封到边远的、狭小的代国。诸吕之乱时,汉朝的大臣门铲除了吕氏,派人把汉文帝接回长安即位。
这个从小在代国长大的国王,在朝廷内和长安城中,自然是没有任何势力的。而汉朝的大臣们,都是早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不仅位高权重,还长期身居要职,在朝廷内和长安城中的势力根深蒂固。
汉文帝就像是代国那片小树林的一棵大树,他突然被移植到长安这片雨林中,自然是无法立刻把根基扎进深层的泥土中,无法让自己的势力根深蒂固。而雨林中又有许多在里面扎根生长了几十年的参天大树,他们枝节粗壮、根基深厚,汉文帝要与这些地头蛇竞争,要与他们争夺土地里的养分和天空中的阳光,自然是处在明显的劣势中的。
才即位没几年,汉文帝似乎就获得了真正的权势。拥立汉文帝即位的大臣派,他们的首领是身居相位的绛侯周勃,此人早年与刘邦是好友,同他一同打天下、安天下,显贵了半辈子,在汉朝只手遮天。刘邦逝世后,他从汉朝的军事长官升职为【相】,并且身兼太尉、相两官的权力,成为汉朝的行政长官兼任军事长官。
不论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他的权势都已经远远地盖过了汉文帝。而且西汉初期,本来就是大臣与皇帝共同治国,相的地位不比皇帝低多少。周勃一是开国功臣,二是汉朝的相、三是诛灭诸吕之乱的功臣,四是拥立汉文帝即位的大恩人。于情于理于实,汉文帝都该卑身侍奉周勃,周勃也是地位不可动摇的大显贵。
然而汉文帝即位没几年,就用莫须有的罪名,把赋闲在家的周勃抓入监狱,要不是窦太后力保周勃,周勃可能就要陨于狱中了。这件事看似只是一场冤狱,实际上标志着汉朝初期开国功臣的势力,已经被汉文帝完全拔起,他已经可以无缘无故就把开国功臣抓进监狱了。
一个被开国功臣拥立的皇帝,短短几年时间就把这些功臣的势力完全削弱,汉文帝为何能做到,有什么个人原因和时势的原因吗?
一、汉文帝的年龄。
正常来说,一个大臣几乎没有可能把一个皇帝给架空的。就像现代,一个员工能把自己的老板架空吗?实际上,用小的势力去攻击大的势力,用卑下的地位去对抗高大的地位,迎来的结局只有自身的破灭。
但是如果老板只是个三岁小孩,活着老板身体不佳,只能把事务推给员工,员工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势力。
汉献帝即位时年仅8岁,一个八岁的小孩,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要依偎在乳母的怀抱,他又如何能管理好汉朝呢?董卓当初为啥要选一个八岁的小孩即位,为啥不选那些青壮年的宗室成员即位?还不是因为小孩好控制吗。
汉宣帝即位时年仅17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虽然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一定的心术,但还是太过稚嫩,他拿什么去和老谋深算的霍光对抗呢?汉宣帝即位时只有17岁,他在霍光面前只能选择让步,但不至于被架空得像8岁的汉献帝那样。
而汉文帝即位的时候有23岁,他已经是一个经历过风雨的成年人了。董卓和霍光可以借口说皇帝年幼,然后堂而皇之地担任辅政大臣,周勃就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让23岁的汉文帝垂拱而治了。
而且汉文帝本人的手腕确实算得上高明,他知道周勃能力不强,就故意用难题质问他,让周勃自己都认为自己不配当相,然后主动把位置让给了陈平。陈平逝世后,周勃又继任为相,汉文帝又借口说“之前让诸侯们回到自己的采邑,然而他们都不愿意离开长安,相是我重视的人,就先回采邑起个带头作用吧。”,就这样,周勃只好辞职回采邑了。
二、时势的影响。
汉文帝时期,刘邦的余威还在震慑着整个大汉帝国,刘邦兵锋所向无不泯灭,项羽、韩信、六国残余贵族纷纷被他击败,当时的人都认为,刘邦能建立汉朝,凭借的不是他个人的能力,而是上天的帮助。
而且在高皇后和孝惠帝十几年的治理时期过后,连年战乱带给中原的创伤已经被抹灭,百姓纷纷安于种田织布,只想过平静的生活,他们也感激刘氏带给他们的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人敢挑战刘氏的统治权。而且当时的大功臣们,曾经都是刘邦的老部下,对刘氏自然是忠心耿耿的。
周勃选择拥立23岁的汉文帝即位,就表明了他对刘氏没有二心。而且当时恰好所有有资格继位的人,都正值青壮年,刘邦的儿子们在当时都已经长大了,大臣们当然没有任合理由,绕过刘邦的直系血脉,去拥立旁支的那些小孩即位。
有一点需要注意,当时有资格继位的有三人: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刘襄本来就拥有强大的齐国,他还有个强势的舅舅,两个强势的、且在长安有一定权势的弟弟,是三个候选人中势力最强的人。大臣们找理由刷掉了他的资格。
刘长年幼丧母,一直被吕后抚养长大,大臣们讨灭了诸吕之乱,自然不会让刘长即位。刘恒是折中的选择,可见大臣们对于刘氏,并不完全是没有二心的。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