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挖鄱阳湖和洞庭湖,能不能解决长江水患?
▎∰开挖鄱阳湖和洞庭湖,能不能解决长江水患?
开挖鄱阳湖和洞庭湖,能不能解决长江水患?
今年受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大部分省份都遭受了长时间的持续性、大范围的强降雨,不但很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内涝,而且长江水位持续暴涨,很多监测点位都相继超过了警戒水位,长江中下游一些低洼平原、湖泊周围区域被大水所淹,特别是鄱阳湖和洞庭湖在长江流域大范围降雨的影响下,湖面水位持续升高,而且还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使周边区域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据此,有的朋友提出了一个设想,如果用工程的手段,将两个湖泊进行清淤和挖掘,借此增大湖泊的深度和库容,会从根本上解决长江的水患问题吗?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平水期水域面积在3100平方公里左右,高水位时面积将达到4000平方公里以上,平均库容在200亿立方米左右(在最严重的枯水期库容仅10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湖南和湖北较界,平均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左右,平均库容220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不过由于其巨大的蓄水能力,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
不过,在长江巨大水量和高流速的作用下,长江干流以及支流水系中所携带的泥沙,在通过鄱阳湖和洞庭湖之后,流速放缓,水体停留时间较长,泥沙的沉积现象比较明显。据有关部门测算,鄱阳湖每年平均沉积的泥沙量约为2亿吨,洞庭湖的这个数据更大,高达10亿吨,因此两个湖泊的库容正在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在面对巨大洪水时,其调蓄能力也慢慢下降。像今年长江流域发生的持续性降雨,就造成了两个湖区大面积溢流。
所以,理论上通过工程的手段,来对两个湖区内淤积的泥沙进行清除,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湖体的库容,增强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在短期内可以有效缓解水患的压力。但是如果真的实施起来,将面临不可回避的问题。
首先,就是工程实施对周围以及下游将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对一个湖体进行清淤,那么一般的做法就是减少入库的来水量,比如在上游的入水口入筑起大坝,或者将湖体进行分割,逐部分通过边清淤、边泄水的方式来进行,这对于一个小型的湖泊来说具备可操作性,比如现有全国各地正在进行的黑臭水体治理,很多都是应用的这种手段。
不过,对于面积如此之大的鄱阳湖和洞庭湖,就会面临着清淤效率和工程实验难度的问题。如果想追求高效率,那么就必须在入湖口筑起高高的大坝,以减少入湖的水量,然后在湖区内循序渐进地进行清淤工作,不过,对于长江非常大的径流量来说,筑坝的难度实在是太大。如果不考虑减少入湖的水量,直接在水面上开挖,由于两个湖的都有较大的深度,操作起来难度也非常大,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因强烈的扰动会严重影响下游的水质,这对于下游很多以长江作为水源和工农业用水的城市来说,风险和影响会非常大。同时,清除之后的泥沙堆放在哪里、如何处理也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另外,两个湖区周边的城镇和乡村也都会受到工程实施的影响,有很多还得面临着移民的问题。
其次,工程的实施对周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严重影响。两个湖区周边分布着众多湿地资源和草滩,这些对于维持区域的气候稳定、生物的多样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两个湖区大范围清淤工程的实施,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会侵占和破坏这些湿地、草地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因水质在工程实施期间的急剧变差,而严重影响到下游长江流域的鱼类、鸟类等生物资源的生存,继而引发整个长江流域生态链的失衡。
第三,工程实施以后在提高洪水调蓄能力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更为强烈的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下,增加的湖区库容会成为一个“定时炸弹”,当湖体面临输入水量继续持续猛增的情况时,就会增大通过长江干流进行泄洪的难度,从而提高长江水倒灌的风险。也就是说虽然调蓄水量的数值提高了,但是在应对更大规模的降雨等极端气象条件时,通过泄洪等途径来减小下游水患压力的能力反而降低了。
最后,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清淤,但却是不可持续的。长江的年径流量平衡可以达到近1万亿立方米,即使考虑长江干流的水体有1/3进入两个湖泊,那么也相当于每年入湖的水量可以与库容相当,这也就意味着从长江上游随着水体带下来的泥沙,会有相当一部分沉积到湖泊的底部,这也是从历史上看两个湖泊面积逐渐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即使清除了湖区底部的泥沙,过不了多久又会重新淤积,而且随着库容的增大,过水总量也会增加,无疑也会加重泥沙淤积的程度,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从历史上的“大禹治水”一直到现在的解决水患,一个根本性的思路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必须“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从短期来看,通过开挖的方式增加湖泊的库容,看上去像是疏,但由于这仅仅属于区域性的暂时存留,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堵,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根本性的“疏水”,还必须从源头做起,逐步恢复和提高长江沿岸的生态修复能力,提高植被覆盖率,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配合一定的水利工程增强长江水量调节能力,在适当时间和行当区段开展清淤疏浚,有效保障水流畅通。同时,加强沿岸城镇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应对强降雨的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以及由此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开挖鄱阳湖和洞庭湖,能不能解决长江水患?
一、开挖鄱阳湖和洞庭湖,是不能够彻底解决长江水患的。原因在于湖泊的深浅与长江的流量无多大关系,只有在长江出现洪峰的时候,其长江江面水位高于两湖水位之时,两湖可以吸纳部分长江洪峰流量,减缓洪峰的高度,这种减缓仅仅只是利用两湖湖面以上的空间起作用,与两湖的疏浚挖深没有关系。另外,当长江洪峰出现超历史的高水位时,当两湖已经充分接纳了长江洪水之后,已经旡法再接纳长江洪水之后,而大面积的降雨还在继续,三峡水库已无法调蓄,洪峰水位还在进一步增高,此时,就要开启荆江分洪区了。当然这种情况要比98大洪水更利害一些,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就是指这种情况。
总之一句,开挖两湖,对彻底消除长江水患影响不大,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两湖终将被不断淤积的泥沙所淤没,如果一旦两湖消失,那么长江就失去了两肾,就是说,当中大规模的洪水来临时,两湖利用湖面以上的广阔空间也消失了,同时也就增加了长江泄洪的压力。于是开挖两湖,保证两湖的存在,利用两湖的湖面空间,起到对长江洪峰的调节作用,还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但开挖两湖,工程浩大,土方量惊人,更且挖出的土方量也无处可放。就是说,我们如果拿不出处理的方法,两湖终将在历史中消失!两湖的消失,会造成如下的诸多弊端:
1、两湖的消失,变作为农田,那么两湖地区就失去了一个旱时灌溉的水源地,一旦干旱来临,其会影响农业生产。中国已经吃足了缺少湖泊的苦头,这个不仅是在北方地区是如此,在南方同样会深受影响,南方也时有旱灾发生,也时有缺少灌溉水源的状况。可以说两湖的消失,同时也降低了中国人均水资源的拥有量,这种降低,直接反映在两湖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上。
2、两湖的消失,使中国农业种养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就是说水面的减少,使水产养殖业进一步萎缩,而使单一的种植农业得以孤单独大;相比较而言,一亩水面的产出要数倍于一亩粮田的产出,而体力不会高于种粮劳力的支出;更且,水产品产量的减少,不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
3、两湖的消失,不利于长江洄游生物的繁衍。
4、两湖的消失,不利于相关地区航运业的发展,必经水运的成本要大大的低于陆路运输的成本,水运具有低碳运输的持征。
5、两湖的消失,失去了对长江洪水的调节及消纳作用。
6、两湖的消失,增加了长江的防洪压力。失去了两湖的吐纳作用,湘赣两水系的水就直接排入了长江,增加了长江中下游的泄洪压力。
7、两湖的消失,不利于两地区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就是说,两湖的消失,降低了水土比例的质量,同时也降低了相关地区的水湿环境质量。
三、如果我们对两湖中的泥沙无能为力,想挖又不能挖,想放又无处放,想弃亦无处弃,那么这些泥沙确实成为了累赘;但如果这些泥沙挖出来且放到该放的地方,这些泥沙就变成了资源!变成了宝贝!变成了创造财富的手段!
如果我们将两湖都开挖疏浚成4000平方公里那么大小,如果平均浚深为50米,那么就有两个2000亿立方米的泥土资源量,现有的湖面深度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实际上湖边的深度是逐步降低的,湖泊的中部深度要超过50米。为什么要扩大湖面至四千平方公里?因为湖面大也就存在湖面水面上面的空间也就大,这个水面上面的空间是起到调节长江洪水的有效部分,湖面面积小了,也就是两湖调蓄长江洪水的能力弱了。有读者看到这里,会问,为什么要挖得那么深?其实挖得越深,其利用泥土资源的量就越大,效益也就越大,有50米深的湖泊,至少今后一千年内也不会考虑泥沙淤积问题。
我们当然会承认水是资源,但并不一定认识泥土也是一种资源,如果我们承认泥土是一种资源,也仅仅只是在土地平整和种植上有一些感觉和经验,相关于泥土的在空间上的大面积搬运还是少有人去重视研究。江河的流动,就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关于泥土的搬运,这种日积月累的细微搬运,历史地造就了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平原的产生。但是,这种苍海桑田的变迁,并不是一种绝对优质的自然成就,由于河流中泥沙淤积作用,将大量的湖泊和河道淤平了。由于水往低处流,带着泥土也沉积于低畦地区,使平原上的湖泊水面越来越少,这就影响到了土地的灌溉、水产、航运,同时,相关于不久的将来两湖的消失,还影响到了对长江洪水的消纳作用。
将两湖的泥土搬到海边去,可以造就巨量的土地;必经江河的历史贡献就是将泥沙搬运到海边!这个启示,告诉我们,需要重视和解决搬运的能力问题。
四、如果将洞庭湖底的泥土搬运到琼洲海峡,假如在俆闻东边到南岸的距离为20公里,作底宽为10公里的海峡大堤填筑,作平均水深以70米计算,约需140亿立方米的泥土,其只占洞庭湖预估可开挖底泥量的7%。
一条1.2米直径的管道一年能输送约一亿方的泥土,用十条管道可以在14年内完成该工程。
用泥土填筑的方法打通琼洲海峡的运输通道,具有:不怕台风、不怕地震、铁路公路双通、工程历久性弥远、抗战争能力强等优势,桥隧工程方案在这些方面都显示为弱势,根本不能与之相比。
那么管道运输是个什么东西呢?大口径管道运输是利用水的溶解力,以三份水带走一份泥土的比例,采用对管道内液体进行压力输送的运输方法。采用管道运输的方法,具有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特征,从目前来看,除了江河的自然作用,任何其它的车运船运或输送带之类的成本,都无法与管道运输相类比,管道运输的成本是最低的。
那么这些管道怎么通过南陵呢?或者说这些管道通过怎样的路径选择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呢?从洞庭湖到徐闻直线距离超过一千公里,而中间相隔着高耸的南陵,我们可以选择沿湘江经灵渠,旁漓江、桂江,在梧州的西面向南跨浔江,沿北流江、南流江南下,在博白南面分两支,一路去北海,一路去徐闻。
但问题在于,整条线路的最高点在灵渠附近,海拨可超200米,当东线调水水头拨高仅仅只有50多米时,用了13个水泵泵站,而跨过南陵200米的海拨,我们又准备投入多少提升的成本呢?虽然讲单管加压与东线的分级提水效率并不会出现那么大的差距,但是提升200米高度必经存在一个成本的巨量投入问题,因为一条管道要持续使用上百年,需要慎重对待。
洞庭湖的海拨在35米上下,高的时候可以接近或超过40米,低的时候可在31至32米,我们以35米为基准,挖一条隧道,穿过南陵,假设管道直径为14米,内部可以足够安设10根1.2米的管道;隧道的北口高度在35米,南口在2米左右,这样也可以保证有十万分之3.3的落差,这个落差虽然很小,但是有了这个落差,就可以大大降低管道加压过程中对电力的消耗。问题是这条数百公里长的隧道投入非常巨大,要以数千亿来计算,我们在两广海边的填海作为能不能有超过这个投入的效益呢?
这个效益肯定是有的,而且会大大的超过。
从北海经涠洲岛、斜阳岛,再折向东,与雷洲半岛西边的突出部位相连接,作两公里宽的大堤;在5米海深处采用30厘米占方、10米长砼桩作两公里宽围堰,在10至15米海深处用50至70厘米占方、20至30米长的砼桩打围,在20米海深附近采用1米占方,35米长短左右的砼桩打围,这两排间隔2公里的砼桩,由于中间开始排泥促於,有使砼桩受压向外倾钭的可能,于是砼桩的外部要用石块填筑护桩,这个石块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其可以削平许多无用的小山峰,并填上三四米厚的泥土,成为优质的土地;同时采石过程,是一个发展采石业,吸纳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过程。当然,就石块护桩问题,我们不能全部用石块来护桩,因为成本太高;在砼桩外的大海里,我们要尽可能的用海底的泥土去堆在桩脚边,形成斜坡,上面盖上细石,细石上面是道渣,再上面是大石块。护桩的作用,是为了保证砼桩安全发挥隔断的作用。
两公里宽的桩围内部,用管道输送的泥土来吹填,因为一条管道一年能送来一亿方泥土,十条管道就有十亿方泥土。
在北海、涠洲岛、斜阳岛至雷洲半岛圈成的一个湖泊,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雷西湖”。雷西湖大堤长约120公里,大堤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在管道运输技术面前,促於这240平方公里是小菜一碟的事情。就算240平方公里以20米水深计算,约有48亿方泥土,十条管道用不了5年就能筑成,况且雷西湖大堤平均还不足20米水深呢!
雷西湖面积能超过3500平方公里。由于开挖洞庭湖可提供巨量的泥沙资源,所以在两广的沿海浅海地区,象雷西湖这样的湖泊,建个十个八个,是存在地理空间和市场空间的,如果我们能够建设象雷西湖这样的海上湖泊3万平方公里,以每平方米养一斤鱼计算,年产总量可达300亿斤,每个国民平均每年可供21斤;以每斤5元计算,是每年1500亿!且单价5元,只是一个最低价,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大众水产品的平均价格将超过十元;也就是说,3万平方公里的海上湖泊,每年有可预期的3000亿元的成倍产出。与比同时,相关的饲料、采石、渔业机械、渔业工具、运输、餐饮、加工、贸易等等的产业发展,何止是3000亿啊!
一平方米养一斤鱼,决不是一个上限,精养塘的亩产量能超一吨,也就是每平方米产鱼6.6斤,但这个需要增氧;在大面积的湖泊中,自然风浪的增氧能力也是相当强的,所以每平方米产一斤鱼,存在一个很大的空间。在大面积的湖泊当中,如果放养量过量,就可能存在缺氧或氧饱和缺失状态,可以研究风力增氧与光电增氧的技术问题。当然,增加水体中的植物量,以及增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养殖提供充足的饵料,是高产的技术需要。要拫据市场状况,合理布局海淡水产品的生产比例;就是说,围海,耕海牧渔,可以将象雷西湖一样的海上湖泊,可以用来养淡水鱼,也可以用来养海水鱼,围海的面积大了,要确定适应市场需要的海淡水养殖比例。
从每年3000多亿的产业空间看,建设管道运输以及建设南陵隧道,投资虽然较大,但其产出会更大,直得投资兴建。
五、我们再来看关于鄱阳湖的底泥的管道运输问题。
从线路走向上存在从鄱阳湖到黎川,从黎川挖隧道进入邵武,借闽江峡谷的低海拨,有铺设管道到沿海的可能性。其问题与南陵一样同样存在近200米海拨高度的问题,这个高度会巨量提升管道运输的电力消耗,增加巨量不必要的成本,于是也存在挖一条隧道穿过武夷山的需要。鄱阳湖海拨在15米左右,在鄱阳湖至黎川可采用地下管道的形式,就是说将运泥的管道埋在地下,再通过穿越武夷山的隧道。隧道从黎川至仙游,长超过250公里,比穿越南陵的隧道短多了,当然250多公里长的隧道投资也是非常巨大的,但我们更需要看一看他的产出状况。就台湾海峡的情况看,其面积要比两广沿海海面更宽广,虽然有的海域比较深一些,但这些深度,由于受大陆和台岛等的依托,其可利用的空间更为广大,约是台岛面积的4至5倍,有十几万平方公里可供开发,若按十万平方公里计算,也会有每年一万亿元的产出!于是其比两广沿海的产出更巨大。这里也不作与雷西湖类似的复述。
但其同样面对与琼州海峡相同的问题,即与台岛相关的海峡通道问题。
台湾海峡可以建隧道,也可以建桥梁,但桥隧都存在抗风、抗震、抗耐久性的缺点,且其公路铁路不能统一上岛,如果高速、高铁同时上挢,则对挢隧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投入要求会更高,更且桥隧的使用年限很短,约二百年左右,而如果用泥土填一条海峡通道,可以使用千万年!
我们借助鄱阳湖底泥资源的利用,用以去开发利用沿海浅海水域,去发展中国的水产养殖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其突破了仅仅依靠种植业规模的扩展来发展农业的模式,就是说我们需要脱离江河自然促淤形成的平原种植模式,向沿海浅海寻找农业土地资源的扩展空间,用水产养殖来提升农业的种养结构;同时,其具有将传统的海洋捕捞产业,开始逐步转变到以规模性的海产品养殖方向上来,这种转变,其产能、产量、产出、效益,与传统的海上捕鱼业相比,会变得更稳定、更有前途。
于是我们从这个思路来规划探索鄱阳湖底泥资源的利用,不局限于能否解决长江的水患问题,其关系到农业的扩展方向,以及相关的海洋捕捞的前途问题,与此同时,借助鄱阳湖底泥的填海作用,思考相关的打通台湾海峡的通道问题。
从平潭到对岸的观音,直线距离约130公里,从湄洲到鹿港约180公里,虽然远近差异很大,但从水下情况看,北线水深不足于80米,南线水深平均不足于50米,于是存在(50乘以180)小于(80乘以130)的情况,就是说从大堤的纵向剖面看,南线更有采用价值。更且在浅水状态下,施工难度会降低。
在南线选址的大陆一边,存在湄洲、崇武、围头三个点,由于围头这个点的外面存在一个靠近台湾海峡中部88米的深穴,所以选择湄洲或崇武有其一定的道理;当然实际中的实施还要获得更多的海峡底部信息。
海峡通道靠近大陆一侧,需作一个与陆地连接的吹填促淤工程,这个基础工程的宽度为5公里,长向外扩展20公里,面积为100平方公里;在不到20米的浅水状态下,采用1米占方以下的砼桩打围,超过20米水深,可采用混凝土沉箱,以高于海面3米的长度作混凝土立方体,立方体预浇硬化后,拖运至作好底基处理的海面,灌入海底泥浆,沉入预定筑坝部位,这样由一个一个混凝土沉箱筑成的围堰,其是管道吹填的基础性条件,形成一个突出的半岛状态。
半岛之外,是我国沿海南北航线的通道,半岛中间的300米外作一个椭圆性的桥墩岛,取名一墩岛,一墩岛面积以一平方公里为限,一墩岛外300米外作一大岛,岛宽仍为5公里,岛长外伸及海峡中线,(约68公里长),给该岛起一个名字为:篮岛。全岛俱用混凝土沉箱筑围,沉箱一般规模为边长40米左右的立方体,海底过深的部分需要填高到38米海深左右,并先后用泥士、沙子和细石固底;边长为40米的混凝土立方体里面是空心的,否则其浮不起来,这个混凝土沉箱,制作上存在一定的技术含量;混凝土沉箱定位后,灌入海底泥浆,可有效阻隔海浪与促淤地的联系;混凝土沉箱作成的蓝岛围堰,是进行管道吹淤的基础性要求,没有这个沉箱外围,这个岛是难以筑就的;在蓝岛的沉箱外围,需要用海底淤泥作沉箱的水下护坡,护坡上面盖上细石,细石上面是道渣,道渣上面是大块的石头;要注重围堰内部吹填与外部护桩斜坡的内外平衡问题,先吹填内部或先筑外护桩钭坡都存在一边压力过大,造成砼桩偏斜或沉箱侧翻移位等的情况发生,需要保证两边的平衡进展;混凝土沉箱由于是空心的,其可以有效地降低筑围的成本;篮岛宽5公里,长约68公里左右,已达海峡的中部,如果以每米二十万元计算,约需300亿元,当然还需加上施工、护围、吹填等等的投入,但就一圈蓝岛围堰300亿的投入,应该是我们的经济所能够承受的。
假如一个边长为40米的混凝土沉箱的6个面的厚度为50厘米,那么其体积为4800立方米,内部隔成10米占方的64个空间,9个层面,每个层面厚0.2米,则需要2737.8立方米,每个空间层面要留有一个直经为3米的洞孔,则需要减去144个直经3米的洞孔,约207立方米,合计为4800十2737.8—207等于7330.8立方米,按每立方米1000元计算,(包括水泥、沙子、石子、钢筋等),每个沉箱约为733万元,算下来围堤的每一米沉箱成本为18.3万元;我们将填围的每一米以20万元计算,整个蓝岛沉箱围堰需要投入292亿元,大约近300亿元。
蓝岛的面积为340平方公里,以水深50米计算,约需填注土方量为170亿方,用十条1.2米的管道用17年可以完工。
蓝岛的外面300米是二墩岛,二墩岛也为一一平方公里的椭圆形桥墩岛,二墩岛外面300米是二蓝岛,岛宽5公里,岛长约为68公里,离台岛约20公里,二蓝岛的长宽与篮岛基本相等,面积约为340平方公里;就是说其构成岛围的沉箱投入也在300亿上下;但二蓝岛的水深没有蓝岛所处的海域深,就是说其40米深的水位比蓝岛少,于是也就减少了填高海床到38米的可能性投入,同时存在较多不足38米的海床,可以使沉箱的规模缩小,这也可以降低投资的成本,同时这也是选择这条线路的原因;岛围构成之后,就是用管道运输过来的泥沙进行促淤的主体工作。
二蓝岛的中间外面300米是三墩岛,三墩岛外300米是与台湾本岛相连的约20公里长、宽5公里的半岛。
一墩岛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我们的沿海航运通道问题,二墩岛两边各宽300米的的航道主要是为了国际航道的通畅问题,三墩岛主要是解决台岛沿海的航运通道问题。六座桥三个海峡通道,每一个通道都将来去的船只进行分开,来归来,去归去,互不打扰;这就是为什能够用300宽的水面保证各类大型船舶通畅航行的原因;道路的通行准则是靠右行,水面的规定通行准则不是走橹前就是走撸后,当然待定的准则只能是橹前橹后二选一。
三个墩岛要造6座挢,由于设计了300米的跨度,按现有我国建桥能力,不但不存在技术问题,而且节约了建桥费用,更且,由于跨度小,能够使公路桥和铁路桥叠加一起跨过岛屿。
用鄱阳湖底的淤泥,促淤建设起一条连接两岸的海峡通道,要比建隧建桥有更现实的意义和经济意义,或者用鄱阳湖的淤泥,除了为发展中国养殖农业的新发展作出贡献,更可为两岸统一作出一陆路联系的桥梁,这个确确实实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和可实现性,不可忽视,而不是仅仅能否解决长江的水患问题。
▎⋆开挖鄱阳湖和洞庭湖,能不能解决长江水患?
鄱阳湖和洞庭湖,不仅是长江流域两大调蓄性湖泊,也是我国排名前二位的淡水湖,但这两个湖泊当前都产生了不同程度淤积,像今年这种情况,遇到了长江流域普降暴雨,两个湖泊所在地区都产生了洪涝灾害。
不可否认,两大湖泊淤积一定程度上确实助涨了长江洪水“嚣张气焰”,从纯地理角度讲,把湖泊挖深、扩大肯定可以消弱洪灾,但从现实角度讲,开挖湖泊涉及的因素太多。
首先就是湖田、村庄搬迁问题,从两大湖泊淤积以来,河床上便建立了大批农田、村庄,很多以前打渔为生的近岸点,甚至已经形成了城镇。两大湖泊是所在省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如果同时开挖,涉及的搬迁人口不是一两百万,而是上千万,现代人口迁移可比历史上的“湖广填川”成本要高得多,三峡库区迁移就是很现实的案例。
另外是湖泊生态问题,以鄱阳湖为例,当前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每年在鄱阳湖越冬的珍贵鸟类高达几十万只,其中就有全世界最大的白鹤群,原因是鄱阳湖冬季水草肥美,鱼虾资源丰富,且干涸的湖盆能够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
一旦鄱阳湖开挖,浅岸湖盆消失,冬季就不可能再有大面积草滩,候鸟不会再来鄱阳湖,整个鄱阳湖生态链变化,进而影响人类自身。此问题也是鄱阳湖地区禁止非法挖沙的原因之一。
此外开挖扩大标准也是问题之一,小型的开挖没必要,根本解决不了洪灾,大型开挖则牵扯到两大湖泊泄洪问题。这两个湖泊与长江干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两大湖泊的海拔略高于长江,都通过长江干流泄洪,但当长江洪峰扩大时,江水也会产生倒灌。
如果湖泊挖深,扩大了与长江河道之间的落差,也有可能进一步增加长江水倒灌的概率,这与减少洪灾出发点相悖。可能有人会说,在湖口建设拦河大坝,但这相当于拆东墙补西墙,彻底失去了“调蓄湖泊”的作用,将洪水风险全抛给了长江干流沿堤城市。
最后,即便开挖,若干年以后湖泊还是会萎缩,虽然长江的泥沙含量没有黄河那么高,但也绝对不低,尤其近代沿江活动增加,泥沙含量进一步提高。洞庭湖历史上是云梦泽,鄱阳湖历史上是彭蠡泽,目前的规模都是泥沙淤积而造成的。所以,解决长江水患只通过开挖湖泊治标不治本,必须长江全流域同时配合,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河流、湖泊合理疏浚,保障排洪通道最优。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开挖鄱阳湖和洞庭湖,能不能解决长江水患?
近年长江中游地区水旱频繁,大兴水利是必然之举,怎样治理长江流域的水患?建议多建水库蓄水。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修建大量的水库揽储洪水是根本出路。我们的黄河已经水库容量达到了黄河年流量的75%,所以黄河水患基本消除。但长江水库库容只有长江年流量的37%,大量的洪水没法储存,只能靠长江河道行洪,所以洪涝灾害不断,淡水资源流失严重。
但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这么多建水库的地质条件吗?脑洞大开的设想一下,可以认真测算长江洪水量,考虑在荆江地区、洞庭洞、潘阳湖区域围上几个4、50米坝高的水桶形水库,水涝时抽进水库,旱时放水,测算一下,只要洞庭湖、潘阳湖水域的十分一面积,30米坝高,就足以增加一个洞庭洞、潘阳湖的洪水库容,这对我基建狂魔而言应该没有难度,花费也不算大,考虑到我国淡水资源日见紧缺,合理存储利用淡水资源比治洪更重要,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将长江中下游地区建设成一个真正的鱼米之乡,综合效益可期[呲牙]
▎☀开挖鄱阳湖和洞庭湖,能不能解决长江水患?
1.洞庭湖和鄱阳湖在长江入湖口修建大坝和闸门,调节水位水量, 2.湖中心清淤挖沙增加容量! 用五年时间,完全可以解决洞庭湖和鄱阳湖周边水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