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有多好?
▎➝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有多好?
清朝皇帝吃的伙食标准非常高,毕竟皇家的规矩是很大的。为皇帝做菜的御膳房里,常年珍馐美味不断,种类也是极其丰富,不论是烹饪手法、摆盘艺术还是营养搭配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可谓集古今之大成。但要说好不好吃,这就要另说了。
现在人未必吃的惯
时代进步了,现代人的口味也变化了。而清朝皇帝的吃御膳是不能改变的,不仅配方不能创新,就连咸淡也不能改,因为每一道菜的做法都是“祖宗制度”。
既然是祖宗制度,那就不能随便改!
但问题是,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人的口味也不一样。菜式的配方如果不与时俱进,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比如说,清朝第一吃货袁枚就曾经写过一本名为《随园食单》的食谱,他这份食谱里面记载了当时的诸多美食。当代的一些做餐饮的商家以仿古菜做卖点,原滋原味的按照袁枚的食谱做,可根本没有多少人爱吃。
事后商家做了调研,普遍的回复都是认为仿古菜的味道太寡淡了,吃不惯。(现代人的味蕾都被各种调料惯坏了)
所以说,皇帝吃的好不好,还真得难说。御膳的标准肯定是不会差,但是现代的人未必吃得惯。
皇帝吃饭,形式大于实际
清朝宫中御膳的管理机构有两个,分别是光禄寺和内务府,兼具现在金融系统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军队系统的总后勤部的职责,所有的食材调配都要从这两个机构统一出入。
其中,光禄寺是国家的宴事机构,经常和礼部一道,专门负责朝廷各种庆典祭祀、外事接待以及朝中大臣的食物。比如说著名的满汉全席就归光禄寺负责。
而内务府管理的则只是宫中日常的膳食,也就是皇帝日常吃的。注意了,御膳房只负责皇帝一人的膳食。后宫太后、妃嫔的日常饮食,御膳房是不负责的。
正是因为御膳房不负责妃嫔的饮食,所以清宫的重量级人物,比如皇太后、皇后、得宠的妃子、皇子们,就都有各自的茶房。也就是所谓的“小灶”。有些皇帝就爱吃小灶,不爱吃正式的御膳,后面再细说。
据一些史料记载,皇帝吃饭规矩大,皇帝本人吃的是一点都不顺心。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皇帝看着一桌子美味珍馐,决不能像老百姓一样大快朵颐,称心如意的吃。每道菜再好吃,也决不能吃过三口,否则半个月都别想再见到这菜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不让外人摸清皇帝的口味,防止被有歹人借机下毒,宫里管这规矩叫做“传膳不劝膳”。
另外,皇帝举办国宴,招待大臣吃饭时,那就不是不顺心了,而是遭罪。
按清朝的规矩,每年的元旦、冬至和万寿节这三天,皇帝都要在太和殿广场举办极为隆重的筵席,招待各少数民族王公以及外国使节。注意了,元旦和冬至都是在冬天!清朝的平均气温比现在低,而皇帝和大臣又都是在广场上吃饭,冻死人了!
依常理来说,天气冷就赶紧吃。但是皇帝请客不能这么搞。整个流程是繁文缛节,连敬酒都有九个轮次,每一轮还都要重复各种礼仪。这一个流程折腾完了,汤菜也凉了,在场所有的人也被折磨得饥肠辘辘。实际上都是饿着肚子在折腾。包括皇帝本人。
这种形式主义大于实际的吃饭,皇帝本人能吃的好么?所以每次国宴之后,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回去之后还要开小灶。
御膳房的水准并非一直都处于顶尖
清朝皇帝的御膳不是一直都好。比如溥仪就曾经说过:御膳房做得菜没法吃,还比不上太妃小灶做出来的好吃。
顺便提一句,御膳房的负责人,其实不是宫里的太监。很多电视剧只要拍御膳房,就是太监在那里坐镇。其实这是扯。
因为御膳房不是一般的地方,御厨的长官不可能让太监和文官担任。只能是由一等侍卫,也就是武官来担任。
那么,为什么溥仪会喜欢吃小灶,极其反感御膳呢?这是因为清朝从光绪皇帝开始,皇帝从小就是跟着慈禧吃小灶,御膳房成了摆设,差事就渐渐懈怠了。
御厨们每次给皇帝做膳食都是摆摆样子,敷衍了事。大部分的菜都提前做好,到了传膳的时候,热一遍就直接上桌,反正皇帝也不会真正吃,过了饭点还会再撤下去。说的难听点,光绪和溥仪吃的御膳,其实都是现饭现菜,估计还是馊的。
所以溥仪才会说御膳都是垃圾玩意,真不如小灶吃的舒服。
而小灶做出来的东西,虽然丰富程度没有御膳房那么夸张,不会做一大桌子的菜。但是御膳房的形式感太强,皇帝真正爱吃的并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御膳只是为了显示皇家气派。但是小灶就很实在了,皇帝点啥就做啥,专捡爱吃的做都行。哪怕是白米粥和馒头都比御膳好吃。因为都是厨师现做的。
当然了,皇帝也不是傻子。如果御膳房不好好做菜,皇帝也不会留着这个部门。光绪之前的御膳房,还是挺靠谱的。比如乾隆在位时,他吃的就都是御膳房的菜。
但即便是乾隆皇帝,他也是尽量让自己吃的舒服一点。比如乾隆四十八年,乾隆过生日。清宫档案就详细记载了乾隆生日那天的膳食。具体菜单如下:
晾排骨、晾肉、拆鸭子;
鸡翅干揽肉丸子、五香鸡猪肚;
罗汉面筋、猪肉馅祺饼、青油卷;
燕窝芙蓉鸭子、麻酥鸡、糟肉;
糟干笋锅烧鸭子、糖醋锅渣;
另外还有饽饽(点心)若干、小菜(酱菜咸菜之类)若干,以及嫔妃们向乾隆生日觐献的四道菜。
注:因为乾隆不喜欢吃鱼,所以他的菜单里面极少有鱼类出现。
虽说皇帝过生日,但从这份菜单来看,其实跟平时的规格没什么差别,即每餐大约也就是二十道菜(点心)左右。远比不上御膳的那种规格。
从我们现在平常人的角度来看,乾隆皇帝也就是吃的多一点而已,但每道菜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皇帝的膳食,也不是每一道菜都要玩出特殊的花样。
▎Ⓚ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有多好?
皇帝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日常的伙食标准自然也是全国最好的了。不过清朝作为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皇帝的饮食还是很令人好奇的。
那么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到底有多好呢?远的不说,就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例。
在溥仪宣布退位的前一年,他的伙食标准是“皇上前分例菜肉二十二斤计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溥仪当时只有四岁,每天居然要消耗掉22斤肉。
虽说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顿饭一般在上午九点左右,第二顿饭一般在下午四点左右。但具体时间还是看皇上的心情,只要皇上说一声“传膳”,公公们就会逐层向外传。
回声还没消失,端着饭菜的御膳房太监就出现了。食物整整摆了七桌,三桌是菜肴,另外三桌是点心、米膳、粥品,最后一桌就是各种咸菜。
如果正餐之后皇帝饿了,可以加一顿小吃,这样算的话,皇帝一天最多可以吃四顿饭。而且在清朝,这七桌食物也是十分讲究的。
有四大要求:一不吃牛;二不吃狗;三以满族风味为主,但还有鲁菜和苏杭菜;四主要烹调方法为蒸炖煮烧。
而且在皇帝进餐之前,不仅要用专门的试毒器具试毒,还有专门的太监负责“尝膳”,以此来确认确实无毒。
皇帝的伙食标准看起来确实很高,但食物口感如何就很难说了。各位请想御膳房如何依照皇上的心意即使奉上菜肴呢?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提前做好,在御膳房一直保温。有很多菜肴长时间在锅里保温后,口感自然不如刚出锅时的好。
不仅如此,御膳房做出来的饭菜不仅在配方,甚至在咸淡上都不能发生变化。因为古人认为每一道菜的做法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既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就不能改变。
俗话说“事不过三”,皇帝吃饭也是如此,每道菜再好吃也不能吃过三口。当皇帝吃到第三口时,身边的太监就会命人将这道菜撤下去。
这主要是为了不让别人知道皇帝爱吃什么,以防被下毒。因此,宫里也有“传膳不劝膳”的规矩。
可每代皇帝怎么可能口味完全一样呢?时代也在改变,人们的口味自然也会改变。雍正皇帝口味偏清淡,而且他勤于政事,对饭菜没太大的要求,可以说他吃饭就是为了活着。
而乾隆吃饭就喜欢粗细搭配,注重养生保健。但光绪皇帝就十分喜欢吃海产品,以鱼翅、海蜇、海参为原料的菜是他每餐必吃的。
而溥仪对西餐情有独钟,甚至在宫内专门设置了西餐厨房。皇帝口味各不相同,御膳房的饭菜又不能发生太大的变动,因此皇帝也有自己的小灶。
皇帝一餐动辄上百道菜,可是每一道菜只尝一两口,有些动也不动。皇帝的剩饭剩菜在当时竟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养活了不少人。
有钱人可以尝一尝原汁原味的御用菜品。这有钱人再吃剩下的菜品倒在一起,很便宜的卖给穷人,倒也养活了不少穷人。
再扯个题外话,慈禧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说的夸张一点,这个女人可谓吃穷了大清。虽说慈禧不是皇帝,但是可没人敢怠慢她,这待遇甚至比皇帝还好。
她的正餐也得是100多道菜,大碗菜、怀碗菜、碟菜、片盘、火锅、汤菜、饽饽应有尽有,菜品齐全。这一顿的开销,在当时可供1万多农民一顿饱餐,这个数字还是相当的惊人的。
慈禧几十年来的饮食费用,大约有近300万两白银。但是清朝用在军事上面的费用,竟然与慈禧饮食费用差不多,定远舰、经远舰、致远舰这三艘主力战舰总造价也才大约300万两白银。
即便清代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受到列强压迫,可皇帝在伙食上却是一点也没怠慢自己。因此,这也就注定了封建社会难以立足,注定了新中国的成立。
▎▣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有多好?
清朝皇帝吃饭,从消耗量上看,是相当的惊人的。
按照档案记载,清朝皇帝每天的御膳消耗如下:
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9斤,大萝卜、水萝卜和胡萝卜共60个,包瓜、冬瓜各1个,苤蓝、干闭蕹菜各5个(每个6斤),葱6斤,玉泉酒4两,甜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鱼虾燕窝等山珍海味另算。
以上,是皇帝每天需要的食材,每天!
从数量上看,皇帝需要的食物,别说养活一个皇帝,给一个步兵连做饭都够了!
所以我们闭着眼睛也能想出来,皇帝不可能吃这么多东西。清朝一顿标准的御膳是一百二十道菜,要七张桌子才能摆完。
规模大是真的,种类多也是真的,食材昂贵也是真的,但是你说有多好吃嘛,,,那就呵呵了。
列位请相信,清朝皇帝吃饭排场再大,也不可能有咱们吃的东西好吃。
为什么?
因为我们吃的是工业食品,他们吃的农业品。
过去的国宴上,有一道大菜,叫做“开水白菜”。这道菜的主要内容就是高汤和白菜,之所以一道白菜能上国宴,因为这道菜有古人所追求的终极味道——鲜。
开水白菜虽然做的是白菜,却要用火腿、肥鸡、海参等来炖汤,反复提鲜。最后用这种高汤炖菜,让白菜鲜的不得了。
可是现在,这道菜不能上国宴了,因为任何一个饭店做出来的白菜,都可以比当年的那道菜好吃。
为什么?因为我们发明了味精。
味精对于人类烹饪的改变是颠覆性的,有了味精以后,食物的好吃程度提升了一个档次。清朝皇帝吃的东西,不仅没有味精,还没有精米精面,没有各种现代的调味料,他们做的菜很粗糙。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过去皇宫里的御膳房,做菜最重要的不是好吃,而是另外两点——1.排场,2,快。
排场关乎着皇家礼仪,皇上吃饭必须排场大。而快,是为了在任何时候皇帝有需求的时候,都可以随时送上食物。
在没有微波炉的当年,这就要求御膳房的锅里随时炖着可以送上桌的菜(知道为啥消耗量那么大了吧?),可以随传随到。但这样的菜注定是不新鲜的,所以皇帝吃的菜,排场肯定有,好吃是不太可能的。以至于溥仪后来回忆,在他当皇帝那会,御膳房做的菜已然是难吃的没法下咽了。
不过,好吃不好吃尚在其次,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皇帝吃饭规格有多高。
清朝皇帝吃饭,那可不是一般的动静。整个帝国都要为皇帝的餐桌服务。
举个例子,有一种鱼叫做“鲥鱼”,就是张爱玲三大恨里面“鲥鱼多刺”的那个鲥鱼。这种鱼味道极其鲜美,但多刺。而且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出水即死,只要一刻不沾水,立刻就死。苏轼甚至说它只要被碰到鳞片就会死,因此被称为“惜鳞鱼”。
由于保存难度大,吃这种鱼称为了身份的象征,皇帝怎么能错过呢?
可是鲥鱼在长江流域,皇帝在北京。怎么样保证北京的皇帝吃到新鲜的鲥鱼呢?
清朝人想出的法,真是让大家叹为观止。
鲥鱼在南京被打捞上岸,打捞上来以后立刻被放入装有猪油和冰块的箱子(可能这么做能保证鲥鱼不死),贴上南京军政官员的封条,马上飞骑跑向北京。
一路每三十里设立一站,有快骑等在路上接力,沿途所有地方官在路上恭候,伺候传送鲥鱼的骑兵。沿途岗亭白天插旗晚上挂灯,清理行人以防挡道。骑兵在马上一刻不能停,交接的时候有地方官送上鸡蛋,如果想吃饭的话可以在马上吃鸡蛋。总之,这些鲥鱼从打捞上来之后直到送入北京,要一刻不停,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的餐桌上。
为了这条鱼,朝廷要出动马三千匹,民夫近万人,动用南京到北京沿途两千五百里一切军事力量,就为了皇帝桌上一条皇上都不一定吃一口的鱼。
所以当时有人写了一首诗描写这种“盛况”,这首诗叫《进鲜行》:
江南四月桃花水,鲥鱼腥风满江起。朱书檄下如火催,郡县纷纷捉渔子。大网小网载满船,官吏未饱民受鞭。百千中选能几尾,每尾匣装银色铅。浓油泼冰养贮好,臣某恭封驰上道。钲声远来尘飞扬,行人惊避下道旁。县官骑马鞠躬立,打叠蛋酒供冰汤。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毖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
也有大臣看不过去,给皇上上书,您老人家就差这一条鱼吃?这么多的力量,这么大的动静,就为了满足你的口腹之欲?不过没有用,鲥鱼还是照样送。
因为皇帝吃的不是鱼,是面子,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尊严——只要跟我扯上一点关系的东西,你们都要拼命去做,哪怕老百姓痛不欲生,我的排场也不能下降一点。
慈禧太后屋里里从来不熏香,她用新鲜水果放在鼎里熏屋子,每年要用掉足足八万斤新鲜水果,都是从南方运来的。慈禧每顿饭都要一百二十道菜,而且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人家老太后还觉得没有下筷子的东西。哪怕到了溥仪那时候,大清都眼看着药丸了,御膳房每年也要花掉二十万两银子,只为了给皇上做那些皇上根本不吃的菜。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听起来可恨吗?
说起来,明清两代,只有朱元璋和崇祯在吃饭上是比较朴素的。崇祯是为了做政治姿态,不吃肉。厨子为了皇上吃着好吃,给皇帝的蔬菜上菜之前,都放在鸭子肚子里蒸几小时。
而朱元璋则是真的爱惜民力,根据洪武时期的档案,朱元璋吃的相当简朴,每顿饭只有几道菜,而且多是素菜,豆腐白菜萝卜啥的,所以后世传朱元璋爱吃“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是没有依据的。
▎≘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有多好?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按照 清代宫廷规矩,皇帝名义上一日两餐,但中间还有多道点心——从这个角度看,清代的皇帝实际上是一日多餐。
清代皇帝和后妃究竟吃些什么?他们的伙食标准到底有多好呢?
清代宫廷为皇帝做菜的地方叫御膳房,御膳房主要食材来自全国各地。清代皇帝出身满洲,爱吃东北地区的山珍美味,有鹿尾、鹿舌、鹿羔、石花鱼、狍子、熊掌、野猪等;还有来自南方的燕窝、鱼翅、海参、火腿、笋尖等。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中回忆,他每次吃饭都要七张桌子,两桌菜,一桌火锅,三桌米饭、点心和稀粥,一桌咸菜。皇帝究竟吃什么?以溥仪的一顿早餐为例,菜单如下:“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肺、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驴肉炖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有肉丝焖跑哒丝、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心、五香干、祭神肉汤、白煮塞勒、烹白肉。”看来,皇帝平常也是吃些家常饭菜的。
故宫出版社曾经初出版过一本名叫《宫女谈往录》的书,以一个老宫女的视角,回忆清宫宫廷生活,写得非常好。据这本书透露,当时慈禧太后用膳时从不说自己爱吃什么,不仅慈禧如此,其他帝王譬如康熙、乾隆等都是这样,不但外人不知道,就连御膳房的厨子也不知道。为什么呢?这是安全的需要,防备别人下毒。所以皇帝或者后妃吃饭时,总要摆上上百种菜,让皇帝随意挑选。另外宫里还有个规矩,“吃菜不许过三匙”,如果皇室或者太后喜欢吃某种菜肴,准备舀第三匙时,旁边侍候的太监就会大喊:“撤!”当然,皇帝一般也不会这样,这样做同样是为了安全。
宫里吃饭的规矩特别多,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还是到此打住吧。
谢谢您的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