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
▎➧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
明朝,连内阁首辅都不敢专横,太监就没指望了。
没别的原因,就是权力太小。废立皇帝这种事,等同造反,权力不够就想也别想。
明朝的太监,皇帝想杀就杀。杀内阁大学士,皇帝稍微费点儿劲,因为要顾及文官集团的面子。但杀个太监,那就不是事儿,因为整个文官集团都会支持。
唐朝,连节度使都敢嚣张,而能让节度使叫爸爸的太监,就只能更嚣张。
唐朝的太监,就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宦官,完全就是大臣,甚至还是重臣。掌握军权只是一个方面,但关键是唐朝太监还有很多别的身份。而这些身份,完全不是给皇帝端茶倒水的,而是堪比朝中宰相。
大唐巅峰时期,玄宗的贴身大太监高力士,是宦官不假,但同时还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大唐末代,僖宗朝的太监田令孜,进入官场,起步就是枢密使,接着又封神策军中尉。晚唐有四贵,即两枢密使、两神策军中尉。田令孜就是这个分量,明朝的太监能比吗?
拥立昭宗的杨复恭,在僖宗朝,已经是枢密使、左神策军中尉、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并封魏国公。唐昭宗继位后,杨复恭再一次加官进爵,加开府仪同三司、金吾上将军,并专领禁军。
明朝的太监也嚣张,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各地督抚都要给他建生祠。但是,魏忠贤的权力再大,他能比宰相的权力大吗?大明朝,就没有宰相。内阁大臣,也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跟唐朝的宰相有着天壤之别。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已经无法实现集权了。朝廷管不住藩镇,皇帝也管不住节度使。
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守着帝都长安的东大门。然后,这家伙就做起了拦路抢劫的生意。凡是从同华辖区过的,都得交钱送礼,朝廷大臣也不能例外。甚至,后来直接拦截各地藩镇送给皇帝的贡品,自己先挑,挑剩下的再上供给皇帝。
而提拔周智光当节度使的,是谁?就是大太监鱼朝恩。鱼朝恩的官职,已经数不过来了,天下军容观察使、国子监事,兼光禄寺、鸿胪寺、礼宾、内飞龙、闲厩使,还进封郑国公。你就看鱼朝恩的这些个职务,哪一个像是宦官干的,统统都是大臣干的。
所以,皇帝想一道圣旨就杀掉鱼朝恩,根本不可能。后来,唐代宗跟宰相元载一起搞密谋,通过宫廷政变的手段,才把鱼朝恩扳倒。为什么这么费劲?权力太大,不费劲才怪。
明朝的太监呢?最牛的太监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但是,司礼监的主要权力是批红。内阁大臣们,先拿出一个初步意见,这叫票拟。然后,票拟上报给皇帝,皇帝再用红字做出批示,这叫批红。但皇帝肯定没工夫批红。除了朱元璋这个劳模级的皇帝,其他皇帝根本应付不了批红这份“苦差事”。于是,这个权力就逐渐落到了司礼监手中。一般的事情,太监就给批红了。
大明朝最牛的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是太监们的老祖宗,也就只有这点儿权力。当然,什么时候都会有潜规则。太监也可以养士结党,提拔几个亲信是没问题的。但插手人事权,就不是名正言顺的权力了。所以,皇帝开心了,太监就可以玩这个潜规则;皇帝不开心了,太监只能该干啥干啥。
不是还有东厂和西厂吗?尤其是常设的东厂,这可是让大臣们谈虎色变的衙门。但大明朝官方的特务机构,只有锦衣卫。
东厂提督太监之下,设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而这些人都要由锦衣卫的千户、百户来担任。而其下的掌班、领班、司房、役长和番役,这些是基层干部,也要从锦衣卫中选拔。
所以,锦衣卫才是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特务结构。那为什么设立东厂呢?其他时候,还有西厂和内厂。原因就是时间长了,明朝皇帝连自己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也不相信了。所以,就让太监组建东厂来盯着锦衣卫,同时也跟锦衣卫搞竞争。再后来,连东厂也不相信了,于是还要再设西厂和内厂。但是,这种层层监督、层层特务,不能没完没了。大明皇帝就是想搞特务治国,但国家也没那么多钱养活啊。所以,设个东厂,就差不多了。
然后,你再说明朝的太监,他们的权力是什么?
除了批红这个国家决策权,剩下的就只有侦查司法和情报搜集了。后期,在官僚系统不堪用的时候,太监们也会介入财政工作和军队工作。但,也只是派到各地收税、派到军中监军。
而最硬的权力,也就是被大臣们谈太监色变的权力,就是侦查司法和情报搜集。军队是枪杆子,侦查和司法就是刀把子。但刀把子并非全都握在太监手里。还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也就是三法司,而三法司才是名正言顺的刀把子。
当然,太监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也可以无法无天。但是,太监再嚣张,也得用锦衣卫的人。锦衣卫才是真老虎,才是刀把子中最锋利的那把刀。太监的东厂只是狐假虎威,顶多算一只狐狸。而在皇帝面前连狐狸都算不上,就是一只哈士奇。
总结一下,明朝太监为什么没有唐朝太监那么彪悍:
当然,跟掌握没掌握军队有关系,但关系不是特别大。根本的区别,是权力的大小和权力的范围以及各自的角色定位,完全不同。
唐朝的太监,根本就不是通常理解的太监,他们就是大臣、重臣。同时,这伙人不仅内部结党,而且把势力蔓延到了这个权力系统。朝廷官员、藩镇节度使,与太监的关系错综复杂。
同时,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集权的权力系统已经濒临崩溃。皇帝的话,不仅节度使不听,甚至大臣们也不听。所以,权势滔天的太监,当然可以更不听,完全能够反制皇帝。
明朝太监,其决策性的权力,仅限于程序上的批红。你批红,大臣们就照着批下来的文件干;你不批红,大臣们就再给你写一份。至于怎么决策以及决策的内容,跟太监没关系,甚至跟皇帝也没啥关系。这是文官集团的事情。
明朝太监,最硬的权力就是东厂的特务职能。但东厂不是纯正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才是。东厂要施展自己的特务职能,必须依托锦衣卫。
而明朝的中央集权,即便到了崇祯朝,也没有完全崩溃。所以,文官集团没法强横,武将集团也没法造反,而太监就更不可能反制皇帝了。
▎▩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
这得看看两朝阉竖的属性差别。
1.明朝的宦官集团崛起于永乐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前由于勋戚集团和文管集团的平衡,虽然产生了王振这样的权阉,但是也就只能蛊惑小皇帝,并不能与手握兵权和行政权的两大集团抗衡。
由于土木堡之变的巨大变故,导致洪武以来的勋戚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一下子朝廷之上文管集团一党独大没有了制衡。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的混乱让文官集团独大到可以左右皇帝人选和太子废立,弊端显露无疑,这就是英宗不得不在复辟后杀掉于谦的原因。之后宪宗通过设立内行厂重新扶持了宦官集团用于制约文官集团。从此宦官这一群体进入了明廷的中枢填补了明初以来勋戚集团留下的空缺,以皇帝内廷代言人的身份进入决策中心,牵制外朝文官。一度大有凌驾于文官内阁的趋势。
但是,明朝的宦官集团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掌握军权,东厂,锦衣卫等等都只是执法队伍和情报搜集队伍,不具备野战能力。同时,宦官集团的合法性直接来源于皇帝本尊的赋予。一旦皇帝厌恶了某一届司礼监团队,则立刻就能彻底清除。在这样一个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互相平衡,皇帝居于仲裁地位,有最终解释权和裁定权。所以无论如何,宦官翻不了天,看看汪直、刘瑾、冯宝、魏忠贤等故事就知道了。
1.再看唐朝,自泾原兵变之后,因为感受到朝臣集团的无能与宦官集团拼死反抗保护德宗的巨大反差,愚蠢的德宗不再相信文官武将,转而任用家奴内官来执掌禁军和神策军,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先例。神策军和禁军可非同小可,那是皇帝的看家部队,可以说谁掌握了这两支部队,那就等于控制了皇权。
皇帝身边的近臣内官,全副武装的宦官,并且是统领皇帝御林军的宦官,控制皇帝并牢牢掌握兵权的宦官。。。
这有多么恐怖啊?
可以满世界追杀宰相官员(武元衡,裴度);可以囚禁皇帝(文宗);可以行废(顺宗,昭宗)立(除了德宗、顺宗,后期皇帝基本都靠宦官拥立)皇帝之事;可以当皇帝面杀皇后(肃宗);可以让皇帝干什么,皇帝却不敢不听(文宗)。甚至可以关灯杀了皇帝(宪宗,敬宗)。。。
如果明朝的宦官看到唐朝的宦官一定羡慕的流口水,而唐朝宦官看到明朝宦官必然嘲笑讽刺加挖苦,太逊了。
这就是明朝,唐朝两代宦官的差距。
▎↲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
要说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太监最专权,肯定非唐朝和明朝莫属。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同样是专权,明朝的太监,皇帝想杀就把他们给杀了。唐朝的太监,不但皇帝把他们无可奈何,而且他们还敢于反过来随便废立皇帝。
都是太监,为什么他们在唐朝和明朝的地位,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我认为,虽然都是太监,但是,一个政治势力真正的力量,并不在于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名分,而在于他们掌控着怎样的实权。也就是说,唐朝太监掌控的实权,是比明朝太监掌控的实权大的。这是为什么呢?
(李世民)
一、明朝太监受规则限制,唐朝太监受到的限制少。
明朝太监是受到规则的严格限制的,这个规则,就是朱元璋建国之初所制定的规矩。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为了确保江山永固,可以说是苦心孤诣。他对可能造成皇权受威胁国家会动荡的各种因素,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对外戚干政、后宫干政、权臣专政、藩王乱政等等,都做了相关的限制,并且还专门制定了一本相当于宪法性质的《皇明祖训》,让后世永远传下去。
因此,对于太监干政的问题,他当然不会不考虑。他当时就严格规定了太监不能干政。而且据说他还专门在皇宫中立了一块太监不许干政的铁牌,只是这块铁牌被第一个干政的太监王振给拔掉了。不过,尽管王振拔掉了铁牌,但是这块铁牌已经在整个明朝朝廷上下深入人心。因此,皇帝如果认为这个太监不是干政而是勤政,他就能容忍太监。但是一旦他认定这个太监是干政,他肯定就会把这个太监拿下来。
但是唐朝的太监情况不一样,开国皇帝没有对他们做这样的明确限制。李渊皇位没坐稳,就让李世民夺了皇位。而李世民贞观之治做得很好,当时朝廷上下君臣和睦,根本就没有太监什么事。所以,李世民也没有想过,要对太监进行什么限制。当唐朝太监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后期就迅速崛起,谁也把他们没有办法了。
(唐朝宦官剧照)
二、唐朝有宰相,明朝没有宰相。
有人可能不理解,唐朝有宰相,太监干政还很厉害,明朝没有宰相,为什么太监干政反而不厉害了呢?
这其实是权力博弈的问题。
唐朝因为有宰相,因此,皇帝的权力受到了宰相很大的限制。皇帝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因此就要重用太监。毕竟太监是与皇帝朝夕相处的人,也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他们利用太监与宰相斗,也是顺理成章的。
可是,正是由于皇帝很信任太监,要利用太监,因此太监的权力才会做大,甚至权力大过了宰相。当他们的权力比宰相还大,而且不受控制的时候,他们就对皇权构成威胁了。
当唐朝太监对皇权构成威胁的时候,皇帝还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其他倚靠的对象。总不能去倚靠宰相吧。在倚靠宰相的时候,宰相又夺权了。所以唐朝皇帝最终就把自己的权力给丢了。
明朝没有宰相,因此,明朝的对太监的使用,并不是用他们来限制宰相,而是因为偷懒,想玩想成仙,所以才把事情交给太监做,这也才给人造成一种太监干政的假象。事实上,如果皇帝不满太监,想要拿回权力的时候,是轻而易举的。
(李辅国剧照)
三、唐朝太监有个野蛮生长的过程,明朝太监没有野蛮生长。
唐朝太监之所以能够野蛮生长,是因为出现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唐肃宗李亨夺权的过程中,太监李辅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李亨是个很懦弱的人,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李辅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说,李亨是李辅国立起来的,没有李辅国,就没有唐肃宗。
李辅国开了一个头以后,后世的太监,也像李辅国一样,不断地废立皇帝。当他们在废立皇帝的过程中,他们就具有了巨大的权力。皇帝都是他们立起来的,皇帝当然得听他们的了。
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唐朝的太监几乎实现了一种不受控制的野蛮生长,有了这种野蛮生长,他们啥事都敢干了。如果允许太监当皇帝的话,他们甚至也可以自己当皇帝了。
明朝也经历了土木堡事变这样的转变。但是土木堡事变之后,大家反而把罪过都推到太监头上,当场就把太监王振打死了。此后他们的势力自然不可能做大,因此做事就不可能那样肆无忌惮了。
(参考资料:《明史》《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
很简单,因为有权利。
如果有了权力,即便是一条狗,也可以随便废立皇帝。
宦官之乱,自古有之。秦朝赵高,东汉十常侍,宋朝童贯。
而唐后期的宦官之乱,可能影响最大,时间最长。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中后期。
比如仇士良,先后杀死二王、一妃、四宰相。
安史之乱后,后世皇帝都不怎么信任武将,为了制衡群臣,开始给皇权分化给他们。
到了唐德宗时期,直接把神策军的军权也彻底给了宦官。
为什么,就是因为朝臣不听使唤。“泾原兵变”的时候,唐德宗身边竟然没有护驾之兵。
换做是你,你生气不生气,失望不失望。
所以,我索性就把军权交给了自己身边的人。
反倒是觉得他们不是正常的男人,也不会有后代,威胁还小点。
但是这些皇帝不懂心理学啊。
像官宦之流,生理上的不健全,也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而且因为在外知道自己遭受白眼。
所以一旦有了权力,那发起狠来更可怕,无所不用其极。
总归啊,这个世界上最让人疯狂的不是金钱,而是权力。
试想,如果你有了一把枪,而别人都没有。
你是不是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
宦官乱权专政在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存在过,比如秦朝的赵高、唐朝的刘季述、明朝的魏忠贤等人,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人,可是三人导致的结果又是完全不一样的,赵高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刘季述直接废除唐昭宗,魏忠贤最后被崇祯给逼死了。
很多人就比较疑惑,唐朝与明朝的宦官,应该都是古代历史上专权十分严重的,为何唐朝的宦官能够直接废除皇帝,而明朝的太监却被皇帝所杀呢?其实这个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慢慢道来。
个人原因
我觉得要说宦官废除皇帝这件事情,其实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个人原因,中国古代历史那么悠久,只要是权倾朝野的大臣,不管是宦官还是文官武将,都是有机会废除皇帝的,可是为何偏偏就有些人做到,有些人没有做到呢?这主要原因还是个人原因。
唐朝时期废除皇帝的是刘季述,可是他废除皇帝并非是自己直接废除,而是颠倒黑白,假传懿旨,假借皇太后之名来废除唐昭宗,并且拥立唐昭宗的太子为傀儡皇帝,你看这样的场景,在历史上是很多的。
既然这样的事情发生次数比较多,我们就可以得知,其实这种事情与当事人的官职没有太大关系,不管是文官武将还是太监,只要权倾朝野,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就可以做这件事情,这是刘季述废除皇帝的主观因素。
自己占据了权力优势,并且当时的皇帝能力一般,所有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想要废除皇帝,其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难度基本不是很大,再说这种事情通常都会提前策划安排,等到最后实施的那一刻,实际上结局几乎已经注定了。
再来说一说明朝时期的魏忠贤,他也是权倾朝野,并且被称之为九千岁,可是为何他没有废除皇帝呢?其实主要原因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没有这种想法,在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国家大事都交给魏忠贤管理,他想要废除天启皇帝确实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他不愿意那样做。
而到了后来崇祯皇帝上位之后,魏忠贤已经受到打压,这个时候他想要去废除崇祯皇帝,其实是有难度的,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当中,魏忠贤至少在地利方面是不占据优势的,再加上有东林党的妨碍,人和也不占据优势,所以魏忠贤当然没有办法废除皇帝,只能接受悲惨命运了。
在自己有能力废除皇帝的时候没有行动,等到实力不允许的时候,自然已经没有机会了,这就是魏忠贤的个人意愿导致的最终悲惨结局,跟其余的制度或者兵权没有太大的关系。
当然了,除了个人原因之外,唐朝与明朝的制度不同,导致皇帝集权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我继续为你详细分析。
两个朝代制度不一样
唐朝后期潘镇割据十分严重,几乎实权都掌握在那些节度使手里,而宦官管理的神策军就成为皇帝手下最重要的一支队伍,因此在宦官想要控制皇帝的时候,只需要掌握住这群神策军,基本上难度就很小了。
那些节度使巴不得皇宫中大乱,自己就可以趁机有一个铲除奸臣的借口去控制皇帝,比如后期的朱温就是这样,假借铲除奸臣的名义,逐渐控制了皇帝,最后再把皇帝杀掉,自己取而代之。
虽然唐朝在这样的制度下,宦官是很容易就废除皇帝的,但是废除皇帝之后,其实对于宦官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真实的军权还是掌握在各节度使手上,而那些节度使原本就在虎视眈眈,一旦发现宫中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都可能直接找个理由进宫抢夺权力。
而留着皇帝在,至少这些节度使在名义上还会给皇帝几分面子,并且因为造反不具有正义性,这些节度使还是有所顾虑的,而一旦宦官搞事情废除皇帝,就明摆着是给节度使提供机会了,我们观察后来唐朝的灭亡原因几乎就是这样的。
反观明朝,宦官虽然有东厂与西厂,可是并没有掌握诸如神策军这样的军事力量,就算真的有这样的军事力量,明朝的宦官还需要担心其余的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因为这个时期的武将是听命于皇帝的,不像唐朝时期是各怀鬼胎,既然有武将听命于皇帝,那太监想要废除皇帝,需要打点考虑的东西就太多了。
比如需要把内部的东厂、西厂关系搞好,还要和外部的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搞好关系。一旦涉及到的人员增多,事情的难度系数就增加了,再加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与顾虑,所以一个宦官想要控制全局,似乎还是不太可能的。
当然了,明朝还更加特殊,因为明朝的文官也形成了东林党,这股势力与宦官集团是死对头,在两股势力的斗争下,不管是哪一方,想要实现绝对的集权,都是完全不可能的,魏忠贤虽然短暂实现了集权,可其实也是表面的屈服而已,要是真的涉及到废除皇帝这样的大事情,还是没有人会支持他的。
总而言之,在唐朝的制度下,不管是皇帝还是权臣,都很容易实现集权并且造反,而在明朝的情况下,别说是权臣实现集权,就连皇帝实现集权都是痴人说梦,我们可以看看崇祯皇帝的结局,就可以明白了。
结语
唐朝太监之所以能够实现废除皇帝这样猖獗的行为,一方面是太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唐朝的制度具有明显的缺点,容易导致权臣实现集权,而明朝与唐朝相比,不仅没有出现有废除皇帝野心的宦官,也没有废除皇帝的条件,毕竟在这种复杂的制度下,实现集权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
推荐阅读: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