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明朝?
▎◈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明朝?
谢邀。
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
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
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明朝?
有人说崇祯是“自掘坟墓”,话虽刻薄,但也不无道理,说他害人害己并不为过。
首先得承认,崇祯接手的确实是个已经烂摊子。
“万历三大征”虽然客观上都有必要,但一来给明朝国力造成了巨大消耗,“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更严重的是,让万历皇帝志得意满,越发怠于政事,以所谓的帝王心术驾驭群臣。大臣们一味媚上擅权、党同伐异,嘉靖以来的朋党风气更加恶化,朝政由此走向愈发腐败的境地。
伴随着上层建筑的持续崩塌,国家武备松弛、财政拮据、横征暴敛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也给了女真族崛起的机会。萨尔浒之战的失利,将明朝的虚弱暴露无遗。
万历末期、明光宗时期,又连续发生了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既充分反映了明朝政治的混乱,又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部的对立,最终衍生了魏忠贤窃国弄权、毒害朝纲的阉党之祸。
当时的明朝还有救吗?想要改头换面,确实难度登天;但从理论上而言,若只是追求续命,则并非毫无机会。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辽东已乱,但传统核心统治区犹在,当务之急是寻求务实的防御机制,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虽然朋党林立、人心动荡,但并不缺少有意愿、有能力忠君体国的仁人志士,只是屡屡被“自己人”祸及,要么被帝王所杀,要么被同僚排挤;
虽然北方天灾频仍,但作为幅员辽阔的大国,明朝的绝对资源量并不匮乏,只是明朝政府机制溃烂,冗官占据大量资源,对于民间的灾害却无法及时应对。
作为一个高度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明朝皇帝的权力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大,若要扭转上述局面,并非毫无办法。
公元1627年,崇祯帝即位,没费多大力气就铲除了权势滔天的魏忠贤集团。要知道,在唐代后期,皇帝可是经常被太监废黜甚至杀害的。这也侧面证明了明代皇帝的权势与能量有多强。
从个人态度层面而来,崇祯帝看似没什么问题。他高度自律、不近女色、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对待工作勤勤恳恳,经常废寝忘食;扭转时弊,起用在天启年间被打压、罢黜的文官,下大力气整饬边防。
相对于以往大部分的明朝皇帝,他的这些表现实属难能可贵。一番操作下来,当时的朝廷内外颇有改观,一度让人们看到了扭转时局的一线希望。
但崇祯皇帝身上自带的两大缺陷,不仅没有从如愿把大明王朝重新带上正途,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第一,小气、贪财。
崇祯以生活节俭而闻名。他的日常膳食费用仅为前几任皇帝的万分之一,所穿服饰也由以往的每天一换变为每月一换。
这自然是个可贵的品行,历代有为帝王大多具备这一特点,比如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留下了“露台百金以为贵”的典故;开创“开皇之治”的隋文帝杨坚生活更为简朴,所用皇家器物大多缝缝补补,每日仅有一份肉菜。
但这只是第一步,更关键之处在于:节俭的目的是什么?
汉文帝节俭,是针对国穷民困的现状,带动朝野开源节流、发展经济;
隋文帝节俭,除了发展经济的目的外,还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史书称他“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遣使者劳问其家”。杨坚虽然抠门,但每逢赏赐功臣时却绝不手软,重金砸得臣子们喜笑颜开;对于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必定厚加抚恤,甚至会派使者登门慰问。正是这种优厚政策的激励,隋军战斗力极为强大,与巅峰时期的突厥野战也能把对方打得落花水流。
崇祯皇帝却相反,他的节省仿佛只是一种天性,并不是为国、也不是为民,更不像为军。
比如,在崇祯初年,为了节省开支、裁汰冗员,崇祯放着众多贪官豪绅不管,竟然对驿站下手,导致大量驿卒生存无望、加入了起义军,其中就有李自成。而此举节省了多少钱?一年30万,仅供皇宫1个月的开支。
再比如,当时的陕西农民起义,说到底是因为在天灾与苛政的双重压迫下,老百姓实在无法生存下去;对症下药的话,就应该酌情减少饷银的征收、加大赈灾,将他们安置复业。但崇祯仅仅提供了10万两银子救助灾民后,就因心疼钱而改为极力镇压。然而,动武带来的经济开支何止十倍?
崇祯甚至还压缩克扣边军的经费,导致为国拼杀的将士们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后来形势危急不得已必须筹备军饷时,崇祯和众大臣都不愿意掏钱,竟然上演了一番“捐资助饷”秀。
但崇祯和明朝百官真的没钱吗?李自成入京后,在崇祯的个人府库中发现“有镇库银,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为一锭”。咱们可以算算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巨款。至于京城百官,则被李自成搜缴出了七千多万两银子。
第二,不尊重、不信任官员,待之如奴仆。
人无完人,既是古代那些位高权重的将相也存在各种不足。而对于帝王而言,就应当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以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为例。宰相萧瑀曾经状告房玄龄“朋党不忠,执权胶固”,气得李世民骂他欺人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正是这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吹毛求疵的宗旨,让贞观年间出现了人才济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既视感。
在这一方面,又是崇祯的短板。在其即位初年,朝政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改观。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实现彻底扭转客观上需要较长时间。
但崇祯却不这么想。当时的政务又极其棘手、复杂,为人急躁、多疑的崇祯皇帝却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智慧,往往急功近利、刚愎自用,最终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每当这个时候,他往往迁怒于文武百官,并且采取严刑峻法对他们加以惩处,甚至不惜处以极刑。
崇祯一朝,被视为皇帝亲信的内阁大学士如同走马灯般频繁替换,先后多达50人入阁,10人出任过内阁首辅。并且,明朝以往虽然对大臣严苛,但对于位极人臣的阁臣则较为尊重,极少动以极刑;但崇祯却连着杀害了薛国观、周延儒两位阁老,前者的尸身还被吊了两天两夜不得入殓。
至于六部中,刑部尚书更换了16人,绝大部分不得善终;兵部17人,陈新甲、王洽被杀;总督、督师被杀7人,巡抚被杀11人。位高权重者尚且如此,其他官员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大臣们干不干活都会倒霉,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哪会涌现足以力挽狂澜的栋梁?
不其他诸如爱面子、喜好推卸责任等毛病,在此不一一细数。崇祯确实勤奋,这一点不可否认,但身为帝王,尤其是面临扭转政权危亡重任的帝王,仅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相对于明朝中后期大部分皇帝,崇祯固然是一股清流;但把时间线拉长、对比历朝历代的优秀帝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事实:他距离合格帝王的标准,还差得远。让他承担力挽狂澜的重任,实在是太难为人了。
当然了,他的勤奋态度、对王朝的责任感,以及坚守国门、慷慨赴死的勇气,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他这样的皇帝,可以放在波澜相对平静的时期加以历练,放在明末则是一场悲剧。
▎▇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明朝?
十七岁的崇祯从哥哥手里接过一副烂摊子,但开局还不错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师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无子嗣,临终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改年号崇祯。崇祯帝朱由检彼时才十七岁,年纪不大,却十分精明干练,和他那个喜欢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还是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的,也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与意志。
崇祯帝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这或许给他一生都留下了挥之难去的阴影。他刚呱呱坠地的时候,贪财好货的爷爷万历皇帝已经将大明弄得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父亲泰昌帝登基仅仅一个月就因过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呜呼,哥哥天启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鲁班,成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于是干脆将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宦官魏忠贤......由此看来,这是崇祯之不幸,因为他从天启帝的手里接过了一副烂摊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事业心很强 、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他来说,又未尝不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上位后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势焰熏天的魏忠贤
彼时的明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着一个貌似强大躯壳的腐朽政权,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朱由检却在一团乱麻的局势中看到突破口,心里早有打算,当务之急是应当一举解决掉擅权揽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贤、客氏阉党集团”。崇祯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贤绝非易事。经多年深耕,其势力早已盘根错节,朝中都是魏的党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随他的心腹太监王承恩,他没有一个帮手,操之过急只会逼魏孤注一掷、疯狂反噬,力量对比对朱由检极其不利,他必须谨慎地、耐心地寻找对方软肋与破绽,在适当的时机发起致命一击。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国理政上去。彼时的大明,天灾人祸不断,大量人口流亡,饿殍遍野,土地荒芜,社会动荡,已经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担忧。尤其是陕西,连年大旱,田地龟裂,粮食颗粒无收,已经发生过易子而食的人伦惨剧。陕西尤其是重灾区陕北已是一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被引爆。
在辽东,建州女真自万历后期兴兵发难,建立了后金政权,如今羽翼已丰,不断侵扰明境,烧杀抢掠......国家财政早已捉襟见肘,军费开支却比三十年前增加数倍,基本已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七,且皇室支出、百官俸禄都成倍增加,早已入不敷出。彼时明廷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到辽东,但战局却没有丝毫进展、缓和,这些难题都让朱由检心乱如麻。为了使大明尽快起死回生,登基后,朱由检只得夙兴夜寐、筚路蓝缕地辛勤工作。
之后,他重新起用并倚重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文官袁崇焕,将他由小吏而逐渐升为巡抚。袁曾经在天启七年取得过宁锦大捷,挫败了后金战神努尔哈赤,但因阿附魏忠贤而遭东林党人弹劾,被视为“阉党”,被辞职迫返回老家广东东莞。崇祯不顾东林党的反对,将袁召回,任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实际上将整个辽东防务大权都交给了他。崇祯元年(1628)七月,袁从广东返京,接过了辽东防务的重任,并立下“五年平辽”的誓言。
经过初步治理,崇祯皇位得以初步巩固,遂开始集中精力解决魏忠贤阉党集团。崇祯巧施妙计,不动声色就一举翦除了祸乱朝纲的“九千岁”魏忠贤,然后逼他自尽,并干脆利落地将阉党成员一网打尽,巧妙而干净地将这颗寄生在大明躯体上之毒瘤除去。
镇压民变 损兵折将
崇祯上位伊始,就诛杀魏忠贤,剿灭阉党,发展生产 ,恢复经济,整饬吏治,颇有一番“中兴”之君的气象。不久,其本性中一些与生俱来的性格弱点逐渐显露出来 。史载,崇祯求治心切却志大才疏,性格刚愎自用且猜忌狐疑,随着地位稳固,又开始重用宦官、亲近奸佞,对内滥加赋税;对外横加干涉、遥控指挥,掣肘前方将领,甚至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罢斥孙承宗,致使后金军步步紧逼、长驱直入。
崇祯上位不久,明末农民起义规模愈来愈大,崇祯任洪承畴为三边总督,加紧了镇压,局势有所好转,王嘉胤 、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陕西大股农军迫于明军压力先后偃旗息鼓,渡河进入山西。不料山西饥民群起响应,声势复炽。不久,农民军屡仆屡起,四处游走,纵横陕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广、四川等地 ,由局部问题变成了明廷的心腹大患。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李自成联合罗汝才、贺一龙等农军突然离陕南下,出其不意地攻克明中都凤阳,捣毁朱氏祖陵,焚烧数千棵陵松。崇祯闻讯痛哭流涕,怒杀凤阳巡抚、都御史杨一鹏。祖陵被掘,龙脉已断,崇祯惶恐不安,于是破天荒下了一道《罪己诏》,类似于检讨书,向天下臣民承认自己所用非人而导致局势危殆。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局势危若累卵的时刻所做的检讨,理应刻骨铭心,崇祯应当引以为戒、痛改前非才是,然而不久他就忘记了痛彻心扉的感觉,依然故我,继续重用宦官、猜忌贤臣、偏信小人。于是,愈演愈烈的危机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日益加深。
崇祯刻薄寡恩,戾狠嗜杀,先后有十几位将领因各种原因被他处死,其中有些人本不该杀,名将孙传庭、杨嗣昌、傅宗龙、汪乔年、卢象升、洪承畴等人因崇祯瞎指挥或战死、或自尽、或投降满清......到崇祯十五年(1642)左右,张献忠攻占了湖广四川的绝大部分地区;十六年(1643),辽东明军苦撑一年后基本全军覆没,明朝在山海关内外的军事要地全部丢失,清军开始将兵锋指向关内。1643年秋,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农民政权,开始加紧夺取全国政权。张献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权,接着溯江西上,进军四川,当年九月,潼关南原之战爆发,明悍将孙传庭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崇祯催逼,仓猝上阵,兵败身死,大明最后一支精锐全部覆灭了。《明史》曰:“传庭死,明亡矣”。李自成乘胜袭取西安,建立了大顺国,占据了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大明王朝的挽歌已被隐隐唱响。
在这段时期内,崇祯帝感于局势愈发不利,曾连下四道“罪己诏”,也就是写了四份检讨书,除稍稍自责外,大肆斥责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仗势祸害地方民众,致使官逼民反,导致局势不可收拾。在四道罪己诏中,他要么反省自己君德不修、政令有失,要么唾骂文官贪财,武将怕死,无一人愿为国分忧......
但检讨书写的再声情并茂 、义正辞严乃至声泪俱下,感慨与愤懑能感动天感动地,就是感动不了与他离心离德的大明臣民,而且他说得有鼻子有眼,也能切中时弊,但却拿不出丝毫应对之策与奖惩措施,只能眼睁睁看着局势日益恶化。重振连下几道罪己诏,虽不乏诚意,但却无鸟用,形同虚文、毫无实际意义。
最后(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直捣京师,崇祯帝被祖宗制定的“君王死社稷”所拘束,拒绝了李自成提出的拿钱犒军、平分江山的提议,只好亲自持剑砍杀妻妾、公主后,和亲信太监王承恩相对自缢于煤山。死前留下最后一道《罪己诏》,诚恳地表示“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误伤百姓一人”,他还痴人说梦地宣布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虚伪地说“寇亦吾赤子”,其他从者都可赦免,一律不问。
李自成进京后,立国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飞烟灭。
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他原本还是有机会力挽狂澜、使国家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可严重的内忧外患把他搞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又看着满朝文武结党营私,全不以大明的国运为重,于是苦闷异常。后来,性格本就阴鸷的朱由检变得愈发多疑、乖僻、暴躁、易怒,最后变得神经质,文武动辄得咎,不知所措......面对兵临城下的大顺军,他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事事皆亡国之象”......国库本已枯竭,甚至连军饷都发不出,他还表示将停止一切摊派加税,企图稳定军民之心,鼓舞士气,困兽犹斗,但是,正如他连发几道《罪己诏》一样,这种大而空泛的言论已经毫无现实意义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明朝?
《风烛残年的大明王朝》好似一个破败家庭的风烛残年老人的坚守!本来就重病缠身加之又遇上了饥荒,朱由检上台不久就遇上了被称为小冰河时期的人类灾难,自然灾害导致整个大明王朝粮食短缺,百姓没饭吃,甚至易子而食。
再看一个朝代传承太久必然得弊端就是财富权利的两极分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极端情况在王朝末年是最常见的事实,底层的最广大群众成为佃农,遇上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制度的臃肿造成中央政权改革的有心无力,因为王朝的蛀虫就是他们自己都是,这在历朝历代屡见不鲜。所以李自成一句“迎闯王不纳凉”揭竿而起天下百姓就众而从之!
说完客观原因,我们再来说说主观臆断造成得作死原因!
首先大明王朝已经是重病缠身,所谓久病不能用猛药,可是朱由检一上台就除掉了执掌大明王朝几十年的大太监魏忠贤,可谓一朝天子坐堂,天下身死尽在掌握中威风堂堂,那我们来看如此仓促的除掉魏忠贤什么影响!
第一魏忠贤时期,他作为一个太监能魏忠贤深知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如果皇帝丢了天下他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魏忠贤十分重视军事,尤其重视辽东战事,魏忠贤掌权期间重用孙承宗、袁崇焕、毛文等为代表的边关名将,打造了坚固关宁锦防线,用以抵御后金(努尔哈赤)的军队,皇太极几次进攻都被打退。战争最重要的是什么,古语有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作为新兴政党,魏忠贤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主张对东南沿海的富庶地区的大地主阶级征收工商税,矿税,使其成为当时国家经济来源的支柱,补贴了国库收入并且大肆购买军备资源(火铳,红衣大炮等重型武器),更有意思被骂了千年的魏九千岁特别重视军队后勤保障,很少有人克扣军饷。 东林党人代表着江南地主阶级,他们上台之后废除了各种针对地主阶级的赋税,而这部分压力就只让生不如死的百姓雪上加霜了!
第二言而无信,自毁长城除掉袁崇焕!
关于袁崇焕的问题,老龙纵观他的一生实在说服不了自己这个时期的崇祯帝为什么不重用袁崇焕的理由!
1. 战争早期仅派四千兵力阻击皇太极十万兵力,皇太极围攻首都,也是袁救了京都之围!
2.定下了五年复辽规划,朱由检杀之导致规划流产!
3.朱由检重用东林党人,一帮读书人整天搞党争,魏忠贤时代建立的抗清防线被东林党人拆的四分五裂!
4.东林党人打压武将,很多优秀将领比如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不要小看吴三桂,带兵打仗他确实是一方名将)得不到重用!。
结语;老龙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在于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一家独大,崇祯帝过于高估自己对局势的把握力,所以题者这个问题,第一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老龙认为魏忠贤可以死不过他制定的对辽东的军事方针应该保留,还有就是针对大地主阶级的工商税和矿税不该取消,老龙认为正是取消了这些赋税国家财政吃紧,军备跟不上战争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压力转嫁给当时基数最大的农民,东林党人一家独大,加之统治机构官员欺上瞒下,赈灾物资从上到下,层层剥扣,造成农民起义军在各地揭竿而起,而且是李自成首先攻破了京都,正确来说正是内忧外患之下明朝才会灭亡。这是天下兴亡更替的必然过程!风烛残年得大明王朝!就算再给他五十年也一定会灭亡!
我是长得很老很帅的老龙——求关注
▎↪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明朝?
实际上,崇祯皇帝并不是没有时间,他在台上十七年。这么漫长的时间,足够他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另外,他在拿下魏忠贤后,在朝廷中已经具有了绝对的权力。他可以安排任何他想安排的人选,配备任何他想配备的队伍。
同时,崇祯皇帝和所有的亡国皇帝都不一样。从秦朝到明末,所有的亡国皇帝之所以亡国,要么是这个皇帝贪玩好耍荒淫误国,要么是一个小皇帝,朝中群龙无首。但是崇祯皇帝不一样。他不是荒淫误国的人,他也不是小皇帝。他非常勤奋,每天都睡得非常少,以至于有时候坐着都睡过去了。像崇祯这样,如此勤政的末代皇帝,在历史上几乎是没有的。
(崇祯剧照)
崇祯作为末代皇帝,还有一点优势。别的末代皇帝因为都比较弱,因此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很弱,造成藩镇割据,诸侯拥兵自重,并由此引发战争。但是崇祯皇帝所统治下的明朝,朝廷对地方上的官员、藩镇等,还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没有任何一起诸侯拥兵自重而割据一方的情况。
那么,崇祯皇帝的时间足够,自身又很勤奋,而且对地方官员又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可为什么最终却在历史上无所作为,眼看着大明江山败亡,而自己抱着无限的遗恨,吊死煤山呢?
当人们找不到如此勤政的崇祯,为什么最终竟然毫无作为的时候,于是很多人就想到了当时出现的连年不断的天灾。
天灾在古代社会,确实是非常致命的。由于古代的农耕经济非常脆弱,稍微发生一些天灾,国家就应付不过来。老百姓无衣无食,自然会铤而走险当土匪。本来当土匪,最先只不过是想抢点粮食,活下去。后来发展壮大了,心思就野了,又看到天下大乱,就想到抢国家。也就是说,由于天灾,引发农民起义,因此天下大乱是必然的。再加上有后金在北方步步紧逼,所以崇祯最终才不得不失败。
也就是说,这些都与崇祯皇帝关系不大,主要是天灾人祸造成的。
不过,这话似乎也说不过去。清朝末年,同样是天灾,同样是太平天国、捻军、回民暴乱如火如荼,同样由列强步步紧逼,虎视眈眈,但是,清朝最终扑灭了农民起义,挺了过来。要知道,清朝当时是没有一个像崇祯这样的皇帝的。如果清朝有一个崇祯这样的皇帝(比如光绪皇帝的变法运动最终取得成功),清朝后来是不可能灭亡的。
因此,崇祯没有取得成功,其实还得在崇祯身上找问题。也就是说,除了农民军和后金的强大以外,崇祯自身也有很大的原因。
(魏忠贤剧照)
一、崇祯无信。
崇祯皇帝通过扳倒魏忠贤,扫除魏忠贤的党羽,确实极好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自己的威信。但是,崇祯为了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集中,最终沦落到“无信”的地步。
比如他对袁崇焕的使用。袁崇焕可以说是明末难得的好将领,他所打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是明末在对后金上少有的胜仗。崇祯皇帝想要打败后金,他就应该非常相信袁崇焕。袁崇焕有些专权也好,袁崇焕杀毛文龙也好,这是一个大将在战争中必不可少的做法。只有具有这样的威霸,才能促进战争的胜利。古代所有的名将,大都具有这样的品质。
但是,崇祯却最终怀疑上了袁崇焕,并且残忍地凌迟了他。
崇祯这样做了后,那些将领在打仗的时候,谁还敢排除万难,奋不顾身?因为谁要是这样,必然得罪人,也必然被崇祯怀疑。
所以后来的将领,无论对后金还是对农民军,都几乎很少打胜仗。而崇祯为此杀了一波又一波大将。但是效果适得其反,他的疑心反而让大将们更加畏首畏尾,害怕哪里又出问题了。
再看看皇太极是如何对待大将的。祖大寿不投降,就围而不攻。祖大寿投降后,要回去,就放他回去。再一次捉到祖大寿,也不打击报复。祖大寿要坚持气节,不愿意带清军打明军,就让他那样,把他养起来。
两相对比,在信誉问题上,区别有多大!
(李自成剧照)
二、崇祯缺彰。
崇祯皇帝的宣传工作是做得很不到位的。看看清朝的时候,曾国藩等人是如何黑化、妖魔化太平天国的,就明白曾国藩等人的宣传工作做得有多到位。
而崇祯并没有在宣传上下功夫,反而是对手李自成的宣传工作十分到位。一句“均田免赋”,尽管明显是假话空话,但是他就这么宣传了,而且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一年时间就啸聚了百万之众。
没有宣传,哪里还有民心。
三、崇祯不稳。
当年秦国能打胜仗,是因为有一套军功奖励制度。崇祯皇帝并没有这样的激励机制。他对官员的封赏没有什么标准,全凭自己的好恶。他发了很多尚方宝剑给大将们,但是这些大将却谁也不敢随便用。比如他发尚方宝剑给袁崇焕,但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他却把这个作为袁崇焕的罪证之一。
由于崇祯皇帝自身具有太多的性格缺陷,因此,他虽然非常忙乎,其实都是瞎忙。就算上天给他17年,他也一事无成,反而把戏演砸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
推荐阅读:
打败美国注定天方夜谭?为何说军事强大的俄罗斯不可能挑战美国?
下一篇: 俄罗斯为什么不使用武力重新恢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