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从单纯的纸面实力上说,曹爽如果采纳桓范的策略,拥天子反抗,局势尚有可为。不过,个人能力上的差距,注定了曹爽依然是要败的。
双方的的基本盘对比
合法性:曹爽占优。
曹爽手中的天子,是合法天子(而非曹爽废立)。曹爽是正宗的辅政大臣(先帝遗诏)。
与挟持天子的董卓不同,曹爽既是曹氏宗亲,又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他和天子的合法性依然具有权威!
而司马懿手中的郭太后,她原本就与天子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地位一直不太高。
因此,司马懿可以趁天子外出,以太后的名义控制禁军,但在天子能够发布命令的情况下,太后之令显然合法性要弱一些。
直接军事力量:司马懿占优。
司马懿政变后,迅速派亲信高柔、王观控制了曹爽、曹羲等人掌控的禁军。而曹爽所能调集的,仅只有数千屯田兵。
因此,曹爽想直接打回洛阳不可能了,如果要对抗,只有去外地找支援。
需要强调的是:曹魏的禁军不仅仅只是一支宿卫的力量,也是战略机动部队,十分精锐。当年名震天下的虎豹骑、许褚虎卫都是这只禁军的班底。
因此,即便只以禁军之力,司马懿就已经非常强大了。
外围力量立场分析
当时外军的实力派,一共有以下几股。
1、东线,扬州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王凌、毋丘检、诸葛诞、文钦等。
不必多说了,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的主角。
他们或者早已防备司马懿(老朋友王凌),或与曹爽、夏侯玄亲密。
显然这些人会站在曹爽一边。而且,很可能不会像后来淮南三叛时一样“分时段依次造反”,而是一起拥护。
2、北线,河北都督区。
该区此时的实力派人物是:镇北将军程喜、并州刺史孙礼。
镇北将军程喜的立场暂时判断不了。他似乎与两派都关系不太大。
但是,并州刺史孙礼是司马懿的绝对拥护者!
孙礼甚至曾对司马懿迟迟不“管一管曹爽”感到失望,要说干曹爽,他是双手支持的!
因此,该区的立场略微倾向于司马懿。
3、南线,荆州都督区。
该区的领导人是:王昶。
该区是司马懿的绝对地盘。
前任都督司马懿,现任都督王昶,都是司马懿的人!
即使在曹爽掌权期间,司马懿依然可以指挥该方向的对吴战争。
高平陵之变后,王昶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看来,他对曹爽、夏侯玄的政治方针早已不满!
4、西线,雍凉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
该区的情况比较复杂。
该区的都督是夏侯玄(曹爽派),但此前司马懿在这里当了12年都督,司马懿之前,曹真(曹爽的父亲)又在这里管了4年。
但总的来说,该区的将领们与司马懿的关系略微密切一些。尤其是骆谷之战后,曹爽、夏侯玄等人在该区的威信大幅度下降。
在曹爽主动投降的前提下,夏侯玄与夏侯霸只能考虑“入朝还是逃走”,但是,曹爽不降,夺权战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就难说了。
如果曹爽与司马懿公然对抗,该区的立场比较微妙,但略微倾向于曹爽。
毕竟:夏侯玄好歹是都督,上面又有天子诏书,郭淮们还不至于能翻天。
更重要的是,该区的经济凋敝,粮草依赖中原补给,而大司农印在曹爽手中!
从这些立场看,四大军区中,明显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荆州),明显倾向于曹爽的一个(扬州),略微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北线),略微倾向于曹爽的一个(雍凉)。
双方基本是平手。
但是,毕竟曹爽手中的天子诏书更有合法性,因此,总体局势对曹爽略微有利。
桓范的建议,可以给司马懿制造麻烦,但改不了大局
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带天子到许昌,发天下兵来讨伐司马懿。同时,以大司农印来调集天下粮草。
从“合法”的角度来看,桓范的建议,看到了点子。
兵马调动,粮草先行。
试想,如果行此策,所有持中立态度的后勤体系官员都只得听曹爽的安排了。而支持司马懿的军队,连粮草都得不到。
但是,权力斗争到了这样的地步,只有你死我活,哪还有什么合法不合法呢?
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举措,确实有可能在争取外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许昌距洛阳不远,司马懿怎么可能坐视曹爽、桓范慢条斯理地调集力量呢?
司马懿极可能像当年平定孟达一样,迅速发兵,闪电战解决问题,迎回天子。
因此,我认为:如果曹爽举兵反抗,在道义上将占据优势,在全国军事力量的争取上,也将取得优势。
但是,以司马懿与曹爽个人才能上的差异,曹爽没有机会翻盘。
无非,也就是让司马懿再麻烦一点罢了!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公元249年,注定是三国历史上十分不平凡的一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真正执掌曹魏大权。而之前掌握10年大权的曹爽,却选择了束手就擒,而不是天下勤王,最后功败身死,让后来的人十分遗憾。
公元249年,三国已经进入后三国时代,曹魏经过长达近30年的休养生息,其综合国力远超吴蜀两国。这一年,蜀汉的诸葛亮已经去世了15年,后继乏人,自守有余而无进取之心,后主刘禅只愿安享偏安之福。东吴的孙权也行将就木,虽然君明臣强,但早已没了席卷天下之心。曹魏面临的外部环境是非常不错的,曹魏碾压吴蜀的时代才真正来临,人才辈出,钟会、邓艾、夏侯玄以及司马兄弟,皆是人中龙凤。而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彰等战神级的人物早已去世,经过曹丕、曹叡两代清洗,曹魏宗室暗弱,给司马懿剪除了最大威胁。
高平陵政变后,摆在曹爽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投降,一条勤王。后来人反对曹爽投降,因为我们知道曹爽投降后的结果就是司马懿背信弃义、抄家灭族。当时的曹爽基本没有勤王的魄力,反而生出很大的侥幸心理,司马懿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不断派人去劝说投降。如果曹爽迁都许昌,公布司马懿造反,号召天下兵马起兵勤王;司马懿立即会公布曹爽造反,挟持天子,大逆不道。有没有人起兵勤王,答案是有,起兵勤王后,有没有曹爽啥事,答案是没有。一旦起兵勤王,各地诸侯会拥兵自立,坐镇长安的夏侯玄会出兵,坐镇寿春的王凌会出兵,李丰、张缉、毋丘俭、诸葛瞻等可能都会起兵。一旦中原大地烽烟四起,魏武帝曹操创下的基业会重回群雄割据时代,五胡乱华只会提前到来,行将就木的司马懿占不到便宜,至于司马师和司马昭,就看他们在群雄割据中能不能占据一席之地,如此,吴国会乘势北伐收复淮南或荆州北部,而蜀国姜维会出兵关中,后三国时代就变成了东汉末年。
为什么会天下大乱,因为司马懿和曹爽在政治上势均力敌,甚至曹爽更占优势。司马懿手里只有个太后,他不敢另立新帝,因为魏帝曹芳已经在位10年,是曹叡的合法继承人,有巨大的政治影响。这种格局跟司马家族执掌曹魏大权后,挟天子令诸侯平定淮南三叛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曹爽短时间在军事上打不过司马懿,而司马懿在短时间内没有足够兵权导致不敢离开洛阳老巢,结局只会群雄并起、天下重新大乱。
所以,曹爽若选择天下勤王之策,曹爽和司马懿都占不到便宜。如果曹爽像当年贾诩“文和乱武”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司马懿死磕到底、玉石俱焚,也不是不可以。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千古流芳为万人敬仰,而司马懿的曾孙晋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导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司马家族成了历史罪人,至今无法翻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事实上,只要曹爽不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至少在八成以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本身就没啥成功的可能性!历朝历代,以司马懿这种局势还能赢的,几乎没有!
高平陵之变
曹睿去世时,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各领三千军,辅佐幼帝。但实际上,军政大权大部分都在曹爽身上,相比于司马懿,曹睿还是更加信任曹爽的!曹睿最开始的托孤压根就没有司马懿,全是曹家人!
曹睿去世后,曹爽和司马懿掌权,刚开始两人还能和谐相处,但随着曹爽的野心膨胀,采用各种策略打压司马懿,而司马懿这边呢?因为军政大权都不在他身上,只能采取守势,根本无法反击,到了最后,司马懿只能选择称病在家,以此向曹爽释放信号:我司马懿认输了,玩不赢了,饶我老头子一命吧!见司马懿都被自己彻底搬倒了,曹爽愈发膨胀,日子过得越来越骄奢淫逸了。
曹爽膨胀了,不仅在朝中大量安插自己的人手,打压那些士族元老、功臣勋贵,更是直接把郭太后迁到其他宫殿,使郭太后不能长期和皇帝在一起,打击郭太后的辅政权力!除此之外,曹爽还干了一件犯众怒的事情,那就是把皇帝的才人带回家自己享用,这种事情你怎么能干呢?人都是有嫉妒心的,你有皇帝的才人妃子,别人却没有,你还到处去嘚瑟,那别人不嫉妒你嫉妒谁?由此,曹爽直接犯了众怒,只不过很多人慑于曹爽的威势,敢怒不敢言,一直隐忍不发,直到司马懿起兵。
司马懿虽然称病在家,但实际上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等待着曹爽把众人都得罪光,曹爽每得罪一个人,司马懿就多一个帮手,胜算就多一分。最后,当曹爽带着皇帝和亲信前往高平陵祭拜时,司马懿果断地选择了起兵,要击败曹爽,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高平陵之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最终以曹爽主动投降告终,但很多人都会疑惑,曹爽兄弟掌权近乎10年,在曹魏的权势颇大,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宗室首脑,还有皇帝在手,他们怎么会投降,怎么会输呢?
曹爽为何投降?
在很多人看来,曹爽的投降几乎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无论怎么看,曹爽其实都有必胜的把握!相反,司马懿才是那个胜算极低之人!我们来看看司马懿在夺取洛阳的控制权后,他都有些什么实力?司马懿起兵时,有三千死士,但这些人其实并非正规军队,没有在一起操练过,所以对付普通百姓尚可,但和职业军队比起来,就要差上不少了。除了三千死士,司马懿还拿到了洛阳的禁军控制权,这也有几千人。不过相比于曹爽的天下兵权,司马懿其实要差上不少!
除了为数不多的军队,司马懿还有太后撑腰,具有一定的法理性。可太后再厉害,你能强过皇帝?曹爽有皇帝在手,这你怎么玩?
最后,司马懿还有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威望!朝中众臣,各世家大族都比较支持司马懿,在这一点上,曹爽确实是不如司马懿的。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些世家大族也是非常聪明的,属于墙头草类型的,要是曹爽真的召集起了军队,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说不定直接就把司马懿给绑了,乖乖的送过来投降。
综合双方的实力对比,本文认为,曹爽是明显要强于司马懿,根本就不会输!那么为何曹爽还是选择了弃械投降了呢?这里面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一、曹爽为人太蠢,太过顾家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曾任命桓范担任中领军之职,桓范本来想接受任命的,但他的儿子认为皇帝在曹爽手中,曹爽又是大将军,有兵权在身,胜算更大,于是桓范便选择了去投靠曹爽,为了增加曹爽的胜率,桓范还带去了大司农印,这个大司农印可以调动天下的粮草,可以让曹爽省去许多后顾之忧。不得不说,桓范的到来,给曹爽的胜率提升到了至少八成以上,只要动手,曹爽很可能赢。
司马懿得知桓范去投靠了曹爽,也自知情况有变,有这种智囊前去相助,曹爽的胜率肯定会更大。但蒋济却对司马懿说,桓范虽然有智谋,但曹爽这个人,贪恋富贵,他一定会顾念家室而不能做长远打算,他的家人都在洛阳城中,为了保住家人的性命,他肯定不会采纳桓范的建议。事实也确实如蒋济所料,愚蠢的曹爽果然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最终选择了投降。
二、曹爽被局势迷惑住了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许多原本的功勋贵胄都站出来支持司马懿了,这让曹爽非常头大,让他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这就和我们现在的许多网友看法相同,大家看洛阳城中的大臣、士族都支持司马懿,便认为司马懿的胜率很大,忽略了曹爽才是真正掌控实权的那个人。虽然司马懿看起来声势大,但那是表象而已!曹爽有皇帝,有大义,又有兵权,只要军队一到,什么支持,最终都将做鸟兽散!权力本质上还是来源于武力。
不过很明显,曹爽也确实被司马懿所营造出来的假象吓住了,要是换作他父亲曹真那种真正经历过尸山血海之人,根本不可能被这种假象所吓到!声势再大,军队一到,都将被尽数荡平。可惜了曹爽,被假象迷惑了双眼,又受到众大臣的劝告,最终选择了投降。
三、司马懿指洛水发誓,保证曹爽的安全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誓言这玩意,没啥用,最管用的还是白纸黑字的合同,这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在古代,誓言其实是非常管用的,大人物说话,往往都是一言九鼎,要不就不要说,一旦做出了承诺,就必须遵守!
司马懿指洛水发誓,只要曹爽投降,主动交出权力,那他就可以保证曹爽的生命安全,让他做一辈子富家翁。而曹爽这人,骄奢淫逸惯了,他认为做富家翁的生活也不错,既然司马懿都发誓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了,那就投了吧。很多人说曹爽傻,这个时候怎么能相信对手的话呢?但在此之前的历史上,似乎大家都是挺讲信用的,当着天下人说的话,似乎也挺值得信赖的。除了曹爽,其实很多人都相信了司马懿的话,只不过大家都没想到,司马懿竟然会如此无耻,可以不遵守誓言!
可以说,司马懿的行为,给后世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恶果,自此以后,大家都不再相信誓言了,大家都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啊,既然有人带头这么干了,后面的人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了,自此以后,权力斗争,大多演变成了你死我活,哪有投降就可以活命的说法?
曹爽不投降,能赢吗?
上面分析的是曹爽为啥会投降?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看看,如果曹爽不投降,他能赢吗?
桓范到达曹爽阵营后,曾对曹爽提出了如下建议。
《资治通鉴》: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桓范建议的是曹爽带领天下去许昌,因为许昌也有武库,有兵器,可以武装身边的军队,暂时保住身边的安全!之后以天子的名义,命令天下军队起兵勤王,再加上他有大司农印,可以征发粮草,保证供养,这样的话有兵有粮,则大事可成。不得不承认,桓范的这个建议,是非常有效的!当时的曹魏,司马家被打压得非常厉害,根本没有足够的军队支持,周边全都是忠于曹家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有人说司马懿之前经略雍凉,有不少的铁杆支持者,而且荆州也有不少司马懿的下属,他们若帮助司马懿,则司马懿的军事力量并不差。这种说法其实是毫无道理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曹家,地位还是非常稳固的,魏国内部还是非常稳定的,曹家经营魏国几十年,大家都还是比较认可曹家的这块牌子,并不会认可司马懿,你司马懿是谁啊?只不过是曹家一臣子,现在人家皇帝发话了,你司马懿一边待着去!正常情况下,此时的天下众人,还是会听从大将军曹爽的命令,皇帝曹芳的命令!所以说,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司马懿根本不可能是曹爽的对手!
事实上,当时的司马懿虽有威望,但并无实权,他的职位只是太傅,而这是一个虚职!当时的洛阳,司马懿虽然短暂控制,但也有不少的人是在持观望态度的,因为大家也拿不准司马懿到底能不能赢。司马懿最有优势的一点就是有太后支持,可是太后和皇帝,谁更具法理性呢?你认为天下人是听皇帝的命令,还是听太后的命令呢?本文认为,众人自然还是会听皇帝命令的,只要曹爽不投降,敢于反抗,用不了多久,司马懿那边自己就会崩,会有眼明手快的人,快速的将司马懿抓不起来!
结语
高平陵之变,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古代王朝中,很难看到有皇帝、兵权、粮食这三大要素在手还被翻盘的情况,司马懿这是个特例,而原因则是曹爽实在是太蠢了,怎么能相信司马懿的洛水誓言呢?若是曹爽不投降,敢于反抗,那司马懿必败!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出外祭拜曹叡陵墓的机会,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了京城。然后派人前去要求曹爽投降,把皇帝曹芳送回来。
当时大司农桓范从京城逃脱出去,前往曹爽处,为曹爽出谋划策。桓范认为,不应该投降,而是应该奋起反抗,而且奋起反抗也是能够成功的。
(桓范剧照)
桓范当时讲了四点成功的理由:一是手中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所有的命令都可以说是天子的命令,天下人谁敢不听。二是虽然城中军队已经被司马懿控制,但是中领军别营还在城南,洛阳典农也在城外。中领军别营是曹爽的直属部队,典农是屯田的军队,这两部分军队都可以由曹爽控制。三是许昌有充足的武器库,两天就可以到许昌,用这武器库的武器,足以装备军队。四是桓范作为大司农,手中有大司农印,可以调集天下的粮草。有这四个条件,和立足未稳的司马懿打一仗,完全可以打败司马懿,重新夺取权力。
可是曹爽从半夜想到天亮,得出的结论是:拱手投降!气得桓范哭骂道,曹真英雄一生,怎么生了你们这么一窝猪,连累得我家也将遭受灭族!
桓范确实应该生气。本来,他和曹爽的关系也不是很密切,也没想过一定要帮助曹爽。当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派人去让他归顺。当时他就准备归顺的,谁知道他儿子却说,天子在曹爽手里,咱们还是去投奔曹爽吧。桓范这才决定去投奔曹爽的。
由此可见,桓范之所以决定去投奔曹爽,是因为他认为曹爽有必胜的把握。目的也并非是帮曹爽,而是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谁知道曹爽却决定拱手投降,自己一家老小也就这么白白地死掉了,你说他心中的后悔与愤怒有多大!
(曹爽剧照)
那么,明明曹爽有必胜把握的,为什么偏偏会选择投降而送死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曹爽顾念家眷。
这个道理,是太尉蒋济讲的。当时桓范前往投奔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叹息说,糟了,曹爽的智囊去了。蒋济说:“范则智矣;然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意思是,桓范确实有智慧,但是,曹爽顾念自己的家眷,肯定不会用桓范的计策。
蒋济说得确实很有道理,曹爽三兄弟虽然随曹芳去祭陵了,但是,他们的家眷都在城中。如果曹爽反抗,司马懿必然把他们的家眷杀得干干净净。所以,为了保住家眷的命,曹爽不想对抗。
二、曹爽错判司马懿。
曹爽在决定投降前,说:“亦不失作富家翁。”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投降后,无非就是把权力还给司马懿,司马懿不会下手杀自己。自己最多就是没权了,但是好吃好喝,还是可以的。
曹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理由有这么几点:其一,曹爽之前只是夺了司马懿的权,没有杀过司马懿的人。他和司马懿不存在“血债”,司马懿最多也就是把权重新夺回去,不会对他“血还”。其二,司马懿之前从未残杀过人,而且一直表现出很低调很逆来顺受的样子,因此,他不可能动刀杀人。其三,自己毕竟是皇家贵胄,司马懿不敢轻易对皇族开刀。
(司马懿剧照)
三、曹爽没有取胜信心。
虽然桓范给曹爽讲了四点理由,但是曹爽依然对战胜司马懿没有信心。
曹爽之所以没信心,也有三点理由:一是司马懿能征善战,在打仗上自己绝对不是他的对手。曹丕曹叡的时候,魏国的军队就基本上是司马懿在带领。司马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自己刚带兵和蜀国打了一仗,却打得大败。因此,无论是能力,还是在军队中的威信,自己都不如司马懿。二是曹爽不相信桓范让他带的兵能打仗。司马懿带的毕竟是主力部队,而无论是中领军别营,还是洛阳典农,都是一些杂牌军。靠这样的杂牌军,不会是司马懿的对手。三是曹芳虽然是皇帝,但年龄尚幼,威望不高。“挟天子”命令不了“诸侯”,而司马懿那边,有太后支持。相对来说,更具有号召力。
正是因为曹爽没信心,所以他不想冒险,因此才决定投降。显然他完全判断错了,司马懿绝对不会留下后患,曹爽及身边的人,最终都遭遇了司马懿灭族的严厉处罚。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胜算极大,完全可以剿灭谋逆作乱的司马懿父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亲兵。尽管洛阳九门尽在司马懿父子手中,但曹爽手上有魏帝曹芳这张王牌,打倒司马懿很容易。
高平陵事变,是司马懿的生死一搏,胜则曹魏政权尽归司马家之手,败则司马懿父子全家族灭。胜败一念之间,是何因促使司马懿在没有万全把握的情况下冒这个险发动高平陵事变,我分析有一下原因:一,司马懿从魏文帝曹丕病逝后就是辅政大臣,但分权太厉害,司马懿几乎处于极为尴尬的地位。魏文帝去世,以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遗命共同辅佐后来的明帝曹睿,由此可见曹丕并非完全信任司马懿,他的父亲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当他面说过一句话“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司马懿虽然才智出众,但也不得不防。二: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三年(239年)病逝后,遗命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年仅6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实际上也是做了两手准备,那就是分权,防止司马懿做大。果然不久之后,曹爽极力排斥司马懿,明为晋升其为太傅实则剥夺其军权。司马懿被架空之后,曹爽与何宴、邓飏、李胜等人把持朝政,司马懿过的就更加郁郁不乐了。
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之后,最最清醒的人要属有“智囊”之称的大司农桓范,他当时坚决反对曹爽向司马懿投降,早在曹爽兄弟陪魏帝曹芳出城谒祖的时候桓范就力劝曹爽“吾等兄弟总揽兵权、禁军听候指挥,诸君执马同行,若城门尽闭,何为?”可惜,可惜曹爽兄弟没有听进去,执意要陪魏帝出郊祭祖,曹氏兄弟没有留下一个人留守洛阳以不变应万变,最终让司马懿有机可乘。
但即便在50里之外的高平陵,曹爽兄弟当得知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却慌不择路求生怕死乱成一团。事情本不应该如此,在当时严峻情况下主动权依然在他们这里。曹爽是魏国宗室,他是大司马曹真之子、只要振臂一呼,其号召力完全不亚于当年四世三公的河北袁绍发起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曹爽是顾命大臣,魏帝曹芳又在他手上牢牢控制中,再来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有可能,可悲的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富贵荣华、身家性命,曹爽没有这么做。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类似于后来的明朝燕王朱棣的“倾君侧”,他意在曹爽,却至指曹芳。曹爽志在架空司马家,而司马懿却要夷灭其三族。一盘好棋打的稀烂,难怪“智囊”桓范会痛哭流涕对着曹爽兄弟说一句:“曹子丹一向以多智自信。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曹爽与司马懿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这个问题我还是一句话,如果有可能,如果像题主提的那样,曹爽兄弟当断则断,区区洛阳城,何惧哉。天底下所有的优势都在曹氏兄弟这里,任你司马懿父子困守洛阳城,名不正言不顺、谋逆作乱必败无疑。
曹爽兄弟既被夷灭三族,后人只剩唏嘘感慨:一代枭雄曹子丹(曹真)何以生了这几个庸碌无能的儿子,魏帝曹芳在手,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打倒司马懿父子,稳赢的事情却最终酿成大祸,断送曹魏江山,曹爽兄弟其责难逃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