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会反曹操?你相信他是临死前最后一计,用死挖出朝廷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吗?
▎⇨荀彧为什么会反曹操?你相信他是临死前最后一计,用死挖出朝廷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吗?
关于荀彧之死,《后汉书》《三国志》给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答案。
《后汉书·荀彧传》载:“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三国志·荀彧传》载:“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后汉书》说荀彧是在曹操暗示之下服毒自尽的,而《三国志》却说荀彧是忧郁而终,虽然与曹操有关,却属于正常死亡。那么,荀彧到底是不是曹操逼死的呢?个人更倾向于前者、也就是《后汉书》的记载。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国志》成书于晋,晋代魏之后,其正统地位的唯一来源便是魏元帝曹奂的“禅让”。因此,晋为了维护自身的正统地位就必须承认魏的合法性,这也是为什么晋武帝司马炎在“受禅”之后封曹奂为陈留王的原因所在。陈寿随蜀汉政权降魏,在晋代魏之后成为了晋臣。换言之,他必须站在维护晋王朝利益的角度编纂《三国志》。否则,不仅无法成书,陈寿的小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所以,陈寿的话是要打一些折扣的。如果说魏武帝曹操逼死了荀彧,那么魏就真的成了篡汉逆贼,那么晋又是什么?篡了逆贼的逆贼?只有将魏合法化,晋才能更加合法,不是吗?
《后汉书》则完全不同,它成书于南朝刘宋。刘宋与汉之间经历了魏、西晋、东晋两朝三个政权。汉、魏之间的那些事对于刘宋王朝和范晔而言,是很久很久以前了……魏正统与否,和刘宋的关系已然不是非常大了。因此,范晔没有陈寿的顾忌,他的话似乎要更加可信得多!因此,个人更倾向于荀彧是自尽身亡。那么,真的是曹操暗示荀彧自尽的吗?
曹操赐荀彧空食盒到底何意?
对于空食盒的解释,个人认为最靠谱的是:食盒本为盛食之用,无食之空盒其实就是无用之意,曹操的意思大概是说荀彧无用了。至于说这是否是曹操暗示荀彧自尽,个人认为不一定。无用,可以死、也可以退,不是吗?既然荀彧不赞成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对于曹操而言,荀彧自然是不能再用了。但曹操不想背负一个卸磨杀驴的恶名,于是暗示荀彧主动隐退,这也是可以说得通的,未必就是暗示荀彧自尽。
荀彧为何要反对曹操?
荀彧很早便投入了曹操麾下,是曹操早期的班底,说他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并不为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彻底架空汉献帝刘协,荀彧不仅从头到尾参与了,而且很难说这里面没有荀彧的谋划成分。换言之,荀彧根本不是什么汉室忠臣!曹氏终将取刘氏而代之,荀彧心知肚明,甚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他又为什么要反对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呢?
加九锡原本只是汉朝皇帝给功臣的一种礼仪性待遇,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但是,西汉末年王莽赋予了进公爵、加九锡特殊的含义。自王莽之后,进公爵、加九锡便成了权臣篡位的前奏!这就是荀彧反对曹操进魏公、加九锡的原因。
既然荀彧是曹操集团的首席谋士,他又为什么反对曹操“篡汉”呢?其实荀彧并不是反曹操,他仅仅是不想背负一个逆臣的恶名而已。曹操不走王莽的那条路,荀彧名义上仍然是汉臣。可曹操一旦走上了王莽的老路,荀彧就是附逆、就是汉王朝的逆臣!这就是荀彧理解反对曹操进魏公、加九锡的原因所在,仅此而已。至于汉献帝是真皇帝还是傀儡,荀彧无所谓!这实际上也是曹操麾下不少大臣、尤其是文臣的心态,汉朝是真汉还是假汉他们无所谓,只要是汉就行。
曹操对荀彧的心思心知肚明
曹操虽然最终依然进位为了魏公、乃至魏王,但是他对手下以荀彧为首的这些人的心态其实还是心知肚明的,这或许就是曹操终生没有称帝的原因之一。如果是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时或许还有些许不得已,晚年的曹操称帝已经没有任何阻力,这一点从后来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篡汉也能看得出,几乎没有任何阻力,也没有造成任何不利影响!
正因为曹操对荀彧的心思心知肚明,他自然也知道,荀彧不会反自己,他要的只是一个汉臣之名而已。因此,曹操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要荀彧的命。荀彧一辈子对曹操忠心耿耿,杀了荀彧会让不少老臣寒心、弊大于利。个人认为,曹操很可能并没有让荀彧死的心,仅仅是想让他退!毕竟荀彧公开反对曹操了,在位列中枢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了。
荀彧为何选择自尽?
既然曹操不想要荀彧的命,那么荀彧又为何选择自尽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曹操生性多疑,虽然知道荀彧无心反叛,但是架不住荀彧影响力太大,时间长了曹操会不会真的动杀机,荀彧不敢保证。更何况,荀彧位列中枢多年,并非没有政敌,谁又能保证荀彧“退休”后,曹操不会因为拉拢荀彧政敌的需要,对荀彧再生杀心呢?如果真那样,不但荀彧会丢掉性命,恐怕子孙后代都要跟着遭殃。倒不如趁着曹操心中对自己还有些许情分,牺牲自己为子孙后代谋个平安富贵。
史实也的确如此,荀彧自尽之后,曹操心中多少是有些愧疚的,不但没有清算荀彧,而且给了他“敬侯”的谥,也算是盖棺定论的美谥了。与此同时,曹操还让荀彧的儿子承袭了荀彧的列侯爵位,荀氏家族依然富贵万代。
至于说荀彧是用自己的死为曹操挖出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没有任何根据!首先,曹操并没有借荀彧的事情大开杀戒,无论是否忠于汉室,并没有谁因为荀彧的事情丢了性命。其次,曹操晚年,实际上真正忠于汉室的大臣早已经被清洗或架空了,剩下的无非和荀彧一样,想要在青史中留个好名声罢了,曹操完全没有清洗他们的必要!既然这些人不想当逆臣,曹操索性成全他们,不称帝便是了!
▎p荀彧为什么会反曹操?你相信他是临死前最后一计,用死挖出朝廷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吗?
感谢邀请,我是紫气回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所说的,受到影视剧中的影响,荀彧被曹操赐死,所以会觉得荀彧要反曹操,并通过临死前的表现来判断荀彧的所作所为,荀彧用死挖出朝廷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因为在当时,绝大多数的人都相信天要亡大汉,天命在曹,荀彧作为看清大势的人,自然也深知其中的道理。
荀彧并没有反曹操,只是两人最后的理想不同了
作为曹操最为器重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荀彧是极其信任的,很多军国大事都与之商量,并积极听取和采纳荀彧的建议和决策。互为知己,前期表达两人的关系恰如其分。后期两者最主要的分歧与矛盾在于曹操要加九锡、称魏公,荀彧不同意,《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是这样记载的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荀彧是怎么死的呢?
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曹操征孙权时,要荀彧前去犒劳三军,他是在寿春忧愤得病死的,是不是被曹操赐死的,这里并没有说明,影视剧中荀彧或自杀或服毒药自尽,皆出自于《魏氏春秋》
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这里面并没有记载,荀彧想通过自己的死,来挖出汉朝的最后一批忠臣,所谓的汉朝忠臣在之前的衣带诏事件和邺城刺杀事件当中,已被曹操清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忠于曹操的。看看曹操死后,曹丕代汉自立的时候,都是那些所谓汉臣通过逼宫来使汉献帝退位,汉朝从荀彧死后,再无忠臣可言。
因为荀彧是反对曹操加九锡,封魏公的,所以很多人愿意相信荀彧是想通过自己的死,来唤醒那些忠于汉朝的公卿大臣,希望有人能站在自己这边,这种愿景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残忍的。
荀彧一个人,是无法改变当时的天下大势的,在荀彧死后的第二年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荀彧是当时士人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坚信是忠君报国的思想,他不愿看到自己一直辅佐的人是一个与自己理念相悖的现实,所以他反对曹操称魏王,因为曹操称魏王之后,下一步就是篡汉自立,他不想看到自己一直以为是明公的曹操一步一步篡汉自立,那他自己就是一个千古罪人,这是一个传统文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最残酷的现实。
▎↼荀彧为什么会反曹操?你相信他是临死前最后一计,用死挖出朝廷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吗?
在我个人看来,荀彧的死是因为他和曹操的理念背道而驰,那就是曹操想要推翻汉朝自己称霸,荀彧却想着要忠君报国,并且引导更多的人来协助自己,巩固汉朝的江山,二者水火不容,自然只能落得个悲剧收场,只是可惜了二人当初同共事的情义。
荀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性的人物,因为他不仅仅是魏国的开国功臣,在曹操征战的前期和中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也是汉朝的忠臣,因为看不惯曹操的理念而以死殉国。荀彧为什么会帮助曹操,因为他觉得曹操这个人有能力肩负起重任,而这个重任就是重整汉室。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急需要一个人才能够挺身而出,为汉朝扫清奸贼,显然曹操是最好的选择。荀彧作为汉朝忠臣,自然想着要去帮助曹操,制定计策,打败敌人,巩固汉朝的江山。而在荀彧帮助曹操的这段日子里,也向曹操举荐了不少的人才,比如很有名的郭嘉。
荀彧的确忠于汉朝,但是我认为这个人他不是愚忠,当时的天下,汉室衰微,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即便不是曹操,也总有人会推翻汉朝的统治。荀彧一方面拥护曹操,另一方面又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觉得推翻汉朝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在后期荀彧一直都陷入了一种挣扎之中,难以挣脱。这不是随随便便制定计策,展现自己的才华,而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斗争。显然儒家的伦理纲常战胜了他支持曹操的决心,尤其是在曹操宣布自己想成为魏王的时候,他的不满已经达到了极致,和曹操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有着自己远大的抱负,他不可能因为荀彧是自己的谋士,帮助了自己很多,就放弃自己的志向。虽然有记载,荀彧是病死的,但是不少史书中提及是曹操下令杀害的。无论哪种可能,都不能否认他对于魏国的贡献。
荀彧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的造反,他只是与曹操的理念不合,他只是受禁锢于儒家浓厚的思想。有的历史书把他写成魏国的开国功臣,有的历史书则称赞他为坚守汉朝,不忘初心的忠臣。无论怎样,荀彧同诸葛亮一般,都属于传奇性质的人物,有争议才是一个人物值得关注的亮点。
▎⊿荀彧为什么会反曹操?你相信他是临死前最后一计,用死挖出朝廷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吗?
历史最后一位汉臣——荀彧!
荀彧的死就史书记载来看也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魏氏春秋》
根据《魏氏春秋》的记载,曹操与荀彧交恶。曹操赐给荀彧一个盒食品,打开之后什么都没有,于是荀彧服毒自杀。
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曹操送空食盒给荀彧,隐喻“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裁)”。按照这种理解,荀彧就是被曹老板逼死的。
版本二: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三国志》
版本二中的荀彧虽然不是服毒自杀,但是比起服毒自杀,荀彧的第二种结局更加痛苦。
当时太师董承劝谏曹操称魏公、建魏国,为了探口风,董承先去询问荀彧的意见,荀彧果断拒绝,并且说出了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封魏公建魏国意味着曹操拥有了建立独立公国的权力,虽然受制于天子,但却享有了绝对自治权,这对皇权是极大的分割,也是国家分裂的表现。
荀彧明白,董承的意思就是曹操的意愿,荀彧也是借董承的问题回答曹操的疑问。荀彧不答应曹操进魏公,他先把曹操摆在了道德制高点上,随后反对了曹操的做法,曹操心不能平。
随后,曹操乘着征讨孙权的时候,奏请荀彧劳军,顺便将荀彧扣留在军中做参军,实际上是解除了荀彧尚书令的职务。在曹操大军开到濡须口的时候,荀彧在寿春病重而亡,年仅五十。
荀彧的死法虽然有不同版本,但是死亡诱因却是一致的:荀彧得罪了曹操!
荀彧和曹操的关系可不一般,作为曹操五大谋士之首,能够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军事家、战略家,曹操一生敬重荀彧。而且荀彧出生世家大族,在稳定政局方面,比宦官之后的曹操更加具有说服力与震慑力。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没有荀彧就不会有成功的曹操!
荀彧是曹操唯一忌惮的人,因为敬重,所以忌惮;因为珍惜,所以忌惮;因为感恩,所以忌惮!
曹操所有人才之中,没有一个人的分量能够超过荀彧。曹操的确爱惜人才,但是分层次。像崔琰这种德高望重的,曹操是敬重;像郭嘉这种天下奇才,曹操是珍惜;像夏侯家族这样的死忠,曹操是感恩。在曹操心中,集合敬重、珍惜、感恩为一体的也就只有荀彧。
曹操的野心越老越大了,此时的大汉王朝已经是一个空架子,封魏公、建魏国亦如探囊取物。但是他忌惮荀彧,他知道忠于汉室的荀彧一定会反对自己,但是他又不想让自己受苦。于是乎,荀彧选择了死,曹操选择了杀!
荀彧的死是必然的。荀彧是实实在在的汉臣,他追随的那个曹操已经从一个英雄完全变成了窃据朝政的奸臣,荀彧的理想依托坍塌了。
理想依托的坍塌注定了荀彧理想的破灭。对于任何一个人有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什么会比理想破灭更让人痛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纠结荀彧究竟是服毒自杀,还是病史寿春。总之,荀彧死的时候肯定痛苦万分。
只要继续理想,就得支持曹操,只要支持曹操,就反而走向了自己理想的反面,匡扶汉室的重担既接近又遥远,看似触手可得,实际遥不可及。
荀彧用死来反对曹操,自己坚决不同意曹操进封魏公,但是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三国志》
荀彧病逝之后第二年,曹操便接受魏公封号,建立魏公国,国都邺城。荀彧至死都没有阻拦的了曹操霸权的脚步,这是大汉最后一批汉臣发出最后的声音。至此之后,大汉王朝上下不在有纯粹的汉臣,只存在一群漠不关心与趋炎附势的庙堂高官。
也有人说,荀彧的死实际上还是有作用的。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很有可能就是荀彧道德力量的约束,至于是不是这样,那就看后世如何看待了!
▎↩荀彧为什么会反曹操?你相信他是临死前最后一计,用死挖出朝廷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吗?
我是涛说乱世史,我来回答。
别信这说法,在大战略上,在理想上,荀彧是门阀士族“保皇派”的典型代表,与军阀曹操的“取代派”有天然矛盾;实际中,荀彧一直和汉献帝很近。
《后汉书·荀彧传》记载,荀彧死后,“汉献帝非常悲哀,祭祀日为之废乐”,真是痛心疾首啊。荀彧得宠时,也多次以刘邦、刘秀的案例的劝谏曹操。
1、东汉皇权衰落,军阀、门阀登上舞台;曹操作为军阀的代表,对汉室态度,是“缓慢取代”;而荀彧,作为门阀代表,是“保皇派”。
史学界把魏晋南北朝放在一起研究,因为其中门阀名士(士族)的政治作用越来越来大。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军阀崛起,门阀崛起;枪杆子打出的军阀(如曹操),和地方名士(如颍川荀氏的荀彧)肯定有区别。
军阀想当皇帝很好理解,枪杆里出政权;而门阀名士的荀彧,一边帮着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大权;一边却又最后保皇,反对称帝,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不矛盾吗?
如果荀彧坚定信奉儒家学说,为什么不从头就匡扶汉室,为什么不投靠刘备?
(荀彧)
再举个五代十国的例子,忠义太监张承业,辅佐的更是以唐朝自居李存勖(国号没毛病),消灭了篡唐朱温(得国极正),但李存勖自己称帝,张承业也是极力反对,最后忧郁而死!
(遗命辅佐李存勖灭梁的张承业,922年,因李存勖执意称帝,劝谏又不被采纳,忧愤而死)
荀彧这类人,终究想要的是什么?
2、很简单,荀彧想让曹操成为“霍光”,而不是”王莽”;但事实恰好相反
首先,荀彧是荀子后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自然要维护皇权;但面对皇权衰落,他也不是绝对迂腐,希望借助外戚、军阀来匡扶王权,最大限度的维护皇权和门阀名士利益。
霍光(?-前68年4月21日),汉朝衰微时受命托孤,中间还废掉皇帝刘贺(就是著名的海昏侯),权倾朝野,但最后还是迎立汉宣帝,实现”昭宣中兴”,被汉朝人盛赞。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西汉末年同样受命托孤,权倾朝野;但最后却加受九锡,篡位建“新朝”,被汉朝人唾弃。
(左面霍光、右面王莽)
很明显,曹操最后成为了王莽。
我们这样捋一捋。东汉末年,内有宦官干政,外有黄巾起义,算无遗策的荀彧知道皇权衰微,国家需要周公式的人物出现。在外戚何进、军阀董卓、军阀袁绍等相继失败后,曹操成为最合适人选。
荀彧于是投奔曹操:对于刘备,实力太弱,荀彧看不上,毕竟几百年前的霍光也不姓刘;另外,出于对门阀家族利益的考虑,荀彧也需要投靠实力最强的人。
总之,荀彧的心态有些矛盾,但是,为利益权衡下的最佳选择。
荀彧也是把曹操当做“霍光”来侍奉的,战略上,为其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路线,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多次献策,如除吕布,扼袁绍,险出宛、叶奇袭荆州;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人才。
这个时候,二人各取所需,相处极为融洽。
但曹操的节节胜利,让背后的根本矛盾展示。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这不是霍光,分明是要当王莽!
荀彧感觉受了欺骗,直接劝解:“(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更是大为不满,干脆冷落荀彧,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荀彧郁闷而死。
3、如果对荀彧难以理解,我还想到了一个例子——王导。
我们举一个更明显的例子——东晋时期的王导。王导是琅琊王氏,门阀士族的代表,阶层荀彧相近;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王导并没有想取代一个晋朝,而是尽心竭力的辅佐,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
尽心到什么地步?后来,王导的堂兄王敦看皇帝势弱,举兵反对;而王导,最后的态度居然是胳膊肘向外拐,帮助晋室!
(王导)
儒家思想熏陶下的门阀、士族、以后的士大夫,衷心维护皇权,哪怕是亲兄弟谋反也不留情;即便皇权衰落,也可以“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种情况,直到清末都在上演,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独特现象。
------------------
推荐阅读:
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伪造从出生到读书记录和工作经历,有多难?