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继承人究竟是谁?雍正是矫旨篡位的吗?
▎✿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继承人究竟是谁?雍正是矫旨篡位的吗?
篡位说已经被证明是鬼扯了,但我有一些新的发现。
最常见的说法是“改十为于”,“于”字在当时应写成繁体的“於”,所以不可能改。但是呢,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确实曾经既写过“於”,又写过“于”。
在江西巡抚郎廷极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上奏折中,康熙帝朱批:
“凡地方大小事关於民情者,必须奏闻才是。近来南方盗案颇多,不可不细心察访。”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苏州织造李煦的奏折上,康熙的朱批如下:
“巡抚宋荦,朕南巡二次,谨慎小心,特赐御草书扇二柄。赐李煦扇一柄。尔即传于宋荦,不用写本谢恩,以后有奏之事,密折交与尔奏。”
在这个朱批里,康熙把“於”写成了“于”,更有意思的是,当李煦把皇帝旨意传达给身为江宁巡抚的宋荦之后,宋荦上了一个折子以表谢恩,他写的“于”,同样没有用繁体字的“於”。
所以,说康熙皇帝的这个改动不合理,我认为是没有实质性的证据的。
第二,也有人说,改诏书不成立的理由是,传位给第几个儿子,前面必须加一个“皇”字,也就是说,要用“皇四子”“皇十四子”此类书写格式。若“改十为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比如,道光帝的亲笔秘密立储诏书:
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但是,我们再看顺治帝的传位诏书:
“朕子玄烨……即皇帝位”
还有康熙皇帝册封太子的诏书:
“授允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
所以,这个理由其实也站不住脚。
最可靠的理由是什么?!那就是——那时候的书写是汉文写一遍,满文写一遍,就算汉文可以改,满文你改一个我试试,我给你们看看皇帝的满文:
我曾经请教过满语的专家,在满语里,十四子和第四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发音。
所以,改诏书是不可能的,雍正肯定不是篡位的。
▎↯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继承人究竟是谁?雍正是矫旨篡位的吗?
当年,四阿哥胤禛巧施妙计,将11岁的儿子弘历引见给了康熙。看到聪颖可爱、至真至纯的弘历,暮年的康熙感受到了普通家庭的天伦之乐。胤禛也正是利用弘历作为自己争夺储位的最后王牌,他利用康熙晚年内心苦闷和对弘历的好感,从而加强了自己在康熙心中的分量,最终获得了皇位。
雍正帝胤禛的一生都是在巩固他的皇位。早前争夺皇位之时,颇有心计的四皇子胤禛,细心观察,不露声色。他为了能够谋取皇位,韬光养晦,费尽心机,一直坚守着以对皇父要诚孝,对兄弟要友爱的谋略,渐渐地接近皇位。
当胤禛登上皇位后,因为害怕其后人因皇位继承权而产生争端,所以创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不仅整饬吏治,还鼓励人民开荒,兴修水利。宵衣旰食的他,一直都是以“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来办事的。
雍正的背景身世
雍正帝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是康熙帝玄烨的第四个皇子。因为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在宫中的地位不高,所以胤禛刚满月便被贵妃佟佳氏(后来被封为皇后)抱去抚养。
可是因为佟佳氏身子薄弱,在胤禛十二岁的时候就病逝了,这对于年少的胤禛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康熙为了照顾一度忧郁的胤禛,不得不放下政事,专心照顾胤禛。于是胤禛在康熙和师傅们的严格管教下渐渐成长。在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胤礽正被大阿哥胤褆和四弟胤禛等人看管,胤礽一直强烈要求让大阿哥胤褆代奏自己“绝无弑逆之心”。
这时的胤禛知道即使胤礽被打垮,储位也轮不到自己,所以他出于善良公正和兄弟之情,帮助了太子胤礽。
也正是因为胤禛知道自己暂时夺取储位无望,所以他在政治斗争中一直保持着不偏不倚的态度,甚至根本就不参与。
当太子第二次被废后,争夺储位的斗争愈演愈烈,各个皇子都明争暗斗。而这时的胤禛为了获得皇位而开始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他开始寻觅一种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淡泊生活。
在这种厌世淡泊的态度的掩护下,胤禛和其他的阿哥保持既不亲密又不疏远的关系。这也使得其他的阿哥认为四阿哥这个人颇为仁义可靠,其实这就是胤禛的高明之处。
康熙末年,当时的胤禛已经是快四十岁的人了,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当时,众多皇子中除了无心争位的八阿哥胤禩有些能力之外,还有十四阿哥。
但是因为十四阿哥长期带兵在外,对政务并不了解,使得其他的阿哥里只剩下比较受康熙重视的三阿哥胤祉了。然而因为胤祉不懂政治且没有什么深谋远虑,这让胤禛对皇位的取得更加信心满满。
皇子们为了争夺储位明争暗斗,甚至骨肉相残,彼此如同仇人,这让康熙尤为心痛,但他心中的悲愤又无处发泄。
就在康熙郁郁寡欢、心灰意冷的时候,胤禛巧施妙计,将自己十一岁的儿子弘历引见给了康熙。看到聪颖可爱、至真至纯的弘历,暮年的康熙感受到了普通家庭的天伦之乐。这也给康熙的晚年孤寂生活带来了无限欢乐。胤禛也正是利用弘历作为自己争夺储位的最后王牌,他利用康熙晚年内心苦闷和对弘历的好感,从而加强了自己在康熙心中的分量,最终获得了皇位。
雍正的发家秘史
雍正帝胤禛之所以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主要是因为他有丰富的为人处世的经验。阅历较深的他,不仅心思缜密,而且冷面无情。通过他谋得皇位的经验,他在位时分化瓦解了各个皇子的实力,并在政治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皇位,这样他便可以安心称帝了。
雍正的心机可以说不是一般的重,他能够利用自己的儿子去讨好自己的父亲,可见他是一个异常聪明的谋略家。
悲惨臣命:功臣也要功尽人亡
雍正元年,本来已经平静的西北地区,因为罗卜藏丹津趁抚远大将军胤禵回京之际想要控制青藏地区。这对于刚刚就位的雍正帝胤禛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胤禛命令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坐镇西宁并指挥平叛。作为帮助他稳固皇位的这场战争,他下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年羹尧经过充分的作战准备,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就使各路大军跃进千里,将叛军打败。匪首罗卜藏丹津化装成女人才得以逃脱,最终投奔了策妄阿拉布坦。年羹尧也因为这场胜仗,名扬天下,大江南北无人不知。对于年羹尧的功劳,雍正也看在眼里,甚至对他更加偏爱,连年羹尧的家人雍正也格外关心。还曾语重心长地对年羹尧说:“朕要是不做个出色的皇帝,就不配你如此对朕;而你要是不做一个英武超群的大臣,也不能回报朕对你的知遇之恩啊。希望我们两个人都能够成为后人的榜样。”
也正是因为雍正对年羹尧推心置腹,才使得年羹尧死心塌地跟随他。谁都知道天威难测,年羹尧因为雍正的一时宠幸而糊涂了。他开始居功自傲,经常做出一些超出自身权利的事情,甚至有时候像皇上一样,用命令的口吻去派遣别人。
因为是雍正的宠信,所以在“年选”上凡是年羹尧保举的人,吏部或者兵部都会优先录取。雍正给了年羹尧很大的任免权力,但年羹尧却利用这个权利来排斥异己,甚至还做起了买官卖官、贪赃受贿的勾当。
因为是雍正初期,正是严厉整顿吏治和清欠亏空的时候,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刚好与雍正的政策相反。
在雍正二年,年羹尧进京面圣,这成为了他人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进京的路上,年羹尧竟然命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接跪送。到了京城还要王公以下官员出城跪迎,自己则坐在马上,对于马下跪在路旁的官员看都不看一眼。
因为年羹尧的跋扈,使得京城所有的士大夫们都怀恨在心。更甚的是,当年羹尧拜见雍正时,也只是“箕坐无人臣礼”。见此情形的雍正,就借着京中有谣言的话题,对年羹尧的所作所为进行警告。等年羹尧回到西安,雍正在年羹尧的折子上写下了一段关于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希望能够给年羹尧警告。
而年羹尧还是没明白雍正的意思,便又犯下了一次大错。在雍正三年初,天显“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天象,众臣纷纷上表祝贺,年羹尧也上了一表,但是因为字句的差错,本是赞美的话,一下子变成了讽刺的意思。
这让雍正勃然大怒,从此,雍正开始正视年羹尧的问题。首先,雍正将西安周围的所有官员全部撤换,并将与年羹尧有关的人员分化瓦解,让他们和年羹尧划清界限。
随后,雍正又撤销了年羹尧川陕总督的职位,并命令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他去做杭州将军。毫无还手之力的年羹尧只有请罪谢恩。
而善于察言观色的朝中大臣,更是乘着这次机会落井下石,个个揭发年羹尧的罪状。看到年羹尧有如此多的罪状,但又碍其将雍正扶上皇位之功,不便治罪。
于是雍正只好借用众人之口来杀年羹尧。雍正看了年羹尧的90多款罪行后说:“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杀了他怕天下人不服,自己还要背上杀戮功臣的恶名,这次姑且格外开恩,赐其在狱中自裁。”其实年羹尧虽然骄横,但是对雍正一直忠心耿耿,一直到最后都仍然对雍正抱有希望。
然而一直有“冷面皇帝”之称的雍正,只是赐给了年羹尧一根绳子而已。
承上启下:改革造福人民
在清朝入关的第八十年,雍正当政时期,社会矛盾已积累很深。雍正在继位之后,只利用短短的13年便解决了长期积累的许多问题。雍正年间,他主要利用改革来改善人们的生活。
康熙晚年因为身患中风而无暇管理政治,导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雍正对当时的弊政看得非常清楚。
为了避免弊政的出现,整顿吏治是雍正继位第一件事情。在雍正元年,雍正帝胤禛一连颁布了11道圣谕来训谕各级文武官员,并严厉地告诫,如果各方官员因循不改,必定将其重罪严惩。
同年,他还命令将亏空钱粮的各方官员即行革职追赃,且不得留任,而且禁止出差的官员纵容属下向各地百姓勒索钱财。雍正还设立了会考府,并对其进行审计,整顿收支。也就是这一年,清朝被革职抄家的官吏高达数十人,而且其中三品以上的官员不在少数。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管制,主要是由世袭土司进行的。雍正继位后,将已经有的“改土归流”的举措全面实施。雍正革除了土司制度,并在各个地区分别设立了府、厅、州、县,委派一些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
雍正的“改土归流”,不仅打击了土司们的世袭特权和利益,也减少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灾难,更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雍正时期,胤禛为人民做的最为可靠的一件事情就是废除贱籍。所谓的贱籍就是不属士、农、工、商的“贱民”的簿藉。这些所谓的“贱民”不能读书科举,也不能做官。贱民的生存,多是靠从事一些捕蛙、卖汤或者是媒婆、卖珠等活计来维持。他们常被别人认为是“丑秽不堪,辱贱已极”的人。
最为甚之的就是当村里有两姓,如果是贱民的姓氏,那么他的一生都会是别人的伴当、世仆。而身为普通人的姓氏,就可以安居乐业。雍正对于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贱民”,提出了除籍的命令,开豁为民,编入正户。
雍正帝胤禛就是因为善于看人脸色行事,且懂得看局势和利用局势谋略,才登上皇帝的宝座的。当争夺皇位时,他知道自己还没有什么能力,于是就静观其变,遇人遇事都不偏不倚。
也正是在他淡泊世俗名利的掩护下,让他避开了众人的打击。因为躲开了他人的视线,胤禛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智谋来获得皇位。他利用父亲对众儿子争夺皇位的事情感到心灰意冷,便将自己的儿子献上,让年迈的康熙重获亲情的温暖,帮助他获取皇位。
善于听弦外之音,且懂得看脸色行事的人,往往可以成为职场中的优胜者。明智的人往往是通过谋略来获得自己的成就的。懂得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不仅是初入职场中人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必要的手段。
▎↜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继承人究竟是谁?雍正是矫旨篡位的吗?
要弄清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是谁,首先得理清康熙选接班人的标准。
康熙的第一个标准:他要是个“孤臣”。
康熙安排四阿哥胤禛追讨国库欠银,胤禛要带十三阿哥一起去,康熙不准,他说,要让胤禛做个孤臣。胤禛不负康熙所望,事情办得很好,康熙很满意。
孤臣可以不顾及情面,大公无私,能按照康熙的意思把事情办好。孤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结党隐私。在康熙心里,只有孤臣才是最好的臣子,能很好地为君办事,还能让君放心。
康熙让胤禛做个孤臣,这和接班有关系吗?有。康熙执政期间,由于战争不断,耗费很大,王公大臣借钱不还者很多,国库亏空严重。康熙宽仁,弊政很多。作为大政治家,康熙清楚,他需要一个接班人来割除弊政,孤臣是最好的人选。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作为党派首领,你只有封官许愿大家才会拥戴你,将来做了皇帝,就需要兑现承诺。兑现的承诺其实就是大清国的国家利益。做孤臣就可以避免这些。
康熙需要的是孤臣,这在后来也得到印证。太子党被康熙打掉了,八阿哥公认的贤王他坚决不用,十四阿哥是八阿哥党成员,也断送了前程。
胤禛虽说不上完全意义上的孤臣,至少表面上也算是孤臣了。四阿哥党人数少,行动秘密,主要成员年羹尧是他大舅哥,隆科多是他舅舅,外界看四阿哥是个孤臣,没有结党。
康熙的第二个标准:“观皇孙”。
康熙六十年的一天,雍正请康熙到雍王府的后花园观花散心。不远处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引起康熙的注意。这时的雍亲王胤禛就叫来正在读书弘历,和皇爷爷康熙见面。康熙问弘历在读什么书,弘历说是《论语》,康熙让他背诵,弘历背的非常流利,康熙让他解释意思,弘历解释得清楚准确。康熙很喜欢弘历,之后就把他养在宫中。
期间,康熙还让人把弘历的母亲叫来,他要亲自见一见。看到弘历的生母,康熙说出了“有福之人”的话。这在康熙来说是很异常的举动。之后他又向雍亲王胤禛要了弘历的生日时辰。康熙还说过弘历是个有“大福”的人。他想让弘历当皇帝,这想法已经很清楚了。
康熙是个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从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他对培养第三代接班人非常关注。
康熙对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也非常喜爱,《李朝实录》记载,二废太子后,康熙说,“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云”。这也证明了康熙对第三代接班人的关注。
康熙和弘历第一次见面是康熙六十年,没几个月康熙就去世了。这时能争皇位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四阿哥胤禛,一个是十四阿哥允禵。允禵两个条件都不符合,胤禛两个条件都满足。如果你是康熙你选谁?!胤禛就是康熙心中的继承人。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留言评论关注!
▎⇀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继承人究竟是谁?雍正是矫旨篡位的吗?
谢谢邀请!康熙皇帝心目中的继承人就是雍正,并不是矫旨篡位。
康熙61年11月13日,康熙皇帝去世,享年69岁。由于康熙皇帝生前没有颁诏公布皇位的继承人是谁,所以雍正皇帝即位,就给人许多猜测,难免有人说雍正皇帝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
康熙皇帝对于继承人的问题,弄得很头疼,二次废太子胤礽之后,不得不高度重视,特别是到了康熙晚年,特别慎重。在康熙皇帝的心目中,四子胤禛、十四子胤禵,是非常优秀的,可作为皇位继承人的人选。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看中了一个很优秀的皇孙弘历。一次康熙皇帝到雍王府游玩,忽然听到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朗朗的读书声,喊来一问,才知这个孩子是胤禛的儿子弘历,康熙皇帝和这个皇孙经过一番交谈,康熙皇帝认为这个皇孙非同一般,又喊来弘历的母亲看了看,感觉这个儿媳妇也并不是一般的人,于是就把弘历带回宫中,专门养育。很明显,在康熙皇帝的心目中,皇位继承人就是胤禛,只有胤禛做继承人,弘历才有希望继承皇位。可以说,这个弘历为父亲即位帮了大忙。
康熙皇帝 原本在70大寿的喜宴上宣布胤禛为继承人,可是康熙皇帝还没有宣布诏书,就去世了。
对于雍正皇帝即位,谣言较多的是,篡改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第四子”,也有说是改成“传位于四子”。以前写字大都是用竖行,“十”可以改成“第”,若改成“于”,就不是给的意思了,表示“给”的意思一般用“与”,若用“于”,就不好解释了,何况那时使用的是繁体字,“于”繁体字是“於”。这又怎么解释,怎么能说服人呢?还有,大清朝是满族人掌握政权,政府文件,朝廷诏书,大都是满汉文并用,就是改了汉文字,那么满文字怎么改呢?正常情况下这些诏书都有备存的,在故宫里肯定有原件,后人甄别了几百年,若发现疑问,早就有人公布于众了。
综上所述,可以说雍正皇帝即位,是名正言顺的,只是康熙皇帝还没有来得及颁布诏书,就突然驾崩了。
▎Ⓒ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继承人究竟是谁?雍正是矫旨篡位的吗?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已经讨论了两三百年,依靠现有的史料,根本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无论说雍正篡位还是雍正合法即位,分析推测都占了很大成分,恐怕没有哪位史学家敢断言,康熙选择的接班人到底是谁。但是既然有人问了,我还是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看一下康熙皇帝选择继承人的标准。起初,康熙皇帝受到中原王朝文化的影响,实施嫡长子继承制,皇次子胤礽因此登上太子之位,并且做了30多年的储君。当太子胤礽两度被废之后,嫡长子继承制已经行不通,那么就必须从其他皇子中选择一位。
但是,在太子胤礽被废的事件中,康熙皇帝意识到,他的儿子们早就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在私下里疯狂结党营私,大阿哥、八阿哥都因此受到重罚,其他皇子也多少受了点处分。因此,康熙迟迟不册立新太子,一方面是不好选,另一方面是担心再出现一个胤礽,继续对他的皇权乃至生命构成威胁。
不过,康熙皇帝倒是明确表示过选择新太子的标准,这个人必须要品德高尚,有一国之君的气度和胸襟;此外,这个人年纪不能太大,康熙曾经强调过,人一旦过了40岁,精力体力都会下降,因此一个国家的掌权者必须年富力强。
从以上两条标准进行分析,雍正即位时45岁,似乎并不符合康熙皇帝的想法。反倒是35岁的十四阿哥胤禵满足年富力强的标准,而且在诸皇子中才能出众、品德高尚。最重要的是,胤禵担任大将军期间,在康熙皇帝的默许下,主动和满蒙藏回王公大臣结交,有部分地方首领甚至直接在书信中称呼胤禵为“皇太子”。
而且,胤禵率军出征的时候,礼仪规格几乎和天子相同,康熙皇帝还亲口告诉他,要注意搞好和王公大臣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看,康熙皇帝好像是在为培养接班人做准备,在他眼中,胤禵就是最合适的人。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疑点。自古以来,很少有哪位皇帝病重之时,主动把有力的皇位竞争者发配到边远地区,如果有这种事情发生,那么只有2种可能,一是皇帝没料到自己会死,秦始皇和扶苏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二是这个人压根就不在候选范围内。
如果我们采取后一种可能性,那么康熙皇帝临终前没有召回十四阿哥胤禵,是为了防止他和四阿哥胤禛发生正面冲突,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就能够解释通了。不过在后世留存的一些奏折中,能够发现康熙和胤禵约定返回京城的相关记载,而雍正皇帝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收缴这些奏折文件,他显然是想掩盖一些秘密情况。
除此之外,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这就不得不说康熙皇帝去世当晚的诸多蹊跷之处。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六十一年4月,康熙皇帝前往热河避暑,当年8月初开始行围活动,9月初返回热河行宫,9月底抵达北京畅春园。当年10月21日,康熙皇帝前往南苑行围,11月7日感到身体不适,返回畅春园休养。,11月13日戌时(晚7-9点)去世。
问题就出在这里,从康熙皇帝偶感不适到去世,前后只有1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即便对69岁的老人来说,也未免有些太快了。而且,康熙皇帝身体一直很健康,如果只是轻微的风寒,有太医们的细心调养,应该不至于去世得这么快。
而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回忆称,康熙皇帝去世当晚,他曾经听到老皇帝痛苦嚎叫的声音。由此有人认为,康熙皇帝之所以突然去世,是因为有人暗中使了手脚,将矛头直指最大获益者雍正皇帝,据说是他进献了一碗有毒的人参汤,最终谋父篡位。
不过,康熙曾经多次表示过,人参对北方人没有什么作用,在他的《实录》里也找不到喝参汤的记载。如果雍正皇帝用一碗人参汤毒杀康熙皇帝,岂不是自找嫌疑?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但是,康熙皇帝驾崩当晚,雍正的行为确实很可疑。按照康熙皇帝的要求,他在畅春园养病期间,雍正需要到天坛祭祀。但是康熙皇帝去世当天,雍正3次在没有奉诏的情况下,擅自返回畅春园,名义上是询问父皇的病情,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史书没有记载,笔者不敢瞎猜。
此外,雍正即位的过程同样很可疑。按照最初的说法,康熙皇帝临终前叫来隆科多,当面说了传位的意思,然后由隆科多口述,宣布雍正即位的消息,整个过程中只有康熙和隆科多两人在场。但是在雍正朝修改的《清圣祖实录》中,却说康熙皇帝去世当晚,下令让7位皇子到畅春园寝宫待命,然后当众宣读了传位给雍正的谕旨。
这两种说法前后不一,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遗旨公布的时候,在场的都是一些不相干的人,真正的即位者雍正却不在场,这符合常理吗?而且,第二种说法存在明显的漏洞,清宫档案记载,康熙去世当晚,十七阿哥允礼在宫里值守,当他听说雍正即位的消息后,吓得魂不守舍,掉转马头就跑,把前来传达消息的隆科多整懵了。
如果十七阿哥在宫里值守,那么他又是如何在畅春园接受康熙遗命的?由此可见,康熙皇帝是不是自然死亡,我们不清楚,只能说有非正常死亡的嫌疑。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雍正皇帝即位当晚的具体情况,存在明显的修改痕迹,至于他究竟为什么这么做,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明,康熙皇帝去世前,曾经对后事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包括一些妃嫔的晚年生活,他都给出了具体指示。然而,在接班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上,康熙竟然没有留下书面谕旨,而是让隆科多口述传达旨意,这未免有些不合情理。最关键的是,现存的《康熙遗诏》是根据隆科多口述的意思,由雍正皇帝找人书写而成,并不具备多少可信度。
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雍正的即位过程不合法,至少他不是通过康熙遗命的方式即位。不过,雍正即位不合法,并不完全意味康熙原定的继承人就是很多人看好的十四阿哥,只能说存在疑点。
个人认为,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情况应该是:康熙皇帝很可能直到去世,都没有最终确定继承人,无论是让雍正祭天,还是让胤禵带兵打仗,很可能都是在考查两个人,这也符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康熙原本已经做好了庆祝70岁寿辰的准备,却突然因病去世,结果彻底打乱了立储计划,更靠近政治中心的雍正趁机主动出击,抢在胤禵得到消息前夺取了皇位。
------------------
推荐阅读:
我在想现在核酸和排查都是实名的那么严,还有抓不到的通缉犯吗?
2022年,农村60岁老人一次性补缴4.5万元,次月起可领1623元吗?
上一篇:小猪佩奇除了猪叫还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