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小,但你会跟孩子谈论生死吗?
▎❦孩子还小,但你会跟孩子谈论生死吗?
我是萤火虫老师,我在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正逢清明期间,我们谈这个话题的确是适宜。
关于清明的由来,也是很有意思,因处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共有15天,期间春分之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于勃勃生机的景象,因这个节日里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古代帝王又有墓祭之礼,民间效仿,故成为清明的固定风俗。
当我们产生对死去亲人的哀痛情绪时,是否发现小小的孩子也对死亡产生巨大的变化呢?
有一些孩子会说:“反正我们都会死的,所以我不再做什么了。”
又或者是提问:“妈妈,奶奶去哪里了?”
一些敏感的孩子会产生一旦离开就是永别的想法。
孩子还小,你会跟孩子谈生死吗?
我们成人当真正面对死亡时,态度一定是隐晦的。我们经常不说“死亡”两字,而经常用“驾鹤西去”,“升天”了等词汇代替。似乎我们也没有做好准备。
而面对死亡的离别,我们通常会有防御性的思维,第一反应即是“否定”,再接下来会是“升华”。
死亡这个话题,永远是我们应该给孩子叙述的话题。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中,最后一个阶段很好地解释了死亡对这一期的影响。
第八阶段:完善对绝望。(大于60岁以上)。
这是人类的晚年期,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当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的评价,觉得没有虚度时光,未竟事业由下一代接替延续,对一生不存在奢望时,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相反,当回顾一生,觉得一事无成,走过的道路又充满坎坷,后悔当初的选择,重新开始又为时已晚,于是悔恨,悲伤。
因为悔恨而对死亡产生深深的敌意,于是又惧怕死亡,对生的迷恋,和对死的仇视。
假如到这个年龄的人还未真正的了解死亡对人的影响,没有看透死亡而因此没有活得豁达。他们将会传递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信息给孩子们呢?
死亡是可怕的,死亡是魔鬼,我们都要抵触它。
两千年前,孔子给我们的生死的教导如果是:未知死,焉知生?
只有越早地直面死亡,讨论失去,我们才能越早地与失去的恐惧和解,越早与死亡和解,我们将会用更多的能量投注于对逝去的敬畏,把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趣,不再执着于那些不该执着的事,去做那些让自己满足并且不懊悔的事。
曾经有一个案例,一位少女告诉我们,她死去的奶奶在召唤她一起去,源于她年幼时一直由奶奶陪伴长大,而后突发的情况,奶奶为了保护她而意外去世,心底深深的愧疚感折磨这位少女,她觉得自己活得不应该,她对奶奶有愧疚,而后不断地强化这个想法,已至后续产生幻想,认为奶奶在召唤她,让她赎罪。
这位少女需要和自己和解,也是因为年少时,对她的死亡教育太少,奶奶的死亡并不全是少女的错,奶奶的出发点是让她得到更好的人生。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孩子太小”所以没有必要和他聊死亡吗?
《西藏生死书》中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在中国人的日常理,死就是一个很忌讳的词。然而,死亡并非生命的完结,而是精神的永存。
当我们好好地面对死亡的话题时,我们更有勇气活在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我们将会变得更豁达,更有目标。
因为这一切的做法,是为了我们在真正死亡来临时,不苟且求生,而是无憾离去。
索性,我们很多儿童专家和绘本作者非常重视这一块的教育。对于儿童年龄太小,无法理解死亡的话题。他们制作了绘本故事《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100万次的猫》,《象老爹》,《我永远爱你》,《獾的礼物》,《祝你生日快乐》等优秀关于死亡的绘本。
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参阅。
未知死,焉知生。
因为死亡,而使得活着显得特别珍贵。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ø孩子还小,但你会跟孩子谈论生死吗?
“妈妈,我不想死?”……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天真与好奇,这是每一位父母,都可能会被孩子考验到的问题。
但这又是一个沉重的、残酷的又很现实的成长话题。我的切身感觉是——小孩子应该知道真相越晚越好!
对于这个问题,育儿专家一般都会建议科学、诚实地告诉孩子,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当我第一次知道人会死的时候是八九岁光景,那天我哭了整整一天,想想那个遥远的,未知的,陌生的,黑窟窿洞的地方就害怕。晚上都不敢睡觉,一闭上眼睛,就感觉到了眼前的一片黑……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以后永远见不到父母,见不到亲人了,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和无助?
现在作为成年人,我们都不能真正地彻底地接受死亡,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我家老大六七岁的时候,不知从哪里知道了“死”,那几个月里,一到晚上睡觉时就哭,说:“我不想死。”我告诉他:“我们能活100岁呢。”他说:“活100岁,但也会死呀。”……我也哑口无言了,不知怎么跟他解释,怎么安慰他。
我能体会一个孩子对死亡的恐惧,这时候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因为我们不能理直气壮地对他说:“人不会死。”
我家老二知道这个问题更早一些,那天他正在看电视,突然跟我说:“妈妈,我不想死。”我心一惊,想起了老大小时候的痛苦与焦虑。
现在老二才5岁,我不想让他过早地承受生死的考验与摧残,所以我只能骗他:“你不会死的,妈妈是你的女神,会保护你的。”
当然这时候,我也需要培养他的安全意识,所以我还告诉他:“但是你要注意安全吆,不要玩火不要爬高,不要触摸开关,不要在马路上玩,不要自己去小河边……如果死了,就见不到妈妈了。”
小二赶紧扑倒我怀里撒娇说:“我不要见不到妈妈。”然后我们就把这个话题放下,又各忙各的事去了。
平常日子里,在孩子面前,我也尽量回避,不去触及这个话题。我想等他们稍大些,再深聊这个话题会更好。你们觉得呢?
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童话,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难道不好吗?
▎↶孩子还小,但你会跟孩子谈论生死吗?
儿童一般在四岁左右就逐渐开始关注生死问题,个体差异会导致一定的时间早晚。
儿童关注生死问题本质上属于分离焦虑范畴,儿童惧怕失去自己的亲人。但随着儿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逐渐过渡到对死亡本身的恐惧,其实这种恐惧即使是成年后也并不能真正消除。
回答儿童关于生死的问题不可以过于用科普的所谓客观科学的态度,因为它本身对于儿童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情感问题。而科学的理解可以放到年龄较大以后。
具体的方法我在“卡尔去了天堂”这一儿童心理学益智童话里有完整的情景化表述。原则上注意两点:1,死亡并不是完全消亡,他们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存在。2,那里只能去,不能回。
▎⇜孩子还小,但你会跟孩子谈论生死吗?
会聊一些,告诉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还在关注着她呢。
▎✕孩子还小,但你会跟孩子谈论生死吗?
必须要谈,小孩认为的死亡是痛苦可怕的,但是和出生对比去谈论是最好的解答。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
我在想现在核酸和排查都是实名的那么严,还有抓不到的通缉犯吗?
上一篇:有哪些事是你买了房以后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