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为何不选择处死他呢?
▎❦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为何不选择处死他呢?
第一次是大家都不敢。
第二次是英国不同意。
拿破仑第一次宣布退位时,身边还有大概十多万军队,并且法国各地也还有很多愿意效忠于他的老百姓。
而拿破仑在法国人心里是什么地位,应该不用多介绍。从后来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就不难看出,哪怕是个狗屁不通的庸才,只要他叫拿破仑,法国人民也会泪眼汪汪的拥戴他为皇帝。
既然如此,当然就不能杀拿破仑了。如果反法联军杀了法国人民心中的拿皇,后果会非常严重。
大概就相当于,麦克阿瑟杀了日本天皇。
一旦这么干,法国的民族主义者,大概率会因为拿皇之死而点燃复仇之火。跟反法联军和法国王室来个鱼死网破。
如果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那法兰西就会变成欧洲最大的火药桶。
周边一圈国家再也别想安宁。
所以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只是被流放,而不是被杀。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他那时积累的个人威望太吓人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算欧洲各国王室不承认拿破仑是皇帝。可不管怎么说,拿破仑也是梵蒂冈教皇封的神罗皇帝。
如果把他杀了,影响太坏。
毕竟,当时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有一个算一个,都没少做见不得人的勾当。屁股都不干净。他们也怕遭报应。
尤其是路易十八。他作为被反法联军扶持上位的新任统治者,地位不稳固。他并不希望因为杀拿破仑,而激怒法国人民和那些拥护拿破仑的将领,导致法国再次陷入内战中。
相比于第一次,拿破仑第二次退位时,形势就相对复杂一些了。
当时,依然有很多人主张不杀拿破仑,但主张杀拿破仑的人也有很多。拿破仑最后能全身而退,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
听闻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后,法国的资产阶级立即以议会投票的形式建立新政府,并威逼拿破仑退位。毫无节操般地把拿破仑卖了。
听闻资产阶级要投降,拿破仑身边不少人都劝他发动政变。
当时,反法联军还没有进巴黎。拿破仑是有机会发动支持他的人,推翻新政府,与反法联军战斗到底的。
但是拿破仑不想这么做,便拒绝了身边人的好意。并对外宣布了自己退位的消息。
不过,拿破仑也不是无条件退位。他在退位前也提了条件,那就是法国新政府要护送他去国外。如果新政府不答应,他就不退位了。
对于这个条件,新政府满口答应。然后,新政府派人与英军主帅威灵顿和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斡旋——表示我们的拿皇已经退位了,你们能否就此停战?反法联军能否不进巴黎?我们的拿皇想退隐美国,你们联军在这方面能否给予安全保障和通行许可?
在听到法国新政府的条件后,威灵顿和布吕歇尔均表示不能接受。
威灵顿说,英国政府并未给自己授权如何处理拿破仑。现在自己无权放走拿破仑,也无权接受法国新政府以拿破仑退位为由,要求就此停战的提议。自己现在只能视拿破仑为战俘。至于拿破仑能不能去美国,自己要等英国政府的回信。
而布吕歇尔的态度更直接,他不仅果断拒绝了法国新政府的停战请求,而且偷偷下令,命普军继续前进,赶在英军之前,杀进巴黎。抓住并处决拿破仑!
后来,布吕歇尔的企图被威灵顿知道了。
对此,威灵顿表示强烈反对。因为这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如果拿破仑死了,法国因此而天下大乱,对英国的利益会造成极大损害。
眼见威灵顿反对,布吕歇尔只好作罢。但复仇的欲望让他不能就此罢休。
于是,他就又想出了一招,那就是威胁法国新政府——普鲁士军队可以不进巴黎。但法国新政府必须交出拿破仑。无论死活都可以。
布吕歇尔这招,意图太明显了。拿破仑如果死了,那正中其下怀。而如果是活着交给他手上,最后也估计是难逃一死。
而至于拿破仑死后,法国会如何,会不会天下大乱,会不会损害英国的利益,他才不操心呢。他现在只想让拿破仑死。
对此,英国方面自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当普鲁士人的新招被威灵顿知道后,他再次对布吕歇尔表示了自己的强烈反对。
眼见英国和普鲁士在杀不杀拿破仑的问题上有闹掰的趋势,各国不得不纷纷表态。有的支持英国,有的支持普鲁士。
为了笼络人心,威灵顿当时说了一句很感性的话:“杀了拿破仑,将使我们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罪恶的污点,后人将会说我们不配成为拿破仑的征服者。”
最后,支持威灵顿意见的国家占多数。
于是反法联军也就决定不处决拿破仑。
当然,了解欧洲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
威灵顿代表英国政府力保拿破仑,主要原因不是什么害怕在历史上留下污点,被后人指指点点。
真正的主因,是英国要保证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不能让欧洲大陆崛起任何能挑战英国的强国。
而法国的实力,因为资本主义繁荣,当时紧跟英国之后,明显强出普鲁士、奥地利、沙俄等国一大截。
如果拿破仑死了,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重新坐稳了王位,那想必法国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又会复兴,变成英国的新威胁。
所以,英国需要搅屎,需要在法国布局。
而不杀拿破仑,把拿破仑关押在英国领地圣赫勒拿岛上,牢牢得控制住,就是英国对法国最大的牵制。
也就是说,英国不杀拿破仑,选择囚禁。可以把拿破仑当作牵制路易十八的筹码。
如果路易十八听话,英国就囚禁拿破仑。
如果路易十八不听话,敢于英国为敌,英国就把拿破仑再放回来。
这一招,明摆着是“阳谋”。英国就是明摆着告诉法国王室,你们别轻举妄动。
事实上,拿破仑为什么在1821年被毒杀。
就有人怀疑与法国王储贝利于1820年被刺杀有关系。
贝利公爵遇刺身亡后,英国趁机操控法国极右王党掌权。在这帮混蛋的治理下,当英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工业革命时,法国却在搞封建复辟。而当法国被搞得一团糟后。其实力与英国也就拉开了差距。
既然法国已经不成器了,那此时此刻,英国已就不需要拿破仑这张筹码了。
既然用不着拿破仑制衡法国王室了,那还留着他有何用呢?干脆毒死拉倒。
▎❦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为何不选择处死他呢?
拿破仑第一次战败的时候,没有人敢杀他,也不太愿意杀他;第二次战败的时候,很多人有点想杀他,但英国为了搞制衡术,这才留了他一命。
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开始崭露头角,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华,逐渐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官,数次击败反法同盟,并征服了除了俄国和英国之外的几乎所有欧洲国家,他也由此晋升为法兰西皇帝,成为法兰西人民的守护神,拥有极大的威望。
拿破仑在法兰西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简单来说吧,就如同日本的天皇一样,被人民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神;但不一样的是,天皇的运气要好一点,被美国保护下来,而拿破仑却被拉下神坛。
1812年,拿破仑率领由说十二种语言的人组成的五十七万大军远征俄国,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巨大胜利,但俄国寒冷的天气以及广阔的纵深,最终让拿破仑遭遇了失败,最后只有三万军队回到法兰西。
这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大的败绩,也是一个极大的战略失误,同时也让欧洲各国看到了反攻法兰西的机会,于是第六次反法同盟形成。
1813年,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联军进攻法兰西,但两次被拿破仑击败,随后奥地利加入同盟,使得联军在实力上超过法兰西,拿破仑最终在莱比锡战役中战败,只剩下五万六千残兵败将。
1814年,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开出条件,要他将吞并的领土全部吐出来,这让高傲的拿破仑无法接受,但此时法兰西军队总攻也就十万人,而反法同盟却有三十五万人,拿破仑能反败为胜吗?
在随后的战争中,拿破仑展示出了极高的军事才华,几次击败联军,但后来他被迫分兵两路出击,结果给了联军攻入巴黎的机会。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联军占领了,联军要求拿破仑无条件投降并退位,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分,至少没有说要杀掉拿破仑。
事实上,联军也不敢杀掉拿破仑,毕竟拿破仑受到法兰西人民拥护,如果贸然杀掉拿破仑,那仇恨之火必将点燃法兰西人民,跟联军来个鱼死网破,这对于数次败给法兰西的反法同盟来说,绝对是灾难性的。
当然了,这一切的前提是,那时候法兰西虽然战败,但依然是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人敢忽视这一点。
另外,虽然各国不承认拿破仑是皇帝,但拿破仑毕竟是罗马教皇亲封的神罗皇帝,如果把他给杀掉了,是不是意味着皇帝就是可以随便杀的呢?
皇帝的神圣性被侵犯,这是许多欧洲国家皇帝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拿破仑不能死。
尤其是,当时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各国都有反对君主制的人存在,就比如说反法同盟的领头羊之一的俄国,其皇帝亚历山大一世被欧洲各国称为欧洲神圣同盟的领导者,也叫作神圣王,在对外战争中风光无限,却遭到国内各方势力的反对,地位也不那么牢固。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君主,为了维护作为皇帝的权威,也不希望拿破仑被杀掉。
由于在军事上遭受失利拿破仑准备答应联军要求,但他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即让儿子以拿破仑二世的身份继承皇位,联军当然不同意了,拿破仑只得答应无条件投降,并在4月13日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就此灭亡。
随后,拿破仑被流放到了厄尔巴岛,这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西边海域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岛屿,面积二百多平方公里,是拿破仑的封地,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在此了却余生。
至于拿破仑的家人,则都被奥地利被扣留了,安全当然还是有保障的,只不过他的爱妻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背叛了他,因为玛丽·路易丝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拿破仑主义者,当初嫁给拿破仑也是被迫无奈。
拿破仑被流放之后,路易十八回到法国,成为法兰西国王,波旁王朝就此复辟,但奇怪的是,他也主张保护拿破仑的安全,这是为何?
答案其实很简单,他害怕因为杀掉拿破仑而激起新一轮的大革命,要知道他的哥哥路易十五就被送上了断头台,他可不愿意看到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由此可见,拿破仑虽然遭受了第一次失败,但他的民众基础异常牢固,各国皇室又心存鬼胎,因此没有人敢轻易杀死他。
那么,拿破仑就甘心失败吗?
当然不甘心了,那时候拿破仑的领地虽然只有一个岛,军队也不对七百卫士,但他时时刻刻关注着欧洲各国的局势,他在等待一个机会。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蛰伏,拿破仑得知他依然受到军队和人民的支持,于是他在1915年二月带着七百人离开厄尔巴岛,朝巴黎方向前进。
路易十八听说拿破仑要回来,紧张得不得了,连忙派遣大军前去堵截,但让他惊讶的是,军队见到拿破仑之后,竟然直接选择了投降!
后来,路易十八多次派遣军队前去堵截,毫无例外全部投靠了拿破仑。
更神奇的是,之前效忠拿破仑的文武大臣,虽然被路易十八留任,但当他们听说拿破仑要回来了,纷纷抛弃路易十八,前去投奔了拿破仑。
到三月二十日,拿破仑来到了巴黎,此时他身边已经有十四万正规军和二十万志愿军,路易十八见大势已去,便再次撒丫子逃跑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复辟成功。
欧洲各国见拿破仑复辟了,又开始紧张起来,十分担心这个战争狂魔再次侵犯他们,与其这样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组建了第七次反法同盟,总计七十万大军进攻法兰西,而拿破仑能拿得出手的军队,只有二十八万四千人。
最终,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遭受了巨大失败,但他此时还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因为人民依然支持他,甚至要求他解散逼他退位的议会,而议会则是由资产阶级控制的。
是的,那时候拿破仑虽然得到人民拥护,但资产阶级已经抛弃了他,早在第六次反法同盟形成之前,资产阶级已经开始策划推翻拿破仑了,并组建了新政府。
至于说,资产阶级为何要推翻拿破仑,当然是因为经济因素了,因为他们在频繁的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与欧洲各国的生意没法做下去了,所以他们只能推翻拿破仑了。
当时,除了得到人民的支持外,军队也劝拿破仑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建立一个完全专政的政权,但拿破仑以大势已去为由拒绝,并准备发布退位声明。
不过,这一次拿破仑并不打算无条件投降,而是向法兰西新政府提出,要把他安全地护送到美国去定居,不然他就不退位了。
拿破仑之所以有这个要求,纯粹是为了自身安全着想,这一次他算是彻底意识到,他再也无法击败反法同盟了,他得给自己找个退路。
新政府答应了拿破仑的要求,然后派人跟正在进攻法兰西的联军谈判,说拿破仑都已经打算退位了,联军能否就此撤军呢?还说他们准备送拿破仑去美国隐居,联军能否给予通行方便并加以保护?
对于这件事,英军主帅威灵顿表示反对,理由是关于如何处理拿破仑这个问题,英国政府还没有授权给他,所以他不能擅自做主,他只能将拿破仑当战俘来看。
普鲁士被拿破仑欺负得够呛,元帅布吕歇尔的态度也很坚决,他说要赶紧攻打巴黎,然后处决拿破仑,并将巴黎给一把火烧了!
威灵顿得知布吕歇尔的态度后,表示强烈反对,因为这么做对英国的利益有损伤,万一拿破仑死掉了,那就会生出大乱子,英国不但捞不到好处,可能还会遭到愤怒的法兰西人民的强烈反抗。
因为威灵顿反对,布吕歇尔也不好再坚持,但他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对法兰西新政府提出一个条件,说普鲁士军队可以不进巴黎,但要把拿破仑给交出来。
布吕歇尔的用意是,如果当时拿破仑已经死了,那倒是省心了;但如果拿破仑没死,只要法兰西新政府将他交出来,他也难逃一死,至于说拿破仑死后,哪个国家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他就管不着了。
布吕歇尔的意见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支持,当然与英国持同一立场的国家也有好几个,双方你来我往,相持不下。
后来,威灵顿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果杀掉拿破仑,那将会在各自国家的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黑点,后世之人也不会承认他们是拿破仑的征服者,而只是个残暴的杀戮者。
欧洲人特别讲究名声,各国听了威灵顿的话,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反法同盟中大多数国家支持威灵顿,决定不杀掉拿破仑。
得知消息的拿破仑觉得新政府没有话语权,英国人有心保护他,便来到法国海岸向英军投降,但英国人并未许诺送他去美国生活,而是见他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一个位于大西洋的火山岛,这也是拿破仑第二次失败之后的最终下场。
事实上,英国人不杀拿破仑,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名声,而是为了利益,当然这里所说的利益有两层意思,浅层次的含义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可以从法兰西获得各项权益,比如后来英国就获得了在法兰西等占领区驻军的待遇。
深层次的含义是,英国不杀拿破仑,而是将其流放,其实是为了利用拿破仑牵制法兰西新政府拥护的路易十八。
而这一目的的指导思想,则是英国数百年来在欧洲坚持的战略,那就是为了维护英国在欧洲的强势地位,不能让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强大起来。
具体到法兰西身上,作为当时除了俄国之外,欧洲大陆上实力仅次于英国的国家,英国必须将其拿捏得死死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英国只有用拿破仑来牵制路易十八,因为拿破仑一旦死掉了,那么路易十八就坐稳了江山,未来再将法兰西复兴了,岂不是英国的心头大患?
所以说,将英国说成是搅屎棍的始祖,也是毫不为过了,美国作为一个基本由英国人建立的国家,后来坚持的也是这个策略,只不过美国更为强大,是在全球范围内搞制衡术罢了,而不仅限于欧洲或者亚洲。
不得不说,将拿破仑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是英国的一手妙棋,因为这个岛是被英国实际占领的。
这就意味着,英国实际上掌握了拿破仑,将其变成了棋子,未来路易十八如果听话,那拿破仑就继续待在岛上;但路易十八如果不听话,那英国随时可以放他回去,就看路易十八怕不怕了。
因此,拿破仑第二次失败之后,虽然被普鲁士等被法兰西欺负得够呛的几个国家要求处死,但因为英国的庇护而得以活下来,那他最终结局又如何呢?
拿破仑是1815年10月来到圣赫勒拿岛的,当时自愿跟他一起去的人,有贝特朗、蒙托隆和拉斯加斯三位伯爵以及古尔戈将军,可见他当时人气还是不错的。
起初,拿破仑居住在英国商人巴尔科姆家中,后来他搬到龙坞德庄园定居,并开始撰写回忆录,别看他每天优哉游哉,其实受到了英国的严密监视,他根本无法离岛,虽然他也无心离开。
总的来说,拿破仑人生最后几年时光是安详的,但他的死却充满了阴谋,据说他是被毒死的,而且是英国人干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1820年的时候,法国王储贝利公爵被杀了(路易十八的侄子,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的儿子),英国趁机出手,扶植法兰西极端派掌控政局,维莱尔伯爵组阁后,在英国的操纵下开始搞复辟运动,大力打压自由派,法兰西因此陷入混乱,发展也出现了倒退。
与此同时,英国则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革命,逐渐将法兰西远远甩在身后,这就意味着拿破仑失去了作为棋子的作用,于是英国果断将其抛弃,留下来反而会留下一些难以预料的隐患。
拿破仑去世的时间是在1821年,死时五十二岁,他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影响力却存在了很久。
1948年,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依靠家族的影响力,被推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他在1951年发动政变并取得成功,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他也自称皇帝,即拿破仑三世,直到法兰西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国才废黜帝制。
由此可见,拿破仑的影响力实在是深远,法兰西人民对他有很深的感情,哪怕他去世了二十多年,法兰西人民依然将他的侄子选为总统。
时至今日,法国依然将拿破仑作为本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看待,那些曾被他侵略过的国家也对他表达了尊敬,比如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就曾携王储爱德华七世,到巴黎荣誉军人院拿破仑墓前祭拜,维多尼亚还让爱德华七世给拿皮仑下跪,并说拿破仑是一位伟大的君主。
▎♁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为何不选择处死他呢?
在拿破仑的故事里,原本我以为有个事情是常识,然而每次看到相关讨论时,发现在网上热议拿破仑的群里,这个事并不是常识,而是仅比冷知识略微热那么一丁点的知识点:这就是拿破仑的身份问题。
很多人以为拿破仑就是法国皇帝,打下了欧洲大片土地,所以对拿破仑的军事、政治行动的诸多认知,就从根子上开始产生偏差。不是的,拿破仑他不是法国皇帝,或者说他不仅仅是法国皇帝,他是合法的,神受君权的欧洲皇帝,或者叫罗马皇帝!这个帝号因为欧洲历史的复杂性,翻译上的很多争议,所以这么说可能也不是很正确,但大至就是那么一个意思,像后来法国又冒出来的路易十八,拿破仑三世什么的,那才是法国国王。请注意,欧洲国家尚保留君主制的,或者历史上那些君主,都被称为“王室”,间或有人用皇帝称号,有我国一些作品翻译和应用上的不严谨,也有一些是自己强行加冕伪称。
欧洲的历史有点古怪,因为教皇国的存在,宗教因素的作用,罗马帝国死而不散,大至上相当于我国一直把春秋的历史状态延续下来,许多人看春秋战国的故事,不是很在意里面人物的什么“郑伯”,“隋侯”,“襄公”,“庄王”,这些都是职位,一开始郑伯的郑国近幾,各方面发达一些,有兵车百乘,即可威压四方,但总的来说最后都是大国封地的那些“公”,才有资格争霸,到战国,开始称王,很多实际上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特别是齐国的齐王。战国末期,还有秦国骗齐国称帝的闹剧。
欧洲的情况也大至如此,比方俄国自称沙皇,但是起家就是基辅大公国,后来觉得自己实力越来越牛叉,就称帝了,这也是欧洲人不爱鸟他们的一个总要因素,实际上沙皇一直到尼古拉二世全家团灭,他们合法的,被公认的职位还是大公。
拿破仑不一样,他是那个死而不散的罗马帝国合法皇帝,欧洲各国再不心甘情愿,但是彼时都是捏着鼻子承认过的,所以他可以合法的把自己的兄弟和战友分封为丹麦国王,意大利国王什么的,他失败后,这些分封依旧有法律效果,仍旧是合法分封。欧洲历史上无数野心勃勃的君王都有一统欧洲,成为罗马皇帝的梦想,但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只有拿破仑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虽然短暂,但他就是唯一被公认做到这一点的罗马皇帝。
这些并不是废话或者题外话,只有确认这一点,才能知道拿破仑带领法国军队东征西讨,横扫欧洲,并不是侵略他国,而是合法的征讨不臣!我们现在很多网络小白爽文,给年轻人灌输了只要拳头大,只要实力足,就能为所欲为的观念,并不知道政治这种事,人力有穷尽,到了一定程度或者高度,你以为虚幻的“民心”、“名正言顺”,非常非常之重要。当时欧洲各国组建的七次反法同盟,才是非法组织。
这里面还有极其复杂的新兴资产阶级,与各封建王国贵族势力之间的阶级斗争在里面,总的来说,拿破仑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命,因此一开始,这股新兴势力奉他为明主,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最初就是献给他的,但是后来拿破仑似乎有向封建贵族妥协,或者转化的迹象,贝多芬极其愤怒,才改名为《英雄交响乐》。事后上帝视角看拿破仑,他是受不了欧洲皇帝这种封建特权阶层的诱惑,也有政治上跟封建贵族妥协的地方,但总方针跟总路线,确实都是站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一边的,只是到了他的高度,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互相妥协,已经是势不可免,确实说不上拿破仑背弃了当初的理想。
拿破仑的失败,也正是资产阶级胎里就带来的软弱性,新旧两个势力的对决,在反法同盟各自内部与新势力达成妥协后,新势力居然反过来支持代表封建贵族的一方,而拿破仑一方的新兴势力,也厌倦了常年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拖累,所以拿破仑其实才是那个被背刺和出卖的人。但是战争与政治交易的双管齐下,新兴资产阶级势力,在欧洲大陆,已经与封建贵族势力达成妥协,有资格坐下来参与决策。同时封建贵族也不是傻子,包括惠灵顿,早就在战争中领教了资产阶级的厉害,比资产阶级自己都更知道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所以掉过头来,自己就以封建大贵族的身份,投身于资产阶级先进的经济活动,和工业投资当中,成为贵族与资本家为一身的双面人,所以这场战争的输赢,也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欧洲自中世纪黑暗年代走出,一个文艺复兴,一个拿破仑战争,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里程碑,因此拿破仑这个人物,在欧洲各国历史上,都是一个正面人物,包括特别不喜欢法国人,不愿意说法国人贡献和荣誉的英国让,德国人,以及吃过拿破仑大亏的俄国人,在他们的历史里,也泛着酸味承认拿破仑的功绩。那么在拿破仑当时,他是战败,但是他没犯罪,他的法国军队出身资产阶级平民子弟,在当时是相对有理想,有荣誉感和纪律的部队,不能说他们当中完全没有对平民有犯罪行为,但肯定远比反法同盟的封建军队少,因此这方面不能抓拿破仑的痛脚。另一个,就是他们反法同盟才是导致战争的罪魁祸首,一生征战的拿破仑,即使带着军队在他们土地上作战,那也是皇帝远来征讨不臣,没办法把诸如侵略,战争狂人之类的罪名戴到他头上,所以只能放逐,甚至都不能剥夺他的皇帝头衔。
而且新旧双方已经妥协,已经无需在为已经失势的拿破仑再添波澜,流放是最完美,各方最能接受的方案。
▎◌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为何不选择处死他呢?
凯旋门至今依旧是法国人的骄傲,其实就足以证明,拿破仑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影响力有多大了。
既然联军没有灭亡并且瓜分法国的意思,那么就必须要处理好拿破仑战败后的善后事宜。在法国人心目中,拿破仑是大英雄,悍然处死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对法国的稳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任何一个政治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稳定。因为只有稳定下来,才能妥善按照他们的套路去发展。可如果拿破仑被杀,引起了法国人的公愤,那可就亏大发了!
一、拿破仑两次战败,按理说足以处死。
在很多人印象中,拿破仑在攻打俄国的时候,兵败滑铁卢,所以战败了。其实拿破仑这一生中,有两次巨大的失败。
第一次战败,拿破仑被流放到了厄尔巴岛。
巅峰时期的拿破仑,占领了欧洲大陆上绝大多数国家。剩下的反法势力,主要是英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组建而成的。
公元1813年,联军共计30多万人,与拿破仑手下的15万大军,在莱茵地区交战多日。最终法军遭到了联军残酷的打击,只剩下了5万多人。
莱茵联邦解体后,联军进入法国境内。拿破仑拒绝和谈,再次召集了10万大军,可对方有35万人之多。
这个时候拿破仑还扳回一局,在布伦纳城击败了普鲁士大军。稍微找回了一点自信以后,拿破仑又打了几场胜仗。
只不过很可惜的是,对方人太多了!人家拖住你的同时,依旧可以抽调人马朝着巴黎进军。1814年3月31日,联军攻占巴黎。
拿破仑无奈,只好选择无条件投降。此时他签署了退位诏书,宣告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拿破仑本人不仅没有被处决,而且还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只是被流放到了厄尔巴岛,而这座小岛,同样也是联军赏给他的领土。
第二次战败,拿破仑被流放到了圣赫勒拿岛。
1815年2月,拿破仑就从厄尔巴岛逃出来了,我们看《基督山伯爵》里,就有这样的情节。当时主人公基督山伯爵被诬陷,为拿破仑传递复辟的消息,结果酿成了冤狱。
不甘心失败的拿破仑,回到巴黎的路上,不断招兵买马,因此1个月以后,他再次拥有了14万正规军和20万志愿军。
欧洲各国得知以后,连忙组建了第七次反法同盟。这回他们动用了70万大军,打算把拿破仑摁在地上狠狠揍一顿。
双方在滑铁卢战役中,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果正当威灵顿公爵和拿破仑一较高下时,普鲁士的大军突然杀出,打了拿破仑一个措手不及。
滑铁卢战役战败以后,拿破仑的“百日王朝”也彻底宣告结束了。拿破仑也因此第二次宣布退位。这回他可没能留下“皇帝”的称号,被毫不客气地流放到了圣赫勒拿岛。
你知道这座岛在哪儿吗?厄尔巴岛好歹在意大利半岛附近,旁边就是他的老家科西嘉岛,这也是拿破仑能回来的原因。可圣赫勒拿岛,远在南大西洋,远离非洲海岸线,这实在是太孤独了。
二、拿破仑的威望太高,不适合公开处决。
拿破仑和欧洲各国的关系虽然很差,但是法国作为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难被彻底消灭的。既然联军无法彻底消灭法国,那么就只能去考虑拿破仑战败以后的事情。
比如说,一直打算复辟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八,其实和联军的关系很不错。后来路易十八,也两次被联军送回法国,成为了新任国王。
可是你会发现,当拿破仑第二次兵败以后,法国人民,包括法国政府内部的绝大多数大臣,都要求他留在法国,继续统治法国。同时希望能够推翻议会,让拿破仑实行专政。
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由此可见,拿破仑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如果联军贸然将拿破仑杀害,那么联军所扶持的路易十八,真的能够管理好法国吗?
我想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毕竟民众和大臣们的心,都在拿破仑那儿。他们肯定会考虑为拿破仑报仇的事情。
三、拿破仑是罗马教皇亲自加冕的皇帝。
你别看欧洲那么混乱,到处都是诸侯。其实真正能成为皇帝的,压根就不多。大部分国家,只是公国或者王国。
能被大家公认为帝国的国家,真心不多。就连英国,其实也只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并不是帝国。
而且,拿破仑这个皇帝,可不是自己册封的,而是罗马教皇亲自跑来给他加冕的。这意义又不同了。
当时欧洲各国臣民,都是基督教徒。即使分成了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可说到底,大家还是一家人,都是基督教徒。
那么罗马教皇所认可的皇帝,自然也就是基督教世界所公认的皇帝。你想啊,欧洲历史上,有多少正儿八经的皇帝被处死的呢?
有了这么一层身份,就相当于拥有了一道免死金牌。按照他们的理论来看,即使世俗世界容不下他,世俗世界也无法审判他,他的生死,只能交给上帝。
四、方便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方便自己。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欧洲当时各国都有自己的国王或者皇帝,他们作为主宰者,难道能够保证,自己永远不会面临拿破仑的窘境?
即使自己不会遇到,那么他们的子孙后代呢?如果遇上了,那该怎么办呢?
所以说,当时这帮顶级贵族,肯定要考虑自身的利益问题。万一将来不凑巧,自己也落得个战败投降的下场,是否也能保住一命呢?
这或许就是拿破仑能够活下来的原因,毕竟大家都不希望把事情做太狠,万一哪天自己不走运了,好歹能留条小命。
结局:拿破仑最终还是非自然死亡。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以后,在这里又过了6年十分无聊的时光,直到1821年,52岁的拿破仑在这里凄惨死去。
关于拿破仑的死因,其实有很多种说法。
第一,拿破仑死于严重的胃溃烂,这是英国的医生,在尸检以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拿破仑是被毒杀的!因为他身体内的砷含量超标100倍。第三,拿破仑被蒙托隆伯爵给害死了。因为拿破仑曾经在遗嘱中,将200万法郎留给蒙托隆伯爵,以此报答他在这6年里,对拿破仑的照顾。而他不愿意在这里干耗青春了,再加上200万法郎的遗产诱惑,这哥们铤而走险很正常。不管哪种死法,拿破仑终究是无法复国了。即使拿破仑去世了,统治法国的奥尔良王朝,也不得不在法国民众的要求下,重新为拿破仑塑像立碑。
▎◇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为何不选择处死他呢?
1814年,法国皇帝拿破仑被迫退位,他被流放到了意大利的厄尔巴岛。
但没多久,拿破仑凭借着个人极高的威望卷土重来,建立百日王朝,可惜再次失败。
而这一次欧洲的反法联盟仍旧没有将拿破仑送上绞刑架,还是流放,不过这回流放的地点极其偏远,是位于大西洋中心的圣赫勒拿岛。
就是在圣赫勒拿岛上,拿破仑离开人世,而根据后世的检测,拿破仑死于中毒。
两次退位两次被流放,那时候的反法同盟对拿破仑恨之入骨非常忌惮,可奇怪的是,拿破仑失败之后,却并没有被直接处决,两次都是流放而已,这好像是有点奇怪。
关于拿破仑的功绩,不必多说,这个出身科西嘉岛没落贵族的小个子,可以说是法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亲自缔造了法国近代最辉煌的岁月。
法国大革命发生之后,原本的王朝被推翻,法国陷入混乱之中,就在这个时候,拿破仑从小岛攻入了巴黎,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在公元1804年正式称帝,建立法兰西帝国。
这个法兰西帝国与一般的封建制度之下的国家完全不同,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各种思想观念与文化都得到了强化,因此西方当时的君主制国家,对于法兰西帝国都很忌惮。
面对拿破仑,英国等诸多欧洲国家纷纷组织起了反法联盟,想着将其置诸死地,但多次反法联盟都大败而归,反而拿破仑统治之下的法兰西帝国,逐渐走向了巅峰状态。
只可惜拿破仑的野心实在太大,在进攻沙俄的事情上犯下大错,公元1814年巴黎被反法联盟的大军攻破占领,拿破仑也只能无条件投降,宣布正式退位。
当时的拿破仑并没有被反法同盟直接处决,他甚至还保留着皇帝的称号,而他的领地局限在了被流放的厄尔巴岛,而后路易十八回到法国,复辟了波旁王朝。
估计也是欧洲各国掉以轻心,没多久拿破仑逃出了厄尔巴岛,一路畅通回到了巴黎,建立起了著名的百日王朝,而欧洲第七次反法同盟迅速组建起来,对拿破仑进行围攻。
滑铁卢之战中,百日王朝迅速崩塌,拿破仑被流放到了英国属地圣赫勒拿岛,那里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状态,也就是在大西洋的小岛上,拿破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关于欧洲的反法同盟为什么没有将拿破仑给直接处决,仅仅是将其流放,这显而易见,因为拿破仑在法国人心目中地位实在太高了,百日王朝建立的时候,就看得出。
拿破仑从土伦登陆追随他的人数不胜数,到巴黎前,他轻而易举集合了十八万大军,百日王朝垮掉之后,法国大量民众直接要求拿破仑独掌大权,将迫使他退位的议会给直接废掉。
包括英国在内,反法同盟虽然屡屡攻击法国,但是对于拿破仑却并不敢轻举妄动,一旦对拿破仑下狠手,恐怕激怒法国民众,这对于欧洲反法同盟没有任何好处。
就好像二战之后美国不敢动日本天皇一样,反法同盟也害怕处决拿破仑会让法国人不惜代价对英国等展开报复,更何况还真找不到能够将拿破仑处决的理由,只能将其流放荒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