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临睡前,王霞像往常一样去了母亲的房间,母亲从橱子里摸索出来了一个布包,她把布包塞到了王霞的手里,她说:“闺女啊,你帮我保存着吧,放在你这里我就放心了。”王霞打开布包一看,她泪如雨下……
王霞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悲伤而又孤单。处理完父亲的后事时,母亲把家里的账本子拿出了,一辈子的积蓄大约有十万块钱,
母亲想让儿子女儿平分,但是儿媳妇说“妈,家产都是儿子的,哪有女儿回娘家分家产的?”
母亲十分为难,她觉得把钱都给儿子对不住女儿啊,老伴儿住院的钱都是女儿一个人出的。
其实,王霞觉得母亲健在,谁也不应该把这点家产给拿走,这些钱应该留给母亲养老的。
但是母亲既然已经说了想把钱给儿女,王霞就不好多说什么了。
王霞不想让母亲为难,她大度地说:“妈,把钱给弟弟吧,我一分钱都不要!”
儿媳妇说:“妈,你去我家养老吧,我伺候你。”
儿媳妇的话让母亲吃了定心丸,她收拾了衣物去了儿子家,她觉得既然家底都给了儿子家,她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养老了。
但是母亲在儿子家的生活一言难尽!
她在儿子家非常拘束,她缩手缩脚,一点也放不开。
她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大声咳嗽,就怕自己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儿媳妇一日三餐做得也很好,炒菜做饭很好吃,但是她就是不和婆婆多说话,吃饭的时候,婆婆伸筷子动过的地方,她就不吃了。
母亲在卧室里喜欢用手机听京剧,她耳朵背就把声音调得大一些,儿媳妇就把卧室门扑通关了。
有一次儿媳妇在卧室不知道和谁在打电话,她声音不小,她知道婆婆耳背听不见。
但是婆婆的耳背是时断时续或者选择性的,不顺耳朵的话她就说听不见。
这次她却清晰地听到了儿媳妇说:“我婆婆在这里,她才七十来岁身体健康,但是就让我们养老,这就是典型的啃小啊。”
儿媳妇的话让婆婆难过了,自己的家底都给了儿子家,自己在儿子家才住了半年多,就成了啃小?
婆婆在儿子家根本闲不住,她帮着接送孩子上学,也出去买菜。
有一天早晨起床后,王霞的母亲头晕眼花,呕吐不止,儿子去上班了,嘱咐媳妇带母亲赶紧去医院。
医生说头晕这种情况,需要做相关检查才能断定病情,检查费用一千多块钱。
儿媳妇一听检查费用一千多,她就犹豫了一下,她给王霞打了电话说:“咱妈头晕呕吐,医生说检查费用一千多,怎么办?”
王霞一听就明白了,弟媳妇这是怕花钱!她赶紧去了医院,交上了检查费用。好在母亲没有大毛病,只是颈椎病犯了。
母亲站在一边,她把这一切看得明明白白的,!
从医院回来后,她坚决要回老家,再也不想在儿子家住了。
母亲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家永远是儿子的家,但是儿子的家不是自己的家。
她后悔把家底都给了儿子家,但是钱已经给出去了,也收不回来了。
回到家里,诺大的院子,只有母亲一个人,她孤单寂寞,有时候一天都不做一顿饭,饿了就吃饼干。
母亲整天以泪洗面,怀里抱着老伴儿的照片,她经常自言自语:“老伴啊,你走了把我撇下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滋味?”
母亲的状况,王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放心不下母亲一个人在家生活,有个头痛脑热的,连个端茶倒水的人都没有,怎么办?
王霞和老公商量了一下,想把母亲接到家里来,老公非常爽快地说:“把咱妈接来吧,她一个人在家太孤单了,再说年纪大了,身体要是有个突发状况,没有人在身边非常危险。”
王霞和老公回家接母亲的时候,母亲不好意思去女儿家,她惭愧地说:“我把家底都给了你弟弟,我怎么好意思去你家养老?”
王霞说:“妈,你想多了,有钱没钱我都会给你养老,孝敬老人是子女的责任,你安心去我家住就行了。”
女婿说:“妈,你放心就是,你以后就把我们家当成自己的家就行了,你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没有人会嫌弃你!人家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以后我就是你儿子!”
就这样母亲来到了女儿家,常住了下来。
手脚勤快的母亲根本闲不住,每天早晨,她五点就准时起床,老年人睡觉少了,她睡得早起得也早。
她起床后就开始扫地,擦擦这里擦擦那里,王霞只要听到母亲的动静,她就赶紧起床,给母亲冲一碗鸡蛋茶,倒上一点香油和蜂蜜,非常好喝,母亲说败火。
喝鸡蛋茶是母亲多年的习惯,王霞怕母亲在女儿家不好意思冲鸡蛋茶,她就亲自给母亲冲。
母亲在弟弟家时,她就不好意思冲鸡蛋茶,担心儿媳妇说她事多,吃早饭就行了,喝什么鸡蛋茶?
母亲在女儿家确实享福,每天王霞一日三餐按母亲的口味做饭,母亲也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她想看京剧频道,王霞和老公就陪着她看。
晚饭后,王霞就陪母亲下楼遛弯儿,和楼下的老太太聊聊天,母亲就盼着女儿下班回来。
但是当王霞和丈夫上班后,母亲就非常无聊了,母亲只能坐在家里看电视,有时看着看着她就睡着了,非常落寞。
时间长了,母亲就念叨说天天坐在楼上,一动不动这还了得吗?在乡下时,母亲还收拾了一块菜园子,里面种了各种蔬菜。
在地里辛勤劳作了一辈子的母亲,让她闲下来,对她而言也是不好受的。母亲流露出在这里待够了的想法,经常说在老家时干点活,活动活动筋骨多好啊!
王霞知道想让母亲在自己家能长久地住下了,就得让老人有点事干,不要觉得自己是个闲人。如果整天无所事事,母亲就呆不住了。
但是,给母亲找点什么样的事做呢?不能累着她,还得让她觉得自己有用处。
母亲除了颈椎不好,在老年人中身体算是健康的,王霞和老公冥思苦想,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办法。
王霞老公有一个朋友在小区的物业上班,是物业经理,老公去了物业,他和朋友说明了情况,想让岳母打扫小区卫生。
朋友有些为难,老人虽然健康但是毕竟年纪大了,再说开多少钱合适呢?
王霞老公看出了朋友的犹豫,他连忙解释:“我们不需要你给老人开钱,岳母也不属于你们的员工,你只是给老人提供一套物业工作服就行,让她觉得是在给你们干活。”
“我们就是让老人有点事情做,她在家闲着难受。眼瞅着再闲下去,身体就要出毛病了。到月头的时候,你就给她1000块钱,我先给你3000块钱,这是老人三个月的工资。”
当母亲得知女婿给自己找了个保洁的活儿时,她非常兴奋,女婿告诉她,她的工作就是打扫楼下小广场那块空地,每月1000块钱。
她说:“干这点活儿那真是小菜一碟,就像在家扫院子一样,左右几笤帚划拉一下就扫干净了,一个月就能挣1000 块钱,太好了!”
每天早晨,老人换上工作服,板板正正地去上班,她把那块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干完活就和下楼闲逛的老太太聊天。
有的老太太也羡慕她扫巴掌大的空地就能挣1000块钱,就托她问问女婿能不能给自己也介绍这样的活儿?
当母亲问王霞时,王霞哭笑不得,老公对岳母说:“妈,你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你可不要在外面炫耀了,我是说尽了好话才给你谋的这个差事,要是让物业经理知道了,他知道你在外面乱说会降工资,或者开除你!”
母亲信以为真,再也不敢和那帮老姐妹炫耀了。
自从打扫卫生后,母亲的精神头十足,她不再天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颈椎病也没有再犯。
母亲每天的生活充实快乐,脚步比以前都轻快了。
发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母亲给了王霞200块钱,让她添上买菜的。
其余的800,母亲用一个手帕包着,小心翼翼地藏在了枕头下面,她说攒着给孙子读大学的。
王霞默默地叹了一口气,虽然母亲在儿子家时,有很多不愉快,但是,在女儿家住下后,就经常念叨儿子了,经常挂惦两个孙子。
手心手背都是肉,王霞非常理解母亲的心,老公也不介意,他说:“老人年纪大了,只要她高兴就行,咱顺着她吧。”
母亲有点酒量,每到周末,王霞就炒几个菜,让老公陪母亲喝杯酒。
有时弟弟家也来了,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有次弟弟不好意思地说:“姐,咱妈一直在你家,给你们添麻烦了。”
王霞说:“弟弟,咱妈想在哪里住咱就随她心意吧,她在我家已经习惯了,何况在这里打扫卫生她也没有闲着啊!”
弟媳妇有些羞愧地说:“咱妈把家底都给了我们,按说我们应该给咱妈养老,可是她说什么也不去我们家里了。”
王霞很有大姐风范,她安慰弟弟和弟媳妇说:“你们不用过意不去,咱妈那点家底也不多,你们两个儿子都在上学,花钱不少,我家就一个孩子开支少一些。”
“无论母亲有钱还是没钱,我都要赡养母亲,咱爸爸走了,我们只有母亲了,妈在家就在,她是我们的依靠。”
王霞的一番话,说得弟弟和弟媳妇连连点头。
不久,弟媳妇送来了五万块钱,她说:“姐,我不应该把母亲的家底据为己有,我们应该平分。你没有拿到一分钱但是你却好好赡养母亲,我们非常惭愧啊!”
王霞说什么也不要这五万块钱,但是弟媳坚决地放下了,王霞对母亲说:“妈,这些钱你留着吧,你不是一直说手里有余粮心里才不慌吗?”
母亲爱怜地对女儿说:“王霞啊,妈妈多亏有了你这个好闺女,你不争不抢,处处让着弟弟。你让妈妈的日子天天有奔头,有盼头,你真是贴心的小棉袄啊!”
那些日子,王霞的婆婆病了,住进了医院。婆婆是退休老人,退休金不低,不用考虑花钱的问题,但是,谁来照顾婆婆呢?
王霞和老公上班都很忙,不可能经常请假,想给婆婆雇个护工,但是,婆婆说什么也不同意,她不习惯让外人照顾。
这时,王霞的母亲说:“你们不用愁,我去照顾亲家,你们好好上班就行了。”
母亲去找物业经理请假了,她千叮咛万嘱咐说:“经理啊,我去照顾亲家几天,这份工作你一定给我留着,等我回来继续上班。”
经理说:“阿姨,你放心就是,你忙完了就继续上班,这里随时欢迎你!”
母亲去了医院,她陪着亲家说话解闷,到了饭点她就去食堂买饭买菜。
王霞的婆婆感激地说:“亲家啊,多亏了你照顾我,你看你的身体多好啊,走路带风,哪里像七十多岁的人?”
母亲不好意思地说:“俺是庄稼人,就是有力气,可是俺不像你那样有退休金啊。”
婆婆说:“唉,人老了有钱不如有个好身体啊!你看我躺在床上,什么也不能干,还得麻烦你照顾我!”
两个老姐妹你一言我一语,王霞看到这些时,她非常欣慰。
多亏了母亲啊,她帮了自己大忙,她在医院里帮着照顾婆婆,自己就能安心上班。老公更是感激岳母!他对岳母更好了。
老公说:“咱妈住在咱家里,不但没有给咱们添麻烦,反而给咱们帮了大忙了!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每晚睡前,王霞都要去母亲的房间里坐坐,给母亲端一杯水,陪她说几句话。
那晚,王霞又去了母亲的房间,母亲正在收拾橱子,她拿出了一个布包,对王霞说:“闺女啊,你帮我保存着吧,我年纪大了开始忘事了,它不值钱,但是,跟了我好多年,是当初你父亲送给我的,是家传的东西。”
“我刚来你们家时,虽然你把我照顾得很好,但是我还是不习惯。你和女婿处处为我着想,给我找活儿干,慢慢地,我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我在你们家已经住了好几年了,你和女婿都尽心尽力孝顺我,我在这里过得特别舒心,这里就是我的家,以后我就在这里养老了。”
“布包里的东西,确实不值钱,却是我最宝贵的东西,你拿着吧,将来我百年之后,你就留着做个念想的。”
王霞打开布包一看,里面是一个老银子的戒指,还有一张父亲母亲的合影。
王霞抚摸着戒指,抚摸着这张泛黄的照片,父亲正微笑着看着她,仿佛在夸奖她是个孝顺女儿。
看着父亲的音容笑貌,王霞的眼泪刷刷而下。
她对母亲说:“妈,你就安心在我家里养老吧,你在这里,我们就是幸福的一家人。”
我想说的话:
王霞的母亲和女儿家一起生活,其乐融融,谁说不能随便把父母接在身边?王霞非常庆幸把母亲接来了,母亲在身边,她不用再牵挂母亲,母亲也能安度晚年了。
赡养老人,就是从经济上供养,从心灵上呵护,从生活上照顾!
王霞把母亲接到身边,真的做到了尽心尽力赡养母亲!让母亲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愿天下的老人都幸福地安度晚年!
▎░“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去年八月,因为我爸要做手术,我妈没人照顾了,我妈属于很懒很懒那种,可是人家命好,被我爸伺候了一辈子,就这还每天骂我爸的,说嫁给我爸冤死了,没享一天福!我妈的强项就是骂人,除了吃饭睡觉可以一直骂!她的嘴里出不来任何一句正能量的话。而我六月份才刚做完手术,要是让我去伺候我爸确实有点吃不消,于是跟我姐她们商量我把我妈接来,我姐她们轮流伺候我爸(我四个姐姐一个弟弟)。我姐她们都知道我妈不是省油的灯,一劲问我能行吗?可是也没有别的办法了,我也不能嘛也不管吧!
接来第一天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把她安顿好我就做晚饭,吃完饭歇会我又给她洗个澡,把人脏的呀,搓了六七回,泥还哗哗掉,我都快累瘫了,安顿她睡下我也洗洗睡了。说实话我有点后悔了,因为我发现这才一下午,我已经累的不行了,之前就是因为浑身没劲辞职的,可是无论怎么样也得坚持我爸好利索了。
第二天早早起来给她做了早点,她还说从来没过过这种日子,我就当作夸我吧!一直到吃中午饭,都还算消停,我是使劲哄她,每顿饭都提前问她想吃嘛?生怕伺候不好她犯病!可是下午她睡着觉就开始变脸了,坐床上就开始骂,我姐她们挨个骂,骂完了又开始骂亲戚,我说您怎么那么大的仇恨呢?就因为这句话跟我蹦高儿,我忍~~~。
第三天早晨吃完饭我带她去公园坐会。从进公园两分钟时间骂了三个人,我说您又不认识人家,骂人家干嘛?看谁都不顺眼,就自己气质高雅、道德高尚!我妈一辈子钱没少花,一个朋友没交下来!中午吃完饭,作妖更厉害了,死活就不在我这住了,说是惦记我爸,其实我们都明白是想她儿子了。我是用尽各种办法开导她,哄她,死活就要走。最后我也有点急了,我说您怎么那么不看事儿呢?我爸做手术了,我姐她们都忙乎那了,您等我爸好了再回去不行吗?或者等我爸出院了我把我爸接来,死活就不干了,我一看给我弟打电话了,我弟说明天早晨来接她。
转天早晨四点多就醒了,我给做了早饭也不吃,就催我给我弟打电话,想她儿子想的坐沙发上蹦高儿,七点多我弟来了,我把她们送上车都没跟我说一句话,我当时那个气呀,我不是犯贱吗,做完手术还没恢复好就伺候她,最后还落那么个结果。好在我姐她们都知道她是什么人!
虽然只伺候了她几天,但是我已经很累了,可能是因为手术后没恢复好,后来好长时间不能说话不能走路了,吃了三个月中药稍微好了一点儿,可是再也不能沾累了,稍微累一点儿感觉就要堆呼了!从她那次走了我一年多没去,时不时做点吃的让我老公送去,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再加上身体情况,好多事想开了,对她也不那么恨了,我跟你着急是因为还在乎你,一旦放下了,一切就都释怀了!(其实不止这一件事,之前的事不再赘述,我做手术也是因为跟她生气引起的)。
▎♙“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半夜12点,李梅将菜刀架在6岁儿子的脖子上,在公婆门前喊道:“你们再不搬走,我就1小时sha一个,谁也别活!”公公担心她伤害孙子,急忙打开房门,结果李梅冲进房间,将公婆推出大门,还将他们的被子和衣服,全部扔在门外……
老两口站在门外,无所适从,最后邻居看不下去,将他们叫到自己家里,直到加班的儿子谭明回家后,老人才得以重进家门。
说到儿媳的失控,婆婆不明白,当初明明是儿媳极力邀请他们进城,为何现在性情大变,非要把他们赶走呢?
公公谭善修气愤不已,直呼:她这是卸磨杀驴,看我们没有利用价值了,才想把我们赶走!
娶回城市儿媳
70岁的谭善修和老伴,都是土里刨食为生的庄稼人,靠着几亩薄田和出苦力,拉扯大5个儿女。
儿子谭明作为家中独子,自然从小备受家人宠爱,在父母和姐妹的合力托举下,他离开农村,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毕业后,谭明在一家国企做项目经理,还与大学女友李梅领证结婚。
早些年,说到儿媳李梅,谭善修老两口忍不住挺直腰杆,满脸自豪。
李梅是城里人,知书达理,父母都已从事业单位退休,晚年无忧。
重点是,小两口结婚时,亲家知道谭家没钱,便替他们交了首付,在省城买下婚房。
儿媳逢年过节回老家时,也总是大包小包,为老两口买补品和新衣服。
村里人人夸赞谭善修和老伴有福气,儿子不仅有本事,还娶回个城里媳妇,孝顺有加,以后他们就只管享福了。
孙子出生后,老两口定期进城,将自家养的家禽、土鸡蛋和菜园种的蔬菜,带给儿子和儿媳吃。
李梅看到公婆风尘仆仆地背着麻袋而来,心里过意不去,忍不住责怪,城里什么都有,干啥还要受累大老远带来呢。
老两口笑呵呵地说,城里东西贵,自家种的,吃着也放心。
在孙子两岁时,由于李梅工作变动,经常加班,再加上谭明长期出差,夫妻俩就找老人商量,将婆婆接到城里,帮忙带孙子。
婆婆二话不说,收拾好行李进城了,可是没过几天,她就有点心不在焉。
动不动就念叨,你爸自己在家,不知道吃得好不好,他那么会过日子,肯定连菜也不舍得吃了……
李梅知道,婆婆是挂念公公了,于是提议,将公公也一并接到城里,这样她白天上班时,公婆也能互相作伴。
就这样,谭善修也收拾行李,准备进城了。
临出发前,几个老哥们还特地弄了点小酒小菜为他饯行,席间又是一顿恭维,听得老人心里美滋滋的。
谁曾想,未来的4年,矛盾逐渐在这个家庭积累,最后如火山爆发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生活习惯迥异
要说公公谭善修,最大的优点,就是省吃俭用,从不给儿子增加经济负担。
他不抽烟,不喝酒,除去每月固定开销,儿子每月额外给他200元钱买肉。
他只舍得买2毛钱一斤的白菜叶,一次买回10斤,开水烫后压在水缸里,可以吃好几天。
自从他们进城后,家里的洗衣机再也没开过,老两口坚持手洗衣服,在房子后门的楼梯口,扯了一根晾衣绳。
诸如此类细节,不胜枚举……
可是这个优点,也成了儿媳眼中最大的缺点,一度让她无法忍受。
公婆长住后,李梅发现,家里的卫生状况,急转直下。
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公婆大小便过后,从来不及时冲厕所。
李梅第一次发现时,刚一掀开马桶盖,她就差点呕出来。
原来,公婆为了节约水费,想等洗完衣服,一起冲走。
李梅好说歹说,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将老人这个习惯,纠正过来。
可是,麻烦事就像“摁下葫芦起了瓢”,总也处理不完。
李梅喜欢干净,家里地板每天都要拖一遍,可是公婆来了之后,地板再也没有干净过,家里也一片狼籍。
公公解释,他确实拖地了,只是拖得没有那么干净。
到后来,又索性摊牌:地板就是用来踩的,拖了很快就脏了,还拖它干啥呢,简直浪费水!
至于孩子的玩具,就没有收纳的必要,反正他每天都要玩,放到外面,找起来也方便。
李梅气不过,对着丈夫谭明一顿牢骚,希望他能出面,让公婆注意一下卫生。
没想到丈夫却一脸无所谓,表示老人在农村活了大半辈子,就不要跟他们计较了。
李梅无奈,只能每天下班后,帮孩子洗完澡,再顺带拖地,收拾家里。
可是她的举动,在公公看来,是故意给他下马威,瞧不起他们农村人。
要说这些小摩擦,李梅可以耐住性子忍受,但是公婆接下来的做法,让她实在忍无可忍。
捡破烂,频发矛盾
公婆住进来不到一个月,家里就堆满了瓶瓶罐罐和破纸箱,全是公婆从小区垃圾桶捡回来的。
李梅知道老人节俭,她对公婆说,这些垃圾虽然能卖钱,但是细菌太多,你们的孙子还小,万一传染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一听会涉及到孙子,公婆如临大敌般,将破烂全部堆在自己房间的床下,搞得李梅呆立当场,一时找不到话来反对。
很快,公婆的房间,变得无处下脚,破烂从床底“蔓延”出来,塞满了房间所有的角落,就连挂式空调的上方,也被“合理利用”了。
李梅是劝也劝不动,只能趁休息日,强行帮公婆打扫房间,将堆积已久又没有卖掉的破烂,再度当成垃圾,清理出去。
当然,这少不了受到公公的阻拦:“我们都放到自己房间了,你为什么还这么强势?”
在公婆眼里,捡破烂,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变废为宝,是节俭的象征;
可是在李梅眼里,公婆的行为,愈发匪夷所思。
公公开始捡别人扔掉的旧衣服,如果合身,他就留着穿,如果不合身,他就剪下纽扣,陆陆续续攒了几盒子,留着备用。
李梅彻底头大了:“爸,你也不缺衣服穿,我平时不是没少给你和妈买新衣服嘛!”
公公却说:“你们年轻人不懂,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除了衣服,公公还捡回十几把旧雨伞,有些坏掉的,他就专心致志地修补一番,然后满意地打开又合上:“看,这不和新的一样吗?”
更夸张的是,夏天的一个午后,公公和婆婆两个人,满头大汗地将一张旧床垫拖回家里。
公公满脸兴奋地告诉李梅,这张床垫,是楼下麻将馆的老板丢掉的,8成新,要是在乡下买一张新的,要1000多块钱呢!我计划留下它,以后带回农村老家。
看着这张宽1米5,长2米的厚床垫,再看着家里一片狼籍,李梅积压的怒火瞬间爆发了。
“爸,既然你想回乡下,那就回去好了,我花钱给你们买一张新床垫,再说了,你儿子整天不在家,儿媳跟公公同住一个屋檐下,传出去不好听。”
公公也变了脸:“我们这也是为了给你们省钱,哪里得罪你了,要把我们赶走?”
翁媳俩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李梅叫来丈夫评理,希望他能说句公道话。
可惜谭明在父母和姐妹的宠爱下长大,性子向来懦弱。
对于妻子和父亲的矛盾,他一向秉承“能躲则躲”的态度,这一次,他实在躲不过去,只能责备妻子:
“我爸年纪这么大了,你跟他一般见识干嘛?”
这句话,犹如火上浇油,让李梅失去理智:“这个家,有他们没我,有我没他们。”
谭明见状,又转头对父亲说道:“爸,你也真是的,老是捡这些破烂干啥?家里又不是没钱。”
结果,谭善修和老伴也火冒三丈:“没有这些破烂,你怎么考得上大学,还能给你机会,站在这里训斥老子?”
自此之后,谭明是再也不敢轻易插手,他借口出差,一连几天躲在外面,希望家里的战火,能自动平息。
可惜,少了谭明这个纽带做调解,李梅与公婆的矛盾,是越积越深,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彻底爆发
一天晚上,李梅因为卫生问题,再次和公婆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谭善修气不过,对着儿媳一顿教育:
“你作为媳妇,哪怕不孝,最起码也要做到顺着老人吧?就算不顺着我们,也得顺着你的丈夫!”
听到公公教自己三从四德,李梅气笑了:“这个家里,我比你儿子挣得多,里里外外也是我操持,我凭什么要顺着他?”
“你要是看不惯我们,可以和我儿子离婚,毕竟我们才是血脉相连!”
谭善修说完,又给李梅的父亲打电话。控诉李梅的不是,还指责亲家“老谋深算”,当初买房,不加谭明的名字,就是为了处处打压他们一头。
李梅一看父母无辜受牵连,彻底失去理智,对着家里一顿打砸,叫喊着,我爸妈一番好心,怎么到你们这里,成了老谋深算?
接着她抄起一把菜刀,逼近公婆,公婆见状,连忙关上房门,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第二天,两位老人惊魂未定,叫来记者,哭诉了自己的遭遇,他们痛斥儿媳大逆不道,骂他们“老不死的”。
而谭明也在家中,面对记者的询问,他一脸平静,称妻子可能有精神病,还经常在他上班时骚扰他。
可是,当谭善修带着记者,来到李梅的单位时,同事们却对她大加赞赏,称她为人和善,工作能力强。
记者见到李梅时,只见她身材修长,看起来知性优雅,就连记者也无法将她与公公描述的疯狂儿媳联系起来。
李梅表示,她一向理性冷静,只有面对公婆的问题时,才会失去理智。
她不明白,明明只要分开居住,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为什么公婆就是不肯搬走呢?
为了证实自己的憋屈,李梅将记者带到家中,展示了钉在公婆的房门、衣柜,卫生间和厨房上的木钉子,大大小小共计几十枚。
李梅称,这些都是公公的“杰作”,为了挂东西用的。
“我买了粘钩,他就是不用,硬说木钉更牢固,还不花钱……”
听着儿媳的控诉,谭善修忍不住辩驳:“你这是故意刁难我们,看孙子上幼儿园了,想把没有利用价值的我们赶走。”
李梅表示,她从没有这种想法,只是单纯无法跟公婆共同生活。
三言两语间,翁媳俩再次吵得不可开交,而婆婆坐在一旁默默流泪,谭善修憋屈不已,表示宁愿儿子不是大学生,这样就不会遇到儿媳,让他们受这么多窝囊气。
谭明则一脸冷漠,置身事外,记者见状,询问他的态度,没想到谭明双手靠在脑后,诡异地笑了。
过了片刻,他才说道:“我作为儿子,肯定不能赶走父母,但是我也化解不了他们的矛盾。”
这句话,让李梅激动不已,她表示之所以闹到这个地步,就是丈夫一直的逃避造成的。
公公谭善修一口咬定,是儿媳将儿子骗到手后,又嫌弃他们农村人的身份,在他看来,绝不可能在付出4年后,又灰溜溜回到老家。
“如果我们就这样回老家,村里人怎么看我们?”
他表示,在儿子家住着,代表着“老有所养”,是一件光荣的事,所以他宁愿吃住差一点,也不想被赶回老家。
既然如此,他又为何不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呢?
记者随后采访了他的二女儿,二女儿对于弟媳与父亲的矛盾,十分无奈。
她说,姐妹四人都曾明确表态,愿意赡养父母,将他们接到自家居住。
可是父亲为人固执,认为养老是儿子的责任,所以宁愿跟弟媳吵架,也不肯搬家。
再加上弟弟性子软弱,不懂得调和,才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事到如今,一家人的矛盾又该如何化解呢?
当天晚上,李梅的情绪再次失控,她声称要“鱼死网破”。
谭善修老两口见状,为了儿子的家庭,不得不做出让步,同意回老家养老。
不过老房年久失修,屋内杂草丛生,房顶还透风漏雨,谭善修希望儿子能出钱修缮。
对于父亲的要求,谭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李梅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明态度确实偏激,沟通存在问题,以后她会收敛脾气,孝顺公婆。
最后,谭善修独自面对镜头,落寞地表示,其实他不是非要赖在城里,而是想等儿子一个态度。
“如果他好声好气跟我说,想锻炼孙子的独立能力,所以请你们二老回家,等想孙子的时候,随时来住几天。那我肯定早就高高兴兴地回老家了……”
结语
有人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对此,我深表赞同。
像谭善修与儿媳的矛盾,是许多家庭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缩影。
除去城乡生活差异外,年龄代沟,导致两代人的生活习惯迥异,住在一起,难免有摩擦。
这个时候,儿子谭明的作用举足轻重,如果他能够主动站出来,两头劝和,肯定不会闹到这种地步。
在我看来,大多数老人在子女有需要时,都能挺身而出,可是,却没有学会抽身而退。
尤其在生活能自理时,尽量分开单过,这样既能减少摩擦,自己也住得舒坦,何必看子女脸色行事呢?
而作为晚辈,应该学会感恩,将孝道传承下去,体恤父母的不容易,遇到分歧时,注意沟通方式,照顾老人的感受。
就像谭善修老人说得一样,其实他不是非要赖在儿子家里,他就是想等一个台阶。
如果不得不跟父母同住,双方更应该学会彼此尊重,为了家庭的和睦,做出让步。
让步,不代表自己做错了,而是以爱为出发点,让彼此的生活,更加舒服。
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我是米粥的阅读时光,热爱阅读,随时分享人生百态,欢迎关注!
欢迎点赞、评论与转发,您的喜欢,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刘喜和媳妇做完核酸到家,还没推开门,就听到7个月大的儿子在屋里哭得声嘶力竭。媳妇更是心急,抢先把门推开,但眼前看到的一幕几乎令他们崩溃:前不久才刚学会坐的儿子坐在餐桌上哭,身边一个人也没有,而照看他的奶奶,没见人影。
餐桌有70公分左右,一个不到一岁的小孩坐在上面,如何能放心?
媳妇一个箭步冲上前,抱住儿子。可能是哭声久久未见回应,害怕且烦躁,儿子已经哭得声音沙哑,小手小脚乱舞,满脸的泪水口水鼻涕一起流。被妈妈抱住后,他的哭声渐弱,整个人惊颤不已。
刘喜也走上前去,心疼地摸摸儿子的手和脸,再看到媳妇那张愤怒而隐忍的脸,立刻赶在她爆发前喊起来:“妈,妈,你在哪?”
“哎,在解手哩。”刘喜母亲的声音从洗手间里传出,接着是冲马桶的声音。
下一分钟,门被打开,刘喜的母亲出来,看到儿媳妇抱着孩子,且脸色不好,也不多说,像没事那样,转头就进了厨房。
刘喜瞥到媳妇已经张嘴,立刻截住她,自己则带着责备的语气问自己母亲:“妈,怎么能把小希放餐桌上坐,他还这么小,你自己却跑开了?你知不知道这样多危险?万一掉下去怎么办?”
母亲打开水龙头洗菜,漫不经心地说:“哎,我不是太急了吗?放心啦,他很胆小,坐在上面不敢动的,你看,他不是好好的吗?嘿,我带孩子一向好得很,从没出过什么事。”
媳妇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朝她吼道:“不是你带得好,是你运气好,没出什么事,你应该谢天谢地。你要上厕所,哪怕你放他坐在地上哭,哭得再厉害我也没意见。你上次还将小希放在阳台栏杆上,现在才一个月不到,又发生这样的事,你让我怎么放心?你若带不了,你早说,我自己的孩子我带。”
这话做婆婆的非常不爱听。她竭力跟儿媳辩解,她这样带大自己的两个孩子,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是你们太小心,太紧张了。
就这样,婆媳二人你一句我一句,谁也没让谁,开始争吵起来。
刘喜夹在中间,劝谁也不听,谁也打不得骂不得,痛苦得想打一自己一顿。
更让他痛苦的是,他知道,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母亲赢,媳妇哭着回娘家,而他,又不知花多少心力才把媳妇劝回家。
果不其然,母亲嘴皮子一向厉害,只要是她认可的理,谁都说不得,也说不动她。
两人吵到最后,演变成骂人模式。当然,主要是母亲在骂,骂儿媳的大专学历配不上自己儿子,骂结婚时她的彩礼要得多,甚至骂亲家公和亲家母,各种恶毒的话都能脱口而出。
最终,刘喜媳妇招架不住,哭着收拾行李,回了娘家。
妻子走后,母亲转而骂刘喜,骂他娶这种媳妇,相当于给她娶回一个仇人,处处给她甩脸色。
刘喜抱着儿子出门。他自知吵不过她,只有躲,这是他从小就学会的“本领”。
在刘喜的印象中,在老家经商的母亲从小就强势,而父亲则软弱老实,不喜管事,因而家里基本上一切都由母亲做主。
但母亲性子实在太过要强,且暴躁。平日里,他、哥哥还有父亲,一旦稍微逆了她的意,她就开始骂,骂得也极难听,像“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儿子”、“你怎么不去死”这样的话,刘喜听得太多了。
另外,刘喜从小就见识到母亲的冷漠和自私。她做服装饰品生意,赚的钱基本都是自己花,经常和所谓的几个闺蜜一起吃喝玩乐,而对他和哥哥,心情好时,才乐意花钱或给钱,若碰上她情绪不佳,问她要钱,等于撞在火山口上,被她骂一顿不说,钱自然也别想要到。
在母亲的语言暴力下长大的刘喜,性格变得多疑、内向、自卑,一度难以与人交流、沟通。
好在,在遇到妻子之后,受她阳光、开朗、热情的性格和生活态度影响,他也渐渐从一片阴霾中走出来,站到阳光下。
他们还是男女朋友时,彼此相爱,很自然地想要结婚。这念头一出,妻子的父母及他的父亲都对他们的婚事毫无异议,一切以他们的意愿为准。
而平时对他疏于关心的母亲,却强烈反对他们结婚,理由是她私下找来了女方的生辰八字,找人一算,这个媳妇日后会克她。
再加上媳妇来自农村,父母皆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经济条件比刘喜家差了一大截,母亲担心,结婚以后,儿子需要接济儿媳妇一家。
母亲的反对,刘喜感到好笑,却丝毫不理会,仍是和妻子结了婚。
婚后,在父亲的帮忙下,他们付了一套80方左右的小三房的首付,不久,他们从家中搬了出去。
而他和母亲的关系一度降至冰点,彼此间不闻不问,直至刘喜媳妇生下儿子后,而妻子有意缓解他们母子关系,因此经常带着妻子回家看望父母。
也许是年纪大了,心境也跟着变。往来间,母亲竟十分喜欢孙子,对儿子儿媳的态度也逐步改变,甚至有一天,闲在家无事的她,提出要过去帮他们带小孩。
母亲这两年,因疫情等原因,将家里的几间店都关了,时间一下子多得无处发泄。
刘喜本能地拒绝,但妻子却答应了。自从生了儿子之后,他们家经济变得紧张,而她父母身体不好,无法帮她他们照顾小孩,无奈,她只能当一名全职妈妈,但心中始终被浓浓的焦虑感占满。
现在,婆婆愿意伸出援手,可以让她去上班,何乐不为呢!
就这样,在儿子四个月时,刘喜母亲来到他们家。
一开始,刘喜战战兢兢,担心得不行,生怕母亲“本性毕露”,好在,头一个月里,什么事也没发生,婆媳间相处和谐。
刘喜松了一口气,也对母亲另眼相看起来。
但没想到,从第二个月开始,母亲说一不二的强势性格又渐渐显露,喜欢安排家里的一切,每次都是儿媳在隐忍。
她想,为了这个家,她愿意忍。
但上个月下班回家,刘喜媳妇看到母亲竟抱着儿子坐在栏杆上看楼下风景。
刘喜妻子当时吓得腿都软了。他们虽然住在3楼,但从这个高度掉下去,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她让婆婆将儿子抱进来,婆婆偏不肯,说没事,自己有分寸。
最后好说歹说,她总算把孩子抱进屋里。然后,刘喜妻子忍不住说了婆婆几句,哪知婆婆受不了这气,吼回她。。
很快,婆媳俩吵了起来。而吵架这种事,刘喜母亲的天赋特别好,没几下就把儿媳骂哭,这还不算,等到刘喜下班,连刘喜也跟着骂。
接下来的日子,刘喜觉得异常熟悉,仿佛时光倒流,母亲对他动辄打骂,他吓得半死。
现在,母亲与媳妇势如水火,一家子不得安宁。
他终于明白,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特别是原来就处得不好的。。
刘喜决定将母亲劝回家,不然,再这样下去,他整个家都散了。
对于儿子的决定,母亲自然又是一顿给“教训”。
好在,他想通了,就绝对不会妥协。
写在后面:
很多时候,对于日渐年迈的父母,子女们就是他们的寄托,所以,经常想掺和进来。
但是,刘喜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些父母和子女根本不适合住在一起,尤其是那种亲子关系原本就不咋地,住到一起只能是相互折磨,相互伤害。
所以,有时候,如果父母实在难以相处,而他们的身体还健康,那就真不要勉强住在一起。
不然,那对彼此都是一种折磨!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把母亲接到身边,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如今请神容易送神难,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苦不堪言!
我父母在我未成年时就离婚了,我跟了我妈,小我两岁的弟弟跟了我爸。父母老了以后,也是我俩各赡养一个。
我是2007年从一室一厅单位房般到三室两厅商品房后,把我妈接到身边一起住的。
当时她已退休,一个人独居在她原来的单位房里,离我们有近一个小时车程,照顾她不太方便。
新搬的房子大,为了方便照顾,我就把母亲接到了身边。正是这样一个未经深思熟虑的决定,让我的家从此失去了安宁。
母亲性子急,脾气暴躁,从小就对我很严厉,让我畏惧,小时候没少挨过她打。
我成年后,可能觉得我已经是个大人了,她对我说话客气了些,没像小时候那样动不动就打我骂我了。
所以,我就把她接来一起住,觉得她一个人住太孤单,住一起可以相互照顾。可真住一起我才发现,我想得太简单了。
自从把母亲接到身边之后,和我抬杠成了她的日常。
她跟我老公和女儿说话,都能轻言细语,从不带语气。和我说话不仅带语气,还冷嘲热讽,表情和眼神都充满了鄙视。
在她眼里,我做什么都没对,我说什么都怼我,有时让我感觉,我连呼吸都是错的。
我苹果皮削厚了,她说我浪费;我买花草回来,她说我乱花钱。我觉得委屈:我自己挣钱,就不能自由地花,就不能有点爱好吗?
她早年就学会了抽烟,抽几十年了。和我们住一起,我怕呛,叫她别在客厅抽烟,她偏抽,我只能见她抽烟就躲进自己房间。
我和老公无论说什么,她都要插嘴。吃饭时一言不合就拍桌子摔筷子,我无论对错,她都一边倒,偏向女婿,把矛头指向我。
我就郁闷了: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可毕竟我才是你亲生的呀?
她说得对的,我都听。说得不对的,我就想要纠正。可是,她从不接受意见!
就发芽土豆不能吃这件事,都不知和我吵过多少回。
我说不能吃她偏吃,我扔了她大骂,我说以后少买点,她偏囤。一提这个就火冒三丈,没好话给我。
每次和我吵架,母亲都眼睛瞪得鼓鼓的,眉毛倒竖,声音刺耳,样子怪吓人。
有一次我都忘了她为啥事和我吵,反正记得她在客厅足足骂了我一个半小时。
当时我躲进女儿屋里,女儿都说:“妈妈我好佩服你啊!我姥姥这脾气,你居然可以忍受她30几年!”
我说:“有啥办法?父母是不能选择的,改变不了她,就改变自己呗!”
我当时真这样想的。可想归想,做起来好难,我真希望自己是个没有知觉的木头人。
十几年压抑的怒火,终于让我在去年爆发了。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生活,任何感情都会吵没的。我的健康也受到了影响:2019年体检,CT查出我的右肺出现了磨玻璃结节。
医生说要注意避免五气:汽车尾气、毒气、废气、(油)烟气、生气。
前几气我可以尽量避免,生气是控制不住的啊!为此,我既恐惧又困惑。
恐惧的是:这样的日子继续下去我肯定会折寿。困惑的是:不想住一起又不能赶她走。
要真不住一起的话,我对她也不放心,她在家好几次把锅烧干了,我怕她一个人住,万一出了安全事故。
我正苦思冥想地寻求改善我们母女关系的方法时,去年春节2020.02.02那天,她又和我大吵了一架。
当时是早上,我刚起床就听她抱怨电视节目,说每天都在播疫情人数听着烦死了。我好心解释了一句:“这个很重要所以才一直播。”
还没等我说完,大清早的她劈头盖脸就给我一阵带脏字的咆哮:“有你**相干?!我在和你说吗?!”
我的心立刻万箭穿心般的疼。这么有爱的一个日子,还大过年的,我说错什么要这样对我?
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瞬间泪如泉涌,我半天嘣出一句话:“你是我亲妈吗?我到底做错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母亲仍理直气壮:“你认为我不是你妈以后就别叫我妈!”
“好!那我成全你!这辈子你都别想听我再叫你一声妈!”我歇斯底里地喊完后,跌跌撞撞地回到房间,一头栽倒在床上泣不成声。
从此我把母亲当作隐形人,半年没和她说话,换来家里的安宁。
老公女儿劝了我一天,都没用。我躺在床上就想好好哭一场,把这么多年的委屈全哭出来。
哭了一天,心里痛快多了。从那天起,我再也没叫过母亲一声妈。
我曾多次想过给她找个心理医生探探她有什么心结,可我提都不敢提。提了她准认为我把她当精神病了,后果无法想象,也就作罢了。
既然语言失去了交流的作用,那就用沉默的方式相处吧!从此,母亲和我隔着一条鸿沟,我再也不想和她有任何的语言交流。
我当时想,这后半辈子,我们只能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于是,我开始把她当隐形人,同在一个屋檐下,我不仅不和她说话,也不看她一眼,我和老公说什么,她也不好再搭话。
这样还真是安宁了。半年多时间里,我和她互不打拢,家里也再也没有吵架声。我甚至觉得,终于找到了我和母亲相处的正确模式。
可是半年后她的心脏起搏器到期了,需要做手术更换。而照顾她的人,除了我,没有谁有空。
照顾病人,需要陪同做各种检查,住院还得每天24小时陪护,我怎么也不可能做到不和她说话。
无奈,半年相安无事的沉默,被母亲的住院手术瓦解了,从此,家里的安宁又被打破了。
出院后的母亲,又慢慢开始折磨人了,这辈子只有认命了。
母亲见我不和她计较了,在医院的头几天说话还算客气,轻言细语。可手术一做,精神一好点,她的脾气又出来了,说话又开始带语气。
每当我不悦,老公就背着她劝我:自己的妈,有什么可计较的。我也听劝,觉得她带大我不容易,就告诉自己要孝顺,要包容,要忍耐。
可我忍不了的是:我几十岁的人了,大事小事她都要管,都要干涉;我去看看父亲每次都要背着她,生怕她知道了又和我大闹,何时是个头呀?!
可是忍不了也得忍呀,谁叫她是我妈。
现在我做啥都处处小心翼翼,想说什么话也得先在脑子里打个草稿,免得说出来又遭抬杠,又遭冷嘲热讽。
唉!这还是我自己的家吗?感觉太累了!
现在母亲年龄越来越大,让她搬出去住也不可能,请神容送神难,只能忍下去了。
总结:以上就是我随便接父母在身边的真实感受,可能我这个是个个例吧,父母脾气好的可能不存在这种情况。但是两代人的成长环境和生活习惯不一样,即使脾气好的两代人一起住,也会造成互相打扰,容易产生摩擦,久而久之心里都痛快。因此,我赞成“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在身边”。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互相交流!
------------------
推荐阅读:
你知道为什么小狗碰到大狗,小狗叫得很凶,而大狗都默默走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